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伟大创意的诞生》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伟大创意的诞生》的读后感10篇

  《伟大创意诞生》是一本由史蒂文·约翰逊 (Steven Johnso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90,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一):创意来自哪里?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约翰逊通过分析最近600年以来的人类创新史,总结出了关于创新的七大关键模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创新的关键规律和所需条件。他告诉我们,现实中的创新不同浪漫幻想绝大多数创新都严格受到时代背景制约,并且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孕育才能够诞生。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创新往往受制于时代背景,超越时代的创新难以诞生。长年累月的孕育也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一瞬间的灵感不足以独自支撑起伟大的创新。信息环境对创新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机缘巧合和错误尝试都对创新有着意想不到益处。通过作者总结的创新七大模式,你可以更好、更真实认识创新,摒弃对创新的种种刻板印象,甚至可以从现在开始尝试去进行创新。

  一、创新受制于时代的相邻可能

  无论科学思想还是科学技术按部就班发展才是常态人们往往幻想的那种可以推动人类往前发展几十年的天才创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时代背景严格地约束着创新的诞生。

  查尔斯·巴贝奇被称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他曾经设计出来的一种叫做“分析机”的机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编程的计算机。尽管他把人生的最后三十年都用来去制作一台分析机,但是由于分析机原理太过复杂,在没有真空管和集成电路的时代,巴贝奇至死都没有让他的设计成为现实。

  而 YouTube 的三位创始人幸运得多,假如他们早十年,而不是在2005年建立这个视频分享网站等待他们的注定是失败。因为1995年时,互联网网速还不足以支持视频的缓冲和下载,并且也缺乏成熟的视频播放平台,YouTube 不在当时的相邻可能空间之中。只有到了2005年,时代背景才能够支持一个伟大视频网站的诞生。

  二、创新往往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

  更多情况下,创新不是来自所谓一瞬间的灵感,大部分好创意的最终形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并不是来源传说中的顿悟,而是经过漫长的思考才诞生的。实际上,在他最终总结出自然选择理论之前好几个月,就已经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几乎完整的论述。而发现植物产生氧气”的普利斯特利,则将这个灵感孕育了20年。他在少年时期就有把蜘蛛关在玻璃瓶中的爱好,经过漫长时间之后,才最终成就了人类的伟大发现。

  三、创新来源于液态环境

  以分子间的反应为例,固态环境里,原子结合太紧密,很难发生各种随机反应;气态环境里,虽然原子间结合不再那么紧密,但是原子间密度太低,发生随机反应的数量太少。所以这两种环境,都很难产生足够的有机物去形成生命,只有液态环境才是分子反应的最佳环境。

  同理,创新也是如此,只有在信息密度比较高,信息又能够自由流动的“液态”环境里,创新才有可能大量出现。在城市诞生以前,人类的创新数量极少,而在城市出现之后,思想的交流碰撞促进了创新的大量产生,并且创新拥有了更好的流传环境。在这里,城市就可以看做人社会的“液态”环境。

  四、机缘巧合的力量在创新领域格外大

  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完全预测,不会出现意外的话,世界上也就不可能出现创新。意外和机缘巧合,都是创新很重要的来源。在科学界有一个很有名故事,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一次在梦中,梦到了一条蛇咬住了自己尾巴,从而灵光一闪猜想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如果不是凯库勒这个梦的机缘巧合,人类这个发现没准还会晚上很多年。

  五、在创新领域,有时错误也是有益

  亚历山大·弗莱明因为一次实验的失误,而意外发现青霉素的杀菌效果;李·德福雷斯特因为错误的实验现象发明三极管;格雷特巴奇拿错电阻器而发明心脏起搏器。你看,好创意很有可能出现在错误的环境里,很多错误对创新都是有益的。

  六、功能变异是创新一个捷径

  虽然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中国的毕昇发明的,但真正让印刷机流行使用的,却是欧洲的发明家古腾堡。他把当时流行的葡萄螺旋榨汁机进行改造,让榨汁机变成了传播文化的印刷机。可以说,古腾堡并不是从无到有地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从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入手,借用同一种技术去解决完全不同的问题

  七、开放式堆叠平台可以产生大量创新

  这里的开放式堆叠平台,说的是很多创新都可以建立在某个平台上,一层一层地累积,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创新者自己就不用再费力搭建一个平台了。比如 YouTube 的创始人,可以把自己的网站建立在 Flash 视频平台上;微信程序的搭建者,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建立在微信平台上;大量新媒体自媒体,可以把微博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这些创新者不需要掌握自己所在平台的构造和原理,只需要站在这些已经搭建好的平台上,就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金句

  1. 人们往往幻想的那种,可以推动人类往前发展几十年的天才创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时代背景严格地约束着创新的诞生。

  2. 更多情况下,创新不是来自所谓一瞬间的灵感,大部分好创意的最终形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3. 没错,一个有经验历史艺术家,能一眼看出来一个古代雕塑是不是赝品,一个老警察也能从茫茫人海中一眼发现形迹可疑的人,但是这种依靠直觉作出的瞬间判断,很少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好创意。

  4. 你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让灵感的根须和思想的肥沃土壤连接,然后给它时间,等待开花结果

  5. 仅占地球表面积千分之一的珊瑚礁,养育了至少上百万种海洋生物原因就在于,许多生物能在这里创造性地共生,大量循环利用能量,从而让本来贫瘠的珊瑚礁变成海洋里的绿洲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二):《伟大创意的诞生》:一部高逼格的创新教材

  原载“徐而道来”微信公众号

  创新,一个热得发烫的话题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对创新诠释得最为深刻的书。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誉为“科技界的达尔文”。上周我在《必然》的书评中提到,思想家能力在于将事物高度抽象化并跨界融会贯通。《伟大创意的诞生》通过对600年来人类发明创新的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归纳出七个创新要素,即:相邻可能、液态网络、缓慢的灵感、意外的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

  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每一点都值得大书一笔,今天只能讲讲其中我认为最有趣章节——“液态网络”。

  此处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让信息发生流动,才利于迸发出新的创意:“要把一种“固态”网络转变成一种利于好的创意出现的“液态”网络。”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作者探讨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正因为元素之间尽可能地建立连接,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随机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元素(绕得有点儿远,但作者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是基于这么“本质”的原理进行分析的)。

  而这一原则广泛发生在城市和公司成长中。大城市是个高密度的社会网络,好创意很容易得到流传与扩散。因此,与郊区或小城镇相比,大城市能更有效地培育“亚文化”——也就是多样性,更容易催生创新创意。

