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4:3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0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 元,页数: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朱先生的这本书非常经典,已经不用多说。虽然当时这些信件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青年,但对于时下大学生也有相当的意义。此书迥异于当下心灵鸡汤,虽然也是劝人沉着奋进,但字里行间的真诚却清澈见底。

  重读此书,还是有猛醒。猛醒于常常疏忽之处,猛醒于时时懈怠之时。

  朱老先生谈及了很多个方面,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至始至终,却只用一个态度说话:劝诫青年朋友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及自己,切勿盲目随从世俗,贪图近利。朱先生概括了一下时下青年的毛病: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仔细想来,呵呵,现在的我们不也如此么?

  既知病根,当开良药。然而良药苦口,青年朋友多半不怎么爱吃。

  一、 谈读书

  谈读书,老生常谈,却不得不时常谈谈。读书是顶重要的事情,相比较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而言。读书三件事;一要有兴趣,二要坚持,三要读好书。朱先生谈到推荐书这一件事,这委实是一个问题。“个人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书,供天下无数青年阅读,并让他们有趣味,读后发生效力?”有了自己的阅读兴趣,根据自己需求去选择,才是正路。兴趣起来了,才好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或者寻求某个领域的推荐书籍。坚持不必再说,万事离了坚持都不见成效的。读好书,很重要。然而也不得不走走弯路,读一些无聊沉闷干涩的书,总之,先培养起来兴趣罢!

  二、 谈动

  三、 谈静

  此处所说“静”,不是呆呆坐着不动,更不是室内电视游戏推塔。此处它指的是“感受”。换句话说,它指的是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能于平常处见到普通人见不到的东西,能领略觉察自然和人性的美。朱先生引用一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仔细想来,这本是极普通的半池子死水而已,朱子感受发散之下,竟然能领略如此意境!静中非静,思考联想;悟中有悟,趣味自来。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于时下我们已经是个历史词汇了,略去不提。至于政治问题,我们在这样一个美好和谐的祖国大家庭,齐心协力共奔中国梦,哪有什么政治问题呢?同样略去不提。

  五、 谈十字街头

  这论题本来自《走向十字街头》一书。作者阐发开来,遂成文章。寓意一是提倡哲学与文艺多多跟现实生活接触,二是学术思想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十字街头。然而,一走出来,就有矛盾。朱先生说的是,哲学文艺之类跟习俗传统之类的矛盾,说的是怎么打破偶像追求自由之真我。时代的差别于此显现,当下网络时代,八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竟然丝毫不再顾及所谓的习俗传统,每个人都想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思考不倾听,执着于表达自己观点,鲁莽叫嚣之辈大有人在,彻彻底底的沦落在十字街头之中。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悲哀罢了。

  六、 谈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这真是一个无比超前的概念,用在时下,丝毫不显得过时。因为现在的人们,真真正正的生活在多元宇宙当中。

  “个人资禀经验不同,而所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这句话真是真理一样的存在,当时社会如此,现今更是一样。朱先生提及“科学的宇宙”“道德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每个宇宙自有其一套判断标准,衡量价值,绝对不能混淆乱用。用自己的标准来审判别人,本是人类最大的误解之一。然而人总是这样,习惯倾向于这样。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跟你对话的这个人未必跟你处于同一个“宇宙”当中,你们之间未必有共同的三观体系,你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如果意识践行这一点的人多起来的话,这距离“真善美”是世界真是越来越近了呢。

  七、 谈升学与选课

  升学,选课,这一问题实际就在于如何选择。现在高考完毕,分数线陆陆续续出来,很多同学也为此头疼不已。如何选择一个又有前途又有钱途,还体面受尊重还能显得高大上的专业?这个问题在朱先生看来是第二重要的问题,第一重要是生活,无论做学问做事业,都是为生活而服务。于我看来,这也是第二重要的问题,第一重要的是兴趣,无论哪个专业课程,只要感兴趣就够。任何专业技能都算是看待世界的一个窗口,当你到的高处,看到世界大同小异。所以,先考虑兴趣罢!

  八、 谈作文

  作文,看似是写文章,实际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样一种能力重要之处不显,但处处用得到,处处显示你的水平。如何写作的技巧,可以在网路上搜出几百万条,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妄想大师神人传艺,一朝悟通,写出绝世好文,纯属空想。

  九、 谈情与理

  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大问题,在一章文字中谈清楚是绝无可能的。朱先生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此话也是朱先生个人观点,读者未必要细细追究。生活繁复纷杂,日子磕绊顺逆,哪是一句感性理性能说清楚的?无非是就事论事而已了。人生既然把生活作为第一要务,就断断不能只有理性,不能做教条刻板冷静冷酷的机器人。但要完全随着感性的野马狂奔,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也是不可想象之事,还是二者兼得的好。

  十、 谈摆脱

  生命路上有千万条歧路,实际却只能选择一条去走,有所取必将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即走上了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最后不免差误时光。这就是不知道摆脱的毛病、

  这个道理很重要,却最常被人忽视。时常见到听到人说,不喜欢什么工作或者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喜欢的东西,却没有勇气去追求。这可以说是缺乏“断舍离”的勇气,将时光浪费在郁闷抱怨之中。这样的情形常见到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地步,觉得谁能尽如人意呢,都是这么混过一生了呗。不能摆脱,这样的悲剧是由自己造成的,不是外界所加,是人自己给自己上刑具,于通透达观者看来,是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呢?

