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2018-07-10 05: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航海图的世界史》是一本由宫崎正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一):通过新世界带来新资源的一个例子

  西方社会在过去500年保持活力关键所在——它总是通过新世界带来新资源,而不是执迷于原有的分配:一个例子,海洋海盗经济学

  航海的需求使得伽利略的望远镜发明应用

  财富的聚集也使得达尔文的生物学可以用环球航行支撑

  前者支撑的天体测量学最终导致牛顿的天体力体系产生

  力学的本杰明在弹道的深化研究使得枪炮射击标准化,

  瓦特在蒸汽机的力学应用又开创了铁皮时代

  后两者的结合使得为了贩毒合法化的两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

  实际今天NASA不惜血本支持私企航天又何尝不是想通过新世界带来新资源呢?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二):流通改变世界

  人类的“冒险”(航海用语,意为没有海图的航海),就是一部盲人摸象探索史。航海图的历史,是随着航海发展的历史,同是依附于人类的发展与探索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航海的发展对人类历史的推动,或者该说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对航海的发展的推动吧。

  从最初的时候,人类开始认知世界的萌芽,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改变世界;从【学者出于对知识渴求制作出来的,到【为了在实际航海中准确应用】而制作出来的,……虽然,在【人造卫星提供的准确信息使俯瞰的“世界地图”再也没有了想象余地】,但就像“地图”永远可能真正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那样,“航海图”这种东西大概就算到了星际航图的时代,也不会真正退出人类世界的舞台吧。不过也就是是由平面到立体,从书面呈现到电子存储,载体不同罢了。

  读完这本书,口中很是有些苦涩的。说起来,不知道现在的90后、00后们,还有多少人知道那种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得的病?反正,在我小的时候,从爸爸妈妈们那辈的口中还常听到这种‘病’的存在,但我长大了以后就很少听闻了。一直感觉,这种病的存在未必不科学,但是治疗方法实在是多少有些“封建迷信”的——要用搬家前从老家带来的水和土,调和服下OTZ~艾玛!

  反正,大抵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恋家”的民族吧。在其他的外国人没那么留恋故乡的时候,感觉过不下去了抬脚就走的时候,始终是死死的钉在土地上。当然,对于上位者而言,这的确是个相当好管的种族。比起那什么的“上帝羔羊”,可是要强的太多了。可惜,也正是这样的“好管”,令这个内向型的民族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最终只能是被时代的浪潮远远的抛在身后。

  外国人的大航海是为何者呢?贫穷或者犯罪,甚至是自身缺乏发展机会。但是,中国人好像就从来没有过这种思维⊙﹏⊙也可能是脑子好使的那批都被忽悠去“谋国”了?所以,人们或者说那些自认为自己才能的人们,才会如此的怀念春秋战国的时候。与其说,为的是那个时候百家争鸣文化盛景,倒不如说为了众多“企业”可选择。在那个美好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士与君之间,不过就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臣对君是有选择权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和后来无从选择的“货卖帝王家”,大不相同。忠臣不是没有,但是也不多就是了。又不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被人虐了千百遍,还能待人如初恋的~!

  都说中国人的天性就擅长内斗,而那些外国人天生懂得合做,所以怎样怎样的。话说,“农耕民族”和“海上民族”是能够一样吗O__O"…农耕民族的文化和利益,就是根植于土地上的。大家都是靠着那点子土地生财,人多地少,你多了,我就少了。这种情况下,内斗就成了争夺利益的最好方式。而外国人呢?他们主要是以游牧民族和海上民族为主,大体倾向于海洋文化。而在波涛汹涌大海上,不能同心协力就是个死。先天生产条件下的产物而已,和哪个种族的天性有个什么关系?

