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道当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道当然》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道当然》的读后感10篇

  《大道当然》是一本由王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道当然》读后感(一):这个时代建设者在想些什么?

  我也做过一段地产,对这个行业还算略知一二。尽管如此,王石的思考还是让我几次诧异。有事时候,是因为他的思考很超前;也有时候,是因为他的做法很基本。——他明明说的都是常识啊。

  做产品,他学日本。早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才起步的1994年就开始每年派人去日本考察。2002年更是亲自去日本学习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做的项目。而我曾经带的几个项目,还别说学日本,连学习沿海都没有做到。公司请人来讲课,讲的都是其他城市的项目。在我看来,并无根本改观。

  定战略,他以美国最大的地产开发企业帕尔迪为榜样。请帕尔迪前任总裁给万科授课。学习这个企业的服务标准。而我所接触开发商,大多是资本型,根本没好好考虑产品。尤其是城中村项目,常常就是几个“土锤”(西安话,意思是土老板)一合计就搞一个社区名字通常是很西洋的XXX小镇,我见过最厉害的是把110平米的房子做成了一室,真不知道请的是哪门子设计院。看万科的户型,都很经济实用,我没做地产以前还以为万科是做奢侈品住宅的呢,原来就是平民住宅。他们坚守的无非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造实用住宅的理念没什么新奇。可是,看看身边的城市一天天变得丑陋不堪、大而无当,我很怀疑这些年的地产商都是些什么水准

  论企业伦理,他只是坚持不行贿。仅仅是这普普通通的一点,黄铁鹰班上的北大学子和王石面对面也明确表示不相信。在中国,坚守基本的公德都难。不仅如此,还要受到别人的质疑,这着实让人心寒。纵观他的企业经营史,可能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常识二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勃勃野心,这是对建筑本身点点滴滴改进。仅就这一点,值得敬佩。

  不知道是为什么,他并没有太多地讲他的管理之道。或许这书别人代笔?我不得而知。但关于人生的许多感悟,倒是引人深思。比如他论人类:“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终其一生,都呈现它们本来应该是的那个样子,被安排于某个固定位置。只有人类,始终是一种本成品,保持一种开放和不确定状态,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尊严塑造自身,既可以堕落到与野兽为伍,也可以升华自己,与有神性的事物平起平坐——一切都是有人自己决定。”——这番话几乎接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里的句子。尼采说,人就是应该被超越东西

  论及人生的意义,他说:“存在可以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中自我造就,活得精彩。人需要不断发展自身、更新自身,而不应该被任何本质性格所预设。过去20多年,创业、探险、好奇、自我不满足,不正是努力摆脱预定、自我造就、修为轨迹吗?”——类似人生参悟还有很多,这本书与其说是企业家传记,倒不如说是一个老者关于做人做事随笔作为这个时代真正的建设者,作为在这个时代洪流中心位置挣扎过的人,他的观察报告的确值得一看。

  《大道当然》读后感(二):十年逃脱,何来担当?

  “大道当然,精细致远”是王石与万科的口号,大家理解表达的是“坚持走正道、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理念与目标。令人尊敬的胡舒立先生在序中更着重强调了企业家应具有的极大容量的“担当”,联想本书以及前一时期联想柳先生的言论,别具意味

  像王石这样属于乘改革第二春之势而腾起的企业家,借国家资本主义特色,假准官商奇迹手段,如此这般轻松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此这般轻易就把货币财富攫取到手后,接下来,究竟如何影响并深化赖以生存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进程,已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究竟如何转向,的确值得谋划。王石选择了登山、游学,这有点与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气质相通之处,也是值得投以钦佩目光并击掌赞赏的。几乎耗尽十年的时间,王石有什么样的感悟?有什么样的升华?接下来有什么样的行动?做为号称“全球50大商业思想家”的王石先生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想”?王石想借这本书发声,也值得我们期待

