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的读后感10篇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是一本由王东 / 王轶庶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一):给自己打个分

  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拖延了很久

  尤其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陈黎女史

  作为翻译家或编辑

  我都是她的粉丝

  另外感谢王公轶庶的图片,为拙文生辉

  此书中最有价值的是末尾的中日关系史一文

  应该是近二十年来中文世界的上佳之作

  我有这个自信

  滑稽的是,该文在维基百科上被引用时

  不知是谁把作者定为北大教授王东

  该教授是研究马列主义的

  似乎不是北大教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另外,书中有洞见的

  关于神道教和道教的关系

  关于商人和社会等级在中日历史上的异同

  关于日本现代饮食和帝国主义的关系

  以后不会再写关于日本的东西了

  烦了

  因为这两本书,不少人认为我是日本专家

  可在我的学识木桶上,日本是最短板

  当然,即便是最短板

  也足以笑傲江湖,因为这时代太滥了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二):以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 ——评王东的《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作者:朝园

  长话短说,某种意义上,百年多以来的现代中国可以说是从被世界上的他国、被西方观看而开始的。譬如一个多世纪以前,青年时代的鲁迅先生就从一位美国传教士所写的《中国人的性格》中受到启发,获取了反省自己民族的一个新视角。

  这“观看”不是一件小事情,可谓其中有道,其中有法。观看者必具有作为观察、批评、判断的主体的资本,方可得出真正的见解。被看者,从迎拒所投射过来目光的惊慌中能够定下神,揣摩看者之意,进而反省自身,获得主体精神,或者新的自我意识,然后进而成为看者,反过来观看他者,这是一个艰难的更生、递变的过程,也是精神成长的社会规律。

  后发现代性国家,诸多亚洲国家,都经历了由外来的强力刺激而走向现代化路程的过程,而各国、各民族基于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其中,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深入反省的代表,我们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完成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发力,解决了伊斯兰世界至今没有解决的原教旨问题;我们没有显现出日本那样的基于生存原始本能的行动爆发力,却在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中走向觉醒和成长。中国社会的固有问题仍然是顽固的,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对我们也具有不同的借鉴价值,百年后的今天,一个中国人走出国门悉心地观看和研究世界上的他国,由以天朝中心自居或落后挨打的被看者,成为基于自身文化根基和能动主体性的看者,也是毫不奇怪的事情。而且,这种对外观看和交流的自觉,正是当下的中国所需要的。

  我想,我这里所说的,不算小题大做,虽然所要评论的只是旅日作家王东所写的关于日本的这一本书,却先安上了观看世界、百年历史的大帽子,其实不然,因为这部最新出版的作品,其中蕴涵的中国人向外观察的文化自觉性和思想魄力是值得钦佩的。纸背的积淀,说明了作者独立的道路和不俗的抱负。翻开书页,就知道这种客观严谨的书写无疑是凝聚了作者身在异国、悉心观察和介入异族社会的多年心血和功力的。除了凝重洗练的文笔,文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个人化体察角度和批评者自觉的文化良知,书中无论对日本社会,还是对我国的对外策略,以及中日两国人的彼此认识,都给出了中正恳切的启发。

  看到这本书我多少有点意外,我也曾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过几年,就我有限的视野所及,即使很多公派、外派的旅外人士,能够这样真诚而沉潜地书写国外的社会现状的,也不多见,因为他们的生存毕竟不是真的扎根到了域外。一般旅日人士的文章和文集所呈现的,多是写日本的社会风貌、旅游见闻,《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的作者王东是以民间个人身份去日本打工、念书、工作、创业,却长年有着如此的观察、思考与写作的自觉,从纸面的背后,我能感到日本成为他青春眷顾的岛屿,人生成长的飞地,也就是说,他对日本的观察伴随着他认识社会、实现社会化的历程,所以这是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书写日本的书作,这样的作品怎能不动人?这本书追求客观、全面,资料丰富,个人的体验痕迹是渗透在独到的眼光的背后的,而在描写日本色情业的《表里》一篇中作者倒是写了直接回忆自己打工经历的一段:

  我来日本后的第一份短工,确切地说是和色情业相关的。

  语言学校的同学介绍了一个上海人阿平,他交给我一千张色情录像带的宣传单,让我挨家挨户地投递到信箱里,报酬是四千日元。这一千张全部发放完毕,大概需要步行三四个小时。我发了三天后,因为担心违法决定辞职,但那家伙得知我要不干,就再也联系不到了,令我没能拿到工钱。有趣的是,当年我奔走过的街市,恰好是十年后的居所所在。触目所及,那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让我回忆一路走过来的种种,总有万千感慨。

  拜阅王东的书后,我还升出几多乡愁。我跟王东一样,都是中文专业出身的,也为七零后同龄人,对他专作中的反思眼光和文化根基自有一种认同;此外,王东是我老家本溪第一中高级中学的校友,上下不差一届。如今提起乡愁,更来自一种眼光和个性上的认同。东北人真率,急躁,倔强,辽宁是重工业省份,本溪是省中的重中之重,伤疤上的创口,我们那里的人一般不怎么泛泛地认老乡,见到和提起老乡总是一愣,然后适当的情感会慢慢回升和被唤醒。在我眼里,发语的审慎,抒情的节制,体察的沉稳,目光的沉实,都是我们出身于重工业基地的老家人的特点。还有,关于“日本”话题本身,对于我也是一种莫名的乡愁——这倒不是因为我对日本有什么温情或向往,而是在东北因为地缘关系,有太多的人跟日本有瓜葛有来往,譬如:我的姥姥是念过满洲国的学校、学过日文的;我的一个舅姥爷曾经到日本留过学,家里还藏有历经文革劫难的一把刻有昭和印记的小提琴;我妈妈的一个大伯,家族里最不受欢迎的吃喝嫖赌的人,在伪满时当过伪警察局长;还有我妈妈念卫校时的恩师,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是留过日的,她家住在一栋日本人留下的小楼里,这种小楼在本溪曾经分配给一些高干们居住;而我妈妈的工作单位,有一个白皮肤美丽的护士,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后代,被一对中国夫妇收养,后来改革开放后她的日本亲生母亲来把她认领走了,她可能再也没怎么回来看望过养父母,人们都说这女人真没良心;还有那些由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恐怖而悲惨的万人坑;还有我妈妈老同学的女儿,长得比较漂亮,到大连学了日语专业,靠给日本游客做导游赚到了钱,后来年岁大了,名声不太好,嫁给了一个日本老头,据说这老头对她很好,很文明——总之在我们老家那里,“日本”的影子无处不在。不过,我本人对日本的感受近乎于无,近乎于不存在——他们是一个以萨满遗风主宰精神世界的民族,容易陷入瞬间、细节和极端;他们因为是海岛国家,于是拥有一点血液欢快真率的美感(男女同浴,色情业发达,成为他们的活力源泉),他们的文化是化外的,近乎我国滇南一带;人类的生存都带有一定的紧迫和危险,他们在应对危机上带有鸡贼和毛贼的本性,顷刻间会闯下大祸,他们的风格让人痛快,但是他们的道德是不可信的,他们也不需要你的信赖。我一向认为欧美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师法,而日本不足为重,对日本风格的享用和运用一定要首先做到能够驾驭在可控范围内。而我的家乡人出于近邻关系而对日本产生的亲和,跟我的这种陌生感,倒成为了我跟家乡之间的隔膜之一。

  当然,隔膜归隔膜,了解才具有不断延伸的根须。王东对中日之间的了解做了深入的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书中的《中日千年错看史》(代后记)是一篇非常值得一看的文章,其开头就提醒了读者对于识辨的重视:

  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时有错看对方的情形,或把恶人误以为本心良善,或将好人疑心成貌忠实奸。要说错误最严重的,莫过于热恋中的情侣,情浓之下,明知是对方的缺点和恶习,竟也视而不见,甚至还觉得别具魅力。这种阴差阳错的彼此观感,国家民族之间亦然。看看中日两国交往的关系史,就会发现双方的相互误读,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至今仍没有多大起色。

  诚然,近邻之间的相处,不能不注意识别和辨析,有时候,我们视而不见的倒未必是缺点和恶习的细节,而干脆就是一个品种对另一个品种的脸盲。在基本和平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其差异性是不容小觑的,也是不可不正视的。无疑,王东的这本《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这把可谓磨砺了十多年的力求刺破这件代水之衣的杵针,其开放的思考方式和洗练凝重的文风,使得作者的书写和积淀呈现出独立观察的英雄主义色彩。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三):王轶庶的日本之旅( 文:姜纬)

  本文原发于《中国摄影报》

  文:姜纬(著名学者,评论家,策展人)

  王轶庶的手机摄影作品《日本之旅》,源自于他想去看看这个从小就在各种记忆中反复出现的国度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动机。说到底,摄影是人的内部观觉,内部观觉包括诸多方面,如内心视听、心理时间、量感、力感、通感等等,而心理可感性是摄影意象的基本特点。摄影创作语言应该是高度内涵化的,而摄影语言常常以表面之下潜藏的深层意味为主要内容,王轶庶显然深谙此道。这种内容来自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向,共时性内容纳入表现对象和表现者、现象和经验,历时性内容则可能纳入个人历史和人类历史积淀在潜意识或直觉里的东西。《日本之旅》总是从某一点直接开始,然后向周围扩展。其偶然性和流动性的拍摄方法,保证了王轶庶始终沉浸在感悟和感受之中,体现了人嵌入的背景与人自身关系的种种情形,现实的“即时”特点和“碎片”式的物态真实成了他信赖的主题,他这些作品的时间、空间、叙事、画面,不是线性和逻辑的,它们有一种面对对象的直接性和空间之中的自然延伸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形成画面构成关系的同时,很好地保持了感觉空间与空间感觉的现场感性因素。

  王轶庶的这些作品,力图以小见大,发掘影像生产背后一些隐蔽的控制和监察,诸如当代性,国家神话,历史的理解与叙述,传统和民间的意义,如此等等,观察这些文化观念形成的各种成规有助于解释日本这个国度的各种特征。二十世纪所谓的“语言转向”之后,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一直到拉康,另一种观念得到了愈来愈多的考虑:语言是一种先验的符号秩序,人们的思想认识必须接受各种符号秩序的编辑,符号决定了主体,构成了主体。符号不仅具有构成的不仅生活在符号之中,同时,符号也是人们进行各种角逐的重要领域。《日本之旅》考察的是,摄影置身于这种符号秩序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摄影如何筛选、呈现“真实”,摄影的修辞、叙事以及风格具有哪些意义。方便机敏的手机摄影,其价值在于能灵动提供思维信码,能引起感觉和感情的生成活动,想象并展示一个非预设的现实世界。当代摄影具有充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自由利用既有的和正在产生的各种媒介手段,重塑人与人、人与世界互相联系的具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轶庶的这些手机摄影作品,为观众有效提供了双重的现实性——对象的现实性和媒介的现实性。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四):中日之间的双重误

  胡汉民在为戴季陶的《日本论》所作的序里这样写道:

  “我常以为批评一国家的政治得失易,了解一民族特性难。政治有许多明显的迹象,就是它因果联络关系,也容易探求而得其比较。至于一个民族的本真,纵的是历史,横的是社会,如季陶先生所说的,既要有充分研究古籍的力量,还要切实钻到它社会里面去,用过体察的工夫。”

  王东,一个旅居日本多年的不怎么出名的中国人,痛感于中国人对日本的不了解,几年前曾出版《别跟我说你懂日本》,意犹未尽,或者觉得日本人其实也是不懂日本的,新近推出《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表面上是想给日本人也上上课,其实心中的读者当然还是中国人。读完这本书,读者自然能感到作者王东“研究了古籍,用过了体察。”

