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反社会的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反社会的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7 05: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反社会的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反社会的人》是一本由[德]瓦尔特·伍伦韦伯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1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一):转--德国上下阶层如何搞垮德国社会,结构社会共同体--造成社会解体

  德国上下阶层如何搞垮德国社会,结构社会共同体--造成社会解体:

  德国的富人低调,多有涵养啊,这是优秀品质。德国的富人其实生活在一个平行社会中!啥叫平行?就是永不相交,你们过你们的,我过我的,我犯不上在你们面前炫富,我也犯不上得罪你们,大家相安无事,彼此安好!

  中国马云有钱,再是中国首富,你那个钱是怎么来的?是我们老百姓在淘宝上、天猫上一笔一笔地买出来的,所以本质上我们仍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在德国,上层的富有阶层的财富,和老百姓已经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经济充分金融化带来的结果。富人挣钱的本质是靠钱来生钱,而不是靠出卖自己劳动时间来挣钱!大钱、大资本玩金融运作,跟实体经济不能说没关系,大资本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全球流动的,它不会留在任何一个国家,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哪儿能挣钱我就去哪儿!真正的全球化,是把我们手里掌握的资本,进行全球配置!德国的那些富人,因为追逐资本的盈利和增值,他天天坐着飞机在全球去寻找机会。他跟本土文化已经没有认同感了,跟本土实体的经济也没有关系了。他们对社会不再认同,他们也不会再用税收来反哺这个国家的经济。(资产性收税这是全球的大难题,如果是股票或者金融性资产,你想对它征税,那更是难上加难

  原来富人和我们是一个共同体的时候,他还要获取政治地位,他还要带领军队去获得荣誉,去获得对这个社会的控制权。可现在这些富人说,我为什么要参与你们的政治博弈,富人才不干这个苦活累活

  富人也不再引领文化--过去几百年来,文化的生成往往是由富人来引导的,上层阶级接受,然后下层阶级跟着,他们喜欢什么,渐渐地就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但现在富人们在玩什么你知道吗?你不知道,你咋跟呢。现在全世界都有一个趋势大众文化再也不是上层文化渗透下来的了,而是底层文化的某个局部因为某种机缘突然蔓延开来的,这也是上层阶级不对社会负责任的一个侧面。

  共同体的崩裂

  什么叫现代民族国家?它就是想象的共同体,它是所有国民脑子里一个认知。这个东西强悍也很强悍,说脆弱,也脆弱得一塌糊涂。如果这个认同崩掉了,就相当于一个电脑程序都好好的,但是操作系统崩溃掉了,那每一个人为此付出代价是深不见底的……

  那些海湾石油富国的例子,地底下有的是石油,它的统治者就想,我为啥还要横征暴敛呢?我为啥还要收老百姓的税呢?卖石油的钱足够上层阶级挥霍,也足够支持政府机构运行,那好,不收税了!不收税看起来是个好事,但是老百姓不交税的话,他对国家政治还可能关心吗?他对公共生活还可能负责任吗?所以海湾国家的那些底层老百姓,他更认同的是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部族,而整个国家是个什么东西,他完全概念,所以那些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止步不前

  现在开始有一种新的意见,觉得政府应该多收税,即使遏制了经济效率增长,但是如果获得整个社会共同体的认同,这个代价也是值的!政府一旦收了很高的税,老百姓就会问,这钱花哪儿了?你投资什么方向我得过问,我得投票,大家虽然在一个锅里搅,难免也有一些冲突,但是好歹是一个共同体,也比这个社会分崩离析来得划算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就干了这么个事,给穷人建立了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这种制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人道目的,就是帮助穷人,消灭贫困,第二是社会变得更安定,如果你有本事,你就往上奔,万一掉下来,你不至于陷入绝境,所以全社会的安全感幸福感都会提升。在德国,什么样的人算穷人?

  低于平均收入60%的人都算穷人,大概是每个月的收入低于1035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7000多块钱吧!

  德国穷人的典型状态,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地长期失业。一对典型的德国夫妇,如果有两个孩子,而且这两口子都没有班上,那他们在政府那儿每个月可以拿到两千欧元,折算成人民币大概15000元,那你说吃什么不香呢?如果我去工作,要那达到这笔收入,每个小时的工作时薪至少得达到10欧元,这就需要相当的工作技能。而且你得上班,你还要受累,那这些穷人又不傻,我为啥要上班呢?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讲过一句话很著名的话。啥叫人?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果意义之网一旦坍塌,你掉落下来之后,那就是一条肉虫子,你跟一条咸鱼有啥区别呢?

