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布鞋的马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布鞋的马云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5 12:1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布鞋的马云的读后感10篇

  《穿布鞋马云》是一本由王利芬 / 李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一):致敬马云成功背后的蔡崇信

  我不太会写书评,可能有一个原因,是一直想最大程度汲取书中的真知灼见,以至于在某些观点缺乏展开和深究。

  另外,数学的思维告诉我,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是需要很多条件来佐证的,并且,其中任何一个单独的条件都不能直接推导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是所谓的充分不必要。所以,导致思维很谨慎,不轻下断言。

  下面,先说说这本书吧。

  对于阿里巴巴,我评价5分,对于这本书,评价只能是及格。

  在看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这里列出来,一起探讨:

  1,65页下方,“凭借着共计2500万美元的两笔融资”,按书中的阐述,应该3000万美元。

  第一笔融资是1999年8月,高盛牵头,向阿里巴巴注资500万美元。P57

  第二笔融资是2000年1月,软银牵头,向阿里巴巴注资2500万美元。P65

  合计,前两笔融资应该是3000万美元。

  百度百科:

  1999年-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高盛、美国富达投资等机构融资2500万美金。

  网易科技:

  1999年阿里巴巴获得500万美金的第一轮投资,由高盛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的投资机构,包括新加坡汇亚(Transpac Capital)、瑞典Investor AB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

  2000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引进第二轮2500万美元,软银领投2000万美金,富达、汇亚资金、TDF、Investor AB、日本亚洲投资公司等跟投500万美元。

  2004年,阿里巴巴第三轮融资8200万美元,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融到的最大一笔资金。软银牵头出资6000万美元,其余2200万美金由富达、TDF和GGV出资。

  各方对阿里巴巴的融资描述存在不一致。

  2,93页中间,“2000年9月10日,西湖论剑第一届举办。10月份,高盛领投的第一笔500万美元的投资才会进入阿里巴巴”。穿越了吧,高盛投资是1999年10月的事情!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这个问题,感觉作者太大意了。对于这些关键事件,自己脑子里面没有按照时间排个序么?!

  百度百科:

  ------------------------------------------------------------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观点或描述吧。摘抄一下,仅作备忘。

  ------------------------------------------------------------

  一些书摘,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参看:

  之后马云说起当初孤注一掷做中国黄页的理由:“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总是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拿破仑有句名言,当你无法打败一个对手时,那就加入他。

  再一次少见的采访中,蔡崇信对《福布斯》杂志说:“我以前是个律师,懂得如何设立公司,并且能帮助公司筹集资本。我知道自己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知识,所以他们在那个方面很信任我。在我擅长的世界里,我感到非常自信、非常自如。我没想到要大包大揽,我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马云找到了蔡崇信,并充分信任他在财务与资本上的能力;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公司的萌芽期就加入,这是命运对他们双方的眷顾。但这种运气也必须加以克制。在几乎所有需要聆听阿里巴巴的声音的时候,蔡崇信都会安静地向后退一步,这正是克制。他和阿里巴巴都知道,他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

  “回到中国”后的阿里巴巴调整了战略,放弃了很多业务,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B2B贸易服务。马云说:“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都是空话。一个正确的制订战略过程,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再有就是正确地做事。你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后边做得越多,死得越快。”马云后来总结这一次失败的原因时说道:“互联网上的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

  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跟你一起创业。在创业时期要寻找这些梦之队: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平凡、团结、有共同理想的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请进一些优秀的人才,对投资、对整个未来市场开拓才有好的结果。尤其那些35~40岁,已经成功过的人,他们已经有钱了,他们成功过,一起创业非常艰难。

  模式是什么?模式是指把成功的经验取出来,放到其他地方也可以拷贝和尝试。今天的互联网没有成功的模式,只是失败的模式,现在任何一家网络公司都不能说有成功的模式,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一个创业者可能在很多地方放权,但有几个职能别人永远不能代替,这就是企业愿景的建立、文化价值观的打造、核心团队建设并且凝聚人心和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无法放权的地方,也是创业者最累的地方。

  很多时候公司往往沉浸在对市场和营销手段的讨论中,但不要忽略了公司本身的业绩和产品,这才是最好的市场与营销手段。拥有好的业绩和产品,同时技巧性地为自己选定一个对标物,这会让你的公司和产品赢得大量关注。

  创业的艰难,难就难在走新路,而新路的意思是有时原本就没有路,别人也认为不是路的地方,你要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就是创业最最艰难的事情,当然也是最有魅力的事情。这条路走通了,你就历练了,有经验了,也就成长了!

