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晓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晓得》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晓得》的读后感10篇

  《天晓得》是一本由邱小石 / 王晓天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晓得》读后感(一):两个G的事

  《天晓得》出版过程中,编辑反馈说,《事B》一文里的“事G”,和后面一篇《赖皮是好的人生观》一文中的内容片段重复建议修改一下。

  于是我重新编选了一段替换“事G”。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许往返邮件太多被疏忽了,书最后出来之后,并没替换上去,这是一个遗憾

  今天把两个“事G”都放在这里,算是个勘误。

  事G(印在书里的)

  大学春节放假,坐汽车回家。眼看就进入了老家县界,售票员就会开始验票。以下是我们的农民老乡和售票员老乡的对话

  “你的票呢?”

  “没买。”

  “那现在买嘛?”

  “没得钱。”

  “没得钱你坐车?”

  “喔噢!要回家都嘛!”

  “你有钱!买嘛!”

  “真的没得呀,我不得豁(骗)你!”

  “出去打了一年工,没挣钱?”

  “钱都寄回去了的。”

  “你郎个把车钱都寄回去了呢?”

  “老婆要钱要得凶。”

  “那你不买票,你说现在郎个办?”

  “你吃不吃糖嘛,我有糖。”

  “我不吃糖。”

  “吃点嘛,春节了哦!”

  “啥子糖嘛?”

  “大白兔,上海的。”

  “给司机两颗嘛!”“要得,都是老乡!”

  事G(还呆在邮件里的)

  有人问:什么东西最快啊?小娃儿会说:火车。有点知识的人说:是光啊。哲学家说:思想,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其实拉过稀的人都知道,拉得严重时,想都不想,就流出来了。

  小时侯,家里都不富裕,肉都不够吃,何况是拉屎,逮着什么就擦什么。比如报纸作业本,要搓很久才能软,有时腿都蹲麻了还没搓软。

  小朋友蹲坑,要么荒郊野岭,要么竹编土墙围的简便厕所突然想拉屎了,才在往厕所的路上急匆匆寻找。顺采路边一把草,手撕树上一树皮。那些蹲着还东张西望,琢磨手抠厕墙一竹片,就比较惨。

  我还见过什么都不用,等着晾干的。这种人,长大了特别牛逼

  《天晓得》读后感(二):鸡汤,还是狗粮?

  今天儿子20岁。

  上周出差路程中,拉拉杂杂的写了一些东西。前天视频连线,我说后天生日,给你写一封信吧。儿子说,这倒是很经济

  好的情感,都是不需要花钱的,但需要花精力。儿子14岁那年,我41岁,我写好了《荷尔蒙》印成小书送他,书的最后一篇也是一封信,这一晃,就过了6年。

  我问他,你真的认真看过《荷尔蒙》吗?他反问,什么是认真?

  我说,就是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他说,不知道呢?

  我说你身边有吗?有时间看一下吧,可能感觉会不一样。他说,有呢,我找找。

  然后翻出了一本书,放在镜头前。我一看,是《建筑你的模式语言》。我大笑,笑得五味杂陈。儿子也在对面笑得特别开心。你是在逗我么?

  我没有什么不高兴,这不就是所谓的独立吗?我凭什么要看你给我的东西,哪怕你是我爸。

  其实我和儿子之间,有过两三次比较大的冲突。都是关于我没有经过他的允许,曝光了我觉得好玩、他觉得不堪的私事。我内心追求平等,包括父子,彼此尊重。但我还是会有自以为是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我的意见就是儿子的意愿。所以在《天晓得》读书会上,儿子说上面都是他的“黑材料”,但当着众人的面,委婉地照顾了一下我的面子:现在是黑材料,也许以后是美好的回忆

  我反省自己,经常都会有虚妄的一面,把日常注入一种超过事实美好想象,好像这是我的一个特长。我还经常用黑泽明《蛤蟆的油》中所说的“不加虚饰的生活简直就活不下去”来宽解自己。很多人读过《荷尔蒙》之后,觉得书中的猫是如此独特,这么小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但如果要说独特,也许并不一定是儿子独特,很多人小时候都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是我有心也有力记录并整理了这一切,还能把它做成一本小书。这背后隐含的是自私享受,以及崇尚的乐趣