  不管怎么说,也或许只是因为本国的国土太大了,所以历朝历代君王从来没有将他们的目光投向海上?因为无需外向型发展,自己的国家就已经快管不过来了?可能是这样吧,反正看看那套《中华上下五千年》,南方的百越、北方的游牧民族、雪域的吐蕃、还有时不时因为各种原因爆发地方性的叛乱……即便是在海商活动发达的宋朝的时候,被北方游牧民族压迫一塌糊涂的君臣们,也没哪个有那个远见有想过向外发展的。

  而且,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打不过南方的小矮子吗!而郑和下西洋,都见识到了那么广阔的世界,那么多的土地,居然也只是因为感觉不如中原繁华而对那里毫无兴趣。就算是对那里的土地没有兴趣,难道说对那里的矿产和商路也毫无兴趣吗?于是,海外移民从来只是个体的自主行为。就算是有海外移民在外建立了国家,也会惦记着回国来讨册封,求个光宗耀祖什么的;而朝廷,面对着平白双手奉上来的海外土地,还能口口声声的“圣人的微言大义”而拒之门外。也最终,闭关自守,活活的把自己耽误死了。想起来就是一把泪啊╥﹏╥

  书归正传吧。不管怎么说,反正这书的知识性是足够的,至少史料详实。就是趣味性太差,读来枯燥而令人感觉乏味。不只是不适合我这种为了消遣而看书的,怀疑就算是对于航海的历史很有兴趣的人,看了这书也会变得没兴趣了。当然,要是需要资料的话,推荐阅读一下此书。毕竟以本书的内容涉及面之广,是很适合起到一个方便按图索骥的导读作用的。先看了这本书之后,就能能明确的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查资料。

  看完这本《航海图的世界史》,感觉倒该是和那本《游牧民族的世界史》很对路,两者大可以一起互相参照着看。反正二者观点一脉相承,又兼有着知识点上的互补性。当然,二者的翻译也是一样的差劲。这书还算是做到了“精准”,没到了不堪一读的地步。虽然,这样知识性的书,的确是以“精准”为要务。但也绝不是说,就不需要“通顺”和“优美”了吧?可是整体读来,感觉译文有种日式的拘谨刻板,像是在听朝日新闻的语境。就个人来看,这书的翻译精准是有之,但是其艰涩的文字,读来令人煞是费神

  像形容罗马打败迦太基后的那段,说的什么【罗马打败腓尼基人的城市迦太基,幸存的市民也被作为奴隶,城市废墟被撒满咸盐,暂时从地图上消失。】也能算是“通顺”吗?“咸盐”什么的,还用特别提一下,说的就好像还有不咸的盐一样( ̄_ ̄|||)像这样奇葩的译文,在书中还有多处,也没有闲情一一列举了。实在是让人感觉看得有些无语了。

  .【】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三):打开世界的大门

  去南京必看的一个景点是阅江楼,而阅江楼上有郑和下西洋的“片段”,而郑和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贡献于航和有关,我可怜的历史中,能够和航海关联的也就这个人了,看了作者在《航海图的世界史》多次提到郑和,可惜郑和的航海资料被销毁了,中国由此也进入了“闭关锁国”的境遇,通往世界的大门由此关上了。

  我的地理学得并不好,尤其是关于地图的那部分,总是记不住哪个地方在那里,我想这个和我“足不出户”,埋头学习有关,就像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当低头只走自己的道路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热闹,就像今日之朝鲜一样让世人取笑。

  虽然中日关系紧张,因为钓鱼岛等事件对日本人的印象越加不好,但是日本人对于细节追求不得不让人佩服,为了一件事情完美,他们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搞好。这个细节也体现在《航海图的世界史》中,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花那么多时间,整理航海图的发展历史,有什么用,而且这是一个偏于冷门的题目,但是日本的作者宫崎正胜,却铺下身子潜心研究航海图的发展史,把航海图的产生、发展、作用等各个方面,用详实的资料客观表述出来,是真正的写作历史的态度

  作者不仅对航海图历史的发展了如指掌,更是经过提炼加工高屋建瓴,将航海图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世界,与这三个世界分别对应的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事件也都勾连起来,不仅具有了航海史的意义,更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而且通过作者的条分缕析叙述,我们对于航海之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几乎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发展都有航海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闭关锁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世界朝着一个地球村迈进,虽然现在的航空事业在蓬勃发展,但是对于海洋面积占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地球来说,航海事业的发展还是会深深影响着人类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年初马来西亚航班失联的时候,我们派出船只搜救,那个一望无垠的大海还是给我们出了很多难题,航海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希望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航海图”。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四):从航海图重识世界

  展开一张世界地图,人们最常注意的依旧是陆地,那里有国家,有疆土。我们寻找着城市、国界,查看国与国的疆界。人们很少注意到更为广阔的海洋,似乎那里什么也没有一样。

  可实际上,今天的人们能在一张地图上俯瞰全球,正是从海图的不断拓展而来。这话听上去很怪!读完《航海图的世界史》后,我才知道书的封面写到的“一直以来改变世界的,都是一张航海图”,所言不虚!