  创新乏力根源

  公司也是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改变了过去顶层、内部驱动传统思维。来自于公司基层以及外部的创意驱动变得更加重要,正是因为这种“液态网络”,需要更多的参与者碰撞出更有价值的创意。

  创新乏力,是很多传统企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作风保守循规蹈矩暮气沉沉的大公司,可以靠着一个牛逼想法,一下子就起死回生。相反,一家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企业,会不断冒出新的想法和牛逼的产品。谷歌、脸谱、腾讯、小米,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如此。

  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和文化的培养,在公司内能否形成这种“液态网络”。

  例如,我们都知道“饮水效应”,员工在倒水时可以进行更加密切沟通,我在《“无组织纪律”!未来的公司什么样?》一文中提到“微信群效应”也是同样道理。而如今,“饮水机2.0”就是,公司为了加强员工的连接而在办公室布置上有意为之——微软99号大楼,就是先确定各个茶水间的位置,接着以它们为中心,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办公楼!而谷歌等互联网公司通过设置各种娱乐休闲场所,使员工闲暇时间发生连接,去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文化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和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员工的整体素质、当前的赢利能力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尽早有意识地去培育这一文化,通过创新大赛、创新主题讲座沙龙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员工的热情。好的创新项目和公司的创新文化都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要对员工做充分激励,让员工充分感受个人价值,把创新当成是和企业共谋发展的道路

  传统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所谓的“创意”往往没有那么新,也不会有那么多。并非是天才般的灵光乍现,而是在“液态网络”里日积月累结果。很多企业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公司内部临时的头脑风暴会议,大家在会上脑洞大开,然后有人能瞬间顿悟出一个颠覆性的点子。其实不然,大部分的创新点不可能超越每个人当前的工作环境,所谓“守正出奇”,哪怕是颠覆式的创新,也是来源于不断重复的工作积累

  那这本书还写了些什么鬼?

  好了,如果您已经不厌其烦地已经看到这里,那我就把本书中提到的7个要素进行个归纳整理。当然,有时间的话最好还是阅读全书经历一场人类发明史之旅。你一定不会后悔

  以下是本书中“创新七要素”,看不看你自己决定

  ● “相邻可能”——创意不仅来自于本领域,对一些相邻近的领域研究可能会大大地启发创意,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跨界触发创新;

  ● “液态网络”——好的想法要“流动”起来,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向这个思想的“大池子”注入新的内容,如今硅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设定茶水间作为开放的“交流站”也是源于这个理念

  ● “缓慢的灵感”——好的创意灵感可能并非一开始提出就可以“石破天惊”,而是需要时间的检验,将一些目前看起来不成熟甚至不靠谱的想法“束之高阁”,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就会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 “意外的收获”——因为有了更多相邻可能的促进,思想的液态流动以及长时间的累积,一些不曾预设过的、出人意料的创意的出现几率便大大提升

  ● “有益的错误”——从错误中,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好的想法会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创意更可能出现在含有一定量噪声和错误的环境中;

  ● “功能变异”——在不断的尝试中,可能原先的成果会发生变异,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这并非坏事,“误入歧途”的创意可能才是它应该所走的道路;

  ● “开放式堆叠平台”——用一个平台,开放给更多的人,不断地将创新点“堆叠”起来。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徐而道来(xuer_daolai)#阅读更多精彩书评影评最新最in的商业评论

  互联网时代的“无知经济论”者,为您带来最新最前沿的商业评论。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三):意外?不是意外!

  何为创新?百度给出的解释清楚,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常人思路见解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本质上来和,和 本书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先后。本书用了许多的事例,包括生物学,遗传学,物理学,科技发展等来告诉我们,伟大创意发生是偶尔中的必然,伟大的创意不是一个意外。是日积月累后的想法的升华,是无数失败堆积起来的成功。它依托于思想的碰撞,环境的影响。

  引言: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内会快速的诞生更多新的创意。这种现象被称为“超线性标度”。人多,机会多,碰撞多,发展快。同时提出,新观念有一个成熟,接纳的过程。而这过程通常为10/10。

  第一章:将创新比喻为一间间遍布在宫殿中的房间。只有通过前面一间才有可能进入下一间。这就是所谓的天时。早200年,当电话都还没有的时候,乔布斯有可能发明电话,但他绝不可能创造Iphone。

  第二章:思想交流讨论是促进好创意产生的催化剂。这和引言中的观点相辅相成,城市越大,交流促进就越多。这和良性循环是一致的。参与交流的人越多,那么好的观点就越多,创意就越多。同时新的创意又能成为滋养新创意的摇篮。

  第三章:大部分好创意必定是慢慢孕育才最终形成的。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更多的只是慢慢的培育他,而并非是一种汗流浃背式的辛苦耕耘。同时记得做笔录是相当重要的。

  第四章:万事俱备,只需东风。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灵感就是这东风,只有万事俱备了,东风才有意义。

  第五章:与置于纯粹环境中的群体相比,那些接触到错误信息的群体建立了较具独创性的连接。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对错之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六章:把完全不相干变成相干。这其实就是打开思路,手机刚出现时,就是电话的功能。哪怕在20年前,你也无法想象手机几乎可以和电脑合二为一。但就现在而言,是十分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七章:平台的作用其实就是将前面的六章形成一个闭环。从大环境而言,这是一个地球村,将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包含在平台之内。它所发挥的作用那就是城市的无数倍了。在此基础上,想法观点完全公开。而且也有之前的信息。

  总体而言,此书观点很明确,条理也很清楚。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四):开放、聚集、共享的生态缔造伟大创意

  培根说:“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易于发现真理。”而史蒂文·约翰逊可能要说,“从错误和混乱中比从有序中更易于发现真理。”

  作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史蒂文·约翰逊的最近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是《伟大创意的诞生》,很多不了解这位作者的广告从业者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如何创造“Big idea”的书,事实上看了它的副标题“创新自然史”就应该明白了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史中创新的书。

  创新是否有其规律?如果创新有规律,那它应该被准确预测,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到本书最后的附录: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你会发现里面大部分的创新并没有被预测到(我指的是精确的预测),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伟大创新的诞生在意料之外。

  某一个具体的创新是很难预测的,但在某些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下,创新更容易诞生。比如书中说到:“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城市大9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倍,而是要高出16倍;而如果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规模是一个小镇的50倍时,它的创意能量则约是小镇的130倍。”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讲了创新的7种模式,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干货”,按照这些原则去进行创新,那结果恐怕会令你失望。这7种模式更像是促进创新诞生的7种生态或环境。

