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薛定谔之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薛定谔之猫》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3 05: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薛定谔之猫》的读后感10篇

  《薛定谔之猫》是一本由[法] 菲利普·福雷斯特 (Philippe Forest)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一):线索联想

  纯属个人娱乐。

  有这样一只猫,因为它生死共存的属性名声大噪,因为这种荒谬不确定性而被世人所铭记,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其背后人著名方程和波函数,但并不妨碍他们装一下学识渊博。这只猫已经幻化成为一种概念,它已不再是猫,而是有着猫这种代号的别的什么东西了。

  嗯,就是那只猫。

  菲利普•福雷斯特的这本书冗长琐碎,夹杂着梦呓般的对话科学闲谈,沉溺在一种灰蒙蒙的氛围中。文艺一点总结就如上,说得不留情面一点,其实也就是一只时不时光临他家的猫,因为失去女儿依然悲痛父亲,关于平行世界的猜想带来的慰藉有关生活只言片语。通过书的缺口我瞥见另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就算是满地的玻璃渣子,却也有阳光正好炫目无比的时候

  创造即为破坏成长即为毁灭

  当你决定白纸上画上一只蝴蝶的时候,猩猩啊、剑齿虎啊、食人花啊,原本可能成为那张纸上的东西的这些可能性——想象成为肥皂泡,瞬间就“啪”地消失了,当你决定用紫色翅膀时,灰蝶啊、金凤蝶啊什么的,又“噼里啪啦”地消失了。人就是那张白纸喏。你致力于做出每一个选择,其他的可能性就鲜血淋漓地退出战场牺牲了。

  但倘若还活蹦乱跳地活着呢?

  光是这么想想,就让人好奇的忘记了购买后悔药的冲动感谢休•艾弗雷特三世,让我们每一个可能的行动抉择活了下去,尽管在另一个某个我们无法抵达的世界——既陌生熟悉的世界。

  Meet me in the garbage !

  我们因此而欢呼雀跃浮想联翩同时突然想起来一个严肃问题,那哪个世界是真实的?是现在这个吗?

  倘若一位全能之神正在嚼着他的口香糖之类的玩意儿,观看着无限的代码程序百无聊赖地调控着人们的生活,然后说:“也许是时候让他们毁灭一次了。”保不齐只是NPC的我们还没找到这个系统规则时,哪里的一次error就送达我们到了天堂,称称心脏羽毛谁重。

  尽管如此。

  如果我们无法判断这是否是个模拟世界,那这个命题就不成立。就算是设定好的现实,我们所知所感的即为我们的全部,这是如此无与伦比存在,尽管有时我们还是会骂天骂地。因为总要踩在土地才能生存,生活不放弃打压和折磨你,每个人平等救赎只有一个,万物使命

  死亡。

  就像没有开始与没有终结故事一样很难说哪个是我们的目的地和始发地。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个过程的存在。那就不要纠结,用奥卡姆的剃刀“咔嚓”一下,你会发现你要的很少,而你正在做的往往与此无关。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我并不拥护有古典精神的犬儒主义,因为感觉粗粮面包,再怎么粗剌剌的,还是个面包。也自知成为不了香喷喷的芝士披萨,那么白片面包就够啦,自备苦茶和果酱。大概人人都有一个杯子咖啡也好,苦瓜汁也罢,满满地似乎要溢出来的苦难忧伤跻身其中,等着真正滴落出来的一天。

  “一点虚空

  一点忧伤。”

  世界给了我们装逼机会,莫浪费,装个漂亮

  大概就是这样。

  “Let’s waste time

  Chasing cars

  Around our heads”

  以上。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二):走过、没走过

  走过、没走过

  我每天都要走过这条街,

  从南到北,

  我走过、我没走过。

  《薛定谔之猫》让我对所处的世界再次产生了质问——我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吗?在平行世界里有没有另一个我以不同状态生存着?

  福雷斯特女儿, 福雷斯特的猫,镜子里的敌人一阵风吹过之后,小女孩没有死,她每天听父亲给她讲童话书里没有的故事;猫没有来过,它仍旧在邻居家的墙角午睡;镜像仍是镜像,那一举一动都是真实的倒影。只是,我们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或者是另N种可能。在这个世界里,植物可以是活动的,而人是静止的,我可以想象出我手边这两盆花正一脸愁容的看着又胖又丑的我,他们在窃窃私语的嘲笑我,并预谋哪天把我从我的土壤里拔出,扔到窗外。或者是给我换个花盆,然后我就要面临服盆的问题,我要怎么去适应新的土壤呢?就像刚换了一个工作要适应新环境一样。当然,这是另一个宇宙发生事情,我们知道,也不知道。

