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离开前,请吃空冰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4: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经典读后感10篇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是一本由李妙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一):一周之内吃空冰箱 不然停电会坏掉

  眼馋这本书已经很久,也等了足够久。终于在昨天下班前从快递小哥那里拿到,没用五分钟,我就翻遍了所有彩页,已然按耐不住口水,即使这样我还是努力忍着放到今天早上仔细的看。事实上,最吸引我的也许不是妙生同学手艺,而是热爱厨房的同样的心。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去我待在办公室发呆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几乎全在那个小厨房里度过了,一个人距离就职地点5分钟路程公寓住下来,40几平的小房子,厨房更是小得不像话根本连两个人都挤不进,不过好在小却明亮。我不知道妙生的厨房什么样,我已经越来越喜欢我的小厨房了,刚开始工作觉得孤单,不被了解无聊又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下了班第一时间就会回家冲进厨房,洗菜洗肉,按我的口味搭配午餐晚餐。整个过程让我觉得无比安心快乐委屈眼泪都随着下水管呼呼地淌走了,简直像是闷热夏天洗完澡在空调房里吃冰的爽快感觉。有问题也爱在厨房里想,油烟味很呛也喜欢,打个响亮的喷嚏,又重新振作起来了。生活里每个人都不免因为各种情绪浮躁,那么大的空间里能安慰我的只有厨房,冒着青烟的油锅,翠绿的青菜,红亮的辣椒,油滋滋的五花肉,嫩黄的鸡蛋,每一样都是一百分的诱惑。我甘愿为这些琐碎喷香的小东西花费所有的时间。有人说,那你干脆开个饭馆好了,那是万万不能的事,自己的斤两比别人再清楚不过,也许我对厨房跟食材感情不够纯粹,只是像书里讲的我更善于把孤独转化为一个人的三餐,让它们陪伴我而已,只有我更懂自己,爱吃辣还是甜,想哭还是笑,因为它们对我坦然简单,我怎么会觉得不幸福呢。

  不知道下次遇到这样对胃口的书还要多久,不过从这本书里的得到的共鸣满足感已经足够安慰我很久很久了。马亮说早晚有一天做出好吃单身都没有感觉的食物,请带上我吧。

  一个人更要好好吃饭,不浪费也绝不将就。其实最让我感到神奇的不论我开始有多烦躁,只要踏进厨房就会莫名其妙温柔期待以后能够遇到明白我对厨房热爱的同类,两个人甜蜜的吃饭。

  推荐这本书,就像在跟另一个自己愉快的交换思想,况且就算文字治愈不了你,还是能拿来当菜谱用的嘛,这年头像这么靠谱可爱的书是不多了。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二):不冤不乐

  《明天我要嫁给你吧》里这么讲:“要不是停电那一夜,才发现寂寞空洞”。看书有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打开一本新书不至于类似结婚这么严重如二次投胎,多少也有但凡有正经营生断不会如此自甘堕落的味道

  看书在我,就是安全的,不会被侧目的堕落。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我所能想到所有危险却又诱人欲望,都可以在书里,众目睽睽之下摊开来,譬如这本《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话说打开一本新书,往往都是因为误解。那么我的误解是什么呢?是冰箱。

  冰箱和衣橱都是很私密的东西,但无疑更为私密一点。你也许会很久不去翻衣橱的某些角落,但如果你从来没有打开过自己的冰箱?合租也不至于这么惨吧?君子或许远庖厨,但不会远冰箱。所以看到“吃空冰箱”这样的字眼豪气顿生。然后看到“离开前”,顿生凄凉。有这样一个一进一出,我就有点想看的意思了。

  我一直蛮喜欢和吃有关系的书,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其一:以前阔过,吃过不少。现在还阔,种种原因吃不到。唐鲁孙的大致就是如此,说着说着就会各种,落入贼人之手望洋兴叹云云;

  其二:以前吃得好,是因为和谁一起吃。一般人吃不到,现在想想还是那些人肉的味道更好。赵珩算是比较严重的一个,一本书洋洋洒洒最得意洋洋的竟然是朱家溍给写的序言;