  1.相邻可能。

  一个创新可以激发邻近类似的创新,而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比如在1994年,网络知识一种基于文本的媒体平台,各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取得关联。但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互联网生态的逐渐形成,互联网业迎来了创新的爆发。

  在创新史上,我们经常无法说出谁是某个发明的第一人,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发明几乎被几个人同时发现。1611年,居住在不同国家的4个科学家同时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1745-1746年,冯·克莱斯特和康耐尔斯先后发明了电池。

  一旦“相邻可能”的生态存在,那么这个生态就可能迎来创新的爆发。史蒂文说:“这好像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的美景。如果你不停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2.液态网络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生命源于“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碳原子的外层轨道上分部这四价电子,这种电子使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的原子进行组合,碳的随机连接性在地球初始的没有生命的“原始汤”中开花结果。

  一个好创意就是一个流动性的网络,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一种类似液态网络的组织,创新就会不断涌现,这种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的群居组织。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微软的99号楼,由于此办公大楼的开放性和众多交流站的存在,它更易于员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聊天,因而促进了创新。

  3.缓慢的灵感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一个灵感在脑子里面可以存在很多年(当然它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累),然后有一天它突然被激发了,便会产生出创新。谷歌著名的“20%创新时间”项目便是便是这个模式的实践,当年在谷歌任职的玛丽莎·梅耶尔便描述过,在谷歌公司推出的所有新产品中,超过50%都是源自20%创新时间项目产生的研发灵感。

  4.意外的收获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创新往往来自于意外。关于意外创新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 年,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忘记盖上培养皿的盖子,后来在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能够对抗其他菌种的霉菌:就这样,他很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当然自然创新中意外的发现还有很多,史蒂文似乎找到了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2007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脑科学家撒切尔做了一项关于儿童的大脑活动和IQ之间关系的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的神经元细胞活动越混乱,其聪明程度和创新能力就越高。这说明创新在混乱的意外之中很有可能诞生。当然意外并不是坐等,史蒂文给出的建议是善用工具(比如他最常用的DEVONthink)以及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比如在广告行业最常用的“头脑风暴”。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很少有创新一次就成功,大多数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想法会迫使创新者不断去探索。这一点不需要过多阐述了。

  6.功能变异

  知识是具有相通性的,多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可能会为自身从事的领域带来创新灵感。史蒂文说,像富兰克林、斯诺和达尔文这样的创新者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智力素质——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还有重要的一个特征——兴趣广泛。

  咖啡馆模式是这种功能变异的重要生态。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都会在维也纳格巷19号组织一个沙龙,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齐聚一堂。多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功能变异。20世纪70年代,一群业余爱好者、青少年、数字化企业家和学术科学家聚集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功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

  史蒂文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与功能变异密不可分。苹果公司在产品开发周期内,所有团队,包括设计、工程师和销售等时常在一起集思广益,精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进行交流,通常会有意外所得。

  功能变异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视野盲点,“从一门学科中借用一种工具来解决另一个学科的问题。”

  7.开放式:“堆叠”平台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时发现,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沙堤、岩面、暗礁的裂缝,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栖息地,成为了一座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海底都市。

  一个鼓励创新,有利可图的平台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基于平台的欣欣向荣创新。史蒂文在文中以Twitter为例,Twitter这个平台的诞生,促使这里成为政治抗议的圣地,成为企业提供客户支持的工具;同样App Store这个平台的出现,促使大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建造了基于这个平台的巨大产业;而阿里巴巴平台的诞生实现了所谓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上述7种模式是本书主要讲述的创新的模式,但正文本文开头所说,这7种模式并不是“干货”,你并不能拿它当做所谓的“创新的7把钥匙”云云。你只能努力让自己处于最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中。

  如果用几个通俗的关键词概括本书主要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应该是:开放、聚集、共享,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生态将更有利于伟大创意的出现。

  作者微信公众号:xunkong2005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五):伟大创意诞生的七个要素

  1、相邻可能——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我们都知道z是一个伟大的创意,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相邻的A+B可以创造出C,C再与相邻的D创造出E……就像一扇扇门,你不断地推开相邻的两扇门,它会指引起不断前进,最终到达伟大的Z。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创新的创意出现呢?答案就是——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更多、更方便地接触到“原始汤”里各种各样可用的零件。

  2、液态网络——创造相邻可能

  好创意是单体要素重新组合而成的网络。实现更多的相邻可能,它需要:(1)连接剂(与尽可能多的周边其他元素建立新连接的能力);(2)促进各元素碰撞的随机性环境

  以碳元素为例——已知的生命形式皆以“碳”为生命形式,碳元素就是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的连接剂,它需要在一个充满其他如氢、氧、氮等元素的环境里,使潜在的组合成为可能。

  3、时间——好创意不是顿悟。

  (1)凤凰城备忘录——得到不流动、碰撞和连接的灵感——创造一个环境,让创意慢慢和其他的创意碰撞、连接,慢慢找到让自己成长突变的力量来源;

  (2)明尼苏达式猜想——瞬间闪现的判断也只是一种判断——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更多的只是慢慢地培育它,而并非是一种汗流浃背的耕耘。只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并且让根须建立新连接的肥沃土壤里,然后,给它时间,静待开花结果;

  (3)马尔萨顿悟——灵感总是偷偷地出现,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直到完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所谓顿悟,只是灵感完全呈现出来的样子,在那之前,一定是一小步一小步演化而来的。

  4、机缘巧合

  人脑的电波和神经元就像一支乐队,时而同频共振弹奏一支曲子,时而各自为阵制造噪音,而创意的碰撞发生往往出现在“噪音”环境中。所以,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思考,散散步,让神经元自由发挥发生神奇的碰撞吧;多阅读,记住所有的机缘巧合都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

  5、有益错误。错误就是来衬托真相的,它本身并不会打开相邻可能空间,但却会迫使我们去寻找它。

  6、功能变异。将一种媒介中的话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

  7、开放式“堆叠”平台。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六):借鉴别人的创意来源

  作者的建议: 分享与合作打开创新之门。创造创新的工作场合、消费媒介的方式、扩增记忆容量。散步、培养直觉、记录每件事但保持文件夹凌乱;拥抱意外收获、犯生成性错误;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常去咖啡馆和其他液态网络;跟着连接走、让他人依赖你的创意;借用、循环、改造。建设一条错综复杂的河岸。