  “一个中国传说,我想。它描绘了我们曾经的世界和镜子的世界——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们可以来去自由——生活的非常融洽。两个世界截然不同,哪一个都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倒影。直到有一天,镜中人决定入侵我们的世界,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可怕战争开始了,最终我们的阵营取得了胜利。我们击退了入侵的敌人,把他们赶回了老家。从那时起,为了把两个世界的通道堵上,以免再次发生新的冲突,人们到处竖起了无法穿越的金属板或玻璃,后来人们给这些挡板取名叫镜子。战胜者给战败者施了魔法,让后者只能拥有前者的样貌,被迫模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这是福雷斯特编的中国传说。古人神话解释宇宙,现代人用科学解释宇宙,起因都是对宇宙和世界的未知。其实说到未知,宇宙和世界都是不可知的,人类叫嚷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就没想过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了思想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妄图知悉宇宙的秘密,难道不能说量子力学也是一种迷信呢?只不过是把迷信从具象化细小到了微观,在古人对未知的描述不符合今人知识范畴条件下,我们创造出了更靠谱的对宇宙的解释,谁知道是否真靠谱呢?至今,我们连一颗小小的星球都无法大踏步走地出去。

  “一个人在做梦。

  他做的这个梦每晚都回到他的夜里。总是同一个梦。乡村,然后是树林。还有树林深处的空地,空地中央房子。他朝它走去,每次都在举手敲门的时候醒来。”

  一个温馨的梦呼唤他,可每次举手敲门都会带来睡醒之前的恐惧。他相信梦中真实的存在,去寻找那屋子,徒劳地寻找,然后他放弃了,因为徒劳依旧是徒劳,牵连他的也只是反复的梦。不经意间,在一个村庄发现了梦中的牵绊,他顺着梦的记忆搜寻到那个房子,举手敲门,指尖触碰到木门那一刻,他没有醒来,恐惧消除了,只是他是否还是在梦中?

  梦,是不是我们所处的另一个世界?

  我跟着梦境寻找曾经的房子、街道,沿途尽是断壁残瓦,高处耸立着塔吊,此刻它像怪兽一般用仅有的一只手臂搬运着钢铁水泥

  树影稀疏,铁臂横迁。伴着飘扬的沙尘,农田上筑起一座高楼,遮住了窗前四分之三的蓝天,遮住了窗前百分之百的绿地。我被围在中间像囚徒一样挣扎,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扑朔迷离

  我梦见去世的亲人通过某种方式复活,又或许他们并没有死,在那个世界,他们找到了与我们相见的方式,我们就像看3D电影一样观看着那个世界里他们与我们的互动

  我梦见自己身处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屏幕渐暗的电脑屏幕,与此同时,背后一个鬼太婆的身影缓缓升起,苍白的乱发,犀利的指尖。我尖叫,没有声音,我逃跑,没有力气,我渴求结局,醒了,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不知道。

  有些反复的梦,我们渴求结局却看不到结局,也许等我们看到结局的时候就是完全陷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

  有人对宇宙的含义过于苛求,有人对物质的世界过于迷恋,而对于一切未知的,或恐怖、或期待,因为这些未知既是已知的也是未知的。

  “我在夜里睁开眼睛线条痕迹影子,一个身形一闪而过角落里有什么东西在动,发出来的波,在虚空中荡漾开去。”

  薛定谔之猫,平行也好,叠加也罢,归根结底都是虚空。

  我每天都要走过这条街,

  从南到北,

  我走过、我没走过。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三):读书笔记:薛定谔之猫

  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黑夜里逮一只黑猫

  我对薛定谔理论理解停留在死猫活猫两个词上面,艾弗雷特的理论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准确来说是从来没有在我记忆里存在过。

  我只能从情感方面来理解这本书。虽然我最开始是本着了解一下薛定谔的理论而把这本书从图书馆带回来的。

  全书笼罩着一种绝望范围,刚开始很迷惑,为什么作者要把黑猫写的那么离奇。后来发现原来书的主角以前有个女儿,女儿患了cancer离开人世。在女儿离世的悲伤中,当主角看到一只猫的时候想起薛定谔的理论。在薛定谔的理论里面猫可以即是死的又是活的。在量子理论里面可以与好几个平行世界,所以他把对女儿离开的悲伤寄托在量子理论中的黑猫身上。也许在某个平行世界里他的女儿还在快乐的活着。

