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逃出母宇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逃出母宇宙》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2 05: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逃出母宇宙》的读后感10篇

  《逃出母宇宙》是一本由王晋康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一):实力所限,差强人意

  王晋康的又一部长篇,下到kindle里两个多月,这几天才看完,总体来说,阅读体验差强人意,勉强及格。

  上一次看老王的长篇是描写外星人入侵地球的《与吾同在》,和这部《逃离母宇宙》一样是“末日灾难题材”。可惜的是,同样题材,老王也没什么进步,更无法和更优秀的《三体》《天年》相提并论。《逃》前半部还不错,后一半差点看不下去,基本就是绝境、希望交替出现,太套路审美疲劳了。

  老王行文风格特点书卷气很重,文中角色对白用了大量的书面语,每个人都像是读报告,像是僭越、孟浪这些词汇,日常对话哪有人会用,读起来就会有疏离感。

  《逃》在每个章节的开头,用角色撰写的回忆录作为本章的提纲,我想不通这一设置意义在哪里,简直有弊无利。不仅剧透了本章情节,而且“回忆录”这个东西时刻提醒了读者“你是以未来人的身份在阅读历史”,缺少了与角色共进退的代入感,没有《三体》《天年》里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

  说实话,老王挺努力的,但功力有限,作为一部科幻小说还行,抽离科幻成分,甚至都不是一部合格的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不要说《三体》了,连《天年》都比《逃》出色。不过这也有篇幅原因,《三体》是三部曲,《天年》只写了灾难的发生阶段,《逃》在一部小说的篇幅里写了人类文明的三起三落,难免有些情节推进会突兀。

  有了《三体》的珠玉在前,感觉在它之后的末日题材科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的影子,豆瓣书友的一篇《逃离母宇宙》角色《三体》演职员表简直让我笑尿了,可见《逃》在人物设置上跟《三体》有多像。

  以上。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二):这个能算是老王最差的作品吗?

  从文学性来说,基本等于零。无论是章法结构,故事情节,还是写作技巧,甚至是遣词造句无一不透出一股浓厚小学生气息,人物塑造呆板人性刻画么,对不起,这东西太奢侈了。什么心里发苦,什么这个内禀那个内禀的,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

  而从科学性来说,整部小说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除了楚天乐之外,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白痴。而从老王着力作为救世主刻画楚天乐身上,我也没发现他的思想有什么闪光点。几乎他每次提出的想法我都早就猜到了甚至对书中人物为什么这么久未能想到而怀疑自己是不是猜错,可是最后结果没有一次出乎我的预料。

  好吧,我们一个一个来。最开始楚天乐发现星体蓝移现象,至于全世界那么多科学家天文台对这么明显的天文现象视而不见而让一个身有残疾民间科学家用土炮发现这种设定有多荒谬我就不说什么了,但是发现以后那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对这次暴缩是以地球为中心这一荒唐现象深入思考发表不同观点,这是在赤裸裸藐视所有科学家乃至藐视整个人类的智商。这个现象很难解释吗?连我这个对天文、物理根本没有入门的爱好者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把宇宙二维化成一个正在收缩的气球,从气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向四周看去都会觉得自己是收缩的中心,而从气球之外看去,很容易看到这是气球的整体收缩,同理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是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在收缩,而之所以三十多光年之外的星体没有观察到蓝移现象,只是因为还在光锥之外,光线还没有到达地球而已,这是我在一开始看到楚天乐发现蓝移之后就猜到的,这么个明显的结论值得这么死死捂着,一直捂到全书过半,诺亚方舟首航之前才抖出来吗?

  同理,那个逆向湍流理论更是可笑至极,但是作者为了表现楚天乐的天才,不惜让全世界科学家集体患上脑癌,一定要等着慧眼独具高瞻远瞩神目如电的楚天乐指出这么个可笑的错误,然后全体茅塞顿开状。还有更可笑的,连楚天乐根本没有涉猎的学科项目也要他来指点迷津,比如那个人蛋计划,这也太扯了吧。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三):为了硬而硬(剧透,慎入)

  今天好不容易把这本啃完了。前半本看得还蛮来劲,后半本真的是在啃。

  前面的一些文字还是很有老王的写作特点,而后面半本看着越来越累赘,越来越像是网络小说的写作手法流水型叙事,一大堆的人物,光写名字就半句话去了。而且缺少惊喜,更多的是“哦,跟我想的一样”的感觉。

  1、流水叙事,详略不当。

  每一章的开始总会引用《百年拾贝》里的一段话,这很好,很有内容提要的感觉。但是就全书来说,为什么不能增加一些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呢?非得一步步按时间顺序叙事。而且主要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在有些情节和人完全可以简略介绍,却一定要大篇幅描写,实在没有必要。比如文中的两只大猩猩,你去写他干什么?只要最后智商结果出来的时候写两句说猩猩都会偷东西了就好了,何必详尽的介绍和他们的交流。有点偏题的嫌疑

  2、为了硬科幻而硬科幻。

  根据老王以前的作品,可以知道天体物理学并非老王的专长。但书中却有大量理论物理学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那些和主线无关的说明,其实你说了读者也未必懂。而且这样大量的解释使整书的可读性大大减弱。喜欢这些解释的,不如直接去看科普读物得了。比如怎么在超光速宇宙航行中确定方向,说了一堆,我还是没看懂。

