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7 02:09: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后感10篇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1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一):博尔赫斯的幻想世界

  这本小说共个七个故事,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侦探故事,其他的几个故事中,有对假想书的评注,有关于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之类论题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在读的同时,不由得幻想作者想要描绘出的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奇幻世界。

  读来挺有意思的,只可惜,读的时候,光顾着跟着小说中的文字走。读完整个人迷迷糊糊的,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为好。曾在阅读的某个时刻,我以为自己理解了博尔赫斯的幻想世界,但读到下一篇的时候,我又犯迷糊了。也许这个时候写下这些文字有些过于草率,但第一次的阅读体验也是值得纪念的,不是吗。

  下面就来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几篇: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是作者对于一本假想书的注释,他向我们展现了特隆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时间,特隆一派认为“目前不确定;将来并不真实,只是目前的希望;过去也不真实,只是目前的记忆。”另一个学派则认为“全部时间均已过去,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衰退过程的回忆或反应,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歪曲和破坏。”突然想起,自己由不同场景引发出相同感觉的经历,像是一种周而复始的预知。而且特隆人“推测主体只有一个,那个不可分的主体即是宇宙中的每一个人”,“几个人计算同一数量时得出相等的结果,这一事实在心理学家看来就是联想或者善于运用记忆的例子。我们知道,特隆人主张认识的主体是单一和永恒的。”联想让孤立的人统一起来,成为一个主体。我们所有的人其实是一个主体,我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其实是记忆力在作祟。那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是不是就在证明我们的存在呢?

  在《《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一篇中提到了经典值得续写的话题。“梅纳尔是和威廉·詹姆斯同时代的人,他给历史下的定义不是对现实的探索而是现实的根源。对他来说,历史的真实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认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结尾的句子——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未来的教训——是明目张胆的实用主义。”历史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就是被承认的历史。梅纳尔的作品中的重点,不是去探讨现实的各种虚无的存在,而是对我们认为发生的事情进行重新改造排列,这是一种新的技巧——“故意搞乱时代和作品归属的技巧”。他想要实现的是,在《堂吉诃德》的基础上,能否对其进行续写,重新排序,让被承认的事情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且能够让人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辨认出作品的先后顺序,这是不是也是在暗示时间的潜在?

  在《环形废墟》这篇小说中,讲的大致是一个魔法师想要将自己创造的幻影变成实体,当他真的在他存在的世界上创造出了幻影时,却突然发现他自己就是那个自己创造出的幻影。假如魔法师不曾创造幻影,他也不会发觉自己是幻影。会不会所有的一切,都是魔法师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他在梦中创造了一个人物,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样子。会不会他在做梦中,他就成为幻影了,寻寻觅觅还是回到了起点?考虑到这本书跟时间的谜团有甚大关系,可能他在创造的过程中,也就进入了幻影的时空,再也回不去了。

  在《通天塔图书馆》中,主要提到的是一个有限蕴含无限的话题。作者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在一个有限的图书馆内包含这个无限的世界?作者提出一个答案:“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

  《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侦探故事,先是设了一个关于穿越空间的信息传达的谜面,然后它的谜底就是时间。小说中的间谍需要向友军提供情报,但他面临着空间上的局限,他没法到达友军所在地。于是他便制造了一场谋杀案,把要传达的情报信息,编入时间的某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进,友军自然就能从时间中解析出间谍想要传达的信息。这种方式真可谓是用时间传递信息。用时间传递信息,相似于历史。其中,间谍与他要针对的对象,关于时间进行过一些有趣的讨论:

我在英国的树下思索着那个失落的迷宫:我想象它在一个秘密的山峰上原封未动,被稻田埋没或者淹在水下,我想象它广阔无边,不仅是一些八角凉亭和通幽曲径,而是由河川、省份和王国组成······我想象出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牵涉到别的星球。我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想象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处境。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里,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听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博尔赫斯的文字,会给读者以许多奇妙的阅读体验,一种打破常规的阅读体验。读者不是以读者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来理解这本书,而是在阅读之前,抛弃脑中所有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执念,让书中的文字带你畅游他的世界。也许这番体验会与原有的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产生冲突,似乎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寻寻觅觅始终找不到那个令自己安心的答案,但让读者开始思索的过程无疑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正如博尔赫斯在《通天塔图书馆》中所提及的,从无序中创造有序,周而复始。这本小说带给读者的体验也是相似的,作者提出了各种可能性,引发不同读者许许多多无序的思考,这些思考一开始是向四处发散,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其中一些答案不断被重复,便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有序。但无序答案或者说思考产生的过程,就让这本书变成了无限的。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二):博尔赫斯的宇宙观