  文明首先诞生于陆地,但要想认识整个地球,就不得不跨越占据地球表面70%的海洋。舟行水上,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路线,这便需要开辟“海上的航线”,才让今朝的五大洲四大洋相互通联,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成为整体。而正是海图的出现丰富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作者从托勒密的地图开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分成三个部分。这也是全书框架里最重要的部分。

  托勒密被誉为最早完成世界地图的人。他生活公元2世纪的亚历山大港,他岁绘制的地图却只包括彼时的亚历山大与周边贸易地区。由此开始,人类基于海上航线对三个世界的认知开始。首先,第一世界是指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第二世界,则是哥伦布探险后发现南北每周大陆与大西洋。第三世界,则是麦哲伦航海后至18世纪间人类对大洋洲与太平洋的发现过程

  这三个世界的认知,串联其漫长的人类岁月演绎着万千冒险曲折的探索故事。比如,人类何以用几百年的历史,才从大西洋转入太平洋,这既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地球是圆型的认识)、帆船与偏西风海域、经度的准确测量,也是人类对财富追逐的结果。而在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的认识里,指南发挥的作用则不容小觑。至此,人类无需依赖陆地景观的岸边航行来指引方向,他们勇敢的张起风帆变化着航向,远洋航行才算真正的开始,无数的新航线被开发出来。这也催生出波托兰海图。波托兰海图上,指南针多被绘制为玫瑰形。海图多半使用结实耐用的羊皮纸制作,便于携带。

  认识海洋,准确点说,重新发现与海洋有关的历史,将是丰富个体认知的好方法。这本书相对简洁,尽管史料丰富,却令人难觉过瘾。无论是哥伦布航海成功的纯属意外,还是悲情英雄麦哲伦的环球航向。大航海时代的人类冒险,相关国家的你争我夺,每一幕都是精彩至极。

  因此,本书可作为一个导引,让你建立初步的海洋概念,进而按图索骥,各寻具体书籍。比如书,荷兰这样一个小国,缘何在17世纪一跃成为海运大国,这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意外。荷兰人成功的条件包括,高效的造船业、喜食鲱鱼。当然,荷兰人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强烈,让他们在大航海时代占得先机。不过,英国后来居上

  英国人成功的秘密在于善于模仿,将造船业与贸易公司办的风生水起。另一重重要因素是抓住了科学时代的最重要力量制造了精密的地图与海图,在测量经纬度的竞赛中拔得头筹。

  随后的世界,我们都很熟悉。无论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还是巴拿马运河的连接,这其中的历史值得叙说,全书倒精简了笔墨,着实挠心。再看眼下的世界海图,每一艘远洋轮船上都装载了定位系统,不断有电子化的海图,还可显示各个方向的轮船的基本信息,让一切都显得没有秘密。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五):有必要了解一下航海图

  说起航海,我先想起了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是海员,在外面漂了快20年了,还记得当初差点与他一起考海员,只是我没那个勇气,而他却非常坚决,如今他已经是船长了,可见他对这航海图一定是再了解不过了。除了我这个朋友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哥伦布,然后是马可•波罗。哥伦布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而哥伦布认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中国元朝。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小崇拜,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航海图的世界史》中我们也可以清晰了解这段历史。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宫崎正胜写的。本来我对航海历史一窍不通,而且还是一本关于航海图专著的书,对我来说读起来就更是吃力,作者说:“一直以来改变世界的,都是一张航海图。”我也思忖了很久,这航海图真这么重要吗?作者给了很详细的解读。通过此书我了解到航海图就如我们的地图加导航仪一样,在苍茫的大海中航行,只要有了航海图,你就不会迷路,看似苍茫一片,实际那里面被标注了一条一条的路,有了这些路,即便你没有到达过得未知领域,你也可以放心前行,不用怕触礁,更不用怕迷路。

  航海图真有这么神奇?他又是怎么被人绘制出来的呢?这确实也是我所迷惑的问题,要知道鲁迅在《伤逝》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个蓝色的星球中,在广阔无垠的地球表面有70%的地表为水所覆盖,可见这航海将是一个多么冒险的事,特别是首次进入未知领域的那些航海家们,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们的勇敢和征服这个庞大未知领域的能力。当然佩服他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航海成功,还有他们为这个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就是绘制了航海图,使接下来继续航行的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是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啊!