  3、人物太多,根本来不及塑造性格

  全书性格特征最明显的就是那个褚老头,接着就是主角姬XX和楚天乐,即使鱼乐水的性格都不明显,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个性格随环境变化意思。可以看到这些人全部是在前半本书中就出现的。我们再看看后面的人物,他们的下一代,楚天乐的妹妹柳叶也还好,还有点少女怀春的性格。光屁股的泡利也还好。但是再后面的那些人,他们的后代,我连名字都不记得几个了,人很多,但毫无血肉,只是个名字而已。但是这些名字却不能算是配角,因为后面的那些事情他们都是主角,是推动者,是执行者。这里就碰到一个问题,篇幅不够,写了这些人就太长了。这就要看老王取舍了,要么老人就不写了,就写新人,并且着重描写一两个,以小看大。要么就别让新人干那么重要的事情,或者即使干了,老人也不再关心,只从老人的视角看世界。但结果老王却是这也写那也写,两边都不肯丢,搞得跟网络小说一样。

  4、政治家都是短视的。

  书中提出了民间组织的推动比国家机器要容易,这点我很同意。民营企业明显比国有企业有活力么。但是这个民间组织却能源源不断的获得联合国的资助却是奇葩。怎么可能源源不断。给你钱,风头你出?即使朝中有人也不可能。还有就是官办组织最讲究控制力,给你钱我就得入股,我得控股,不然我不变冤大头了啊!即使是世界末日的大背景下也是如此,因为政治家都是短视的。还有后面当危机基本解除后的40年,任然会有那么多人来给鱼乐水过百年生日,那也是不可能的。都40年了,人们早忘了你了。比如现在2016年,40年前1976年,在1976年之前作出卓越贡献人士,马丁路德金什么的,科学家中就算是爱因斯坦,又有几个政治家会去参拜他们呢?

  5、有些问题还是无法自洽

  也许是我没看懂他的解释吧。先说一个趴火车,在盲飞状态,一架亿马赫的飞船去追2.5马赫的飞船。文中的原理是说,从前面飞船激发粒子对撞的间隙(几微妙),把后面飞船飞到前面飞船的本域空间。那么问题来了,现在都是2.5倍光速在飞,你要跳过去,得用常规动力跳吗?关掉还是不关掉超光速引擎呢?不关掉的话,两个本域空间不就撞一起了吗?然后前面飞船被穿透。关掉的话,你的速度瞬间下降到零,你得有至少2.5倍光速的瞬时速度才能跳过去,而且会有相对论效应。傻了吧?跟傻的还在后面,如果你能从空隙中跳过去,那么光也可以,那里面的人就能看见了,不是盲飞了。

  6、真的是每书必脱吗?

  老王的旧读者中有个笑话,就是老王的小说必有一脱。本书在这方面到没有过多的描述,不过把新人类全脱光了,理由衣服没有必要,飞船里恒温恒湿,他们很理性。好,那我们就说说理性的后果男性当发育健全以后脱光了走来走去,你真不觉得晃荡难受么?女性更惨,走着走着下面有红色液体漏出来,这场景真是……大家自行脑补下吧。而且虽然是新人类,但是其DNA和人类还是没有本质区别,那必然存在性欲,那么不管你的脑袋多么理性,你的身体还是会对人类这种原始欲望给出反应反馈的。走着走着有反应了怎么办?视而不见?

  总的来说,老王的长篇真的不如他的短篇精彩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四):人物扁平三观丛林 硬科幻容易带硬伤

  前天下午晚上一直在看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八九个小时口气看完。看的时候挺惊心动魄的,看完又觉得不过尔尔,好像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而好的小说阅读效果应该是,不管看的时候是个什么节奏,看完之后是绕梁三日,回音不绝,长时间地反省

  大概我对这种硬科幻不是真爱,感觉它过于追求那种理性严明,科学性,人性不足。科幻小说想要表现的目标仍然应该是人,而不是科技本身,起码不仅仅是理性本身。只关心科技的人难道不应该去看科技论文吗,还看小说干嘛?不管什么类型的小说,总的归属还是应该是文学,文学就该是指向人心的。

  最近才刚接触到王晋康,看前面一个中篇集子的时候很惊艳,觉得非常硬,这种硬,不是技术硬,不是科技方面多么炫,而是理性的坚硬逻辑至上,看得人心里发紧,一愣一愣的,甚至恐惧,很有特点。

  《逃出母宇宙》也很硬,没有多少人性的千回百转,作者把整个故事背景设置得很绝,非常极端的一个境地,宇宙都要灭亡了,还有什么更绝望。虽然不乏反转,但转来转去就是一个更加绝望,看到后边就挺难受的,老是让女主感觉男主又发现了什么、阴云又笼罩了,什么都是他感觉到的,他就是个报丧的乌鸦。情节的递进让人感觉雷同而疲乏,笔法也雷同。

  这种绝望不能写太多太久,阅读情绪不断恶劣下去。不但面对宇宙的灾难,也面对人的异化,又没有什么希望可言,所有能做的也不过就是防御,看久了很泄气的。最后的效果就变成,这种智力激荡有什么意义,整个宇宙还是个宿命论的状态,你先知你发现这个那个的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没发现宇宙爆缩实际上也不会发现暴涨,顺其自然罢了,整个都在白折腾,而所谓科技大进步,又马上面临智力崩溃,全部都是白折腾吧?远不如顺其自然好吗?就没有学过一点道德经一点庄子吗?