  我经常产生的虚妄,是让我觉得值得活下去的驱动力。而这种虚妄,我发现儿子看得最清楚,也可能只有他最不忌讳给我道出实情我的朋友胡颖就亲眼见过一次,那只是轻松玩笑,还不是严肃事件,他都给了我无情的一击。因此我在儿子面前常会有被戳穿的感觉,那一瞬,我会为自己的虚荣感到脸红。

  我以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理解父母生存于社会难处。生存于社会,你需要表达,你需要表达你的存在,这背后也许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儿子用他也许无意识刻薄,让我反省。现在我觉得,人应该把破除这种虚妄作为一种目标。当真能放下这些虚妄,人就真的放松下来,可以开始不必那么在乎自己,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放松不是不会紧张,也不是把自己看得渺小,而是开始变得真诚

  儿子是如此和我不同吗?但其实骨子里,也有着惊人相似。在很早以前,我和他妈妈,就诧异他的早熟,是观念上的早熟——我们居然都是很宿命的人。这似乎不应该是儿子这个年纪应该发生在身上的事。太早了,他就知道了人的无知与局限,觉得人的一切争取都是徒劳。儿子的老师也有过对他宽容评价:这孩子,沉稳而不主动。显影在生活,就是顺其自然安于现状,即使是热爱生活,也不过是惜命而已。做父亲的声称放下,但总觉得儿子应该更强悍一些,不经意间也会流露出某种愿望。但儿子的信念是如此坚定,并且很早就显出强大逻辑能力,常常让我哑口无言,哑口无言之后我又反省自己,我何尝又不是这样认为的呢?这说得上好吗?说得上坏么?时间累积,它能把我们塑造成什么呢?天晓得。

  虽然6年前送儿子《荷尔蒙》,觉得作为父亲,应该告诉的都已经告诉了。但在儿子20岁的时候,在当下的状况,还是再送上一碗鸡汤。我想他是明白我的意思的——

  “抵御外物可以通过逃避,但逃避要有踏实去处。我和你妈妈11岁同学、12岁同桌、13岁同台朗诵二人诗歌,虽然大学才确定恋爱关系,但沉默高中三年都安放在对方内心。我们肯定也有过在别人眼中不懂事的时候,但幸运的是我们能够相伴成长,用时间的维度考量个人变化,不去做一锤子定性。用时间维度的过程创造弹性空间,关系就变得自如了。也许是包容创造爱,而不是爱创造包容。爱在更多时候,只会制造苛责。

  我了解自己因为何种敏感经历了多少心中的坎,虽然谈不上什么大灾大难,但这个历程并非不煎熬。主动舍弃,保护了自视为珍贵之物。你妈妈也会诧异于我们与社会保持如此的距离,居然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说明,并非妥协,才能把路走通。有自己珍视的东西,这就是踏实的去处。”

  《天晓得》读后感(三):天晓得是怎么来的——出版后记

  去年七月中华书局的徐卫东老师联系我,能否出版我发布在豆瓣阅读上的电子书《荷尔蒙》。

  《荷尔蒙》在豆瓣阅读已经上线了许久,好评如潮,五颗星“力荐”的始终保持在50%左右,恶评少许,一颗星“很差”始终有1.5%的怪人,当时已经有十几万的下载,几百个评论,还能保持在8.4分水准

  很开心出版社邀约,很快与中华书局签订了出版合同。不过《荷尔蒙》作为纸本图书出版文字量还是太少,编辑希望我能充实一下内容,正好这个阶段,我妈妈进入一种超常的写作状态,以平均三天一篇、一篇五千字左右的速度,狂写回忆录是的,这段时间妈妈不是脱产写作,还要做家务和照顾孙子),而这些回忆录,我一篇篇的发在微信上,收获赞美令人羡慕嫉妒爱。我把一个个评论转给妈妈看,爸爸激动,以最坚决实际行动支持了一个全新的iPad4给妈妈写作用。(不过好像我妈妈现在用着最老款的iPad,我爸手把着4)。

