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8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精选10篇

  《刘慈欣谈科幻》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一):近距离看刘慈欣

  就算知道大刘火了后趁热打铁地推出一些相关的书也无可厚非,但像这本书这样大段大段重复文字,我说的是原封不动的誊抄,出版社不负责任的锅无论如何也甩不开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为,地平线未来丛书系列,可弃。

  证据在45页和113页,大刘从托尔斯泰在《战争和平》的描述引申到宏细节概念这一大篇幅的描述,有多少一模一样的文字,大家可以去细数。

  仅管编辑敷衍了事,但本书也不是半点可读性也没有,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给一个近距离观察刘慈欣的镜头

  132页,刘慈欣回忆1999年在成都参加笔会的经历。时隔多年,他基本忘记了参加笔会作者形象,但却依然清晰地记住了深夜在招待所前台遇见美丽少男少女。他说,我忘不掉这个形象,他们几乎成了科幻化身。只有在这一非常小篇幅的回忆里,才能察觉到刘慈欣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特质浪漫主义。当刘慈欣大段大段谈及宇宙绝对冷酷真理和绝对冷酷的美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窥见他掩盖密实的浪漫情怀的。

  1982年,刘慈欣目睹了球状闪电,也在这一年,他读了《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这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时刻。这样的际遇,如同天空低到了你的头顶上帝声音透过云层低吟。我大概只能体会到这种震撼的十分之一。那是2014年年初,没有任何特别的事发生,我不过在一间图书馆读到了《与拉玛相会》。那是晚上10点左右的事。图书馆里温暖的光色将划开了黑暗安静明亮大气,仿佛是在一艘巨大宇宙飞船的内部。那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刻的阅读体验。一本好的科幻小说,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刘慈欣给我的感觉,是更加阿西莫夫式的。他们的头上,有相同批评声音,人物塑造空洞符号化。因此,刘慈欣在描述阿西莫夫的时候,不免让人读到了惺惺相惜之感。他说,阿西莫夫作品特色很大一部分出自他的文笔,平直,单色调,钢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他有时让人想起海明威,但绝无后者的简洁有力,更像一个工程师写出的冗长技术说明

  在书中,刘慈欣谈及他最喜欢的作品,《梦之海》和《诗云》,但读者不买他的账,于是他创作了《鲸歌》,与市场握手言和。他说地轻描淡写,但那种耿耿于怀显而易见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大脑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人没法真正的感受未来。人只能去思考当前的事情,或稍稍远一点的未来。一个怕死的人也可能会抽烟,他无法对尚且遥远的死亡产生强烈恐惧感。同样的,人没办法去感受更大和更小的尺度。我们很容易想象出一米的长度,一千米也不太难,但1光年,1000光年等尺度,我们无法在大脑里建立出对应的参照物。因为,我们从未近距离观察,也没有切身体会过。刘慈欣说,这是人类对于宇宙的麻木感,他有些失望,但我认为这没法用麻木或失去好奇解释,这就是大脑的局限性造成的。这是一个绝望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麻木的问题。

  这本书最有趣地方,当属刘慈欣和科幻评论家江晓原的辩论。而我建议先跳到45页,然后读到54页,再回过头看他们的辩论,你会觉得更有趣。在这9页里,刘慈欣说,我对主流文学界的排挤表示MMP,然后我想送一段话给那些苍蝇样的评论家:反观国内的评论者们,却正在虔诚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烂枷锁庄严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拧到最紧后,对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讨伐,俨然成了文学尊严守护者。看着网上那些评论,满篇陈腐的教条,没有一点年轻人敏锐朝气,有时真想问一句:您高寿?

  不止如此,刘慈欣连中国大众也一并批判。他指出,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他还说,想看现实描述干吗要看科幻?《人民文学》不好看吗?《收获》不好看吗?《平凡世界》不好看吗?