  尤其是三观不正,什么叫,“活着,留后,生存第一”?该灭亡就灭亡呗,为什么把人类看得那么该死的重要,这跟把个人把自我看得太过重要有什么区别?一颗脑袋去保护整个人类,一个老头去开拓一个新地球,都太有创世情结了,虽然掩盖在强大的理性的不动声色之中,但这些走在前头的人,所谓为整个种族担当努力的“乐之友”们,难道不是更加极致的自我中心?不择手段地活着,不顾尊严不管规则,难道不是老赵家所谓生存权高于人权的谬论的变种?可见不管科技理性多么高水平,不懂历史不懂人文,本质上就还是含奴量很高的。

  所谓的全球范围的科技政治,更是幼稚愚蠢,不值一驳。只有根本不懂政治、不懂人文科学、不懂社会科学、学科傲慢理工脑袋才会这么想。

  总之,太硬,太冷,只关心科技,把人物都写得很扁平,很脸谱化,在小说里活了几十年也没有变化进展,也没有复杂层面不可爱生动说教僵硬,没一个活色生香的。

  这倒也是很多科幻小说的通病,人物过于扁平化,为故事而生,没有性格发展变化的复杂性,从头到尾几十年一直就是这么个人,遇到任何打击刺激还是这么个性格,面目模糊

  今年看科幻算是比较多,国外的还是看得少,只对阿西莫夫很赞叹,机器人法则很牛,简洁优美,互相牵制,逻辑缜密,非常自洽,不能细想,怎么算都碰壁,就这么几条法则就足以支持很多故事结构了。

  国内的,有些看过一篇两篇的也分不清,印象深刻的主要是,大刘小刘王晋康,还有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小刘和北京折叠都是那种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下得了某种机巧的,中国人看着很一般,外国人看着那啥,评价高但实际未必价值高。再想想莫言大师拍案而起,就更呵呵了。

  大刘呢,刚开始看的时候很惊艳,大概是我当时对这类看的太少,自己脑洞太小,同时也有些迷信了他的名声,所谓一个人扛起了国内科幻写作的大旗,从影响力上可能确实如此,但是他扛起了,也未必就达到了什么多高的水准,人物形象平和三观不正丛林化的问题他都有,跟王晋康一脉相承,可能也跟国内的创作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吧,也难苛求。

  刘慈欣的影响力大是有机缘的,在他之前可能写作和阅读科幻小说的土壤都比较贫瘠,后来科幻世界杂志组织了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国内年轻读者们也在多年小众化边缘化的孕育中慢慢增加,有大气候的影响,他在这个环境中,一个是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一个是确实有突出的作品,《三体》虽然也有争议,但确实是在某一个方向上基本走到了极致,第三就是有相对比较稳定的产出,不是说只写了三体就蔫了,而是一直有新的作品,在科幻圈能保持一定频率的亮相,而且质量也比较稳定。

  虽然看评价说国内还有不少新人写得不错,但视野所限还真没看多少,很久以前看了一阵杂志,没有太多印象了。惭愧。

  另外今年看的最多的就是倪匡,三十几个原振侠故事,一百二十几个卫斯理故事。

  倪匡这个路数就跟刘慈欣、王晋康不同,明显不够硬,不是理科生的写作,是文科生的科幻。

  首先,故事是讲得非常之精彩的,节奏感很强,跌宕起伏,吊人胃口,想象力丰富,正因为不够硬,反而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然而他很多想象力其实也是很划时代的,而很多情节其实王晋康他们也是借鉴了的。想象力是有限制的,必须是基于目前人类所有的一切,而没有多少是能凭空创造出来的。

  而且倪匡的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不仅仅是科幻,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情节不是科学幻想而是传奇,有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承和底子,没有那么多烧脑的科技上的障碍,狠抓人。

  人物虽然也不免有一些扁平化,但他这种扁平的设定却也写得精彩传神,你只会觉得是一个性格非常极端、非常突出的这么一个大活人,而不是那种面目模糊的符号人。

  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种传统文人的担当和反思,不是说呈现一个技术问题就完了,而是更多反思人性,关心一个人在某种境遇下会怎么选择,该怎么选择,关心技术发展会带来什么不安全的副作用,关心如何安顿我们的心。

  很多故事因为外星人角色的设定而不需要科学上的完善,但其实那些外星人不过是传统志怪小说里面的鬼怪妖魅吧,很多时候也是人本身,所以他的这个想象,是有根基的,是带着深厚底蕴的,虽然不直接。

  他对人类的发展有思考,有悲悯,不过分强调和要求人的理性,反而,你说卫斯理是靠的理性吗,他很多时候靠的是直觉,勇气,这样一种性情上的东西在支持整个小说结构,有一股很强烈的情绪,而不是理性。

  理性这个东西很可贵,但是它在小说里面就比较缺乏推动力,缺乏一种速度感,有一种停滞感,所以控制在中长篇的规模之内还勉强,拉长到超长篇就难受了。

  所以说华文世界的写作实在是,还挺诡异的,虽然时间线上一直没有断,但是传统是断了的,我们实际上使用的汉语跟文言传统是断裂的,很像一种新语言的写作,没有根基,很多看着都是在尝试的、新鲜的、单薄的东西,远不是日本文学那种穷尽一切可能、无限逼近极限的一种累加、叠进的探索。

  反而我们老说人家港台文学如何如何,说香港如何文化沙漠,可是你看香港有多么牛的通俗小说,金庸古龙倪匡等等,你看不上的所谓通俗的东西,生命力很强、很久远,到现在也没有国内的写作者可以真正超越。

  任重,道远。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五):反科学的拜科学邪j教——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不是那么脆弱的!