  十一、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朱先生在卢浮宫看到的《孟洛里莎》,就是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吧。这件惊世骇俗的名作,朱先生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于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然而在他长久的沉浸于此画的意蕴中之时,过来一群游客,蜂拥的挤在画前,随意而又惊叹的赞美几句,又匆匆而去了,朱先生感慨顿生,人啊,真是太浮躁了。

  是啊,人类,你的名字叫浮躁。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更快更好更有钱,已经不约而同成为人类衡量成功与否的尺距了。不能深入,不能耐住长久的寂寞,贪容易而恶艰难,这不仅仅是青年的问题了。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看完一本厚书,很少有人能坚持一门技艺十年以上。人人都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愿意改变的有几个呢?

  十二、 谈人生与我

  人生,这个问题人人有自己观念看法。于朱先生看来,有两种看待方法:一是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一起玩把戏;二是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别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前台时候,亲身体验生老病死草木虫鱼,顺其自然按其本性,不在生活以外寻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寻求生活目的。后台时候,看待他人如看待图画小说,于中细细品味趣味,咂摸其中悲喜,了然趣味在心。朱先生这样的态度已经是真正的达观了,不惑不从,始终有自己一个人在。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人生却没有自己,他想的总是别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怎么想我。他行动就像演戏,说话就像排练,对着妻女也是装腔作势一番。这样的人生委实不值得一过,没有切切实实的用自己去触碰冰冷和炙热,拿着套子封起自己来算是什么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是国民阅读经典书目中的一册。虽然书小且薄,不过百十页,但书中引人思量的地方却不在少数,比起时下网络上灌水文章,更是不可相提并论。重读此书,略为书记书评,也算是力求避免走上“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路上的一步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青年,这里有你一封信

  时运

  山涤馀霭

  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

  ——陶潜

青年人:在你迈出象牙塔,走入社会之前,希望朱光潜先生的这十二封信可以作为你的锦囊妙计,于危难时刻度你一劫。严格来说,今天的内容只是一部分读后感,没有十二封这么多。之所以把它们写下来,目的很简单——为自己存档,也与诸位共勉。

读 书

  你每天真的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

  你觉得自己太“忙”了,忙的都是些什么事呢?世间有许多内心富足的人比你忙得多。学问是永远在更新的,读书是一个吓人的大工程。这样一来先把自己吓倒了,这下可好,干脆不读书了。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了其实也是无用。走进一家书店,千万册书里真正称得上“书”的恐怕不过十卷百卷。这就是你需要读的书。市面上的许多“畅销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所以你要慎重选择。流行的新书大多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而经过时代淘汰依然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独读书做学问不行。

  对于青年人而言,关键是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你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引诱。你是青年学生,你颇有想法,会愤怒也会谴责,可是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乃至绅商、教员们,不大半都是学生出身么?你先慢些鄙视他们,等轮到你,再看看你自己的成就。

  西方的青年人读书,内容中最流行的可分为四类:冒险小说和游记、神话和寓言、生物学故事、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这些书在国外流行,然而给中国青年读,却十分不相宜。中国学生大半是少年老成,在青年时代就喜欢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不但喜欢谈文学,还喜欢研究社会问题,甚至哲学问题。

  读书好比探险。关于读书方法不好多说,只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一遍快读,着眼于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它的内容。第二,读完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自己的感想,顿悟只是一瞬间。

  祝你即使二十多年仍是孑然一身,也不觉丝毫的孤寂空虚。

  你有一种暮气,一种病态。二十岁出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从前长辈们往往拿“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向我们说法。他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忧乐时常放心头。

  说得很对。可他们忽略了,烦恼是一种自然冲动,需要被发泄,被排解。歌德少时因为失恋想自杀,幸运的是文思来了,埋头两周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气消了,也不自杀了。青年人比老年人容易发愁,因为我们生机旺盛。小孩子也生机旺盛,但他们不知愁苦,时时刻刻都在发现新事物,都在做游戏。不快活了就放声大哭,哭完气也消了,继续对世界发射好奇心,继续做游戏。

  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想一想。你喜欢跳舞,喜欢篮球,当你低落时去跳舞、打球,慢慢专注进去,哪里还有心情忧愁呢?身体上的发泄结束了,内心也轻快了许多。

  祝你今后能一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前面说了“动”能打破“静”带来的闲愁、暮气,还没说完。人生乐趣的一半来自活动,也有一半来自感受。

