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6 05: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经典读后感10篇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是一本由蔡康永 / 彎彎著作,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30,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读后感(一):说话有道

  说话有道

  演练说话,更是演练“如何和别人相处”。

  主持人专心写书的人,上学期间被逼着参加各种演讲辩论比赛。靠着说话吃饭,经常说话。念了研究所,主持《康熙来了》的火爆电视节目召唤幸福,如果能把灵魂巩固了,就丢在飘荡的人生里,当成救生圈。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给我很大的启发实际上从来没有人注意修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觉得这都是很忽略的。可是就是这些忽略的细节,注定我们可能成功道路上走得比较缓慢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中这样写到:说话说得漂亮,那是绽放在空中的烟火;而比较无人注意的倾听能力,则像是透明空气。虽然烟火绽放时,没有人会注意空气,但如果么有空气,烟火无论如何点不燃,更不可能绽放。不懂得听、却懂得说话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吧!即使像希特勒这样的煽动式演说者,他一定也是听见了群众心中的恐惧渴望才能煽动起人心疯狂啊!

  说话是一件我们靠自己用一点心,就可以不断进步的事。尽管说话一定涉及别人,就像在路上开车一样,而我们遇到的别人可能白目、可能粗鲁、可能很诡异,也可能不可理喻

  但不能因为乱开车,我们就也跟着豁出去乱开,因为事关自己的人生幸福。别人也许横冲直撞不当一回事,但我们还是会在自己做得到的范围内,把这件事做好。

  幽默、机敏,给人耳目一新感觉:最后,我一定要在此特别提到我的太太以及三个孩子。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我这本书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写好了。这样的引用,为本书增色不少。

  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说话的技巧或者指导。比如:赞赏观察对方最渴望的部分

  古古有个同事,嘴超甜,需要讨好对方的时候,再瞎的话也说得出口。上司头发明明烫得像欧巴桑,他也能称赞上司像欧洲古堡走出来的公主老板明明胖到电梯都快进不去,他也能说他要拜托老板指导他怎么健身,才能保持这么英挺的身材

  但古古注意到,上司或老板被她同事这样鬼扯式的称赞时,常常笑得很尴尬。这些人,能够做到上司和老板,应该是有基本智商的人,要他们相信离谱赞美,有点强人所难

  要怎么样才能判断出对方想听到什么样的赞美呢?走进一位老师办公室,或者,走进一位贵妇的客厅,应该都可以发现不少线索的。

  桌上相框里或者计算机桌面展示着什么样的照片,通常是最明确的线索:如果放着他和高关的合照,那你应该可以赞美他的人脉之广、什么都搞得定;如果照片是他跟亲爱子女,那你自然应该问候他的宝贝子女们安好,并且盛赞他家的公子、干金们看起来好优秀聪明之类。

  在这样的阅读中,不像教科书的条目一样需要记忆,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而已。总而言之,悟出一个道理:说话有道!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读后感(二):一步之遥

  《康熙来了》看了很多集,非常欣赏蔡康永和小s的主持功力,但可能是角色分配问题,总觉得小s出彩很多,而蔡康永嘛,则是带着有趣身世背景,顶着才子头衔而其实难副的综艺咖而已。什么,出过很多书?哼,不过是演艺圈的炒作手段罢了,还有几个没出过书的明星呢。但后来有机会看了他的几本书《那些男孩交给我的事》、《LA流浪记》等,开始发现自己刻板印象给毒害了,觉得演艺圈没有真文化,抑或说是一种大家都喜欢我就不想喜欢装逼心理。但对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还是觉得也就一般般吧。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看的书慢慢多了,关注东西也慢慢多了,不管是实用的(经管等),还是不实用的(哲学等),它们都在努力拓宽我的眼界,在浇灌我的思维之树。同时,一些实践经历又逐渐让我发现“阅读”和“演讲”之间,确实是隔着一道鸿沟。有时,读书读的很多,记下了很多笔记,觉得胸中自有丘壑,但开口时却讲不出什么。习惯了在一个人世界思考突然切换到面对很多人讲话的模式舌头怎么会不打结。有时,和别人聊得很畅快,一连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但说话涉及到的都是之前重复过的内容老生常谈毫无进步,又让人觉得光阴虚度。而通过强迫自己将刚看过的书拿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开始享受到了“阅读”和“演讲”合一的快乐。一读一讲之间,也常常会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感悟。(我不知道“演讲”是否是一个恰当词汇,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观点的分享)在“演讲”的过程中,你不仅要快速提炼出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又要从成千上万个词汇中找出贴切又不失幽默的字眼,这确实是很难。甚至有时会出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情况,令场面颇为尴尬。终于,经过千百次的训练后,你发现自己终于能够一边打着瞌睡一边毫无障碍的将心中所想顺溜的表达出来,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但这还不算完,你会发现,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只是“演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能够迅速抓住别人说话的重点,给出概述和评价,这也就是作为一个听“演讲”的人(观众或评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对注意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当你能够做到时,必然会有“世事洞明”和“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而我在《奇葩说》中就发现,蔡康永就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我念头一起,想必他的《说话之道》真的很好看吧?!

