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4: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篇

  《美丽世界》是一本由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ey)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不满足意味痛苦,痛苦意味着活着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42个笔记

  ◆ 第1章 代序:你还要些什么

  gt;> 不错,这个世界里没有艺术诗歌撕心裂肺爱情,没有毕加索或者莎士比亚,但是,当你每天都幸福得晕眩时,为什么还会需要毕加索或者莎士比亚?文学艺术往往是为了表达冲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个冲突和痛苦根本存在的世界里,文学艺术也就变成了社会的“阑尾”。

  gt;> 如果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里,人们失去自由而痛苦,那么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则为摆脱了自由的重负狂喜

  ◆ 第2章

  gt;> 伦敦中心区孵化与设置中心主任

  gt;> 正在此时,一个面色红润金发年轻人从旁边经过。“福斯特先生。”

  gt;> 学生们随福斯特先生走进的黑暗房间潮湿闷热,略有光亮氤氲在一片昏暗的绯红之中,像是夏季的午后闭上眼睛感受到的那种暗红。

  ◆ 第3章

  gt;> 婴儿掉转头后,立刻安静下来,个个开始朝着那一丛丛花花绿绿的颜色白纸鲜艳动人图像爬去。就在他们即将靠近时,被云翳遮住的太阳跳了出来,一时间光芒四射玫瑰花也瞬时变得灿烂如火,似乎从内部突然爆发了一股激情书页闪闪发光,似乎充满了一种深沉新意。爬行的婴儿队伍发出兴奋的尖叫声、咯咯哧哧的欢乐笑声

  ◆ 第4章

  gt;> 我想你们大家都记得,我主福帝美妙非凡的名言历史都是废话

  gt;>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被人瞧不起,往往也会摆出一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

  gt;> 我主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揭露家庭生活可怕的人。世界到处都是父亲——因而充满痛苦;世界到处都是母亲——因而充满各种各样变态行为,从施虐狂到禁欲狂;世界到处都是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因而充满疯狂和自杀。

  gt;> “两个极端,”总管说,“殊途同归。它们注定要走上同一条道路。”

  gt;> 学生们点点头,极其同意这句在黑暗中向他们重复了62000多遍的话。这句话已经让他们认为是天经地义,不仅正确,而且是公理,不证自明,不容置疑

  ◆ 第5章

  gt;> 火箭飞机虽然看不见,但它们在头顶五六英里处急速划过蓝天时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就像爱抚一般擦过柔和空气

  gt;> 伯纳德站在那儿,望着渐渐离去的白袜子一闪一闪,一闪一闪,太阳晒黑的膝盖一曲一直,一曲一直,深绿色上衣下面合体的灯芯绒短裤轻柔地一摇一摆,一摇一摆。他一脸痛苦的表情

  gt;> 与低种姓的人打交道对伯纳德来说,一直是件难受的事。因为无论什么原因(据说他的代血剂里注入过酒精事情可能真有其事——因为事故总会发生的——也发生过),伯纳德的身体比一般的伽马好不到哪儿去。他的身高标准阿尔法低8厘米,身材纤细单薄。与低种姓的人接触老是让他痛苦地想起自己的身体缺陷

  ◆ 第6章

  gt;> “真高兴我不是个埃普西隆。”列宁娜信服地说道

  “如果你是个埃普西隆,”亨利说,“你的设置会让你为自己不是个贝塔或阿尔法同样感到欣慰。”

  gt;> “是的,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列宁娜附和道。他们曾经在12年里的每个晚上都要把这句话听上150遍。