  反科学的拜科学邪教

  ----------评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 >

  0前言

  最近浏览了一下科幻,看了除了刘大神(三体的刘慈欣)独挑大梁之外,要找挡得住的,真是很少了。王晋康20年前浩大声势,名气当年还盖过刘慈欣。现如今呕心沥血、挣扎推出的这本<逃出母宇宙 >却还是原来几个短篇拼凑拉长的,主要创意依旧。借鉴其他科幻经典不说,关键是bug多多,不一致的地方更多。虽然在弱智方面和蜘蛛侠超人有的一比,但是却没有它们的情节,尤其无法容忍的是,很多地方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或者常识,再有就是民科集大成者,和现代科学格格不入。

  但是,作为一篇科幻,最令人反感的,是推论不合逻辑得太离谱了。

  UG No.1——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不是那么脆弱的!

  1 关于脆弱的人类

  1)所谓杞人大神

  世界末日了,于是部分国人齐聚,准备自杀。

  且慢,你看清楚了吗,世界末日了,不过再在——200年后啊。

  为200年后的死亡先自杀?太开玩笑了吧。

  还是发生在我国。

  (真的吗?脆弱的人类,人类真的脆弱吗?特别是我们的国人,真是脆弱的吗?)

  注意,书中没提到邪教—并非自杀就可以重生,而他们所崇拜的那位傻乎乎的杞人,也绝对不配做一个宗教偶像。),那么,最起码自杀没动力吧。

  何况是200年后的事情。

  反对最得力的理由恰恰书中列出了一个故事,因为孩子会死,所以应该一生下来就掐死它?——恰恰是同一个作者把这个荒谬变成了现实。

  何况,猪脑子都能想到,不生孩子就好吧。然后,如果是我,自己再努力活到200年吧,想看末日,任重道远馁,同志!

  2)所谓纪念先烈

  那个森么baby宇宙船名,比如说以明朝人万户命名等等,全晦气.

  出于一般人情都不至于此吧。毕竟本来就是高风险性的实验啊。——还是说,你的钱要打水漂了。

  骗同情不是这样骗法吧。

  3) 所谓人性关怀

  一边说吃人有必要(嘴巴叫得欢)一边处处人情(实际上棉花糖)。如突然塞一个柳叶(主因是谁的未婚妻吧)到飞船中,如提出要送房地长大亨回地球。。。你们死到临头还闲的蛋疼啊.还有第二次送房地长大亨去播种,那个光速飞船的危机呢?干事情没主要次要之分吗?

  2 关于科学

  这就是最让人吐血的,也是为什么说王靖康搞了个拜科学的邪教。

  尽管里面幻想真空的层次和空间湮灭球的桥段,创意很好,而且,和三体一样,很难得是几个创意连在一起了——然而,bug也是云集的。比如

  2.1 空间湮灭球理论

  理论提出了,然而在设计实验前,论文还没被人读到,理论的提出者想设计飞船...这个真是山顶洞人的设计啊。因为现在理论(科学家)和实现(工程师)有着极大的不同,现代社会涉及的领域大多太复杂了。没有一个全才可以全部掌握。最多是指导一下。最关键是不等到论文被同行人读到,不等到被评价挑刺(同时也是补充、玩善理论),就自己去造飞船,那是白扔钱和人命啊。莫非文中的民科家都是武侠里面跳崖得神功流派的不死传人?

  2.2 所谓科学的实验

  因为空间湮灭球的“肚脐力”的作用时间小所以不考虑(P239)...这个民科常识啊~~~~大爆炸用了多久?

  (ok,没常识也好吧)

  结果后面跑出了极大的差错,原来向上的方向都向下了!!!——预言与实际差距这么大的理论,实际就没有实用价值。该“科学家”应该满头大汗去检查理论,或者惶恐的准备事后自杀谢罪了吧。~~~~不料,该“科学家”还在得意洋洋的继续发表理论?诸位主流科学家都沦为菜鸟,白痴,应声虫,从头到尾只会点赞.....

  其实这些东西根本不必讨论,做一次实验,再看理论是否匹配。如果空间湮灭球的预言与实际差距这么大,首先就是要去完善理论(比如修改参数什么的),再去实验,直到数据接近预测为止。我们中医都是这样做的吧。

  随后空间湮灭飞船实验发现反常不是中断实验,而是加大实验,那个混蛋敢这样做实验?没出事...只能是作者保佑了。比如说假如增加不是线性,而是抛物线的增加呢?

  大概为了情节的波折,后面又还出来个小宇宙的失败。

  小宇宙那个算失败?他们的实验就居然从来没失败过!!