  其三:不懂吃得好有什么可说的,和谁一起吃,对方的那种心思为难得。王敦煌开篇就写桃花泛这种有什么好写的,写了竟然还有人看。但他说起张奶奶和玉爷却是絮絮叨叨,乐此不疲。这一种,我最喜欢。

  其他的什么名家谈吃更是多如牛毛,汪曾祺、梁实秋……但凡你想得出会写字的都会有关于吃的口水滴下来,这边也是,那么也是。这就有老先生们谈学问只能高山仰止,上嘴唇碰下嘴唇谁不会呢?但这种看多了也乏,因为大部分也都是在夹枪带棒,你真为了吃斤斤计较文艺青年就会鄙视地摊手:吃货就不懂弦外之音。这种沮丧直接导致了大家虽然都有一张嘴,喉咙以下就真的不一样太多了。

  所以太有名的人写吃最不要看,因为都已经开始吃了,还要看各种准入,多倒胃口。这个作家好像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我准备看了就忘掉。看了就可以忘掉,这现在已经变成看书的大部分动力了。记忆太多,也要减肥。

  书基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吃,第二部分就是这道菜的吃法,大有理(工)科文科通吃的意思。既然是看书,第二部分基本直接忽略的。所谓内行看门道,我也很怀疑有内行真会去看这种菜谱的几钱几两。但这部分的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似乎真的发生过。写得那么详细,总是做过这道菜的,总是吃过的。这一点,其实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

  欢乐是要自己品尝的,隔岸观花,火中取栗,要有多销魂,就只能要有多冒险。吃到肚里才知道滋味念念不忘的最后都是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候发生过什么。

  早上看到一句说自己母亲拎着斧子在厨房里剁排骨什么,大有别看现在文艺得周游世界,当年的那种期待和胆颤忘得了吗?忘不了,就说明那种味道已经扎进骨子里了,拔不出来了。

  书不厚,一半都是靠图片在吊滋味。图片我也是都不看的,我还是喜欢看那些字,想着作者写的时候,多少东西就那么擦去了,多少东西却近乎执拗地一定要让陌生人知道。

  这样想着想着,觉得再这么想下去上班要迟到了。

  王敦煌的爸爸王世襄曾经在《锦灰堆》里提到一句:不冤不乐。我觉得所有的美食只有一个标准,愿意麻烦,愿意为一个曾经陌生的人烟熏火燎。描写美食的书,就是为了把那种油烟味还原成斑驳记忆,心底微凉。

  看着一个人吃,会感动吗?感动的,就是天下第一等美食。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三):量多不贵,重在实惠,一本文艺菜谱。

  看过了许多菜谱,做过了许多菜,其实中国菜一个人做一个味道。即使是相同方子相同的配料因为火候或者天气阴沉又或者股市不好的原因做出的菜味道是真的不一样。说白了,中餐真是一个厨子一个样,同样的厨子每次做的也不一样。好吃不好吃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口味进行改变。千百年万化,令人捉鸡。

  作为一个入门级的厨师的话掌握一个原则好的食材是成功烹饪的一半,我做菜有个坏习惯,喜欢放很多酱料和重口味调料,这样出来的菜虽然下饭,但很多时候失去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调料的作用应该是提出食材的美味,而不是盖住,比如羊肉撒点自然,鱼汤放点白胡椒等等等。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的上的菜谱。作者也上豆瓣,所以这书柔和了文艺和美食,做一个菜,讲一个心情故事。好的照片就是成功的一半,用来形容很多豆瓣菜谱虽然是吐槽但确实说出了一个问题,豆瓣很多菜谱就是很明显的摆拍,或者用小脑想想那样的烧法或者材料能好吃真是鬼了。之前看到过一个菜谱叫泉水萝卜做法就是那瓶农夫山泉把白萝卜片煮一煮,完事话五分钟做的菜用十分钟拍照,在用二十分钟修图。完了告诉读者这玩意好吃健康。我就呵呵了。