  我相信,除了满足好奇心,其实普通的中国人对日本人具体的生存状态并不关心,但对日本人喜欢重口味的“好色”与“残暴”视觉冲击却急于找到答案,对此王东引用台湾学者林明德的话给出了回答:“日本人因身处的自然风 土恶劣多灾,造成心理 上的紧张感较强,性情 急躁敏感,容易被动员 起来而诉诸暴力。现代 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体制 带来的压抑和焦虑,可 能又加重了很多人精神 上的负担。而观看暴力、 色情、恐怖影像,成为 一种相对简单的缓解方 式,这也是在日本此三 类题材的影片大行其道 的主要原因。”

  林明德对日本人的解读其实还可以解释日本人矛盾与多面的性格,解释一个安静的日本人一旦进了南京城就可以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兵。压抑可以使人内敛、安静,但一旦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此即鲁迅先生所谓“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抛开所有对日本的好奇,我想中国人因为一败再败于日本,最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日本人通过眀治维新完成了现代国家的转型,而差不多同时发生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最终以甲午战争证明彻底失败,对此,王东给了一个颇不政治正确的解释:

  “中国当时的领导和知识阶层,并没有了解日本突然强盛起来的 原因本质何在,只是看到了表面上的一些虚饰就信以为真,着实令 人扼腕。比如说日本的君主立宪,并没有限制皇权,反而空前地强 化了皇权 ;比如说日本的议会制度,并没有代表普通民众的声音或 利益,就像贵族院,代表的仅仅是统治阶层的荣誉和尊严 ;比如说 日本的民权,比起江户时代很难断言是进步还是后退,至少真正的 民主主义者陆续遭到了国家权力的镇压......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和 中国人的看法相反。”

  相对于王东的反动解释,我更愿意相信历史学者杜君立在他的《历史的细节》中的解释:“商人阶级和武士军人阶层构成日本社会的主流势力,他们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主导了日本发展的步伐和历史轨迹。相对而言,皇权统治下的中国,商人和军人都属于被边缘的贱民,官僚势力将帝国打造成了不可挑战的一块。”至于日本最后走上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中国、亚洲以及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我看来,王东的《敛与狂》最显其功力的是最后的《中日千年错看史(代后记)》,没认真爬一爬故纸堆,是写不出这洋洋几万字的有力的文字的,王东认为中日近两千年的关系史其实就是一本相互错看史,中国错看日本是因为自大,日本错看中国则是强大起来以后的自大,而两者都为错看付出了巨大而又惨痛的代价,更为不幸的是,这种相互错看如今还在继续着,谁也不能保证中日之间会不会再发生点什么。

  那些打算去日本生活的中国人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了解日本的入门指南,至于那些忧国忧民的中国人想从这本书里找到中国战胜日本的方略大概是会失望的。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五):捧读日本——日本印象 《敛与狂 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书笔记

  一百个读者对于日本会有一百个印象,而日本对于我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是回避了解它的,直到最近读了王东先生的这本《敛与狂 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对日本模糊的印象才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敛与狂》像是日本的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无所不包。作者抓住某一个社会现象做详细的介绍,引出历史的、文化的等背景,揉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父子关系大概是人类的亲缘关系中比较独特的,常常带有紧张和对抗色彩。即便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父子关系的表现亦有歧异。一般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家长制文化都把父亲塑造成家庭的核心、支柱和代表,父亲因此具有管束子女的责任和权力。父子之间的冲突,大多来源于此。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在家庭这一意识形态中侧重点不同,这种冲突与矛盾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中国强调“孝”,而日本强调“忠”,日本人的家庭关系对血缘的依赖不如中国严重。这就导致日本的父亲形象,从实质上讲,可能比中国的父亲形象要虚弱,日本的儿子大概更有勇气表达他们对父亲的反感和轻视。这或许是为什么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在日本会大卖的原因吧。