  最后,刘慈欣在《从大海中见一滴水》这一大段中,回应外界对他的批评。我简单的转述一下,就是你们的科幻品位太低,去多读点国外的经典吧。

  读完这一大段后,你就会明白刘慈欣和江晓原辩论的时候,内心是有多mmp了。特别是,江晓原一直强调人性自由意志和爱,仿佛人类是宇宙存在理由,刘慈欣估计想掐死他的心都有了。刘慈欣推崇的,从来都是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在这些大前提下,才有爱与灵魂存在的空间。刘慈欣认为人类若要有一个好的未来,那必要统一思想,科学精神是一个好的统一点。刘慈欣谈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焦虑。江晓原不停地用爱来否定科学精神,这一定让刘慈欣感受到巨大的挫折。他并不享受说服江晓原的快感,只是他的理想国只能基于人人都推崇科学精神才能建立。一个异教徒,都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对此,我有一个第三方的观感,刘慈欣一直强调人类角度,这其实脱离了现实基础,仅仅是一个美好愿望。人是一个个独立个体,当你用某个概念将人类整合后,比如刘慈欣喜欢用的人类角度这个词,现实中就意味着你代表了他人,而每个人厌恶自己被被人代表,被别人代言。所以,刘慈欣的理想国没有现实基础,只能和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一样,成为一个遥远的美好愿景

  关于生存问题,我也有一个想法想和刘慈欣探讨。刘慈欣谈到,生存是最终目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有一个很具体的感受。每天忙碌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后,夜晚我只想读书或是看电影。但是,如果给一个假设的空间。每天下班后,回到的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家,只有一张床和一盘晚饭。那么6点用完餐后,到11点睡觉前,还有5个小时,这5个小时就留在空空荡荡的屋子里,仅仅是这样想象,我都感到恐怖至极。如果是这样存在的话,我想也许我会选择死亡。这就是我想说的一点,在人的感受里,存在感当时是美好的体验,但是具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存在放在更低的位置,而去迎合欲望。难道你不觉得,更多的时间里,我们是凭借这欲望才能活下去的吗?所以,客观的来讨论生命的存续,和主观感受生命,中间存在着沟壑,二者并不统一。

  客观地说,生命存在下去就是最终目的,就是最大意义,但作为个人体验来说,我并不满足仅仅能呼吸,有意识,我想要更多。如果二者不能统一,那生命的最终价值就无法确定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二):出乎意料地好

  这本书在书架里放了多日,几乎都要被遗忘掉了,直到前几日看到电影《三体》的发布会,吐槽之后猛然间想起还有这么一本书,于是赶紧找出来,看看关于科幻小说及科幻电影,刘慈欣是怎么说的。

  然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在一个入夏的午后,我慵懒地吃着水果,边看着这本书,似乎醉了,因为这本书足够看出大刘的诚意,不仅写了他很多本科幻小说的面世前前后后的故事,而且还有他对科幻的过去的回顾、现在的评价及对未来的展望,整本书很有学术风。

  首先这本书会纠正一部分人的谬误,那就是:大刘只是点子特别多。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仅仅凭借着不断变幻的“点子“显然是不能够赢取他在当今中国的科幻界如此高的地位的。书中大刘不仅对几乎所有的科幻大家作品烂熟于胸,甚至包括许多散在角落中的作品,也能品评一番优劣,其中还包括中世纪历史人文主义哲学,文学巨著乃至尖端物理等等,都有足够多的涉猎——这很正常,比如宣称自己从来不读书的诗人拜伦死后人们就发现他的藏书中做满了他的批注。显然没有足够的阅读,而想在文学上成就一点事业肯定是不能的。

  而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刘在书中为我们梳理了科幻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它的起源,发展,黄金时期,和最近的衰落迹象。对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为何出现经济萧条时期的20世纪20年代,大刘的看法是:因为人们希望从科幻造成的幻象中得到一种安慰逃避现实。而对于现代科幻小说露出衰败迹象的原因,大刘依然有他的看法:是因为科技高速发展作祟!比如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科幻的神奇梦想现在装在每一个人的口袋里,但与此同时却被每个人熟视无睹,“科技神奇感的消失,是科幻文学所面临的最致命打击,也是科幻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可谓一针见血。

  更难得的就是,大刘对于国内科幻的殷殷期盼见于纸上,比如大刘对于上世纪90年代科幻发展由于官方介入戛然而止痛心,并且大浪淘沙地从现在几乎不被人所熟知的当时的国产科幻作品中拿出了几个颇具有想象力突破感的作品,其一腔热血可见一斑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多篇刘慈欣的演讲稿,尽管其中多有重复,但是对于了解大刘的科幻思想脉络及他的科幻眼界,还是很好的。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三):我要活着与我的克隆人握手

  记忆中读到的第一本可以称为科幻小说的长篇作品,应该是凡尔纳先生写的。然后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接触过第二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先生就是我童年时期对科幻的全部印象了。