  这本书读起来真的蛮艰难的,即使我是理工科的人,对量子理论有些许了解,但很多东西还是无法理解。所以就写了这么篇浅薄书评,仅仅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四):感觉和王阳明的心学的理论很像。

  有段时间我对薛定谔的猫,这个量子物理理想实验起了极大兴趣

  于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后,我果断买下了它。

  本书的背景是在远山的一个日本活体实验基地“九日”

  开头讲得是被日军关押的战俘逃跑,然后追捕的故事。是以多人角度来写的,这也正是让我很佩服作者的一点。

  就个人来说,我是挺喜欢这种多角度描写,因为这样读者才会从中得到更大的线索,引人探究和思考

  而作者就很善于把不同时间的人物和时间线在一个点重合。

  比方说雷子,邵德,曹正等人他们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人物,却因为许多事件机缘巧合的碰在了一起。

  整个远山,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薛定谔的猫实验。它以水源为分界线,由三个平行世界构成:活物,死物,生与死的叠加。

  文中多次提到了意识,在南造云子那段尤为明显。她让她的孩子们跨过河流。到进入活物世界,而她自己待死死物世界。

  “孩子们在我的视线跳动着、撕咬着,然而我却看不到任何生物。我之所以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身影,是因为他们在我的意识里客观存在着,我确信他们是在那里移动,所以他们才会在我的视线里出现

  相反,如果在我自己的主观意识里,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那么,这一刻,河流对面应该就是了无生气,什么生物也看不到的。”

  文中对于物体存在的解释是,我之所以能看见你,是因为你之前就存在在我的意识里。

  就像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一样,如果你不打开箱子,你永远都不知道这只猫到底是死还是活,它就会处于生与死的交叠状态。

  就像王阳明的心学中。一日,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翻译:有一次,王阳明游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上的花树问他:天下没有心理意识之外的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己开放自己凋谢,和我的心理意识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和你的心理意识都是一样虚无的;你来看到这花的时候,那这花的颜色就真实清晰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理意识之外.

  这本书以一个巨大宏观角度来向我们详细的描写了薛定谔的猫理论,和平行宇宙论。

  这本书虽然描写很生动,也很引人入胜。但是剧情完美,到了最后把一切都炸毁了,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不过还是其中对薛定谔的猫的理解还是很值得看的,推荐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五):我希望薛定谔的猫是灰猫

  披着文学外衣,以物理之实,讲述人类哲学和生存之道。读起来不是太明白,如果我说自己读明白了,那一定是我没有读懂。但好象一句话都有所指向,想起最近发生的事情,读着他的文字,竟然豁然开朗。对我而言,是治愈系的书。尤其书中这样说到:“当一样东西可以同时在又不在,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这些方式又非此即彼,那么在与不在突然就不再是问题,而成了一种几乎违背逻辑的让人疯狂观念。 ” 不禁感慨生活中让我感到疯狂的、违背逻辑的观念真的有很多,但如果是这样,它们的存在不过就是逼你疯狂,这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突然有种被治愈了的感觉。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启发鼓励你。昨天是新生入学开学体检,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排队,一个人抽血,一个人拍x光片,终于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但又不愿做强力融入别人的人,也觉得一个人的自由状态再好不过。而后就看到有人抑郁自杀的消息,瞬间眼泪就掉下来。我想人生如果是一场旅行,没有人陪伴也一定要健康的走下去,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快不快乐已经不重要了。人是一只能思想的芦苇,就算能思想,归根结底也不过只是一根芦苇罢了。风一吹就折,雨一来就断。如果够幸运,有许多同伴,也许能结成芦苇荡,也不过是等台风来的时候可以抵挡的时间长了几秒。

  之前看到一句话,人生识字忧患始。默默地把这句话记在我的笔记本上,开始只是觉得这句话用字简练,越到后来就越觉得这句话的深刻之处,以至于每当一个人孤苦难度的时候脑袋里就会跳出这几个字。忧患如果始于识字,那么它也应该终于识字。于是抱着这样的逻辑,带着忐忑与不安来到图书馆,然后被书架上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打开后更是被内容感动到痛哭流涕。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治愈我的人生法宝,就像之前读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欲罢而不能。

