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新发现宋朝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新发现宋朝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新发现宋朝的读后感10篇

  《重新发现宋朝》是一本由吴钩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发现宋朝》读后感(一):用现代历史观打量宋朝

  在西方中心史观中,东方主义的中国一直是专制的农业帝国,而且发展比较落后,在很长时间都属于停滞状态。但关于宋朝时期的近现代化特征,很多历史学家都有所共识,甚至认为宋代发达的手工业应当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

  吴钩在《隐权力》之后,开始专注于宋代历史的研究,而且已经沉迷多年,这本书也算厚积薄发之作。这本书里的内容,很多都曾经在他的微博上发表过,现在得以一窥全貌,思路也更加完整和成系统一些。

  本书整体都属于随笔体,读起来很轻松,毫无专业历史的生硬面孔。在书中,有很多与当下中国相对照的历史案例,让人对历史的细节很容易接受。因此说,这本书仍是一本通俗历史作品。但与以往以宋朝为主题的通俗类作品相比,本书完全放弃了帝王将相战争权谋的传统路数,而是将目光着眼于文化观念、社会治理结构、政府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这是真正接地气的历史。

  吴钩的叙述无疑带着强烈的现代思想念,比如谈到一些地方很多合作、互信的秩序,言论自由的氛围,“公天下”的“产权”观念,事无巨细的福利体系,严密的司法程序,相对健康的政治生态,“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时尚”的经营手段,丰富多姿的业余生活…等等。宋代社会文化昌盛,流传下来的民间笔记作品很多,最著名的的如《东京梦华录》。这这些古书其实只是史料,而不是历史。

  因此,吴钩的《重新发现宋朝》,这种历史写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一个逝去的宋朝历史,而是带给你一种观察历史的角度,或者说是一种关于的历史的现代观念,用这种现代历史观来启发人们的心智。

  历史是最好的启蒙,从历史中发现人的尊严,甚至发现一个公民社会,这可能是这本书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重新发现宋朝》读后感(二):大宋版的“中国梦”

  ——评吴钩的《重新发现宋朝》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说:“中国在唐代以前可称为古代社会,自宋代起至现在可说是近代社会。”关于宋朝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很多历史学家都有所共识。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宋代的商业信贷、冶金煤矿、制造工业以及对外贸易均相当发达,商业化和城市化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拥有财产权的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渐成气候。宋朝 “不杀士大夫” 的传统是最具有现代性的体现,大开言论自由之风。甚至出现了以太学生陈东为典型的学运热潮。

  即使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宋朝也是独树一帜的。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说:“宋代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不仅远迈此前的汉唐,而且为后来的明清所不及。”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历史中,宋朝恰好处于一个中点。与其它王朝相比,宋朝因“陈桥兵变”而建立,之后“杯酒释兵权”,是杀戮最少的。同时,宋朝也是疆域最小的一个时期(南宋更是只有半壁江山),与其并列的还有辽、金、西夏、大理等王朝。常言说,大国多内忧,小国多外患。宋朝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政变(兵变)和(大规模)民变的王朝,但也是唯一一个被异族灭亡的主流王朝。相比之下,秦汉隋唐元明清这七个大王朝,无一例外都是亡于民变。前者死于“他杀”,后者死于“自杀”,仅从这一点来说,宋朝的治理结构相对而言是最合理和最健康的,从而保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中,宋太祖朝17年,“赈”24次,“蠲”32次。所谓“蠲”,就是取消农业税之类。乾德二年(964年),更有一道诏书给地方长吏言:如果有旱田,“即蠲其租,勿俟报”。意思就是,如遇大旱,正赶上收租,要马上蠲免,不必等到上报后批准。这一德业,古今不曾见有。

  宋朝历史素来极受中外历史学家的关注,从日本的内藤湖南到法国的谢和耐,特别是宋朝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进步,得到全世界学者的赞赏和肯定。“四大发明”几乎成为宋代中国的最响亮名片,马克思称赞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布森毫不讳言西方文明起源于东方,“正是宋朝中国许多技术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参照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有不少学者将宋朝类比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虽然西方思想界常常将中国文明视为西方现代的一个起点,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却认定所谓现代文明完全是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西学”),与古代中国不仅没有任何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反义词。这种吊诡的事实说明,人们对历史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偏差。正是基于这种原因,《重新发现宋朝》的出版显得恰逢其时。