  必须感谢苹果和乔布斯,没有iPad,我妈妈是不可能开始写作的。妈妈不会电脑,不会打字,如果写于纸上,我们这些子女恐怕也会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誊写。妈妈玩着iPad上的游戏,发现居然能够在屏幕上手写字,一发不可收,写一篇就顺手邮件,发一篇给我。

  我建议把我妈妈写的回忆录,和荷尔蒙合成一本书出版,徐老师读完我妈妈写的文字,也喜欢不行一拍即合。几经探讨,出版社重新拟定完善了图书的框架结构,它真的完成了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想像:一个家庭教育史,不可思议的是,它记录的事情居然贯穿了前后整整一百年。

  惯常的,我和朋友胡颖商量这本书的设计,胡颖问我书名,我说,叫《天知道》,胡颖说,为什么不叫《天晓得》呢?

  我妈妈叫王晓天。有一年,妈妈教学的富顺二中搞灯谜会,把老师的名字做成谜面,我妈妈那个写的是“皇帝预报天气”。“天晓得”,非常巧妙的双关语,背后家庭成长形成的某种观念,正是我后来写的那句话:“天晓得什么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放下!”

  出版并未如想像般顺利,在我看重的封面设计上,和出版社产生了很多争论,我们对这本书的定位有一些差异,彼此没有说服。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僵滞,策划编辑徐老师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责任编辑何龙老师也附件一封,我突然觉很不好意思。我意识到人们之间有不同看法,正说明社会构成的多元性,不只有跟你同样理解事物的人。我思考着这之间的差异,想起我曾对我的客户的某种抱怨:“不尊重专业!”

  这本书说的就是放下,教育儿子的问题都能放下,难道放不下一本书。很多人为这本书做了很多工作,不止我一个,我只是负责出生的那一个,后面的事,let it be。

  当我拿到书,我觉得我当初的担忧很超负。我跟徐何二位老师短信:“书收到了,漂亮舒适谢谢你们!”徐老师回:“希望您能喜欢,也特别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何老师回:“您能满意我们很开心,还是那句话,这是一本好书相信读者会喜欢!”

  《天晓得》读后感(四):讲不讲是我的事,听不听是他的事

  阅读邻居第二十八期第二部分

  主题:放下——天晓得什么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放下

  大数据先生的阅读

  @李连华: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周一,洞主还说几个小时能看完,我基本都是在路上看的,差不多看了一半。因为我是做教育的,我还重点看了王老师在北京做教师经历

  阅读的时候,我用十几个关键字去标注,比如说“亲”就是表示亲属关系的,“友”是同学跟朋友之间的,“爱”是指的两性的爱,就是敏感话题这一块。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字,比如“游”、“学”,除了我们上课学的东西之外,还有学琴、玩儿,我认为都是学。还有“教”,家长还是有意识的给孩子传承一些东西,但是有的时候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还有“看”,孩子或者家里人怎么看待外面的事情,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我标完之后,逗猫惹草这部分大致是100条。其中“亲”这个字,大概有一半的条数,就是46条。这个我很能理解。排名第二的是“看”,24条,“看”指大家看到外面发生的事情,比如有几个特别好的,一个是猫打游戏的时候问,怎么没有一点和谐的游戏,你会发现我们这个社会体制语言怎么进入到一个孩子的世界里。还有他跟着父母出去参加各种各样活动结婚、凑份子等等,这个特别有意思。第三位是“教”,“教”和“爱”、“学”是相差不多的,虽然两性的话在我们这个国家有点忌讳,但这里面还是提到很多关于两性的爱的东西。这是前半部分分布的情况

  性,如何启蒙,这是个问题

  @杨早:你要注意到这一点,一方面当然是生活里充满了什么东西,第二方面这个人为什么记这个东西。换句话说,这毕竟是个禁忌的话题,他印象比较深,会把它记录下来,会觉得更有趣一些。