  好可爱

  gt;> 16位色克斯手正在演奏一首人们喜爱的老曲子全世界没有一个瓶子像我的那个亲爱的小瓶子》。

  gt;> 16位色克斯手正在演奏一首人们喜爱的老曲子《全世界没有一个瓶子像我的那个亲爱的小瓶子》。

  ◆ 第7章

  gt;>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我是自由的,自由地拥有最美妙的时光。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

  gt;> 伯纳德哈哈大笑:“是的,‘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我们5岁开始就被灌输这个。列宁娜,你不想以其他方式获得自由和幸福吗?比如,以你自己的方式,不要用其他人的方式。”

  gt;> “智力上和工作时候成年人,”伯纳德接着说,“感情欲望却像婴儿。”

  gt;> 过去他常常想,没有嗦麻,只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来面对某些考验、某些痛苦、某些迫害会是什么样子,他甚至渴望苦难

  gt;> 如今看来威胁变成了现实,伯纳德感到惊恐万分,想象中的坚忍勇气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 第8章

  gt;> 列宁娜喜欢这鼓声。她闭上眼睛,让自己完全沉浸于柔和的咚咚声中,让它们慢慢地完全侵入自己的意识,直至最后世界上似乎只剩下这声音在深沉地搏动。这让她想起了团结礼拜日和福帝日庆祝活动的合成音乐。“欢快淋漓。”她心想。这些鼓点敲出了同样的节奏

  gt;> 接着鼓声也变了,节奏加快,听起来就像发烧时脉搏跳动一样

  gt;> 他的名字是托马金。(是的,孵化与设置中心主任就姓“托马斯”。)

  ◆ 第9章

  gt;> “解释什么?”

  “这个,”伯纳德指着村庄,“那个。”村外的小屋,“所有一切,你们的生活。”

  “但是有什么可说呢?”

  gt;> “不要,琳达。”他闭上双眼,等着巴掌下来。

  但是琳达没有打他。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发现琳达正看着他。他试图向她微笑。突然琳达伸出手抱着他,亲了又亲。

  gt;> “但是琳达,你们怎么制造化学制剂?它们从哪里来?”

  “这,我不知道。你把它们从瓶子里倒出来。瓶子空了,你送到化学制剂库里去装就是。我猜,化学制剂库里的人生产这些化学制剂,或者他们到工厂拿的。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干过化学这一行,我的工作一直是与胚胎打交道。”

  gt;> 他的其他问题得到的回答也与此相似。琳达好像什么也不知道。村里老人答案倒是肯定得多。

  gt;> “我什么?”

  “结婚。你知道——永不分离。他们用印第安语说就是‘永不分离’,不能分开。”

  ◆ 第12章

  gt;> “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兴趣集中于他所称的‘灵魂’。他坚持认为‘灵魂’是独立物质环境之外的实体,但我试图对他指出……”

  gt;> “但他不是喜欢你吗?”范妮问。

  “有的时候我是这样认为,但有的时候,我又觉得不是这样。他总是躲着我。我走进房间,他就走出去,碰也不碰我一下,看都不看我一眼。但是有的时候,如果我突然转身,又发现他正盯着我看。嗯,你知道,男人如果喜欢你,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 第13章

  gt;> 让他们失去“幸福”这一最高信仰,转而相信目标在其他地方,在当前人类社会之外;相信生活的目的不是维护当前的福祉,而是强化和完善意识,拓展知识。总管意识到这一点很可能是对的,但在当前的环境下这是不允许的

  ◆ 第14章

  gt;> “别老想他。”

  “我忍不住。”

  “那就吞点儿嗦麻。”

  “我吞了。”

  “那接着吞。”

  “但是醒过来的时候我还是喜欢他。我永远都会喜欢他。”

  ◆ 第15章

  想起了1984里的主人公对于童年母亲的记忆,何其相似。

  gt;> 在火塘边长长的黑夜里,或者夏天在小房子屋顶上,琳达给他讲述保留地外另一个地方的故事,那个非常、非常美丽的另一个地方,在他的记忆里就像天堂一样,是一个美和善乐园。他还完整保存着这些记忆,还没有被真实伦敦的实际情况和现实中的文明男女污染

  gt;> 他用力握住她松软的手,似乎要强迫她从睡梦可耻快感清醒过来,从那些低俗可恨的记忆中醒过来——回到当前,回到现实中来;回到恐怖的当前,糟糕的现实中来——但正是因为让他们害怕的死亡即将来临,当前和现实又是如此崇高深刻、极其重要