  这本书菜品比较新颖,不是像我的菜谱做的红烧肉小排这样的额土鳖菜,海鲜焗饭,变态烤翅。都是很新颖的菜品,其他的菜也都很接地气。传统的家常的,属于那种如果你今天不知道吃什么的话就随便翻看一页照着做都不会错的那种。口味涉及中国大江南北,甚至还有一些国外的菜品。饮料甜点,用的东西却并不是那种很稀少香料或者食材,这对于新手来说还是很方便的。

  再有就是书都是全彩印刷,纸张厚实,字也没撑的脑袋大的个。价格也不贵,手边一本全部黑白打印的书价格居然跟他一样。这本算是业界良心了。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四):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他的?”女孩中间问起这个问题,一定会引发最广泛的共鸣。

  其中一个姑娘说,和他一起吃饭,并不饿,就在他问自己想吃什么时候说,随便跟你吃一口就好了。她看着他从自己的拌饭中挖出两勺米饭,放进一个小碗里,接着将各式各样的配菜都往小碗里填,仔细得有些过分,丰盛得有些过分。

  她说,就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喜欢上了他。

  好吧,这种“一个朋友”“一个姑娘”开头的故事,其实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还是“一个姑娘”的故事。那一天,她在做腊肠炒西兰花,细细地将大朵的西兰花掰成小朵,正在切丁的时候他来电话了。其时,两人还是无话不说的朋友,虽然中间横亘着一段一年半的空白。开始只是闲聊,她做菜的手也并没有停下,切葱花剁蒜末,手机亲昵地夹在脸和肩膀之间。不知为什么便聊到了那段两人都不愿提及的空白,她突然就不说话了,他执着地以为她在生气,其实她掉了眼泪——因为她在后悔话筒里一直没有声音,他便道了再见放下电话,这边她一边炒菜一边放声大哭……事后,他们的关系急转直下,似乎再难回复到之前的亲密,而那一盘腊肠炒西兰花泪水腌制般的咸味却一直留在她的味蕾中。

  食物就是这样,常常被赋予超越其本身的更多的记忆和意义。于是看到《离开前,请吃空冰箱》时,很多有关美食细碎记忆透过纸页间涌出。比如,同样身处异乡时才会想到用锅铲击退寂寞,开始也许只是因为思念一口久违的家乡菜,慢慢却成了习惯。就像李妙生在《不为难的一人食》中细细地描述了她做炒面的过程。为什么是炒面?独自下厨,却准备出如此内容丰富的食物,这难道不是最上乘的寂寞吗?却在她笔下化为浅浅淡淡的闲适,就像她说:

  “最初,我是不经意地在厨房中学到了更多,这些可能远比厨艺来的有用,比如如何看待、控制享受个人的生活。被孤单侵袭可怕的事,所幸我混混沌沌不知觉中就此免疫了。”

  书名《离开前,请吃空冰箱》怕是最无厘头的一种表达,没有对离别感伤,没有过分憧憬未卜的前路,只是在每一段时间即将完结的瞬间通过食物做一个妥善安排,或者说,是用这种方式在漂泊的生活中为自己寻得一方安定。就像那句已经被引用了无数遍的名言:“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上学的时候,曾对老师盛赞的《行行重行行》不以为然,总以为前面的天各一方、胡马越鸟、浮云蔽日种种驰骋的意象,收笔却在“努力加餐饭”,含蓄倒含蓄,余音也尚袅袅,可是总有些不甘心吧。多年后,就算没走过大风大浪,也消磨了一些时光,每每再回想起这精妙的结句,却都不禁思忖良久。

  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醉人的情话并非关乎风月的“我爱你”,而是烟火气十足的“努力加餐饭”吧。能起早为他或煎或煮地备一餐早饭,能守着一锅腾腾的香气等他下班,这如果还不是宠溺,我真想不到更宠溺的方式了。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五):乡愁者的厨房诗

  这本书,大大超过了我原本对它的预期

  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小女生的写食日记,美腻的图片配上文艺腔的日常独白,或者是那种饕餮客的狡黠食评,美食之旅里穿插着掉书袋和抖机灵漂亮话儿。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真心喜欢上李妙生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孩子,第一时间跑到豆瓣上找到她,因为美食书虽多,但一颗真正涌动着温柔和挚爱的心并不多。

