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培育女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培育女孩》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2: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培育女孩》的读后感10篇

  《培育女孩》是一本由詹姆士•杜布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育女孩》读后感(一):女孩成长的翅膀

  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不够好,于是就幻想如果将来有一天自己有女儿,自己会怎么样怎么样!结果,八年前我真的有了一个女儿,然而事情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路走来,当所有的理想和幻想化为生活的点点滴滴,才发现,培育女孩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完全不一样,自己曾经形成的那一套幼稚的育儿观已经不适合时代的特征。虽然说“因材施教”,但是想要真正抓住孩子的特点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在有意无意间我总是忽略孩子身上的一些特质,当然很多时候是忽略不好的东西,而正是这些忽略的东西让今日的我陷入了一些育儿的困境。如今看到美国头号心理学家、美国家庭最高顾问詹姆士•杜布森的《培育女孩》,感觉自己的问题会找到答案。

  在书中,杜布森用21个话题如“处境危险的女孩们”“令天使尴尬的文化环境”等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培育女孩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谈到家庭的心理重建时,杜布森指出每次当他想到那些女孩对生命所知如此之少时,他的喉咙就哽住了,怎样才能保护这些孩子的天真灿漫,怎样才能保存她们童年的欢乐这才是培育女孩的核心所在。是的,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女孩,进入校门的那一刻,无论是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生本教育下,结果都一样,都是面临着不休的考试、繁重的作业,中午有作业、晚上还有作业……这样体制内的孩子,如何还有天真灿漫?如何才有快乐?更不用sh奢想她们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啦!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研究如何培育女孩,如何从家庭层面尽量给予她们更多的欢乐!

  这个社会的压力巨大,如何才能从这些压力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快乐的心,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抛开女儿不谈,就自己现在的学生而言,又有一批面临着毕业,这些女孩们在学业方面很多只是走了过场、拿到了学分,如果她们上大学之前父母给予正确的学习理念、辅导员给予正确的心理辅导、同学们的环境良好,她们不会在毕业时怅然若失,觉得四年大学白上了,发出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好好听课的感慨!

  时间是回不去的,如何精确地理解女孩们的心,如何给予她们最美好的指导,我想《培育女孩》会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

  《培育女孩》读后感(二):温柔是最强大的力量~!

  孩子,请为你的身体自豪。——你的身体,是上天最美的造物!或许有时候会感觉不便,或许有时候会感觉讨厌,,但这只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完全不必介怀。勿须为你的不同,感到尴尬、不快。为了不辜负自己,你必要更加用心的保护你的身体才是。不要轻信,不要放纵,不要自弃,要有理性的活着,总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一位别的女孩儿眼中强大又温柔的女性。

  虽是现代社会生人,但在我的心目中,所有的如书前导言中钱女士所言的【偶像女人】的形象,却都是古典的、传统的。她该是柔软而坚定的,就像古典诗词中那些“在水一方”的佳人,温婉而柔美;也该是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的。就像戏剧《赵氏孤儿》里的那位公主,当搜查的人到来的时候,明明是那么的恐惧,但依然将襁褓中的幼子藏在裙下,即使刚生产没两天,也还是站的稳稳地。我想,那个时候的她的身影,一定是很坚定、很漂亮的。

  男性与女性,不只在身体构造上的差异,就连天然的性情上,也因为雄性荷尔蒙与雌性荷尔蒙的不同分泌,生来就有很大差异。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女孩更渴望取悦别人,以获得认同感;而男孩,更乐于展现自己,博得认同感。也正是因为不同性别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差异性,孩子才都是需要接受性别教育的。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启发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比如,让女孩变得更加勇敢,让男孩变得更加感性。当然,这种性别教育,并不就代表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差异的引导或误导。

  如果没有性别教育会怎样?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性别教育缺失的‘怪物’。女强人或者男人婆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还是那些对于自己毫无自知之明的人。性别教育,确实会局限一部分人,使之受到惯性的束缚;但同样的,也会令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保护自己。遗憾的是,我的母亲并不属于这两者……开始,她可能只是没有感觉自己和男孩的差别,认为自己和男孩一样,甚至是比男孩还强。但这不过是因为,特殊时期所导致的性别教育的缺失,使她生活环境中的性别感模糊——男女都一样用,都是壮劳力。而且,一家子七八口人,做父母的根本没闲心搭理孩子的心理情况,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是很合格的父母了。

