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存在的照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存在的照片》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存在的照片》的读后感10篇

  《不存在照片》是一本由樊小纯著作,重庆社 北京华章同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2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存在的照片》读后感(一):我们,无缘得见

  在《不存在的照片》中,虚拟出两个相互信任的人,已经逝去的W和被他信任的R,W那些无法带走却又不知道留给谁才好的记忆线索,最终寄给了地球一端的R。我在想,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人,为何会成为彼此依靠的人呢?这臆想就像是一个人分裂出两个完全一样自己,彼此明明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明明无法苟同彼此,但偏偏又是最离不开的那部分。如此矛盾,恰似我们每一个无法解释性格中最分崩离析的那两面呢!

  在这真实存在的24封信中,樊小纯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关于摄影规则构造理解,关于摄影过程的理解,关于拍摄呈现的困惑或者妄想。也就是说,她是借助于W的文字,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记录下自己的故事,我的理解是W就像是樊小纯的其中一面

  那个想要设计出一个能够拍摄出看得见真实世界镜头,是不是对应着内心那个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而不是局部事实的部分?那个宣称着“如今的艺术躺在取消艺术的伤痕上”,是因为如今的艺术已经被解构复制,乃至于丧失了艺术的神秘呢?毕竟绘画如同艺术,没有秘密太无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她说“艺术是格物致不知”的缘故吧,因为我们把各种感官可能性探索解决了,因为真实的分量越来越重,因为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无法激发。在拍摄痛苦对象时,会出现自我对叙事素材狂热,和索取拍摄对象的痛苦的罪恶感,两相交织会让我们更疑惑。不被允许去深挖才能找到痛苦的灵感,最后就是主观的被允许的显性摄像,只能迷惑自己的事实。

  她的文字,读起来剖有几分性冷淡味道,自带着清冷神秘,又低调自然特点,恍如就该是这样的,樊小纯就该是这样的。或许跳脱出套路之外,需要一遍遍去挖掘,才能读懂她想要表达的意思,探索着生活在镜头前展开的方式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什么样的照片才称得上是极好的作品,这该是个很难回答问题。就如同要问一个音乐家,什么样的旋律才能称得上天籁之音一样,是个没有什么意义,且容易引起争论话题。在《不存在的照片》中,有那么一句是让我触动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要让他们尽量网络摄影机和工作人员的存在。或许那样才能拍出真实极好的作品吧!

  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场景是不存在的,于是这24张不存在的照片我们也无缘得见了。

  《不存在的照片》读后感(二):不存在的照片 不停止的思考

  几天的碎片时间,不舍读完24封信。

  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

  一个虚构作者首先写的是她自己。隐秘的,悲伤的,真实的,思考的,她自己。

  依旧是清朗透彻语言,散发着独有的思想的光,刺透双眼和全部伪装的心,一字一篇里,尽是冷静,观视,省思。

  重温两本旧书,执笔的力量,重重落在几种方式上。记录与观看的方式,影像与胶片;表达交流的方式,交谈与书信突然很期待,或许有的下一本,将会是哪种媒介,哪种载体

  骤然变幻的当下,习惯接受一切新的所谓有趣东西,直到有趣本身,早已变得媚俗又窒息。还会沉静下来,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反思一种交流,铭记一种载体,其实多珍贵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生活里其实相似,交流的途径,很大程度决定内容的基底。简讯愈加发达的今天,随之忘记的还有与书信俱去的诚朴的思考方式。

  不存在的照片,不必交谈的时刻,都是生命中,最沉淀,最真诚,最厚重的,纯。

  《不存在的照片》读后感(三):仪式实践,记忆的交付

谟涅摩绪涅 作者:赵颖新

  这本书让我回到了阿比·瓦堡以古希腊记忆女神名字命名的图谱面前。那个由四十多个木镶板和一千多幅来源不同的照片所组成的图谱并未最后完成,像每一个站在记忆女神司掌的两汪泉水旁边的亡魂尚未作出选择的时刻——喝下这一汪,你将获得永恒的记忆;喝下那一汪,你将忘却一切。

  遗忘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但,记忆又何尝不是。无数次地求索理念清晰概念的明确,想要从精神层面那些含混不清的苦难中粲然一跃,却终不能脱困于无尽的形象和镜中的自己。

