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上囚徒》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海上囚徒》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上囚徒》经典读后感10篇

  《海上囚徒》是一本由[美]丽莎·A·琳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囚徒》读后感(一):历史照进现实

  《海上囚徒——奴隶贸易四百年》是一部有趣的学术著作。如题所示,这本书的主题有关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若干页之一的大西洋奴隶贸易。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讨论欧洲人为何购买非洲奴隶、非洲为何出售奴隶、奴隶如何抗争及奴隶贸易如何终结,每章末均附有原始资料摘录数条,另有绪论一章,交待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结论一章,分析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遗产。尽管严守学术规范,但这本书总体上还算是平易近人。

  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时候,亦即奴隶贸易肇兴之时,奴隶制度,无论是欧洲还是非洲,甚至美洲,都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人对它提出质疑。而在这一时期结束时,亦即奴隶贸易终结之际,奴隶制度与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为是残酷的、卑鄙的、不合法的。而促成了这一转变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由雇佣劳动的产生、人权思想是普及,以及无数志愿者的奔走呼号。

  历史诚然不是童话。奴隶贸易这一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始财富的行为之所以会终结,绝不可能仅仅出于道德上的理由。相应地,奴隶自我解放的历程也绝不仅仅是颂歌中崇高的对自由的追求。美国南北战争开始时,北方军会送回逃出的黑奴,直到他们发现黑奴可以提供价值客观的军事情报,更进一步,直到他们意识到逃奴可以作为补充兵源。海地的独立运动引起了大规模的杀戮和死亡,兵燹焚毁了几乎整个国家,甚至导致海地几乎从世界贸易地图上完全消失。诸如此类,是不可不正视的事实。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伴随着血火纷飞。

  当然,这些灰暗的细节并无损于废奴运动对整个人类的辉煌贡献。历史长河一路奔流,浩浩荡荡,地势崎岖和山石阻挡都只会使它更加汹涌澎湃,惊心动魄。

  有人说,人们从历史中能学到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从历史从学不到任何东西。事情也许确实如此。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对历史孜孜以求呢?也许就是因为,人们可以在历史中照见现实的影子,同时也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应对现实的挑战吧。历史照进现实,行动改变世界。

  《海上囚徒》读后感(二):他们的悲剧大概就是因为成为了囚徒是经历过海的代价吧

  这本书其实更类似于一本关于黑奴的学术论文。看到小一半的时候来写点东西,省得这么严谨的书,看着看着前面的东西都忘记了。

  第一章从数据上给了欧洲人买卖黑奴的具体数字,不知道记得准不准,大概是1200万人被欧洲人运往殖民地和欧洲。也有大概十年间在那里劳作的死亡人数是运往人数的一半的情况,可见欧洲人的残忍,可是看到第二章,就多少有了细微上的转变,比如其实非洲的各国间也会有奴隶贸易,在战争中的百姓军人,战败的一方都会成为奴隶,都是可以被买卖的。大概是因为种族的不同,和被买卖的距离的远近,还有死亡率的太过大,欧洲人不拿非洲人当人,甚至于连畜生都不如的那种环境的压抑,是绝对不同于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奴役的程度的。

  也得说欧洲人真的是当好渔翁这个角色了,他并没有在中间有太大的作为,他们更多的在非洲并没有像亚洲那样成为一个侵略者,因为非洲王朝的殊死抵抗,大概也因为从1600-1900这个阶段欧洲人的不团结,军事能力不发达吧。他们努力的做好一个商人的角色,无论是最开始的葡萄牙西班牙,还是后来的英国法国。他们钻了一个空子,那就是非洲的大小部落,王朝的争端,还有非洲对于丝织品,贝壳(即非洲货币)军火等的需要,奴隶对于他们来说有时有些多的离谱。可是也因为起初这种掉以轻心,非洲人逐渐的逃离不开这种奴隶贸易了,欧洲人与非洲人的地位调换了一个个儿。因为各个部落都有那个能力卖奴隶,只要卖奴隶就能增加军事能力,这样大国没办法稳定内部,小国不断的强大,甘于现状的只能落后挨打,所以就造成了供过于求的一种隐形的现象,这种现象太过可怕,欧洲简直可以毫不费力的瓦解各个王国,索性他们没有想当非洲统治者的想法,而只是想着利益。

