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河小岁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河小岁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1 04: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河小岁月经典读后感10篇

  《山河岁月》是一本由李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一):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 NAME!

  初看这个书名,以及如此简洁明亮封面,觉得应该是本小资情调文艺读物吧。若不是“著名文人民国生活手册”这个小副标题里的“民国”二字,我大概就和这本如此有意思的书擦肩而过了。

  民国情结是不少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吧。那是个喧嚣混乱年代,也是个才子佳人辈出的时代。胡适、曹禺、齐白石、冰心、丁玲、萧红、鲁迅、沈从文、吴宓、张爱玲、赵元任、徐悲鸿、徐志摩林徽因、郁达夫、钱钟书……这一大串耳熟能详如雷贯耳名字绝大部分时候,他们是诗人作家画家,是只能透过教科书透过他们的作品去臆想的高高在上的大家。正是因为关注更多的是大家们在学术事业上的成就,于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他们,似乎总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一代宗师。至少我总是有这样的错觉,就像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错觉一样

  其实,《山河小岁月》一点儿也不是文绉绉的矫情之作啊!它简直就是民国文人名人们八卦集大成之作啊!八卦之心,人皆有之。与八卦贵圈里谁谁谁到底有没有生二胎、谁谁谁和谁谁谁到底分手没有相比,用八卦之心考究之态来八一八民国文人圈里错综复杂师徒夫妻情人关系,似乎八卦也成了一件风雅之事呢。

  你知道胡适的妻子是如何一路为己为人勇斗小三的么,你知道齐白石据说是个对女弟子大方对别人却抠抠搜搜的老爷爷么,你知道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基友情么,你搞清楚过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凌淑华、梁思成等一众人的纠结故事么,你知道那个时候的文青们是如何对心仪对象死缠烂打,求偶不得又是如何排解失恋之郁的么……在看《山河小岁月》之前,反正我是不那么清楚的。

  如果你看过这本书,再去百度百科林徽因,看到那张冰心和林徽因的合照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哈哈,事情没这么简单哦,这张照片背后的轶事我知道呢”的满足感。如果你恰好还是个江南人的话,也许每看两页就会有“我们家乡还真是人才辈出呢”的莫名自豪感

  作者用的是一种半调侃式的现代八卦口吻,给我们讲述曾经脑补过无数次的民国文人的爱恨纠葛柴米油盐著书立说之事。与文风甚搭调的是书里的插图,每一幅都让人忍俊不禁。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大师们如果看到漫画里的自己,是不是也会具有娱乐精神地跟我们一块儿乐。

  《山河小岁月》是对大师形象的一种解构,也许更多的是对大师们的一种还原吧,把大师还原成有血有肉会哭会笑敢爱敢恨的跟你我一样的可爱凡人了解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时代背景,再去拜读他们的作品,大概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觉得一本书读起来让人觉得“有意思”,是朴素真诚好评了吧。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二):民国大师的小岁月

  这是关于民国各大师的八卦史,让他们走下了神坛,回到大众的柴米油盐和七情六欲里。

  再有才华的大师在爱情面包面前也会像常人一样徘徊无奈

  关于徐志摩的各种过往情史也是看够了,在这里叙述的有点让我反感感觉他除了这些情史和那首著名的诗,好像也没啥。

  总之这本书就像是一袋小薯片,闲的时候吃吃挺开心,但是不吃也可,零食而已。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三):复制黏贴也能成书

  本着不冤枉一个人想法,还是买了原书寻求最书面的证据,想看下作者是否有她微博评论所述“大量注释”。呵呵本篇试读文,也就是本书评分析的《张爱玲的霓霓裳羽衣曲》全文仅有两个注释:

  1、之所以叫这个花名,是严小姐坐自备轿车来上课。轿车配有司机,她自己也会开车,车牌号是84号。一些男生就将“84”的英文念成沪语“爱的花”。

  2、施蛰存《林微英其人》。

  附录参考文献和张爱玲有关的就是《私语张爱玲》和《我的姊姊张爱玲》,根本没有我书评里目前提及的那两篇文章结论显而易见完全打脸嗯。

  文章、注释、其微博评论可详见我的相册拍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32491667/

  与作者实质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动力较低,最近个人工作事务较多,但还是会自娱自乐慢慢更新完吧。