  反正,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她性别意识缺失,更不幸的是,她没有性别意识、但她的父母有啊。于是,她最初在周遭感受到的性别差异,就是“性别歧视”了。坦率的说,这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而身处这种环境下,还要加之,她的姐妹是个天然就具有性别意识的“标准女孩”,这就更糟了。显然,两姐妹之间,人们总会更喜欢亲近更有性别意识,或者是说有自知之明的后者。而前者,会不忿。感觉明明是自己承担起了家庭的更多责任,为什么其他的人这么偏心,难道就因为谁谁的嘴好吗(`⌒′メ)凸~!也或许,正是因为当时处于经济匮乏时期的多子女家庭,所以文革时极度的平均主义,却最终培养出了这些极度自私自利的怪物。自己本身被荼毒,然后荼毒下一代,还总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当年老实、孝顺,真心呵呵了……或许,正是因为不甘于这种‘怪圈’的困缚,想要挣脱出来,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还能被称为反思的一代呢。说起来,新时代的父母们,的确是会更加重视关于同子女正确相处的方法的。当然,我们也是有更多的资讯(书籍、网络等),更多的时间(除非是多胞胎,每家不会超出两个小孩),更多的生活材料(现代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一切,都足以满足我们儿时的憧憬。让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到,也势必做到,绝不会成为自己最厌恶的那种不称职的父母形象。

  就像我的母亲,她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说起来,她这一辈子都在“战斗”,小时候就要和兄弟姐妹们争长辈的关注、争爱,争更多的份额;等长大了,又要去外面的世界搏一搏,去要求所有人的顺服,容忍,退让。可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从物资匮乏时期的多子女家庭出身养成的病态心理。兄弟姐妹的东西,是他们的,就是我的;我的东西,是我的,我不给谁都别想得到……所以,孩子花了我的钱,就是该我欠我的。很自然的,这样长大的她,依旧是个迷茫的彼得潘,寻求着归属感。是的,对于那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她并没有任何的归属感,甚至是迫不及待的要离开的。对她而言,那不过是个再也不想回去的地方。但当她来到了新地方,却发现自己和周遭的人,依旧是格格不入的。很正常,因为当时她周围的人全都是有了性别意识的,当然,像她这种性别意识缺失的人不在少数,问题是他们没有相遇。

  于是,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驱使着她,按照自己的那种性别教育缺失的方式,莽撞的去试图融入了。可能是从本心的缺乏认同感吧,做不到就伪装,但是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变化的也只是外在的包装。再然后,就是结婚,生女,毁三代╮(╯_╰)╭或许,这类的人打一开始就不该要小孩,甚至都不该结婚!他们的性别教育缺失,很难令他们在子女教育,乃至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连婚后还想着要争夺什么“领导权”,你在搞笑吧…亲?

  还记得在11、12岁的时候,我初初被内裤上的暗色印渍吓到,还是母亲先反应过来。当时朦朦胧胧的什么也不懂,只是知道有了这个就是要‘长大’了,成了大女孩了,不再是小孩了,有些害羞,嘴角却抑不住地扬起——“不要脸!”还有“你妈那时候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吓都吓死了”,就劈头盖脸的砸了过来。对于她而言,侮辱对方,羞辱对方,只是一种常态。或许,在她成长的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也相信,就算是在她成长的那个年代,也没有任何正常的父母,会骂孩子“要出去买”“操逼”这样恶毒的话。

  现在想想,真是一包眼泪。代表侮辱含义的行为,本身并不具备特别的含义,只有当作出这个行为的人本身带着满满恶意,才能构成真真的侮辱。她并不是在跟我打趣儿,是怀着一种满满的恶意,说的这种话。我不知道,也许真的就是一开始抱错了孩子,丢的大概是个她心心念念的男孩吧?反正她一直觉得全世界都该她欠她,有个男孩,正好给她当无条件的壮劳力。尼玛,一个完全不够格的长辈,自己没那个知识,还不去补充知识,只是天经地义的认为“老娘天下第一”——什么都是人天生就该会的,完全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真心呵呵了。就这种人居然也能为人父母?

  反正,那时候的我,是什么都得靠自己。长辈不说,学校不教,那些尴尬的隐私问题,连最要好的小姐妹之间都不能谈及,自己也没有任何的外部条件能获取那些青春期成长方面的知识 。什么都不知道,不过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就这么懵懵懂懂的,我也长了这么大了。但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种别扭的感觉。就好像一夕间什么都不同了,过后再想想,就跟直接跳过了这段似的,人生中出现了一处明显的空窗——直到后来住校,我才真正发现我和周遭女孩的差异之大,就是格格不入。很好,她成功了,她自己没有快乐的长大,自己感觉作为女性不幸福;就将这种满满的恶意转嫁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要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快乐的长大,也感觉作为女性不幸福才好!

