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文字体》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文字体》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5: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文字体》的读后感10篇

  《西文字体》是一本由(日) 小林章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文字体》读后感(一):《西文字体》摘抄

  1. 无衬线体里就有一些字体的大写线和升部线完全重合,导致很难区分字母I和小写字母I,有可能增加阅读难度。(升部)

  2. 粗细依次:Ultra light<Thin<Light<Roman<Medium<Bold<Heavy<Black

  3. 现在一般在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后面添加一个字母间距的空白。在法文里,分号和冒号之前也要加一个字母间距的空白。在书写钟点时刻时,用冒号写作“18:30”的主要是日本和美国,而在欧洲”18.30”的方式更为常见

  4. 倒过来的感叹号和问号用于西班牙文:现在句首写倒置的符号,然后在句末用常规的感叹号和问号把句子包起来。

  5. 在日本一般用作“你说什么!?”在英语国家一般反过来写作“What?!”

  6. 括弧()的使用方法中国及日本一样。[ ] 用于表示订正原文的错漏字之处。{ } 几乎不用于正文排版。

  7. 手写体不能全部用大写。

  8. 直引号会让人不舒服

  9. 换行分割单词应该以“按照音节划分、不能引起歧义”为原则

  10. ~在中文或日文当中,相当于从……到……的意思。在西文中,表示数学符号。

  11. 小型大写字母经常用小说文章的导入部分,还有团体名的首字母缩写、公历年号带有的BC、AD等这样在文章内大写字母连续出现场合

  12. 当省略中间名、职名时,按照英国习惯不加句点的方式看起来更为简洁。加不加点不同国家不一样。小型大写字母比普通大写字母更不突兀,更有整体感。

  13. 日期英国式顺序是“日月年”,美国顺序是“月日年”,并且在日的后面加逗号。

  14. 100以上的数一般用阿拉伯数字

  《西文字体》读后感(二):字体设计师

  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大概真的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工作,叫做字体设计师。

  其实也不难想象,因为工作种类多样性都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当纸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纸币雕刻师——印刷纸币的模板需要雕刻师一刀一刀地雕刻出来的。而印刷术的成熟,出现了字体设计师,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工作叫做字体排列师。

  字体设计师是设计不同的印刷字体,而字体排列师则是在印刷之前,对文字的排版进行美化。当我们还习惯于用电脑上的软件简单排列一下文本时候,字体排列师通过对文字的排版,可以让文字与印刷品更加协调重要的是读起来更加舒服

  也许这样讲有点玄,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小林章通过跨文化例子,让读者看出了字体排列的重要,一个是日本印刷品在翻译成西文(可能是英文,也可能是法文,总之是字母文字)时,会忽略掉过长字母的处理,另一个例子是西文印刷品翻译成日文时,遇到分行,标点符号都跑到了段首。这两个例子中,文字虽然不至于读不懂,但是一定会读起来不舒服。

  字体设计师的作用也是同理——不会让文字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但是通过字体的样式会让读者在潜意识里有不同的感觉特别是在海报、LOGO、招牌等等的文字使用上,不同的风格会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咖啡馆的招牌,比较适合选择法国式的文字,旅行纪念品则适合德国式的文字风格。

  小林章是日本非常著名的西文字体设计师,担任着世界级的西文字体设计大赛评委。在他的这本书中,非常简要地介绍了字母设计的一些技巧以及术语。比如小写字母的高度确认,是“X”,因为它既没有上延,也没有下延的笔画

  在下比较喜欢后面的章节。一是按照国家分类西文字体,很有趣,虽然有一些看不出来区别,但是有一些看得很明晰,比如意大利的西文设计,比如德国的西文设计,很有特点。二是按照年代划分,就更加精彩了。还有哥特样式的文字,不过在这里“哥特”的意思是“简单丑陋”。

  在中国也有很多的印刷文字设计。只是很多时候看起来设计得太随心所欲了。

  ----------------------------------------分割线----------------------------

  欢迎关注

  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书叔有话说)

  《西文字体》读后感(三):《西文字体1》小评

  不知何时,身边的设计师开始议论着一本叫做《西文字体》的书;也不知何时,小林章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是草草翻阅,便搁置一旁,开始了西文字体的自学过程,不断的扫盲、试验和收集...发现自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四处乱撞、毫无章法。现在想想,每天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怎么可能看清西文的本质