  但纵观全书参考王石一系列媒体表述,书中似乎主要想表达两方面内容:一是较大篇幅关注的是他自己以及中国企业家阶层“面临社会的曲解和丑化”时的“迷茫困惑”,关注“身份焦虑”,也解释这是他自己登山、游学之旅的动因。二是对政、经、社、文、环、管诸方面的一些思考与经验,包括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解读解释。由此,书中并无什么真知灼见,与思想的高度也相距甚远。有些令人失望

  先说第一方面,王石先生把所思所想高度浓缩与总结,有这样一段话颇具代表性:“今天,中国企业家就面临一些困惑和迷茫,面临社会的曲解和丑化。……我们不必抱怨,也不要消极对待中国社会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冒险精神,在不确定情况下,才更需要企业家。我们赢得了财富,我们积累了经验,这个时候不该逃避。”“企业家向这个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是现代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沟通技巧。……企业家不仅仅为社会提供就业与财富,企业家精神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读到这儿,总感觉有些个不是滋味,也许个人的思想高度、灵魂速度赶不上王石登山游学的脚步,但细细琢磨,王石先生在总结这个冷静的思考时好象疏忽、轻视、忘记了什么!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的入世精神和理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我们从孩童时就受过的教育,更是一个基本常识,王石先生岂能不知?想必这也是用不着去登山、也用不着去游学就应该懂得的。“兼济”天下,古人的说法还是很有分寸感的,没要求人人都成为全然奉献圣人,兼顾一下就可以了。因此先别遑论什么“迷茫与困惑”,仅就“兼济”而言,王石的“担当”体现在哪里?是你赚够了一个富可敌国庞然大物,却撒点芝麻盐于公益,还美其名曰 “担当”,而遭到了社会的曲解和丑化?还是征服了这峰那峰,也助纣为虐般地助房价征服了珠峰,而“担当”了社会的曲解和丑化?诚如胡舒立先生所言: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未必不然。你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表面上好象并不血淋淋,实则一样血淋淋,那已征服珠峰的房价、逼仄的栖息地,不仅造成绝大多数特别是属于未来年青肉身的无处安放,更是精神的桎梏与扭曲,这比血淋淋更可怕。而你们还被“曲解与丑化”,还不抱怨,弄拧了吧,王石先生!如果几年的登山游学,你的认识仍仅仅停留在认为还有“社会的曲解和丑化”,或仅仅修炼到不抱怨,却“迷茫与困惑”,或逃避了十年,想回来才说不应逃避,未免太浅薄了吧!

  究竟什么是与企业、企业家匹配的、对称的、对等的、应尽的 “担当”,真不是智者见智问题,而是浅显的、直白的、不需论证、不需解释、更用不着游学就很清晰事理。几百年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洗礼,其内涵依旧没变,绝大多数企业家与公民认同一致的。我想说:假如你曾经把“责任”放在过你的肩上,假如你曾经把“道义”放在过你的心里,假如你承担起与你获取的相匹配对称对等应尽的“担当”责任,承担起不仅经济层面法律层面、道德层次的“担当”责任;更自愿地担当了企业的最高责任层次——慈善,比如以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的地位响应那位的呼唤引领房价回归理性,一切如上善若水般自然流露,而不是表演,那么,你们一定是普济普罗大众受人尊敬的为政者、君子,一定不是珠联璧合影帝“双黄蛋”。那时,你的胸怀一定会比珠峰更宽广、你的内心一定会比高原的圣水更清澈、你的意识一定会比宗教徒更虔诚,你也绝对不会有什么迷茫与困惑!