  确实是蛮厚的一本书,内容充分详实。也可能是我之前看这类以性别区分教育的书不多?实在是感觉这个书的内容很好,友好、坦诚、能够提供非常良好的建议。书里不是陈腔滥调,而是站在一种传统精神的角度,以一个祖辈人的身份(作者已经做爷爷了),去看待时下女孩子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与困惑。从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等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破解时下女孩育养的迷局。虽然,书中只是在写那些美国女孩会遇到的社会性问题和困惑,但同样的,这些问题国内的女孩也同样是会遇到的。

  在美国,女性的性别模糊,那是因为当代社会的美国式拜金主义,导致的生存压力巨大。而这些问题,中国的女性不但一个不拉的摊上了,还得添上一个独生子女政策下赡养老人的“养儿防老”固有观念作祟。因为政策的关系,还因为这倒霉的老龄化社会,福利连美国都赶不上。国内的女性,必须要负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所以,才会出现时下的这种‘女儿当儿子养,儿子当女儿娇’的怪现象。

  只是不大明白,书的设计是引进的原版的,还是国内的出版社做的。虽然书的字距行距不至于太过紧凑,但字码实在是很小,而且,怎么想到的,书里居然能用紫罗兰的字色-_-|||光线差的时候看得很累眼。装帧设计也不过平平,感觉没有很用心的样子,和书的内容配不上。建议出版社另外推出个推出精装版。到时一定捧场。

  说起来,那篇“沉迷于外表面”里,所提及的那个年轻时【被看做是会说话、会走路的芭比娃娃】一样的费拉·福赛特,大概是翻译的不同,网上大都是译作法拉·福塞特。美国的芭比娃娃在全球的热销,也导致了很多自幼接受这种暗示的女性,疯狂的追逐着“芭比一样的美丽”。我对此不予置评。毕竟,女性对于‘美’的向往,就像男性对有力量的机械的渴望,同样的不可理喻。但是,再怎样的不可理喻,我也无法接受,为了拥有芭比那样“夸张的身材比例”跑去割肋骨(ㄒoㄒ)/~艾玛!吓死娘了……【媒体行业和娱乐业应当为这种破坏性的价值观负主要责任。】看看那铺天盖地的宣传,好像全世界都多喜欢这种似的,唔,我确实挺喜欢她的脸蛋,但也是真的不在意她的身材,为了身材“割肋骨”什么的,确定不是在说恐怖片吗?

  所以,不只是书中的作者在极力的呼吁社会理性的回归,呼唤舆论导向的回归正途。相信他也是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家长群体的意愿的。传统的精神不代表就是落伍的,那些被淘汰了的,也许才正是该被现在的人们所珍视的东西——

  虽然,我是很赞同书中宣扬的【性纯洁】的观点的,却不敢苟同作者过分推崇父亲的作用,过于强调男性社会群体的力量。这点上,大概是作者是来自西方社会的关系,才会将女孩成长中的【性纯洁】问题,寄托给了男性的绅士精神。但事实上,我想没几个家长会乐于与其将自己孩子的成长安危,寄托在别人的善意上吧?反正,将心比心,如果是我的话,宁可更严格的教导自己的孩子,让她明白什么是危险的,不该逾越的。也不愿意用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去赌别人的善意。

  .【】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培育女孩》读后感(三):这本书也许就是你家中最应该收藏的精品。

  《培育女孩》全称为《培育女孩:滋养下一代女人》,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杜布森著,杜布森是美国著名家庭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专家、畅销书作家。

  当今社会大都是独生子女,这是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当然这也极大地放大了独生子女培养的缺失,这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由于没有其他的孩子,家中的还不仅仅是缺少了玩伴这么简单,由于没有兄弟姐妹,这一代孩子身上体现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亲情淡薄,不懂得分享,更脆弱,经不起挫折等等。

  尤其是一个女孩,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自然也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对于女孩子很多人不喜欢用散养的的方法,经常带着孩子上补习班就是到处领着玩,以为这就是培育女孩子的方法。众所周知培养女孩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女孩一般都比较喜欢美丽的东西,喜欢穿美丽的衣服,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喜欢美丽物件等……这是女孩的天性,或者是共性的东西,物竞天择,美丽也是女孩的希望或者向往,这是大自然赋予她们的权利,与生俱来的东西。家长自然也都趋之若鹜地去满足她们,现在的家庭环境好多了,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有别人没有的想法,望女成凤也就成了一种时尚,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就为孩子营造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梦想,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未能如愿。毕竟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很多东西,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孩子的梦想有时和家长的不同,这时候也就出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成长到底朝向哪个方向,是朝向家长设计的方向,还是朝向家长孩子自己向往的方向,这中间存在着很多的变数。小孩的时候女孩都很听话,但是好像年龄越大越不听话,甚至越来越叛逆,这是多数女孩的经历。家长和孩子之间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有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的是习惯的不同,毕竟存在着代购,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并没有那么融洽和及时有效。

  女孩成长中会遭遇很多问题,但是有时候她们没办法和家长沟通,不想说出来,这时候家长也没必要非要问,这时候只能是听一些建议,而不能包办女孩的问题。

  每一个女孩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做文雅、端庄、自信、出色的女孩,但是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容易,这一方面需要女孩的自我修炼,更需要家长在关键时刻能帮一帮,为孩子成长之路把握好风向。