  @李连华:有一个例子,猫看到电视里有亲热的镜头就翻跟头

  @王晓天:他当时一边翻跟头一边说少儿不宜,他一边嘴里在喊少儿不宜,一边翻跟头,在我们床上也是这样。

  @半价优惠:我小时候和父母一块儿看电视,碰到这样的镜头我很尴尬

  @讷言敏行的猪:我儿子的反应,一看到这个就说恶心。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

  @李连华:我自己小孩两岁半,小女孩,差不多半年前,两岁左右的时候,她和院子里小孩一起玩儿的时候,看到小男孩蹲下来嘘嘘的时候,她就要瞅着看,那时候就发现她已经对这个东西开始敏感了,然后开始告诉她什么是男孩,什么是女孩。在我们这一代,80后,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孩子相处还是直接讲这个东西的,男孩什么样,女孩什么样,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曾经我带她去幼儿园,因为上早教班嘛,上完之后我带她去上厕所,我自己也想去厕所,我没办法把她推出去,因为就我们俩,然后我就带着她上厕所,她也看,看完之后说爸爸有XX。但让我略觉尴尬的是家里来了客人,她在客厅里讲爸爸有XX,我特别尴尬。对她来讲无所谓的,但是这种场合,因为她太小,根本讲不明白。这种话题不是一个公众话题,不要在有客人的时候讲爸爸有这个,所以我其实很尴尬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个。

  哪些没放下

  这本书虽然说叫放下,或者说它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小孩要放下。但我特别想看的是,虽然讲的是放下,但是里面有什么东西不放下?我专门挑这样的东西做了汇总,因为我前面相当于建立了坐标系,把所有内容都打在这个空间里面,然后我开始选择主题,我选择了一个主题叫“不放下”。我发现不放下的事情不是很多,但是如果再加上第三部分讲的很多内容,反而发现家庭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是需要告诉孩子的,不想让他去违背的,或者想给他一些建议。不放下的话有几个事情,一共是七件事情。

  第一个是上学早去,这个是奶奶的事,奶奶专门去学校告诉校长,建议校长上学不要那么早去。这个时候小孩子身体重要,身体这个东西一定要干预的,这个是不会放下的。

  第二个是敢爷一个过头的玩笑,打他爸爸,然后定格,奶奶就惊呼一声,打的部位不对。

  第三个事情,敢爷有的时候说脏话,而且是对球说的。“我操”那个字,爸爸立马觉得很惊讶。爸爸告诉儿子,这样不行。虽然儿子不是对人说的,是对球说的。

  第四个事情,妈妈不让孩子在早晨上午吃冰棍,敢爷说你这是和我商量吗?

  第五个事情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出现在了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身上。孩子作业多,熬夜,奶奶看不下去了,去代写。我觉得这不是溺爱,而是基于自己的判断,他觉得有些东西过了。

  第六个事情,敢爷说同学给家长拨电话马上挂让家长用公家的电话再打回来不要钱,敢爷爸爸就说这个国家是没法呆了。这个其实是对这个行为不认可或者不赞同,我理解是这样。

  最后一个不放下的事情让我最震撼,爸爸和儿子冲突最严重的,就是爱的捆绑。奶奶有事情要出去,敢爷不让去,爸爸二话不讲把他抱到卧室,随便哭,在旁边看书,而且让你知道这样做你会不舒服,最后敢爷就调整了。爱有两种,没有责任的爱是不好的。

  然后你会发现爸爸一点都没放下,有些东西是不能放下的。这是七件事情。我在笑的时候鼻子有一点酸酸的感觉,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流淌,从上到下。

  杨早老师一开始就点了这个题,“教育无用,相信命运。”现在家长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这个热度太热了,需要放下一些,或者需要冷静一些,需要泻一泻火。

  讲不讲是我的事,听不听是他的事

  @杨早:我插一句,我觉得这个“放下”的理解不太一样。像李连华这么认真的读,肯定是几个小时读不完的。我的意思是说,放下不是说我就什么都不干了,无为而治了,我就随便你怎么长。现在有一句话叫放养,放养有的人被理解成这个样子。