  ◆ 第16章

  gt;> 悲伤悔恨怜悯责任——一切都被忘记了,似乎都变成了对这些人类怪物的极度痛恨。

  ◆ 第18章

  gt;> 我们并不如我们拥有的东西那样更加属于自己。

  gt;> 我们没有创造自己,我们不能超越自己。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

  gt;> “你需要的,”野蛮人接着说,“是与泪水相伴的东西。这儿的东西都太廉价。”

  gt;> “但是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我们需要选择痛苦的权利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具有浓厚哲学思辨和政治意义,在国内外思想影响深远。” 就像一本寓言故事,阿道司·赫胥黎在20世纪初就大胆的预测了未来

  在未来的“美丽新世界”里,我们是野蛮人,是低俗可耻的历史。

  他们的世界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厄普西隆,每个等级的人民都被设置成满足于本阶层状态地位

  他们通过试管批量生产,没有亲情家人;通过睡眠疗法被植入统一价值观道德观;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确定每个阶层的喜好厌恶;从娃娃开始倡导不必负责任的随意性爱和唆麻的快感……在这样的“文明”里,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接受着各种安于现状制约教育,人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然而在机械文明的社会中却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人感到“快乐而幸福”,因为他们被“贴心”的设计成为现状而满足,有着普世统一的观念

  当“野蛮人”约翰从蛮夷保留区满怀激情地来到他母亲心心念念的美丽新世界,他才发现这个新世界并没有家庭、爱情、信仰、自由这些东西,这里的人们没有情感更没有道德和人性,他们甚至没有选择痛苦的权利。最终“野蛮人”约翰用死亡挣脱开了了虚假的新世界,实现了他对内心真正的真善美的找寻和自我情感的救赎

  人的情感和自由的意志是否真的可以被剥夺,又是否需要拥护选择痛苦的权利呢?当统治者帮人民做了选择,让人们深受其害而不自知,那样的快乐才是真的不快乐

  引用娱乐至死中的一句话:“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浪潮的弄儿

  福帝时代的社会,可谓是个完美的“钟表社会”,人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分析社会的每个结构从而了解并进一步制定了社会的运行规则。自阿尔法加以下的人,都被残忍地又不自知地剥夺了联想学习能力,他们就是一个个螺丝钉,准确无误地镶嵌入应有的位置。而对着钻孔之外的世界,他们一脸茫然,但有嗦麻又有何惧。嗦麻就是一座大型避难所的开门密匙,大概也是最高级的全息游戏。野蛮人来到魂牵梦绕的新世界,大失所望,他开始想过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但他做不到他希冀的那般无欲无我。大概是他无法拥有足够的的精神食粮超脱于所处的现实的思想因此没有了火花的迸发和得不到深刻的交流。成也孤独,灭也孤独。

  历任总管都饱览“禁书”,自以为做出了大乘的牺牲,不过是助纣为虐。但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还说上帝在福帝时代选择以缺席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有意思,这也是一种均衡,无论是上帝的作为还是社会形态的更迭。

  摘录:

  “我们让这些人讨厌乡村,但是同时设置使他们热衷于乡村运动。与此同时,我们确保一切乡村运动都需要使用复杂精巧装备。这样他们在消费使用这些人造器具的同时还要花交通费,这就是对他们进行电击的原因。”

  他挥了挥手,仿佛用一个无形的羽毛掸子拂去了一点灰尘。这灰尘就是哈拉帕文明,是迦勒底的吾珥;他仿佛拂去了一些蜘蛛网,这蜘蛛网就是底比斯,是巴比伦,是克诺索斯,是迈锡尼。他轻轻一拂,奥德修斯、约伯、朱庇特、乔达摩和耶稣都到哪里去了?轻轻一拂,古老灰尘留下的痕迹消失了,雅典和罗马,耶路撒冷和埃及中世纪的王国也没有了——一切都消失了。轻轻一拂,意大利所在的地方已是一片空白。一拂,大教堂也消失了。一拂,再一拂,《李尔王》和《帕斯卡思想录》不见了。一拂,耶稣受难曲不见了;一拂,安魂曲不见了;一拂,交响曲不见了;就这么轻轻一拂……

