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姐妹物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姐妹物语》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7 04: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姐妹物语》的读后感10篇

  《姐妹物语》是一本由[美]马凯琳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姐妹物语》读后感(一):出国,亦如围城

  文/十里红妆

  用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个故事。能在繁忙工作生活之余,这样不间断的将一个故事口气的读完,可见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

  虽然,我至今并不认为,读懂了这个故事,因为我看不出这个故事的主题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深深的被它吸引,因为它很真实。真实的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去经历一样,或者我们身边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的人,走着这样的路,有着这样的经历。

  《姐妹物语》读后感(二):家庭答案 ——《姐妹物语》,那片精神上的家乡

  家庭的答案 ——《姐妹物语》,那片精神上的家乡

  一条河,一场历史巨变,一句规则,就让佩吟和美吟两姐妹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一个,被留在大陆,寄居在舅舅家看人脸色学会操持,嫁给一个自己并没有多喜欢的人,就为了拥有自己的家;另一个,在异乡永远都是异乡人,成为母亲倾诉对象,操持家事,在抛弃了自己、弟弟和母亲的父亲那里,得到了太多的伤害,她的内心孤独痛苦的……然而当大门重新打开,门外的人想进去,门里的人想出来,另一场围城,相互的妒忌自卑,让她们的生活陷入了焦虑

  《姐妹物语》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在二十世纪末期、三十年前发生的故事——想要出国去获得更好生活的女性在90年代的出国潮里面发生的浮沉;在异国他乡做一个“外国人”而不得不面对歧视压迫,对“中国”的作为一个精神家园思念——融合了多种元素,在围绕着金钱人们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什么?被枷锁耽误的时间,能够问谁要得报偿?

  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关于过去,普通人会遭受什么样的影响,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不得不在被压迫的生活中成为底层扫地阿姨的“母亲”、因为包办婚姻而一直有一个精神包袱变成了陈世美的“父亲”、一个终于努力打拼开始改善生活的弟弟、一个总是在渴望家但是事实上回不到自己被抛弃之前的心态和生活的姐姐、一个孤独承担着的早熟的悲伤妹妹……通过他们,我们见到了这些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时代车轮,碾压的粉碎的除了他们,还有金融危机下的日本上班族、剥削其他人的野心勃勃妹子、重新回到中国打算开创别的事业的四川姑娘等等,都是这个社会和时代的群像之一。

  我们在《姐妹物语》当中找到的,是很多华语作家尝试过的主题,一如严歌苓等等,她们都试图透过中国女性的国门内外的遭遇,找寻到影响家庭生活的答案,但是很多时候,答案本身似乎并不重要了,因为我们无力改变光怪陆离本质,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自己想要的内心,如同美吟兜兜转转依旧对家人支持以及奔赴美国的找寻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尝试,如同是佩吟终于学会用爱去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的新的婚姻,她们都在找寻自己的答案,虽然他们的故事都似乎告一段落,但是只要人生不会落幕,她们依旧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展开新的丰富多彩的人生。

  国庆档撤档的《芳华曾经是我想要看的作品,但是在这个国庆,阅读同样是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姐妹物语》,我觉得也是不错的尝试,当越来越多正视过去的尝试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我们也将会用更大的努力,去看好这个勇敢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y 林怿 2017-10-2 19:51:01 写于御庭园

  《姐妹物语》读后感(三):姐妹物语

  姐妹物语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三年饥荒使得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的人们都感到巨大压力,当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思想学习就更难得到满足了。在这个时期,陈燕一家五口跟所有的平民百姓一样为生计温饱奔波,在日子过得格外艰难,丈夫张逸文偷渡到香港,发来电报只能带两个孩子去香港谋生,这样八岁的大女儿佩吟被父母狠心留在大连,妹妹美吟和弟弟大卫跟着父母先后去了香港和日本。多年的骨肉情分离,让佩吟跟家人逐渐疏远,历史与父母造成的恩怨距离时空造成的误会,加上文化上的碰壁与冲撞,使得姐妹两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30多年后,张珮吟跟丈夫离婚,跟多年前的母亲一样,不得已抛弃两个孩子,只身飞到东京去找她的亲人,与父母团聚,期望能过上向往优越的生活。但是,到了东京之后,一切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美好,海外移民的生活也并不容易,父母住在狭小公寓,母亲做着清洁工的工作,过着压抑的二等公民生活,备受日本人的冷落和排挤。与内心的愿望差距越来越大,佩吟的野心心情经历了大起大落。妹妹上贵族学校,自己却因为历史的原因根本没有读过几年书,佩吟美吟的关系在东京的见面开始,就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在佩吟的心里,八岁那年的抓阄游戏,不知怎么的就输了,让自己前些年的小半辈子留在大连,经历人生中艰难的寄居日子,是美吟偷走了原本属于她的生活。佩吟在日本生活要先从学习日语开始,而美吟在日本上过大学,也在纽约读过书,出色的日语和英语能力让其生活过的舒服。在佩吟还没来东京之前,自己是母亲最疼爱的女儿,在姐姐来之后,美吟怕自己的宠爱会被那个三十年不见的姐姐抢走。美吟对这个姐姐抛弃中国的家庭,一意孤行的来日本谋生也感到自私和不可理解,更怕其取代自己的地位。纵然人生艰难,在误会解除,亲情永远是包含着爱和勇气,推我们不断前进。

