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4 04: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精选10篇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是一本由罗伯特•欧康纳(Robert L. O’Connell)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好多,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一):战争艺术经典之作

  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战是汉尼拔军事生涯巅峰之作,是一次堪称完美的合围歼灭战,也是西方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这一 千古军事绝唱备受后人推崇,并成为研究对象。此役奠定了汉尼拔作为西方历史上四大军天才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亚历山大、恺撒和拿破仑)的地位

  《坎尼的幽灵》主要以古罗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的《通史》和李维(Livius)的《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为基础,再参考早期的其他相关著述和史料,加上作者的考证与分析写就的。作者罗伯特•欧康奈尔(Robert O'Connell)围绕坎尼会战,集中介绍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尤其是坎尼会战的全过程,以及坎尼会战对罗马共和国政体和迦太基国家命运影响

  作者以军事研究人员视角,尽可能生动逼真地还原了坎尼会战的全过程——从战场选择,两军的兵种组成,排兵布阵,阵型演变,直至四面合围,几乎全歼罗马军队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副经典战争场景画面。从中军的对抗与后退,两翼转身,直至后方包抄,形成全面合围,战役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完全按照汉尼拔战前的预想进行的,堪称完美的合围歼灭战,仿佛双方的军队皆受汉尼拔一人指挥导演似的。

  在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之后,汉尼拔一路所向披靡,连战皆捷。在意大利战场上,汉尼拔赢得了每一场战役,但最终却输掉了对罗马的战争。尤其是在坎尼会战之后,汉尼拔没有听从部下建议,乘胜进攻罗马,一举攻占罗马,从气势心理上彻底打败罗马,使得罗马赢得了喘息机会。机会稍纵即逝,汉尼拔开始走向无关整个战争结局的一个个战役。

  当小西庇阿统兵攻入北非迦太基的领土,汉尼拔结束了在意大利前景渺茫的战争,率军返回迦太基本土。扎马会战的失败,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基本上也终结了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同时标志着迦太基彻底输掉了对罗马的战争。

  在罗马共和国的历史上,汉尼拔发起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使罗马处于生死存亡危机时刻,也是共和国命运中最黑暗时光,罗马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坎尼会战之后,罗马元老院重将军、轻士兵举措,导致由罗马军团被俘士兵和部分突围士兵组成的坎尼军团成为坎尼会战的幽灵。流放西西里岛的坎尼军团士兵处境悲惨,只能寄希望于有望改变其命运的将军而非依靠罗马。此外,坎尼会战的结果也使得罗马意识到战争需要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将军而非传统的执政官。坎尼会战造成的这一后遗症逐渐滋生了佣兵自重将领,成为罗马共和国政体趋于崩溃的起点,从而最终导致共和国的解体

  在罗马的历史长河中,第二次布匿战争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元老院永不言败的坚韧,使得罗马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在赢得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从一个陆上强国开始走向称霸地中海的海陆大国。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失败对迦太基却是致命的。迦太基的重商主义,没有自己的军队,需要时临时使用雇佣兵的结构缺陷也是导致迦太基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坎尼会战有望扭转迦太基与罗马此消彼长趋势,但由于迦太基没有给予汉尼拔以有力支持,致使迦太基加速灭亡。

  与其他三位军事天才相比,除创造了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军事奇迹,坎尼会战的经典战例,使罗马处于共和国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之外,在罗马的家门口赢得了一系列的战役,汉尼拔的军事战略战果并不辉煌。究其主要原因:其他三人基本上是依赖政治地位和军事才能,倾全国 (甚至还加上仆从国) 之力;而汉尼拔基本上是凭借一己之力,顶多是以其全家家族之力对抗整个罗马。

  在最近几年翻译出版的作品中,《坎尼的幽灵》与《迦太基必须毁灭》可谓介绍布匿战争(尤其是坎尼会战)的精品之作。其中,《迦太基必须毁灭》全面介绍了迦太基从建立城邦、发展地中海海上贸易,直至灭亡的历史全过程,当然也详细介绍了几次布匿战争,包括著名的坎尼会战与扎马会战,以及迦太基悲壮惨烈的毁灭过程。《坎尼的幽灵》只是集中介绍坎尼会战,并从战术角度,详细分析了这一经典战例的亮点。同时介绍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包括最后的扎马之战。虽然也提及了第一次布匿战争,但也只是提及而已,没有完整描写,也没有详细介绍。