  五官捕捉到的信息即使相同,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好比我们看到一棵松树,有的人觉得造船有材料了,有的人觉得适合被画下来,有的人觉得它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我们需要一种“领略”力,即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比如喝茶,渴了的汉子只管吞咽,会喝茶的却一口一口,好整以暇。有领略力的人绝不会孤寂苦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力是源源不断从生活中注入心湖的。

  周作人《雨天的书》中引日本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呐,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这种境界就是静趣。你欣赏得了吗?可能不太能欣赏得来。

  那么《采莲》呢?“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王摩诘的《赠裴迪》呢?“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不静心,看再多也是白费。

  现代生活忙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人潮里,自然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作为社会人不可以脱离闹市,因此你要修炼的还有很多。

  祝你闹中取静,胸中自有一方岿然天地。

学生与学生运动

  值得思考的一章。

  叶楚伧先生曾说,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

  恽代英先生又说,中国从孔孟后,学生看过两千年的书,讲过两千年道德,却仍然无补国事。所以读书讲道德都没用,一切青年都该加入战线去革命。

  凡有学潮发生时,你去一个店铺或一场会议,大家窃窃私语的不外乎“学生不读书,而好闹事”这种话。教育部也三令五申“整顿学风”,管理严查。

  这三派主张,你怎么看?

  如今中国的弊端就在于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之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无所成,国也没救好。

  从历史来说读书无用,难道法国革命只是罗伯斯庇尔的功劳而卢梭没有影响吗?俄国革命单是列宁的功劳而写《资本论》的马克思没有影响吗?辛亥革命未成功,不是制度革命未成功,正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应该承认的。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动人“类我类我”。比如我爱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喜欢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我对于让青年抛开书本去革命不敢苟同,将参与爱国运动为大禁的学校也未免太矫枉过正。

  让教育与生活绝缘,从学理上就说不通。因此,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

  但救国并非空谈革命,喊口号喊到声嘶力竭,帝国主义仍然在扩张。想起有北方人讥笑两个南方人站在门口吵架,互骂一气却一拳不挥,最后各自散去。如今微博里这样的正义之士少么?热点事件讨论两三天后就没了热度,每次出事都会有人感叹:真不知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

  孙中山谈自己如何想起革命时说,他少年时在香港学医期间喜欢散步。香港街道真干净,那么我香山县的街道就不该那么脏。他回到香山县就亲自去做清道夫,居然把门前的街道打扫干净了。因而他想到,一切社会的污浊都应该,都可以如此情理。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别人不管的,我可以做些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从勤勤恳恳当老师做起;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去乡下办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仅仅能劝自己的兄弟别参军;别人登报谴责贿选也没用,我只能集合同志,出力与乡绅死斗,不让贿赂的勾当发生在我们村县……大事小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事。

  丢掉学生架子,到民间去。学生自成一种特殊的阶级,社会待你我改造,而社会早已把你我当成眼中钉。一般学生有几个配谈革命?吞剥捐款的学生是否充当过大会代表?勾结乡绅政客为乱学校的学生是否没宣扬国教育尊严?向日本庚子赔款感恩戴德的学生是否没有喊过打倒帝国主义?其实社会还算是客气的,他们要写学生的罪状,还怕没有材料吗?

  希望你在谈爱国、谈革命前,默念几声“君子求诸己”。

十字街头

  特别精彩的一章。

  日本厨川白村有两本书,《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书名值得玩味。

  从前士大夫喜欢清高名贵,力求与世隔绝,冥心孤往。但闭门读书的成就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学术都趋向务实了,提倡与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流布人间致使雅俗共赏,这是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一种意义。

  然而十字街头的空气含有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走到十字街头,不免流为俗化。老庄学说流俗化,成了道观里静坐骗钱的道士;易经学说流俗化,成了街头摆摊算命的江湖客;佛家学说流俗化,成了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你我有目共睹。

  诱惑太多。尤其是青年人,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顾象牙之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二,一是传说,一是时尚。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馄饨,这是传说;新文化运动,西装革履,这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不同,但都不能盲从。

  社会是专制压迫的,不容自我伸张。九十九个人守贞洁,你一个偏不,就是伤风败俗;可如果九十九个都是娼妓,你一个偏要守贞洁,也会被当成公敌,遭人唾弃。如今很多女人被称作“剩女”,没人要的意思,问一问年龄也不过是二十七八岁,年轻得很呢。那么何出此言呢?是否是拿一百年前女人十四五岁就生子当作了标准?

  风化习俗造孽不少,但为了维持社会安宁,我们不能废除它。人与人接触,就会有问题发生,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存在。习俗对于维护社会安宁价值巨大,但以维护安宁为唯一目的就未免大错特错。习俗是守旧的,社会是常新的,因此习俗时时需要被打破。

  人是一种贱动物。只喜欢模仿因袭,不乐意改革创造。因此维持固有风化不用人费力,可要打破点什么却不容易。打破习俗,你要以一两人之力去对抗千万人的惰性,所以习俗的背叛者比顺从者更难能可贵!