  我结识博尔赫斯是从他的名言开始,就是那句:“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两行诗,我当时听到就很喜欢,由此萌生对这位作者的好奇。去年年末,读了他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稿《诗艺》。那本书,我读的一知半解,除博学和冷幽默之外,对博尔赫斯的认识也不大全面。

  最近一段时间,集中阅读了三本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今天这本《小径分岔的花园》也是其中之一。未来,我也会陆续写一些针对博尔赫斯作品的评论和感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博尔赫斯是位富有奇思妙想的作家,他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给一个虚构故事披上非虚构的外衣”。也就是说,他会把故事,描绘得像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过一样。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误认为,博尔赫斯创作的是现实主义小说。但正相反,他笔下的故事往往荒诞非常,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不真实。和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同,博尔赫斯更像个造梦者,用设计精巧的文字,把你引入到他创造的荒诞梦境中去。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有两篇。一篇叫《巴比伦彩票》,博尔赫斯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古巴比伦文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里很难想象的故事。小说中,巴比伦人厌倦了传统规则的束缚,觉得生活死气沉沉。于是在一家“公司”主持下,他们创造了一套包揽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彩票体系”。也因为彩票,巴比伦居民的生活开始充满“怪异偶然”。

  比如:被宣判死刑的囚犯可能不被处死,同名书籍的内容可以不相同,生意人把货物缺斤短两当成家常便饭......渐渐的,在彩票影响下,巴比伦社会在无序中反而产生了秩序。人们完全丢弃掉法律和道德,接受了这种充斥着偶然性的生活。博尔赫斯通过故事,进行了一场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社会实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序社会的风貌。

  另一篇,则是本书主打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在这篇故事里,博尔赫斯向读着讲述了一个用小说构建起来的“迷宫”。他通过描写英国汉学家艾伯特对一本中国奇书的分析,讨论了时间的无限可能性。在博尔赫斯虚构的这本“奇书”中,所有的故事片段都是乱序的,一个人物可能在上一页死去,在下一页又奇迹般活过来。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对小说片段的随意组合,得出无数个时间上相互平行,人物相同,内容却完全不同的故事。

  熟悉科幻电影的人,肯定都知道“平行宇宙”。而博尔赫斯虚构的这本“奇书”,就是“平行宇宙”概念文学化的表达。就像那个经典观点一样,在不同维度中,相同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坦白讲,博尔赫斯的小说,读来确实很烧脑。因为他总是不遗余力的,通过文字向你展现他个人对宇宙规律的理解。他是个梦境创造者,把无数荒诞想象融入短小精悍的作品里;他也是个隐晦的讲述者,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故事中,又不直白的评说。

  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小说集。但我认为,阅读博尔赫斯的意义,也不在于完全读懂。而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获得启发,独立思考,进而形成自己对小说的见解。还希望大家不要耻笑我对刚刚两篇故事的片面解读。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三):快慢的人生

  这几天看到那些不准备考博士又不愿意在四野八郊工作的同学,一个个都在看着招聘信息的忙碌身影,总觉得自己很幸运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清醒的。

  清醒的人,他们的幸福和悲伤好像都来的更快一些,比如昨晚怀揣着清醒,和老妈视频的时候对话:

  “妈,你怎么不早生我几年,这样我就不会压力这么大,工作也好找,考试也好考……”

  “那我不是让你6岁就去读书了啊,如果再把你拖两年,指不定你现在在哪里读研……”

  我恰好最近乱翻书,翻到博尔赫斯。我很爱小径分叉的花园,那个故事里设置了一个有关于时间的迷宫,又在每个结局的背后预示着“我们无法想要通过不同的过程,去改变一个结果。艾伯特终将会被轰炸,天堂也终究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和时间羁绊的终点,又不知道是以何处为起点展开的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的迷宫。我始终要朝着逻辑里唯一的一个方向径直的向前走。我只是在迷宫终点前遗忘了时间作为答案而无法正确获悉过程中分秒间所成的夹角,日头与影子的斜率,鱼骨头形成化石又被风化的程度与时间的作用效率,还是海德堡实验室里的钚元素经历了第几个半衰期,NASA公布的卫星图像遗漏了那片荒蛮了不知道多少季的玉米田,我究竟相对迷宫里的其他人是快了还是慢了,我无从知晓。