  这中间苦的可就是老百姓了,平民成了最无辜的牺牲者,成了有权利有地位人的牺牲品,和交换的货物,得庆幸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在中国吗,毕竟这可是比八国联军还可怕得事情。

  《海上囚徒》读后感(三):没有永远不变的处境

  如果问我对非洲族裔的印象,我会说:

  非洲不全是黑人,只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才以黑人为主

  南非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黑奴

  能歌善舞

  据说较为懒惰

  仔细看看以上的印象,其实都很刻板。有一次听人说这样的段子: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只有黄种人才是火候正好的,白人火候不足,黑人烤得太过。仔细想来,这个段子其实也是有点racist,只不过把白人至上主义换成了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思想。

  虽然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不论人种如何不同,我们在基因上的差异仅仅为0.01%,而这0.01%的差异也并不是区分人种的标准,可是科学的归科学,人类的归人类,这个世界认真意识到这一点还需要很久很久。

  我以前从未意识到,非洲国王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是驱动奴隶贸易的重要一环;也从未能想象如今奴隶贸易还存活在世界某些角落。不过除去依然无法根除的奴隶制度外,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与苛刻依然发生在世界许多地方,无所谓社会制度。

  所以人类真的能和平相处,平等地相互对待吗?

  没有奴隶贸易,种族歧视,还会有许多歧视。

  对性别的歧视、对文化的歧视、对性向的歧视、对弱小者的歧视,无处不在,但正如每攻克一种难题就会有新的难题出现一样,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搁置,假装看不见。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我想这便是历史。

  《海上囚徒》读后感(四):奴隶贸易四百年:一场空前纠结的“黑白恩怨”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在非洲生活过很长时间,她说:“我觉得,非洲赠予作家们—无论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最大的礼物,就是这块大陆本身。”但对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史学博士、资深非洲史专家丽莎·A·琳赛而言,则远不止如此。

  贪婪+体质,造就对黑人的奴役

  持续四百年之久的关于“人”的贸易,让人不禁要问:为何发展出较高水准现代文明的欧洲人,热衷于这种极度落后的奴役制度?

  琳赛在第一章就给出了答案:这一庞大的贸易体系背后,是欧洲人日益强盛的航海、探险、贸易和殖民能力,及其所带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强烈需求。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当欧洲人无法获得更廉价和更充足的其他劳力、且利润高于成本的时候,他们通常就会购买非洲奴隶。这一贸易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欧洲人在对美洲的“开发”中获利丰厚。这些财富,绝大多数都来自非洲黑人奴隶的艰苦劳作。

  既然是在美洲,为何不征用当地土著?

  答案令人悲哀:那些种植园主们也曾试过雇佣当地的白人,或者奴役美洲土著,但长期实践证明:美洲土著在鞭打和奴役下比较容易死,还是黑人奴隶相对结实、力气大并且温驯,可以使种植园主们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抓卖黑人的,主要是黑人自己

  这些结论不可避免地将整个奴隶贸易悲剧的矛头指向欧洲白人。可是,令人意外的是,琳赛在《海上囚徒》中道出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在非洲海岸参与奴隶贸易、将黑人同胞们送入这一悲惨、恐怖命运的,不但有着我们普遍了解的欧洲白人,更多的“推手”竟是非洲黑人自己。

  后世的研究者们发现,当白人进行奴隶贸易的时候,根本不用到非洲岸上用大网掳掠精壮的黑人,他们几乎都是从沿岸的非洲黑人卖主那里购买奴隶,双方都出于自愿。

  非洲人为何会出售“自己人”为奴隶?