  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的浮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浮浅顽劣的。最可怕的,是没有在浮浅顽劣的环境中能够不肤浅不顽劣的人。本着青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并非叫嚣鲁莽所能做到的。叫嚣鲁莽还是十字街头的作风,还是浮浅顽劣的表征。

  祝你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时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克服障碍。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

多元宇宙

  本章也很精彩。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发展到极点,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去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我们常见的宇宙有很多,这里想说道德的宇宙。善恶正是这个宇宙的价值衡量标准,但道德的宇宙不是人生里唯一的宇宙,故而善恶也不能算作一切价值的标准。比如在科学的宇宙中。

  科学宇宙里,你决不能问物体向地心下坠是否符合道德,也不能说勾三股四弦五有些不仁不义。科学和道德有时候会相互抵触,但须知科学家往往只顾着真理而不考虑社会信条。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在教会看来就是不道德,因为他们动摇了《圣经》和宗教。可我们都明白,这两个人是科学宇宙中的巨人,对于道德宇宙中的谴责,他们无法左右。

  恋爱也自成一个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你爱我是否真纯,不能问你爱我是否应该。而在科学的宇宙里,生物学认为生殖对种族繁衍无比重要。在道德的宇宙里,恋爱中存在个体的牺牲,牺牲巨大则伴随着引诱的巨大,于是性欲本能在诸多本能中脱颖而出。人应该生存,故应该繁殖,所以应该恋爱。

  但我们都知道,在恋爱的宇宙中道理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恋爱,是因为两个人相互吸引,这种情感的神圣不容亵渎。此时,若是身家、道德、财产等观念掺杂一分,则恋爱的真纯就降低一分。

  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了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另有宇宙。

  事实是怎样的呢?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并非不相容,但现实中却往往有着大大的冲突。既然不能两全,应该牺牲恋爱,还是牺牲道德?用道德宇宙的标准来看,选择恋爱者是自私,应当受到攻击,因为在道德宇宙里,道德是最高标准。而用恋爱宇宙的标准来看,除了恋爱别无他求,不顾一切地私奔也是正常的事。逃不开道德压顶还不敢私奔,则恋爱不真纯。

  但你要知道,恋爱宇宙中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才更加难遭遇。

  道德宇宙里真正的圣贤难遇难求,科学宇宙里绝对的真理不易得,美术宇宙里的完美作家屈指可数,恋爱宇宙里真正恋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恋爱是人格的共鸣,自然应当以人格高下来断定真纯程度。被一般人误会的恋爱,人们出于一时飘忽的性冲动而步入婚姻,时过境迁,色衰爱弛,这是冒着恋爱名分的纵欲。我为真正的恋爱辩护,不愿意为亵渎恋爱之名的纵欲辩护。

  祝你懂得恋爱的神圣,别在血气未定的青年时盲目地以恋爱之名放纵欲望。

升学与选课

  我最怕和谈专门的书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谈话,他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到本行以外旁人觉得兴致盎然的事物,他在一边麻木无感。这种人是为了做学问而忘记了生活。

  很多人一上来就谈专学专治,欧美学科建设都是如此才得以快速发展的。可你要明白,“专”也不是谁都有资格说的。如果基础树立得不宽广,你“专”也不能“专”多远。与自然一样,学问也是有机统一的系统,各部分彼此牵动。假使你只知其一,对别的部分一无所知,实在是不行的。

  文史哲三门需要有一切学问做基础,科学看似可以专门,却也不然。你要研究生物学,要到了精深的地步就不可不通化学、物理学、地质学、数学和统计学、心理学。连动物、植物学的基础也没有,就专门研究生物学,无异于学爬不成先学跑。

  学问这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方能精深。康德在哲学界鼎鼎大名,然而在大学里他能够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大师,而他在大学里是教文学的老师。真正的大师,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

  因此,过早地提倡专门,其实是走狭隘了。今天人们常说的中国不再有大师,多半也是受了分科研究的影响。因为没有了全才、通才。

  大学的头一两年中,应该尽量多选功课,也不可贪多,要在自己精力时间可行之内务求多方面的学习。这话不是对每个青年人说的,但对于未来预备专门为某一学科深造的青年,尤其是文史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这条忠告总是有效的。

  祝你戒骄戒躁,在打基础的年纪脚踏实地。

  - END -

  / 朱光潜先生旧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理想的年轻人

  曾经在柏邦妮的博客上听过朱光潜的名字,知道是一代美学大师。但是人的印象,总是要更具体的才觉得亲切和亲近。所以还是在看过《巨流河》之后,看过齐先生描绘的大师的课堂,其学问的深远和为人的恬淡,才更觉得其人生坎坷令人动容。也是在之后,想要找他的书来读一读。