  不懂技术的创业者要会判断技术。

  马云的确不懂技术,但是他听得懂某种技术对于阿里巴巴发展的重要性,否则他不会早于平常人四五年的时间布置云计算。

  没有使命感,人生会找不到奋斗的意义;没有价值观,奋斗的方式会扭曲。这二者缺一不可,可这两点在社会上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二):马云的成功,并非偶然的机遇那么简单

  阿里巴巴上市那会,微博、朋友圈纷纷刷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马云最重要的6个人》,让我认为,马云的成功,是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做出了一个合适的决定,组建了一支出色的团队,身边还有一个贤妻。

  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重视他的成功,中国千千万人,在同样的时代,为何只有马云成功了?书中提到的27个重要节点,你可以读到马云的果敢和眼见。从最初的老师,到之后的海博翻译社,再到之后的中国黄页、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 ,最终才创立了响当当的阿里巴巴。无论如今的淘宝陷入何种尴尬,回顾马云30岁起步的创业史,人心荡漾。Better late than never.

  -------------------------------------------------------

  以下是我所做的摘录,和大家分享:

  1、海博翻译社 1992:

  创业项目的选择无法规模化:一个公司要长大,要规模化,必须裂变,而裂变的大体手段只有四个:一个是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一个是运用品牌的力量,一个是技术的手段,一个是资本的介入。

  2、中国黄页 1995:

  得到用户需要先用媒体启蒙:只有启蒙才有更大的市场。

  3、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 1997:

  创业团队理念相同至关重要:创业智慧:第一,选对创业项目很重要;第二,即使是四五个人的小公司,管理和制度的建设也很重要;第三,资本控制了你的公司时,你是没有希望的;第四,创业团队没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会导致分裂。

  4、创立阿里巴巴 1999.1:

  建立清晰的愿景:我们最重要的是永远为你所激情的事情激情下去。

  5、软银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 2000.1:

  理想的投资人:永远不要让资本说话,让资本赚钱。让资本说话的企业家不会有出息,最重要的是你让资本赚钱,让股东赚钱。如果有一天你拿到很多钱,你坚持今天的原则,做你认为可以赚钱的,我相信有一天资本一定会听你的。

  6、大战eBay 2003—2006:

  找到一流的对手:免费战略是淘宝在同eBay竞争中的杀伤性武器。

  7、创支付宝 2003:

  没试过的人和事永远不要说不可能:创业的艰难,难就难在走新路,而新路的意思是有时原本就没有路,别人也认为不是路的地方,你要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就是创业最最艰难的事情,当然也是最有魅力的事情。这条路走通了,你就历练了,有经验了,也就成长了!

  8、阿里造节,“双十一” 2009:

  C2B时代到来:“今天中国的服务是最昂贵的产品。以服务为导向是将来的趋势,收费最高。你要想把服务做好,就需要让你的客户不需要服务,形成一套体系和制度,不是安慰,不是去道歉。”

  9、美国上市 2014.9:

  穿布鞋的马云了不起的点:第一,他能看到并坚信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第二,从公司角度来说是使命感和价值观。没有使命感,人生会找不到奋斗的意义;没有价值观,奋斗的方式会扭曲,这两者缺一不可。第三,先付出再得到,或者先付出不想回报。