  时间的吞噬作用还对于不确定性犹如黑洞的无限扩张性会带来的另一中间产物,猜忌。这份猜忌与不自信是同生同长的。小径分叉的花园里头的余准,他没有停下要做一件事的决心,在艾伯特面前的余准,即便好像知道故事终了,却还要成为自己逻辑迷宫里的幸存者,他看见的出口,成为了他一切行为的导向,而艾伯特和那座城市的命运里的迷宫,却不因余准的决心受到一丝的重叠。这好像就是两个相互平行又不干扰的时间线,可是在彭崔的生命里相互的看见彼此。

  是啊,时间讨论起来多么的迷人和忘我。这个话题有无限的可能性会产生无限的岔路。就好像《堂吉诃德》和《吉诃德》完全一模一样,却在不同时间里可以得到同个句子的不同解。博尔赫斯为时间做出了表率。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四):博尔赫斯,一位不需要作品的哲学家——一篇不是书评的记录

  读的第一本关于博尔赫斯的书是《博尔赫斯谈话录》,那时候完全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还是被对话里的睿智所折服。这种睿智如此轻盈,以至于觉得每句话都道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却又是自己不可能道出的。

  汉娜阿伦特的传记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家是不需要文凭的”,那对于博尔赫斯而言,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不需要作品的文学家。

  而在文学家背后,他更是一名哲学家。

  他的作品里满是哲学思辨,其中对于时空的思考,可谓是第一人。

  很多文学评论里都提到他的作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读者带入一个时空无限延展的宇宙之中。

  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一片没有尽头的世界里徜徉。

  去年在北京时,住在师姐家,为她拍过一张照片,她举着博尔赫斯的海报,海报上正是那句著名的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有一篇《通天塔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什么样子的呢?

  “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的……”第一段便为我们描述了这个图书馆的模样。

  生活在图书馆里的人都在年轻时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书,而在图书里没有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在图书馆员看来,寻找书中意义是迷信而虚妄的。图书馆是无限的,且周而复始的。

  读完这个故事,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暗喻。

  图书馆,书,管理员,等等,他们对应的是些什么呢?或许每个人会得到不同的解读。

  对我而言,其中图书馆代表着一个承载万物的空间,书则代表着一种信念,或者说是“自我”。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正如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年轻时,都在寻找(脑子里突然响起了李志的歌= = )一种信念,一个自我,而这种信念究竟是否有意义则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感是很脆弱的”,一个朋友曾这样告诉我。

  那么图书馆员究竟是谁呢?大概就是那些浪迹四方后,终于明白,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重复的人。也难怪这篇故事里有这样一句话,“过分的指望自然会带来过分的沮丧”,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宿命,不管你做出怎样的努力,事情的结果都会那样,那么这样的话,会不会就会看开一点?

  我们老是问别人,或是问自己“为什么我老是遇到这种事/人”,也总在欢愉过后被挫折打倒,没有完全的开心,也总是能走出困境。时间是折叠的,每个节点的安排都是循环的。

  或许正是这些交错而来的欣喜与沮丧,才维系着我们与这个世界微弱的联系。

  而在本书中的《环形废墟》中,我们所存在的时空则是一个个梦境,我们都是别人梦境中的人,无数个梦境交错在一起。(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激动,这完全就是我从小到大的想象嘛!)

  这是一个很唯心主义的故事,如果我们消失了,那么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也便不存在了,梦境是由我们而创造的。

  在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如果我闭上眼,或者当我睡觉时没有意识后,我的家人、同学、邻居们还存在吗?是否世界其实只有我能接触到的这片领域这么大(虽然课本上明确告诉我不是的)。所以那时,遇到我不敢做的事时,我就想,没关系,反正其他人都是为我而存在的“道具”而已,这只是我生活里的一场戏。后来高中看了《楚门的世界》,觉得有点那个意思。(真能演)

  我记得很清楚,升上初中那天,我有过这样一个想法,我即将要去一个新的环境了,那么我之前待过的那个学校,接触过的那些人,他们还会继续存在吗?