  不知疲倦的皮浪主义者。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静。

  在目睹一只猫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六):色也。空也。(译后记)

  http://news.hexun.com/2014-04-18/164070723.html

  2014年04月18日22:56 来源:经济观察报

  黄荭

  一

  第一次见菲利浦·福雷斯特(此前都译作福雷)是在2004年3月的巴黎书展上,记得当时他主持和韩少功现场访谈。那次书展是“华文作主宾”,整个展馆布置得跟洞房花烛一样,大红灯笼中国结,细木框的宣纸屏风上是泼墨的草书和狰狞的钟馗……我是爱热闹的人,于是天天挤地铁赶集似的跑去凑热闹:密密麻麻的书,挤挤挨挨的人,紧锣密鼓的论坛和见面会。此前我没读过福雷斯特的书,一本也没有,也不晓得他的来历,感觉这个喜气洋洋的书展上就他一个人哭丧着脸,特别煞风景。

  真正认识福雷斯特是2005年10月,我给巴黎人文科学之家和南京法语联盟合办的“中法作家文学交流会”作现场翻译。与会的有南京的苏童、毕飞宇、朱朱,山西的李锐,香港的梁秉钧,加拿大的应晨,法国的弗勒蒂奥和福雷斯特。会前两周,我抽空看了《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和《然而》。终于读懂了福雷斯特镜片后面那抹掩不住的“林深不知处”的寂寥:1995年冬,女儿波丽娜刚过完三周岁生日,热切盼望看到她生命中第一场雪。而几周后的一个下午,一次例行的儿科健康检查打破了生活的秩序,小姑娘被查出患有尤文氏瘤,死神于次年4月掳走了它稚嫩而无辜的猎物。也许没有这场变故,父亲会一直满足于做单纯的学者,教教书,写写关于法国先锋派的论文。“我知道自己无力胜任写小说,没有想像和观察力。我惟一的能力是在阅读时施展这种才能。”只是生活从来没有也许……

  于是开始“我”的写作。1997年,《永恒的孩子》在伽利马出版社出版,获该年度费米娜最佳处女作奖。回忆还那么切近,赶紧,赶紧,“在时间的灾难中进行于事无补的抢救:保留刹那一个动作、一句话的残骸”,尽管写作只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看着死亡的嘲弄,“睁着眼睛面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黯淡下去的深不可测的黑暗,看着那张可爱的脸在黑暗中泯灭。”《漫漫长夜》(中文版译为《永恒的精灵》)见证了这一绝望而徒劳的抗争,年轻的母亲阿莉丝在“死一般的、无可挽回的痛苦中”质问丈夫:“你企图用一本书来取代她吗?”

  当周围的一切无休无止地暗示他们:如果固执地拒绝生第二个孩子,其结果要么是发疯,要么就是无法再忍受彼此,最后患难夫妻劳燕分飞。他们选择了出逃。旅行可以让人把过去生活的茧留在原地,就像蛇蜕下的那层旧皮。福雷斯特开始研究日本文学,大江健三郎、津岛佑子、夏目漱石,在别人的文本中寻找出口。他的第三本小说《然而》便是一种迂回的进入,经由三位日本艺术家——诗人小林一茶、日本现代小说之父夏目漱石和第一个拍摄长崎原子弹爆炸罹难者的摄影师山端庸介——的曲折人生,再次潜入自身痛苦的谷底,在虚空中寻找启示:“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虽然从此只剩下了虚空,这虚空已足够填满此后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心灵。2004年,《然而》获法国“十二月”文学大奖,理由是作者“投身于当今真正的文学创作”。

  福雷斯特的故事打动了我,很快我成了《然而》中文版的译者。

  二

  一晃,十年。

  这期间,不时收到福雷斯特的新书,《所有的孩子,除了一个……》、《新爱》、《小说,真实》、《文学与哀悼》……每次我去法国,菲利普都会约我在法兰西路114号塞纳河畔的“青蛙&英伦书店”见个面。一是离他在巴黎的住所近,二是我从地铁站出来容易找,餐厅和密特朗国家图书馆隔岸相望,旁边就是醒目的MK2电影院。远景是蓝天(印象中我从没在阴雨天到过这个区),四栋巨大的玻璃建筑像四本打开的书遗世孤独地杵在一大片寂寥的空地上,近景是热闹的街市,急匆匆的行人,黑黢黢的塞纳河水,憩在路灯上发呆的鸥鸟,附近拖了几年都没有盖好的叮叮当当的工地。菲利普抽雪茄,一支接一支的瘾,所以法国禁烟运动之后,冬天再冷,我也只能裹着大衣陪他坐在门口的露天咖啡座上聊天,忍受工地传来折磨人神经的噪音。他抱歉地笑笑,无奈地耸耸肩,我口是心非地说我不介意。