  我确实是喜欢凡尔纳的,较之科幻作品这个概念,我更喜欢的是凡尔纳这个作家。后来,我看了能看到的凡尔纳的全部作品,包括非科幻的部分。凡尔纳笔下的世界是奇妙的,无论是他的硬科幻作品,还是他的幻想冒险系列,又或者是他的地理科普系列,在现在的我看来,依然是妙趣横生的,在我的眼中,凡尔纳就是一个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神人,可以讲述一千零一个神奇的故事。

  后来,在一些人的强烈推荐下,读了《三体》,一开始的时候是呲之以鼻的,如果不是那么多小伙伴强烈的推荐,我认为我可能会在50页之前就把这本书丢在一边了,因为我认为这本书的文笔和叙述故事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完全没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

  但我还是把它读完了,第一部末尾的时候,我就坚定的逆转了,读完了三部,我认为它是一部奇书,是我以前从未读过的科幻小说,而且作者是活着的。。。我可以继续读到他的各种作品,这在我的读书史上是很神奇的事情。

  但事实上是,三体打开了我对科幻小说的认识,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那么多好看的科幻小说,还有那么多经典的科幻作品,已经不在了的和依然在创作的那么多科幻作家。我喜欢上了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喜欢上大刘的作品,以后还会喜欢更多各个时代的科幻小说家。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本来是想快速翻完它的,后来发现信息量太大了,一时间翻不完,就把它买回去了。喜欢里面对科幻充满希望的那些评论,我也认为无论是科技还是科幻,都应当是充满希望而且向光的,没有人可以抵御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福音

  至少我不能抵御,我也希望我能永生,可以看到现在科幻小说中的各种不可思议场景在不久的未来得以还原,触手可及。

  我虽然爱极了历史,爱极了中世纪骑士精神,爱极了大航海环球航行的岁月,爱极了维多利亚蒸汽时代,爱极了文艺复兴启蒙时期黄金年代,但如果让我选,我一定还是会选择穿越到未来,与那些历史的真相相比,未来无比发展的科技所带来的神奇体验对我而言远远诱人,我想看见通天梯,我想看见冷冻人,我想在木星基地上看见木卫二升起,我想坐着太空船飞过土星环,我还想看看未来的地下世界,我还想看看人类客服地心引力在各个方向如履平地……所有的这些,我都想亲眼看见,我想看见,我想看见我的32个克隆人因为内心的震撼而惊讶的张大嘴巴样子,像在照镜子,哈哈。

  刘说的没错,科幻作品远比魔幻更诱人的原因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那些科幻作品中的未来,都是有希望可以实现的!而希望,是人类拥有的最美好的感情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四):很多篇在大刘的博客里可以找到,不过还是有读一下的必要

  如果是铁杆磁铁,经常关注大刘的动态,那么这本书中的文章基本都已经读过了。像《一个和十万个地球》、《远航!远航!》,还有一些关于柳文杨和韩松的文章,都曾经在大刘的博客里出现过。不过,还是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其中有几篇文章好像以前真的没见过……这几篇还是挺有意思的。

  《被忘却的佳作》,谈了一些很早以前国内的科幻作品。虽然我觉得自己看了很多科幻作品了,但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听过……

  《西风百年——浅论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梳理了科幻文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创作的影响,还有外国科幻对中国读者的影响。读了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

  记得谁谁谁说过,天才使人崇拜,勤奋受人尊敬。国内的写科幻的人还是很多的,大刘能脱颖而出,成为没有之一的最好,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西风》一文,提到了近70个科幻作品,从清末到21世纪,从欧美、苏联到国内,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剧。能做到这些的,国内的科幻作家里有几个呢?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五):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一个理性的人不应当伤害“人性”的正义,我不逃避、不隐瞒、不后悔、不改变,我甘愿接受“人性”的处罚。我用行动维护“文明生存”的尊严,同时甘愿用一个人的苦难维护“人性”的尊严。】

  现在仍然记得几年前阅读《三体》系列时所带来的那种极致的阅读体验,遂找来刘慈欣老师的几乎所有作品来看。

  近日在读本书,昨天读到“第六章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从其作品中可知刘为一名技术主义者,对谈录中其本人更是宣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我同样认同“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

  刘在试图说服江的时候,举了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你我她了,我们三个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