  如果长期不工作,你肯定不会早起,肯定不会有勤奋学习念头,你也不会和他人善意的协作,你甚至连守时都做不到!这些穷人完全丧失了自制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人向上奋斗的第一个条件!因为懒惰放纵,德国的穷人健康状况特别差。贫是指没钱,而穷是穷途末路,是没有希望!

  德国第一大产业是啥?社会救助产业!这个产业的就业人口有200万,这可是超过了德国的汽车业,建筑业,钢铁业,能源业,采矿业和渔猎业,甚至把飞机也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就业人口!而且都是些私人机构在做,我要搞福利产业,我当然要找到甚至是发明大量的穷人,大量的救助对象,我的生意才有的做,所以德国政府有1/5的税收,都流入了这个产业……200万就业人口,上下游还有他们的家属,靠这笔钱生活的人,大概能占到德国人口的八分之一,100万人左右,那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些人都是精英,他们形成的那个力量绑架这个制度继续往前走,尤其在民主社会,这是没法回头的,因为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选票。刚才我们讲的这200万人以及他们身后的这1000万人,这就是一个巨大谈判力量,这些人是不允许福利制度倒退的。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讲过一句话非常著名的话:一个经济制度的诞生,不是按照效率最高设计的,而是按照谈判能力来设计的。

  社会共同体的意义,和共同体解体的危机

  德国的上层阶级、下层阶级,虽然原因一样,但是通向同一个结果:就是形成各自的平行社会,他们和主流的德国社会再也不相交。即社会解体。

  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几百年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只不过我们平时感觉不到,这个共同体对我们有啥好处商人追逐的是效率最大化,而政府追逐的目标,是这13亿人的社会共同体不散摊子。商人追逐的价值容易通过营业额、公司的估值等体现出来,可是政府追逐的这个不散摊子的目标,它的价值很难体现,尤其是我们身在其中而感受不到,但其实这个价值尤其的巨大。

  比如说美国怂我们中国,怂的是我们具体企业吗?我们具体的国民吗?不是,是我们这一大坨的体量,这本身就是竞争力和威慑力!中国人均GDP其实并不高,但是和那些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比,我们老百姓享受到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要好得多。就是因为我们有大体量,所以我们可以造得出大飞机,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高铁系统,全世界最好的移动通信电子商务,这都是造福老百姓。

  德国给的启示:让共同体不散摊子,钱不再能起作用。钱让上层阶级越来越脱离这个社会,钱去补贴下层社会的时候,未必能把他们拉回这个社会共同体。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二):普天之下,莫非如此

  印度的人们一向饱受眼镜蛇泛滥之苦,为此,英国总督颁布一条法令:向当局提交一条死蛇可以获得一卢比的奖励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印度人开始大规模饲养眼镜蛇来换取奖励,而蛇灾因此没有得到任何缓解

  经济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眼镜蛇效应”。

  我们所奖励的偏偏是我们希望消灭的事情。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沃尔夫冈·欣特教授认为,德国的救助体系正是这一现象的重演。

  这是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

  终于把这本当初一听就颇感兴趣的书读完了,尽管从一开始的速度感到后来强迫自己集中精神

  记者写书还是蛮有意思的,是一种基于长期生活的调研积累之上的平民表达。虽然可能是有些观点先行的嫌疑,不无博眼球言语,但总起来说每部分都有一定道理启发

  这三部分大致分别描述了上层阶级、下层阶级和社会救助产业。

  上层阶级依靠资本投资和遗产赠予实现财富增值,其数字令人无法想象,而且与其他阶级的割裂分层愈演愈烈人之常情。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一直有乞丐想象皇帝每天敞开了吃白面馍的传说,而无法开出上流社会脑洞言情小文作者编剧们也饱受讥讽。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立场和阶层上,或自鸣得意,或自怨自艾,或坐井观天。好在中国的特权阶层和富起来的时间还没有太长,所以鸿沟看上去之间仿佛还有着若隐若现桥梁未来呢?不知道。如果没有大的变革和重新洗牌,也大概会如此吧。

