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风物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10篇

  《唐诗风物志》是一本由毛晓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一):诗情画意的大唐生活

  诗情画意的大唐生活

  文/Sofia

  唐朝是一个让人遥想的时代,虽然她没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的周公瑾,虽然她也没有“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的霍去病,但是她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砸琴自荐的陈子昂,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入水揽月的李太白……

  唐朝,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因为她的盛世繁华,因为她的云鬓花容,因为她的霓裳羽衣,因为她的诗情画意,因为她的万国来朝,而让人忽略掉其实她也曾有过金戈铁马的岁月、也曾有过仓皇北顾的狼狈。

  但是,这些也就是想想罢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很笼统、很抽象的词语,无法让人走入活色生香的真实唐朝,她的寻常儿女、她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非常感谢毛晓雯,是她的这本《唐诗风物志》揭开了绚丽唐朝的一砖一瓦、一丝一缕、一言一行的琐碎人生。

  唐朝的男人,活得率性天真,他们真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自谓颇听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唐朝的男人而言,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有的,只是自己不肯为社会为君主效力,唐朝的男人,绝不会让自己的才华埋没,也绝不肯让自己的一腔热血无处可投。

  唐朝的女人,过得恣意洒脱,他们为悦己者容,更为悦己而容。也只有唐朝的女人才会嫌脂粉污颜色,她们自信,她们相信自己人面更胜桃花艳,她们着胡服、穿男装,她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得自尊自爱的女人。

  唐朝的男女,均喜爱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生活,他们喜聚会、喜歌舞,“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也只有繁华开放自信的唐朝,才能将日月过得如此热闹非凡。

  只是,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唐诗风物志》这本书走的是畅销书的路线,轻松易读,似作者闲话家常,将大唐生活的点点滴滴缓缓述来。倘若,作者能再多一点考据,再多列举一些诗歌作为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这本《唐诗风物志》多一点学术的意味,更进一步地与“唐诗”挂钩,那么,这本书会更加完善。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二):心悦之必有所得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翻阅完此书,感觉作者的叙事语气和考据都拿捏得比较到位。不能认同有些读者说,考据不严谨或者信息量太少,因为此书本来就不是一本学术论文集或者教科书,闲来翻阅,易读易过易共鸣即可。

  感觉到作者是对唐朝有些偏爱,所以某些观点不能说非常赞同,特别是在“红袖”这章,一时赞唐人开放的两性关系,一时抨击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但作者有时赞得太过,后面想要客观一下就觉得力度不够。

  摘录两段觉得作者观点不错或者引述到位的部分:

  今人有个很坏的习气,一味挑剔当权者这项做得不妥,那项行得不公,抱怨得理所应当。仿佛事不关己,仿佛一切丑恶现象都是官员们的责任,仿佛我们的责任就是抱怨官员。唐人的做法,比我们勇敢多了:如果政府做错事情,那我要尽一切力量告诉政府做错了;如果国家缺少好官,那我要站出来当个好官;如果我有能力让社会进步哪怕一寸,那我就用我的能力,去实现这一寸。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三):别样的妆容

  说到唐女子的发髻,想起小时候没有动画片看,只有小人书,往往把电影翻印成了小人书,我们最爱摹仿里的人物来画人物,特别爱画小姐,对自己画的小姐高耸的发髻总是兴味盎然。当然富家小姐的头饰也是让人艳羡,但到现在除了去十三陵水库见过真正的皇后冠,倒还没有见过真物,想必已是十分珍贵值钱的了,而现在偶然去逛的头饰店,要价不菲,但已没有了古风,只承诺终身免费挽头发。

  至于唐代,我以为其辉煌不输古希腊,所以有类似之处,都重世俗生活,强调一种活生生的充满朝气的欲望。但作者的价值观也与我的不甚相同,他以为今人挑剔当权者做得不妥是很坏的习气,其实现况恰恰相反,是敢在关键时候说真话的人太少。唐代人有一种欲望,但和希腊人一样是健康的、明朗的,仿佛正处于人类的童年。而标新立异用来形容唐朝,仿佛对于一个如此古旧的年代有些不适当,但我们可以发现新旧确实不是以年代来论的,现在有些想法可能比唐朝要旧得多呢,比如对项羽气节的歌颂,而唐朝人是看重生命胜过成败的,卷土重来更具有英雄气质。