  语言一如这个深渊词语能够做的,只有对其他词语的反射,而语言说出的也只是语言本身。因此,源头无法被谈论,有限的生命无法抚平无尽的皱褶,直到重复与反思被耗尽,直到献祭逃避历史符码、观看成规和绝对命令。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无法以寻找超越人性本质真理来获得答案,不再被提出是对它唯一的克服。

作者 樊小纯

  我们的时代既不属于技术,也不属于虚无,而是耽于反对游戏,用没有邂逅的爱反对空间残骸,反对时间的乡愁。当我们引述“在-世界中-存在”时,那个被抛入空间的并非自我,只有在反对的游戏中,自我的意愿才凝缩为与世界无涉的时间。无论自我的姿态是沉溺地坠落还是决绝地转身,它都没有在时空中变为现实。

  刻度与份量无关。我们承受着时间,但记忆并不指向过去,我们只能用隐喻进行沉默的言说。

  《不存在的照片》宣告了图像的缺席,然而离开了这种付之阙如,作品就无法到达我们。这场书写先于我们获得了空无的支撑,透过这种“神的迂回”、“纯粹等候”、“无对象状态”、“小空位”,作品汲取了不可能性的资源。把图像拓扑成文字,然后以书的方式展陈,这个嵌套的命运让诗的道路哲学的道路交织成从未存在过的阡陌

  记忆是一种技艺,悬于正午,置于当下,让我们获得真正的生命。生命在二十四幅照片的幻象之中么?不要这样想。不要区分形式与质料,也不要寻觅起源与生成,在他们之中,没有一幅是原生,也没有一幅是副本。这本书关乎仪式的实践,或者说记忆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种蓄势待发,另一方面,由于象征性的预见而让时间悬停。它不期待传递任何信息,它只需要你的阐释。

  死亡将在所有人的面前获胜,但这种胜利抽象的,它并不对应每一个生命

  《不存在的照片》读后感(四):迎向已久的阔别

  认识这十年,我大致辨认出两个樊小纯。

  一个睿知、克制、置身度外;一个敏感愉悦自觉自在。一面是保持滤距的真空;一面是令人着迷的松动。她能从生活的顽石里打捞出哲句,也能在符号容貌里垂钓出诗意。这诗意,有时是系在胸颊下的悬索,有时是伏在记忆河岸的郊狼。

  去年七月,车过外滩,我顺道敲开她暂居在和平饭店工作室。当时她正以绘画和写作身份,受邀为斯沃琪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在我看来,有趣的是,樊小纯似乎利用了斯沃琪制造钟表这一“语境”,巧妙将驻留“能场”转化成一个“存在”阈值。她让自己悬停在时间的机器里,透过作品选择起义或者和解。

  “我想到时间,这个我依然怀疑是否存在的东西。时间不是东西。时间是河流流动着。时钟制造了一种幻觉,使你在岸上看着这条河流。但现实中,你在河流之中,一直被冲往下游。而这些时钟一直在岸上。”( 第23封信-《时间不会白白流过》)

  也是这天,我看到她的《不存在的照片》初稿。24封书信,24叠稿纸依次铺陈在墙上。

  未来是“现在”的一个动念,是樊小纯关涉“解蔽”入问的记忆交付和仪式实践:在可见的被照亮中阔别,在不可见的被等待里迎向。记忆和穷尽彼此和解还是相互较量,待谁来作出决断? 我在猜想,她是否能让《不必交谈的时刻》之前的樊小纯与哲学博士新身份之后的樊小纯,在《不存在的照片》的书信体虚构小说里幻化为此遇见?——遇见即是离散,离散是遥相的瞻望,瞻望是至向未至未知的致敬与视看。

  “真正的交会就是离散,如果双方都是行星,都是良船。” “我喜欢致敬这个概念,尤其是致敬天赋在永恒里的跌跌撞撞,致敬命运之暴力背后的巨大善良。我们说如今缺乏仪式感——然而这就是仪式之一种,人深思熟虑地使另一些人再度观看,这个行为就是仪式。”( 外一封 / 告别-《Auf Wiedersehen》)

  “不是促使那不可见成为可见,而是促使不可见的不可见性源源喷涌其威力,这是虚构的伟大能力。”(杨凯麟语)

  巴特说,照片讲述事物的生成、丢失与死亡,并悄然在观看中演绎。又说摄与看之间,时间“惊人地”膨胀了。这“膨胀出的时间”是福柯在《马奈的绘画》中试图构建的“看”与“说”的自由空间,是“可见”与“可述”裂隙之处的目光。也是樊小纯“思维抵达时刻已完成”疏朗澄明的林中自由之境。