  既不是美术生也不是文学生的我,最后读的是其他书友推荐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说来也好笑,社会不同于科学,仿佛真的是循环往复,前段时间才读了胡适关于生活意义的文章,深以为然,在当下的社会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又读了这同样是在民国时期,由大师写给年轻人的劝告,也是同样好像是写给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的贴切。

  书名就可以看出,是载于报刊的十二封信。这些信里,从谈文章到谈做人,也谈到当时的社会运动。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谈动,静和谈摆脱的三篇。

  谈动,说的是世间人的烦恼多因枯坐而起,能量不能有效的流动。所以开心称作舒畅,不开心称作抑郁。觉得无聊郁闷的时候不妨做一点实事,哪怕是打扫房间,搬弄花盆,在切实的活动中体会自己的力量,生命得以焕发光彩,就不会觉得殊无趣味了。

  谈静呢,承接上一篇,说的是生活更有趣味的人,是能在世事中体会到静的乐趣的人。这里的静的乐趣,一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忙碌的时候,能够有几分钟,静下来看见花开,云起,风吹过的那种妙处,就自然有一番天地。也就更能生出安静恬淡的意趣。

  谈到摆脱,说的是青年人总是觉得人生有诸多不如意因而烦恼。而其实所谓不如意,无非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生总要意识到,有所得必须有所舍。既想得,又不愿意舍,自然心中诸多抱怨不平。其实细想来实在是自寻烦恼。

  我买的书在这十二篇之外,另外附了几篇文章。这些文里也有几篇非常好,比如谈理想的青年,说到一个青年要有运动选手的体格,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热情,文艺家的胸襟。实在是非常有道理,有这些堪称完美,扩展开来就是公众号里的一百篇心灵鸡汤。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

  《谈读书》

  为什么读书?

  启篇便开始谈青年人读书最大的借口就是没有时间。便说出聚沙成塔的道理,然后在列举出名人们抽空读书的例子。

  增长学问,不进则退。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学校的课本范围狭窄,不一定符合你的天性;课本不适合培养兴趣。

  读什么书?

  读书要选择,值得读得书不多。谈书的书不必读。

  列举了外国青年人读的书,和自己读的书。最后其实并没有答复,因为因人而异,不能全靠指导,要自己探索。

  如何读书?

  作者只提了两点: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先快读,后慢读。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见解。

  《谈动》

  烦恼是一种病态。哲学与人生观无济于事—缺乏修养。

  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趁虚而入,要排解烦恼,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谈静》(感受)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赋,一半也由于休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出趣味。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旋绕。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国家是一个有机体,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所以整顿中国,由中央而地方的改革,和由地方而中央的改革须得同时并进。

  要身体力行,所谓“君子求诸己”。

  《谈十字街头》

  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头之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俗化。老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佛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浮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浮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浮浅顽劣的环境中而能不浮浅顽劣的人。

  围着你的全是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你走哪一条,结果都是悲剧。

  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浮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的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中去。

  《谈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顶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

  但是“道德的宇宙”决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的道理。

  “科学的宇宙”中的适当的价值标准只是真伪。“美术的宇宙”的价值标准只是美丑。

  “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纯真,不能问是否应该。

  从生物学观点看,生殖对于种族为最大的利益,而对个体则为重大的牺牲。带有重大的牺牲,不能不兼有重大的引诱,所以性欲本能在诸本能中最为强烈。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虽不必定要不能相容,但在实际上往往互相冲突。

  “恋爱的宇宙”中,往往也可以表现出最伟大的人格。我时常想,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和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

  《谈升学与选课》

  “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廪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察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算作第二等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倘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哲学和历史,须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科学是比较可以专习的,而实不尽然。

  《谈作文》

  音乐、运动和作文。

  列举了很多文章的大家,写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多是一改再改,日积月累的观察和训练。我想是希望青年人,不要把写出好文章当作一种天赋,而是当作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不可言传,可言传的全是糟粕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领帖,又可写生。

  临帖是指读书,是模仿。

  每人总度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要写生,须勤做描述文和记叙文。

  推荐了一本书书《文章作法》夏丏尊,刘薰宇。

  《谈情与理》

  作者首先引出生活应该受“理智”或“情感”支配的争论。

  科学家讨论事理,对于规范和事实,辨别极严。规范是应然,事实是实然。

  “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第一, 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

  第二, 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

  以孝为例,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

  “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on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的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智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是不理想的。

  《谈摆脱》

  从悲剧矛盾的产生开始说起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有人徘徊顾虑,有人坐这山望那山。

  “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的往那走,其余一切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十年以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许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回忆师训,殊觉赧然,冷眼观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

  再说世人:

  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了,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起无聊的话,和明知起无聊的朋友周旋了。在我看来,这都是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假如这几点在人生和文化上自有意义与价值,“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看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

  我记得这几句话,所以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谈人生与我》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附一 无言之美

  附二 悼夏孟刚

  附三 朱光潜给朱光潸

  代跋 “再说一句话”