  这本书就是通过对这些冒险故事的回顾,讲述从“航海图”到“世界地图”的变迁。当然本书的作者又不是简单的讲述“航海图”的由来,他讲述航海图的同时也讲述了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诞生和世界大战等等,而这些大事件又偏偏都离不开“航海图”,一旦描绘出航海图之后,未知的神秘海域就会变成普通的航海路线。其实从现在的国际新闻中你也可以嗅到各国对这海域归属权的重视。表面上看各国是在争资源,争主权,其实这里面也隐藏着一种较量,一种军事力量上的较量。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不那么顺畅,可能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吧,其中描述的很多观点和事件都觉得很生疏。构成地球的三个“世界”,“第二世界”的形成,姗姗来迟的“第三世界”,将三个世界确定下来的弗兰德海图,让我一次一次只有对那些绘制海图人膜拜的份。

  我想一定有人喜欢航海,也喜欢了解这段历史。只可惜我获得这本书后,无法让我将其所有内涵读透,只能肤浅地说一些自己的看法,等有时间和经历的时候,一定静下来仔细读读,这本书适合在一种安静的状态下研读!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六):活动的视角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地图的方位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么古时候的地图是不是这样子呢?我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是南怀瑾的《杂说易经》里面提到,古代的八卦是指方向的。上乾下坤,乾坤指代天地,也指代阴阳,所以乾坤也代表着南北。然后是左离右坎,离是什么呢?是太阳,是火。而坎则是月亮,是水。所以离和坎指代的就是东西。然后我们把四个方位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这里的东西南北是这样分布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当然,你可以说南怀瑾说的有点附会。我们再来看看航海图。王尔敏的《五口通商变局》讲中国古代的航海方位。我们常说子午线、本初子午线,那么子午是什么意思呢?你把十二天干放在一个轮盘上,其中子在最上面,代表南,午在最下面,代表北。这里的南北西东又是和现代地图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画地图的是人,用地图的也是人,所以地图的标识直接反应人对世界的看法。暗自猜测,之所以南方在上,是因为在古代基本以南征为主,大一统也基本以北方统一南方为主,至于这个方向是不是与南面为王互为因果,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为什么西方人是以北方为上,或许是自希腊时代开始,北上进军地中海和欧罗巴,就成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重要目标吧。

  因此,从以上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地图即历史。而观看地图的演变,也就能看出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作为航海图,或许算得上人类的又一进步。试想,当人类只能沿着大陆边缘航行时,又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全貌呢?

  看完本书,最让我感慨的是,其实在明清时期,航海者就把当时的泉州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并作为西洋和东洋的划分。而现在,航海图的世界里,早已没有了泉州这个地名。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七):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世界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太空俯瞰地球,从而直观地感知地球及其上陆地、海洋的形状。但在两千年前,人类的智者已能有所依据地加上自己的想象描绘世界地图了。这个结果,令两千年后的我仍感到不可思议。

  在整个地球面前,人显得那么渺小,无论是广袤的陆地、还是浩瀚的海洋,如果让它们的形状诉诸笔端,得需要多大的心胸和多高的智慧呀。

  可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直至后来,随着人类探究世界能力的增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客观,人们心中的“世界地图”也越来越完善。

  而所有的这一些,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的事情了。

  相对于陆地上的探究脚步,冒险家们的航海之旅更是开启并最终完成了对整个世界全面认识的过程。正是基于诸多冒险家们的航海日志和海图建立起来的庞大的资料系统,才使“世界地图”的绘制成为可能。

  而人类从文明诞生到能够俯瞰世界的地图,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文明积淀过程。这是人类求知和利益驱使的探索欲望所取得的成果。

  本书为我们追溯梳理了两千年来从航海图到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将我们这个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按组合分成了三个世界进行思考,引导我们高屋建瓴的认识哥伦布与麦哲伦大航海的意义。

  作者的创造性在于,通过海图和世界地图的变化过程,发现了从“海上航线”的扩大这个新的视角来描写世界史的方法。这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使我们人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认识更加丰富、立体,更加多元。