  作为普通读者,如果想要了解迦太基与罗马之间发生的几次布匿战争,了解迦太基兴亡的历史,应该阅读《迦太基必须毁灭》。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坎尼会战,了解汉尼拔排兵布阵的战争指挥艺术,了解汉尼拔一生功绩,应该阅读本书。

  本书的翻译总体上还不错,但在英文句式的中文表述方面尚有待提高文字编辑还需要再认真一些。下面是书中存在的部分瑕疵,写下来供阅读或再版时参考。

  42/43页,多个名词并列时,最后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或“以及”等连词。 54页,“萨莫奈(……)刚刚并入的希腊人所建立的城邦”,“刚刚”前应增加一个逗号。 61页,“呈国际棋盘状……”,“国际”后应增加“象棋”两字。 62页,“对于这套中队制度如何在战场上进应用”,“进行”两字似多余。 117页,“然而当是时”,“是”字似多余。 119页,“令人罗马人胆寒”,第一个“人”字应删除。 128页,“就在此到”,“到”应改为“刻”字。 129页,“这无疑给全军带了轰动性的焦虑”,“带”后应增加一个“来”字。 137页,“也或许是整场战争仅有的一次一次”,第二个“一次”重复。 140页,“营造兵扩宽了整条了道路”,第二个“了”字应删除。 161页,“他不仅从失误中获得真知学习”,“学习”两字不妥,不知原文如何。 165页,“此时格米努斯……大道大道……”,第二个“大道”重复。 172页,“看似是一个稳妥赌注”,“是”字多余。 203页,“最初的战术几何安排”,“几何”似应改为“如何”。 233页,“可以将之视作为罗马的基础货币”,“视作为”应改为“视作”或“视为”。 241页,“而罗马将领们没有考虑到是”,“到”后应增加一个“的”字。 250页,“这条战略……有着共同通之处”,“共同通”应改为“共同”或“共通”。 251页,“波利比乌斯……谦逊与大肚”,“大肚”应改为“大度”。 255页,“马尔西乌斯还是取了一些成功”,“取了”应改为“取得了”。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二):迦太基最强之矛的得意失意

  前后历时118年,分为三次的布匿战争,是意大利罗马与北非迦太基的战争。一方是以农家子弟、罗马公民的军团加上臣服罗马的盟邦提供的辅助军团,另一方是自己专注从事通商贸易发财而广泛使用雇佣兵的迦太基。双方第一次的交手,作为获胜一方,罗马从陆地进入了海洋。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公元前264─前241)结束的23年后又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第二次战争是由9岁便立志复仇的汉尼拔在29岁那年发动的(公元前218年),他带着多国联军与战象跨越冬季的阿尔卑斯山,宛如天将神兵般地杀进意大利半岛。他在坎尼一役(公元前216年)所创造的战术神乎其技,不只以寡敌众,而且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这场战役已是军事史经典范例,后世很多将领,特别是一战及二战期间的将领,都想从中取得灵感

  汉尼拔是一位天才的将领,个人战斗能力极强,掌握多种语言可以调动不同种族的士兵,最关键的,他精通战争之道,知道利用诡计、阵型、地形情报天气和敌我的兵力特色来进行每一次战斗,甚至对战斗过程中的阵型变换计算得近乎完美。翻阅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仿佛天才少年的加冕试炼,当他降临到意大利本土大陆时,真的宛若天神下凡,也带给罗马十几载的灰暗时刻。可以说,一切的军事演练和战术布局,都在坎尼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以最亮眼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一场或许是古代战争中最著名的胜利之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屠杀。仅有部分未参战的罗马士兵逃走。

  此后,他依旧保持着自己战斗上的胜利,而罗马人的顽强让他们硬生生地挺过了接连的战败。最终,用汉尼拔的方式,罗马人在军事上终于打败了他,而这一次的胜利,是在迦太基的主场北非。这一次的失利,让迦太基和汉尼拔彻底成了历史。