  =============业余打脸的专业分割线======================

  前情见幼时夏天的书评及书评下的评论。

  作者这样拼凑攒文章不是第一次了吧,在《悦食》上发的《林风眠的酱油》也是这样。

  名人轶事可以编排串接,可以考证史实,有自己独特见解,但一味从名人传记里直接复制黏贴事件描述,从别人文章里复制黏贴文笔表达,甚至一字不改,就真心有点不堪了。希望如果真的喜欢写文,不要在这种路线上越走越远呵。

  这种书不会去买,本篇只分析豆瓣页面放出的试读那篇《时髦:张爱玲的霓裳羽衣曲》,试读行文排版较烂,但为了对照方便只能用这版,可以另开一个窗口看试读文章,再和这篇评论对照看。因为豆瓣无法排版、标色,本文完成最后有空的话会整理调色盘放到相册。

  试读共21段,至第10段"“我既不是美人,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几乎全部全文引用张爱玲的《炎樱衣谱》、潘柳黛的《记张爱玲》,字数共1888字,引用1517字,不做分析。

  原文第12段:

  在《对照记》里,有一张题为“在伦敦,一九二六”的照片,可窥到黄逸梵年轻时代的飞鸿雪泥。侧身照,卷发,双手交叉抵于下巴,膝上一角蓝绿外套,叫人联想起张爱玲笔下母亲

  1930 年初单衣薄裙在西湖边赏梅,秋季便置身法国山下看雪,到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小脚嫂子比大脚姑子滑得还要好

  她给女儿的信里,也离不开时尚:想学皮革制作,开店卖手袋。黄逸梵真的从马来西亚买过一洋铁箱碧绿的蛇皮,预备皮包皮鞋。上海成孤岛后她去新加坡,丢下这堆蛇皮,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带着张爱玲拿到屋顶阳台上去曝晒防霉烂,深以为苦却不敢懈怠

  来自陈家萍——《张爱玲的母亲 乱世奇女黄逸梵的蓝绿时代》:

  《对照记》一张题为“在伦敦,一九二六”的照片,可窥到黄逸梵黄绿时代的飞鸿雪泥。侧身照,卷发,双手交叉抵于下巴,膝上一角蓝绿外套。

  1930年初,还单衣薄裙在西湖边赏梅呢,秋季,便置身法国山下:项链连衣裙,高跟皮鞋,长披肩——定是她最喜欢的蓝绿色吧,一起身便舞翩跹。姑嫂联袂到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小脚嫂子比大脚姑子滑得还要好。

  她来信告诉姑侄俩:想学裁制皮革,做手袋销售。1936年,她绕道埃及与东南亚回国,在马来西亚买了一洋铁箱碧绿的蛇皮,预备做皮包皮鞋。上海成孤岛后去新加坡,丢下这堆蛇皮,张茂渊率张爱玲拿到屋顶上去曝晒防霉烂,深以为苦却不敢懈怠。

  第15段:

  比如在《对照记》中有两张照片穿着广东土布做的衣服,是她在战后从香港买回,图案是“最刺目的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印在“深紫或碧绿地上”,这种“乡下只有婴儿穿的”广东土布后来有了一个更为我们熟知的名字:“香云纱”。

  来自袁园—深圳特区报《张爱玲的穿衣记》:

  《对照记》中有两张照片穿着广东土布做的衣服,据说是她在战后从香港买回的,布面图案是“最刺目的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印在“深紫或碧绿地上”。这种“乡下只有婴儿穿的”广东土布现如今除了被美化为“莨绸”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推广外,还被时尚界安上了好听的名字——“香云纱”。

  以上百度搜索即有,未完待续~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四):我为什么不喜欢八卦

  在我各种伪科学伪文艺的狂轰烂炸下,某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丫头,你还是去看点儿八卦吧!然后我一脸无辜的望着他,他只好说,我感觉你都要走火入魔了。

  其实我既不愤青,也不负能量,就是有点儿扰民。虽说沉默是金,可是也难免有抱残守缺之嫌嘛。

  现在的八卦新闻整天都是谁嫖娼了,谁出轨了,谁吸毒了,谁和谁好了,谁洗心革面,痛哭流涕了,清一色的滥俗公关手段,外加各种炒作,看客们还喜闻乐见讨论得唾液横飞,时不时的露出大义凛然模样。我只能在心里默念,关你P事,说得好像你家邻居似的。

  作为一枚东北银,在“--你瞅啥?--就瞅你咋滴“语境下成长可能怯弱,亦或是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不想被关注,更懒得关注别人的鸵鸟心态,我天生不喜围观。偶尔几次,为了社交需要参与议论,都落入我又荒废了一天的虚无感。

  八卦核心在于“谣”,人们往往喜欢夸大渲染,神乎其神。过后想想,自己总是会被戏剧性牵着鼻子走。真相究竟如何?who cares?反正怎么爽了怎么唠呗!