  作者对古人选举的方式大力进行了赞美,我非常同意,这是中国古代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国家机器里上下都是诗人,政治会议都是诗会,所有考试都是做诗,天下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而作者认为,没有别的理由,如果是现代人可能会挖空心思地去论证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但是作者却认为,就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诗,没有别的理由。我本来想诗歌本身应当属于一种边缘的性质,但这样一看整个世界都是诗也很美好啊。

  而中国茶的来源,可也真是神奇,原来是为了代替大雁,而且意义在于爱情的忠贞不二,哪里知道如此古雅的茶文化也有这般的伦理含义。作者认为妥协是为了走得更远,也让人想到韩信的跨下之辱以及项羽不肯接受失败的事实,不一样的念头与智慧决定了不一样的命运也遭际。

  其实我也很想象唐朝女子一样,完全投身于生活中,但也许我的现在是她们梦想的生活,而我梦想的家庭生活反而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对我这样一个现代女子,成了一件难圆的心愿,好想过回唐朝的生活。而唐朝女子善妒也多么的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对于唐朝出现的“和离”,我只能说,对于礼教的背叛,是一个社会人性化的表现,总是会出现在一个健康的时代,如唐朝。而对于爱情的赞美与尊重,也总是体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

  作为爱花人之一,确实只有相信神才想得通世上如何竟有如此美好的东西。很难想象一个爱花的人会忍心去干恶事情。相对日本人的赏花,中国人赏花要更现象学一些,日本人则更形而上一些,要从花这条道通向一种哲理与意义,而中国人爱花是爱的它本来的那个样子。也许我可以用花来比喻我对诗的追求,我以为诗就应当是它本来的那种美丽,而非去体现某种深刻的哲理。就象花的美不容我错过,不容你擦身而过,诗也是一样,如果你错过了,你的人生会少许多色彩,诗本身就是意义。说到对牡丹的爱,我感觉自己真的象是一个唐人,只是生错了时代,我对牡丹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爱,但无从形容,大约与小时候初见的感受有关吧,那一种挂满了露珠的让人垂涎的美,但又不忍亵渎,简直是看也不敢看多一眼,仿佛它从此会消逝。

  这书的一个特色是将唐代的文化风俗与日本进行类比,试图说明好多本国失传的习惯与爱好,都传入了日本被发扬广大,似乎日本就是停留在唐朝的中国。与常人从伦理出发所想相异,也许爱红装不爱武装的时代才算是一个健康的时代。而女不为悦己者容,女为己容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化妆有一种唯美的追求,而非一种忧愁得伤春悲秋,叹爱情易逝的悲悼,她便只顾即时行乐,自己图个享受安逸,不会思虑过多。就好比,女人的妆容反映了一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吧。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四):在风物中回忆从未远去的唐朝

  只记得小时候唐诗是背的,上了大学唐诗是品的,殊不知唐诗还是玩的。这部作品在我眼中,俨然小家碧玉、风流倜傥。君若问我为啥这部书成了两性人,一说小家碧玉一说风流倜傥?因为在那时中的唐朝,它上有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报国之志,下有花前月下花退残红庭院之景,中又有举杯投箸吟诗欢谑亭林之意。何不可我一会儿会挽雕弓,一会儿共剪西烛呢?唐人的诗句是大唐的回忆,你我也许还不曾领略她的风物,在毛晓雯的笔下,唐诗变成了如逛街溜园一般的惬意,当然也不失风雅。