  从独立研究者角度来看: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不同学科研究者,并定期整理转发的微博,将微博上的链接知识整理成笔记;多关注创业网站的内容,参加不同学科的会议而不是关注眼前的内容;利用好笔记管理软件,定期搜索关键词来看看论文主题的时间线变化;多看看一些有联系的学科的杂志,了解一些术语后用搜索引擎加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多搜索下。定期利用文本挖掘工具来分析一些研究主题;多用文献引用分析功能来探寻不同领域研究者对于问题的看法。学习那些优秀创业者的理念和关注的技术。而unrelated knowledge discovery这项技术也许是创意的好开始。散步、提高睡眠质量,努力试错。使用工具时尽量选择生态比较完整的,有利于以后再发展方法上的改进工作。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七):超豆瓣短评字数的短评(笑哭脸)

  首先,相对于设计方法论那类教科书,这无疑是本不错且易读的解释创意的商业书籍,很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但是南图看的版本缺失了第四象限那段内容,不过不影响阅读。

  这本书给个我几个新角度想说一说:

  1在讲韦斯特新发现——超线性标度,我立马联想到了一个近几年大学生特别喜欢辩论的话题,毕业以后留在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我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城市发展不过是略高于线性增长的速度。而大城市的空间含量的确有优势的,更容易搭建这样一个创意平台,人才聚集了,无论个体还是城市都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快速发展状态。

  2讲到独立重复这个论调我也是颇有兴趣,也许当代人对认知局限于先后,所以特别在意于抄袭事件,尤其以接地气的民众娱乐的音乐圈为主,虽然不了解音乐行业但是应该也会有类似的现象,一切皆有可能嘛。对此我觉得关于专利这个说法也是很头疼,先后一样的idea真的没法去限制谁是主谁是次。所以社会的秩序有时候也未必能全显公平。不过作者也说了如果没有错误,进化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得到的也只能是一系列的完美副本,没有变化。为此法制,社会秩序这些也应该是会不断发展和修正的。

  3关于空想主义的另外一种新定义。超前想法,在所有超前想法在后期得以实现后,所有的空想主义其实都可以另外定义的。也许就是隔的相邻可能空间略多了些嘛。空想的中文定义实在不算褒义。

  4关于梦境,我觉得无疑给了弗洛伊德一个大大的质疑。说实话虽然梦的解析的却是官方下面一个很正统的解说,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梦境这样的一个现象常理解释其实无法全面的,我就是一个多梦的人,当然我觉得我睡眠质量还不错,我没法代表别人的情况,只能有感而发自己的梦境。的确是可以超脱常思维对现实生活进行发散性的发展,前段时间收拾家里还发现高中时写的小说,小说题材来源就是梦境。

  最后的最后我得说下真的很同意作者的观点,信息外溢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创意,学科间的链接也好,不同人思想的链接也好,真的,哪怕是自己新学习的领域新去的地方都可能产生创意。我觉着灵感这是个无比美妙的感觉~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八):开放聚集共享的生态缔造伟大创意

  培根说:“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易于发现真理。”而史蒂文·约翰逊可能要说,“从错误和混乱中比从有序中更易于发现真理。”

  作为“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史蒂文·约翰逊的最近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是《伟大创意的诞生》,很多不了解这位作者的广告从业者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如何创造“Big idea”的书,事实上看了它的副标题“创新自然史”就应该明白了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史中创新的书。

  创新是否有其规律?如果创新有规律,那它应该被准确预测,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到本书最后的附录: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你会发现里面大部分的创新并没有被预测到(我指的是精确的预测),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伟大创新的诞生在意料之外。

  某一个具体的创新是很难预测的,但在某些自然或人文生态环境下,创新更容易诞生。比如书中说到:“如果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城市大9倍,那么这座城市的创意能量则不是高出9倍,而是要高出16倍;而如果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规模是一个小镇的50倍时,它的创意能量则约是小镇的130倍。”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讲了创新的7种模式,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干货”,按照这些原则去进行创新,那结果恐怕会令你失望。这7种模式更像是促进创新诞生的7种生态或环境。

  1.相邻可能。

  一个创新可以激发邻近类似的创新,而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比如在1994年,网络知识一种基于文本的媒体平台,各文本之间通过超链接取得关联。但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互联网生态的逐渐形成,互联网业迎来了创新的爆发。

  在创新史上,我们经常无法说出谁是某个发明的第一人,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发明几乎被几个人同时发现。1611年,居住在不同国家的4个科学家同时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1745-1746年,冯·克莱斯特和康耐尔斯先后发明了电池。

  一旦“相邻可能”的生态存在,那么这个生态就可能迎来创新的爆发。史蒂文说:“这好像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的美景。如果你不停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2.液态网络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生命源于“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碳原子的外层轨道上分部这四价电子,这种电子使碳原子更易于与其他的原子进行组合,碳的随机连接性在地球初始的没有生命的“原始汤”中开花结果。

  一个好创意就是一个流动性的网络,人类社会一旦形成一种类似液态网络的组织,创新就会不断涌现,这种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的群居组织。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微软的99号楼,由于此办公大楼的开放性和众多交流站的存在,它更易于员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聊天,因而促进了创新。

  3.缓慢的灵感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一个灵感在脑子里面可以存在很多年(当然它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累),然后有一天它突然被激发了,便会产生出创新。谷歌著名的“20%创新时间”项目便是便是这个模式的实践,当年在谷歌任职的玛丽莎·梅耶尔便描述过,在谷歌公司推出的所有新产品中,超过50%都是源自20%创新时间项目产生的研发灵感。

  4.意外的收获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创新往往来自于意外。关于意外创新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 年,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忘记盖上培养皿的盖子,后来在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能够对抗其他菌种的霉菌:就这样,他很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当然自然创新中意外的发现还有很多,史蒂文似乎找到了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2007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脑科学家撒切尔做了一项关于儿童的大脑活动和IQ之间关系的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人脑的神经元细胞活动越混乱,其聪明程度和创新能力就越高。这说明创新在混乱的意外之中很有可能诞生。当然意外并不是坐等,史蒂文给出的建议是善用工具(比如他最常用的DEVONthink)以及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比如在广告行业最常用的“头脑风暴”。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很少有创新一次就成功,大多数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想法会迫使创新者不断去探索。这一点不需要过多阐述了。

  6.功能变异

  知识是具有相通性的,多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可能会为自身从事的领域带来创新灵感。史蒂文说,像富兰克林、斯诺和达尔文这样的创新者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智力素质——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还有重要的一个特征——兴趣广泛。

  咖啡馆模式是这种功能变异的重要生态。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都会在维也纳格巷19号组织一个沙龙,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齐聚一堂。多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功能变异。20世纪70年代,一群业余爱好者、青少年、数字化企业家和学术科学家聚集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功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