  领导的‘好言相劝’,自然还是要听的,正赶上小站搞活动,于是就要来了一本民国八卦翻上一翻。民国是一个带有神秘面纱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神级人物,他们一方面仍被传统观念束缚一面有着美剧般的开放心态,整个社会如一个娇羞少女全方位破处了一般。隔着时代的八卦,真的能慰藉如今娇弱的内心吗?

  只看到这些’大神‘们陆续被玩坏:前一阵子微信上流传“假如民国时期有微信,各大神的盆友圈是什么样”的贴子。很是娱乐,胡适牌瘾不小,冰心对林徽因的调侃,林徽因回赠的醋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段子。可是《胡适日记》谁看过?《太太客厅》有几个人真的读了?这些人的所谓的‘地位’和成就,又有多少人考证过?都无非是人云亦云罢了。

  现在想来,有着某种外行看不穿的悲哀。受八卦影响,对这些前辈,免不了有代入评判。其实不必依靠向‘大师’身上泼墨水而刷正义感,是真神还是广告,需要摒弃感觉,切实的去找找答案

  最后,八卦的积极意义,在于这是起点。在台博看到了林风眠的画作,还真是挺喜欢。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五):山河小岁月的序言 by李舒(转载)

  我总喜欢给朋友一个故事,两个朋友要远行,临行之前,相约十年后某日某时在东京的某地会见。留在东京的朋友已经结婚他的妻子见他要认真践约,便竭力劝阻。但没有用!一大早,他便来到约定地方,但左等右等,只不见人来。突然一个送电报的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叫了他的名字,送上一封电报。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我生病,不能来东京践约,请原谅。请写信来,告诉我你的地址,我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收报人的地址是:某年某月某时在东京某桥头徘徊的人。

  后来呢?朋友总问。

  我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巴金讲给卞之琳和师陀听的。1937年的初夏,师陀、卞之琳看了萧乾写的雁荡山游记,心生艳羡,打算也跟着攻略去玩一次。他们的好友巴金便送两位兄弟出游。他们来到杭州,分别的前一天,三人在天香楼吃饭,巴金便讲了这个故事。三个人当即决定,也效仿这故事中的人,一起约定十年之后,还在天香楼见面,他们订好了菜单:鱼头豆腐、龙井虾仁、东坡肉、西湖鱼……于是分别。

  后来呢?朋友又问。

  十年之后,巴金并未去杭州,天香楼之约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卞之琳去了英国讲学,师陀在剧校教书。等到巴金想起这个约定,师陀已不在人世了。

  这故事初听是传奇的,回味一下,却有种感同身受熟悉感。年少的时候,谁不曾有三五知己,也做下这样的誓约?然而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一转身,能说的,便只有“身不由己”四个字了。巴金、卞之琳、师陀,这三个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大家,然而我更喜欢这个故事中的他们,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他们,和你一样,和我一样,和我们大家都一样——他们也需要面对柴米油盐,有时说说闲话八卦家长里短;他们也会疯狂攒钱,只为了凑够首付买套二手房;他们也会因为失恋而夜夜买醉,甚至哭得稀里哗啦,鼻涕糊在衣袖上;他们也会因为有人上门借钱而踌躇不安,害怕借了不还;他们也会在恋爱玩玩把戏,有时暧昧有时犹豫有时冷血有时花痴……大师褪去大师的光环,便从故纸堆或是百度百科里凸显出来,变得更加立体和动人

  比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教科书里,他的介绍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可你知道吗?他写给第二任妻子林洙的家信里,讨论的是如何做假领子那样的“假门襟”,因为衬衫和外衣之间有一块三角空白地带,“是防寒工事中的空白点”。建筑大师甚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画了草图,得意洋洋地给妻子看,只是到了最后,忽然说一句:“那是不是你留着有用的料子?”