  前一次见面是2012年1月,聊各自新出的书,参加和没参加的研讨会……菲利普轻描淡写地说他当了《新法兰西杂志》的主编,比以前忙碌了许多,又说他在写一部新书,还没太想清楚行文的结构和肌理。工地的动静闹得我有些心不在焉,走的时候竟然忘记把准备好的小礼物拿给他,快到地铁站的时候才想起来,我于是打电话,两人从两个方向折回来。站在十字路口,菲利普打开盒子,是一个如意书签,图案是孔子。“太巧了,刚才忘了告诉你,我正在写的书里就有提到孔子,这是天意。”

  三

  一年后,我收到菲利普寄来的新书:《薛定谔之猫》。果真,开篇就扯到了孔子:

  在黑夜里逮一只黑猫,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此。尤其是如果那儿没有。

  我的意思是:尤其是如果我们四处找寻的夜里并没有猫。

  有一句中国谚语就是这么说的,但作者不可考。相传是孔子……

  孔子是西方人爱耍的宝,中国(毋宁说是东方)的智慧把作者和读者引向一条思考虚实、生死、宇宙的路径。吠陀说“我即众生”,《摩诃止观卷》也说:“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一切究竟一究竟……一法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一切法“缘起性空”,福雷斯特之所以受到佛学的吸引,或许就因为它可以帮助他放下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的过往,不分别,不妄念,不妄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回到《薛定谔之猫》这个文本,“空”对应的是黑夜,是梦,是故事,是世界的虚无和渐渐模糊的记忆。那只在花园尽头的黑暗中突然窜出来又一溜烟消失不见的猫是虚无的使者,是埃尔温·薛定谔变态的假想实验的主角。把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毒气容器的实验装置。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小时内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只有一小时后打开盒子,实验者才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二者必居其一。然而,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只要我们不揭开盖子,那么这只猫既可以是活的,也可以是死的,它就可能有两个本征态。“一明一灭一尺间,方生方死未明时。”

  如果不揭开盖子,如果生活可以有另一种可能,如果另一个世界存在另一个我。“如果我的女儿没有死。如果她没有生病。如果她没有出生。如果我拥有过别的爱情。如果我过着别人的生活。如果我是另一个人。如果我没有出生。”曾经的我,本应有的曾经,曾经幸福过、悲伤过、活过,“我想起来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幻想我本应成为另一个人。”是谁偷走了你真正的生活,留给你可笑的赝品,福雷斯特问:“我到底是谁?”

  四

  我承认量子力学让我感到一阵阵晕眩,不过作者在《薛定谔之猫》的开篇引用了一句毕加索的话让我得到些许慰藉:“当我读一本爱因斯坦写的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重要的是在混沌中看到“别的东西”,这就是这本灵感来自量子物理的“量子小说”最大的意义。上帝不会掷骰子,所有的偶然都是宿命。如果一切重来,世界还会像《西德海姆的来信》中所描绘的那样:“罗马帝国会再次衰落,科尔特斯会再次蹂躏特诺奇提特兰城,尤因会再次远航,艾德里安会再次被轰成碎片,我和你会再次睡在科西嘉的星空下,我会再次来到布鲁日,再次爱上伊娃,再次失恋,你会再次读到这封信,太阳会再次变得冰冷。尼采的留声机唱片播放结束时,为了无穷无尽的永恒真理,撒旦会再次演奏它。”既然命运已经写好,盖上封印,那就让我们试着去接受,接受生之美好和残酷。

  虽然“孩子的故事”还在那里,不过痛苦已经被磨平了棱角,不再尖锐得令人窒息。回忆在消解,就像波函数的塌缩,它不再暴胀侵占所有时空,而只是在某个平行世界里游弋,遥远得像一颗或许已经熄灭许久了的星星。一滴忧伤。“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只承载忧伤的罐子,一滴微小的忧伤足以使它漫溢。而且一不留神,它会从四面八方流淌出来。我们感觉随时可能哭出来,但不知是为了什么事、什么人。这些眼泪和世上所有的悲伤一样,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是大悲还是小戚,因为它们同样表达了面对光阴无情的感伤。时间带走一切,它把我们钟爱的一切一个接一个推向虚无,不留给我们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

  所以一个失去宠物的人对这滴忧伤的认识会让我读到落泪,那一滴忧伤也击中了我包裹严实的内心:

  毕竟,就这样失去心爱之物还是很令人难过,只要有人愿意听,可怜的人就会一遍遍重复可怜的话,像老人和孩子说的那些话。只不过:有一天这些话从自己口中说出,我们还是大吃一惊。因为我们没想到自己还这么小。或者已是这么老。