  史蒂文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与功能变异密不可分。苹果公司在产品开发周期内,所有团队,包括设计、工程师和销售等时常在一起集思广益,精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进行交流,通常会有意外所得。

  功能变异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视野盲点,“从一门学科中借用一种工具来解决另一个学科的问题。”

  7.开放式:“堆叠”平台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时发现,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沙堤、岩面、暗礁的裂缝,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栖息地,成为了一座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海底都市。

  一个鼓励创新,有利可图的平台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基于平台的欣欣向荣创新。史蒂文在文中以Twitter为例,Twitter这个平台的诞生,促使这里成为政治抗议的圣地,成为企业提供客户支持的工具;同样App Store这个平台的出现,促使大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建造了基于这个平台的巨大产业;而阿里巴巴平台的诞生实现了所谓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上述7种模式是本书主要讲述的创新的模式,但正文本文开头所说,这7种模式并不是“干货”,你并不能拿它当做所谓的“创新的7把钥匙”云云。你只能努力让自己处于最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中。

  如果用几个通俗的关键词概括本书主要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应该是:开放、聚集、共享,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生态将更有利于伟大创意的出现。

  作者微信公众号:xunkong2005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九):伟大创意的诞生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文·约翰逊,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称为是“科技界的达尔文”。他的关注点一直聚焦在科技和创新的前沿领域,常常为《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世界顶级媒体撰写专栏文章,谈他对未来的观察和预测。《纽约客》杂志曾经举办过约翰逊和《失控》这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的对谈,他们讨论了技术对创新的影响,当时也很是轰动。在约翰逊20多年的工作生涯当中,他写了8本关于创新和科技的著作,这本《伟大创意的诞生》正是他最重要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他为了写作这本书,考察了人类600年的创新历程,光是酝酿发酵书中的核心观点就用了整整10年,然后,又花了4年的时间来完成写作。

  这本书用绝大部分的篇幅总结了创新的七大关键模式,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把这些模式归纳梳理成了四个创意认知。接下来,我就从这四点出发,教你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组织和社会打造孕育创新的环境。第一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是已有想法的连接和组合,很少是灵光一现;第二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是群体智慧的集合,很少是个人智慧的成果;第三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来源于无心插柳,很少是有心栽花而结的果;第四点,伟大的创意常常依存于开放的生态,而不是封闭的竞争。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点,伟大的创意大多是已有想法的连接和组合,很少是灵光一现。

  你一定知道很多关于伟大创意和发现的传奇故事,随便就能说上来几个,比如,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脑袋,灵机一动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烧开水的水壶里冒出水蒸气,发明了蒸汽机;20出头的乔布斯和好搭档沃兹,在自家车库里开发出了第一代苹果个人电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人感觉那些伟大的创意都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们总能跳出旧思想和僵化的传统,提出一些全新的想法。但是作者却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人们把伟大创意诞生的过程想得太浪漫了,一方面,创新的过程往往没有那么传奇,另一方面,它的诞生并不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想法。

  刚才我提到的那几个传奇故事,现实版本其实是这样的:牛顿并不是在被苹果砸到后顿悟了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他是经过经年累月的研究、思考,并且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据说牛顿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时牛津大学科学家胡克的研究,当然牛顿本人从来没有承认过;而说到瓦特,我参观了伦敦肯辛顿的科学博物馆,了解到他也只是18世纪完善了蒸汽机这个发明装置的众多创新者中的一位而已;至于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的故事,他的联合创始人沃兹就曾经公开说过,当时车库只是他和乔布斯会面讨论问题的地方,钻研和发明电脑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同时,在苹果公司推出个人电脑之前,市面上就已经有很多款个人电脑了。

  在看清了这些传奇故事的真实版本之后,你一定会同意作者的观点:创意不是试图创造一个全新的想法,而是要学会做想法拼接的工作。我们继承了前人提出的一些点子,也会在偶然之间闪现一些相关的想法,于是我们把两者加工组合,变成一种新想法。乔布斯曾经有一番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观点,他说,“如果你去询问那些有创造力的人,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往往会感到有些惭愧,因为他们其实什么都没做,只不过是看到了某些东西,然后把这些东西和他们既有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加工成了新的事物。”

  作者把前人的成果和以这些成果为基础产生的新创意之间的联系,叫做相邻可能。相邻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世界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只有某些特定的、有关联的变化才可以真正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的过程就是去实现这样的变化,去探索相邻可能的新边界,促使之前的边界不断扩大。

  我们可以用魔法宫殿来打个比方。已有的创意就像一个有四扇门的房间,每一扇门都通往一个新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你之前没有踏足过的。这个初始房间可以通往第一层的四个房间,这四个房间就叫做相邻可能。当你打开初始房间墙壁上的任何一扇门,就会来到一个新的房间,你会发现别有洞天,这就是全新的创意。而第一层的每个房间也一样有几扇门,这些门又通往了第二层的几个不同的房间。如果你不通过第一层的房间,是没有办法直接从初始房间进入第二层房间的。同时,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整座宫殿。

  由此,相邻可能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创新的相邻可能性意味着同一个创意可能被不同的人独立发现。就像不同的人都抵达了同一个房间,他们就都有机会打开一扇新的门,找到新的发现。比如牛顿和莱布尼兹,他们俩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前后10年的时间里分别独立研究出了微积分;又比如,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先后4次被不同的人提了出来;还比如,2005年4月,土豆网和 YouTube 两家视频网站几乎在同一时间先后在中国和美国上线。就像这样,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几个人都想到了同样奇妙的新创意,这样的情况被称为发明的独立重复现象。

  相邻可能性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超前的创意往往因为其他因素不成熟,受到时代的限制而无法继续向前。这样的超前想法通常生命力不强,很快就会面临它的“死期”。而成功的伟大创意,必须沿着相邻可能的路径,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可能取得成果。

  1997年,美国诞生了两家和视频业务相关的互联网公司。其中一家是现在市值高达1000多亿美元的 Netflix(奈飞公司),当时主营的业务是在线影片租赁,为消费者提供包月的、不限制次数的 DVD 租赁服务,后来成功转型,成为一家提供网络视频点播服务的公司。另一家公司叫 ShareYourWorld,中文直译就是“分享你的世界”,这家公司你应该没听说过,因为它在2001年就已经倒闭了。