  江的回答是“我不吃”,而作为科学主义者的刘,其观点显而易见。

  江在面对刘以“宇宙全部文明的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仅仅以“人性的丢失”为做出“不吃”的理由是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我想,江在当时有点儿被刘牵着鼻子走了(后者可能无意为之),没有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这样来回应刘慈欣老师。

  其一,思想实验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预设了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他将告诉你面对某个情况时的所有抉择及相应后果。而实际情况显然要复杂的多的多:首先,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必定有无数多个选择,绝不会只有思想实验所界定的两个选择“吃 or 不吃”;再者,具体环境中的“我们”绝不会知道每个选择所导致的后果(别以为科学技术可以,谁也无法遇见未来),因此以“选择A一定导致B”的逻辑推断来左右我们的选择更是无从谈起。

  其二,诚然,“人性”是很难被定义的,她也确确实实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唯物辩证法讲的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谁要是以“人性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从而得出“不能将其作为选择的理由”,那就纯粹是耍流氓。

  以上。

  另外,这种“技术至上,人性次之”的观念实在不应该被提倡,或许在遥远的未来是这样,或许这才是最理性、最适合文明繁衍的;但是,就现阶段的人类社会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性”永远是处于最高位的。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一个观点的“科学诠释”或许是正确的,但要考虑其在每个人心里的解析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记得前不久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反驳:男人有两种,一种是好色,另一种是特别好色”,当时知乎几乎全部认为“此论断正确,无法反驳”,不知从我当时的回答中能否体会的出我在此想表达的意思

  【你要说"男人都有性欲",这我无可辩驳;但,说"男人都好色"我绝不认同,这是在表达观点,而非陈述事实!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鉴于人生阅历不同,相同"语言定义"在不同人心中的"概念解析"必然不完全相同。

  我个人将"好色"这个词赋予了很强的贬义色彩,并将它归结为流氓的一种"特质"。我相信大家以及整个社会对其的感受与我相似。那我们就不能宣扬这样一种思想。

  近年来我们总在宣扬"人性解放",但这绝不等同于"回归物性"。一些人总借大谈特谈"性"来标榜自己所谓的"自由思想",殊不知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幼稚。

  是的,人是动物,动物皆有"性欲",故人有性欲。这无可辩驳!但,人何以成为"人"?

  以一句忘记出处的话来结束,望诸君共勉!

  quot;一个凡人越难解放他自己,就越强烈的触动我们的人性。"】

  写在最后:

  假如,也仅仅是假如,真的真的遇到“吃与不吃”这样的困境时,“文明的延续”与“人性的珍贵”,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以某著名论述的变体来回答这个“两难困境”实在绝佳,如下:

  一个理性的人不应当伤害“人性”的正义,我不逃避、不隐瞒、不后悔、不改变,我甘愿接受“人性”的处罚。我用行动维护“文明生存”的尊严,同时甘愿有一个人的苦难维护“人性”的尊严。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六):摘要记录

  在这本书中,大刘对于科幻在国内的地位以及趋势的理解认识逐渐展现,让人又一次为他所折服。

  # 悲观主义

  gt;外国科幻对国内科幻创作产生较强影响力的时期,处于中国科幻史的两端,是在清末民初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两个阶段。

  在清末民初,世界科幻文学也还在起步阶段,依旧与文学相关,并未成立一个独立的体裁。导致国内对科学的技术幻想都只是为文学服务的。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的科幻是一种文学型科幻,不再是阿西莫夫科普型科幻那样凸显科学和技术的地位,而是通过晦涩的象征展现幻想。

  在这个时期,书中提到共有三种科幻。

  * 科普型科幻

  * 文学型科幻

  * 赛博朋克科幻(这个倒是没看到过)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那段时间内,国内的科幻受西方悲观影响,对科学未来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刘慈欣对于这点是觉得相当需要改变的,国内的科幻对科学的推崇尚且还没达到盛极转衰,就在文中不断对科学的前景唱衰,这对于大众读者的影响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大刘觉得,最美的科幻还是需要偏乐观主义一些。

  ------

  gt;再仔细看看共产主义的定义,请注意这定义中以前最不为我们注意的一句话: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天哪,这句话就反转我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了。

  -------

  # 科幻硬伤

  哇,大刘居然也上过龙空(lkong.cn)

  * 疏忽硬伤

  * 知识硬伤

  * 背景硬伤

  * 灵魂硬伤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七):《刘慈欣谈科幻》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在死亡面前的不公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初露端倪,当部分富有的幸运儿在无梦的睡眠中踏上永生之路时,尘世间那亿万双嫉妒的眼睛让人不寒而栗。