  下层阶级一部分才是真正有借鉴意义的,虽然隐隐约约从中看出一点公众号鸡汤影子,但人家毕竟旨不在励志,是真从社会责任感这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所以也还好吧。书中说,不上班是不行的,没有社会参与感是不行的。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受限于金钱,而是受限于精神。其中谈到精神面貌、责任感和参与性,以及对子女教育的负责任态度,的确应该如此。但是你想想,就算中国目前还存在很大可能性和流动性,你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并且真正坚持下去,再加上运气好,最终也不就实现了一个向中产阶级的进化,或从低收入中产到高收入中产的进化,继续苦逼被剥削,往上看看你看不到的地方,还是很绝望。当然,再转念一想,既生而如此,如果不这么做,岂不是过得更惨。

  第三部分主要在讲形而下的东西,现实的德国救助产业如何一步步走到这个状况的。我们一向觉得德国人严谨认真,彷佛是更加高尚,但只要有利益,就无需考验人性,大家还是想方设法在钻空子,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只不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实在相差太多,终归表现出来更加文明一些而已。不过,我想未来社会救助体系我国不可能像德国那样发达,也会有一席之地吧。这倒向我提供了一点启发,尽管纯洁度值得商榷,但社会公益这种行为没准能成为一个蛮有意义职业方向。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三):阶级的鸿沟,永远不在于金钱的差距

  我遇到过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德国男生,也跟我一样在临近三十岁的时候辞了职,只身一人来到澳洲开始打工度假。他长得特别像Harrison Ford年轻的时候,所以我们都笑他是“Harrison Ford的孙子”。

  从这个帅气的德国男生Hermann口中得知,他在德国大学毕业后工作到现在,发现救济金的人什么都不做,却比他活的还自在,于是一气之下来了澳洲。我到现在还记得他愤怒鄙夷而又无可奈何眼神,说“我一开工作的时候才多少多少钱,可是穷人什么都不做,政府却发给他们更多的钱!”。

  当时我对欧洲的认知也就止于去过几个国家肤浅地旅行,以及听说他们福利有多么多么的好,以至于政府财政状况非常差,却仍一意孤行要维持这种高福利的社会机制

  所以当Hermann说这些的时候,我也只是隔岸观火地觉得,让你们欧洲作!

  直到我前两天听了罗胖的一期节目介绍了一本德国女记者写的德国社会结构的问题,然后顺着找了这本《反人类社会》读完,非常震撼

  书里主要论述了德国社会两端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现状。上层阶级作为投机者和继承人用钱来生钱,这表示,即使是年薪百万千万靠薪水吃饭的跨国公司CEO也无法步入这个阶层,而底层人民则不工作,安然接受着政府高额的救助金。对这两个阶级而言,工作所得都并非其典型的经济来源,无法意识到付出劳动与获得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

  刚好上周来自政府部门的Guest Speech带来了一个新的单词,非常适合解释这个现象——worklessness。有别于下岗、被裁员或找不到工作的失业‘unemployment’,worklessness特指这些并不想或者不需要工作的人群。而这位客座嘉宾实际工作中也正头痛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worklessness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怜的中产阶级却要独立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作,其所缴纳的高额税收即承担着下层阶级的福利,又承担上层阶级金融投机所带来的风险

  但最可悲的现实是,两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撤回到各自的平行社会中,避免与中间社会人群的接触。这也就是说,阶级已经固有,并且不再会上下流动了。

  去年电视剧《欢乐颂》火热的时候,很多舆论批判说这个电视剧三观导向不正确,硬生生给人按上阶级的烙印。

  可是我觉得,不管你想不想承认,阶级就是客观存在的,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下层阶级和中层阶级还是可以流通的,甚至向上层阶级的流动都是可能的,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白手起家成为创业成功的顶级富豪比比皆是。

  但在如今高福利的一些国家里,阶级之间已经无法上下流动。而阶级之间最主要的鸿沟并不是金钱,而是文化和思维。

  就像书中所说的,底层人既然可以免费获得所有生活必需品,他们从不思考有关工作、教育子女、健康饮食、生活方式之类的事情。政府接管单亲家庭中男人的角色,于是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形成,从中长大的小孩又进入到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里。即使下层社会的小孩有同等入学、进入音乐、体育培训的机会,但他们无法做到守时、团队协作以及自律。