  读这本书,我只想说,其实当局者未必迷茫,也似乎更清醒自己的身份,就象封面上你职业般的笑容背后,昭然若揭。在如此轻松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此轻易就把货币财富攫取到手后,在享受过了财富,享受过了有人崇拜、有人阿谀的阶段,当然更需要的是更新的身份、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影响力、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如果说有迷茫困惑,这或则才是困惑和迷茫的真实原因与内容吧!也正好象你正痴迷研究的什么宗教说过:放不下,才会有烦恼、迷茫、困惑。

  仅此而已。

  再简单说说第二个内容,书中要表达的无论是回顾思考、还是决心行动、或是案例故事、更或是欣慰自慰,无非是换一种手段、一种说法的自我解释,无非是把同样一件事情应用不同价值观标准进行考量评判后的漂白。

  王石先生,如果一切回归到仅仅法律层面的考量与评判,你闷头发财,别人也不会说什么,顶多被人看不起,就象柳先生倡导的“在商言商不问政治”(请柳先生别忘了除了发财、除了不问政治,还应有别的担当);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经常抬高到道德、慈善之上,甚至国家、民族、精神、大义的“道义与担当”的话,对你所作所为的评判,也应该上升到对称的标准,而不应仅仅是法律层面的低标准。比如,对于地震捐那200万,你是什么样的标准衡量与解释呢?我只想问:这够你登珠峰、七大峰、南极、北极的一个零头吗?你说呢?还从所谓理性、感性逻辑、法律上解释什么呢?

  真的无恶意揣度别人的内心,但十年逃脱,何来担当?胡舒立先生的笔的确委婉又犀利,“大道”是什么?口号喊的震天响,今天调控、明天抑制、后天住房梦、再远还有美梦,到现在提都没人提啦,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冷暖自知呀,但脑残除外,崇拜者也除外,人家成功永远无法复制,别耽误自己了。一切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影帝在表演而已,是啊,一个经常游走在娱乐头条的房地产企业家,怎能演的不好?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讽刺,可张五常先生还总结出了什么“五最”企业家,张五常先生,如果哪天王石先生获得了诺贝尔,真是奇迹,你老糊涂了吧?请珍惜你的学者称号。“五最”中最缺少什么?最大的缺少是最责任、最担当与最贡献!最善于互相吹捧抬轿的经济学高手们,请最珍惜你们日渐稀落最缺少的良知

  《大道当然》读后感(三):真正优秀值得敬佩的企业家

  最近花了五天零碎的时间读完王石的《大道当然》,感触颇深,对王石的登山探险、哈佛求学、管理企业的态度身体力行做公益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深感佩服。

  企业管理

  退任总经理。王石2000年退任万科总经理,只担任董事长参与公司重大事情的决策。他曾说过,万科董事长只用做三件事:第一,战略;第二,用人;第三,担当。也有人向他提出这样的假设:万一万科遭遇经营危机,你会重新出马吗?他回答道:“我出马无非是两个结果:第一,老将出马果然不错;第二,老将仍然不能扭转局面。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为什么要做一个证明我不行的举动呢?倘若是第一种情况,又是和我的宗旨相违背的,它只能证明我这些年的放权、对团队培养是不成功的。那就算我能撑到78岁、88岁,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生命长河中,一个人工作40年已经很长,即便你能工作60年、80年,对企业,老人治理也是没有未来的。”足见他的管理之远见才能使万科成长三十多年而屹立不倒,成为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

  不行贿。2010年,《南方周末》“中国梦践行者活动典礼上,组织方为王石准备了三个标签:企业家、登山家、不行贿,由他自己来选。他没有选“企业家”,也没有选择“登山家”,而是选了“不行贿”。确实,王石是一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个准则,而且要求属下也遵循。而一直以来也有人说:不行贿怎么做房地产生意?结果证明,不行贿不仅做成了房地产生意,还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不行贿也成为了王石在哈佛游学时管理企业演讲话题

  登山探险

  每次看到书中王石去攀登高山遇到一些险境,不知道为什么有点莫名恐惧感,有点怕死的感觉,想想北大的山鹰社在珠峰遇难的事件就有点可怕,生命如此可贵……当之后人们为五位学子雪山立铭牌时,五块铭牌似五面镜子,反射着活人影像。给人猛地一愣:魂归雪山的五位学子不再是人们所理解的、所赞许的、所惋惜的或所责难的对象,而仅仅是五个已经消逝的生命。生命的消逝竟然如此突如其来,让人不由得想探究它的去处