  李妙生写的是自己的厨房故事,五个厨房,五个人生不同阶段,家乡的牛肉面、妈妈的红烧肉、恋人番茄炒蛋、朋友家的白灼菜心……咸甜苦辣酱醋盐,当时只道是寻常,而唯独在一个人漂泊的时候,那些最平实普通的味道从脑海里升腾起,才知道原来身体的深处藏了那么巨大的思念和情感,就是从胃那个部位,一寸寸的,让人心牵念欲罢不能

  记得《那个杀手不太冷》里有一幕,小女孩对莱昂表白,她说,我爱上你了。她摸着自己的肚子说,“因为,遇到你之后,我的胃再也不疼了。”书里说,唯有爱和食物能给人力量,李妙生将厨房比作自己的“自愈之地”,她的厨房宛如城堡,将她隔绝于孤独、质疑和空虚之外,毕竟,还有什么事情能比饱餐一顿更让人暂时心生满足的呢?爱、食物、温暖安全感……终其一生,我们所寻找的,和初生的婴儿也并没有本质区别

  在异国他乡,李妙生成为了一个乡愁者,她和所有的年轻迷惘的我们一样,本能地想摸起身边的某种东西,来抵御呼啸而来的漂泊和孤独,如果她拿起的是笔,也许她会成为一个诗人,但她偏偏拿起的是锅子与炒勺,所以,厨房就成为了这样的一本诗集,真实细碎的手作是存在感强烈的内心独白,而那些丰盈而温暖的烟火气息,则萦绕成酝酿情感的浅唱低吟,富有节奏,层次分明,左顾右盼,高低徘徊,这是一道菜,也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正在成长中女孩的情感和生活。

  “像吉本芭娜娜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我爱厨房的全部情绪。一点儿天赋,一丝紧张慌乱,转而镇静。下料的谨慎,漂浮的油烟和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那仿佛就是我的人生。”

  满心的喜欢,一点儿天赋,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还有一厚摞对成长的思考,性灵而优美,又满怀朴素的生活喜悦,她就是我心中“恰恰好”的那个女孩子。妙笔生花,也妙趣生活,越过洋洋洒洒的半个地球,仿佛看到了世界上的另外那个你。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六):流动的厨房与家的味道

  每个人的厨房里,都有一段故事。这本书既是一本私人菜谱,也是作者厨房里的故事和心情记录。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这样的书名感觉起来有点洒脱的酷劲,但也透露了书里的主人公没少搬家的事实

  和大多在家吃父母、在校吃食堂,直到自己生活才开始下厨的姑娘一样,这本书的作者李妙生的流动厨房故事也是从离家独自面对生活开始,学会下厨做菜是照顾好自己的第一步,只不过远在英国,作者所做的饭菜里似乎总是飘着一缕浓浓的思乡味。

  从最初凭着记忆模仿姥姥的摊蛋饼,到提着篮子在伦敦东街菜式买来芦笋做上一道芦笋虾球,再到让这个兰州妹纸“想疯了”的牛肉面,……厨房不是万能之地,但在地球另一端的伦敦,它是一个异乡妹纸的温柔乡。

  当然,书里也有英式早餐的身影。之前我也有着英国菜要多难吃有多难吃的固有印象,不过作者给配的标题是“才不是黑暗料理”,冲着这略卖萌的标题,还是可以去尝试下的。

  后来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作者的厨房故事里就少了“单身炒面”的孤单味道,多了份小女人的温柔甜蜜。比如两杯简单的自制草莓奶昔,陪伴着两人窝在家里看一起看电影的温馨时光;比如因为他喜欢,所以本来不喜欢吃番茄的她精心烹制番茄炖牛肉,“突然就可以吃番茄了”,然后在他的斯德哥尔摩的小厨房里,她看着他洗碗,平淡又幸福

  当作者回兰州探亲,跟妈妈她发现自己做菜口味比妈妈的要清淡,同时也感觉到,这是“妈妈的厨房”。想要属于自己的厨房的感觉呼之欲出呢。我喜欢作者丛妈妈那里继承来的深夜炖肉的习惯,在她的描述下,我也觉得深夜似乎有一种神秘魔法,让那炖肉的香味更加浓郁诱人。

