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读后感10篇
《不朽》是一本由[法] 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朽》读后感(一):关于不朽
或许人所有怪异的举止 都源自追求不朽的本能 即成为独特 不可模仿 与众不同的存在
就像人们爱幻想甚于爱生活本身 “不朽”听来是一个光荣的词 但它只有和死亡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死亡不是离开 而是留下来的一种方式 当你不再在乎死亡的意义 便不会再去理会不朽
毕竟 你隐约预见到 失去生命后的不朽是可怕的 你永远定格在那个瞬间了 可是后世对这个瞬间的评价将汹涌地奔腾过来 你根本不知道 你在别人的眼里 最终活成了什么样子 不朽便成了可笑的不朽
“我针对的并非是你 而是你的行为”这句话 目的在于不让对方生气 产生敌意 而事实是它很少起作用 因为成为不朽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加分 另一种是减法 喜爱做加分的人容易将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物都统归于“我”之下 因此 否定行为 即否定了那个“我”的一部分 相反 爱做减法的人 则追求趋近于本体的东西 对自身之外的 甚至于肉身 都持不在乎甚至厌恶的态度
但这两种方式从外在看可能具有一致性 比如 一个穿着邋遢的漂亮姑娘 你始终弄不懂她是自信于自己的“漂亮”足够同化她的衣衫 还是她根本不在乎她穿了些什么
在米兰昆德拉眼里 似乎所有的认真都是可笑的
其实 说白了 不朽还是只是一种幻想 存在是幸福的 可是“自我”的存在是痛苦的 因为由于那个“我”的存在 谁都摆脱不了自己 但也掌控不了自己
《不朽》读后感(二):不朽
1.人们指望不朽,可是忽视了不朽与死亡一起才有意义。
2.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
4.生活,生活并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5.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变成喷泉,在石头的盛水盘中,如热雨一般倾泻而下。
《不朽》读后感(三):On Milan Kundera’s Immortal
o far as I’ve been reading, Milan Kundera’s Immortal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 most elaborately designed and profound works. Containing three stories seemingly irrelevant to one another, Immortal secretly hides its clue. I’d rather say it is a diachronic work rather than a synchronic one. From Goethe to Hemingway, from the woman’s gesture that ”I” saw to the fictional protagonists, plots flow as if in parallel spaces.
The gist Immortality Milan Kundera tries to initiate in this book is quite unique. Distinctive from simple romantic novels, Immortal inlays philosophic arguments within narration which itself is arranged interleavingly. The plot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phases, one the times of Goeth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and the other decades later. The two plots share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i.e.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deduction and addition.
This couple of concepts, according to Kundera, are how people live their lives. In my perspective, they are highly similar to Zoe and Zelda in the well-known animation Bojack Horseman. Zoe and Zelda were originally twin sisters in the animation, and coincidentally, there are two sisters in Immortal, too. Zoe, who likes to do addition to tag herself, is more easily controlled by her inner wants and desires. On the contrary, Zelda, who likes to do deduction to her life, tends to be more composed and solitary.
Another thing that I like about this book is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are inseparable but unique agents. The two templates--addition and deduction are not absolute to individuals as well. One may transform from one to another in his certain phase but maintain his innate one eventually which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book.
y initiating the concept Immortality, Milan Kundera sanctions love, Eros and immortality. He penetrates that the charm of immortality instead of love is the reason why we’re desperate for living with another sole entity. In one of Plato’s classics, there’s a tale that says each man was originally sanctioned into a hemisphere from a sphere, and thus we are looking for the other part in our whole life. This fable itself is of immortality.
With rather figurative skills, Milan Kundera touches upon so may obscure concepts and situations by regarding each character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the parallel structure adds to the readablity, too. The author should not be memorized, as Kundera mentioned. Foremost, his works stay immortal.