  说白了,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不认同不理解,三观不一致,才是导致社会上下不流通的根本原因。

  而在现有的思维惯性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给下层阶级再多的金钱,他们也永远走不出所谓的“流氓无产阶级”。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描写的那群恶霸学生,永远不去上课,永远留级,他们自己觉得这样挺好,谁也拿他们没办法。

  书里有句话写得特别好,说,“源源不断的救济金,对于被救助者来说就像是止疼片和镇静剂,是人民的鸦片。国家福利无法消除社会问题,只能软化遮掩他们。”

  另一个让我觉得触目惊心的问题,在于财富的向上流动。

  根据书中的数据,德国社会最富有的千分之一的人,拥有社会22.5%的财富;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社会35%的财富;最富有的10%的人,拥有社会三分之二的财富。如果只计算金融资本的话,最富有的5%的人,拥有整个社会75%的财富。

  而税收体制却对这个问题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炭:个人所得税最高45%,而资本收益税却仅有25%。

  当富人变的过于富有的时候,自然就开始投机——而“上层阶级是所有投机泡沫的制造者”,金融行业已经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效益大于风险的市场,也无法自发运转,不需要任何调控——从金融危机到去年的A股股灾都印证了这一点。

  但可悲的是,财富阶层是很难反哺社会的,集中在上层的财富很难向下渗透。

  对比中国社会,个人认为阶级固化还没有那么严重,从政、创业都还有机会向上流动,甚至在网红经济里,都可以看到无限可能。然而,西方社会的阶级性可以给我们警钟和启示。在中国这一波财富再分配的进程结束的时候,社会阶层或许也将定性,整个社会体制自然会走到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循环中去——从现在的教育资源倾斜就能看出端倪。

  由于做记者的原因,接触过很多不同阶级的人,我却到处可见阶级的无法逾越性,虽然处在每个阶级的人都不会承认,但事实上,Upper middle class或者处于上层阶级的人,利用本身就多的资源,和无法想象的努力,一直处在在向上移动的良性循环中。

  Lower middle class的人通常安于现状,不闻世事,总想着“肉食者谋之”,自己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些人的更多生活在自己的平行社会中。

  但在upper lower class中,愿意通过吃苦努力而爬进lower middle class的情形却很普遍。所幸中国社会对这一部分人也十分包容,而使这个人群向上流动的通道非常顺畅。

  而不幸的是,“文化和思维是阶级的鸿沟”这个原则却是无论哪个个社会都适用的。假如不能改变思维方式,即使混入更上的阶层,也无法进入到它们的良性循环中。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四):德国的危机

  今天早上罗胖在公众号中分享了一条观点:以后阅读会跟书法一样变成一项稀缺的能力,这个能力到最后是可以变现的。这是一个预测,这个预测至少打破了目前很多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反社会的人》作者伍伦韦伯预测德国社会正在瓦解,这个预测同样打破了目前很多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德国怎么会瓦解呢?从来都是以高精尖制造业著称,一个面积比日本还小,人口只有8100万,人均GDP却高达46000美元,他会瓦解?我们非常幸运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个预测作出的全面解答。

  第一,上层社会开始脱离出去了。先说财富,截止2011年德国10%的人拥有66.6%的财富,1%的人拥有35.8%的财富,1‰的人拥有22.5%的财富,1970年以来10%的德国人财富从占比44%上升到66%,我们看到越往上越集中。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说到第二点上层社会的财富是依靠什么来增长的?答案是:金融业。2011年BMW的CEO年薪只有650多万欧元,但是他的最大股东却可以分享高达6.5亿欧元的利润,也就是与其亲力亲为的搞实体,不如拿钱去投资。来看数据,1991年德意志银行收入2250亿欧元,当年德国GDP为15340亿欧元,20年后的2011年,德国GDP为25700亿欧元,而德意志银行收入21640亿欧元,我们都没法想象一个银行的收入可以与整个国家的GDP持平!为什么金融业如此的疯狂?这就是第三点,很多投资与资产管理协会大方的将自己最优秀的员工免费借给财政部调遣,结果就是中产阶级最高承受45%的个人所得税,而资本收益却只需一次性缴纳25%的税率这样的法律呈现在我们眼前!来看数据,1960年至2010年间,盈利税从占财政收入的35%到20%,而大众的税收却从38%上升到71%。73%的公民认为: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政客。一件更可怕的事实是,如今富人们都不用亲自操刀了,那些财富的增长(包括偷税漏税)顶多是那些理财专家的功劳,对于富人们而言,财富增长跟勤奋、纪律、付出和公平这些公民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跟你继承的遗产有关,跟你是谁的儿子有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他们的资产配置甚至可以和德国没有关系,他们在一步一步的脱离这个国家。