  然而,登山的危险并不影响他去尝试。有人问过,“眼见身边发生的山难,你不怕吗?”。“害怕,甚至恐惧,但不是在山难发生时,而是身处危险环境中不可知的恐惧,比如穿越冰塔林、雪崩区。如果山难真的发生在你身上,你还会有恐惧吗?嘿嘿,死去的人是没有知觉的。当山友遇到山难时,你却异常的冷静和伤感。”。“既然有恐惧感,为什么不放弃呢?”。“好多次想放弃,只是没有下定放弃的决心。登山经验很特别,不仅混杂着虚荣心、自我不满足、好奇心、冒险精神、个人英雄主义,还有面对恐惧不断挣扎所体会到的东西,一种令人刺激、恐惧和抑制恐惧之间的冲突,使你处于一种极度的专注、兴奋和充满创造力的超验感受。一旦品尝到这种感受,就很难抵制重返雪山的诱惑。”

  也因为高龄(50多岁)的原因,他一直保持冷静,更专注、更谨慎的心态去攀登。使他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抵达南北两极,完成“7+2”。在此之前,全球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有117人,到过南北二极点的42人,抵达地球三极的14人,完成“7+2”的有5人,这5人中没有中国人。

  看到此,也不觉令人思考:人活着为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长寿,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得精彩。

  哈佛求学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作者作为“高龄学生”,放下老总身段,生活自理,谢绝应酬,潜心学习,一般很少能在凌晨3点前睡觉。这显然需要强烈的求知欲做动力,坚强的意志力为约束。“登珠峰当然难,但没有我想象的难。哈佛游学也难,比我想象的还要难”,确是甘苦自知。而从作者选的课程,如资本主义思想史、城市规划与投资管理和新能源经济政策,我们再次领略到作者的视野与志趣。

  作者也说过,我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修为,作为企业家,必须思考中国企业究竟要走向何处?我希望可以通过学习,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过去我思考的是“如何让企业成功”,但现在思考的是“企业成功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更多想的是“如何成为”,而没有想过“为什么能够成为”。作者的志向不单纯是满足自身和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社会责任。这又有多少企业家能做到呢?

  存在可以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中自我造就,活得精彩。阿拉善公益组织、中城联盟、壹基金、WWF等,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的案例,还有“汶川的捐款门事件”、“地板门”、“4000万罚单”等危机风波,王石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值得敬佩,是一位真正优秀的企业家。

  让人敬佩的地方太多了,就不一一细数了,读一本好的书就如同和一个人进行思想的对话。受教了,王石!

  :第一次写长书评,不太懂写,个人观点写得比较少,主要整理了一些书摘……慢慢学习写书评

  《大道当然》读后感(四):独特的王石

  读完后感觉书里的信息量很大,急需整理一下。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中的王石的个人魅力。且不论这里的粉饰的成分,我宁愿相信书里是真实的王石,也同时希望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够做到书中的王石。书中的王石是一个具备身后人文素养、善于思考、同时又勇于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一个企业家。

  像王石评价的那样,其实中国的企业家的定义远远比西方更为狭隘。而西方中的企业家包含了奋进、创新的含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此,中国的企业家往往把自己固定于一个商业机构管理人士的一个定义。而中国与西方的显示情况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一个中国企业家,王石又是一个很特别的一个。

  首先是他的登山的爱好。在中国这个缺乏探险基因的地方,王石竟能坚持自己,在五十多岁的“高龄”两度登顶珠峰,并完成世界上也只有个位数人完成的“7+2”的壮举。这个本身就说明王石不想传统的中国人那样内敛守成。他在登山中获得一种浓缩的刺激、恐惧和抑制恐惧的超验感受,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思考和对企业的思考。

