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道家统治中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道家统治中国》读后感10篇

2018-07-03 05: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道家统治中国》读后感10篇

  《当道家统治中国》是一本由林嘉文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道家统治中国》读后感(一):有诚意写作

  如果一定要像评论里,一副大学教授面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居高临下态度评价此书,我想是有些苛刻。 很多时候我为这种不知道哪里的自信资格感到疑惑。 那种不用看任何参考书目,留白占了半页纸,不知所云畅销鸡汤文,一个笔墨间充斥着真诚用心历史书籍高下立见。 我想林嘉文同学其态度,就比无数本戏说调侃类历史出版物要端正数倍。其文笔,就比无数本干枯的教材式、粘贴式出版物要优美。其水平,至少比我高得太多。 面对比厉害的人,就要自愧不如,甘拜下风文本之外,林嘉文对于生命自有其独立思考选择。 我很尊敬他。 书摘: ○任何的演变都有着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可能单一个体完成这种演变,而任何的演变都不可以归于一人之力。笔者不认为郡县制和分封制存在绝对优劣之分,更不认同进步史观。 ○并不是谁都有资格舒舒服享受闲人生,此时的项羽懈怠了,可刘邦还精力旺盛着呢!历史的精彩就在于它同时造就了两位野心家。刘邦想和项羽抢权,当然要跟他唱反调。项羽拥护王制,刘邦就要称帝。 ○历史的真相一旦披露,许多男性英雄形象都会瞬间崩塌。嗜杀、冷血、无情的项羽也不能例外,他的道德人格瑕疵严重,其所谓的英雄贵族形象不过是表面上的事。 人生喜剧,就在一瞬间,楚亡汉兴,世事无常。 ○可权力的瓜分是无法避免的,只不过这种瓜分是隐性的——不是赤裸裸地将中央的权力分给别人,而是扭扭捏捏地通过分封功臣办法来赋予旁人对地方管理权和收益权。 ○刘恒面色沉重地看着远处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整个浮华的汉初社会下隐藏着社会经济萧条体制内的种种弊端……帝国似乎积重难返,犯下的失误覆水难收。二十三岁的他在这么大的负担面前显得太过脆弱,他感到无能为力改变汉朝衰颓的状况实在太过艰难。 ○无为而治与刘恒的政治热情并不矛盾。 ○人事总是映照着天象,至少古人著史都是这样写的。 ○《吊屈原赋》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混兮,谓跖、蹻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于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父荐屦,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谇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麒麟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邮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摇增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蚁蝼。 ○贾谊认为实行暴政的国家不得人心的,然而他却没有否定高度君主专制。他没有明确地认识到暴政来源于独裁,只是单纯地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实行仁政的专制帝王手中。不可否认,这是传统儒学在思想上的局限性所致。 ○理论应该在实践之前,若在实践之后,那就不是理论了,是教训。 ○贾谊是文帝朝新政的总设计师,尽管他的思想源泉儒家,而非黄老。 终极智慧犹如一座山峰的峰顶,不论走哪条路,不论用哪家思想,方向对了路径不同,也同样能到达顶峰。 贾谊是给刘恒指明登山方向的人。 ○我们在看任何政治建言的时候,都应当看到其背后阴暗一面。因为阴暗是政治的本质开明抉择需要政治的操控,政治其实就是“势”,是舆论,是主张,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绝对真理。 ○刘恒和贾谊处于两个位置,贾谊只需要一心考虑国家、君上、自己的热情与理想,而刘恒每选择执行一项政令都要考虑各方势力平衡。 历史上许多君臣都是如此,日后晁错和景帝的关系也是这样。统治者和谋臣不同,统治者的诞生是各方势力综合选择的结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谏与皇帝利益之间存在着必然冲突,皇帝选择接受谏言其实是一种“反常理”的现象。 ○《服鸟赋》 单阏之岁,四月孟夏。庚子日斜,服集余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异物来崒,私怪其故。发书占之,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问于子服:“余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数之度,语余其期。” 服乃太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万物变化,固亡休息。斡流而迁,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变化而嬗。沕穆亡间,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彼无疆大,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卒被五刑;傅说胥靡,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孰知其极?