  “裂隙是一个空间,摄影师站在这个裂隙里,向裂隙索取,有时候他送过去一种崭新的东西,冒着烟,发着光。” “伟大的摄影有裂隙吗?当然。摄影师的精神世界越是庞大,自身越是有着充盈的明暗,越能把裂隙转变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一些孵化正在发生。这个空间里时间可以暂停,声音可以放弃振动。这是一种意念,是荒芜反面。”( 第11封信-《裂隙》)

  我们对无法言说保持沉默,但不是在一切问题上保持沉默。

  那么,可述之于“不可述”,是樊小纯的《不必交谈的时刻》。可见之于“不可见”,便是樊小纯的《不存在的照片》。

  樊小纯借助哲学视域跃向哲视写作,并置在书写中制造一种克服。她总能让阅读站到惊讶阴影里,照亮狂喜之岸。她的文字耐读,有克制和温度。就像德勒兹所说,美妙句子,趋往语法之外的倾斜。她的文字、绘画和影像都有这种“轻取”的倾斜。她将句子和画面铺陈成网,等待读的降临。

  “看是一种捕猎关系。一幅好画,携带着最初的灵感。这灵感可能并不直接呈现在纸面上,却也时时刻刻在捕猎后来的人。”( 第21封信-《非暴力观看》)

  格拉克曾写出一个事实。他写世间的两类作家,一类善于捕鸟,一类善于捕兽。通常捕兽的有更大的野心体力,但他们从未带回过昂然的活物。

  “模糊的模糊是精确,而精确的精确是尽头”。没有人曾拍下照片。没有写作,只有写作者。

  我们无法对一本书写出评论,我们只能希声朗读,然后携带这本书一起生活。

  《不存在的照片》读后感(五):那些照片里的记忆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本书,翻开它就像翻开一本古老相册,每一张页面上都记载着一段往事关于幸福,关于快乐关于爱情,关于悲伤。而我们犹如见到了一个老朋友倾诉着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思念过往,也犹如一封封信件,将心底的所有感受传递给你,作为倾诉者,作为倾听者,我们有着一样的感触

  年幼的时候家里没有相机,去照相馆拍照虽然不是很贵,但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所以幼年时,我是没有照片的,听妈妈说我是有一张百天照片的,但是被亲戚拿走了,所以家里的照片是从我小学毕业起。初中的时候,同学家里有相机,我们几个合伙买的交卷,在学校的小树林里拍着照片,那个时候,一张照片依旧是宝贵的。后来,生活越来越好,手机可以拍照,也买得起相机了,却再也没有了记忆中的朋友。有些人喜欢拍照,只是单纯的喜欢,他们去追求美,而我喜欢拍照,只是想要记录下来曾经的朋友,和幸福快乐的时光

  《不存在的照片》是才女樊小纯记忆的交付,她用二十四封信,给了我们二十四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极了一部电影唯美的,忧伤的,快乐的,忧郁的。作者以一个摄影师的独白,在摄影里给我们展示他的记忆,他的盼望,他的困惑,他的妄想,关于他的不可能实现梦想。记忆是容易断片的,而照片是最好的承载记忆的工具,有些人称之为艺术,是的,当一段过往被记录下来,留给人们的是成千上万种可能。人类对美有着追求,所以他们追寻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因为追求完美,很多时候会有痛苦。

  樊小纯的文字是忧伤的,像极了自言自语,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W的一面,对于谋一个事情有着很固执执着,比如他对摄影的喜爱,无论任何事情都从摄影的角度分析,然而给我们的依旧是照片上最为真实的人生。W说:“现代生活里的行为模式才是荒诞剧的最佳素材”。照片上呈现出的百态人生,真实也心痛

  我知道W先生的二十四封信,有着二十四种人生思考,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曾有过的思考,当一张照片呈现出来时,我们是否也真正的思考过呢?

  照片是用来记忆的,比如你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十几年过去了,记忆也开始模糊起来,或许不久的将来,记忆也会出现差错,而为有照片是真是的,它记录着你的存在,你的曾经。让我很久很久以后回忆起来,也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不存在的照片》中樊小纯以倾诉者的身份带我们进去了一个摄影的世界,借摄影师的视角寻找人生的意义。或许我们曾经固执过,也曾经厌烦过,然而若能拍成照片,我希望它是美好的,是的,若是美好的,该有多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