  最后还拿婚礼做首次实验(btw,那么小的宇宙,能独立地活着吗,能有生态圈吗?)

  逆天啊——而且之前居然不做实验,不用一个真正足球大小的做做实验(凡人修真传,那是神仙鬼挂小说好不?那那里面都知道灵草不能先吃,要分几分,对对谁,拿狗做做实验)连邓爷爷都知道先小实验摸着石头过河啊。几次三番乱扎猛子的,不早死几次去。结婚没有这么痛不欲生好不!

  这些“科学家”还要什么资金啊,去买六合彩,去当人肉炸弹得了,反正是不死之身。

  2.3 所谓科学,经济和人性

  aby宇宙实验丢32条船就要自杀?前面的建材市场垄断赚的钱呢?实验从不算风险的?

  船主自愿放弃债权...那个,作为文中自私的财主,表示不追债就可以了吧。放弃债权,是马恩提前显圣,提前共产主义了?

  还有以吃人肉为题讨论带不带武器,也没讨论过什么结论了。老王是怕得罪读者吧。但是但是———

  aby宇宙只有他们自己吧,准备自残?

  空间湮灭球就是武器吧?如果baby宇宙本身在扩张,没收缩就无法空间湮灭,那么姬大小科学家的话就是错的。

  2.4 所谓科学的实验解释(这点物理君不喜欢的人略过)

  1)最大的bug是灾难的起源。灭世了,收缩了。我们去自杀吧..

  哪怕是庸人智力,第一念头也应该就想到均匀收缩吧?除非不了解光速和大爆炸理论的。

  而且一种灭世的观点,几个民科就决定了大致方向?(而且就几个决定的,没有反对派)何况,乌鸦总是被讨厌的,人性从来如此。那么反对的假设呢?

  最简单的,宇宙难道不可能是震荡?一张—缩,哪怕是小孩都能想到这点吧?(呃,这个是开头写的。老王是有包袱,不过太小看别人的头脑了)

  离谱一点的,可以是局部扩张的同时局部缩小,像是固定的弹簧。

  如果有此预测,那么后面就不紧张了。

  而现今的科学家群体能想到的解释。。。连sf都是想象不到的。

  这里面民科之于科学界的逻辑。。。我们可以推论出大海就是大点的池塘。

  2)因为空间湮灭球的“肚脐力”的作用时间小所以不考虑(P239)...这个民科常识啊~~~~大爆炸用了多久?(重要事情重复一次)

  3)后面又是零摩擦力的出现,神设计...可惜不是没有影响的太监设计,还是无头骑士设计....

  对撞机要值班人员干森么?空间湮灭飞船实验还要驾驶,要指挥么?都超光速了 遥控还无法爬到月球?人为制造悲壮气氛。

  等等,这种效应和前面说的不一致吧。前面湮灭球怎么没有收缩呢?空间湮灭怎么会就出现一个大洞(空间)呢。真把空间当成物质了???那就有各向同性,就是向前向后的力会相同,所以飞船会不动。呵呵。

  你瞎编可以,但是前后要有一致性。

  4)在无联络下,中途找到第一艘飞船?你可以试试开两枪打中10kn外的同一个洞。而且第一艘飞船还有多次曲线飞行...呃,原来后面还有呢,orz,超光速—趴火车?.....趴火车的解释还不够,那得是盲人超光速趴火车!

  没有可观可测居然实现了可控,上帝也干不了这个吧.*(这个我想起了某菜鸟写的骑着超光速飞船大战3百回合)

  5)后文还写到,时间耽误在采氢过程上-------不能一次多几采氢船流水作业。这个也是常识吧。

  3. 结论

  我不会建议少儿看这本书,因为对物理知识方面,提高不明显,但却违反科学思维、实验精神和科研界的最起码的常识。

  想当年看《七重外壳》拉格朗日坟场时的老王去哪里了?《蚁生》还不错,从《十字》到死亡大奖 就越来越糟糕,一股子满载着80年代地摊侦破的霉味和走火入魔的思想。而这本书则是集民科之大成。

  可惜的是,而在当今这个世界,早已无法穿越到武侠位面、再凭单个人能练就科学神功的了。不了解科学不要紧,了解科学思维、实验精神和了解科学常识更重要。

  也就是说,往往了解科研界的生态更重要。

  王到了今天,已经把sf变成一个拜科学的邪教。

  最后说一句——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不是那么脆弱的!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六):王老师的 科幻+小说

  1、很多人说的情节冲突不够,其实在我看来,是情节中缺乏反派的设定,王老师显然把宇宙当做最大的反派,在人与宇宙抗争过程中推进情节起伏。但实际上,微观层面上,人和人之间的对抗在书中设定的极端情况下更容易出彩。比如书中一笔带过的那个反抗组织,如果把这条线强化,架构中就有了两条主线,可能情节包括人物会丰满很多。

  2、本书中“科幻”的部分让人看了大呼过瘾,巧妙合理,只是一旦把“小说”部分加上,两者间结合的太过生硬,且比例失调。利用人物的对话揭示大段科幻原理,读起来虽然很解渴,但我总感觉是4、50年前的写作方法,有些陈旧。这也极大影响了本书的文学性。