  附录 马云演讲:与年轻人面对面

  • 如果你想成功,积极乐观地看任何问题。这个时代还不是你的,你们有权利抱怨,但你们没有资格抱怨,等你们四五十岁的时候,你们有资格抱怨,但你们没有权利抱怨。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三):神“马云”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伟大的人物,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不乏各种轶事。《穿布鞋的马云》一书,作者选的角度很好,书的名字就传递了一个轻盈、超脱、智者的形象。选择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从马云大学毕业当老师创办海博翻译社说起,再现了神一般的马云。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淘宝的出现应该是在2004年,到现在整整十年。这十年的时间内,马云的帝国不断的庞大起来,直至日前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就像有人评价乔布期的iphone一样“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句话用在淘宝和阿里巴巴身上也十分的适合。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马云从创业之初,如何一步一步的赢得机会,赢得人生。书中的小故事有的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但如今因为是马云的经历,立即变得不寻常和光辉起来。这也是名人效应吧。

  我想看了本书的启示之一,就是正能量。本书作者称,曾与许多IT界的大腕有过交往——丁磊、史玉柱、柳传志、李彦宏……作者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杰出:是因为他看到了,并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还和一个团队一起去身体力行了;在身体力行中面对许多艰难时还不放弃。他曾说,即便是下跪也要把互联网泡沫跑过去。我不相信成功学,但我相信做到这几点的人都可以成功。

  马云的成功在我看来不止这些,还有顺势而为。从古到今,每一个成功者都离不开这一点。他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但在本书中有一个情节写得过于矫情,那就是“若干年前马云去美国没有被接待,若干年后美国敞开了门欢迎他”的这个情节。

  做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想吐几句槽:有一个现象被长期无限忽略了,那就是假货横行的淘宝和阿里巴巴。又有谁没有在淘宝或阿里巴巴上买到过假货呢?但是,维权麻烦、买到了不好的讳疾忌医不愿意说导致了该现象的持续——直到现在还在持续。

  穿步鞋意味着贴近大众。神一样的马云,有没有想过解决这个大众问题呢?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四):基本价值观和个人风格

  看《穿布鞋的马云》的那个时候内心特别躁动,觉得自己有很多创业的idea都被否定,为此而感到郁郁寡欢,但是当看到大佬经历3次创业失败(每次都长达3年以上),才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所有的付出哪怕是失败也都是经验和教训,是未来宝贵的财富。

  今天再看自己第一次读书时候写的东西,觉得自己很可笑。idea不是唯一重要的,而是你有没有成本做一些高风险的事情。并且它和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符合的。

  也有一些实用性的启发,正好我和学生团体的leader聊到组织创新管理,比如新兴组织确定价值观和愿景的重要性,适用于不同的组织管理。

  总体来说25个关键时刻,每个决策都贯穿了创始人的基本价值观和个人风格,但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快速的变化和成长中抓住要点,如何从团队和大局出发,如何做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博弈,做出艰难的决定,是每个管理决策者必修的课程

  一些启示:

  1. 政府关系,谙熟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且有一定的资源

  2. 创业团队需要懂融资的人

  3. 找投资,找对象,关键是看对方能不能陪你度过最困难的那个时期

  4. 核心优势

  * 学会判断优先级

  * 学会用三句话来summarize事情

  * 学会利用数据+实例来支撑判断

  * 学会利用数据帮助你判断优先级,做出正确决策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五):那些马云教会我们的事

  《穿布鞋的马云》这本书,非常有幸出版于阿里巴巴正在上市的时候,但它的特色,既不在于书名,也不在于这么幸(gu)运(yi)地赶上了上市的大好时机,而是在于这本书的定位:选择了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抉择,给予创业者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如王利芬所说,从马云的创业经历上面,应该可以,并且能够可以,让她获取很多关于创业的建议,直接获取很多经验。但是关于马云的报道铺天盖地,资料浩繁,即使是一个像她这样认识马云、近距离接触过马云的人,也很难从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于是,才有了关于这27个节点的梳理。

  27个节点,组成了一本手,从马云在杭州创立翻译公司,到今年在美国上市。在每一个节点之后,作者王利芬和李翔,分别从一个创业者和一个记者的角度,对当时马云和阿里的做法进行点评,这两个点评的可读性,并不亚于对节点的描述。