  金铁木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大明宫》,用唐朝的著名宫殿作为主线,从开始兴建到鼎盛,再到破败,勾画了整个大唐的历史进程。而围绕着大明宫这一建筑,见证了变迁。昔日辉煌的大厦代表着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残砖碎瓦最终也只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诗似乎也有这样的感觉,唐诗宋词,唐朝以诗著称,一部《全唐诗》代表的除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心情和意志之外,还代表着唐朝所拥有的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随着唐朝的灭亡,依然诗的味道也变化了,唐诗只是一个时代。这本《风物志》正是在诗的字里行间为我们打开一副讲究的民间风情。比如说行卷、连理,这些在正史之中或不见踪迹或偶有一两句的记载,在唐诗里都是蔚为壮观的。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唐人给人的感觉很惬意,有那个时代的物产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社会风气也会随着而改变;皇室的追求也往往能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民间的追求,比如簇鞠,比如梨园。但是不管是在高层的士还是中层的文人,都有着与风气相关的典雅和风情,书中讲解了很多,在我看来,大唐的鼎盛和今天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高帅富有他的优雅圈子,屌丝也有他的情调,从来就不是被金钱所约束,更何况金钱又怎能约束的了你的心境?所说的风物志,并不仅仅介绍唐朝的各种社会风气和人物的社会追求,还在深刻的表达它诗中的平常生活。

  所谓风物志,早已不同于这些年因为古典热所带来的春风秋思、斜阳田园,诗人的志趣不只会在略带忧愁和脱俗的思维里转圈,他们也是入世的,不读唐诗,恐怕真的难以领略到诗人桌子上的美食的丰富,毛遂自荐的行卷以登科入仕。当然你所想或者还没有想到的那些生活方式多多少少都能够《风物志》中看到唐人的入世,入世依然不脱俗。

  人与人的眼睛所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对于唐诗,用很平常的态度去品,不管是爱恨情仇还是红袖美女,也不管是那饕餮与霓裳,唐人的行、婚、花、梦、欢、衣、妆、食、戏没有与当今之世远离过,我们选择的情怀也未曾与唐人远离。在《全唐诗》中,也“回忆”下一直向往的唐朝。2014.01.16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五):唐诗里的唐朝

  唐诗里的唐朝

  ——读《唐诗风物志》

  唐朝人的世俗生活如何,此类学术著作应该不在少数,我看得不多,了解得更少。但毛晓雯从《全唐诗》出发,勾勒一个唐诗里的唐朝,涉及风物,涉及回忆,写成了一本《唐诗风物志》,文字活泼而没有学术腔,读起来有趣得很。

  作者看来,唐诗就是唐朝最好的回忆。而且,诗歌不同于史籍,它没有官方立场,更像是一种私人日记,“记录国家政策也记录老婆孩子脸色”,“关注洪水也关注茶水”。

  于是,作者试图从《全唐诗》里寻找一个鲜活的唐朝。作者想做的只是:想“用近五万篇不同唐人写的日记,做一次拼图游戏,拼出一个有心跳有呼吸、会痛会闹会蹦会跳的唐朝”,想“从诗里,捡起唐朝那些除了政策、战争、法令意外的故事”。那么,毛晓雯到底都写了什么呢?

  唐诗里的风物实在太多。诗歌里,只有你细读,大概都能找到你想要知道的。毛晓雯就随便列举了一些,细想果真如此。作者从行、婚、花、梦、欢、衣、妆、食、戏写起,洋洋洒洒,旁征博引,调侃八卦,却不失条理、道理,一切都从诗里来,最终又回到诗里。唐人的生活,本就是一首诗。

  写唐朝人的行走,毛晓雯从行卷写起,看了作者所写,发现唐朝人真是风趣,他们“以自己为原点,通过干谒、行卷等自荐活动,信心满满地向外面的世界扩张,发誓要建立自己的版图”,失望的当然居多,但没关系,他们乐在其中,“何求美人折”。写到唐人的婚礼,实在长见识了。无论是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还是诗歌里的爱情、婚后生活,无不是大唐气象。

  作者写唐人的花事,不厌其烦,而花,也确真是影响着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从诗歌、从唐朝笔记里都会有所发现。探花、斗花、赏花,都是生活。恋牡丹,也只是恋牡丹的绝代姿容。在毛晓雯看来,只有所有花中,只有牡丹最能契合唐人的气质:“那硕大华丽的花朵,极像一团烈火。还有什么,比一团烈火更契合唐人昂扬进去的气质,以及奔腾不息的精神”。不论现在的我们承认或否认,唐人痴爱牡丹是不争的事实。