  我理解石头说的放下是说,我该跟你说的跟你说,我该干嘛干嘛,但是我不能对这个结果抱有指望。他最后题词写得特别明显(53页)“真正促使你理解个体差异的是你一手调教的子女也和你意见不一致而无能为力,知识之外的教育可靠性都不高。”这是真的,你告诉他知识他会记住,你跟他说的所有道理、所有的东西,他可能同意,可能不同意,可能现在同意,将来有一天完全就被反,这些东西你都没办法预测。

  如果你纠结于说我跟你说的这个事情为什么你不照着办,我跟你言传身教的这个规范为什么你不按照这个生活?甚至变成我要你去过什么样的日子,安稳的日子、平稳的日子,安稳有序的日子,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生孩子的日子,为什么你不去过?我觉得非要放下的是这种心态,就是我要得一个结果,而不是说我不去跟你讲。

  讲归讲,我告诉儿子的事可以写一堆,听不听是他的事情,或者他对哪些东西有触动,这真的是没法控制的事情。我是这么理解“放下”,而不是说真的把责任全部推掉。

  《天晓得》读后感(五):记录,就是跟孩子交流的方式

  阅读邻居第28期第一部分

  主题:放下——天晓得什么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放下。

  书目:《天晓得》

  时间:2014年9月20日14:00

  地点:读易洞

  参加人员:@杨早、@邱小石、@绿茶、@王晓天、@半价优惠、@沉醉寒冬、@王瑞玲、@申湘、@易水、@讷言敏行的猪、@卢淑婵、@李连华、@赵玲、@何龙、@徐卫东、@邱敢

  @杨早:欢迎大家来到阅读邻居,今天是第28期。我是立志把今天办成一个有史以来最欢乐的一期,也是最轻松的一期。之所以说轻松是因为之前我也不用看这个书了,我估计我今天也不用发言了,我早就说了很多话,这些话都已经放在这本书里面了,因此主要是大家聊一聊。而且这个书的内容非常轻松,但是轻松里面又跟每个人的际遇有一个比较贴切的呼应,当时一篇篇发出来的时候我们都看着很高兴,所谓萌翻20万人,不知道这20万什么人。总之它至少是有共鸣的,不管你是吐槽还是应和,都会有共鸣的。往常我们有作者参加的阅读邻居都会刻意把作者放到最后一个,让大家先批判他,或者先提问,最后他再做答辩,如果没时间就不答辩。但是今天有两位作者,但我觉得实际上是三位作者到场,我们让以自己的传播能力而自豪的邱小石先来讲这个书,然后我们大家发言,最后大家提问题或者提出责难,再让他们几位作者来回答。

  写书,就是跟孩子交流的方式

  @邱小石:怎么开始讲呢?其实我要讲的很多东西都写在书里了。

  @杨早:把你最想讲的话题先讲出来,比如最后那句话“教育无用,相信命运”。

  @邱小石:我在豆瓣发布《荷尔蒙》的时候,写了“天晓得什么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这样的推荐词,刚才杨早的提醒又让我想起在《荷尔蒙》上还写了另外一句话,也是解释为什么叫《荷尔蒙》的原因:这小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爱情和性的事情,生理激素,自然力量,遵循成长的本质,说明教育之不可靠,推托父母之责。

  @杨早:你刚才说父母承担不了,是父母承担不了?还是你这样的父母承担不了?

  @邱小石:我这样的父母承担不了,肯定是个人的。我始终在跟邱敢的交流和教育的过程中为自己找一条退路,找一个说法。邱敢今天在这里,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他洗澡会洗很长的时间,初一的时候,他早上5:50就要起床,晚上回来做作业,很晚才能睡觉,但他还要洗很长时间的澡。我当然一方面心疼电、心疼水,另一方面确实觉得他的睡眠不够。很多次我很想冲进厕所,邱敢别洗了。但我不断克制自己,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交流。我只是在书中给他写的那封信,跟他做了一点小小的提醒。但有一次,他跟我说,他洗澡的时候,是最放松的时候,大脑空白,没有时间概念,有时候洗没洗头都忘了,洗了那么长时间他完全不知道,他说他全天只有那个时间可以自己思想。我突然觉得,就跟这个书店是我的自留地一样,我也要给儿子留一块自留地吧。生活已经被侵占得够多了,我突然就为自己找了这么一个退路,不应该去教育他或者折腾他,他想怎么洗就怎么洗吧。今天他已经16岁了,有一定的自制力了,我不妨把这种心得说出来。