《不朽》读后感(四):不朽书评
米兰昆德拉一贯来的风格,几条平行的时间线与人物,讽刺的语气,性爱的象征意义。本来应该是没有主角的小说,但在我看来阿涅丝就是主角,因为游泳池边一个老婆婆的手势而联想出来的人物,再继而引出的小说故事情节,我心里她的地位显然已经与众不同。
男女关系是我觉得昆德拉写得最好的,但是我也知道他想写的应当不是男女关系,他把这种往往隐晦的细节写得暴露与理所应当,伦理外的悸动更或者已经是伦理外的肢体接触,更多的是一种人生观念的寄托。存在是不痛苦的,痛苦的是作为自己的存在,要时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以及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人应该清醒,却因为清醒而痛苦,我深有体会。
不朽还有一点让我深刻的,是得失观和生死观。你以为你得到了吗?你以为你拥有了这个人你就得到了吗?他理解你吗?理解你的感情吗?他不会放手吗?他不会把你的善意理解成恶意吗?你以为你拥有了显赫的名望你就永远得到了吗?你的身前生后多少的揭露诽谤泼脏水你还能够辩解些什么吗?不要那么在意得到与失去,你在得到的同时你也在失去。
在意自己,也在意别人,看淡自己,也看淡别人,或许,这样,生或死都能够不朽吧,暂且不管小不朽和大不朽的那种,不朽。
2018.6.28. 于温州 多云
Anne
如果你觉得昆德拉的这部《不朽》,难于理解,内容庞杂,那也许在作者的意料之中。正如他在其中叹息到:“如果读者漏看了我的小说中的一个句子,他就无法理解我的小说;然而,哪个读者不漏看一行呢?”即使如我先后读过三遍,漏掉的句子想必还是很可观。
然而,如此的非线性结构,的确是作者的有意而为。三个主线故事,两个时空背景,以事件与议论的相辅相成,构成一部“无法改编的,别人无法叙述出来的”作品,还穿插着对性与爱的思考,对“循环往复”、“偶然”等哲学命题的探寻,对时代变迁中固守与遗落的洞悉……而这一切又以“小路”的形式,通向“不朽”的主题。显然,昆德拉做到了,在这部由“小路”而非“公路”组成的小说中,美延续着,变化着,时刻邀请读者:“停下来吧! ”
那么对于这样“难以描述”的小说,读后之感触同样庞杂的难以诉诸语言。作为程度不高的读者,只得拾起连绵海岸上一个美的贝壳——“加法与减法”的两种存在形式——从中洞悉藏于其中的复杂精巧。
简言之,昆德拉把世间人按照追求不朽的不同倾向,定义了加法的人和减法的人。加法的人追求不朽,通过为自己增加属性铸造自我,区别于人。他们自我的独特需要他人的肯定和接受,所以他们时刻准备为自己的属性而战斗。而悖论是,战斗的结果是失去独特,而最终的“泯然众人”又敦促他们为自己贴上新的标签,为新的斗争而战。循环之中,是自我的迷失,是形象借助自我的傀儡取得的胜利。
而减法的人放弃不朽,逃离永生。他们认识到人的必死性并坦然接受,通过“减”的形式使自己从人群中剥离,从人群对自我的评判中剥离。他们冒着最终减为零的风险,却最终得到远离世人审判的宁静自由。
个人认为,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可以粗略的划分为加法的人与减法的人。典型的减法的人只有阿涅丝和他的父亲;而加法的人占多数,典型者如洛拉、贝蒂娜、贝尔纳和保罗,而他们所代表的则是更广泛的、文中未提及的无名大众的存在形式;另一些为数不少的人物则处于加与减的间隙,或因聪慧头脑的体察与才华名利的鞭笞——如歌德、海明威等;或因对人生体验的冷静思考——如鲁本斯,完成从加法到减法的思想转变。需要指出,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只是从思想层面触及了这个问题,因此为思想与生活的脱节而郁郁寡欢。
加法者认为肉体是高尚的存在,甚至可以作为献给爱人的礼物;减法者将肉体视作累赘,只有在兴奋的冲动中可以赎回肉体。(一方面以肉体的短暂和易腐性象征着加法者渴望不朽的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以“肉体”暗指“灵魂”,表现减法者追求的高度。)
加法者不求回应的情感——自我陶醉与自我感动,减法者渴望得到所爱之人的消息却不想与其生活。(不止体现加法者表象上的虚荣心,更是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定位。)
加法者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同之中,而减法者追求独自的宁静自由。
显然,这个世界是由加法的人以绝对多数主宰的。想大多数读过此书,或者浏览了以上对比的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加法的人(我们读到昆德拉的定义,联想自身,并给自己贴上“加法的人”的标签)。因此,对于减法的人来说,提出“在一个无法与之和谐的世界里如何生活?”的问题既是必然,又是一种类似循环论证的推力效应将他们更加推向背离众人的方向。
在表现加减两者的对立中,作者采用两个以隐喻相呼应的独立故事,分置于两个时空之间,一方面增加了小说结构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更传达了“不朽”这个主题在人类历程中的不朽性。这让我联想到尼采对虚无的看法以及“永恒循环”的思想。由于无法忍受人生的无意义,便拼命寻求认同,渴望不朽;而认识更深的人,洞察虚无的本质并坦然接受。只是,尼采赋予虚无以积极的色彩(“在虚无中坚持创造意义”“所有存在都在消亡中得到肯定”),而减法的人,往往在把自己减为零的冲动之下,把积极的一面忽视了。
我们认识了这两种存在形式后,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倾向于加法的人,我将看清自己在追求“不朽”之路上的努力,接受一系列徒劳导致的挫败;并在屡败屡战的同时,带着对减法者的向往,接受失败后不可避免的孤独。
至此,小说中关于“插曲”的议论浮现:“如果我们的生命像古代神袛一样永恒,插曲的概念便失去意义,因为哪怕再微不足道的事,有一天也会成为某种结果的起因,发展成故事。”插曲是具有全息性的。而在人类这个概念之下,每个个体也如插曲一般的存在,但每次追求不朽的尝试都是人类存在意义的全息碎片。那么加法者和减法者的距离不再遥远:不过是谁的目光落的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