  “因为我们的世界与《奥赛罗》的世界不同。没有钢材,你造不了小汽车;没有社会动荡,你创造不了悲剧。现在,世界稳定,人民幸福。他们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决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他们富足、安全。他们不会生病,不害怕死亡。他们对激情和衰老一无所知。没有父亲、母亲的烦恼事,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他们接受这样的条件设置,他们的行为举止不得不按照设置来。如果有问题,有嗦麻帮忙。野蛮人先生,你却以自由的名义把嗦麻扔出窗外。自由!”他笑了起来,“竟然希望德尔塔明白自由是什么!现在还希望他们懂《奥赛罗》!天啊!”

  当然可怕。与受苦受难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实际的幸福往往显得卑劣。稳定当然不如动荡来得热闹。知足常乐绝不如与不幸做努力抗争那么有魅力,也没有抗拒诱惑,或抗拒被激情和怀疑毁灭那么引人入胜。幸福绝不是宏伟壮观的。

  人老了,他强烈地感到内心的虚弱、无力和不适,这些感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样的感觉让人以为自己生病了,以为这种令人沮丧的情况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这样来平息内心的恐惧。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从其他疾病中痊愈一样恢复健康。徒劳无益的幻想啊!这种疾病就是衰老,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他们认为,正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死后的恐惧,使得人们年老后求助于宗教。但是我自己的经验让我深信,宗教情感与这些恐惧和幻想无关,它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发展。因为,随着我们的激情平息,幻想和感觉减弱,我们理智受到的困扰减少,我们不再容易被幻象、欲望和娱乐蒙蔽,而过去理智往往将这些纳入其中。我们的宗教情感开始发展,于是上帝显现,犹如云开日现。我们的灵魂感到、看到并转向一切光明的源头,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转向它。既然一切赋予感官世界生命和魅力的东西开始从我们身边渐渐消退,既然可感知的存在不能再得到内外印象的支持,我们于是觉得有必要依靠某种可以永恒的东西,某种绝对不会欺骗我们的东西——一种现实,一种永恒不朽的绝对真理。是的,我们不可避免地求助于上帝,因为这种宗教情感的本质是如此淳朴,体验这种情感的灵魂感到如此愉悦,它弥补了我们一切损失。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美丽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那里的人们分为五等,各司其职,并且在自己的等级内安安份份。满足于物质,沉迷于性欲,麻醉。生活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是难题。看起来生活的很好,但真的犹如蛆虫。令人不寒而栗。

  文章中美丽世界里唯一两个不合群的阿尔法人与野蛮人相遇,彼此交换想法,但并不能对这个美丽的世界做什么改变。

  野蛮人一个人躲在角落似乎在于这个世界做斗争,用自己的最后一点执念。很不幸,这个世界太强大,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甚至苟活,最终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

  从现实角度来看带给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1人生来会有条件设置,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后天还有机会来改变。不要向书中底层人那样,生在底层,自身条件差,却对自己非常满足。

  2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或悲或喜,都要有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对待事物看法。因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做不了自己的主,说的难听点,任人宰割或玩弄。

  3社会大环境影响这一个人甚至一代人。一个人很难对社会提出反抗。感谢生在一个和平友爱的世界。

  over继续下本红楼梦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真理和自我否定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米兰达在面对一个闭塞的荒芜小岛时,却认为这是一种在她贫瘠的生命里从未出现的美丽。她疾呼:“人类有多么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Brave new world,是莎士比亚的讽刺,更是本书作者赫胥黎的隐喻。