  唐人的梦和想象力,在我们读唐诗时也是钦佩不已。唐诗中展现的唐人用辽远的幻想和梦境创造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在分析唐人的想象力时,作者的结论是:唐人生活优越、精力旺盛,又少有思想束缚,酷爱猎奇……这些在后来的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反而在日本得以被继承,“日本就像是坏掉的钟表,停在唐代在不走动分秒”,不比不知道,一比只能一声叹息。

  而女人的化妆、衣饰,更是极尽一个时代的繁华。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予以梳理,让我们这些对此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唐朝的饮食,更是彰显一个时代的特色。毛晓雯读唐诗发现,描写美食的唐诗,大多避而不谈美食本身的口感,反将食物与器皿的搭配描写得美轮美奂。从唐诗里,我们知道唐人对饮食器皿的讲究精细得让人难以想象。唐人在娱乐上,也是盛极一时,无论是蹴鞠、打马球还是角抵、斗鸡,花样繁多。作者重点写了伐鼓、斗茶、斗草、斗香等方面来以点带面,可见那时的竞技何其繁多、热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格,唐朝是一杯独一无二的茶,懂得品味的人都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诗幸存了下来”,才得以让我们抿上一口来自唐朝的茶。

  (《唐诗风物志》,毛晓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定价:38.00元)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六):俗世诗意

  第一次读毛晓雯的诗词随笔是在中学,与夏如意、苏缨合著的《纳兰容若词传》。作为一本鉴赏随笔,当时给我的惊艳,不亚于容若之词,容若其人。那也是迅速加强了我对诗词之迷恋的一段时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读,原来诗,离我们的生活是这样近。不晦涩,不高冷,满满的都是温柔的美。

  这本《唐诗风物志》,同样。

  对我们如今大多数人而言,在平常快节奏的日子里,抽出些时间去读诗——这是件太奢侈的事情。有读书的时间,大概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去读诗。为什么?仿佛太高雅,仿佛太深奥,作为染尽俗世风尘的我们,心里是那么别扭。自己读会羞涩,看别人读诗,也大概会赋之以小资之类说辞。很多时候我也难免如此,这不禁让人感到悲凉。

  这个时候,不妨来读这本《唐诗风物志》吧。

  你会发现,生活并非那样俗不可耐,而诗歌也并未向想象中一般高不可攀。恰如生活里很多细微的美,需要我们去用心才能发现——譬如拆迁区的废墟中一朵不知道什么时候盛开的小野花,诗歌,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或者说,正是有了俗世生活,才有了盛唐诗歌。对如今的我们而言,亦是如此。

  无论是从装帧还是内容上讲,这都是一本非常有质量的书。晓雯以其惯有的风格,将唐诗中的世俗生活,向我们款款道来。如此读诗让人充满亲切感。但这对我而言,反而是其次的。我喜欢这样的书,与诗有关,更与生活有关。

  谢谢晓雯,让我觉得,俗世生活,亦可在不经意间充满柔情诗意。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七):日常生活中的盛世

  本来是给老师的读书笔记,稍微修改了一点成为我的第一篇书(luan)评(xie)

  读《唐诗风物志》这本书纯属巧合,本书属于我这个关注魔幻现实和垮掉的一代的奇葩平时所不会考虑到的领域,在夜跑小伙伴的强烈推荐外加kindle支持下,一向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我难得的认认真真呆在图书馆里一气呵成用一下午读完了全书,看来袁枚所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还真是十分正确。