  为什么奈飞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并且越做越好?因为它需要的相邻可能条件非常简单,一是通过网站提供视频租赁,二是通过线下的快递服务送达客户租的 DVD,这两个条件满足,业务就能开展了。而 ShareYourWorld 的相邻可能条件却很高:第一,它对互联网带宽要求很高,网速必须满足视频的在线加载要求;第二,当时缺乏一个统一的网页端视频播放插件;第三,当时缺乏成熟的互联网广告模式来支撑网站的日常运营。而这些条件在2005年时刚好全都满足了,所以,跟它主营业务如出一辙的 YouTube 一诞生就成为了在线视频行业的巨无霸,而 ShareYourWorld 却可悲地倒在了通往黎明的前夜。

  我们来总结下第一点内容。创意并不是灵光一现的产物,也并不需要人们去创造一个个全新的想法,我们要做的是找出有相邻可能的旧想法,并且用一种新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满足相邻可能的想法才可能产生出伟大创意,不构成相邻可能的超前想法只会过早夭折。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二点,为什么说伟大的创意常常是群体智慧的集合,很少是个人智慧的成果。

  心理学家凯文·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尝试用实地考察的方式研究科学家是如何产生创意的。

  他在4个世界顶级的实验室中设置了摄像机,将科学家们的各项研究活动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对他们做了大量的深度专访,请他们描述实验中的各项进展以及思路转变的过程。采访的时候,邓巴尽可能避免让这些科学家回忆过去,以免他们把创意的过程说得太简化。经过采访后的大量分析,邓巴就发现,过去常说的那种科学家独自一人冥思苦想,然后一下子顿悟,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少出现的。相反,很多重大发现都出现在科研讨论会上,信息交流更能激发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重新阐述他们的最新研究情况,同事们的提问会引导研究者开启新的思维方向,重新审视他们在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会从同事的研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创意做更好的组合。会议成为一个极好的平台,高密度、高质量的信息在这里相互碰撞,让群体的智慧催生出了更好的创意。所以,通过邓巴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有效的创意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独自研究阶段和与人沟通交流的阶段。

  我们在自然界中也时常能观察到和邓巴实验非常类似的现象。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一种叫“原始汤”的环境。最初,生命出现在一个小小的、但温度适宜的水塘当中,水塘里已经有各种复杂又容易发生反应的化合物,比如甲烷、氨基酸、磷酸盐等等,水塘里液体的自然波动和起伏翻滚帮助不同的化学物质相互接触、碰撞,发生新的化学反应,于是产生出了越来越复杂的化学物质,最终诞生出原始的生命。我们可以发现,生命起源的创新动力具备两个基本的特性:首先,这些化学物质有着不断反应、不断建立新连接的能力,它们就像是构成新创意的旧想法,有着相互连接成为相邻可能的能力;其次,这些化学物质幸运地存在于一个充满随机性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会促进系统里各种化学物质相互活动和碰撞,整个环境就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网络,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诞生出“生命”这个自然史上最伟大的创意。

  通过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要想激发集体智慧,需要一个好的网络,把所有的个体想法联系到一起。计算机科学家兰顿也对此作出了研究,他发现,适合创新的系统环境一般都倾向于靠近混沌边缘,就是那种处于规则和无规则之间的系统空间。我们用三种物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来打比方:在气态的环境中到处都是混乱和无规则,群体的连接组合虽然容易生成,但这个环境太不稳定,新生的组织结构容易再次受到冲击而分裂开;而在固态的环境中,新生的组织结构虽然足够稳定,但却很难有改变的可能;只有在液态环境中,才容易开发出相邻可能,让群体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组合和释放,生命诞生之初的原始汤、创意灵感迸发的会议室正是这样的液态环境。

  国外很多组织机构也发现了办公环境对发挥群体智慧的重大意义。作者在书中就提到,像 MIT 媒体实验室这样的研究机构,或者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他们设计办公空间的时候会尽可能培养一种液态网络的环境,同事间交流非常方便,可以随着项目需要及时调整办公环境,让相关员工能更方便的沟通。除此以外,办公区大部分墙壁也都是可以任意书写的,方便员工随时写下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茶水间、洗手间的位置也经过精心的动线设计,促使员工们有更多见面交流的机会。

  让我来为你总结下第二点内容。伟大创意很少来自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群体智慧的集合。而群体智慧只有在液态网络的环境中,在规章次序和杂乱无章之间达到一种完美平衡的时候,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创意能量。

  第三部分

  那么接下来我要为你分享的第三点是,那些伟大创意的诞生往往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想要获取伟大的创意,你可能需要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投入适当的精力,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流程化、规范化。比如产品经理写一个策划案,在产生创意前,一般需要先确立活动目标,然后做竞品分析等等,经过这样比较标准化的流程,分析出一番结论。科研工作者也是类似的,首先确定一个研究方向,然后把这个方向的论文都看一遍,做实验的时候也必须遵守很多标准操作流程。你观察下来就会发现,这种创新模式开始的时候目的性非常强,过程非常系统化、标准化,但是结果往往就会流于平庸。人们愿意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它保证了高频、高效的创意产出,但推动世界发展的伟大创意靠这样的方法是无法得到的。

  在作者看来,有三个不错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抵达新的边界,分别是:一、从意外中收获成果;二、从错误中寻找有益的答案;三、通过功能变异把不相关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我先来谈谈什么是意外的收获吧。创意诞生的过程就是把已经有的想法统统放进一口大锅乱炖,这个过程需要你料加得足足的,火烧得旺旺的,越多的思想在锅中越快速的翻腾,就越有可能在某个瞬间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创意。

  比如说,当你和我都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去搜索引擎上查找相关的内容。但是,如果你和我搜索的是相同的关键词,我们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这就让你我的观点和掌握的信息变得大同小异。现在这个数字时代虽然快捷方便,但也对我们获得意外发现造成了阻碍,我们阅读的内容都已经预设了立场。但是如果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或书店,你和我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不同的书来阅读,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探索往往能触发更多意外的收获。甚至,有可能是你在不经意之间随手翻动的话题看起来不相干的几本书,反而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帮助。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就是在一次参加教堂活动的时候意外发现钟摆规律的。当时,他对头顶来回摆动的吊灯产生了好奇,他用自己的脉搏测试了一下这个摆动的频率,发现它是非常固定的。他就对此展开了实验研究,证明了当摆长一定时,不论摆幅是多大,每摆一次的时长都是固定的。后来,人们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摆钟。很多时候,你就是要像这样留出时间,像伽利略一样做一些漫无目的地观察和学习,也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在介绍“意外的收获”这个方法的时候,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创作这本书的经历。他花了10年的时间来酝酿整本书的内容,搜集了5万多条信息,做了超过300万字的书摘,之后又用4年才创作出这本《伟大创意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使用了一个特别的软件帮他整理信息,这个软件的巧妙算法能检测出文本中不同段落间的微妙联系,然后把所有可能相关的资料都呈现出来。比如搜索“狗”时,“犬”或者其他宠物的信息也会出现,帮他在写作中找到了更多意外收获的灵感。