  附录

  《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结婚是为传种,恋爱是结婚的准备;最适宜的恋爱期是最适宜的结婚期,最适宜的结婚期是身心发育完全而能力足以教养子女的时期。(值得商榷)

  《谈理想的青年》

  头一项是运动选手的体格。

  其次是科学家的头脑。

  所以过生活就是解决环境困难所给的问题。一切问题的解决都须遵照一个原则,在紊乱的事实中找出一些条理秩序来。会尊重事实,会搜集事实,会见出事实中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家的本领。要得到这个本领,你必须冷静、客观、虚心、谨慎,不动意气,不持成见,不因个人利害而歪曲真理

  第三是宗教家的热忱。

  他们见得一件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去做到底,以坚忍卓绝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回。

  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

  有艺术家的胸襟,才能彻底认识人生的价值,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随处可以吸收深厚的生命力。

  《谈谦虚》

  说来说去,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这归根还只是一件事,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因为知道如何对付自己,也就知道如何对付他人,处世还是立身的一端。

  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

  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

  人生本来就有许多矛盾的现象,自视愈大者胸襟愈小,自视愈小者胸襟愈大。这种矛盾起于对于人生理想所悬的标准高低。标准悬得愈低,愈易自满,标准悬得愈高愈自觉不足。

  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就是《易经》所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

  苦闷不一定就是坏事,它可能由窒息而死,也可能由透气而生。它是或死或生之前的歧途,可以引入两个极端相反的世界。

  苦闷是危难时期青年人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但是这只能是一个阶段,不能长久在这上面停止着。若是止于苦闷,也终必消磨锐气,向引起苦闷的恶势力缴械投降。我所谓孤臣孽子的苦闷是奋斗的激发力,挣扎的序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青年要做四种人

  青年要做四种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序: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常读常新,随着自己的成长会有不同层次的体会,这本书会给你力量,让你勇于面对人生种种,这本书也是不错的化妆品,让你永葆年轻的心态,这本书还会让你认识一个名叫朱光潜的朋友,所以最好每隔2-3年翻出来读一次,与老友叙旧,同时重新归零,重新开启新的征程。

  送书是我一贯的传统,一是因为穷,囊中羞涩;二是因为贵,提升气质。2017年读的书不多,感触多的就更少了,这本书主要由十二封书信组成,11万字不到,适合不爱读书的你。

  首先还是要介绍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朱光潜编著,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从1926年11月到1928年3月发表了总题为《给一个中学生的信》的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

  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作者起草书信时的时候正好“三十而立”,与我年龄相当,思想相似,文章读起来有没长辈那种灌输式的压迫感(我就是为了你好),颇感亲切。

  因书已赠于你,我就凭借记忆说说吧。

  一、谈读书

  现代人阅读量极大,但是问题极多。一是不成系统。大家都很忙,交通、午休、吃饭、应酬,碎片时间多,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各类文章满足了大家碎片信息的需要。但是只满足于收集信息,未能形成知识体系。二是功利观重。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学生时代开始,在环境的教导下,我们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好学校、好专业、好工作、金钱、权力、欲望,随后我们适应甚至变成了环境本身并教导我们的下一代,读书的目的性太强,人的灵性就少了,人的物性就多了,人总想着成为一台高效的机器。按光潜的表述肯定就会说,不美了。三是选择更难。读书也是有机会成本的,按照光潜的说法,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更何况市面上各种烂书,就好比朋友圈里的毒鸡汤和养生文。所以要保证高质量的阅读,朋友之间要认真读书、慎重荐书。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美容,要持之以恒。

  二、谈写作

  写作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的一种系统性总结,是大脑通过特定逻辑关系整理信息流形成的线性表达方式。对内,写作是帮助自己更好的梳理掌握收集到的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启到与自我沟通的作用。对外,是传达自己思维理念的工具,写作与演讲都是对外表达,的共性大于差异,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因此首先就要做到思想上的统一,写作和演讲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想光潜兄肯定会有不同意见,读书是审美,写作是创造,美是什么?美是人内心的表达,而写作是这种表达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会有很多优美的诗句。

  三、谈人生(我自己编的)

  要论这十二封信最核心的内容,我觉得还是要告诉你做四种人。一是要做运动员。就是要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身心。二是要做科学家。就是要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反正不要封建迷信就对了。三是要做艺术家。要能够发现和创造各种美。四是要做宗教家。就是对于自己认定的东西,要能够保持一种虔诚热烈的感觉,保有赤子之心。

  同时,光潜在谈多元宇宙中已经略有提到,而且更直接,你所选的宇宙就是你优先级最高的价值观,以道德立身、以科学立身、以艺术立身或是以某种信仰立身。

  在谈情感与理智中,也明确表示了被感情或者被理智支配都是不美好的,个体自己要协调融合,也就是所谓自身的和谐。

  最后,祝生日快乐。

  :

  1、因缘际会买了这本书,名字并不吸引人,放在书柜一年没动,后来因为觉得薄就翻出来读,读后感觉认识了一个叫朱光潜的好朋友。所以人与人的相遇是缘分,相知更难,按照数学说法叫做概率,但是概率为零的事件一样可能发生,我们习惯是把它叫做“奇迹”。

  2、30岁的光潜和我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但是却是在80年前,厉害!读书可以跨越时空认识朋友,有趣!