  如果本书仅仅是定位在给创业者看的话,又有点狭隘了,因为全国上上下下创业者一共就那么多,大部分人还是平凡的打工者;但说是给普通人看的吧,又有点宽泛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欣赏一下首富的精彩人生,谁知道欣赏之后要干嘛咧。但是通读完整本书后,我觉得它适合已经创立一个组织,并且已经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的人。这个创立的组织,可以小到一个部门,也可以大到一个公司,既可以是盈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关键词是“创立”。

  但凡有这种“创立”经验的人,才更加深刻地理解马云为什么把翻译公司做得像样了之后交给别人去做,重新去做自己想做的另外一件事,为什么他两次与政府合作的创业都失败了,决定权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有多重要。再至以后的融资,虽然不一定每个“创立者”都需要融资,但是他一定要懂得马云为何将第一笔最大的融资从4000万降到2000万——在金钱或者其他诱惑面前,决策权到底有多重要。一个创立者,他必然要考虑自身团队的文化,要考虑品牌形象的宣传,考虑运转到一定高度之后的突破和转型,这就分别对应了西湖论剑,网商大会,以及支付宝、云计算、余额宝、滴滴打车等一些列事务的产生。

  如王利芬所说,如果我不是有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她对马云价值的认识,从来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刻。如果是一个“创立者”,看到这些时间节点,再回想自己已经走过的路,一定会有感而发。不过王利芬也承认,她理解的马云和马云的事业,只是一部分,因为她自己的公司尚未发展到阿里巴巴的这种程度,认识的深度直接被自己的经验所累,以至于在写后半部分的时候(我觉得大概是从第150页左右起),开始感觉力不从心,已经无法从共鸣的角度去点评了。

  但在我看来,能写到这27个节点固然好,固然完美和足够宏观,但是没有真正体现这本书的立意:共鸣这部分,如果作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甚至结合更多人的创业,寻找更多的共鸣和共鸣的事例的话,书的可读性将会更加强,在关于马云的一堆书里面会更加脱颖而出。作者把自己变“淡”了,固然有自己的考虑,但也是个小小的遗憾。

  书点评完了,现在说点题外话,就是从这本书延伸出来的一些东西:

  关于阿里巴巴

  前一阵因为写一篇稿子,我联系阿里巴巴公关部采访,主要是谈阿里巴巴的在打开国际市场方面所做的工作,在电话中其中一个话题,就是阿里巴巴的国际战略。我以为对方会跟我讲一堆,但是当时对方跟我讲的非常轻描淡写:你懂得,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说实话我当时并未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虽然也做了一些采访的准备,但是还是有点自大,以为自己天天用着淘宝、支付宝、余额宝,是它的直接客户,就已经足够熟悉它。但是其实还是这本书给我补上了一课:最初的阿里巴巴,本来就是为外国人采购中国商品所服务的。瞬间就懂了那句话。

  这个愿景,从目前来看,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因为从现有的采访资料来看,有太多的渠道不通畅,还有很多方面不通畅。但是国际间的物品流通,终究有一天,会突然打开。我希望打开它的人是淘宝,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会更便利。

  关于中国特色:

  就在一个月以前吧,我认识的一个外国人写了一篇文章,写他在中国网购的故事。这朋友现在很多东西都在网上买,觉得非常的方便,于是大家怂恿他,把一些过程啊,有意思的事情写出来,自然就成一篇文章了嘛。

  结果,我们看到了下面这些让我们这些中国人目瞪口呆的话,我回想一下大意哈:

  “我觉得这些快递员,他们骑着这么小的三轮摩托车,带着如此多的货物,竟然没有穿防弹背心或者其他保护措施,真是非常奇怪的意见事情。政府应该非常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应该有专人来护送他们。”

  其实作为一个在中国都已经畅通无阻用淘宝的老外,已经对中国,和中外差异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他固有的感受依然难以抹去。知道为嘛么,因为在有些国家,例如拉美国家,这样满载物品的快递员,在大街上没几分钟就会被抢劫了,所以才有了“防弹衣”一说。而且快递员本身就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消费者就等着东西被快递员偷吧~~