  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一个认识世界发展史的全新角度,并且,通过本书,我们也许能更好地反思认识事物的方法,对发散思维、创新性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从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到整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止息……

  另外,书加了活动封面,这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容易滑动脱落,需要读者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变,精神极为不爽。这活动封面是个华而不实的东西,因为书本来已经有了封面,再加上一个活动的,完全没有必要。同时,这增加了书的成本,当然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属于被消费了。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

  我想,读者买书的目的不是看华美的封面,而是看有内涵的内容的。如果书中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华美的封面只能给人华而不实、甚至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

  不知如此装帧设计者有何高见?

  文字指瑕:

  1.第141页,首段第四行“但西班牙人在疯狂的野心的趋势下,给加勒比海及其大陆部分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中,“趋势”疑为“驱使”;

  2.第262页,第二段第五行“为了建设巴拿马运河,美国花费了3.75美元”中,“3.75美元”疑为“3.75亿美元”之误。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八):绝对不值得花钱买的一本书

  在机场买了一本《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一眼看到就买了,塑封着也没法先拆开看看,想想应该相当好玩的,有许多图片吧,还有示意图之类的。但是,实际上这本书是由一个日本的世界史学家写的,几乎就是罗列名字。打个比方,说英国政府悬赏二万英磅寻人做“航海时钟”,结果就是谁谁谁于几几几几年花了多少多少时间做了出来,但是丝毫没说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普通时钟不能在船上使用的问题,另外也没解释为什么普通时钟不能在船上用。还有,表呢?

  全书几乎没有一张世界地图,连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到底在哪里都没有办法直观参照一下,使得这本书更象是一份提纲式讲义,需要自己另外找大量的资料来印证。

  术语没有深入浅出的解释也是个问题,还没有维基词条好,38元钱,下了飞机再也不想看的。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九):航海图改变了世界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700年左右制作的巴比伦尼亚的“活泥世界地图”

  。

  公元2世纪埃及地理学家托勒密,最早完成世界地图的人,描绘了“托勒密世界地图”。

  墨卡托绘图法登场,奥托里斯采用许多地图收据在一起重新组成世界的办法,绘制《世界的舞台》,终于取代了作为世界地图标准长达1400多年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

  世界以欧亚大陆及北非为核心不断扩张,作者将地球分为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

  第二世界=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

  第三世界=麦哲伦航海以后至18世纪之间发现我大洋洲与太平洋。

  指南针的发明,14世纪催生了波托兰海图,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的支持下,开启了西班牙辉煌的航海时代。葡萄牙在15世纪发现好望角之后,开辟出了“第二世界”与“第一世界”连接在一起的“海上航线”。

  接下来葡萄牙与西班牙败下阵来,到了17世纪,新兴势力荷兰和英国高举“公海自由”的大旗,在由四个大陆和三个海洋所组成的新都的世界里肆无忌惮地航行。

  18世纪,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和法国多次入侵,荷兰国力衰退,英国独占鳌头。18世纪下半叶,英国航海家探索“第三世界”澳大利亚。

  19世纪出现了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民族迁徙”,100年间,欧洲有3600万人移民北美洲,360万人移民南美洲,200万人移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整个世界都被欧洲化,有很多中国人和印度人被作为苦力,运往东南亚、美洲以及非洲的种植园和矿山进行劳动。

  进入20世纪,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洋的主宰。美国打败西班牙,将加勒比海域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关岛、马尼拉湾占为己有,吞并夏威夷。1905年,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打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并把巴拿马运河作为通往太平洋和东亚的大门。对“第三世界”的掌控成为美国的世界政策。

  《航海图的世界史》读后感(十):从“航海图”到“世界地图” ——读《航海图的世界史》

  地理课上,我们无数次的转动地球仪,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转动那个小小的球体,但有几个人会想过地图的制作过程,曾经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呢?而做为世界地图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图更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航海图是无数人付出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如果没有海图,世界只是一个平面,海图把平面的世界变成立体,准确说是变成球体(地圆说)。

  而今我们只能捧着书本去缅怀过去,留名的和不留名的冒险家同样伟大,正是有他们当时的努力,我们才可以如此完整地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虽然他们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依然无法否认他们对世界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文稍后上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