  直到现在我都对此保持怀疑,总觉得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哪怕高中学哲学时,课本明确批判了我这种唯心主义者。

  真喜欢博尔赫斯呀,阅读他的时候,像是在和童年时代的一部分我聊天,又像是终于有了“能抓住难以诉说的情绪”的本领。

  就谈这两篇吧,虽然我也很喜欢最后一篇,也就是引为书名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最后引一句《小径分岔的花园》篇章里的一句话结尾:

  “潮湿的小径弯弯曲曲,同我儿时的记忆一样。”

  嘻嘻,写这篇东西的时候一直在听Damien Rice ~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五):数学一样简洁的语言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22岁起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他曾言,“如果有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他以兴趣为目的选择工作,又以工作作指引实现自我价值,创作众多名篇,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也是无数文青标榜的偶像。然而许多人熟读他的名言,并未领会其中用意(如笔者),只能从他神秘、简约的文字中领略些许其过人的智慧及非凡的文学才能。

  上海译文这套博尔赫斯文集中,《小径分岔的花园》仅用99页的篇幅收录了博尔赫斯的七篇短文。虽是短文,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每篇每段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奇幻的设想,其文笔的克制简约,恰恰充分体现了他游刃有余的文字操控能力。这种“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并不好理解,需静心细读。读懂后,你会惊异地发现:原来博尔赫斯呈现的是一座建立在现实之上、充满荒谬与魔幻气息的虚拟微观宇宙。

  01

  正确的阅读顺序

  该书收纳的七篇短文依次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环形废墟》、《巴比伦彩票》、《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通天塔图书馆》、《小径分岔的花园》。

  但这绝不是正确的阅读顺序。

  首篇《特隆》,又绕口又长又相似的人名简直是阅读区无处不在的地雷。为理清思路,笔者阅读期间认真地记下每一个出现的人名,可直到文章最后才发现人名是个陷阱,应绕过去。比如将比奥伊、赫伯特.阿什、阿方索换成甲乙丙,完全不影响情节,反而有助理解--如果你不介意将博尔赫斯当成乡土作家的话。而且该篇论述的是一个拥有庞大思维系统的虚拟世界,旁证了博尔赫斯博大精深的学识,初入门者确实不好理解。

  第四篇《巴比伦彩票》则较为浅显易懂,从彩票游戏规则到奖罚的潜规则,隐喻呼之欲出,读者可以在浅层面欣赏作者的文字技巧,又可深入探究事实真相,深浅结合饶有趣味,适宜初读。

  第三、六、七篇和首篇相似之处在于均处于虚拟时空,故事性及哲理性相融相融。从理解难易、理论深浅、相互承接、渐循渐进的角度来排咧,应是三六七一。

  第二、五篇同为分析某位作家的评论文,赫伯特.奎因比皮埃尔.梅纳尔较好消化。

  首篇其实是业内作家极为推崇的作品,甚至认为比《小径分岔的花园》更加精彩绝伦。但该篇思维系统宏观深远,若在对博尔赫斯写作技巧稍有了解的情况下阅读,会事半功倍。所以建议压轴阅读。如此精妙的文章,若浮于表面记下人名地名,博尔赫斯怕是不答应。

  因而,私以为对初入门的读者而言(高手自便),从阅读的由易入难、张弛有度来考虑,该书正确的阅读顺序应如下:

  ➀➤ 《巴比伦彩票》

  ➁➤ 《环形废墟》

  ➂➤ 《通天塔图书馆》

  ➃➤ 《小径分岔的花园》

  ➄➤ 《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➅➤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➆➤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 诶?居然是个类梯形阵。)

  02

  博尔赫斯到底在讲什么

  该七篇短文含括故事、理论、哲理、伦理。它们各自独立,又息息相关透露着博尔赫斯的创作思想。

  如赫伯特.奎因与皮埃尔.梅纳尔两篇,通过对已故作家作品的评论,得出相同结论是他们在孜孜不倦追求与众不同,皮埃尔理论大于实际,创新手法黑色幽默对于实践;赫伯特将理想运用于实践,却不被世人理解。两篇短文共同论证作家的创新。

  总而言之,该书反映了以下几个观点:

  ▼ 创新

  创新是博尔赫斯最主要的创作理念。如上文所言,通过对两位虚拟作家的作品分析,他传递的思想是,所有面世的作品必须是特别的、与前人(包括自己)不同的、令人惊奇的。他情愿用更复杂的、晦暗难明的语言去描绘他的精神世界,而不愿顺应潮流拾人牙慧写一些简单明了的畅销作品。他身上所呈现的与众不同特质,正是一代又一代文青追随的印记。