水激则旱,矢激则远。万物回薄,振荡相转。云蒸雨降,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坱圠无垠。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鸟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贪夫徇财兮,列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怵迫之徒,或趋西东;达人不曲,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僒若囚拘;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或或,好恶积意;真人恬漠,独与道息。释知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靓,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保,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贾谊很想对人生的坎坷释然,很想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很想像被贬前那样天真单纯,在乡邻面前写文作赋。如果他不是一个谙熟儒家思想的儒生,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不会再想着什么忠君爱国,什么构建社会秩序,什么王道理想,只会想去做一个平凡人,做一个乡间才子,在众人的仰慕中徜徉在文学世界里,然后每天看洛阳的日出日落。 ○任何史书记载事例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冰山一角,然而它们一定是帝王在某一方面做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事。 ○尽管“同姓诸侯王”本来就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但政治的冷漠和专制的残酷总是能销蚀一切感情。没有哪个亲人是必须爱的,没有哪个仇敌是必须恨的。不论是刘恒、刘长还是刘安,在专制王朝的政局上,他们都不过是赌徒而已,赌的是权力,赌这种虚无的东西最终会落在谁的手中。 ○财富这东西很是神奇,它可以极快地扩充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权实力,尽管有时这种实力缺乏牢固的基础和稳定的来源。但实力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快感会极大地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使得这个人持续沉醉于自己的实力当中,开始狂妄自大。 ○政治漩涡中的人本身就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是在政局之中。阴暗与龌龊是政治的本质,凡是违背这种本质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文人杀人,从来不会硬碰硬。他们常常手握柔软的刀锋,避开敌人身体,刺向敌人的内心、思想、文明。 ○法家人物这种习惯性的“有罪推论”其实是一种喜好揣测他人心思的习惯。这种习惯长久影响着许多中国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最喜欢的就是借助只言片语来揣摩对方心思,社会上很多人还以此为能,觉得自己情商很高。然而,这些做法终究会破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容易让人与人发生误会。同时,这种手段本身也很卑劣,这些做法终将衍生出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 ○事实证明,皇储之位的争夺就像一个大漩涡,尽可能地裹挟着每一个人,把文景时代政治舞台活跃人物一一都带走了。 ○周亚夫其实是历史上一类人的代表,这类人往往功勋卓著,资历也很老,重视政权内部原有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往往政治幼稚,不能接受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不懂得规矩都是皇帝给他奴役的对象制定的,而皇帝自己,从不把自己制定的规矩当回事。 ○王朝兴亡,其实就是一个动荡安逸—动荡的过程,动荡使得人们追逐安逸,安逸蓄养出未来社会的动荡。 这就是历史发展规律。 ○景帝时代的大幕落下,唯有余辉映衬着咸阳原上阳陵的影子见证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远去,远处,骊歌凄凄。 ○世界上有些纷争就是这样,本质上都是在“拼命”,结果并不取决于谁战胜了谁,而取决于谁先熬死了谁。胜利属于笑到最后的一方,而非立场正义的一方。 ○文景之治进行了中国皇权时代唯一的,以先秦道家思想为主体指导思想的政治实践。尽管这一时期在统治阶层内部,政治斗争依旧是残酷黑暗的,但丝毫不能否认,这次政治尝试推动了中国帝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就像一阵秋风温暖中夹杂着政治斗争传递出的阴冷气息,然而它依然值得后人怀念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上别的时期、别的盛世吹来的风往往更为阴寒刺骨,所有盛世的虚像背后,大多都掩藏着无比丑陋现实。文景时代遮掩得最少,因为这个时期本身的阴暗就相对较少,黄老之术在用它那种平稳柔和的气息压制着这个时代的戾气……直到刘彻将这个井盖掀开,帝国机器疯狂地开始运转。 那个相对温和开明、信奉黄老之术的文景之治已经过早地被人们所遗忘了。 悲哉!