  比如文学家沈从文,我们被他用古朴而厚实的笔调写出的《边城》倾倒,也被他后半生投身考古事业,写下《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而惊叹。可你知道吗?这位看起来文弱的书生,当年追求佳人的时候,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被嫌弃”的决心。张兆和对沈从文一开始并无好感,不仅给这位追求者取名为“癞蛤蟆十三号”,见到他便开溜。有一天,张兆和到书店,左手夹两本洋书,右手拎一盒鸡蛋糕,忽然一抬头,看到柜台后面的萧克木,戴个黑边眼镜,像极了沈从文。张兆和吓得半死,即刻丢下鸡蛋糕,扯起脚就跑!

  还有我们最熟悉和陌生的胡适先生,在康奈尔大学读满四年,即将毕业的时候,胡同学最想做的事情,不是回国报效祖国,也不是周游世界增长见识,他在某个晚上,鼓足勇气去了四年来一直想去而不敢去的地方——女子宿舍!

  ……

  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辉煌的遗产,他们的名字闪耀着诗一般的光芒,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然而,我更想探访的,是在另一个平行空间里的他们,如寻常男女一般,有爱恨情仇,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纵然历史变迁、山河巨变,他们的命运亦和尘埃里的众生一样,一日一日地过下去。

  这或许就是《山河小岁月》的由来,写的是他们,其实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六):荡气回肠里的一口岔气儿

  民国情节大概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有一点,好像是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光景。谁不爱才子佳人的八卦呢,就着瓜子也能嗑上一斤吧。这样的文坛掌故,或许很多人比作者刨得还深,那就不推荐你花银子了。像我这样,对各路大神的印象只停留在教科书或百科里的一枚头像和冰冷的生平事迹,便可以拿来解解闷。

  在书中,每位大神都有一个让我大跌眼镜的B面,作者把他们从神坛薅下来,还原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这些文化人摘了脑袋顶上的那圈光环,其实也是普通人一个。

  你的生活里总会有个平日里小气得很,可总是舍得把好吃的都给你的奶奶辈老人吧。齐白石老头儿就是这么一个轴劲儿。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连舀米都要自己经手称量,却大方把请徒弟下湖南馆子。这样的小气和大方的反差萌,倒是可爱。也让我十分好奇那点心匣子里装的哪家的好吃的,他那么宝贝着。

  读到林风眠这篇有点戚戚然。身上艺术细菌多了,烟火气就少了点吧。林风眠的一碗酱油面竟然可以吃一辈子的呀!荣耀也好落魄也罢,好像在林风眠身上都没有明显的反应。大概是一种“我自己画我的画就好了”的心态。又无力又从容,想做的事未成,又有许多不得不…可惜后来的生活有些坎坷,搞艺术的好像总得加点悲情元素,不然就不完整似的。一生画作无数,不知他自己的人生究竟是写实还是写意呢?

  相比这些或动容或捧腹的八卦,书中的插画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才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我来决定你的设定的架势。当然没有金刚芭比的设定那么浮夸。民国里各位有名有号的,有头有脸的,在画中俨然一副戏剧腔的演起了自己的故事。尤其那副冰心和林徽因的插画,因为一篇《太太的客厅》,两个女子的友谊从此貌合神离,那副插画里散发的剑拔弩张,好像带着我们这些围观群众到达了撕逼现场。

  正如书名“山河小岁月”,在那个远去的时代里,他们上下求索,白天是学霸是热血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看着特别燃,到了饭点儿,也会随口问一句“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滚滚红尘里有他们术业精诚的百年路,也总有可怜可爱的日常。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七):这种拾人牙慧的拼凑也能出书?

  偶然看到,实在忍不住吐槽。这种拾人牙慧的拼凑也能出书?全是别人嚼剩吐出来的馍馍渣,就像讲大家都听过的冷笑话。

  郭小四最然代笔,抄袭,但好歹也算”创作“。 试读了下这是简直是直接从其他故事里copy,paste,再加你自己拙劣的一堆罗嗦多余句子。

  行文太太太罗嗦,多余且没用的形容词。加上喘不上来气的短句子。这么多标点当然也可能只是为了凑篇幅。

  作者同志。您这不叫书,搁初中生作文算也属于不咋地那类。您的作文水平这么差,您高中语文老师知道吗?