  3、很多人说人物塑造无力,从个体角度来说,我并不认同。相反,我认为书中每个主要人物塑造的都比较鲜明,生动,有血有肉。而给大家带来人物塑造无力观点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有些地方情节推进突兀,缺乏铺垫和必要的情感支撑,比如女一号决定嫁给男一号,比如女一号和姬人锐的感情。这会把读者生生从情节中拉出来,让读者的代入感突然消失。二是书中人物千篇一律的高大上,个个是英雄,这样反而影响真正英雄的塑造,读者当然谁都记不住。这点跟上面说的其实一脉相承,总归该有点害群之马或者思想龌龊或者人格缺陷的人出现的,这样更真实。

  4、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小说,为了我们中国人的想象力,为了书中引起共鸣的中国式英雄主义。

  5、这部书算是佳作,如果文学性再强一些,就算是巨作了。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七):王老师还是适合短篇

  这本小说是扩充王老师另一篇短篇小说,刚好我在看此书之前看过那篇短篇。它作为一个短篇的时候,我觉得很赞,但它被扩为长篇后,反而没有短篇给人的那种感觉(被短篇剧透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本书全书都给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豁达的一面,最关键的是,全世界的人开玩笑都是一个味道。然而一个社会中应该是有形形色色的人,有豁达的就必定有不豁达的,虽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书中所说那等大事业,不应该是由一类人去完成。这种嬉皮笑脸的形式来讲述这个宇宙面临的巨大灾难,缺少了那种应有的压顶而来感觉。

  这部长篇所有表达的主题与此前的短篇应该是不同的,短篇中以宇宙的癌症侧面体现了主角豁达的人生观,而本书则是放在全人类的视角,面对全宇宙的灾难,人类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随便翻了一下此书的其他书评,发现大家都喜欢拿本书和《三体》比较,王老师确实不如大刘那样能扣动人的心弦。两者相比较,《逃出母宇宙》是宇宙级别的灾难,而《三体》只是地球人类的灾难,前者比后者更加致命和令人绝望;同样是人类现有科技难以对抗的灾难,同样有社会动荡,同样有人类的抗争,同样有星舰文明和新人类的描写,同样有神奇的剧情转折点,但《逃出母宇宙》就是给人一种嬉皮笑脸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天生豁达,而不豁达的人刚好又不抢戏,由以可以推测出王老师在生活中应该也是个很豁达的人。

  另外书中剧情对社会的影响描述不够,故而缺少了一点真实感,印象中就只有X县万人Y事件,其它的就没有印象了,也许是有,但我想不出来。而《三体》中会在各个方面去反映社会现象,甚至是电影会把某个人拍成什么样。

  对于科学执政,我不敢否认科学执政的可能性,但是全文中除了每一章开头的《百年拾贝》外,找不到科学执政的感觉,顶多是引领了经济潮流。

  但是不得不说,王老师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虽然看过短篇对剧情某一方面的走向已经明了,但是还是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短篇中在这整个灾难中,人类啥都没干,而在《逃出母宇宙》中人类做了很多大事,而且每一件都令人大开眼界,由于不便剧透就不一一列举。

  最后,我觉得吧,豁达是需要靠不豁达来衬托的,当整个社会都很豁达时,豁达就成了一种最没用的人生观了。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八):老爸对《母宇宙》的吐槽~

  最近看着豆瓣的评分买了这本《逃出母宇宙》,书还么来得及看就已经被同样爱看国内科幻的父亲拿去读了,阅读过程中其吐槽不断,特此总结:

  王晋康老师的《逃出母宇宙》,讲述了宇宙级别的人类灾难,人类的应对、科技进步、社会政治层面的改变和再适应。有意思的是,宇宙的坍塌和收缩没有打垮人类,差点打垮人类的反而是人类自己的智力退化。全书叙述壮美华丽,应该算是国内仅次于《三体》的末日科幻小说了。个人认为有几个硬伤是:

  1. 鱼乐水的爱情来得太突兀,没有足够的铺垫;

  2. 全球性的灾难应对,尤其是宇航和军事方面,竟然始终没有出现美国的因素,这是不可想象的;

  3. 宇宙级别的灾难面前,人类主要科技进步都产生在中国一个小山区里的民间科学院,写的有点小家子气了;

  4. 亿马赫飞船(一亿倍光速)似乎已经超越科幻,进入了玄幻境界;

  5. 总体的写作文笔还是比较生硬的,如果不是顶着“科幻”的名头,而是仅作为“小说”来看的话,那就要下降好几个档次了。。。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九):科幻小说的中心在于刻画人物和科幻内核——评王晋康《逃出母宇宙》

  http://blog.lin-keji.com/center-of-sf-are-portray-character-and-sf-core-comments-on-wang-jinkang-escape-mother-universe/

  忙于工作和专业,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写一篇书评影评类的东西了。不过既然今天想起来了,那就说两句。

  王晋康的角色,在中国科幻界里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刘慈欣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王晋康在当代、仍然活跃着的作者中,我将他列在第二位。纵然有“何慈康”这个科幻作者和科幻迷们津津乐道的名字,但我认为何与慈、康不是一个数量级。