  ▼ 虚构

  如前言所述,该书所纳文章全属虚构。如《巴比伦彩票》,读者明知博尔赫斯在一本正经煞有其事地胡说八道, 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及脑洞。

  在《特隆》中,博尔赫斯借助一个虚构的国家展开论述,追溯一代又一代人为捏造这个叫特隆国度的匪夷用心。人们为之编制了完整思维、语言、学术系统,并煞费心机把它归纳到权威的百科全书里--做法是在原书后面直接粘贴几页。这种唯心主义的做法荒谬可笑,恰是特隆思维系统的内核。博尔赫斯呈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尽管这不代表他本人的思维系统,读者在这个特隆之国身上历史与概念、真实与虚幻相纠缠的迷宫亦难以自拔。

  ▼ 迷宫

  《小径分岔的花园》令博尔赫斯名声大噪。他对中国地名、文化、典故随手拈来,中国读者读来既熟悉又讶异:天津、海丰、云南、红楼梦、中国音乐……难以置信博尔赫斯从未涉足中国国土。他脑海里有个关于宇宙天地、时间空间的大迷宫,该篇只呈现其脑洞迷宫之一二。

  首先,该书是精妙绝伦的推理小说,线索巧妙隐藏,情节环环相扣,谜底揭晓在最后一段。但这不是博尔赫斯的根本目的,揭开推理的面纱,他在暗层讲述了深奥的时间相对性以及复杂的哲学理论。全文读罢,又想再读一次;语句摘罢,又想再抄一遍。笔者似误入博尔赫斯的思维迷宫,面对纵横交错的分岔小径,每条道路都想走遍,每种可能都不愿错过。

  ▼ 无序

  博尔赫斯在《通天塔图书馆》中构建了一个宇宙。人们企图从这个宇宙(图书馆)获得对自己过往的辩解以及未来的预告,但它是无序、无限、不可被预知的。他奉劝人们不要过于信奉记录在案的历史,不要过于自信能穿越时空得到先知。因为宇宙是无序、周而复始的重复。由此可见,博尔赫斯反对充斥着大量无效信息的书籍,也由此回应了他为何对文学创作一再要求创新。

  ▼ 轮回

  “假如他不再梦见你……”

  《环形废墟》依托某个人的梦存在。一个人来到环形庙宇废墟,用他的梦造了一个神,他当这个神是自己的儿子,出于爱害怕儿子知道身世真相,却不知他自己是另一个人的梦。该篇提出两个问题:神是虚无的捏造?轮回是无法摆脱的命运?我们都是来自父母某部分的投影,承托着他们人生梦的寄望,如同我们的子女承托着我们的希望。这是生命的轮回。人生不过一场幻影。

  短文结尾回应开篇“假如他不再梦到你”,你就是不存在的虚无。

  03

  这本仅99页的短篇小说集,竟涵括了如此广阔、深刻的思想哲理。大概至今亦无人能出其右。法国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曾评价:“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丰富和文笔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图书馆是博尔赫斯的天堂,他却在最爱的阅读中渐失视力,后期只能靠口述写作。上帝同时给予他极乐与极痛。如今他真的去了天堂,愿上帝还他审视人间的光明。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六):一本正经掉书袋,非常酷

  小孩暑假放完回学校了,留下这本书请我还图书馆。

  博尔赫斯 大名如雷贯耳,这本书也一再被提及。我看也就100来页,索性看过再还。

  本来以为是很枯燥的文字。可是看了几页发现还是很好玩的。就是一个老学究读了很多书,故作正经的故弄玄虚,为莫须有的一本书写注释写脚注,让读者觉得心痒,哪本书真的存在吧,只是我没看过吧,哪本书的走向也许真的如他所说吧。一共七篇,前言接单介绍了这几篇小说。

  《环形废墟》神神忽忽,睡觉中做伟大的梦想,看到最后已经明了他也是梦中人,因为毕竟他被借鉴的也太多了,几乎成为套路,他写于1941年,当然就很厉害了。可能很多的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以及电影借鉴过他的某些元素,有些觉得眼熟。