  做菜做得久了,作者的厨艺发展也就顺其自然逐渐走上了继承传统发扬创新之路。书里基本都是好吃常见的家常菜,都不算难做,但是看得出越来越考究,而且作者偶然起了兴致,还会做些让朋友们开心的尝试,比如少女心的长腿妹最喜欢的海鲜芝士焗饭,还有临近中秋手作现烤鲜肉月饼,因在伦敦取材不便而用黄油代替猪油,别有一番风味。有作者这样的朋友好幸福。

  在书的后记里,作者写道,她最初下厨做饭的原因很简单,一是馋,二是穷,后来变成做饭时让她感到踏实和快乐。在忙碌、压力大的现实社会,能够找到让自己感到纯粹的踏实和快乐的事情,实在值得珍惜和保护。

  最后,我也想分享两点我的关于下厨的小贴士:1.洗碗的时候可以一边洗碗一边打开平板或手机看康熙或者追剧,来填充无聊的机械劳动时间;2.头昏脑涨或心烦意乱的时候,我最喜欢翻出两块土豆,开始专心切土豆丝。因为不认真切会切到手,所以很容易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切完之后整个人的精神就好多了,再烦心的事也忘了大半。

  只是切土豆丝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和作者澥麻酱一样,也是厨房神经病的一种呢?:)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七):BBC英伦网专访本书作者李妙生!

  留英访谈:离开前,请吃空冰箱

  C英伦网 子川

  吃饭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中国从来不乏各种美食。而对厨艺有待提高的有些留英华人学生、毕业生来说,独自在异国打拼,这有时会成为问题。

  常常有人抱怨英国食物匮乏,社交媒体上也总有英国“黑暗料理”相关的帖子、照片流传。于是,很多人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钻研美食。

  李妙生(本名李雪蕾)从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的伦敦传播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硕士毕业之后在一家华文报纸工作了几年,目前已经回到中国发展。

  喜爱钻研厨艺的她几年来在DIY美食分享网站上贴了很多菜谱和照片,获得一些关注。如今,她根据自己在四座城市五个厨房做饭的经历写成的小故事结集成一本名为《离开前,请吃空冰箱》的书。

  在接受子川专访时,李妙生谈到写这本书的初衷、英国经历对她的帮助,并向广大留英华人学生提出建议。。。。

  报道全文链接: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y_iv/2014/06/140603_study_uk_iv_limiaosheng.shtml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八):新手时差党料理入门

  正式开始之前先说一下我是怎么读到这本书的,也算是凑凑字数,免得长评写得跟短评似的。自从豆瓣主页上没有了读书推荐,我读书基本就靠当友邻的斯托卡,偶尔也会点开读书页面,看看有没有什么推荐和书评。这本书就出现在豆瓣的推荐书评里。看到标题就觉得八九成又是个留学生的故事,吃空冰箱这种事,真是做得太多,没准看着看着就想起了自己的黑历史。后来有人邀我看这本书,一本书换个书评。以我这种成天海草跳绳的人,想反正能落本书看,也就应了。

  地理位置限制,我并没能看到实体书,看的是数字版,而且还是用受姬在上课的间隙里看的,所以只能想了一下铜版纸精印,脑补了一下实体书在手沉甸甸滑溜溜的感觉。想来实体书应该很华丽。内容部分照例的图多字疏。这也无可厚非,以菜谱书来说,字已经够多的了。排版干净,图片漂亮。把凉拌茄子和煎五花肉都能拍的那么小清新,真是让我这种摄影手残觉得好生羡慕。

  翻看内容果不其然,又是留学生的故事,搬家换厨房,做饭吃饭,以及关于食物的往昔回忆。文艺小清新我真的不会,就吐点槽回忆回忆黑历史好了。

  我知道的范围里留学生们大多都是会自己做饭的,大多都做得很好,做得上好的甚至优于某些专业厨师。当然,这就好像作者用厨房过滤交友圈一样,吃货总会互相交流。记得有个朋友说过,本来以为自己出国是上了新东方语言学校,出了国发现自己上的是新东方厨师学校。