  第二个实现伟大创意的方法,就是从错误中寻找有益的答案。

  在这个方面,生物进化永远是走在最前列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在生物体内,DNA 复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少量错误,产生随机突变,这些突变大部分都是不利于生物生存的,但少数突变却能帮助生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正是这些错误让生物不断进化,铸就了它们非凡的竞争力。

  创新的过程中,错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它会使你偏离最初设想的道路,然后你就能来到错误的边缘进行探索,直到你发现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比如说,心脏起搏器的发明,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可是它的诞生,正是一次错误的操作。工程师格雷特巴奇在一次使用心跳记录设备时,不小心错拿了1兆欧姆的电阻器,结果发现这个电路产生的信号跟人类的心跳非常相似,他由此获得启发,也许可以用一个装置将心律不齐的心跳恢复到正常的频率,于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诞生了。以往无数次的正确做法使他停在原地,而一次错误却启发他去进行伟大的探索。

  所有伟大的创意者都懂得,好创意更可能在有一定噪声和错误的环境中诞生,重要的是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捕捉和分析无心的错误。在创业公司里,我们总是强调不断试错、快速迭代,正是这个道理。那种过分推崇完美主义的做法,在当今这个更需要液态网络的世界也许已经不再适合了。

  第三个实现伟大创意的方法,是通过功能变异把不相关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功能变异原本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在某一个环境中进化、然而又适应于其他方面的新功能。比如鸟类的羽毛就是功能变异的产物,你很难用试错来解释为什么羽毛有帮助飞翔的功能。最初鸟类进化出少量羽毛的时候,它的功能只是用来防寒保暖的,但是,当进化让始祖鸟披着丰满的羽毛在树梢间跳跃时,羽毛的功能就发生了功能变异,能够为飞行提供升力。

  功能变异,让原本应用在一个领域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就此打开了一些隐藏在视线外的秘密之门。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用的微信,也是功能变异的产物。马化腾曾在一次活动中说,“微信其实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当时在腾讯内部至少有3个团队在做类似的产品,而张小龙的微信团队之所以脱颖而出,离不开他们对功能变异方法的巧妙应用。他们把原本用在电脑上的 QQ 邮箱,挪到了手机上变成了即时通讯软件,但同时它的联系人是基于你的手机通讯录的,这样就让微信既有即时性和便利性,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中的、真实的社交圈。功能变异有着不可预知的力量,你不知道在旧领域中潜伏的哪个思想会成为通往新领域里成功的大门,但机会总是不会错过像张小龙这样具备关联性思维的人。

  我来为你总结下第三点的内容。伟大创意的诞生往往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想要促生伟大的创意,你可能需要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为你介绍了三个有效的办法,分别是从意外中收获成果,从错误中寻找有益的答案,以及通过功能变异把不相关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第四部分

  我要为你分享的第四点是,伟大的创意常常依存于开放的生态,而不是封闭的竞争。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有竞争才有创新”“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好的创新能直接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比如当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就一举击败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直流电;另一方面,竞争确实能催生出伟大的创意,比如美苏冷战的竞争中就发明了阿帕网,这可是互联网的前身之一,对当今互联网的产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竞争绝对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引擎。但是,通过对人类创新史的研究,作者发现,用竞争来推动创新可能还不够好,更好的办法是打造创新的平台,让不同组织和个人的创意能够互相学习借鉴,从而实现更大的飞跃。

  作者选取了过去600年间大约200项最重要的创新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团队规模和市场竞争性两个维度做了区分。团队规模分为个体和网络两类,个体表示个人或小团队的创新,网络表示由众多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创新;而市场竞争性,主要是看这些创新和发明是否能通过销售或专利授权这样的方式带来盈利。这样一来,这两个维度就构成了具有四个象限的分类图。我在文稿中放上了这张图,你可以点击图文资料查看。

  第一象限表示私企或个人创业家;第二象限表示多家私企相互影响的市场;第三象限表示免费分享创意的业余科学家或爱好者;最后,第四象限表示资源共享或学术性的环境,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大型、协作式网络建立或改造创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创新发明的分布象限是不同的,作者把600年历史分为3个200年的阶段。在公元1400年至1600年期间,这个阶段主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创新位于第三象限,主要由业余科学家构成,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们零星地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想法。到1600年至1800年间,第三象限这种独立、业余的创新不再独领风骚,更多的创意以团体创作的形式出现,而第四象限这种网络协作、非市场竞争型的创新方式与第三象限齐头并进。1800年以后,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了,以网络协同为主的第二和第四象限产生的创意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又以第四象限的最多,好的创意依赖网络得以流通,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第二和第四象限的区别在于,前者在网络协同之外强调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要通过行业协作生成最后的创意,但必须用专利手段维护他们的新创意,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第四象限的创意者以高校和大型企业居多,面对竞争对手,抱有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展示他们的创意,因为他们明白这可以让创意更加自由地传播,畅通的液态网络环境会让这个创意被挑战、被放大、被扩充、被循环利用。

  高校从事非盈利性的科研工作还好理解,但那些选择开放的大型企业都不在乎市场竞争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只是这些企业有着更远大的理想和更深远的抱负。比如在2010年初,耐克公司就公开了400多项专利,那些与耐克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的公司都可以使用这些专利,有一家山地车公司就用了跑鞋的橡胶材料来制作轮胎。这些行为不会对耐克的市场带来任何损失,反而让它在其他领域找到更多盟友,为未来赢得更多的创意和商业机遇打造了坚实的基础。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埃隆·马斯克也把特斯拉公司的电动车专利进行了公开,为的是让更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大家一起把电动车行业和相关的上下游市场建立得更加完备。

  在自然界,每一个生态系统中都有几个关键物种扮演着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角色,通过搭建开放平台,让整个系统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它与其周围的沙堤、岩面、暗礁的裂缝,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的栖息地,成为了一个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海底世界。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向珊瑚礁这样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学习,做创意环境中更开放的平台。毕竟在这个时代,阻止信息外溢太难了,让它自由地流通反而非常容易。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引导信息向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流动,让网络中其他人帮我们完善自己的创意,这样反而会让我们走得更远。像耐克、特斯拉、宝洁、IBM 等,越来越多的富有远见的企业都意识到,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创意引擎不再是封闭的竞争,而是向第四象限靠拢,创造新的开放式平台,这将让商业机遇主动找上门来,或着帮大家在开放的基础平台上开发出更具突破性的创新。