  本着不让大家浪费钱的良心。不得不对这本所谓书作出客观评价。花钱买这种东西还不如把钱扔给地铁上骗钱的假乞丐。人家至少有实实在在的表演。

  正如你的个人简介,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你自己读了点东西自己知道就得了。写读后感也别这么直接重述别人的文字,还重述得这么,这么。。low。

  最后请不要拉上复旦给你撑门面。

  唉。。这年头出版物真是门槛太低了。。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八):粉丝最爱的八卦

  有时候感觉上天对于民国时代,特别的眷顾,或者说是情有独钟,你瞧,这个时代,造就了一批特别闪亮,特别耀眼的群体。他们当中,男子善于妙手著文章,女子也会白描世态炎凉,不似现在的男男女女,整日里呼天喊地,不知所为。他们当中,会与爱人白日携手游冶,夜里把盏到雾重月斜。这甜蜜的感觉,不似现在的男男女女,整日把爱挂在嘴上,却是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实实在在的爱在心里。

  如果说这个时代真的是特别的话,恐怕也是因为这些耀眼的人们。梁启超、林长民、章太炎、李叔同、徐志摩、张大千、张伯驹、潘素、冰心、林风眠、胡也频、萧红、吴宓、赵元任、卡之琳、费孝通、毛彦文、徐悲鸿、钱钟书、苏曼殊、曹禺、袁克文、吕恩……随便提起哪一个人,都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换在现在来说,他们就是巨星,既然是巨星,就会有粉丝。而对于粉丝来说,最开心莫过于来研究所追巨星的一切一切。

  而本书作者李舒,著有《艺术巨匠赵孟頫》、《方召麐》。作者却正是以另一种生动、有趣的视觉,描述这些民国著名男女们的生活往事,来为我们粉丝们揭开巨星神秘的面纱。

  粉丝最爱八卦巨星的一切,那么在民国,林徽因是如何成为“女神”和“妇女公敌”的?金岳霖真的是“痴情男二号”吗?沈从文和丁玲究竟有怎样的爱恨情仇?胡适真的是“妻管严”吗?张爱玲的梦想是什么?吼吼,这一切,对于粉丝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做为专业的铁粉,还必须要有代入感,那么就是,假如粉丝也在民国,那民国的姑娘好追吗?恋爱怎么谈?毕竟要做到心中有数,方可战胜嘛。

  估计铁粉中也会有人心思,那么民国征婚启事怎么写?离婚官司怎么打?不知道民国适合投资吗?要是和现在差不多,估计部分铁粉的就业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不过估计铁粉最为关心,应该是民国的房子好买吗?首付怎么付?可以贷款吗?铁粉在民国也仍是会成为房奴啊,不过铁粉必须要知道,成为房奴是光荣滴,因为连鲁迅和郁达夫也曾经拼命做房奴啊!

  估计吃货铁粉最为关心的,应该是民国的点心好吃吗?毕竟民以食为天,吃货的世界里只剩下吃了。那么民国的北漂好做吗?谁是民国真正会穿衣服的?谁是民国真正引领时尚潮流的?民国的自由行好玩吗?旅途中会有什么奇遇?还有还有,专业铁粉要知道吗的太多了。如果不够专业,那么就应该来好好读一下这本书。

  或许对于民国的这些响当当的人物,我们无论是从上学时的课本,或是其他杂志上都略晓一二,但是通过书中的故事,又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人物,他们并非冷血严肃,并非只存在于课本上的,而是活生生的人,曾鲜明的生活着的人,他们有自己对穿衣打扮的喜好,他们有着对爱的执着,他们会爱也会恨,是有七情六欲的,会喜会怒的。无论是哪一种,都永远是吸引他们铁粉的。铁粉喜欢着他们的一切。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九):民国众大家之小传

  从朋友那里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原以为又是些将大家思想集结而成的文史书目,因工作不得空随手丢在一边。近几日闲下来将此书重新翻出,仔细品读才发现,这是一本描绘民国大师生活趣事的小册子,读来十分生动有趣,亲切、真实,毫无违和感,最适合在安静的秋日午后,一个人慵懒的躺在沙发上,抱半个柚子慢慢回味,任思绪穿越到民国年间,体会文艺大师们的八卦轶事。