  在作者构想中的千年后的文明里,稳定是它的中心主旨。所有人类的诞生和发展均由条件所预设,阶级、职业,一个人所有的未来都早已在实验室中安排妥当。这里远离一切污秽,衰老、肮脏是邪恶的代名词,艺术和宗教被认为是不稳定社会的畸形儿。人人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中餍足。他们出生便被灌输所谓幸福和文明的相关思想,以为自己被幸福所笼罩,疾苦便可以长久地远离他们。自由,这里拥有自由,更有无穷尽的幸福。作为最上等阶级的阿尔法、贝塔,滥交作为美德,奢侈作为文明,他们自然是幸福的;而下等的人,他们在被洗脑后,认为自己的一种卑微和劳苦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于是稳定的幸福构成了美丽新世界。

  在这样一个怪诞的想象之中,我们能够分明看到作者的讽刺意味,然而我在这里想讲的,更多的是我关于这个奇异想象的一些思考。

  在夜市吃烧烤时时,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品味珍馐时,最为欣喜的时刻便是得到食物并送入口中的过程,之后的咀嚼是转瞬的,甚至可能是索然无味的,而吞咽之后,这样的一种幸福的滋味便转化成了对下一口美味的企盼。换言之,吞咽的意义大概全在于希望。没有希望便失去了品味的真谛。试想这样一幅画面:美味的吃食,无穷尽地吃下去,如同构思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一样。夜色不尽,烧烤永远吃不完,人生当何?类比于此,无论无穷尽的是什么,都只是令人觉得悲悯。无穷尽的幸福和无穷尽的痛苦一样,失去了人类感情的共性,在悖论的夸张下,它们大抵是等价的。美丽新世界所设想的稳定状况下无穷尽的所谓幸福和文明,无疑是荒谬的。

  这种无穷尽便是文中主管先生口中的“稳定”,殊不知绝对稳定是可以毁灭一切的。稳定便会冻结,便会凝固,便会承受模具的桎梏。现实中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因为万事万物处在一种运动之中。运动是相对的,而在地球这个参考系之下,运动便必然会出现。地壳的运动孕育了瑰奇的险峰,而以个体为参考系,而人的运动大约便是人生画幕之上的水彩。有人说,缺憾因为诠释圆融而生,我深以为然。事物因为对立面的存在才有了意义。在一种绝对稳定的情况下,人的情感失去了意义,万事万物失去了价值。若我们含下的只是无穷尽的幸福,那么其中的一种蕴含于绝处中的希冀的滋味也便消逝了。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解释这种无穷尽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体会是不同的。有人会认为幸福是面对初阳而欣喜的战栗,有人会认为幸福是爱人唇边的一支歌曲,抑或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陌生人的微笑。幸福是一个渺茫的字眼,大约每个人的幸福都有些许不同。没有人能够说出这样一种感情,或者说没有人能够说出任何一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连结我们的,是一种人类的基性,感情的共相。没有人定义幸福,而我们知晓。正如没有人定义寒冷,而萧萧黄叶席卷之时,我们知道彼此所想。每个人的寒冷的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种人类共通的感触使我们的心彼此相知。或许有些人并不觉如此,然而他们的言语早已被人潮吞没。从一种极大的视野角度上来看,情感大抵是共通的。这让我们会联想到在我们身后,冥冥地,或许有一种普适的真理存在。于是便有人称呼它为上帝。

  真理是世界的基石。我常有一个疑问,到底是特性多于人,还是人多于特性。我们会发现对人的特性的概括约莫只有几词,正如调配一种颜色不过只是需要三种原色作为基调。类比颜色,人或许便是一种特性调配出的产物。我想这种调配的机理便是这种真理,便是世界的基石。人类未曾知晓自己在世界的坐标,正如科学永远不可能明晰宇宙的脉络一样,它是一种永远测不准的物事。于是人类的对于文明的探索便是摸索出一个真理大概方向的过程,在不同的条件之下勾勒出它的轮廓,这是科技的真正意义。科技除了让人类估量出自己的方位之外,更是为了使人类藉此察觉到自己的卑微。在真理的探索中,往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中的感悟。让我们再回到美丽新世界。我们能够看到,相对发达的科技产生了一种盲目自信,使人类将上帝的素描用谵语掩盖,使艺术和宗教沦为妄言刀下的冤魂。这是有悖于探索的初衷的。他们自以为得到了封印了上帝,封印了一种普适的真理,再捏造出一种荒诞的社会规则,便可以由人来支配整个社会,实际不过掩耳盗铃。在真理面前,人是渺小的,一场灾难,所谓的宏伟的文明可能便会土崩瓦解。作为世界的孩子,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卑,而不是以虚妄来构建一个抛弃上帝的世界。而无穷尽的幸福,大约便是出自一种恶性膨胀的自大。