  我来为你总结下第四点。我为你介绍了创意诞生的四象限分布,它以团队规模和市场竞争性两个维度作为区分,同时通过比较最近600年来重大创意和发明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属于第四象限这种网络协作、非市场竞争型的创新方式,是未来创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时代,封闭的竞争不是创意诞生的唯一引擎,打造开放的平台能让创意更伟大。

  总结

  以上就是我为你分享的《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我讲到了四点。

  第一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是已有想法的连接和组合,很少是灵光一现。我们要做的是找出有相邻可能的旧想法,并且用一种新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满足相邻可能的想法才可能产生出伟大创意,不构成相邻可能的超前想法只会过早夭折。

  第二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是群体智慧的集合,很少是个人智慧的成果。而这个群体的智慧只有在液态网络的环境中,在规章次序和杂乱无章之间达到一种完美平衡的时候,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创意能量。让办公室更符合液态网络的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员工们的集体创造力。

  第三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来源于无心插柳,很少是有心栽花而结的果。想要诞生伟大的创意,你可能需要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为你介绍了三个很好的办法:从意外中收获成果,从错误中寻找有益的答案,以及通过功能变异把不相关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第四点,伟大的创意常常依存于开放的生态,而不是封闭的竞争。从最近600年的创新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竞争不是创意诞生的唯一引擎,打造第四象限那种网络协作、非市场竞争型的平台,将成为未来创新的发展趋势。

  《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播放页下方的文稿里。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你能够亲自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有一位科技评论家的说法形象又有趣,他说: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一边在科罗拉多大峡谷高空跳伞,一边品着拿铁咖啡。这本书既给大脑带来强烈的刺激,又有一种惬意和酣畅淋漓的感觉。它能让你用多维度的视野更深刻地认识创意,帮助你更好地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习惯,培育良好的创意环境和全新的创意想法。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十):伟大创意的诞生

  新创意更像是一个个想法的拼接物,它们都是由思想的碎块拼组而成的。大多数创新的发源地都有着相似之处,无论是硅谷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弗洛伊德在柏林巷19号的周三沙龙,还是18世纪的英国咖啡馆,它们都促使人们改变思考方式,他们创造了一个让各种不同思想有效进行碰撞与重组的环境。科技思想家史蒂文•约翰逊的《伟大创意的诞生》就如何更好地打造创新环境,催生伟大创意,提出了一套有启发性的观点。史蒂文认为,“相比于将创意保护起来,连接创意会让我们更有收获”,资源共享或学术性的环境,可以通过大型、协作式网络建立或改造创意,是最有利的创意环境。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种环境释放大众创造力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优势越来越明显。

  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我们会发现,这种环境与自然很接近,创意像进化一样,可以在无穷尽的连接尝试中自动生成。然而,就像未来主义思想家、科学家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批评自然进化的智商几乎为零一样,卡斯•桑斯坦等严肃的学者批评互联网协作的效率非常低下,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里将其概括为“无组织的组织”,其特点就是用海量的失败换回少量的成功,说白了是靠人海战术取胜。

  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大众网络协作的创意效率?史蒂文提出了七种有利于改善创意环境的“模式”——确切地说,是七种全新的理念——非常有启发性,值得政府参考。

  一是“相邻可能”(adjacent possible)。创意就像是藏在房间里的宝藏,每打开一个门,就会有更多门等着我们,这每扇门都是一种相邻可能。相邻可能与多样性直接相关。多样性越强,则相邻可能越多。政府要努力创造一种保护多样性,尊重多元思想的环境,从而方便人们去接触和开发更多相邻可能。

  二是“液态网络”。这是一种介于太多规则与无规则之间的有利于创意的环境。气态太不稳定,固态太稳定,液态则刚刚好。工业社会的城市是固态的,网络时代的城市应是液态的。政府要适应技术进步的大趋势,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思想市场,鼓励自由交流,努力促成“信息外溢”,促成创意创新。

  三是“缓慢的灵感”。“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一下人类各科知识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会发现:慢慢孕育的灵感是常规而非例外。”创意往往是靠无数思考与实践的失败换来少数成功,所以要耐心。万维网的诞生过程其实是一个灵感慢慢孕育的故事,伯纳德-李花了十多年来构想和建成这个东西。

  四是“意外的收获”。一个领域的概念可以以另一种隐喻的方式用于另一个领域,从而打开一些隐藏在视线外的秘密之门。当不同的专业领域聚集在一个共享的物理或智力空间时,就会发生碰撞。政府要积极倡导一种沙龙文化,促成各种专业人士的跨界交流,然后拥抱意外收获的出现。

  五是“有益的错误”。错误带来变化,带来新的可能。正确的想法会让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我们的进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温州的创业史也是如此。政府要引导一种宽容的氛围,鼓励人们试错,并设法为试错失败的人提供一定保障。

  六是“功能变异”。自然选择是将旧的零件用于新的用途,创意也是如此。许多当前的失败或许只是一个含苞欲放的成就,一旦功能目的变换,就会大放异彩。就像鸟类的羽毛,进化之初是用来保暖的,后来却成了翱翔天空的法宝。政府要鼓励创意与技术的交易与交流,促成功能变异的出现。

  七是开放式“堆叠”平台。创意需要空间,被遗弃的空间有旺盛的创新力。“被遗弃”意味着更少的约束和更低的成本,“空间”意味着各种可能。政府要成为平台搭建者和生态系统工程师,要打造全新的场所,打开相邻可能的大门。

  总结史蒂文的七种模式,我以为,一个有利于网络时代大众协作创新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满足人的需求,提供一种“安全的自由”,“有序的无序”、“确定的不确定”,以此适应大脑的习惯,在不激活恐惧系统,消除戒律心的前体下,激活预期系统,释放好奇心。二是满足信息的需求。信息、创意与技术一样,渴望交流、交换、交配,希望不断发现新的组件,创造新的组合,再生成新的组件,再创造新的组合,不断进化。(凯文•凯利和布莱恩•阿瑟在《技术想要什么》和《技术的本质》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值得一读。)

  照着上面的七种模式和两个条件,再看看我们温州的过去、现在,思考我们的未来。我们不难发现,温州人走出去,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环境,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温州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在外人口较多的城市),正是温州创业创新创意的核心基础。曾经有位认识的学者说过,“改革从未成功,开放成功了。”我觉得他说的不完全对。从温州的实践看,改革有成效,开放也有贡献。下一步温州要深化改革,也要加强开放。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不管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正是我们温州今后要去努力的方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