  杨早有一次举例子,要容忍孩子的拖沓。进入这个社会,都是社会人,如果你的小孩进了幼儿园,因为拖沓他吃不了早饭,家长上班也会迟到,其实都是被社会绑定的。在这样的绑定过程当中,孩子如何有我所说的那个自留地,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希望能够给自己找到一种说法,不教育了,就这样吧。渐渐,我形成了推托父母之责,然后放下,交给命运,这样一种“消极“的一种教育方式。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不同,这种教育方式我也有过困惑。很多人在《荷尔蒙》后面评论说你多么会教育子女,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什么人。他们就觉得你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你都出书了。说实话,我对这种说法很惶恐,我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什么人。记录这些日常琐碎的目的,只是希望能留住一些东西,一些故事,一些我们可以记忆的过去,换句话来讲,邱敢今后长大了要结婚,他老婆看了这本书对他也会有更多的了解吧?他有小孩的时候如何看待教育也会有更多的认知吧。我们缺乏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的通路和渠道,我的这种个人表述的方式就是自己找到的的交流办法,或者说别的方式我沟通不了,我换一种方式看看能不能沟通,正好我又擅长记录事情,写这本书就是跟孩子交流的方式。

  今天是笑柄,明天是回忆

  @邱敢:洗澡的问题,我得承认我有一点轻微的洁癖,所以洗的时间长一点,比如在学校别人都洗两块钱的澡,我得洗四块钱的澡。关于这本书我比较想说的是,看起来平时我和我爸没什么矛盾,其实本质上也没什么矛盾,但是主要有一个矛盾,是关于我对我自己隐私的保护。以前他的微博上经常泛滥一些我的照片,现在收敛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次他发了我的照片我不是很高兴,我两天没有跟他说话,之后他就比较收敛了。还有最早的时候他在博客上写逗猫惹草,逗猫惹草当时我也不怎么懂,然后我同学就去翻,翻看完之后有一些人就来嘲笑我,之类的。因为刚才也说,他比较懂得传播信息,从此之后我就开始做一些保密工作。比如写《荷尔蒙》,班里没有任何人知道。比如最近出版《天晓得》,妈妈让我给我高中最好的同学的妈妈送本书,我给他送过去,但是我这么跟他说的,我说这是我妈给***东西,你千万不能看。所以我现在开始搞保密工作。

  我在家,还有在学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在学校就是要树立好的形象,比较听老师说话,也不算很努力学习吧,就是中等的水平。在家呢,面子全就丢在家里了。他偏要把我这些不好的东西写在书里,感觉有点过不去。现在怎么看,那里面都是我的黑历史,比如像小学一样,大家总是来笑话我。但是,我也经常看我原来写过的东西,比如在QQ上发的一些东西,五年后再来看觉得自己非常幼稚,你把这个当成笑柄也可以,但是随着你长大,这种笑柄也不再是笑柄,也就当成自己的一种回忆了。

  但是放下归放下,我还是会继续做好保密工作。

  专门来看王老师的

  @杨早:我们让大家先发言,最后再回到作者这,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他,包括有什么感想也可以说。我们这次从那边开始。

  @申湘:我当时是逗猫惹草的粉丝,我主要是来看看邱敢的奶奶和邱敢。我当时在逗猫惹草上面看到一条说奶奶给挠痒痒,分成第一象限、第二象限,我一下子就追上这个博客了。我自己的小孩比邱敢小一两岁,我自己的妈妈也是数学老师,所以我一直追他的这个微博,后来MSN关了以后就没有信息了。之后非常偶然,我发现出了一本书《天晓得》,然后赶紧买来看,我主要是想看看邱敢和他奶奶现在的故事,但是邱敢自从上了中学以后明显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了,再没有看到任何新的东西了,新的东西只有“我的前半生父母养、后半生老婆养”。