  琳赛告诉我们:首先,非洲大陆太广阔,语言、民族众多,每个种族和部族眼中的“自己人”,范围极其狭窄。并且他们本就广泛接受奴隶制度,因此,出售奴隶是首领损害对手、增强自身以及追随者实力的低成本途径。在非洲的很多地区,出售奴隶是被当地统治者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允许和认可的。

  事实上,大多数被贩卖的奴隶都不是来自于原有奴隶群体,而是在因为政治、经济和个人原因发动战争时,俘获的战俘或绑匪。奴隶主或者说贩卖奴隶的黑人,在和欧洲商人的交易中获得枪支弹药、贝壳(充当货币)、纺织品、酒、烟草等。这些东西又被拿来当做奖励分发到权力者的代理人那里,用以巩固恩贡关系。

  反抗比不过醒悟后的救赎

  从斯巴达克斯时代起,就有反抗奴隶制度的暴动,但一直以来反抗的效果是微弱的。18世纪70年代,菲利普·利奥特,一位法国奴隶运输船上的二副承认,自己多次强奸黑人妇女,其中两名女奴之一企图反抗,被他打落牙齿;另一名10岁的女孩则被他连续强奸三晚。这致使她们最后被低价出售,两周后,其中的一名受害者死掉了,由此产生了经济损失,船长对利奥特进行了控告—通常而言,水手认为强奸女奴是不值一提的附带权利,但造成奴隶价值的经济损失则是糟糕的后果。

  然而也正是在同一时期,新的时代潮流引导人们开始质疑奴隶制度存在的合法性。福音派教会传遍大不列颠王国及其北美殖民地,提供了一种人人平等的神,不怎么在意人类的所谓等级。美国独立战争受到这些新思想的复杂影响,同时也挑战了奴隶制度的思想和活动。

  1787年,伦敦废奴协会设计了一个至今都广为人知的被枷锁的黑人形象,英国陶瓷制造业之父约西亚·韦奇伍德复制了这一形象,并加上了一句简单动人的告白:“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见左图)”从此,这句话成为废奴主义者和反奴隶制度者的宣言之一。

  此后,随着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英国改革的爆发和推进,跨大西洋贸易日渐结束。废奴运动曾经是不可想象的,终于成为现实。同黑人贩卖黑人一样令人感慨的是,在解放黑奴的长期斗争中,也存在着诸多白人的努力。诚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永远不要怀疑小部分有思想和有行动力的公民可以改变全世界。”

  直到今天,非洲还有奴隶

  这四百年悲惨、恐怖且重要的奴隶贸易,彻底改变了非洲和美洲的人口格局、政治格局,也为西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国而言,促进了他们的工业化。但对于非洲而言,损害已无法估量。

  2006年12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废除奴隶制度国际纪念日上致辞说:“2007年3月25日,全世界都应该纪念英国殖民地废除奴隶贸易200周年,这个里程碑是强有力的标志,促使我们回忆数百年来与奴隶制度的斗争和进步—但也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尚未完全消灭奴隶制度。”

  四年前,笔者曾经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和当地黑人一起工作过约一年时间。亲身耳闻目睹的,是不曾受过教育的黑人,到今天依旧依附于白人生活,做他们的佣人或花工,接受远低于市场水平的微薄报偿。在奴隶贸易鼎盛的18、19世纪,津巴布韦所遭受的灾难并不如西非及中非那么严重,但此后的殖民历史带来的创伤在其独立20年后,依然难以愈合。

  诚然,在今天,非洲奴隶后裔在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很多如文学、艺术、体育、政治、诗歌、音乐等遗产。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奴隶制度和新形式的强制劳动、贩卖人口仍然存在于当今世界的部分地区:像位于西部非洲的尼日尔、毛里塔尼亚等世界上的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尽管在法理上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颁布过相关法规废除奴隶制,然而其推行的力度及结果并不彻底。彻底消灭奴隶制度,依旧是这些国家未竟的事业,也是所有自由的人们应该予以关心和帮助的现状。

  (本文刊发于2014.3.16《成都商报》)

  《海上囚徒》读后感(五):文明的冲击,如此走出非洲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部落之间的战争却依旧无休无止。一个孩子在丛林里和自己的队伍失散了,被对方部落的首领所俘虏。关押在一起的战俘大约有三五十个,他们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即将被被奴役的命运。

  部落战争的俘虏一般都会供对方奴役,这批人却被运往了西边的海湾,孩子听说自己将被卖给欧洲白人。这是多么恐怖!欧洲人在非洲人眼里都是食人族,直到看到了甲板上的大锅炉,这种印象更得到了证实。恐怖的谣言在奴隶间传播——欧洲人用非洲人的血来蒸馏红酒、用非洲人的脑子来制造奶酪、用非洲人的尸体来提炼火药,他们不知道到底谁才是不文明的人类!