  这本《培育女孩:滋养下一代女人》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仔细研读对于家有女孩的家长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家有男孩的也可以借鉴一下,因为教育本身就是相通的,这本书也许就是你家中最应该收藏的精品。

  《培育女孩》读后感(四):真正的了解女孩

  曾在看过一篇日志“这辈子一定要有一个女孩”从小留着长发,还有刘海儿!给她穿小靴子!春天给她 扎起小辫子,带她到郊外抓蝴蝶!夏天给她 穿上小裙子,下雨带她到外面踩水!秋天带她走在满是落叶的石板路上!冬天把她裹成一个小包子,跟她打雪仗!逗她气呼呼的说:我不跟你完了,你是个坏人!上学了给她 梳麻花辫……因此,将来我也一定要一个女孩,在看完这本培育女孩之后更加确定了。这本《培育女孩》让我真正学到了,怎样培育一个更优秀的女孩,或许姜凯和自己的女儿一起成长会让自己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让我们重新的与孩子成长一次,带着她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优雅而成功的女孩子,告诉她,你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陪她一起长大!除此之外,我也看到了爸妈的辛苦,母亲在么个孩子心中的事重要的,永远在问妈妈,我的东西呢?和爸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我妈呢?因此,在这本书中其实不仅仅体验到妈妈的重要性,更交代了爸爸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每个女孩心中18岁之前的安全感是来自父亲的,大家都知道3月8号是妇女节,其实也是父女节,这一天可以理解为全家在一起的节日。子女孩的心理女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与她的爸爸有直接的关系,这时候爸爸怎样看待女儿及表达他的感情,是她理解自我作为人的价值的主要渠道,也由此直接影响到她的女性特征,引导她怎样与男孩子和成年男人相处。都说爸爸是女儿前世的情人,加之爸爸在女儿心中的地位,可以证实这句话,也又一次证明爸爸的重要性!书中一段段话语及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真正的了解怎样培养女孩,身为父母,你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女儿的一生。特别在现在这个独生女时代,如今的女孩也越来越早的面临这些问题。在《宋氏三姐妹》一书中,也让我们见证了女孩怎样培养成中国第一夫人,无论是宋庆龄还是宋美龄,且不说她们站在什么立场,但是,她们都是极其出色的女人,这就是宋嘉树教育有方。在眼前,魅力无限的杨澜,柴静,她们都是榜样。让我们一起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有女人味、健康、自信、出色的女人。

  《培育女孩》读后感(五):女孩就是要这么爱护着培养

  当初选择这本詹姆士.杜布森博士所著的《培育女孩》,并非因知晓其作者的名气,也不是因为了解这本书还有一本十分火热的姊妹篇,只是因为喜欢女孩。我想说“喜欢”这个理由,是最无法阻挡的选择动力。正是因为喜欢,所以关注,因为关注,所以担忧,正如书中所说:“她们柔弱,比男孩更易受伤害”,尽观近期的种种案例,无论中外,对于女孩的伤害事件层出不穷,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但是,担忧也无济于事,所以我选择这本《培育女孩》,从中我发现社会对于女孩的正确判断以及给予女孩的公平定位,这十分令人欣慰。选择之时只是大概看了冰山一角,就感觉很有意思,他所写确正如我所念,书中谈及如今女孩处境很不好,其中的举例让人感同身受,作为其中一员,才明白自己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更像是在培养一个男孩,对于现在存在的种种不太让人习惯的性别错位现象,书中也给予了我们合理的解释,从书中的解释入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以及周遭,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女孩们,是什么让她们无法享有原本应该有的种种。看社会,看家庭,看舆论,才了解到,存在并非真的合理,似乎有种力量在试图牵引女孩被教育成“假小子”,书中对于此强烈批判,其中专门有两篇在讲解“何为女性”“为什么她就是她”,同样是“ta”的发音,虽然只是个偏旁不同,但确实相差很多。作者着重在强调男女的差异,不仅源于生理,还有心理,这是本能使然,只有承认她们的不同,才是正确培育女孩的开始,如若一开始观念就是偏执的,那么纵然有再好的教育环境,也无法培养出优雅幸福的女性。我很喜欢的地方还有就是其内容,并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把一些生活实例和对话恰到好处的穿插其中,确实,很多道理不是不懂,只是不知如何让自己说服自己并以此为依据,书中给予的对话不止于对话,正是让我们在对话中说服自己并认同,使一些观点及方法,或者可以说是忠告可以让读者感觉到真实,并对读者起到参考作用。必须强调,书中也着重强调了“父亲”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所以,想培养出出色女儿的现役爸爸和预备爸爸们,这本书不容错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