  在《坎尼的幽灵》一书中,作者欧康奈尔用深入的研究,用博学智慧的笔调,详尽地写出了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的始末,是这场在历史中余波荡漾的战争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力作。本文从战争的历史起源说起,对罗马和迦太基各自的概况、历史背景及彼此之间的冲突做了充分的阐释,然后从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汉尼拔远赴意大利本土的复仇征程,从其战略眼光、作战特点、军事组织、组织训练多个方面还原了历史上最知名的将领之一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并且把坎尼之战的细到布阵、军团调动、武器选择等方面的事实一一还原,著名的中路后撤、两翼包抄的“请君入瓮”式的策略也描述得具体且详细。之后,汉尼拔逐渐走入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怪圈,作者重点讲述了共和制的罗马举国进行的“拖延”、坚持反击。最终,在取得了大胜的情况下,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还是以迦太基方面的失败而告终。其中的对于汉尼拔个人,以及两国的体制和特点的经验教训,作者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三):经典的坎尼,永远战神

  «坎尼的幽灵»以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坎尼之战为核心,讲述了罗马和迦太基文明的发展背景和恩怨情仇,同时介绍了伟大的统帅汉尼拔,以及坎尼之战对罗马和迦太基未来走向的影响。由于那段历史距今已超过2000年,大部分史料已经遗失,作者精选并引述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并对资料的陈述或资料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辨析。

  何以选择坎尼之战作为全书核心?

  坎尼之战,是西方战争史上的丰碑,直至今日仍是各大军事机构和人员研究的对象。对战的一方是罗马精锐主力军团及其少量同盟军,总数约8.6万人,而另一方是汉尼拔的雇佣兵团,总数约5万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对决,罗马拥有强大的重步兵军团且占据人数绝对优势。但战役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罗马阵亡及被俘7万人,两个执政官之一战死,随军的元老团人员几乎全部战死,而汉尼拔仅伤亡6千人。在冷兵器时代,这个战绩以及战损比堪称神迹。虽然也有其他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果可能优于坎尼,但坎尼之战是双方正面布阵对决,没有偷袭、伏击、火攻之类的因素,战绩完全取决于汉尼拔高明的布阵和指挥。坎尼之战后,罗马基本上丧失了主力的野战军团,双方的战争由正面会展转向了持久战。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如此评价坎尼之战:“这是前所未有的指挥艺术的典范,亦影响了往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而“坎尼”也成为了西方战争史上完胜的代名词

  何以选择汉尼拔作为全书主角

  汉尼拔.巴卡,是欧洲战争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被誉为“欧洲战略之父”。凭借其高超的战略战术能力,几乎以一己之力摧毁了罗马。欧洲的古代战争,大多数都是正面的会战,相比于中国古代战争,较少使用奇兵或者谋略。但汉尼拔的战争艺术,充分体现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的思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以及在敌方领土作战的不利局面,凭借自己高超的战略战术与对手周旋并取胜。汉尼拔率军在远离后方支援的情况下,在罗马本土作战,历经十六年无一败绩。评论家们将汉尼拔比作“一名拳击手,面对一个重量级远超自己的对手,他声东击西、迂回运动、闪躲回避,和对手拉开距离--但是,当他瞧见机会时,便会给出毁灭性的一拳”。

  汉尼拔在坎尼何以获胜?

  坎尼战役汉尼拔的战术看起来并不复杂

  (1) 阵列排布:中间为高卢和西班牙雇佣军步兵,两翼是嫡系的利比亚重步兵,左右两侧分别是重骑兵和轻骑兵

  (2) 阵型和战术:首先排出前凸的新月形,接战之后中央队列逐步后撤,整体队形变成凹陷的新月形,同时两翼的重步兵向中间挤压,同时两侧的骑兵击溃罗马骑兵后绕到罗马阵型后方,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包围圈

  虽然阵型和战术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这需要充分衡量罗马军阵阵型以及各兵种的特点,同时考量自己各兵种的实力和协调(特别是如何确保军阵中央不被突破),综合比较后做出的选择。汉尼拔的在坎尼会战里使用的双重包抄战术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战场调遣战术,亦是西方世界里首次成功使用钳形战术的人。

  坎尼的幽灵究竟是什么?

  坎尼的幽灵一方面指的是坎尼战役后幸存的罗马士兵,他们被罗马元老院扣上逃兵的帽子并流放,受尽了屈辱,而他们最终跟随坎尼的败将西庇阿,在十几年后的扎马战役中一雪前耻,战胜了汉尼拔,为自己正名;另一方面,由于罗马对汉尼拔作战的持续失败,之前由执政官轮流掌握兵权的局面被打破,军权渐渐集中在最有能力的将军手中,最终导致罗马共和国的覆灭和罗马帝国的诞生。

  为什么罗马最终战胜了迦太基?