  作者马凯琳虽然是一个美国人,其在中国出生,在香港和日本长大,在美国求学,精通英语,中文和日本。在本书的人物经历描写方面,融合自己的经历,让读者感到非常的真实真切,把一个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漂泊写的动人哀泣,把姐妹两人的命运和内心的欲望挣扎展现淋漓尽致

  《姐妹物语》读后感(四):只有姐妹才懂姐妹

  这注定是一篇无法客观得起来的评论,一如我读《喜福会》《无声告白》。大概每次读这样的书,都无法不把个人感触带入到故事中,然而每每合上这样的一本书,你会发现,无解亦是解答

  先说姐姐佩吟。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读者都觉得姐姐太折腾,不认命。五六十年代母亲去香港,带不走她是无奈之举。一个孩子留在国内受苦总好过几个孩子都吃不饱吧?后来国家政策和家庭变故的原因,一次次地接不走她,也不是母亲主观地抛弃。既然留在国内已经成为定局,也是现实,何不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继续走下去?

  如果你这么想,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有姐妹,多半是会理解佩吟的怨气不甘的。在我看来,写姐妹写得鞭辟入里,难以超越的是《半生缘》曼璐与曼珍这对姐妹花。平心而论,曼璐不是坏人,这些许年来,她们的家庭如果没有大姐曼璐的付出早已支撑不下去,讲付出和牺牲,曼璐是有功劳的,但是,曼璐对曼珍所做的事情,又是极大的恶事。归根究底,这就是人性复杂。一个好人也会作恶,一个坏人也会有人性光辉闪耀的时刻,你很难用善恶两分法将一个人定义。那么对于佩吟来说,她不坏,人人都想追寻更好的生活,这个出发点也没错。站在读者角度上看到的“折腾”,人物本身迷梦未知的。所以,你很难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责怪这个人物。我相信,在九十年代,这样的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为少数。当她们在国外的土地上被捶打、经历过种种痛苦之后,对于生活,会有不同感悟。相信也有大部分人会像佩吟一样由衷地说:她不后悔,因为找到了自己。也会有人真的后悔,但是开弓再无回头箭。不管是后悔与否,佩吟们,在异国他乡讨生活的日子,总是要继续下去的。

  不确定《姐妹物语》英文版最早成书于何时,但是肯定会早于中文版出版的2017年的10年间。这些年,祖国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小说中作为背景的两国差异,也早就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时至今天,国人已经不认为在国外就是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在国外讨生活华人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还是有出国回来打肿脸充的事件发生,也还是会有国内不明就里的亲戚希望外国亲戚回国投资等,但是在大城市,这些已经很难见到了。

  曾经有那么一段事件,三四线小城市、乡镇城乡结合部、村有人去北京上海等地工作,全家亲戚都指望你到大城市包吃包住包游玩还能找到专家花得少看病快,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类亲戚巴望你提携自己的子女安排工作、找对象等等,现在也很少了。终于有天,家乡的人发现你在大城市其实也是早出晚归、国家领导人从来没见过,他们是失望,失望失望着也就接受现实了。不是大家都变得宽容,而是说到底,这个国家在发展、在进步。

  十年前,中国人还觉得说“谢谢不好意思意思是我心领了你知道了就行了呗;认为说“对不起”丢人,尤其是长辈晚辈,哪怕犯再大的错,自己明知道错了,这三个字也说不出口,因为跌份。现在“谢谢”已经成为了人们交往中的礼貌用语,“你好”再也不难启齿。说“对不起”是成为一种自然,哪怕是长辈对晚辈,领导员工,这成为了一种个人素质体现,不再是没面子

  如果佩吟的三十八岁是在2018年,她还会那么急吼吼地将国内自己的生活抛下,离开两个孩子,启程前往异国他乡的土地吗?