  我想,野蛮人在文末反复提及的,也正是他鞭策自己的一个词——“自我否定”,大概便是作者的真意所在。人非禽兽,正是因为人懂得自我否定,大约就是谦卑地面对世界,摈弃灵魂的自满。美丽新世界,从社会规则中删去了引起动荡的否定,自以为得之,实际上不过是在愚昧自己,正如文中所说的,“让人类变成婴孩”。一切在编排之中,一切为稳定,人成了定格,成了僵直的傀儡;社会成为了一个恶性膨胀的气球,其中包含的便是空虚。他们自作聪明地掩盖了真理,实际上失去的是一种从容的自由。失去真理的骨架,失去变化的姿态,失去意义的方向,只有一种无穷尽的疲倦与膨胀的空虚,这样的美丽新世界,我不分辨不出它与地狱的区别。

  总评:相比于《我们》,文笔和剧情有了很大改观,显得细腻而平易近人。书中引用莎翁的内容为文章增色不少。最后通过人物对话而体现出的主旨深刻而富有内蕴,仿佛娓娓道来。隐喻和讽刺被亲和而幽默的文风柔化,而不失力度。读来如沐春风。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当幸福把人溺死

  这真是太可怕了。这是我读完《美丽新世界》之后填满了脑子的想法。

  在这个世界里,人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划分为“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埃普西隆”五种社会阶层。阿尔法和贝塔最高级,是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德尔塔和埃普西隆是低贱的,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而且智力低下。但是在这里,每个人都很幸福。

  他们被“设置”得喜欢上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他们的一切幸福来源于从出生之前就准备好的“设置”,当然,还有类似于鸦片的唆麻可以解忧。他们热爱消费,热爱看毫无内涵的感官电影,热爱滥交,热爱这个社会所有的一切。人们融入在这个完美的集体里,幸福唾手可得,生活得很快乐。

  其实乍一看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们很幸福,不是吗?这里没有痛苦,没有动荡,没有拼命争取,没有一切费劲和令人不高兴的东西。这里的人们放空了头脑,放逐了精神,任由“幸福”摆布;他们融在一起,沉浸在廉价的幸福里然后被溺死,也从不想露出头来呼吸。

  但是,这里也没有个性和自由。这是一个发达、稳定、和平的社会,但也是一个人人像尸体一样浸泡在名为“幸福”的福尔马林里的社会。书中主张自由的野人约翰对大总管说:“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大总管说:“你在争取苦难的权利。”没错,个性和自由意味着受苦受难,但是经过苦难之后得到的幸福才真正难能可贵。

  尽管有时候经过苦难也不一定能得到幸福,但这个过程是无可代替的,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其中。这种经历正如“莎士比亚”,尽管充满了未知与痛苦,但对于有识之士来说,这会比张嘴直接吃下幸福更加美好。现在渴望把幸福大把装在口袋里的人会意识到这一点吗?我不知道。

  在另外两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我们》里,极端的独裁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抗,推翻“新世界”的前景很是乐观;但在《美丽新世界》里,无边的幸福容易让人沉沦,即使有野人约翰,大部分人也安于现状,无动于衷,这样的“新世界”可没那么容易改变。这个“新世界”是最可怕的。赫胥黎在这里作了一个预言,而这个貌似美好实则可怕的预言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里将逐渐成为现实,幸福将把人溺死。

  但愿若这一天真的到来,也能如贝加耶夫所说,人们“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完美的人生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期《奇葩说》的题目是“如果可以,是否要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记得那期嘉宾好像是张泉灵,是我除了第一季最后一期以外比较有印象的一期。其实节目有很多期从严谨的角度出发都是伪命题,这大概就是现如今的社会的现实,我们既不能肯定却也无法证明。