  不同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为我们所展现的官方视野中的唐朝,这部书为我们展现出来的唐朝,是诗中的唐朝——本书中采用的史实资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唐诗,二是唐人笔记,这两者都不同于官方正史,不受当时官方部门的规范和约束,也许正是这样反而让它们变成了更具真实性,也更加深入详实的史料来源,我一直都坚信“日常即真实”,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也正是这段话吸引我好好读下去):“诗没有官方立场,它不必顾忌所谓的国家形象。诗不用统一发声,它是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故事,是许多人的私人日记,它记录国家政策也记录老婆孩子的脸色,它关注洪水也关注茶水。而你一首诗、我一首诗,你一点故事、我一点故事,你的生活加上我的生活,才是一个时代最活色生香的真相。”都说杜甫的诗是一部“诗史”,如此说来,一部《全唐诗》,五万篇章又何尝不是五万篇唐人日常生活的轨迹,五万“诗史”,而作者所做的也正是“用一部《全唐诗》,用那近五万篇不同唐人写的日记,做一次拼图游戏,拼出一个有心跳有呼吸、会痛会闹会蹦会跳的唐朝。我想从诗里,捡起唐朝那些除了政策、战争、法令以外的故事。”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体现在哪里,我认为正是体现在她的开放与包容,真正的开放不只是体现在官方对外交流的频繁,或是对外贸易的繁荣,而是体现在日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唐一代经济与政治的高度发达,不仅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帝国,更使得社会风气大开,人民的文化生活空前繁荣,文化交融的痕迹处处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气象的体现。正如作者赞同的一位国史大家所言,正是因为本土文化的高度繁荣,国民自上而下的自信与骄傲,才能够毫无顾忌的敞开胸怀包容并蓄外来的各种文化。而正是这种交流融合让盛唐的气度更加大开大合,豪迈奔放。有唐一代更是做到了将这种自信与豪情深入到了每个唐代人民的日常中。本书从唐诗入手,从唐代生活的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生活的开放和多元,从婚丧嫁娶到柴米油盐,从科举干谒到游戏竞技,为我们还原出了大唐盛世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女子可以着男装,胡服,学者诗人不以与妓女交游为耻,市井小民也会将诗刺在身上。可以说,在盛唐,所有人的精神都是积极进取的,即使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粗布麻衣的市井小民也在深深的热爱着生活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于生活,唐人爱诗、爱花、爱茶、爱香、爱美、爱宴饮,不放过世间的每一种美好,而不论哪种爱好,又都要把它转化为竞技才肯罢休,每一种的竞技都能专心投入,并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得到认同。通过这部书的讲述,我们可以从一个个求官的学子,一个个画眉的妇人,一个个市井中的小人物身上看到文化的高度繁荣与自信,盛唐,真不负一个“盛”字。

  此外,我认为本书美中不足的就是它很多地方缺乏深入的考证研究,书中习俗所对应的诗句也是融入行文之中一笔带过,多少还是让人有些蜻蜓点水,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过由于它倾向于畅销书的写作手法,走的是快速消费的路线,不仅需要文笔流畅生动又富有趣味,更需要把握学术性与普适型之间的平衡,考虑到这点,本书考据的度也算是把握的比较到位,在保证了一定学术性的同时,让本书的趣味性不致减少,从而使它更易被读者接受。此外,我注意到很多人在书评中指出本书另有一处缺点在于作者的主观性太强,作为风物志,议论有余而缺少讲述历史的客观性。对此,我认为此书虽名为风物志,但作为畅销书,它毕竟不是前文我所期望的那样偏于学术性的读物(也正是这点让它的接受度更高,接受面更广),书本就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主观性强一点,反而能让读者在阅读不同书目的过程中接收到更多的观点,更多的思考角度,从而形成判断的客观性与思考的独立性。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八):奇怪的想法

  能写个唐诗读后感写成这样也算还好的了。但这本书没什么可以评论的对于我来说。

  不过看的时候浮现了好些念头。

  现在什么穿越剧,古装剧大行其道,里面当然涉及好多古代的衣食住行,当然,这些所谓的古装剧绝大多数的服装设计或者里面出现的事物可能完全不符合剧中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

  这种情况下,当几千年之后的人类想要了解相对于我们的古代,他们只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现在所产出的文化的话,毕竟就现在来说已经有好多古代的文化比如记载各种的书籍都已经失去,他们看到的是这种穿越剧或者各种各样的言情小说。那么,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就会变成他们对这个相对于我们的古代的研究资料,而他们得出的结果,可想言之,是多么荒谬,或者说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差很远。

  而反过来看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以前实际的吗?额,不过事实上就是真的吧?