  * 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永生的世界充满着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东西,可能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方面彻底颠覆现有的人类社会形态,出现一个全新的文明。

  * 不要嫌养生麻烦,不要拒绝健康的生活方式,多活一年就多一点机遇,差一步差万步。

  * 只要民主理念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国家机器就不会被独裁者控制。

  * 以线性思维预测未来是危险的。

  * 要对文明的未来进行稍稍严肃些的超远期预测,都必须在数学和物理规律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就不是预测而是神话了。

  *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象都是软弱无力的。

  * 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向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 小说必须有细节。

  * 人类的社会史,就是一部人的地位的上升史。

  * 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是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

  * 科学的力量在于大众对她的理解。

  *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对着这个从大海见一滴水的文学,我们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怀!

  * 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是一块冷冰的石头,无情地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角度讲,真正的美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 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功能。

  * 最美的科幻小说应该是乐观的。

  * 科幻文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是一种“顶天立地”型的结构。“顶天”是说作者需要对最前沿最深刻最抽象的知识内核有透彻的理解,“立地”是需要作者对最底层最繁琐的技术细节要有生动的感受。

  * 科幻与主流文学的一大区别在于,它所描写的现实大都是“非凡”的很难亲历。

  * 要在自己创造的宇宙规律下使世界自洽,这是写科幻时最难的思想体操,是造物主的活儿。

  * 任何一门艺术的存在,都是因为它有着某种别的艺术不具备、并且无法代替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这门艺术的灵魂。

  * 科幻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

  * 科学之美和技术之美,构成了科幻小说的美学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科幻小说很难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

  * 科幻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

  * 在忙碌和现实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目光大都局限在现实社会这样一个盒子中,很少望一眼太空。

  * 科幻小说最大的优势和魅力是描写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在科幻小说中,应该是和人同样重要的主人公。

  * 科幻文学是唯一在科学和理性时代能够给读者提供真实感的幻想文学,这种真实感是科幻魅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 文学要做的是表现和感受,而不是思考。

  * 科幻的世界设定需遵循科学规律,它是超现实的,但不能超自然。与奇幻相比,科幻的世界设定简洁严谨,有科学定律的影子。

  * 科幻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

  * 黑暗中丢失了爸爸妈妈的手,是每一个孩子最恐惧的事。

  * 科幻小说所描写的灾难,往往是整个人类种族的灾难。——詹姆斯·冈恩

  * 写小说的技巧在于,你拉着读者的手带他们进入一个黑暗的世界,并安慰他们说不要害怕,但当他们真正感到害怕时,你就把手松开。——尼尔·李察·盖曼

  * 如果一篇科幻小说想表达的东西能够被作者或读者用几句话总结出来,那这篇小说肯定是失败的。

  * 记忆中的过去不一定是真实的。

  * 平行宇宙是一个超越一切的藉慰,当每一个抉择都使宇宙分裂为二时,抉择便也不存在,就像只手遮住刺眼的阳光并没有熄灭太阳。在被不可穿越的时空之膜分割的所有世界泡中,所有可能都在发生,于是错误和遗憾也不复存在,每一个痛苦都在异世界投下幸福的影子。当这种藉慰最终被证实后,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 科技神奇感的消失,是科幻文学所面临的最致命的打击,也是科幻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

  《刘慈欣谈科幻》读后感(八):看看科幻小说的背后

  京东网买的书,拿到后马上拆开了封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张明信片,大刘亲笔签名的!甚是惊喜。但转念一想,上市有一段时间了,我还能拿到前一千套里的大刘亲笔签名,说明这本书卖得很差啊。不过等一下,这本书不是单单在京东卖吧,而京东并不是把所有书都放在同一个仓库的。

  一直有关注大刘的博客,所以书中的部分文章是之前就已经看过。但这次我把每一篇文章都认认真真地读了,作为一位真正的科幻迷那样去真切了解科幻。至此,我才可以大声跟别人说我是一个科幻迷。因为我终于知道科幻是什么,它与其他的东西有何不同。

  看本书第二部分的几篇文章收获很大。《从大海见一滴水》,《西风百年》,《混沌中的科幻》,《SF教》。大刘深入讨论了科幻小说的背后,它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它的美感,它的使命。

  大刘说了,他会一直牵着科幻迷们的手,不松开。

  2014-06-08-杰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