  美丽新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体外繁殖技术已经登峰造极,现有的社会道德框架全面的崩塌,人间苦乐生老病死成为一种传说。新世界的人类通过细胞分裂复制的技术得到批量生产,这些“产品”依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情况被划分为α、β、γ、δ……快速地成熟果断地死去(通过控制身体激素使身体保持年轻态,但每个人只能活到六十岁就会突然死去。)。生命大致的轨道也是被预设好了的,机械性有效率的工作,简单又明了的性,喜欢和厌恶也是分明。说真的,如果不用不付出任何代价,我渴望有机会短暂的体会这样的生活。前段时间我突发奇想的告诉朋友们,想要去工厂上班,做那种流水生产线的工作,从新人到老手像打怪升级一样,看着一天的工作成果。不用每天抓破脑袋对着显示屏一整天,然后发现工作进展依然非常缓慢!

  人设法创造了理想中的新世界,可在这样的世界里仍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稳定,这是新世界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举止异类的伯纳德,黑料慢慢的主任,内心比外表更躁动的列宁娜……作者用前面近八章的篇幅介绍了这个新世界,在第九章伯纳德和列宁娜的保留地之旅才真正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保留地里的一切我们熟知的人类行为让来自新世界的列宁娜惊世骇俗,尤其是对同性别的女性自然的分娩哺育令她感到恶心感到不洁感到可耻。琳达的回归的意义不是在于撕碎主任那张悬而论道到嘴,而是揭露了人们通过嗦麻麻醉自己的一种方式,加速了生命进程的同时也缩短了生命的长宽,一个人的一生成为可以量化的单位,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推演只为得到统一答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新世界人类自己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同时还得扮演自己,在这种极度分类的状态下人只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麻醉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的那一生。

  而出现在新世界里的“野蛮人”约翰成功了打开了这个世界的一道裂口,伯纳德的得意忘形,列宁娜的肤浅,而约翰和主管的谈话几乎是作者对现如今社会直白的表达和担忧。上层阶级截断了一切可以通往其他思维方式的路径,为了整个社会构架的稳定,绝大多数的人类真真正正的活成了蝼蚁,只为了夺取更多资源不停繁殖的蚁后服务。

  回到开头说的“完美的人生”。当我们孤独时,我们渴望拥抱;当我们贫困时,我们渴望力量;当我们疲惫时,我们渴望依靠。反之,则亦然。我们无法定义什么是完美,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只能决定什么是合适,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找到的一条捷径,一条可能让你有机会逃出生天的捷径,并做出了相当理性的回答。

  我一直想知道,我们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还是为了更好的去死。我不认为这是一句荒谬的话,人们忙忙碌碌消耗的每一分热量以换取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更多的筹码,通过这种交易我们过着多种多样的生活,可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期待着通过今天的交易在明天得到回报,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并不活在当下,我们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或者“新世界”里,麻醉着自己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明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对幸福的质疑

  今天读完《我们》,算是把反乌托邦三部曲都读了一遍,《我们》带来的震撼感小于《美丽新世界》,但是二者又都没有《一九八四》震撼,甚至不及《动物庄园》。 现在为止印象最深的是,读《美丽新世界》很质疑幸福:“如果一个人不必考虑幸福,那该多有趣啊!” 幸福、和平、善良被贬,已经不是那个我们一直憧憬的远方,而是统治者手中的利剑盾牌。“一旦开始承认从目标出发所进行的解释--你就不知道结果会如何”。这种感觉很可怕,可怕到我宁愿不幸福,也不要这种为了幸福而幸福的被迫的幸福。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被定义被暗示定制,“最痛苦的是让人怀疑自己是否真是存在”,如果说楚门的世界是他不知道世界的真实性,那么美丽新世界到来的那一天,我们连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属于自己都无法辨识!连幸福的真实性都不曾怀疑!每一个人都在瓶子里,都喜欢上自己既定的社会命运,不认为牺牲是牺牲,因为这“牺牲”是最便当的生存方法。幸福真的显得很卑劣,虽然幸福不一定宏伟壮观,但总不至于斯。 的确,幸福是一个比真理还难伺候的主人。如果人有差异的话。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尚……但是你们两者都不作,既不忍受,也不反抗。你们只是把毒箭消除。这太容易了。--嗦麻 “但是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 没有自由的幸福和没有幸福的自由也许都太极端,容易反感反抗。而中间地带呢,我们如何辨识? 我们拒绝被别人定义、拒绝被批量定制,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仍然被无数别人的热销思维所填塞,只不过定义自己的这些东西隐形了而已,物细无声,无从拒绝了!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和当今社会很像 也许就是未来