  3、书上有人我的心得体会,可供参考,重要的是自身的思考,你啥时候写个读书心得?

  4、要知道美是什么,不妨再读读光潜的其他书。

  5、还是那句话,读书也是美容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六):更崇高地活着吧

  相见恨晚。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都25岁了。若是18岁读到,不知道什么效果。不过当时就算读了也不见得能有什么启发。说不定会小和尚念经。虽然18岁也不是小和尚了。既然如今人们寿命延长。30 is the new 20。我就装作青年来品尝一下。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青年朱光潜和中年朱光潜。青年朱光潜是怀揣理想的,而中年朱光潜是困顿的。向中年的他学了一个词,叫做孤臣孽子。朱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比如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他认为伟大的人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毕竟近乎完人的人也是人,而不是超人。

  朱不是很赞赏有的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居。他比较赞赏孔子的态度。孔子这个大圣人当然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大多数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人,孔子却不逃避庸人;他反问:我又不是飞禽走兽,不和人相处我和谁相处?『抛弃』庸人和『拯救』庸人,成了两类人的分水岭。我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确不准确,这个世界上的人“一部分人醉一部分人醒着”更贴切。而且醒着的人比想象中更多。不过每个人醒着的程度也不一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所谓醒着就是勤于反思。有些人活unexamined life有的人活examined life。有的人奉行『不要想太多』。而有的人想很多,并著书立说比如《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红楼梦》。

  这本书里的话题非常多,每一封信我都可以回一封信。其中一封信谈到他的友人兼晚辈自杀。我是这么想的。痛不欲生。生无可恋。其实这样的痛苦与颓唐是个人都体验过吧。离开当时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不能说不是一种解脱。何况死者的敏感超于常人,同样的环境和待遇,可能会经历更大的痛苦。但是朱想提醒大家,自杀并非唯一的解脱。朱认为,至少还有一种值得提醒的做法,那就是释迦摩尼、耶稣、甘地的做法,他们与黑暗的世界抗争,力求洗涤污秽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朱光潜比庄子在更广的人群中吃得开。因为庄子对大多数人的苦难和破碎的世界有置之不理的态度,而去过他世外高人的生活。而朱光潜是主张济世的。不要自杀,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成为黑暗中的光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朱说这是他青年时候写的,难道是他20多岁写的?80年后,我现在20多岁读,共鸣的地方很多。时隔80年,丝毫没有落伍的感觉。我不免好奇,我们这个时代思想的最前沿到底在哪里?谁是我们的马克思?他说当时的大学生想着出国,教育只是灌输死的知识。有的学生虽然不喜欢所学专业,却认为父母栽培不容易,还是在厌恶中应付继续。他说选大学,要选一个关爱的环境,而不是老师和学生基本没交流。如今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还是80年前卢浮宫的《蒙娜丽莎》。80年前美国人看蒙娜丽莎像吃快餐一样,只是80年后中国人加入了吃快餐的大军。80年仿佛什么都没改变,但也不是。80年前周作人在世,朱还能和他通信对话呢。80年过去,如今世界工艺水平是更高超了,知识的流通更方便了,可是人心成的长轨却没怎么改变,所以他的书,甚至更早的书,依旧能带给当代读者不落后的启迪。现在社会物质更丰富了,读书的机会多了,但闲暇少了,青年们供房弄得疲惫不堪,会有更多的青年有条件有幸去领略朱一般的境界吗?

  不知道朱光潜对男男相爱有怎么样的思考。王尔德的书他是读过的。断背山会在他心里激荡起怎样的感想?他当然是看到屈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但他是怎么看待他喜欢花草而且沉迷楚怀王的呢?老庄的书他是看的。朱会不会也用阴阳的视角去看待男男呢?我们当代的大学者们,请正视这个世界的潮流吧。人类的历史是不是要开启新的篇章了?