  《当道家统治中国》读后感(二):他用真诚书写历史,面对生命

  有些评论的苛刻和高姿态让我有些不舒服。很多时候我为这种不知道哪里的自信和资格感到疑惑。那种不用看任何参考书目,留白占了半页纸,不知所云的畅销鸡汤文,一个笔墨间充斥着真诚与用心的历史书籍,高下立见。

  我想林嘉文同学其态度,就比无数本戏说调侃类历史出版物要端正数倍。其文笔,就比无数本干枯的教材式、粘贴式出版物要优美。其水平,至少比我高得太多。 面对比我厉害的人,就要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文本之外,林嘉文对于生命自有其独立的思考与选择:“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

  我很尊敬他。

  书摘: ○任何的演变都有着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可能由单一个体来完成这种演变,而任何的演变都不可以归于一人之力。笔者不认为郡县制和分封制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更不认同进步史观。

  ○并不是谁都有资格舒舒服服享受安闲人生,此时的项羽懈怠了,可刘邦还精力旺盛着呢!历史的精彩就在于它同时造就了两位野心家。刘邦想和项羽抢权,当然要跟他唱反调。项羽拥护王制,刘邦就要称帝。

  ○历史的真相一旦披露,许多男性英雄形象都会瞬间崩塌。嗜杀、冷血、无情的项羽也不能例外,他的道德和人格瑕疵很严重,其所谓的英雄贵族形象不过是表面上的事。 人生悲喜剧,就在一瞬间,楚亡汉兴,世事无常。

  ○可权力的瓜分是无法避免的,只不过这种瓜分是隐性的——不是赤裸裸地将中央的权力分给别人,而是扭扭捏捏地通过分封功臣的办法来赋予旁人对地方的管理权和收益权。

  ○刘恒面色沉重地看着远处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整个浮华的汉初社会下隐藏着社会经济的萧条,体制内的种种弊端……帝国似乎积重难返,犯下的失误覆水难收。二十三岁的他在这么大的负担面前显得太过脆弱,他感到无能为力,改变汉朝衰颓的状况实在太过艰难。

  ○无为而治与刘恒的政治热情并不矛盾。

  ○人事总是映照着天象,至少古人著史都是这样写的。

  ○贾谊认为实行暴政的国家是不得人心的,然而他却没有否定高度的君主专制。他没有明确地认识到暴政来源于独裁,只是单纯地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实行仁政的专制帝王手中。不可否认,这是传统儒学在思想上的局限性所致。 ○理论应该在实践之前,若在实践之后,那就不是理论了,是教训。

  ○贾谊是文帝朝新政的总设计师,尽管他的思想源泉是儒家,而非黄老。 终极的智慧犹如一座山峰的峰顶,不论走哪条路,不论用哪家思想,方向对了,路径不同,也同样能到达顶峰。 贾谊是给刘恒指明登山方向的人。

  ○我们在看任何政治建言的时候,都应当看到其背后阴暗的一面。因为阴暗是政治的本质,开明的抉择不需要政治的操控,政治其实就是“势”,是舆论,是主张,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和绝对真理。 ○刘恒和贾谊处于两个位置,贾谊只需要一心考虑国家、君上、自己的热情与理想,而刘恒每选择执行一项政令都要考虑各方势力的平衡。 历史上许多君臣都是如此,日后晁错和景帝的关系也是这样。统治者和谋臣不同,统治者的诞生是各方势力综合选择的结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谏与皇帝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冲突,皇帝选择接受谏言其实是一种“反常理”的现象。

  ○贾谊很想对人生的坎坷释然,很想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很想像被贬前那样天真单纯,在乡邻面前写文作赋。如果他不是一个谙熟儒家思想的儒生,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不会再想着什么忠君爱国,什么构建社会秩序,什么王道理想,只会想去做一个平凡人,做一个乡间才子,在众人的仰慕中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然后每天看洛阳的日出日落。

  ○任何史书上记载的事例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冰山一角,然而它们一定是帝王在某一方面做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事。