  可事实远比看到的更恐怖,登船毫无秩序,令人恐惧,尤其是对这些没见过大海的人。一个个被通红的烙印烙下了买主的印记,被卖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手上。紧接着被铁链锁在狭小而臭气冲天的地方,情况之恐怖令人难以想象。船起航了,在这段人间地狱般的航程中,周围不知多少人死于疾病、饥渴、虐待,有的人在叛变中被杀,有的人宁愿跳海淹死也不愿受到奴隶主的折磨。可是如果你自杀未遂的话,等待你的就是更大的折磨。

  不知道究竟过了多久,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活下来的奴隶们被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个地方叫美洲。同样,随之而来的又是新一轮的恐怖。一次又一次的被烙上烙印,顶着烈日赤身裸体的被送到种植园里劳作、各个矿区挖矿。每一天的劳动量比牲畜更大,随时都可能累死、病死、饿死。由于把一名奴隶奴役至死,然后再买新的,比培养奴隶社群和家庭便宜,所以奴隶的死亡率高的惊人。也不知道哪天倒下的就是自己,或是终究哪天可以得到自由,这样的日子何时才会终结……

  回顾我们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惨剧不可谓不多,饥荒、疾病、杀戮、掠夺、战争……造成这些惨剧有的是自然因素,然而更多的却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欲望造成的。其中最惨无人道的,要属发生于16世纪至19世纪这四百年里的大西洋奴隶贸易。上面这一段描述,是一个普通非洲奴隶所可能经历过的悲惨境遇,请允许我以这种形式的描述呈现在大家面前。

  10万年前第一批非洲人离开了了非洲大陆,现在所有非非洲人都是他们的后代。10万年后,近代欧洲的文明人了奴役了一大批非洲人,强迫他们进行跨海迁移。而最早迁徙的那批非洲人肯定不会想到他们的后裔与那些留在本土的非洲人的后裔之间会存在着如此大的差距。

  非洲人初时的出走,在规模上远远不如后来奴隶贸易多引发的人口迁移。可以说奴隶贸易促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16世纪初期,首批非洲奴隶被送往新世界,而最后一批奴隶在1870年到达美洲。在这段悠长的岁月里,上千万非洲奴隶横渡大西洋,非洲人很快成为美洲人口的一部分。到了19世纪初,生活在新世界的非洲人是当地欧洲人的好几倍。非洲人为美洲、欧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奴隶贸易却使非洲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关于奴隶贸易,我们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欧洲人要从遥远的非洲购买奴隶运至其殖民地?为什么非洲人会出售奴隶给欧洲人,到底是自愿还是被迫?那些被买卖的奴隶他们是否反抗或者他们是如何反抗奴役的呢?等等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都给出了答案。热带气候和非洲贫瘠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出售壮丁为奴的收入比壮丁成为农人的收入高。新世界制糖业兴起后,需要大量劳力,而非洲人比其他世界各地人都能抵抗热带甘蔗园的各种疾病。因此对供应、运输和需要的人来说,奴隶贸易很有利可图。而且非洲在政治上四分五裂,非洲领袖难以制止奴隶贸易。这些因素互为作用,到非洲成为奴隶的主要出口地区之后,奴隶贸易已经积重难返,无法扭转。

  也许真的文明的建立把人分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所谓的文明人眼中,那些非洲人亦或是美洲土著人依旧是那么茹毛饮血,犹如原始人一般。可又是谁赋予文明人统治、奴役别人的权利呢?把人类贴上商品的标签随意贩卖,把他们当做牲畜一样的使唤,这在基督教盛行的欧洲大陆看上去是多么的讽刺。难道上帝面前不是人人平等么?记得自己曾在巴西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当地人,是非洲裔巴西人,闲聊时说起这个话题。“为什么钻石是黑人挖的白人享受的?因为在两百年前,黑人连人都算不上……”

  虽然经历了后来的废奴运动,奴隶贸易被渐渐的取缔了。但是不要忘记即便是起草那些废奴宣言的那些人之中,当时他们自己也都拥有不少奴隶。奴隶贸易的残留问题直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在世界的某处依然存在着奴隶交易,人口拐卖。如果面对这种不人道的行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依旧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