  作者是辗转了伦敦、斯德哥尔摩、兰州、MK几家厨房。辗转厨房这事我算是感同身受。有那么两三年里我平均每半年就搬一次家,绕着不大点的小城绕了一个圈。厨房有的只有一个炉灶,有的厨具一应俱全,中式的西式的,小的仅容一人,大的宽敞得喊一嗓子都有回音。后来又转去他处,亏得是一路流转一直不肯购置太多东西,而要走时候十块钱一件买一送一都能变卖了百来块。标题里离开前吃空冰箱,既是对合同履行的义务,又是对自己银行卡余额的责任,当然也会给搬家减少负担。尤其对于我这种喜欢囤积各种食材的人,就算不搬家定期清冰箱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多少东西烂在了里面只有发现时候才觉得可惜和心疼。

  正如后记所说,开始做饭只是穷和馋,而后来做饭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进而变成了生活里踏实和快乐的来源。对于我也是这样,无论心情怎样,做饭总能帮我恢复平静。这一点,连我最爱的动画也未必做得来。做饭对我就像是一种玩乐,就像别人喜欢做运动有人喜欢谈恋爱一样。不一定真的要吃到口里,有时候根本不想吃东西,只是有闲情就做两道菜,不太开心弄点甜点,心情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有一段生活得颓废甚至到绝望,似乎就是靠着折腾这点米面油盐才生生没精神崩溃。正如《孤独的美食家》里所讲,“吃饭是一种不需要顾忌他人、不受时间和社会规范限制、享受自由自在的幸福是件的果腹行为”,是一种“至上的治愈”。

  说句老实话,早年我给李玉莹写的《食物的往昔追忆》才打了三星,却给这本打了四星。真的不是因为我白得了这书,而是这本书当新手做菜入门还挺靠谱。除了我不喜欢吃的内脏料理,绝大多数的菜我都做过,做法也都差不多,都属于简单好做速度快的菜。两个茄子菜谱里处理茄子的方法都很靠谱。茄子撒薄粉油炸的确是个好方法,但没有炸锅的情况下油炸还是很麻烦的。撒盐去水和蒸确实是简单易行的好办法,美中不足就是颜色不够鲜亮。给辣椒粉加料的部分看起来也很科学【我自己不喜欢吃辣,所以没有试验过】。最后有一篇推荐用米对新时差党也很有用,中国超市里台湾米和日本米偏贵,超市里黄的白的绿的一大排确实很迷惑,爱吃米的选米自然是个问题。当然以我个人经验,喜欢吃东北圆粒米的可以考虑土耳其米,喜欢长粒类似泰国米的可以考虑苏里南米。南非米硬又散,可以考虑做炒饭或者点心用。做苏式月饼酥皮的办法很经典,之前在我相册留言问怎么做酥皮的可以跟着分步图学。洋蓟的处理方法我和作者略有不同不过我觉得那东西还挺好吃的,放pizza上烤也不错……魔芋我一般都会按日式做法做成煮物,中式的做法就当做素鱿鱼。

  作为一本踏实的菜谱书,我推荐给刚刚开始学做饭的,尤其是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差党小同学。之所以说时差党,整本书的食材选用和处理方法都是怎么在欧洲鼓捣出中餐的路数,就那么几样蔬菜怎么比得上天朝蔬果丰富。酥皮香肠煮豆子这种普通超市基本没得卖【当然你可以自己做】。奶酪和培根在一般超市买的基本很难吃,进口超市好吃的又贵的吓人,某些淘宝实体店卖的mozzarella硬度口感堪比gouda了,我也就没啥好说的了。另外烤箱在国内用的还比较少,难免遇到“首先你要有一个烤箱”这种问题。因为菜式和技巧都比较基础,所以厨艺已经到了一定水平的友邻们就没有必要看了。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九):有那么一群人,视美食为信仰

  虽然已经在网络上看过封面,但这本书拿到手的一瞬间还是感到和想象的有些不同:圆圆的书角,精巧的装订,不走大众流行的配色,怎么看似乎都不像一本书,更像一本厚厚墩墩的笔记本,拿在手上有些情不自禁的想把玩片刻,因此最近很多个午休之前,它都很难离手,不先读几个故事,都舍不得休息。