  这种东西不比不知道,这就如同我们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那种不会被抢不会被劫的踏实的安全感是多么难得一样,因为在国外,太多的地方没有这种安全。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谢生活,也包括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个国家,也包括感谢我们遇到了淘宝。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六):20150512读完

  评价:马云创业历程的汇编,对于同样创业开着一家小公司的我,至少在心路历程上,在疯狂的JACK MA面对mission impossible,从翻译社到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到淘宝,对于互联网对于理想的执着,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PS.本书是优米网的长篇软文

  7: 一个公司要长大要规模化,必须裂变,而裂变的大体手段只有4个:一个是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一个是运用品牌的力量,一个是技术的手段,一个是资本的介入。

  7: 创业项目的选定如同种子的选定,你选定的是芝麻,即便你再努力也无法收获西瓜。

  80: 让公司的掌舵者对市场存有敬畏之心

  188: 如果一个企业不以用户消费需求的前端来改造后面的生产和制造,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的话,这样的企业是会被时代抛弃的。

  189: C2B从消费者的前端和需求出发

  199: 有些事情在某个历史时期看是对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利弊对比会超出预期。但是,谁都只能活在历史的当下,而不可能活在未来。

  201: 站在岸边说话总是容易的,在水中游泳的人都是艰难的。

  242: 余额宝最大限度的集中社会所有零碎闲散资金,提升社会资本的利用率。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七):马云的成功靠什么?

  9月19日,马云将在纳斯达克敲钟,这是中国企业在全球都备受瞩目的时刻。

  在马云路演的时候,笑成,以前来过,被拒绝了,这次就是为了多拿点钱。

  50岁的马云,从容幽默,是名副其实的成功者。

  关于马云的书和言论非常多,基本都是天纵奇才,外星人,神一般的存在。

  但回到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的时候,那个时候马云35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马云在1992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位英语老师,兼职创业翻译社——海博。

  之后马云又在杭州和北京再次创业,但都以失败告终。

  当马云北京失败回到杭州的时候,他已经35岁了,这个时候,他的确堪称一个loser.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想说,其实马云不是神,他也跟每个普通的人一样,没有背景,没有什么学历,没有钱,甚至连长相也不到及格线。

  那么,马云为什么会成为马云?他的独特点到底在哪里?

  通过读《穿布鞋的马云》,我的体会是:马云的信念。

  在做翻译社的时候,入不敷出,马云靠去走街串巷卖小商品挣钱养活翻译社。后来小商品销售比翻译社还赚钱,很多人说,那就别做翻译社了,专门卖小商品吧。马云拒绝了。

  马云认为: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解决老师们就业的问题,还是为了赚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一直到现在,打开海博社的网页,还能看到马云手写的一句话:“永不放弃”。

  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机会太少了,而是机会很多,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忘记了我们当时为什么要出发。

  马云在一次公开演讲的时候说: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理想。

  后来马云又做过很多事情,但始终不忘初心。

  这也是他能坚持一步一步走下来,越来越好的原因。因为他的内心足够淡定和坚持。这份坚持信念会在身边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大家一起走。

  为什么有的企业看起来还是挺赚钱的,但总感觉人心是散的,遇到一点问题就土崩瓦解了。而有个企业,从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发展起来,总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坚定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初心吧。

  在王利芬的序言里,她说:价值观是一个在生活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的东西,但马云很看重。对于一档节目来说,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就如同没有灵魂。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人来说,价值观也是长久坚持下去的力量。

  如果你曾经有过创业经历,那么可能更容易理解马云。王利芬也是在创业之后才更加懂了马云,以前马云说的话,也更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梳理马云1992年第一次创业直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这22年的创业历程中,提炼总结了27个重要节点,从中提炼出马云的商业智慧。

  马云的成功在于:他看到了,并相信未来;他相信了,还和一个团队身体力行;在身体力行中面对许多艰难还不放弃。他曾说,即便是下跪,也要把互联网泡沫跪过去。

  我不相信成功学,但我相信做到这几点的人都能成功。

  最后,王利芬跟大家分享了一个马云的小故事:

  据马云的司机说,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场合才换上皮鞋,但事情之后回到车里,马上又换回布鞋。