  然后就去买了本《说话之道2》,原因是比较便宜廉价书店论斤卖的。但质量也还可以,五六个错别字而已。整本书的风格和他之前的书的风格相差不大,遣词造句之间往往泛着一种聪明活泛劲儿说实话,这种书真的属于快餐读物,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但在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生活小事人情念头,自己往常可能在脑海一闪而过的,却恰好被他捕捉下来,做成一个漂亮的蝴蝶标本夹在书中。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与其说让你去学习怎样说话,不如说是让你注意到原来生活或社交中如此多的细节是可以去注意,可以去思考的。人生说不定因此谨慎而有趣起来呢。这也是蔡康永和高晓松的很大的不同。高晓松像是站在各种典籍之上,扇子 挥动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气飘来。想要达到他的高度,你需要登“山”涉“水”。而蔡康永则是穿着稀奇古怪衣服,从你的背影里突然跳出来,告诉你刚刚错过了那些精彩。比你多一步,让你好像努点力就可以达到,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胡萝卜之与驴子错觉。但你确实在不断地进步。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读后感(三):满足了广大粉丝愿望

  康熙来了》应该就是台湾版的《快乐大本营》了吧?平日里没事总是喜欢看,而看节目的目的不是看嘉宾,却是看两位妙语连珠的主持人。蔡康永总是能很准确的找到一些点,引爆,然后引起哄笑,给节目带来无限乐趣。那时候就想,蔡康永应该出一本说话的书,一定会去买来学习。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简直就是满足了广大粉丝的愿望。

  他说人们平时对自己穿衣打扮都特别注意,而我们穿的漂亮的出门,还不一定所有人都会看。说话不同,但凡一个正常人讲话,一定是有听众的,所以,说话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他在书中举了好多生活中的小例子,很有代入感,读之前,我一般会想,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般会如何处理,而后看蔡康永是如何处理,很多时候会觉得,哦,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讲,原来这样说可以让周围的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把自己的目的达到。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读后感(四):说的是话,也是心

  在没看《说话1》之前对蔡康永的了解仅限于在身边朋友口中得知他主持了一档叫做《康熙来了》的综艺。后来在某次心情低估的时候去逛书店,想起有个台湾人介绍过我看他写的《说话1》。于是怀着转换一下心态想法买了一本。本着台湾人严谨的印象以为书里面肯定是通篇如何对人礼貌、如何遵守社会的一些“常识”,没想到写的却是怎么用心说话、怎么用心的去体会别人。奇妙的想法让我对这位作者充满兴趣,后来百度过之后发现他的种种事迹之后更是充满了敬意

  在《说话2》出来没多久我就入手了这本书,一如既往轻松幽默之中还带着让人深思的道理。最喜欢序里面的一段“自私是我们的天性,但成熟的人都会懂:自私不等于只有自己好。我们都可以在自私自利的天性之下,依然希望别人也好,然后我们可以期待自己过得更好。”在大家都避免承认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的大环境下,我其实很喜欢这种坦然面对自己天性的说法,然后在承认自己的天性之下还对自己寄予善良期望。这更让我觉得人其实可以活得很自在很坦然很真诚(不得不佩服康永哥的出柜)。

  整本书也围绕着怎么在别人快乐的情况下也让自己快乐,跟话术有关,怎么有技巧的说话;跟心态有关,怎么从别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去说事情;更和自己有关,“有些事,是我们必须交给自己的,除了我们自己,别人能帮的忙很有限。 比方说:‘说话’这件事。 当然还有,你的人生

  真的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读后感(五):0419道理重要情感也很重要

  今天和高中朋友聚餐,最后和X同学聊了蛮久,先说到今后方向啊,读研就扯到老师啊,实习又扯到兴趣啊,X同学去台湾交流过,又回忆历史啊,接着又谈谈现在状况啊,要毕业了怎么写论文啊等等。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在看《说话之道2》还不是《说话之道》前,一直抱着偏见,觉得道不同不相谋,X同学走的是文艺清新乖孩子路线,而我似乎更靠近理工论理叛逆型,虽然内心还是感性重于理性,但觉得和X同学的风格迥异,聊也聊不到一块,所以,之前一直没找ta好好聊过,也就一直没体会到ta身上活泼温柔感性的美,到今天看来,这是很遗憾的。