  我家先生不读美食书籍,但看到这本时难得的被书名吸引了一下,主动翻看起来,然后出于善意的有些疑问:那么,这本书的受众是?作为不关注美食的普通读者,他的心中美食书都有特定的对象,比如花样米饭卖给喜欢吃米的人,百变面条卖给喜欢吃面的人,荤菜、素菜、鱼肉菜,蒸菜、炒菜、家常菜,或者烘焙和西餐……总是都要针对市场需求定位的。这是一本有着可爱书名的、设计精巧的、美好的书,但是它的读者应该是谁呢?

  我很平静的告诉他,就是那些以美食为信仰的人啊。

  有那么一群人,一日三餐不仅是生存的必须,更是情感的表达,吃饭是用来填饱肚子,更是爱和信仰,他们通过食物找寻童年的记忆,还原家的味道,再带给如今的身边人温暖和光芒。妙生,显然就是这一种人。

  阅读妙生关于厨房的文字是有感情的,我承认更多的时候我不是在看菜谱,而是看她辗转五个不同厨房时生活的喜怒哀乐,温馨回忆,看这些生活的符号被一道道充满情感的食物串联起来,每一个有过异乡生活的孩子都难免会感同身受。

  某日的晚餐,我随手做了书中的“古早味”土豆片,先生并不知食谱出自这本书,不长时间,餐桌之上,一只空荡荡的盘子……其实这时,先生早已是妙生此书另一种形式的受众与读者。

  没有人面对食物时能够抵抗住诱惑,那是因为凡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对美味的追求,阅读这本书让你更深切的体会这种信仰的美好与力量,下一个烹制爱与温暖的,或许就是你的厨房。

  《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读后感(十):我要理性加感性地给自己打几分?

  在我想出“离开前吃完冰箱里所有的食物”这么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名字以后,编辑尹丹说:“哎,这个不错啊”,并帮我修正成了现在这个更精炼的名字。

  这事来源于我日常生活中的一条提醒。喜欢上做饭这件事以后,我就很怕会浪费食物。前几年过得有些动荡,每一次长时间离开住处之前,我都会设定这条提醒,让自己不要忘记尽量吃完所有的食物。这可以被认为是串起我待过的不同厨房的一条线索。

  从第一次认真地思考做饭这件事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种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我在表达些什么呢?热爱生活或者热爱美食更或者是热爱分享和被赞?的确是,但又差了那么一些。这个问题我断断续续想了很久,最后我觉得,归根结底我是爱自己。

  我只是不想让自己受委屈。其他方面能力有限,说不上是否能保护自己,但在吃这个方面,特别是在无数个非得自己动手否则就吃不到的情景下,我觉得还是可以从懒中抽身,努力保护一下自己的。

  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我既不是厉害的达人,也不是勤奋和聪明的人,虽然辗转过生活过几个不同的地方,也仅限于过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自己觉得这肯定是一本凡人之书,有生活但没奇观,有故事但没奇情。它也不是左右他人选择的心灵指南,更不在于要夸大家庭厨房的意义,我说了,自己的治愈,也未必是他人的治愈。那分享这些有什么价值呢?

  我对因缘际会还是抱有一种浪漫的想法,也许心灵相通的人会明白我想说的,如果这些想法能让读到的人寻找或坚定自己生活的重心,那就更棒了。不必一定是厨房,不必一定是食物,不必一定是普世意义中的成功。

  我的家庭厨房之路只是刚刚开始,很多事情做得还不够好。感谢信任我的朋友、下厨房和中信出版社帮助我做了一件这么值得纪念的事情。

  书中大部分食物照片几乎都是在英国拍摄的,摄影师是我的两个朋友:田漪和王天晔。我、田漪、王天晔以及他太太黄珊,不知道凭借这个高密度的工作获得了多少朋友间相处的快乐。我必须郑重感谢这三个好朋友。

  以上,希望你们能喜欢。

  .任何看上去光鲜的事情永远都不值得洋洋得意,我也提前为书中那些已知和未知的不完美表示惋惜和抱歉。大家请多指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