  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中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

  纳斯达克敲钟的时候,马云一定会穿上皮鞋。而上市之后,马云一定会换回布鞋。

  这也是王利芬写这本书的初衷,希望不神话、不妖魔,尽量呈现一个真实、生活中的马云。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八):穿布鞋的马云,不忘初心

  有关马云的报道文章书籍真是太多了,神话的有,批评的有。用《穿布鞋的马云》中,作者王利芬的一句话就是,站在岸边批评是容易的,在水里游泳的人总是很难的。。

  还原马云,有难度

  从杭州走到世界的马云,到底是怎样的,其实从现在开始还原,都还是很难讲当时如何,时间太久了,马云自己讲时总是说,要写写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

  多年好友王利芬、李翔眼中的马云,虽然只是一个侧面,却也更客观而真实。试看,写马云的书中有几个是创业者?王利芬创业毕竟四五年了。又有几个是了解马云对媒体运用的好朋友?李翔就是。据说,很多阿里巴巴内部的场合不邀请媒体,但邀请李翔来观察。

  至少,对我来说,穿布鞋的这个马云,是目前距离最近的版本。

  不忘初心

  在做翻译社的时候,马云靠买鲜花的钱比翻译社的钱还多,而他还坚持做翻译社,初心是提供退休闲置在家的英语老师一些事,又帮小企业解决翻译问题。如果一个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多高尚这么说就算了,而当时天下没有谁认识马云,他还这么做了。

  这样的初心在阿里创业之初,到现在马云都在说,我相信。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

  初心就是价值观,很多人愿意追随他,是价值观创造了后面的一切。相比之下,成功学不过雕虫小技,太小太局限一隅,忘记了大千世界。

  连续犯错

  一个正常人都会犯错,穿布鞋的马云也是。看到他的犯错,或许研究失败,人才会真实和清醒吧。

  记得2014年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提醒,就是今年要多犯错。于是果然犯了不少错。多做事就会多犯错,而多犯错才会改进,只要不停下来,而是在行进中去解决问题就好了。

  话说,马云:看一个企业是否伟大,看他为社会解决了什么问题。问题是创业的源头呀。

  最后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够成为男人,一个人穿破多少布鞋才成为马云。。。。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九):读《穿布鞋的马云》6点思考

  我心里很清楚时间去哪儿了:成天上网了,沉迷于短平快和带有强刺激性的文案、图片之中不可自拔,再回过头面对厚厚的一本书时,感觉内心是无比的烦躁、心神不安,多希望这厚厚的书能够变成140字该多好啊,或者有些吸引人的段子。

  但是,书本终究是书,不是软广,也不是要吸引人的眼球,要读完它,注定要沉心静气,排除内心莫名的焦虑和烦躁感。

  《穿布鞋的马云》这本书,是优米网朋友圈送的,好几个月了,一直放在床底下,蒙上了层厚厚的灰。每次趴下身子去床底拿鞋子的时候,内心总是泛起阵阵的愧疚感。

  2014年12月底,人都习惯都在微信朋友圈晒年终盘点,我看到藤小曼老师2014年看了113本书,当时就被震惊了,其中有一本就是《穿布鞋的马云》。这个星期五的晚上,吃完晚饭,终于决定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把它看完,然后把电脑和手机放得远远的,断网、断电。

  以前只是在媒体和报道上看到过马云翻天覆地的报道,私下并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它。看了这本书,对马云的印象稍稍比以前多了些:

  1、30多岁以前一事无成不要慌

  他35岁之前,创办过三家公司,均以失败告终,可以说:35岁的马云一无所有,就是个失败者。

  联系起我自己,今年28岁也是一无所有,心中不免有些慌乱的脚步。身边的同学、朋友们纷纷结婚、生子、买车、买房……也许从马云的故事中,能够找到丝丝自信;

  2、马云非常会利用媒体、报纸来宣传自己的公司。

  几个典型的事情:

  (1)高盛给马云投资500万美金,被他到处宣扬,其实质就是转嫁了“高盛”这块金字招牌给自己的企业打广告;