  数年前,吴钩因为《隐权力》一书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他开始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宋代历史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沉迷与探勘,这本13万字的小书也算其厚积薄发之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利用古今中外的正史野稗和前人笔记,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细致地爬梳了宋朝中国的政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从而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活生生的宋朝。

  本书用随笔体的风格写成,读起来比较轻松,毫无专业历史学家的生硬面孔。如果对这本书略加归纳,宋代中国的“近代文明”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经济繁荣、制度完善、精英流动、底层保障、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对外开放。作者认为,宋代在一定程度上一届实现了现代才有的福利社会;成熟的文官政府也使皇帝的权力得到一定的制约,“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有位叫做方廷实的御史甚至对宋高宗说:“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现代文明不仅仅是物质进步,更体现在尊严与人格的自由。作为宋朝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苏东坡一生在政坛历经磨难。书中记载了一段苏轼的评论:“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宋朝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讽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而早在魏源著《海国图志》之前600年,担任市舶使的赵汝适就已经撰写了《诸藩志》,所记涵盖北非、阿拉伯和意大利等。

  在书中,作者常常采用现代名词来与历史案例相对照,这使得历史与现实的相关性更加真切,特别是对一本解释现代(近代)性历史的书来说。比如,开放皇家园林为“免费”的“公园”、举行捶丸(类似高尔夫)蹴鞠(类似足球)和相扑等“体育活动”,其他如“福利”、“临刑关怀”、“合法权益”、“程序”、“产权”、“NGO”、“CEO”、“凯恩斯政策”等等,甚至还有“城管”、“强拆”和“公款吃喝”之类。这让不仅看到一个历史的宋朝,也看到一个现代的中国。

  从这里说,文明没有时间的差别,也没有地域的不同,文明作为人类的共性,同样适用于中国人,甚至是中国人的创造。历史是最好的启蒙,从历史中发现人的尊严,甚至发现一个藏在《清明上河图》里的“公民社会”,这可能是这本书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正如作者所说,对历史“不能预设立场”,更不能想当然。作为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帝国,宋朝仍然保持着很多古代社会的特点,但也已经发展出一些现代社会的雏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宋朝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的“颠峰”,恰恰不是其古代性,而是因为其现代性。进步是文明的最大标志。遗憾的是,这种现代文明最终毁灭于一场游牧民族的全球征服战争,不仅“崖山之后无中国”,整个人类文明也一度跌落低谷。

  从《隐权力》到《重新发现宋朝》,吴钩的历史写作不在于掌故猎奇,而是带给读者一种观察历史的角度,或者说是用现代历史观来挖掘历史的价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其镜鉴。借助吴钩的写作,我们不仅重新发现宋朝,也重新发现了历史。“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这不仅是汤因比和马可·波罗他们的梦想,也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毫无疑问,宋朝中国几乎将一个中国人最多的梦想变成现实;或者说,它以其文明与理想实现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梦”。

  从宋人那里流传下来的民间作品很多,如《东京梦华录》、《梦溪笔谈》、《梦粱录》等,它们不约而同的都有一个“梦”字。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叶梦得。我想这绝不是一个巧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钩的《重新发现宋朝》或许为人们再现了一个大宋版的“中国梦”。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4年前,当中国第一次迎来象征现代文明的世界博览会时,中国馆的主题就是巨幅动漫版的《清明上河图》。如果说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中国梦”,那么它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大宋梦”。

  (本文首发于《南都周刊》2014年第25期。)