  罗马之所以能够战胜汉尼拔,完全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战争意志以及强大的国力,虽然罗马一次又一次被汉尼拔消灭了主力部队,但罗马一次又一次组织起了新的军团,同时对了阻止汉尼拔获得补给,不惜在自己的土地上采用焦土战略,最终凭借持久战拖垮了迦太基。这一点与中国的抗日战争非常相似,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一再失利,但中国仍然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持久战,战胜了日寇。汉尼拔赢得了每一次的战斗,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而迦太基的结局也是悲惨的,由于双方的血海深仇,罗马发出了“迦太基必须毁灭”的呼声,并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彻底消灭了迦太基,不仅摧毁了迦太基的城市,而且毁灭了所有迦太基的历史和文化,让迦太基彻底从世界文明史中消失。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四):三观不同,能愉快的打架吗?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描写布匿战争的几本书里最好的了(读书少,别笑)。波利比乌斯的《通史》(甲骨文版的叫《罗马帝国的崛起》)太硬了,属于资料性质的,没有解读分析,看完之后其实云里雾里的。《迦太基必须毁灭》重点在于腓尼基——迦太基的民族史,各种考古学,社会学,神话学的考据论证,尤其史前史部分,真心精彩,但是对布匿战争的梳理还是要差一些。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这个真就只能当故事看了,不是说对通俗讲史有什么怨念,而是老太太实在主观性太强,完全罗马脑残粉,只要对罗马有利的完全不做分析的接受,不利于罗马的就各种曲解,也是个服。不敢说这本书没有以上几本书的缺点,至少兼取了这几本书的优点,把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来龙去脉,战略目标,战术细节,政治博弈都梳理的条理清楚,明白透彻。

  看完书之后我尝试从人文角度(就是猜,猜交战的三方都是咋想的)理解这场战争,忽然想到一句网络流行语“三观不同,果然没办法愉快玩耍”,岂止是不能好好玩耍,连好好的打场架都不行,非要搞得倾国倾城,不死不休。

  汉尼拔,绝对是绝世的战术大师,但如果像书里说的也是战略家,这个我觉得就得打相当大的折扣了。当汉尼拔继承他爹他姐夫的遗志,把西班牙土著部落挨个削平,把“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财源广进的时候,北望意大利,我不知道汉尼拔会不会想到“修昔底德的陷阱”这个词,不过汉尼拔肯定知道罗马不可能让他放手发展就是了,早晚一战,不可避免。事实也是如此,汉尼拔杀奔意大利的同时,老西庇阿兄弟也带两兵团奔着西班牙过来了。

  汉尼拔的战略设想十分清晰,就是既然要打,就上你们家打去,狠狠地揍你几顿,我就不相信你手下的小伙伴都跟你一条心,至死不渝,能拉的都拉过来。然后我也不是要灭了你的,你认个怂,保证不拉帮结伙,不再到处欺负人,这事儿就完了,希腊世界愉快玩耍好几百年,不都这么过来的吗?当初第一次布匿战争,俺们迦太基也不是认怂了吗?这有啥为难的,实在不行认怂之后你再卧薪尝胆呗。我还就告诉你,你不认怂,只能越打越惨,你家被我砸烂了,可我后面还有迦太基大帮兄弟等着趁火打劫呢。

  事实证明,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确实前半场是按着汉尼拔战略想法来的,罗马被汉尼拔揍的满地找牙,靴子跟大希腊地区那些深谙希腊游戏规则的城邦也都欢欣鼓舞的站队汉尼拔。可这之后的剧情就慢慢的开始跑偏了,首先是罗马不按套路出牌,打死不认怂,是,你牛逼,打不过你,可我就是不认,我和你耗着。然后是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罗马同盟,这些罗马小伙伴没怎么参与过希腊打架,不太清楚希腊规则,可是和罗马都打了几百年,太知道罗马规则了,于是纷纷表示,这个事看看,看看再说。最后连迦太基都脑洞清奇,尝试着帮了把手,发现罗马还挺精神,占不到啥便宜,你说这汉尼拔咋这么不靠谱呢?这罗马也没残啊,还凶得很呢,这让我们参合什么啊?什么?你说汉尼拔是我们迦太基的部下?NoNoNo,名义如此,其实他是独立经营,挂靠的,我们管不了,看看,我们看看再说。