  他人的悲伤不管出于多微小的缘由,我们都唯恐不能表达出足够的温柔与尊重。因为在一个四处都洋溢着同一种虚伪的快乐和满足的世界,悲伤就像是一种割裂的方式。任何人有时都可以借痛苦对令人难以忍受的命运进行反抗。这反抗是谦卑的、悲壮的,宣称(尽管很傻)死亡不应该降临、爱不应该磨灭。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告别自己的狗、猫、仓鼠或金鱼,并且固执地不愿意听大人安慰他们的言语时,与随便哪位教条地解释生命即是如此、必须认同这场将一切推向虚无的浩大运动的哲学家相比,小男孩和小女孩永远更接近真理。

  人们失去心之所爱。因为一次还不够,一生当中必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毕竟重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法。将存在当作一段漫长而可怕的预习,为遁入虚无作准备。

  当“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变成“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我反复地学习失去,但在每次失去的时候,我还是没能做好准备,没想到自己依然这么小,又已经这么老!

  五

  从《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到《然而》到《薛定谔之猫》,福雷斯特的写作在经历一种稀释,仿佛一滴墨滴落在一池清水里,情节、情感和记忆慢慢晕染开,从有到若有到若无到无,这也是一个“悟空”的心路历程,很物理、很哲学也很宗教的命题。写作手法也越来越散,越来越自由,句子可长可短,从心所欲,或梦呓、或儿语、或琐碎具体、或简约玄虚。浓与淡,究其底还是那滴墨,还是那个哀悼的故事,福雷斯特说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都始于神话中那个创世纪的混沌之初,我们生活在平行宇宙(而不自知),像《罗拉快跑》、《盗梦空间》、《云图》里的情节,你真的相信眼见为实?

  在书中,福雷斯特煞有介事地编了一个中国传说:很久以前存在两个世界——我们曾经的世界和镜子的世界。人们可以在两个世界自由穿梭、来去自由,生活非常融洽。两个世界截然不同,哪一个都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倒影。直到有一天,镜中人决定入侵我们的世界,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可怕的战争开始了,最终我们的阵营取得了胜利,击退了入侵者,把他们赶回他们的地盘。从那时起,为了把两个世界的通道堵上,以免再次发生新的冲突,人们在到处竖起了无法穿越的金属板或玻璃,后来人们给这些挡板取名叫镜子。战胜者给战败者施了魔法,让后者只能拥有前者的样貌,被迫模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不过故事并没有结束。传说终有一天,镜中人会复仇,要砸碎囚禁他们的透明牢笼,要夺回错失的世界……

  恼人的是:我们生活在镜子的哪一边?谁知道?

  链接

  作者简介:

  菲 利 普·福 雷 斯 特

  (Philippe Forest,1962-),法国知名学者、作家。

  译者简介:

  黄荭,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杜拉斯和亚洲》、《经过》、《闲来翻书》、《转身,相遇》等,主要译作有《梦》、《外面的世界II》、《玫瑰的回忆》、《小王子》、《人类的大地》、《花事》、《然而》、《解读杜拉斯》、《爱如何降临》、《对面的疯子》、《战斗的海狸》、《鳄鱼的黄眼睛》、《萨冈之恋》、《星期天》、《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乌龟的华尔兹》、《岁月的力量》。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七):我们都是薛定谔的那只猫

  这该算是小说,还是散文?

  第一遍看《薛定谔之猫》,难免满头雾水,它没有情节,只有大段无厘头的感慨,特别是掺入许多物理学名词,让人消化不良。

  散文与小说彼此含混,这是西方写作传统之一 ,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安德烈•纪德的《地粮》,再到弗雷斯特的这本书,一以贯之。

  小说真的需要一个人物吗?真的需要一个故事吗?真的要有情节和细节吗?

  仔细想想,其实都是庸人自扰,如果我们把小说理解为认识人生的另一种工具的话,那么,形式只是件旧衣裳,愿意穿上当然很好,不愿穿也无所谓。

  事实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可长期以来,我们被规训得只会用科学眼光来看这一切,于是,凡是不合规律、不按逻辑的部分,完全被我们过滤掉了。面对一次车祸,我们会自动地去想:太可恶了,不是司机就是行人犯了错误。而这么想的前提是:不合理的事,就不应该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完全丧失了对偶然的感悟能力,我们只会在有序中生存。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当我们的智慧完全被限定在合乎逻辑的世界中时,人其实已经被异化了,成为失去了天真的僵尸。所以米兰•昆德拉才会高呼,在科学的智慧之外,人类还需要小说的智慧。

  毕竟,生活是无序的,当它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

  弗雷斯特即如此,他年幼的女儿匆匆告别了人间,死亡将一个被秩序包裹得如此完美的世界,打得粉碎。

  死亡是单行道,无法像逻辑那样自反,它犹如黑洞,将一切意义建构统统踏平。那些在枝头上盛开的樱花,那些灿如烟霞的樱花,最终都是凋谢的樱花。那么,盛开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只是为了被风吹去,落在污泥中?