  《重新发现宋朝》读后感(三):古人的普世价值

  我不是专业 “民主人士 ”,分不清哈耶克和哈萨克(这大概也夸张了),但是总也听过几个词语及其背后的争执。 ”普世价值 “大概是其中比较基本的一个吧。 就在刚才, 我在微博搜索关键词 “普世价值 ”,其中有 “英国最新数据显示,西方的“机会均等”完全就是个笑话。仅 7% 的英国人有钱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就读。但 71%的高级法官,62%的高级军官,55%的政府部门负责人是出自这些私立学校。西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是金钱至上! ” 也有 “以国家的名义,下半旗致哀,荷兰皇室内阁成员出迎,悼念 MH17空难遇害空员和乘客,一具遗体一副灵柩一部灵车,仪仗士兵抬灵,媒体直播,国民哀思,体现了文明世界对生命的敬重,对逝者的追思,对亲属的安抚,对恐怖的反击,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种族信仰国籍,平等相待,中国拥抱这样的普世价值好不好?” 无知如我,不如先来看下百度百科对于普世价值的定义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 宗教、 国家、 民族,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人们认同之价值、理念。普世价值与 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它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普世价值的是人权至上,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 权利,如 生存的权利、免于 恐惧的权利、 生育的权利、 知的权利、免于 匮乏的权利、 表达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听到“人权”“民主”“自由”总有一些害怕,但是如果我们把最后一句列举的总总自由拆开来一条条说, 真的没什么惊世骇俗的,生存,免于恐惧,生育,学习知识,免于匮乏,表达,思想,不都是很基本的么,很难想象有什么人会说,我不需要这样的权利。 别说今天,即使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即使在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峰期,我也能看到这些权利的伸张。这也是《重新发现宋朝》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  比如生存的权利,宋朝对“生”“老”“病”“死”都有相应的福利制度,书中有转述了《夷坚志》中一则“优伶箴言”,是一对相声演员在宋徽宗面前讲《生老病死苦》, 问:“敢问生。 ”答:“本朝京师设有太学、辟雍,外郡即使是下州偏县,凡秀才读书,都有朝廷给予助学补贴,华屋美馔。科考中式,上可以为卿相。国家给予 ‘生’的福利,没得说。 ”这里的“生 ”,伶人理解为“书生” ,指的是国家的教育福利,恰可弥补我们上面介绍的遗漏。 问:“ 敢问老。 ”答:“从前老而孤独、贫困,必沦沟壑。今各地设立孤老院,养之终身。国家给予 ‘老’的福利也没得说。 ” 问:“敢问病。 ”答:“今人不幸而有病,家贫不能拯疗,于是有 安济坊 ,使之存活,免费差医付药,责以十全之效。国家对 ‘病’的福利也是没得说。 ” 问:“敢问死。 ”答:“死者,人所不免,唯穷民无所归葬,如今朝廷择空隙地为漏泽园,无以殓,则与之棺,使得葬埋,春秋享祀,恩及泉壤。国家对 ‘死’的福利也没得说。 ” 问:“敢问苦。 ”这时,伶人“瞑目不应” ,露出伤感的表情, “促之再三”,才皱眉答道: “只是百姓一般受无量苦。 ” 看演出的宋徽宗听后“恻然长思” ,却没有怪罪这名讥讽时政的伶人。 这个故事透露出两点信息:其一,宋代国家福利制度确实非常完备,涵盖国民之 “生老病老”,连讽刺它的伶人也不得不承认。其二,为了维持庞大的福利支出,宋代的赋税也比较沉重,导致一般平民“受无量苦” 看到这里我就想,这不是北欧高赋税,高福利国家的宋朝版本么? 再引个书里的例子谈在宋朝表达的自由: “南宋初秦桧当政,权焰熏天,有一年省试,秦桧的儿子秦熺、侄儿秦昌时、秦昌龄都榜上有名。毫无疑问,如果这不是秦桧自己授意,便是主考官在逢迎秦相爷。一时间 “公议籍籍,而无敢辄语”。百官不敢言,但伶人敢言。一日,有两个伶人说起了 “对口相声”: “你说今年的主考官会是谁? ”“一定是彭越(西汉开国功臣)。 ”“胡说八道!彭越死已千年,如何来得? ”“因为上次省试是韩信主考,所以可知今年是彭越主考。 ”“胡说!胡说!”“若不是韩信,如何取得他三秦? ”这显然是拿“秦门三子” 齐齐中试一事开涮嘛。当时 “四座不敢领略,一哄而出 ”。但秦桧知道后,“亦不敢明行谴罚”。 最让我感叹的是宋朝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死囚犯的临终关怀制度,不仅给予酒食,会见家属,更当众宣告罪状,“不得掩塞其口” 甚至请来僧人念经超度;这一切都基于宋朝“恤刑慎杀”,每年定刑的死囚大约两三千,但是大多获取减刑,最终被执行的,不到一百人。 而宋朝更有严密的司法体系, 一个刑法案件进入庭审程序后,问罪的法官和量刑的法官不可为同一人,甚至还有第三位法官在量刑前复查供词,三位法官不可同门,同年,期间也不可相见。 对于法官们误判的惩罚也有倾向性,“宁纵不枉”,放纵了罪犯的惩罚很轻,但是导致冤案的惩罚比较重,有的终身不用。 《重新发现宋朝》这本书,用很多例子分析了宋朝“分权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下政治经济的众生相,如宋朝妇女享有一定的财产权,离婚以及改嫁的权利;宋朝的皇族园林是面向平民百姓开放的;平民可访烟花巷,官员不可挟妓行;古人和我们面对的问题没有什么两样, 普通人的需求也就是那几个,作为生活在 21世纪的我们,大可不必听到几个新名词就戒备森严或者欢欣鼓舞,你看老祖宗早就有了部分的答案。