  故事的传递真是曲折=。=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九):盛世强音带来的民族精粹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第一次接触毛晓雯的文字作品,等到书读完,才知道,我早前很久就读过她与苏樱合著的讲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奇人生的《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貌似《纳兰容若词传》也看过了,只是没有在意作者。

  这一次,我注意到了,而且有一个疑团开始在脑海中萦绕,那就是她与苏樱的关系,因为我注意到了,他们俩的著作几乎都是合著的。而有关苏樱和毛晓雯的介绍,百度百科没有,豆瓣也只有零星的几句话简介,作者的身份让我扑朔迷离。说到文字,窃以为本书的文风不及《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更美妙。当然,对于混迹于诗词曲风界多年的作者,言谈举止间早已浸染了诗词之精华,这在今时已属上乘之作。

  本书主要记述的即是唐时的风物人情,生活意趣,满篇诗词,舌灿莲花,出口成章,风雅艳丽,很是让人神往。我佩服作者对于三万首全唐诗的熟稔。记得大学那会儿,舍不得买书,于是我用累积了两年多的手机积分从网站换了厚厚一本全唐诗,但是至今封在箱子里,惭愧啊。我想若不是对于三万首唐诗的烂熟于心,真心热爱,是很难成此书的。

  唐朝的一切从唐诗中都可窥见一二,若不是有了全唐诗的流传于世,我想今人对于唐时期的市井繁华、升斗小民的生活况景是很难想象得出的。而历朝历代的史官对于历史的记载多是皇家内院的琐事,无关市井百姓。但有唐一代的鼎盛与繁华,不仅仅把大唐推上了当时世界最强盛帝国的宝座,让四海臣服,更是使得社会风气大开,人才辈出,正是这些诗人出入花街柳巷、酒肆茶楼的豪放,今天,我们才得以从留存的诗句中重构唐时的繁茂景象。

  本书从科考、婚姻、青楼、着装、饮食、爱好等方面,全面呈现出唐时代之人工作生活以及休闲的全貌,读来令人啧啧称奇,恨不能生在那风华绝貌的年代,我想这也是如今穿越剧盛行的缘由吧?我们总想用今时的科技以及思想去控制和左右过去的历史,使其朝着我们的意愿发展。可历史毕竟是历史,人也无完人,一点来不得假设。再或者我们羡慕古人情感的缱绻、风光的旖旎、生活的无忧无虑,说是穿越,其实想的都是穿越成为古代的王孙公子,小姐公主,没有一人想要成为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粗布麻衣的市井小民。

  其实谈到有关技艺,今人远不及古人,别的不说,单说这唐朝的服饰文化,就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可悲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到了如今,许多历史的精华被我们自行抛弃。看到韩国、日本人着的服饰我们羡慕不已,殊不知,那是我们文化的精髓,只是被我们抛弃了。唐时,日本这个小弟弟对于老大可谓景仰不已。不独在服饰文化的继承,现在日本女性的妆容也是承自盛唐,还有就是恐怖片。都说日本是个矛盾的民族,菊与刀同在。我的理解是日本人的追求美以及极度的礼貌这些美好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有唐朝的影子。而刀的存在则极有可能是受后来军国主义的影响。

  好像是上天跟唐朝开了一个天大玩笑,盛唐之繁华与晚唐之颓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我一直以为,杨玉环马嵬坡自缢的悲凉与无奈与八百多年后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时的悲怆如出一辙),这一点,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唐代诗人身上表现的淋淋尽致。许多人会把唐朝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可以说生活在前三个时期的人是最幸福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直至落幕。所谓千古帝王事,兴衰是一家。呜呼哀哉。

  我比较遗憾的是,对于古代一直以来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理念,作为今人的作者在字里行间一直表达着对古代地位低下女性的同情和对男性的不满,处处一副要“翻案”的姿态,好像受到奇耻大辱一样。对于此,我理解并支持她的看法。但是,对于一本描述唐人生活图景的诗一般的集子,我还是更希望看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客观描述,而绝少个人主观思想的表达,纵是表达,也希望可以滴水不漏,而不至于损失了整体的美感。但我对作者潜心研究学问和处处较真的态度表示钦佩。如若没有作者的呕心沥血的考证与梳理,我想我们很难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与唐朝人几乎就是面对面地接触。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一幅幅古画所呈现出的直观画面,更让今时的我们与古人来了个亲密接触。