  生而为人,我为什么要渡过今生?我在此岸的爱、美丽与哀愁,难道只是折磨?

  弗雷斯特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薛定谔之猫。

  薛定谔之猫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理想实验,即:把猫放进盒中,内有放射性原子核和毒气包,原子核发生衰变,将放射出粒子,打开毒气包,将猫杀死,盒子必须密闭,如果打开盒子,毒气也会杀死猫,那么,这只猫当下是死还是活?

  薛定谔之猫的意思是:传统物理学可以通过观察得出规律性认识,可在微观世界,观察本身就会修改实验结果。那只可怜的猫处于既死又活的混沌态中,观察的介入只能造成塌陷,使之变成两种状态(生活死)中的一种,而它们其实都不是猫的真实状态。

  换言之,微观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我们可能根本理解不了它。

  古人按现实政治臆造出阎王、玉皇大帝,现代人则按太阳系行星运转方式臆造出电子在围绕着原子核运转,这种所谓的清晰,其实是在歪曲。

  弗雷斯特看到:我们活着,难道不就是另一种微观世界?当我们用社会的、整体的、形而上的视野看它时,同样是在歪曲它。死亡,从社会层面不难理解,我们甚至还能说些“化作春泥更护花”之类废话,可对微观世界来说,它就是不可越度的剃刀,其实,我们并不是在活着,我们既死又活。

  弗雷斯特用他碎片式的思绪,反复敲打着终极追问,而复踏般不断浮现出来的、与女儿曾经的对话,更让生死两隔的悲凉,浸透阅读者的心。

  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弗雷斯特带着人们在他思想的沟壑中尽情畅游,但他没有尼采那般自信,他给不出方向,只好一遍遍地去问:为什么?这种写作的缺陷是多少有些平面化,哭泣者以为这是一咏三叹,而对旁观者来说,很可能是啰嗦与拖沓,最终难免不胜负累,转身而去。

  我们都是薛定谔的那只猫,在与不在,爱与恨、真与伪、善与恶等等,皆处在混沌中,是的,死亡将打碎这一切,可当一切都清晰了之后,还有我吗?

  弗雷斯特在小说的结尾写下:我在黑夜里寻找一只猫。它不存在。或者:存在。

  所谓凄绝,莫过于此。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八):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先说说读完给我的总体感觉吧。

  嗯,第一:有些啰嗦!(读了很多法国作家书,发现很多作家都有这个么毛病)这大概是法国作家的通病吧。这本书一共分为4个部分,如果你还没有看打算看,我建议你直接过滤掉一二部分。当然刚开始的一二节还是需要看一下,了解下什么是“薛定谔的猫”,直接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就是作者借助“薛定谔的猫”设想到自身,所感所想,读来有些啰嗦而且读后感觉云里雾里。

  第二:福雷斯特与其说是一名作家,更不如说是一名哲学家。直接看三四部分,可以感受到作家对生命的极致思考,有很多读来朴实却富含哲理的金句良言,感觉很爽。

  第三:作者穷尽一生或者穷尽本书都在追寻对自我的“真”的追求。追求“本真”,追去那种纯净,无无明的生活境界。特别是在作者对的女儿死去,收养的猫也死去时,展现地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父亲的对于女儿的爱和悲伤。

  作者借助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函数薛定谔的实验“薛定谔的猫”展开讨论。薛定谔的实验提出了一种在宏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既死又活的猫以及休-埃弗雷特提出的“平行宇宙”的言论,作者由此根据他们的想法,设想到自己。也许自己也存在好几种转态,每种转态都似乎真切的发生在作者的身上。由此,引发了作者的疑惑,到底哪一中状态才是真实的自己,才是本真。全书作者都在追寻。

  刚开始作者的解释归于力学中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差异造成的,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物理分析。至此往后,作者开始哲学性思考。最寻平宇宙中哪种才是本“真”。对“真”的极致的思考。

  接下来说说读后留给我的干货。

  在力学中的量子世界,或许存在一种既死又活的“猫”,即两只转态共存。对于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哪个人不是有多重转态,即使一个非常刚毅坚强的人也有细腻柔软的时候。如同余光中讲:“心有猛虎,西细嗅蔷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也相信一种“平行宇宙的”说法,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这种感觉。

  一种是对于一件从来没有发生的人事或者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是当我们明确记得遭遇的一些事或者一些人,但经常会发出感慨:我好想经历有了一个假的xxxx.