  世易时移,或许今天这样的讨论已经没有意义

  但是你必须理解佩吟们的不甘,就像必须理解曼璐的匪夷所思。姐妹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明明就是起点一样,万事万物,不患寡而患不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妹妹美吟,也许佩吟还能认命,但是有了姐妹做对比,她是无论如何也甘心不了的。

  从妹妹美吟这一方面来讲,自己也是被选择的,并没有责任承担佩吟的嫉妒愤恨,现实就是这样,但是,姐妹终归是血脉相连。,美吟虽然觉得姐姐索取无度,明明理智上是拒绝的,但是还是无法不伸出援手来帮助她。也许在外人来看,妹妹美吟多少有点没有原则,但是家庭成员之间,真的很难真的讲原则。涉及到一个家庭里,有几种不同的文化馆在碰撞时更是如此。

  “凭什么”真是一个家庭成员际遇不同甚至相差很多时的一个魔咒啊。不但那些过得不顺心如意的人愤恨,连那些对自己生活满意的人也因此无法安生

  家庭是复杂的,只言片语总难解。美吟、佩吟的命运,他们的被选择,她们的呐喊与不甘心最终都是误解的。就像一场牌局,牌已经发好了,你说“我和她一样,凭什么我们的牌不一样”,你纠缠你撕扯,但是没有用,人生是一场不会重新发牌的牌局,即便是同样的出生,你接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最终承担后果的,还是自己。而他们人生的无解,恰恰是命运的解答。

  小说安排了一个相对温暖结局,虽然散落的一家人最终还是散落了。何处是故乡呢?只有母亲回到了故乡,魂归故乡,第二代仍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度飘荡。姐姐千辛万苦去寻到,最终留守在日本的,却成了人到中年出国的姐姐。

  但是现实未必都会如此温暖。

  小说戛然而止,姐妹得到和解,但是世间大部分的姐妹,终生在误解和妒恨中,无法和解。

  《姐妹物语》读后感(五):难以抚平的被抛弃之痛

  在历史长河激流中,在中国那个特定的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家庭被割裂开来。从此以后,一家人两种命运,一个家庭中的孩子被开启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姐妹物语》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的两姐妹佩吟与美吟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佩吟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八岁之前,她与家人一起过着虽然贫穷但却平和的日子,八岁之后,她的人生突然被一个游戏式的抓阄掀了个天翻地覆,一个完整的家对于佩吟来说成了只有她自己一人的存在。 那个时候的中国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一个普通家庭如果能够不饿肚子就可以拥有无上的优越感了。佩吟是这个家庭中经历饥饿感最多的孩子,母亲陈燕纵然对女儿疼在心头,但也只能以话语抚慰女儿饥肠辘辘的肚子。乖巧懂事的佩吟总是饿着肚子入睡,佩吟哭着向妈妈要肉吃,八岁的小女孩儿食物的匮乏还不明所以,只觉得久不沾油水的肚子像破了一个洞。 那时候,很多人迫于生计选择走出国门,下了岗的佩吟的父亲张逸文也加入了外出讨生活的大流。 张逸文在香港安顿下来了。他发电报妻子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去香港团聚。 明明有三个孩子,却只能带两个! 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纵然难以抉择,但陈燕还是很快就在心中做出了决定。在她看来,老二美吟与老三大卫太过年幼,是最需要父母照顾年龄,大女儿佩吟是留下来的最佳人选。 八岁的佩吟已经懂事,她想随同去香港的愿望又是如此强烈,她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地服从妈妈的安排。在这一点上,陈燕耍了一点小心思。她利用了一个八岁女孩单纯与讲道理骗来了自己的“心安理得”。但陈燕没有想到,那个纸头上的红圈圈竟然套了她最爱的大女儿一辈子,对女儿许诺下的一两年竟变成了女儿三十年的漫长等待与煎熬。 读《姐妹物语》,最大的感受是很为佩吟感到痛心。在妈妈抛下她带着弟弟妹妹前往香港的那一刻,她该是多么地失落与绝望,好在还有母亲的承若为她的生活撑起一点点地希望与光明。想象一下,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每天细数着妈妈到来的日子,该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哪!然而,就是这一点点仅存的希冀也被无限地延长了…… 当佩吟终于与家人团聚时,她已经是快奔四十的年龄了!在她最需要父母陪伴着成长的日子里,她的父母永远地缺席了。 《姐妹物语》中,两姐妹佩吟与美吟都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形象。在美吟眼中,姐姐佩吟为了出国不惜抛下丈夫与孩子,是极其自私的行为。她能够理解姐姐,但却又对姐姐的很多行为都看不惯。这终究还是姐妹两个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三十年了,一道深深的鸿沟已将她们隔开。 佩吟作为那个被父母被家庭抛弃的孩子,她对家人过分苛责的行为以及她拼劲全力想要留在日本的愿望也是情有可原的。好在横亘在大家心中的结终被一点点解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