  我对奶奶写的东西印象特别深刻,我看到奶奶年轻的时候,比如自己大儿子不写完作业不许回家,对孩子也是非常的严厉,跟我们对孩子一样。但是等她年长以后,她对孙子可能就会非常的溺爱,所以我觉得老人的话还是要听,因为老人也都经过,她也是这么带孩子,一定有宝贵的经验。我当时看到奶奶讲她那个时候不能给孩子喂奶,要起来生火,我好几次掉下眼泪。因为我妈当时也是这样,家里都得用蜂窝煤生火,我妈当时跟我说她觉得共产主义实现就是能烧上煤气,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包括奶奶讲到当时重新重视教育以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的声音都嘶哑了,是那么激动,我自己也特别激动,因为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师,能够体会到他们对学生的那种感情。我今天特别高兴能看到奶奶来了。而且我对奶奶的印象特别深的是,邱敢说只有像奶奶那样的人才是最漂亮的,我就要找这样的。

  @杨早:好像今天不少人来都是专门为了看王老师,因为邱敢平时比较容易看到。

  《天晓得》读后感(六):什么能放下,什么又放不下

  周六参加第28期阅读邻居的读书会,书目是《天晓得》,这是一本从奶奶到儿子,再到孙子,贯穿三代的书。作者之一的邱小石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记录着和儿子的点滴生活,文字简洁但蕴含着“人生普遍的况味,泪水,欢笑,琐细,与永恒”。另一位作者王晓天阿姨,是邱小石的母亲,她用自己平实的语言记录着给自己爱的三位母亲,携手面对生活困难的丈夫,成长中的两个儿子等等,大时代的动荡和艰险也难掩小人物的幸福。

  当读到钻头玩具时,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小时候发生在我们俩身上的故事。从小记忆中,父亲是一位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很少陪我们玩耍,总是忙着干活,在我10岁左右时,有一天想要一个手工玩具,父亲亲自指导我,教我怎么从一块木板中扣窟窿,怎么拉紧和固定橡皮条,怎么设计触发机关,这么一个小小的玩具,突然就拉近了父子间的距离,让我记忆犹新。后来听母亲说,这个玩具也是父亲小时候经常玩的。

  洞主邱小石的关于社区和儿童教育的部分,我很感兴趣。小时候那种放学后满世界跑、不用担心坑蒙拐骗、随时随地接触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可能出现在下一代身上。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些父母组织参加各种儿童教育实践活动,却很少看到他们在小区组织的儿童活动,舍近求远,是否值得(也许我不太了解实情)?周末和朋友爬山时,两位小朋友就是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发小,虽然上学不在同一所学校,但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亲密,也很信任。所以洞主关于社区教育的文章还要多看几遍,以后也会多思考社区教育的具体措施。

  吸引我思考的,还有王晓天阿姨在北京教书时,在怎么利用自习时间上和校方的冲突,虽然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但因为在这所学校呆的时间短,校方和其他老师缺乏信任,最后不得已妥协。这让我想起了第29期闲话杂志里面的一篇讲周兵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有些专业院校给青年学生一些误导,让你要有独立批判的精神,但人是要拿工资吃饭的,独立批判的精神不能让这些年轻人在社会上正常地生存下去”,“拿着电视台的工资和资源,去做电视台的价值观不允许、不喜欢的事情,这个从职业道德上讲是不好的”,“连佛教上都有一个‘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宗教信仰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俗政权”。正好邱小石在这期推荐的书是《妥协的精神》,对这种类似的情况,发挥妥协精神,就能得到解决,打算买来读一读。

  杨早老师和绿茶都提到不曾读过育儿类的书籍,也许这和他们同图书打交道读书多有直接关系,那些育儿类的道理经验,已经包含在大量的书籍中间,比如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等,看来读书多涉猎光,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会有正面影响。

  能放下的是什么,不能放下的,又会是什么,以后会慢慢体会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