  ○尽管“同姓诸侯王”本来就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但政治的冷漠和专制的残酷总是能销蚀一切感情。没有哪个亲人是必须爱的,没有哪个仇敌是必须恨的。不论是刘恒、刘长还是刘安,在专制王朝的政局上,他们都不过是赌徒而已,赌的是权力,赌这种虚无的东西最终会落在谁的手中。

  ○财富这东西很是神奇,它可以极快地扩充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权的实力,尽管有时这种实力缺乏牢固的基础和稳定的来源。但实力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快感会极大地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使得这个人持续沉醉于自己的实力当中,开始狂妄自大

  ○政治漩涡中的人本身就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是在政局之中。阴暗与龌龊是政治的本质,凡是违背这种本质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文人杀人,从来不会硬碰硬。他们常常手握柔软的刀锋,避开敌人的身体,刺向敌人的内心、思想、文明。

  ○法家人物这种习惯性的“有罪推论”其实是一种喜好揣测他人心思的习惯。这种习惯长久地影响着许多中国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喜欢的就是借助只言片语来揣摩对方的心思,社会上很多人还以此为能,觉得自己情商很高。然而,这些做法终究会破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容易让人与人发生误会。同时,这种手段本身也很卑劣,这些做法终将衍生出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

  ○事实证明,皇储之位的争夺就像一个大漩涡,尽可能地裹挟着每一个人,把文景时代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人物一一都带走了。

  ○周亚夫其实是历史上一类人的代表,这类人往往功勋卓著,资历也很老,重视政权内部原有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往往政治幼稚,不能接受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不懂得规矩都是皇帝给他奴役的对象制定的,而皇帝自己,从不把自己制定的规矩当回事。

  ○王朝兴亡,其实就是一个动荡—安逸—动荡的过程,动荡使得人们追逐安逸,安逸蓄养出未来社会的动荡。 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景帝时代的大幕落下,唯有余辉映衬着咸阳原上阳陵的影子,见证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远去,远处,骊歌凄凄。

  ○世界上有些纷争就是这样,本质上都是在“拼命”,结果并不取决于谁战胜了谁,而取决于谁先熬死了谁。胜利属于笑到最后的一方,而非立场正义的一方。

  ○文景之治进行了中国皇权时代唯一的,以先秦道家思想为主体指导思想的政治实践。尽管这一时期在统治阶层内部,政治斗争依旧是残酷黑暗的,但丝毫不能否认,这次政治尝试推动了中国帝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就像一阵秋风,温暖中夹杂着政治斗争传递出的阴冷的气息,然而它依然值得后人怀念,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上别的时期、别的盛世吹来的风往往更为阴寒刺骨,所有盛世的虚像背后,大多都掩藏着无比丑陋的现实。文景时代遮掩得最少,因为这个时期本身的阴暗就相对较少,黄老之术在用它那种平稳柔和的气息压制着这个时代的戾气……直到刘彻将这个井盖掀开,帝国机器才疯狂地开始运转。 那个相对温和开明、信奉黄老之术的文景之治已经过早地被人们所遗忘了。 悲哉!

  《当道家统治中国》读后感(三):一些笔记

  当道家统治中国

  法家性格都比较直,爱变法,树敌无数,爱记仇。晁错即法家。且甘心给皇帝当老二,一心只为中央集权,因此多触犯诸侯权益,最后皇帝被迫杀他。

  作者大方向不错,细节处多自己发挥填补臆想,不足全信。

  老人多宠最小的儿子是因为他们需要他,这样凸显他们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如窦漪房宠爱刘武。

  各种大事件,政令改变也不过一两年内,帝王无小事。

  文景盛世,推行黄老之术,作者是很推崇的。但他也没有将后世两千年的儒教独尊归咎于汉武帝,说明比较理性。

  黄老之术轻刑法,薄赋税,重民之自然生息,对人民是好的时代,对国家来说也是政治清明,经济上升,然而如作者所说,当国家富强之后,需要进一步的上升,扩大武功、影响,增强中央集权,而黄老之术不能提供该动力,儒家能,所以最后是儒家代替了道家。是时代背景,国家发展的规律选择了何种方法。

  作者写此书时才高中,真乃高才,却自杀,真是天妒英才,我国民之损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