  当我再回头阅读此书时,豁然开朗,小林章用自己经验一步一步引导着读者的学习路线深入浅出。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读者,都能清楚理解其中的奥秘。现在很庆幸自己看的关于第一本西文字体的著作是出自于小林章先生之手,矫正了学习思路,没有误入歧途。 书中的字体分类是最让我激动的部分,虽然自己也做过相似尝试,但只能从字形上区划分,却甄别不出好与坏!此书一出,精华尽显。不仅提炼出了字体中的极品,而且还从多角度将字体进行归类,尽显typography的视觉盛宴。此书非常适合母语非英语的设计师阅读,西文字体扫盲圣经绝对有所收获

  《西文字体》读后感(四):“无印良品”式的西文字体文献

  暂且抛开内容,先说这股味儿。想必有人和我一样把这本书打开,将鼻子凑到内页嗅一下。让人联系曾经的《氧气生活》杂志,联想到苔藓,粗布衣服,苏式园林,乡间的造纸工坊,诸如此类。我承认,这是种矫情的fetish,只不过无法克制。

  再来说这本书的主题。曾听说某土鳖书协副主席叫嚣西方无书法。他可能并不了解西方的字体设计typography与书法calligraphy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对于西方字体一无所知(甚而是带有偏见的如这位主席大官人)的门外汉,还是专业平面设计者,这本书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足以让每一位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领域。正如腰封上宣传的那样,“以亚洲人的视角,告诉你如何正确使用西文字体”。

  当然更确切说法,应该是“日本人的视角”——该书在形式上走了一条国内出版物中极鲜见的“无印良品”式的路线。首先,用纸相当考究质感细腻,书衣舌口特意对该品牌纸张作出了说明。印刷和排版上此书也力求less is more的效果全书只有黑白蓝三色,简洁明朗,没有任何花俏的做作。编排时,各种字体的图例大多放在左侧,右侧是相关的背景介绍和说明,直观实用。书末的参考文献和索引同样体现出日本人特有的一丝不苟

  对于书的外在美过于关注,这是我的职业病(本人专营珍版艺术书籍)。碰上一本形式美无懈可击、而同时内容亦充实内涵新书实在稀奇事情。尤其在当下中国以反智为荣的出版界。

  余是以记之。

  《西文字体》读后感(五):往左边来一点点

  最早接触微软office套件的那个夏天,最喜欢做的就是“插入”各式的“艺术”字,好像越花里胡哨越有艺术成就感,待到堆彻了一屏幕的字符才发现压根就没有艺术的半点事儿,完全可谓不堪入目。

  就好像小孩拿蜡笔水彩笔画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各种颜色上一遍,好像炫丽多彩就是认识最初的美感

  这是一个炫丽的世界,因而人们自然的,也经过几千年历练审美,同样是异彩纷呈的。迥异的服装饰品源于不同的民族,以文化之名在天然的屏障下各自滋长。虽然人类普遍都有趋美的天性,但在形式上毕竟获得了各自的自由,终也得以区分这个星球孕育已久的多样性。

  若是这样说来,愈演愈烈全球化就在弱化着这些审美多样性。看呐,从胡志明到圣地亚哥。一样的玻璃幕墙包裹钢筋混凝土,一样的衬衫领带搭配西装皮鞋

  不过这般描述可能有点过于消极了,毕竟许多美的东西在沿着另外一些轨迹发展,即便更多民族性的东西以后或许只能以艺术遗产的形式给人们提供创意了。

  目前来说,拉丁字母作为现代文明统领者的工具,在全球范围有着庞大应用群体,成为了通用的标识。在审美上,拉丁字母们同样很有话要说(尽管我们更熟悉的汉字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其他诸如阿拉伯文、古代印度文字也曾将笔迹演变美学,但她们终究不够普及)。尤其是在数字设备大行其道的今天,首先被沿袭应用到显像屏幕上的拉丁字母在字体创作发挥了众多的灵感,我们今天才能在屏幕以及印刷到平面纸张上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观。

  由于我之前并没有涉猎过西文字体的领域,小林章的名号是见了书才得知。一个日本人在拉丁字母的设计上取得高水平,也足见该种文字的号召力。

  越过衬线、花笔、合字等等小而有趣的概念,哪些字体是“可依赖”的,哪些排版会“出丑”,字体设计师总会有自己带着情缘词汇来描述。区分不同的字体可以从年代特征入手、从地域风情入手、还有从最刺激的“气质氛围”入手,其实我们的视觉认知早已在这花花世界中被训练有素了。

  当然了,作为仅有些兴趣的门外汉,在字体审美方面我们也不必细究太多,要知道那些个字体在设计之时被拿捏把玩,哪怕“往左边一点点”(一个像素?)都事关美感的象征活儿太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