  可以这么说,中国因为有了大汉、大唐这些盛世帝国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历史显得瑰丽夺目,也让今时的我们有了骄傲的资本,那是曾经的盛世带给我们的民族精粹,无论时隔多少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有属于它的位置。

  《唐诗风物志》读后感(十):唐人诗话

  这本唐诗风物志,并非仅是记录唐代诗人雅事,更是通过唐诗这一曼妙的入口,为我们趣谈唐人生活的风采。诗贵在美、重在情,哪怕是水墨丹青笔、雨过天晴色,也不能失之美、乏之情。所以这部诗话风格的风物志,实质是在为我们展现风流不羁、大美人生的唐人情怀。

  本书篇章虽不多,但涉及的唐人生活要素和情境却十分丰富。不仅描绘了才子佳人、公子王孙、耕渔猎樵、青楼妓女等各色唐人,亦有科举、婚嫁、服饰、妆容、饮食、多种民间娱乐活动等唐俗百态。作者从《酉阳杂俎》《朝野佥载》《太平广记》《杜阳杂编》等笔记小说及唐传奇中摘引趣闻逸事,来展现盛世唐朝的民间风情,并辅以古画图例,使读者直观感受唐人风韵。作者不宣扬什么“诗言志”,“只问趣不趣”。所以,那些野史怪谭也不必较真,所谓历史可考,而梦不可考,只要从中能唤起对唐人梦的回忆,就可获得一次美妙的唐朝生活旅程。反观强调理性和实际的今天,为何总有人发出寂寞、烦躁、无聊的呻吟?殊不知,今人的物质生活水准高出唐人多少,但精神的空虚亦不知高其多少。所以,你可以用理性质疑书中的桥段,但真的无需怀疑唐人那份宝贵的行乐人生观。

  也许是女性作者的缘故,作者用了《连理》《梅妆》《红袖》《霓裳》四章,近一半的篇幅,对唐女人生集中描绘。这其中,让我笑看用“催妆诗”“却扇诗”来刁难新郎的俏新娘,陶醉于“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的美佳人,惊讶那“宫官家私”名目繁多的妓女,倾佩其“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大胆装束。真是羡慕唐朝男人,竟生活在如此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不过也不要想得太美,李白一句“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更是印证了唐女以文才选丈夫的风潮。所以要想抱得美人归,没点诗情才艺,还是莫要空对镜花缘。

  其实,风物志之下,蕴藏的还是唐人的情怀和梦想。“斯文不沉没”的才子,所展现的是勇于自我推销;“人面桃花妆”的唐女,展现的是容者为悦己;“红袖添香,奢侈放荡”的青楼妓女,精神上并不自甘堕落;“绚烂、华丽、狂放、热烈、向上”的唐装霓裳,不仅是绚丽的服饰,亦是其内在性情本质;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是唐人宴欢群情的激昂;“无所不斗”的民间娱乐活动,是竞技精神的体现;“探奇盈梦想”更是不甘平凡的唐人梦想的最佳注脚。每一幅唐人生活画卷堂皇的外表之下,透露出的实际上是唐人不无独立的天性。那就是,我永远都不是历史中的背景人物,哪怕是一朵花期短暂的牡丹,也要开得硕大如火。

  “文学是活的历史”,可以说在这部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较之“相斫书”般的正史实在是亲和多了。文学有一个关键词,也许是历史经常忽视的,那就是“日常生活”。无论你生活在哪里、什么年代,最能引起共鸣的,也许就是那个和你有着共同生活阅历和感悟的人,这份情感容不得半点虚假,因为“你懂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部书更像是一本记录唐人生活的小说集,虚构与否、附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人那种不甘沉沦的追求快乐的敢于独立的自主性,才使其成为造就“大唐盛世”的历史潜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