  《重新发现宋朝》读后感(四):《重新发现宋朝》——我对一个资深宋吹的初体验

  最早听说吴钩这个作家是在《罗辑思维》的早间推送里。两三年以后,我又一次在一个知识型的微信群里见到了这个名字。契机大概是有人在微博上说了什么吹宋朝的话,被群里的人拿来当笑话,有一个友人评曰:即使是吴钩这样的资深宋吹大概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用这样的对比来连续黑了两个人,让我不由得不去看看吴钩的宋吹书了。既然要开始,那就选一本最全面、最浅显的看起来,免得把自己搞得没有了兴趣,以至于再也无法正视这个作家了。

  总体来说,《重新发现宋朝》这本书好像还没有达到朋友们所嘲弄的超级宋吹的地步。宋朝能不能自主地孕育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只是一个历史假设问题,而且以我的观点,大概率是弄不出来的。但是当然了,有很多宋吹会表示如果不是因为400毫米江水线东移,宋朝再折腾几百年搞不好就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了。他们的证据其实也不过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几个:宋朝商贾发达、小政府大市场、市民文明初现萌芽……用这些苗头就预测性地对未来下一个铁口直断,这些人想得未免也太简单了一点。描述宋朝这种敏感时代的政治经济现实的时候,作家还是应该注意不要带有太多感情倾向,免得招致读者的讨厌。这本书就做得还不错,对宋朝的未来只是有意无意地看好了一下,大多数时候还是以陈述已有史料为主。

  不过既然是写历史,史家自己的态度基本就是无法避免的。毕竟不是一份古代的官修史料,有些材料的取舍和在人物评价上的偏向性我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是对宋朝君臣的一番歌功颂德,我想人们也不会给吴钩冠上“资深宋吹”这样明显不太友好的绰号。这种事情,看的人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完全是一个爱看不看的问题。

  大多数论点并不新鲜,对宋朝开封市井风俗画卷的欣赏完全可以用一本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带过,甚至《汴京残梦》都可以,还有情节,多刺激。有一些有趣的材料倒是值得回味。比如广州宋朝时就已经有很多黑人兄弟了、宋朝的女性权利得到伸张、商人阶级敢于和士绅叫板等,倒是一般的宋吹材料很少提及的。这一类史料是不是暗示了宋朝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萌芽,倒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切入角度。只是分析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现在以西方视角回头看的方法去看就好了。

  《重新发现宋朝》读后感(五):用细节重现一个不一样的宋朝

  “很少有一个王朝像宋朝那样让后人产生完全对立的评价”,很多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峰期,是中国迈进近代门槛的历史转折点,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兴。”宋朝从“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来,逐步消灭独立政权,改变了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唐朝之后的另一个统一王朝。然后,宋朝也是遭受北方少数民族骚扰最为严重的中原王朝,立国以来,即与大辽之间战火不断,“金匮之盟”的达成使双方得以暂且休养生息。然而,面对迅速崛起的金人,宋朝军队败仗连连,“靖康之变”的发生导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为金人所俘,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最后,蒙古人的铁骑横扫中原大地,没给宋朝留下最后苟延馋喘的机会和余地。宋史学家张邦炜曾经感慨说:“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软弱无能、倍受蹂躏。