  昨天开始看《逃出母宇宙》,刚刚完成阅读。说实在,这样一部小说很能满足一个嗜书如命的人的阅读快感,是一部好小说。但是,在打分的时候,真的不想打高分。阅读快感是一回事,评分是另一回事。豆瓣上我给打了3星——其实本想打2星,还有一颗星是白送给王晋康这个名字的。好吧,那就说说。

  1.王晋康风格的继续体现

  《逃出母宇宙》继续延续了我曾经总结的“王晋康风格”(见本人2009年4月13日撰写的《十字——典型的王晋康风格》):人物称谓混乱、女性描写细腻和结局完美。本书中继续让混乱的人物称谓四处横行,书中的核心人物们基本上都与老王以前的书中核心人物一样,互相之间都有各种亲属关系,人物昵称和正式称谓和职务头衔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交相辉映,我可以理解为是老王在写作过程中对剧情的透入,作者在写作中全身心融入了作品剧情发展之中,进而出现这种称呼混乱也是难免的。这种混乱称呼保留在书中也算是老王的风格了,但是如果老王完成书稿后来一次大修呢?对第三人称叙述部分的人物称呼进行一次修改,也许作品就少了一种老王特色。既然是特色,那就特色下去吧,也不错。女性人物描写细腻和结局完美,不想再多叙述,2009年的《十字》书评中已然说过了。

  2.刻画人物如过眼云烟

  我想每一位朋友在上学的时候就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这是传统文学教育中的观点,有不少人不认同这一观点,有的人认为小说就不是刻画人物……这里无意讨论小说的中心到底是刻画人物还是情节描写还是别的什么。我本人的观点是赞同“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这一论断的。那么按照这一论断来看老王的《逃出母宇宙》,我觉得本书在刻画人物方面继续如老王以往的作品一样——不成功,或者说叫做“千人一面”。

  读老王的作品读多了,基本都会发现里面有太多高大全的人,而且人物之间的冲突基本上很平和,撕破脸皮的基本太少了。而且就我自己来说,老王的作品读过以后,基本上作品人物的名字会很快被遗忘,然后故事剧情也紧跟着遗忘,随后只剩下的就是一个大概的科幻内核。王晋康的四卷本小说全集,在2012年的时候我重新阅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剧情深刻留下印象是几篇经典之作,但印象是出于对科幻内核和剧情,里面的人物叫什么名字,我全忘了。比如《水星播种》、《泡泡》、《豹人》等,连个人物姓氏我也想不起来。《十字》是我写过书评的一篇,就记住了女主人公姓梅,关于这个人物除了科幻内核外也就没了。《逃出母宇宙》之前的《与吾同在》更甚,一个人都想不起来了,仔细绞尽脑汁想了想,貌似男主人公姓姜。也许《逃出母宇宙》中女主人公选用了“鱼”这个独特的姓氏,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个人揣度罢了。

  老王作品中的人物,“伟大”是个经常出现的特质。对于一个读者来说,读一篇小说,里面伟大、无私为人类生存事业做出奉献牺牲的人,看了一个感觉没什么,看了两个就觉得雷同,看多了就觉得疲劳了。我感觉现在看老王的作品就是这样。套路很简单,遇到了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疾病肆虐,也有可能是宇宙毁灭,然后天才就出场了,然后天才拯救了世界(或者像《逃出母宇宙》一样,天才的理论一遍一遍发现错误最后折腾了地球好多回)。但是主人公的个人性格,描写平淡而顺其自然,主人公说的每一句话,对读者来说都是顺理成章发生的。主人公的性格,在老王笔下就是两个字——平和。哪怕在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也是平和。比如《逃出母宇宙》里女一号选择留下来嫁给男一号的时候,想都没想就决定了。就算老王笔下的人物都有圣人特质,都行事不拘小节,但作为一个人,这种决定在老王平淡的描述之中做出,实在让读者无法理解。类似的还有书中的很多刻画,杞县县长辞官等剧情里,人物的选择做的太让读者感到突兀,对这种描述,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因于原作主人公的“特立独行”,作者对人物描述功力的欠缺也是不可回避的一方面。就像《十字》里的女主人公,当了这么多年老处女,为了事业不惜去“色诱”,纵然有女主人公的特立独行,但是对读者来说也十分突兀。

  说完了老王的人物刻画,不得不提一下大刘的人物刻画。大刘的人物刻画也是许多读者所诟病的,但是我觉得和老王比起来,大刘还是强很多的。至少,我记住了《球状闪电》里女神一样的女少校林云,记住了放浪不羁的丁仪,记住了不择手段的章北海,记住了雷迪亚兹这个悲剧的独裁者,记住了罗辑,记住了大史,还有程心云天明关一帆这些活生生的人物,中国太阳里的庄宇,乡村教师里的老师,地火里的刘工……这些人物的每一句话,都感觉是这个人物说出来的。老王的人物,感觉都是一个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哪怕是那些字面上看起来乡土气息很浓的话语。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大刘的人物活了。

  3.科幻内核和核心剧情——新瓶装旧酒

  本书的科幻内核没有啥新鲜感。全文无非如下的内核:

  啊!宇宙开始局部收缩了!啊!太阳系这一小片要收缩成黑洞了,地球人快逃啊!啊!带着人蛋逃出去了!啊!一部分人要异化逃出去了!啊坏了搞错了,不是局部收缩,整个宇宙都要完了跑也没用了!!啊有办法了搞出超空间泡的子宇宙!!啊又搞错了尼玛宇宙不会玩蛋,只是收缩一下再继续膨胀~~呼呼吓死我了……啊!我擦又弄错了!尼玛再膨胀地球人会全变傻的!!哎呀我操怎么办……