  汉尼拔这下可就尴尬了,罗马把西班牙封住了,迦太基吓住了,西西里和马其顿两外援刚露头就拍回去了,汉尼拔整个就被扔到意大利放养了。野生汉尼拔在南意大利所向披靡横冲直撞十几年,最后黯然落幕,怎么看都觉得怪诞。

  其实想想,“战略家”汉尼拔完全错估了罗马和迦太基的民族性格,不败才是奇怪的事。从两个国家的建城传说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民族完全三观不一致。罗马人认可的祖先埃涅阿斯那是特洛伊的败军之将,背着老爹逃亡到拉丁姆,赤手空拳开辟了一片基业。传说罗马建城那也是罗慕洛带领一群被放逐的人在七丘占山为王当土匪,连女人都得靠抢,资源有限连亲兄弟都得宰了。就这样一个民族,要么你就一剑封喉,整死拉到,要么就别轻易撩拨。你想着打服他,让他认怂,这个真有难度,他骨子里就迷恋那种百折不挠,绝地反击的悲壮感。坎尼战败后,除非汉尼拔能趁乱迅速攻击并彻底拿下罗马城,只要让罗马人稍微缓口气,元老院里就没人敢说议和,不说元老院的荣誉(这玩意在罗马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和派系斗争,就是罗马普通人也不会同意。在希腊人眼里避免损失,不要伤元气,然后徐徐图之,在罗马人看来,这个就是嗨点,被打出了自恋般的悲剧英雄情结,越惨我们越爽,将来报复起来更爽,想当年罗马城都让高卢人洗了,我们也挺过来了,我骄傲。

  再看迦太基的建城传说,推罗女王宫廷斗争失败,带着人逃到迦太基,和当地土著商量要占块地安身,土著给了张牛皮,说就这张牛皮的地方是你的了,女王把牛皮切成细条,围了一大块地皮,因此建城。聪明吧,意外吧,可就是这种聪明也正表明了迦太基骨子里就是生意人的思维角度。迦太基本身没有成为帝国的自觉,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海上防御等于全部交给了罗马,西西里和撒丁岛都丢了,可就这样,迦太基本土却发展的很好。巨额的战争赔款甚至要提前交付罗马,我相信罗马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是既懵圈又心惊的。迦太基对西西里确实有点放不下,所以第二次布匿战争忍不住伸手试试,结果被揍了一顿就赶紧缩回来,认怂装无辜,意大利打砸抢的汉尼拔?有这个人吗?生意人迦太基始终不认为这是一场国战,更不能理解土匪硬汉罗马人的玻璃心早就碎了一地了。

  秉承希腊思想的战术大师汉尼拔,鼠首两端的生意人迦太基,流血不流泪的土匪硬汉罗马人,谁也无法理解谁,历史就是这样乱来了。

  以上是我乱七八糟瞎写的,别误会,这本《坎尼的幽灵》可没有这样所谓的人文解读,是非常严谨的历史书。

  说说这本书吧,取名《坎尼的幽灵》应该是说坎尼的失败者被放逐十多年,最后团结在西庇阿的麾下,不是为元老院征战,而是为了特定的将军而战,军队私人化的萌芽。一次政治博弈的弃子行为,在罗马共和国最巅峰的胜利时刻,埋下了毁灭共和国的种子。

  作者角度相对客观,不但对重要人物评价相对公允,对传统解读这段历史的背锅人物如瓦罗,汉诺也都给了相对的辩解和分析。

  另外重点要说的是翻译的非常好,适合汉语的语感,可以说如同读小说一般的酣畅感觉,绝对值得肯定,不怕甲骨文和译者骄傲。

  最后要吐槽几句,不是作者和译者的问题,而是对那段历史资料的吐槽。

  第一,乌鸦吊桥,这东西到底有多牛逼啊?多高?多宽?船的重心能不能保持平衡?关键是这么好用的武器,为什么在布匿战争之后就完全被抛弃不再使用了?

  第二,同理,阿基米德在叙拉古用守城武器,把船都抓起来了,这么好用,为什么以后也不再使用了?

  第三,坎尼,一白天的时间,四五万人被围起来全部砍死,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穷鼠噬猫啊,能做得到吗?中国人有围三缺一,就是怕败兵拼命,从后面追着砍怎么也比面对面轻松点吧。虽然书中给了个军事心理学家的分析,说是那种情况下会造成士兵群体的绝望,颓败,没有经受过的无法理解体会,可能吧,可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