  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突然间比经历过的更加真实!这或许就是平行宇宙吧,别无他解。

  对于生活,我们最最一个明确感知自己的办法就是:我记得:我幸福过,我悲伤过,活过!无线的悲伤,可怕的嫉妒,我所认识到我的曾经,它偷走了你的真正的生活,留下一个可笑的赝品。

  对于生活,我们要学会“耕种自己的精神花园”。生活,不去赞同那些为世界不公秩序辩护的高深理论,却要千方百计得看到和谐的表象之下所掩盖的最为混乱的景象。

  作者的女儿死去后,一句话层深深得触动了我。失去的代价从来不能用失去之物来衡量。

  《薛定谔之猫》读后感(九):一滴忧伤

  《薛定谔之猫》陪我走过一段时光的一本书。想写篇读后感很久了,因为各种理由一直拖着,内心并没有忘记。

  薛定谔之猫是法国作家菲利普弗雷斯特写的一本被认为是自撰体的小说,书名来自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埃尔文薛定谔的物理实验:当一只猫和包含放射源装置放在一个密闭空间,在没有打开这个装置的时候,猫是死是活是不确定的,可能原子衰变引发了铁锤掉落,铁锤砸碎一个装着剧毒气体的瓶子,猫当场就会丧命,也可能原子不衰变,那么猫就会活着。在这个试验中微观和宏观并存。如果这个实验继续,我们无法排除任何一种可能,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猫可以是死的也可以是活的。书本的特别的地方就在于把量子物理的内容引入到小说中去探讨存在与否的问题。小说的内容并没有全部读懂,只能分享部分有共鸣的部分。曾听说一个理论,当我完全理解一本书,就会达到和作者一样的心里境遇。自知和作者的境遇相差太远,读不懂也是正常的。 当你很难过,你可以采取各种途径,期望可以减少难过的程度,但是如果让你难过的事情,就是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发展过程不受你控制,结果也无力更改的时候,这种的难过就会一直伴随你左右,一旦相似的情景出现,情绪就会陷入崩溃。悲伤存于心底,任何方法都会徒劳无功,这也就注定了有些悲伤,只有自己最懂。就像作者在描述自己的经历,四岁的独女,饱受病痛折磨,癌症无法医治,最终离开人世。在十五年间,作者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继续着原来的样子,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在对女儿的回忆,穿插在整本书之中。作者很爱自己的女儿,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饱受折磨却无能为力的阻止事情的进一步恶化,到最后有了最不想要的结果。所有人都觉得作者应该难过,作者应该精神不正常,但是他并没有。当他发现那只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的猫,突然不见了,整个人就像发疯了一样。生命有太多苦难,当最后一剂苦难加在所有苦难之上,其强度就相当于我们已经战胜的所有苦难的总合。猫丢失带给作者的痛苦相当于女儿离世带给作者的痛苦,在巨大的不幸面前,人不会哭泣。绝望的力量把你变得比以前更强大,在这样的情形下别无选择。但有一天,一点点的痛苦都能让你脆弱的不堪一击,失去任何东西就相当于失去一切。

  生活一天天继续,生活带你的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我们都在理解世界,理解自己,期望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在每一段时光中,我们都会不同的境遇,跟你有相同频率的事物会在你的生命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或长或短,或许就是那只猫,当它出现,悄无声息的出现,陪伴你左右,撩动你的心灵,又突然消失。在黑暗中,看到的只是黑影闪过,那真的是一只猫吗。那只猫,它像一个禅宗大师,让作者陷入了思考,教会作者什么是真爱。如果今天的我是我,那么昨天的我是谁,如果昨天的我是他,那么今天我又是谁,平行世界存在多个不同的我,确最终因为我而和谐的存在。猫的一生,就是在阳光下小憩,在黑夜中游荡,漫无目的,探索虚无。

  顺遂的生活带来是满足,这会让你以为所有你想要的都会自然而然的送到你的面前,然而生活并不是这样,它有它固有的规则,无法改变也无法跳过。上帝不会掷筛子,所有的偶然都是宿命。逝者如斯,每一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照常落下。苦难的命运只是要你体会一个更丰富的人生。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我们寻找的不就是那些非物质的,不确定的东西吗?我看着时间的流逝,抛开过去的烦恼,摆脱未来的忧愁,只在当下,感受此刻在不断的重复,流逝的每一秒都蕴含着万千世界,什么都不缺,耕种着我的花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