  可能这些故事大部分已为人熟知,但对我来说,很多事情仍十分新鲜:比如一直被认为专情的金岳霖也曾有着和美国大妞同居的时髦岁月;国学大师章太炎二婚典礼时穿的不是礼服是明朝服饰,还戴了一顶巨高无比的大帽子;富人鲁迅在北京也租房,当过长达七年的“北漂”……这些都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把这些高高在上的大师请下神坛,让我们看到他们寻常人一般朴质、世俗的一面,纵然时光流转,山河巨变,他们亦与同平凡人一样,食着人间烟火,体味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人情冷暖。

  想起对于描写民国的书籍,人们大多爱看的温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加上书中过分的渲染,常常将那个时代的文人扣上一顶过于文艺的旧帽子。在我看来,无论是林徽因、沈从文,还是萧红、胡适,他们也一定更愿意著书立说做学问,而不是颠沛流离或为情感牵绊,无奈的是,只因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后人才将他们本不平静的个人生活填了更为厚重的墨彩。

  前不久热映的《黄金时代》,以遇人不淑、穷困潦倒描述萧红的一生,而对于她的文章才华确实着墨太少。就像冯绍峰说,演萧军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会爱上她?在本书里,描写了萧军二人第一次见面时萧红的外貌特点,她脸色苍白、昏黄的灯光下干枯的头发披在肩上,好像很长时间没有梳过也没剪过,黑发里头有白发在闪,一件蓝布褂子不知穿了多少次,几乎已经褪掉了颜色,此外,她还怀着孕。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萧红桌上的那首“春天来了”的小诗,不是她的才情使他吸引,再血气方刚的男人也不会为了这样一个女子动容吧。

  《山河小岁月》读后感(十):民国文人背后的八卦逸事

  一直觉得民国时期的文人延续了建安风骨,那个时候的大师也是频频辈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瑰丽的文化宝典。要说那个不太平的年代,温饱尚未解决,能有个避身的独居处所也是不易。但是,即便物质条件糟心,大师们对学问的追求却没有打折扣。那个时候的学问是真学问,做学问的人也是真大师,不是今日某些沽名头衔能相提并论的。所以,喜欢看民国大师们的作品,喜欢看民国相关的轶事,喜欢了解那个年代,虽然让人悲痛哀伤,但却觉得那是个熠熠生辉、百家争鸣的时代。

  读《山河小岁月》是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因为讲的民国文人的生活故事,便觉得有趣,遂拾来一读。确实有趣,因为都是些八卦内容。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八卦的追求都是与生俱来的。市野乡民的饭后闲谈只是一瞬,而今流传下来的许多八卦,几乎都是帝王宫闱的野史。出门远游,别人不知道你隔壁的阿猫阿狗,但是都知道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凑一起聊聊八卦,瞬间就能增进感情。

  看惯了民国文人认真严谨的文章,再看看他们背后的八卦故事,不禁莞尔一笑,感觉到了他们身上的市井生活气息,与文章里透出的那种文人的傲劲儿截然不同。比方“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会关心萧红的衣着打扮,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俨然一副时尚导师的样子。还有文章写得力透纸背的胡适,虽留过学见过世面思想丰富,但是在面对原配“母老虎”江冬秀时也会犯怵,甚至因为偷偷爬窗户跑去做蒋梦麟陶曾谷的证婚人,被罚两天不许回家(江冬秀非常反对男人抛弃原配妻子娶小三的做法,在蒋梦麟离了原配太太迎娶陶曾谷时,就极力阻挠胡适去当证婚人)。透过这些八卦,能看到民国文人身上林林总总的“毛病”,让你知道原来他们也有普通的一面,甚是可爱。

  不过,在看书的时候也发现民国文人们的一个普遍问题——把离婚当作新时尚的潮流。当时正是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有着新思想的有为青年为了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精神层面,为了显示出自己与封建主义说“no”的决心,纷纷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妻子离婚,去追求浪漫有才的文艺女青年。这甚至还被看做是一件值得支持的事。或许情有可原,毕竟打破封建文化的枷锁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满足了精神方面的需求,生活上却“剪不断,理还乱”。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强追林徽因,娶了陆小曼,至今还遭后人诟病。乡下的原配“粗俗”,不懂得风花雪月,但明白如何照顾丈夫、如何教导孩子、如何把持这个家。但洋溢着理想主义情怀的民国文人们,在那个思想纷乱云集的年代,很少能切实体会到这一点。嘛,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

  民国文人的八卦只能当茶余饭后的闲资,随手翻翻就好。若是做学问、学知识,还是要看多看大师们的作品,将会获益颇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