  第二,下层社会也开始脱离出去了。首当其冲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工作了,这从某个层面讲跟上层社会是一样的,缺乏社会参与性,这不是脱离,那应该叫什么呢?那下层社会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下!在德国,如果你走进一个贫民窟的人家中你能闻到过道里的臭味,到处大小便的猫狗,楼梯上堆着垃圾,厨房灶台上各种杂物,两个年轻人在床上做爱门都没关,许多孩子在地下室喝着可乐吸着毒品。但同时我们能注意到微波炉、游戏机、智能电话、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他们一样都不少,那些最新的科技产品几乎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下层阶级的手中,领取住房救济金的人群所住的面积比德国人均住房面积还要多2平米,他们一个月可以领取超过1000欧元的救助金。你想怎么会有这么畸形的生活呢?是的,这全拜德国社会救助机构所赐!社会救助产业是德国经济中最庞大的产业,大约有2.5%的德国人就职于该产业,这是汽车工业和建筑工业从业人员的总和。你没看错,它庞大到发展出了失业经济学。这些救助机构几乎都是私有的,既然私有,他们也要谋利啊,所以他们对上尽最大能力获得国家更多的补助,对下希望通过更好的补助留住更多的“顾客”,我们终于知道原来那么好的福利是有人在争取的,同时那么多人不去工作,是有人害怕“顾客”减少,不工作那自然人很难自律,所以你看到了刚才走进贫民窟家中的那一幕。这些机构对下“揽客”的举动疯狂到什么程度呢?看数据,德国统一以来有学习障碍的人增长66%,精神疾病人数增长130%,95%的德国人一生至少会有一次成为社会救助机构的顾客,许多人一生下来就是他的顾客!对上谋取补助的举动又疯狂到什么程度呢?超过35%的联邦议员兼任某个社会救助企业的高层职位,许多政客扮演着说客的角色,影响着福利法的修改!

  很遗憾的是中产阶级者最近几年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首先是税收的增加,让大家意识到问题的端倪,我想当他们知道纳税人每5欧元中就有1欧元落入救助企业的腰包,当他们知道50年来他们的税收已经翻倍了,心里是什么感受?当他们知道一个失业者领到的补助可以和一个普通护士、油漆工以及快递员一样多时,他们会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当他们知道社会救助产业中200万人,人手一张选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会有多绝望?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说:“一个经济制度的诞生不是以效率来设计的,而是以政府谈判能力来设计的。”,当政府在某项制度上失去谈判能力的时候,他就已经被绑架了,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都无济于事了!到现在我们也许能理解让一个13亿人的盘子不散摊子,比让GDP增长7个百分点要难上10000倍!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五):白猫黑猫,抓老鼠就是好猫丨《反社会的人》

  今早读完《反社会的人》,作者是德国的记者兼作家,叫瓦尔特·伍伦韦伯。

  有人说,做记者的人十有八九会想着写书。这也不奇怪,大千世界,只有人想不到的事,没有不会发生的事。记者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发现和思考世界上的大事小情,时间久了难免会有想要诉说的冲动。人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虚构出一个详实具体、有血有肉的世界。真实不需要缘由,编瞎话却要高超的技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再缜密的假话有一天也会暴露在青天白日之下。

  书分六章,条理很清晰。主要是作者对德国社会的整体结构、财富分配、阶级划分的一些调查研究。读完让人不禁想起在南海画圈的那位老人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去年有部很棒的瑞典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片子里能感觉到瑞典这样的北欧国家怎么有点儿我们先哲理想中的“小国寡民”和共产主义的色彩。欧维居住的小聚落里大家彼此熟识,有管理自己聚落的小法律。大家进了聚落都不忘顺手把小铁门带上,细心的小姑娘还会回头跑过去检查一下是不是关牢了。每个人都对聚落的一草一木负责,所有人一起管理自己的家园。生老病死教育医疗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用自己操心。每个人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悬殊的贫富差距......这还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吗?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六):与“和”渐行渐远的德国