  反乌托邦名作之一 ,和《1984》呈现的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图景,《1984》的社会是极致的极权,高度的思想管控,让自由和幸福在世上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人奢望它们。而《美丽新世界》的社会完全不同,它降低了幸福的门槛,在这里人人都是是幸福的,是自由的,人们愉快地工作,轻松地生活,不再为生存和健康烦扰,可以把时光用来尽情去寻求快乐,这看来是一个解放的、自由的新世界。

  但本质上,这仍是一个不自由的世界,因为这里的幸福是预设的,是管理者提供的,而不是自己追求的。在这里,自胎儿起,社会管理者便开始对人进行影响,在婴儿时代通过直接刺激修改掉人自然的美丑意识,又随着婴儿的成长将一系列准则和价值观深深刻印在他们思想的启蒙中,之后借助教育的强化和社会的集体意识的影响,让人们按照这些既定的规则生活,并且认定这就是幸福,自己是幸福的,人们既成为这种秩序的被受者,又是秩序的巩固者和维护者。人们看似有很多选择,但只是走在诸多被预设了的路线之一上,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地生活,但其实思想已经禁锢乃至意识不到问题所在,这个世界中有多种方式可以获得幸福,但其实只是千千万万人在模仿同一种“幸福”,人们无法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方式,也没有不活成别人的自由。

  若说《1984》对应的是威权统治,那《美丽新世界》对应的,就是精英统治,这种世界,一样地可怕。这个图景是更接近我们现实的,当今世界,有很多情况已经和书中所描绘的景象很相像了,社会通过媒体影响和塑造了大众价值观,很多人从模仿和展示中学来了“幸福”,又同时传递这种价值观,久而久之,在很多人的心中,幸福就是“别人告诉的那些种”,再无其它,不采取这几种方式寻求幸福的反而是异类....未来的人类社会会变成书中一样?倒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最后说一下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长期以来经久不衰的问题,我觉得是这样,我们处在一个和平、饱足的世界中,我们远离贫困、饥饿、杀戮和压迫已经很久了,人类越来越向“理想国”前进,我们当今的生活,对于古时的人来说,其实完全可以算理想国了,而这种国度真的存在么?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人心中——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种欠安全感,害怕这种好景是虚幻的,害怕它不能长久,毕竟在过去的数千年中,这种美好从不能长久。所以,现实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所期望的,是符合我们感性的,而反乌托邦的文艺作品,则代表一种冰冷的理性声音:警惕,不能失去警惕,这完全有可能是我们的未来。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幸福不是最终奥义

  不敢说自己看懂了,只是粗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本书讲的是,在未来世界,人民很幸福,面容不会老去,可以任意寻欢作乐,不用压抑自己的欲望。就算感到痛苦,一颗小药丸足以帮忙度过难挨的时刻。简直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未来生活。只除了一点:这一切是从出生起就被决定的。从在试管中诞生起,一个人的阶级、身高、喜好等等就被决定。新世界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他们不会想要超越自身的东西。

  在这个新世界之外,有一个野蛮人之地。有一天,一个自然出生的没有经过限定的野蛮人来到了新世界。这个野蛮人就像现在的我们——母胎出生,读点书,拒绝小药丸,克制守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