  中国导演霍建起的一部低成本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小说原著彭见明),在中国市场仅仅卖出一个拷贝,而在日本上映将近一年,票房却高达十亿日元(约六千万人民币)。究其原因在于《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揭示了父子关系。同样揭示父子关系的另一部中国电影《千里走单骑》在日本反响也不错。父子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似乎是打动日本人心灵的一招“必杀技”。因为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父子关系呈现的是另一番样貌。

  世人都知道卡拉OK是日本人发明的,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发明出卡拉OK?书中提到了两点。第一,日本各级教育中的音乐课程培养。另外,就是日本人的生活中,音乐确实占据了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社会里有一种音乐的氛围。在繁华的车站附近,时常能看到自弹自唱的青年人,有的捎带贩卖自制的唱片,有的纯属娱乐表演;在音像店和图书馆,几乎能找到全世界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风格之杂,令人叹为观止。在读到“卡拉永远OK”这章时,我第一次详细了解到日本的卡拉OK产业的产值、规模以及它的发明者,特别了解到人们在点唱歌曲时与音乐人的收入都有关系,即我们每在卡拉OK店内选唱一首歌,就要支付七日元的版权费用。因此说你在卡拉OK里唱的每一首歌,都和音乐人的荷包有密切关联。作者写到:我在卡拉OK里常常要点些自己喜欢的冷门歌曲,不为别的,就希望能以微薄的捐款,来表达对创作者或演唱者的一点敬意吧。

  饕餮本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的鼎彝等铜器上常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因而比喻那些贪吃的人。我是对美食佳肴垂涎三尺的老饕,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对我都有强大的吸引力,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国如果你做一项对外国美食喜爱程度的调查,我想80%的人会首选日餐。因为无论是生鱼片的鲜美还是寿司的营养,人们都难以抵挡,还有天妇罗、味噌汤------捧读日本怎能不读这一章“饮食帝国主义”!然而如果只是单纯介绍日本美食,那去看日本料理书比较合适,本书的作者独辟蹊径,从几个特殊的角度写了对日本饮食文化的个人体会。

  上面已说,人们提到日本美食,首先会想到生鱼片,然而现代日本饮食中也是会吃牛肉的,那么牛肉在现代日本的普遍化,又是缘于何种原因呢?读到这里,我不仅想起去塞班岛时,我们没有吃一顿海鲜,而主要的肉食食材是牛肉。带着这个疑问,继续读下去。原来,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饮食不仅谈不上美食,甚至给早期抵达日本的西方人留下简陋难吃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肉食匮乏。1872年(明治五年)天皇宣布吃牛肉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首先掀起了向欧洲饮食学习的热潮,重点是增加牛肉为主的畜肉摄入。这一年,北村重威在东京驻地开设“精养轩”,掀开了高级法国餐厅在日本的第一页,菜谱上香煎牛排闪亮登场。今天若有人感兴趣,可以到上野的“精养轩”本店体会一下历史的余韵,1914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二十二岁的宋庆龄就是在此举行的结婚典礼。

  在此之前,由于宗教、风俗、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人对畜肉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冷淡抵触的。屠宰贩卖肉类的人通常属于最底层的部落民,猪肉在大多数地方都不受待见。然而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声浪下,吃不吃牛肉,陡然成了“文明开化”与否的评判标准。吃牛肉意味着强健体魄,可以和同样吃牛肉的西方人一争雄长。这是西洋饮食在日本的滥觞,而最初的享用者,除了连餐具和礼仪都照搬不误的上流社会,更主要的是军队。

  作者进一步介绍了军队伙食改革和日本近代第一次国力飞跃之间的关系。读完这一章,使我对所谓的日本饮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除此以外,核电,俳句,恐怖片,AV,这些话题无不会引起我这个对日本一知半解的人的兴趣,看完之后都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无论你去没去过日本,捧读这本《敛与狂 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都会让你有所收获和启迪,也许长期以来你对日本的某些疑问,会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