  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科幻内核的精彩,是一部科幻小说的真正灵魂,也是科幻小说在普通小说之外的独特魅力。上一节我提到,我认为小说的中心是刻画人物,科幻小说也不例外。但是我认为科幻小说除了刻画人物外,另一个中心就是科幻内核。以老王以前的作品来看,尤其是老王的那些经典作品,如果抛去科幻内核,那就真的不是啥好小说了。所以,一部科幻小说应该有两个中心,一个中心是刻画人物,一个中心是描写科幻内核。

  老王在《逃出母宇宙》中所描述的科幻内核,没啥新鲜的,基本都是科幻小说中很常见的。宇宙收缩、超星际航行都是司空见惯,超空泡子宇宙是老王曾经写过的一篇中篇里提到过的(那篇中篇也一样,让人记不住里面人物),至于智力倒退,也不是没人写过。本书的新鲜之处在于将这几个内核串在一起,然后描述人类面对危机和灾难的应对。但是,串在一起的这个法子也太……太让人无法接受了,居然建立在书中几个核心人物的“鼠目寸光”上!地球上除了这么几个人就没人有眼光了么?就没人能推动了么?不可想象。

  比如,《逃出母宇宙》里描写科学家们讨论宇宙以地球为中心进行局部收缩的事情,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作为一个非物理专业的读者,我立即就想到这肯定是一个假象——看进度条也知道肯定没这么简单,刚开篇没多久,后面还有这么厚的一本呢!会议现场就有人提出“为什么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区域进行收缩”这个问题,但是被老王粗暴地忽略了……老王你作者忽略了,你让书中的主角们忽略了,那么书中的地球上就不会有别人想了?哎,连我这个榆木脑袋的读者都能猜到为什么“以人类为中心区域进行收缩”,书中全世界那么多专家都不如你那几个主人公?都想不到这么点简单的事情?都让整个地球被主人公的“鼠目寸光”折腾了一遍?这安理会五大流氓(书中称呼为五个婆婆)也太SB了。后面的“剧情峰回路转”在我看来完全不是峰回路转,纯粹是折腾剧情了,本可以避免的剧情因为书中主人公的“鼠目寸光”而峰回路转……在这个科幻内核下,剧情发展白白绕圈子,那就纯粹是作者在有意让书中人物绕圈子了,而其实,这个圈子完全没有必要设置。

  好的科幻作品,科幻内核应该是剧情的推动器,应该能够拽着读者走。而设置不合理,读者则会走在剧情的前面,看到某处就想到下面。读《逃出母宇宙》我就有这种走在剧情前面的感觉,每一次峰回路转都好像是顺理成章,早晚会来的。而《三体》则是不断被新的概念和剧情所震惊,你被黑暗森林所震惊的时候,大刘又抛出一个二向箔,等你被二向箔震惊的时候,又来了新的东西。也许这就是大刘和老王在科幻内核掌控上的区别吧。

  4.康姓科幻作家的出现

  《逃出母宇宙》里还有一个人物,算是核心主角圈里的成员,但是不算主角,顶多算个十几号角色把。就是那个康姓科幻作家,分明是老王自己的翻版。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是老王终于想让自己在作品中出现一个实打实的角色了。里面提到的康姓作家的几部作品,就是老王自己的作品。看作是老王在向自己致敬吧。不过,纯粹按照剧情来说的话,这个“科幻作家”的角色,真是可有可无。

  总体看来,虽然我吐槽吐了一堆,但是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感谢老王为我提供了一段难得的阅读体验,现在可以有这种跟着剧情好好走一遍的科幻作品,越来越少了。祝愿老王写出更多精彩的王晋康风格作品。

  5.最后说个作死的

  老王给里面的某个人物,就是女一号和男一号的女婿起了个作死的名字。老王是卷舌平舌不分吗?老王在家里,听着门外敲门的声音说:“我家水表在门外,今天没有买快递!”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十):真是不好意思了

  简直就像网络垃圾小说。还像一家人的意淫自嗨。王晋康先生作品没看过几篇,但是科幻世界里的短篇倒是看了不少,短篇们看起来给人感觉都十分紧凑轻巧,很灵动顺畅,或许叫做好好的讲好一个故事。但这个长篇读起来真的感觉不舒服,就像第一句,像极了网络小说的语言。楚天乐一家子怎么不上天啊,还有各种心理描写,也是跟网文一个感觉。 看了豆瓣下面的评论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了,原来大家都这个感觉啊,哈哈哈,烂虽烂,不过像我等一般人也是写不出来的,还是支持老王一波。快速溜一遍剧情过了算了 只是单纯的这本书烂而已,王老的其他作品还是很棒的,这本逃出母宇宙甚至都没被列入代表作品呢 当时是在知乎的活动上买的书,顺带着也买了天父地母,我的天,查了查天父地母竟然算得上逃出母宇宙的续篇,得,不在烂书上浪费时间了,再见,两本都不看了,删除 哦,对,下次我买书前一定要看看评论,扎心了,教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