  他谈到男女婚恋。他四十多岁的时候认为,婚恋是一种义务。在想结婚的时候恋爱是最好的。恋爱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繁衍后代。不知道什么样的阅历,会让他有这样一个反思:把恋爱——婚姻——繁衍——义务做了一个绑定。至少还有“吸引——恋爱——快乐”这种模式吧。朱光潜应该也是喜欢看美女的。不知道他又怎么看待婚外情。怎么看待现在的open relationships。其实很多人恋爱不是为了结婚生子的吧,或许就是喜欢恋爱的感觉,喜欢对方的性格、样貌、才华等。他说不要『谋』恋爱,而要『遇』恋爱。其实也有道理,恋爱没有那么难,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谋也没有必要谋。说是谋恋爱,其实都是谋恋爱以外的事情。

  朱光潜重感性、不落俗套、热爱文学艺术、胸怀天下,是个有意思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七):《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因为这十二封信,我被朱光潜所折服。平淡而又凝练的美文就在他不经意的说教中流泄而出,如同慈祥的老爷爷对小辈的呵护。看这本书时,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期,莫名的感伤在读到第二封和第十封信时烟消云散,如同醍醐灌顶的恍悟。如此,这两封信变成为对我感触最大的两封信。一封为《谈动》,一封为《谈摆脱》。《谈动》中,我懂得了,动的生机所带来的舒畅,排解了莫名的感伤。第十封信《谈摆脱》则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摆脱不了,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两封封信是朱爷爷用来解脱万千青年的伤感和悲剧的。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生机重在动,多读书,多做运动,在其中体会动的生机和舒畅。抑郁和闲愁最苦都是情绪不泄反堵的表现。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动起来,自会洒脱舒畅。在情感上疏通后,再谈摆脱就再合适不过了。《谈摆脱》是朱爷爷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敢辞职,尽管每天嚷嚷着要辞职,于是他每天活在痛苦中。这恰如现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爷爷及时提醒了我,认准自己的目标,专注而又大胆的去追,舍弃旁枝末节。他让我从悲剧与自怨自艾中醒悟。

  这两封信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着实不小,但我单单把这两封信拿出来或许不妥当。因为这十二封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为第一层面,密切围绕青年的生活所给出青年自身修养的四个建议。第二层面是第六封信到第八封信,开拓了青年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发展问题。而第五封信和第九封到第十二封信为第三层面,所谈话题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帮助青年直面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浅薄的认知把这十二封信分为三个层次,这或许不恰当,甚至可笑,这只是我作为一名读者自己的看法罢了。

  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一层如同与老爷爷话家常。他喝着茶,笑着,对我们说要多看一些书,学会排解心中的抑郁,学会去感受心界的空灵,也要懂得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读书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可以寄托我们的思想和兴趣,不至于被外面的花红酒绿所诱惑。除此之外,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是想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处理好读书与救国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于是在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提出了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

  第一层面除了学习,还讲了心性的问题,谈动和谈静。谈动重在抒发,故而焕发生机,尽兴而又舒畅。谈静重在感知,保持灵台空明。一动一静之间的哲学很是深奥,自我修养和陶冶情操,也就变得既简单而也不简单。青年既要有动的生机也要有静的感知。

  第二层面略高了一些,首先第六封信是谈多元宇宙,本以为这封信会很深悬,结果朱爷爷开头说和青年谈一谈恋爱观。他没有直接从爱情讲起,而是从人生多面的角度分析了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人生自然是有多个宇宙的,有道德的宇宙,有科学的宇宙还有美术的宇宙,自然也有恋爱的宇宙。我们青年固然不能深陷一个宇宙抛弃所有,那样的人生是狭隘的,宇宙也是荒芜的。每个宇宙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如善恶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而恋爱的宇宙中价值标准是是否真诚而并非是否应该。有时,道德与恋爱可能会有冲突,更偏向哪一个宇宙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青年更应慎思。不可偏废一方,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宇宙。在谈多元宇宙中,他不知不觉中为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一是要思维广阔人生是多面的。二是要认真对待恋爱,真纯是关键。三是不能沉沦抛弃一切。突然惊觉,朱爷爷潜移默化的谈话功夫,可谓炉火纯青。

  除了爱情,青年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升学和选课。做学问全靠自己,做事业也是全靠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博而后精深。广泛学习,并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既扩宽自己的视野,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和选择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谈到做学问就不得不谈一谈作文,朱爷爷十分后悔青年时期没有多多写作。他希望青年能够多写作,领略文章的艺术。另外,朱爷爷也提醒了我们,做学问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不能因为做专门学问,而忘记生活。

  第三层次,是最深奥与抽象的层次,是朱爷爷对人性,对社会,对人生深刻思考的思维火花。人性偏爱守旧,需要打破传统的英雄;人性常常陷于理智和情感纠葛的漩涡,需要在坚守规则的同时,对世界保持爱意;人性偏爱效率和浅尝辄止,需要慢下来,用心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我们处在的社会高度发展,但文明的细腻程度与中世纪有很大的落后。在社会的舞台上,人们都在演戏。一种在前台,同世人嬉笑怒骂,一种在后台,冷眼旁观,无悲无喜。

  这三个层次,如同思维绽放的烟花,步步升高,一朝绽放,惊艳四座。朱爷爷的语言不需华丽,便可雕刻出一个庞大的世界。我折服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灵魂。愿常和他饮茶谈笑,隔书相望。

  这十二封信虽短,却意味无穷。我一读再读,看不透纸上浅薄的文字中所描绘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读再读,不断的去追寻字里行间另一个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