  (2)6分钟获得孙正义4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最后砍价到只要2000万美金,这个故事也让马云在风险投资圈和媒体上出尽风头,这件事情,在今后跟其他风投谈合作时,非常有震撼力;

  (3)马云的照片上《福布斯》杂志封面后,他经常以这个为故事讲给投资者听,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4)2000年,借助金庸先生的名气作为杠杆,举办“西湖论剑”,请来了张朝阳、丁磊、王志东等等大佬,为阿里巴巴进行自我营销。刚好这些大佬3/4是金庸迷,很简单的借到金庸先生的力量了。

  到后来的“西湖论剑”,更是有中国互联网行业公司的创办人,著名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的人参与;

  后来的淘宝,有很多用户都是金庸迷,这也是得益于武侠小说带来的福利;

  3、演讲才能、说服能力,为他的事业加了很多分;

  无论是最初在西湖边上的公寓里创业对18罗汉的演讲,企业内部塑造价值观的演讲,还是后来的网商大会上的演讲,都很好、很直接、很有杀伤力的传播了他的价值主张,也非常容易得到员工和客户的拥护;

  这种演讲才华,也有利于在媒体面前表现出公司高层的想法,始终使公司处于镁光灯下;

  4、公司帐上没钱时,做事情特小心谨慎;钱太多了,反而犯错误;

  公司账户里没钱时,做事情特别小心谨慎,但是钱多了后,面对的选择也多了,就容易犯错误。

  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收购雅虎中国,虽然有10亿美金的进帐,但是进入搜索领域,直接跟谷歌、百度竞争,不仅烧钱,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公司的业务战线过长。

  是不是人都有这种毛病呢?贫穷的时候,特别奋发向上,等到手头有点小钱后就开始得瑟、犯迷糊。

  是个小职员的时候,每天在单位兢兢业业,等到手中权力大了后,就开始腐败,走向堕落了。也许,钱和权才是对人最大的考验。

  5、销售(电话营销)在阿里巴巴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几乎全部收入,都是靠着一个个的销售人员给客户打“骚扰”电话销售“诚信通”得来的。很多人看不起销售职位,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认为这个职业很低端。但是,如果没有销售,公司靠什么赚钱呢?是销售人员签单养活了整个公司。

  6、马云的语言总结能力、表现力深得媒体的喜欢

  不管是央视,还是《赢在中国》,还是其他各种采访,从我读大学那会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接触很多关于他的报道,各种书籍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床头不放一本马云的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青年了。

  这跟他的经历和阅历有很明显的关系,能够把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用语言精准表述出来,并且是接地气的语言,要做到这点,确实很难。

  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淘宝的负面信息,尤其是“十月围城”事件,上万的中小买家聚集杭州讨个说法。由于马总跟媒体的关系到位,所以网络、报纸上基本看不到这类信息。

  图片

  书中加入二维码,看到某个章节时,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看相应的视频,这个有点新意。

  也许是马总太成功的原因,也许这书只是王利芬老师眼中的马云的描述,也许我还是一个屌丝的原因,不能够体会“融资”“战略”“布局”等等高端的知识点,但是看完,出们可以跟别人有吹牛的话题了。

  2015年将要更加脚踏实地的干活,多读书、多写些东西、多多深度思考!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十):《那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吴晓波》笔记

  借个地方

  99年初期融资之后,急速扩张,将公司总部搬到上海、美国,脱离自己的用户群体;

  以大比例股权做交换收购雅虎中国,得到一个鸡肋,失去控制权;马云算盘打得很好,为什么没打响呢?

  土鳖还是海龟?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阿里武侠文化、倒立文化;

  淘宝假货问题:

  办法有五:

  大数据;

  实名认证==>这个能起多大作用,不知道;举证困难,量大;

  黑名单制度==>阿里巴巴能够公布别人的详细信息?没有执法权;

  律师援助基金==>既可以养活好律师,也能养一批坏律师,就像现在的恶评欺诈;

  推动网购法制化建设;

  大平台与小卖家;

  腐败;

  支付宝VIE事件;

  做不做游戏,是个问题;物流与退休——要不要言行合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