  《小径分叉的花园》因为有中国背景,还是觉得突兀,当然他云山雾罩的姑且听之,这样传递情报太残酷了,这是最短的间谍小说吗?他自己说是侦探小说,告诉你冬季告诉你实施方案,最后告诉你结果。即使写于很多年前,我还是没猜出他怎么传出去的。

  《巴比伦彩票》的象征意味更浓,很多事情就是走着走着就失去了原来的最初想法,也许最后作茧自缚。

  老头儿一本正经掉书袋,非常酷。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七):初读笔记

  昏昏欲睡的中午,情绪低落,涣散无法集中。找了个地方远离了一群人又被另一群不认识的陌生人用嘈杂的声音包围了我。耳机里的音乐是唯一的慰藉,似乎是隔离了一个外界。

  序言匆匆而过,最近的集中力已经衰弱到连这种文字都进入不了深层思索了吗?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看完依然昏昏沉沉,其实,我属于书评里说的第一类人,我真没看懂。唯一还有点印象的是,“它是一个宇宙,有一套隐秘的规律在支配它的运转,哪怕是暂时的。”

  我知道,我没能深刻理解他。

  第一遍。等继续看下去吧。2018.1.2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八):文人思考世界的悲哀

  据评论,他的小说如迷雾一般,又充满了隐喻。这让我突然想起《百年孤独》,南美人的小说都是这么地充满缠绕感觉么?买了他全集里的第一本来读,结果大失所望。啰里啰嗦的虚幻和迷宫,我不觉得故意写的迷幻就可以表达那些多重的意味。尤其是小径这篇短篇小说,无非就是用上帝视角来看概率的问题,所有的无穷可能性都在同时展开,只不过你只处在某一个可能性而已,如果遍历一遍,自然什么结果都会叠在一起。这么简单的概率论视角问题,非得让评论得如神作一般。感谢之前看的《程序员的数学2概率统计》这书,轻易地就击碎了文人自以为是的想象。

  希望自己的读后感是错的。。。。。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九):多重空间——由《小径》想到的影视作品

  在很多小说中,读者所期望的结局,对于当事人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当事人期望的结局,和被事实证明的结局相比,未必是最好的。

  随着《相对论》的诞生,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走到一个全新的维度,文学影视作品里出现了一种概念即“平行世界”(参见电影《真实魔鬼游戏》,虽然有点烂)。一个人以多个分身分别处在多个世界里,多个世界平行发展。当任何一个分身死亡,真实世界里的本身也即时死亡,并且其余分身不复存在。特殊的人才能够穿越于这几个世界之间。这种空间穿越与时间穿越(参见日剧《求婚大作战》和《世界奇妙物语》2006年秋季经典剧集《昨日公园》)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把单个空间之中时间的多向发展扩展成为多重空间(参见电影巨作《星际穿越》)。而在《源代码》中,单个空间直接衍生出了多重空间。

  由此,一个人像质点一样移动于网状结构的路径上,一条路径就是一个世界里的一个人生版本,关键就在于面临无数个岔路之时所做的选择。有那么万分之一的几率,网状结构会让选择分道扬镳之后最终在一个点重逢。然而人们并不自知,只有造物主才能纵观所有,相互比较一个人不同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完全不同,但是该遇见的人总是能遇见,且发展成不同的关系和结局(电影《前目的地》中所反映的“宿命论”就更加局限了,想要理清关系也可以分成“多个世界”来一一解读)。

  这样便可以解释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的两段话:

  “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牵涉到别的星球。”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只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十):迷宫

  博尔赫斯的小说美在于,它就像一个无限的迷宫,在这个迷宫里面你发现包罗万象的世界。

  小说纷繁复杂包含很多象征比喻,文字游戏,虚构真实。按照我现在的水平反复溯回推敲,也只猜透一点。不过我看见的,是一个自己的迷宫,一个不同于博尔赫斯的独立的迷宫。

  创造一个世界,一个星球,在这个星球里面,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哲学,规律等等,象征着逻辑上的完美,是我的一个很想去做的事,也是不少过去的人做的事情。博尔赫斯的开篇《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迪乌斯》设想的一个浩大的特隆星球,是最吸引我的一个点。

  通天图书馆。象征着无限和不朽。所谓有限的二十二个字母,创造无限的书。无限不朽,是宇宙。无限,意味着全知,在无限走廊的尽头,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白书,找到任何问题的谜底。逻辑哲学意义上的通天图书馆,六角形。

  小路分岔的花园,最后通向的时间空间,又到底是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