  有史学家赞美宋朝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也有学者批驳宋朝积贫积弱、窝囊无能,为何后人对宋朝会产生如此对立的评价,真实的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本书作者将“各种抽象的、大词式的结论放在一边,将主流史观与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宋朝形象放在一边,回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回到宋代的历史现场,回到宋朝的细节中来,像一个宋朝人一样去观察他们身处的世界。”与通常的历史书籍不同,本书跳脱了帝王将相、战争权谋的传统套路,而是将目光着眼于社会的治理方法、商业金融的萌芽、以及官员、百姓的日常言行、忧乐,用史料记载的文字细节为我们生动还原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他们如何拆迁,如何打造福利体系,如何做广告、买卖证券、打‘高尔夫球’”。看大宋王朝在1000多年前,如何率先奏响了 “近代化”的旋律?

  通过作者的引证和讲述,我们发现宋朝是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友好互爱。如有小商贩刚来到本地,一时之间找不到铺面和资金,这时,民间自发组成的商业同盟会,便会帮他张罗摊位,送来物什与资金,“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而“无一毫忌心”。

  与历代王朝抑商、辱商、践商的政策不同,宋朝商人受歧视程度最低,商业环境最为宽松,宋朝立国,即颁发一系列“恤商”法令,宽待商人,鼓励商业,使得宋朝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市场茁壮成长,并且宋朝以开放的胸襟鼓励海外诸国来华贸易,欢迎远人在华定居,一度形成“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局面。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宋朝严密、公正的司法程序,对官员私下行为的严苛监督、限制,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等。

  通过以上的总总分析、论述,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几乎无法想象这一切都发生在1000多年以前的宋朝,它几乎涵盖了近现代社会体系的所有进步元素:具有公权意识的政治生态环境;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开放、发达的商业、金融市场;事无巨细的福利制度;高度的言论自由;以及时尚、多元的娱乐、休闲方式。就如同日本、欧美汉学家所指出的:宋朝已经出现“近代中国的特点”,甚至有不少学者将宋朝类比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而宋朝的这种近代化特征,是在中国文明积累与演进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形成。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巨大障碍,所以要实现现代化前提是要不断“告别传统” ,结果我们消弭了文化自信,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吴钩的《重新发现宋朝》,用大量的历史史料,重构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了普罗大众僵化、固有的文化认知,用历史启迪真知、用历史感召未来,用历史重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人们再现了一个大宋版的“中国梦”。

  《重新发现宋朝》读后感(六):从历史中重新发现强国的希望

  对于一个对其他朝代知之甚少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呈现出的宋朝是惊艳的。

  无论是来自清明上河图上的熙攘闹市,还是来自史书记载的开明制度,以及作者借古看今的视角,都让我个人有穿越回宋朝体验一番的冲动。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每个读者一个完美的历史朝代、一个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辉煌过去,甚至一个让现代人魂牵梦绕的中华大地。比一场气势磅礴的阅兵仪式更能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但,我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依旧骨干。

  尽管作者时刻不忘将事实,摆证据,但整本书中仍然存在三个明显的软肋:

  一、引经据典单一,缺乏说服力。

  二、制度存在与执行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三、忽略封建专制的大背景,乌托邦式的国家描写。

  不一一详述,相信看过的朋友大多有类似的感受,但与此同时,除了历史意义,这本书围绕的几个点又恰好具备的现实意义:官家的强拆、司法制度、政治氛围、福利制度…等,无不是映射着今天的中国,在这些方面,几百年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我宁愿相信书中的一切描述尽然是真实的,那些充满现代感、人文气息的制度政策是能够得以有效执行的,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或者说一份执着于发展、强大的希望。

  远在几百年的老祖宗们都接近完成的任务,我们又如何不能接棒继续下去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