  一口气读完了德国记者瓦尔特·伍伦韦伯的《反社会的人》,抑制了几次发朋友圈荐书的冲动,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写点儿什么。一个国家看似掌握在精英手里,但是从更宏观的视野看,国家之势却无法被掌握,这颇具讽刺和悲情,正如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两次世界大战一样。

  之所以不发朋友圈,是怕朋友圈里那些整天转发德国人和日本人具有多么好的品质这两个国家多么好言外之意中国人多么缺乏这样的品质中国多么不好的人看了之后会感到尴尬。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恰恰是具备“优秀品质”的德国和日本,却一而再地失控,犯下滔天的罪行,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种“优秀品质”的另一面是否隐藏着不可控的危机?《反社会的人》给了我们启发和警示。

  之前,我也同大多数人一样,无法理解为什么德国人失业后却能领取到比工资收入更高的救济金。但是常识告诉我,这背后必然隐藏着建立在社会畸形发展基础上的问题和危机。正如李欣在译序中所言:“......德国同样面临着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现象将德国塑造成了一个普通中国读者尚不了解的陌生国度。”作者从对德国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调查研究中,揭示了德国社会存在的紧迫问题。

  作为只有八千万人,GPD排名第四的德国,富有的10%的人拥有66.6%的财富,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35.8%的财富,最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22.5%的财富。这些富有的上层阶级不从事任何劳动,依靠巨额资本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财富游离于大众社会,低调地享乐,尽可能不与穷人接触,甚至不能容忍和高收入者一起乘坐航班的商务舱。财富的过度集中置社会经济于危险之境。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指出:“上层阶级非但不是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者,反而是一种危险因素。财富阶层是金融行业历史上所有灾难的制造者。迄今为止发生过的所有经济危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一旦少数人手中掌握了太多的财富,就会引发灾难。”

  而作为越来越固化的穷人阶层,一旦他们失业开始领取救济金,就再也无法逃离那种舒适状态,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活的失控。发展了100多年,具有200万人从业的无孔不入的福利救济产业就像一张无边的大网,随时捕捉那些需要被救济的人,将其贴上弱者或残疾的标签,以此向政府申领高额的资金。下层阶级处于社会的边缘,在人生的各方面都会遇到问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没能力养育子女,色情与暴力如影随形,没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三观。下层阶级虽不缺钱,但却被剥夺了宝贵的社会参与性。“较之金钱的匮乏,受教育机会的缺失才是下层阶级的主要标志。匮乏的教育机会几乎可以说是一切相关问题的根源,包括失业、健康以及抚养后代时的力不从心。”

  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分别进入各自的平行社会,畸形的社会发展状态,导致政府背负着巨额的负债。“德国的城市和乡镇在大量负债......有些地方的负债率已接近希腊的规模......联邦政府也一样背负着上万亿欧元的债务和担保。期中大部分是金融市场危机的结果,也就是由德国社会中最富有的一群人的投机行为引发的恶果。”“除此之外,下层阶级也是造成巨大财政支出的原因之一。”而中产阶级却独自在支撑着国家的日常运作,并且受到资本的剥削,面临着千方百计不要沦为下层阶级的压力。“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可以越来越明显低觉察到德国社会中存在的离心力,而凝聚力在消失。德国社会正处在瓦解的边缘。”

  庞大的金融行业和社会救助产业控制了社会,绑架了政府和民主体制。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无能为力的政府渐渐变成了无为的政府。德国的富有并不意味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健康,资本正潜移默化地扭曲着群体的行为,一种不可控的力量在割裂和瓦解社会,国家机器向着失控的方向奔去。这凸显了上至文明和民族,下至国家和体制的局限性。作者最后写道:“几代人犯下的错误也必须用几代人的时间去修正。”但这也许只是作者的一个理想,修正错误可不仅仅有温和的“慢条斯理的方式”。公园里的“黑天鹅”少见,可这个世界的“黑天鹅事件”并不少见。