  回来在车上我就想了想,为何自己以前领略不到其美?对一件事能理性看待,对一个人也能理性看待吗?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是不是被我理解错了呢?再结合cai老师书里讲的他自己聊天总能让对方很舒服,书里的说话之道也的确有水准,我越发感觉我并不是以前认为的那么聪明了,因为我确实不会说话,而且经常犯冲,惹来大家扫兴。

  分析心理得知,强调理性的人总想世界按照逻辑的路线走,线形思考的方式是他们最看重的,事相对人的变数少,所以他们很喜欢专研事物,从中找到逻辑上的心理满足感。侧重感性的人却认为世界是多变的不确定的,发散性思考方式是他们最喜欢的,只要两件事物or两个人稍微有点联系,就能扯到一起,所以他们擅长与人交际,变通性强,且享受变通带来的乐趣。同样闲聊,感性的人聊天就像吸收了正能量,可以一直叽叽呱呱地进行下去,而理性的人聊天就像吃到了反胃的事物,聊得越多头越显得沉重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理性和感性兼容很好的人,对他们来说,世界简直无处不存在美,想咋玩就咋玩,这是极好的,是我认为的可以称得上为聪明之辈的。但很多人,两者却融洽得并不那么好。就我认识的一个亲戚,一位我很尊敬的人,他理性见长,但感性差些,而且有点排斥语言带来的收益,这样坚持下去,做事功夫自然无以复加,但与人相处的水平却稍逊一些,因此还拒绝了升职的机会。这里没有指责意思,有的人喜欢做事不擅做管理也不能强逼,但如果早些时候,人能打开自己,接受感性思维带来的奇妙改变,理解并试着欣赏感性蕴藏的力量,是不是又能有另一番天地呢?

  反思自己也是,一直在理与感中迷失,我自然知道自己思维是偏感性的,但一直渴望有理性的头脑行事,所以试着努力抑制感性思维,怕其阻碍自己做事,阻碍自己逻辑思考,但这样就容易搞僵之前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靠情感维持的,比靠道理维持的多得多得多,这笔偏见的投资入不敷出的。

  知道自己说话差劲后,看到邹老师又推荐过cai老师的书,就买来《说话之道》和《说话之道2》看,看第一本时,其实脑子里还是没有转过弯来,一直用逻辑的线性的思考方式去看,所以很多语言上的幽默自己领悟不透,往往作者每章最后一段会讲个笑话,而我却显得有点木讷,不解其意。但牛人推荐自有其道理,一定是看到了书中不同寻常之处,于是又接着去看了第二本,看完好像有点开悟了。

  刚好之前周老师提醒我说又狭隘了,我又反思,开始抱着开放心态拥抱世界。所以,今天同学聚餐就试着用非逻辑的方式去沟通结果发现,尽管性格上风牛马不相及,但还是可以挖掘到共同点探讨探讨的,而且会发现,原来对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与自己格格不入,ta身上也是有很多趣味存在的。

  一个人受到很多人欢迎,无论是鼎鼎有名的蔡康永,还是我身边文艺小清新的朋友,总有其充满魅力的地方,不能因为不合自己胃口就持有偏见不去欣赏挖掘,我还应该更包容一些,回到初高中那种穷开心又上进的状态,找寻身边更多的美啊,年轻人,你慢下来呢。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2》读后感(六):指责化身为面具出现在亲人面前

  平时与人相处,与朋友同事聊天交流还会注意下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以及说话时的语气,只是当与家人,男(女)朋友沟通的时候,通常有一大堆毛病出来。譬如口不择言急着道“养你还不如养条狗”“你还是男人么,怎么这么没有用。”“你怎么吃这么多,要成猪了。”等等。人们总是说,是因为在乎亲近的人,更加不能接受对方的缺陷,希望他们百分之百完美,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样情绪当然难控制啦。但我想说,这真是一派胡言。人们总是会找一切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旁人不易察觉的想法,有时候明明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可是总会反射到对亲人的不满之上。“养你还不如养条狗”可能是怪自己没教育好你,“你还是男人么,怎么这么没有用。”也许是女生工作上遇到很大的挫折,而男朋友或是老公没办法分担,只好撒气。“你怎么吃这么多,要成猪了。”大概是因为自己怎么都减不了肥吧。

  理论上来说,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才更加不想伤害,希望对方快乐,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会不会伤害到对方,只是内敛的中国人总是喜欢用冷漠,激动,指责化身为面具出现在亲人面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