  不知怎么的,读完全书后,我越发感受到,只有浸润在中华文明里,才会孕育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状态,因为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精髓“和”,也正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所谓天下之势,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无法预测,也不可违抗。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七):“未来”的穷人

  一起思考个有趣的问题,未来中国的穷人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这本《反社会的人》是反应德国当代社会问题的书,作者瓦尔特·伍伦韦伯是个记者,对很多社会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德国是西方社会中与中国很像的国家,或者是因为新中国的最初建设和发展规划向德国学习了很多东西。贴在德国人头上最闪亮的标签是,严谨。甚至他们的电影中的台词、配音和布景都透着井然有条的感觉。

  提到穷人,人们心里想的可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饥饿已慢慢不再是评价一个地区或者家庭贫穷与否的标准了。在一个福利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或是未来的中国,穷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时的穷人并不缺钱花。完备的福利制度,给了任何一个人足够好的生活保障。在现在的德国,一个人一周必须要有多少维生素摄入、多少肉供应这样的标准都放在了贫困家庭保障物品清单中。

  但他们缺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自律能力,二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归根到底是能否有机会接触到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德国穷人的形象,多是单身母亲带着孩子。形成这样一个格局的原因,是女性的男朋友在发现女友怀孕后,会很快的搬离这里。因为政府给一个带着孩子的单身妈妈的照顾,绝对比这个没有正式工作的男子做的更好。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想而知会少些什么。

  贫困家庭家长的生活观念很差,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笔者提到的一个例子,他去采访的家庭,要洗的衣服胡乱的摆放在屋子里,吃的喝的丢的到处都是。并且时隔半年之久的两次采访,一条内衣似乎仅仅是从电视机的左侧跑到的右侧。

  另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孩子们自律性很差。中产阶级孩子们进行的很多皮划艇或者某些团体性项目,极少有底层家庭的孩子参加。因为他们无法全神贯注的集中精力配合其他人进行一个动作。并且参加活动总是迟到早退,根本无法在这样的团体中生存下去。

  这个时代的穷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落伍和被淘汰。平板电脑,大尺寸电视机,最流行的电子设备在德国都是被这样一个群体最先享用。他们并不缺乏物质和资金,他们匮乏的是精神世界,需要低俗的娱乐节目和闪亮的电子产品来填补精神的空虚。他们喜欢吃着垃圾食品,无所事事在家里呆一整天,看俗套的娱乐节目,从来不看书。

  造成这样一个现状的原因,一是发达社会,更容易产生阶层固化,低级阶层上升的通道被闭锁。阻止了人们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信心。再就是过于舒适的福利制度,将这些人成为了享受温水的青蛙。他们同时也在慢慢拖垮整个德国的经济,成为脱离国家核心的群体之一。

  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会很羡慕目前德国穷人的生活,并且我们很多人就在这样地活着。我们不是当代中国的穷人,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却恰恰是未来社会穷人的样子。

  《反社会的人》读后感(八):社会的发展和进化必然会造成分化

  1。上层人的隐秘和财富的暴涨

  2。下层人的肆意妄为和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3。中层人成为纳税和服务群体及机构投资者高净值人群,高能力集群者

  看到德国会出现这种情况时,心里是非常震惊但回头再一想想到人口和工业化以及教育医疗和补助的存在,确实会引发人们惰性的增加,不过这就要说到美好生活的定义,或者思维眼界以及代代教育层次社会固化的一种模式吧,也是想到美国近年来看到越是有钱的人越是有钱,好似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中层阶级准备的纳税体制,好似所有的焦虑都是在那里,因为不断的社会成本和想要突破那种束缚时,无法自由的伸展以及隔绝出来的一种不为人知的神秘感,反而社会的大力宣传的东西又是不断刻画着某种美好,反而忘记了背后还有真正他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事情也是以后我们这里必然经历的过程,不过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一直以来都有着某种说法就是个人所得税不过是为大众所准备,真正有钱人根本就不会缴纳这种税费,因为太简单的操作手册大概就懂得怎样的理解,如何去操作资产的收益和后代人的生活,经理人的职业伴随着他们的努力放大了这种资本收益的好处,而中间阶层也会分享一定的好处,好似干活的都是在中间的人,而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大概你可以想象一下。

  社会的发展和进化必然会造成分化,如若不进取将会是非常恐怖和可怕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