  王石的坚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对于512大地震捐款的言论的坚持,还有对于08年危机预测的坚持。虽然两次坚持的结果不一定是他自己所预想的那样,但是一个在一个大多数人都被舆论所挟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本身就要具有巨大的勇气。当然勇气的背后是他长期的思考给予他内心强大的自信。比如他对于武汉人的独特的评价。很多人都认为九头的湖北佬不好搞,但是他偏偏看到了武汉人身上的契约精神。同时他的观察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百年前的洋务运动使得武汉有了比其他地方更早的开放,而这种开放让现代的武汉人继承了契约精神的遗产。没有他自己的人文北京和思考的习惯,他不能够有如此独特的视角。还有就是他对于契约精神的思考。可能是因为作为企业家的原因,他对这点非常的敏感。到目前为止,所有社会的进度就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王石总结中国能够做大的民营企业,都是能够摆脱中国传统的关系和身份所能达到的合作的企业。完事还坚持万科永不行贿,并把它作为他自己最大的骄傲。我想这点在中国是非常的宝贵,因为这个坚持意味着万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王石却认为这是对社会的引领,同时万科也把这个限制转化为万科独特的产业优势。对于中国与西方还有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王石同样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特别是生产效率、环境的破坏等,中国与西方,特别是日本,有着非常大的距离。”愤青“没有用,只有冷静的意识到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低下头认真的学习日本的长处,中国才能够肠胃真正的大国。

  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人文底蕴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把握,从而使得他自己有足够的远见去预测若干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市场及社会的走向。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企业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十多年之前的万科从多元化走向产业化,坚持住宅房地产就一个很坚决的转型。后来对于房地产的产业化,王石同样在同行们还在坚持能卖多少卖多少的时候 就自己独自尝试推动国内房地产产业化。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到产业化。这也使得万科比别人有了几年的优势。再后来万科开始走向专业化,从一个基本是销售的公司,慢慢转型为一个以专业技术为主的公司。万科越来越多专注于从量到质的转换,为以后房地产的可能的泡沫的破裂做准备。这种准备是全方位的,包括从城市配套到公共建设,万科为了未来做好了准备。

  最重要的是王石努力给中国企业家一个全新的定位,不只是一个生意人,他认为企业家更要具备是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作为社会资源的整合者,理应为社会资源的作为社会的领跑者。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官本位的国家,王石认为未来社会的变革的本质就是去重新调整社会的价值,尊重什么,否定什么。只有一个尊重知识而不是权利社会才能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作为个人,王石的同时也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书中他有着非常精彩的解释。人是半神,非其所是,是其所非。人不是神,也不是动物。人有缺陷,但是人一直在努力印证自己身上的神性。那就是人类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和不确定的状态,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尊严塑造自身” -- 一切都有人自己来决定。“人的存在可以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中自我早就,获得精彩”。王石的奋斗正是一种努力摆脱预定的轨迹。

  我想这一切来自己他的阅读。在书中可以看到王石不仅仅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其实他大学的时候最喜欢的竟是文史哲的书籍。他在书中可以随意的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让他比大多数的其他的中国企业家多了些个人魅力,同时多了些更全面的视角。阅读使得他努力去探求中国的企业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他在高龄竟去哈佛剑桥求学,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史,到犹太宗教和文化,他比同时期其他的企业家多些努力,多一些思考。

  王石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思考的东西,最后以他的结语为结语吧:打开自己,自我更新;追求完美,允许残缺。

  《大道当然》读后感(五):建筑是一门艺术

  工作之余,一页一页读着王石的这本《大道当然》,真是很美好的体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王石成了我的偶像,为万科曾只做住宅地产的坚持?为他鼎盛时期的华丽转身?为他在汶川捐款里的别具一格?为他数次的登峰?为他眼神里的睿智?为他眼角的皱纹?可能就是这些零零星星听来的关于他的这一切吧,可一点点读来,那些我不知道的王石和万科,让我对这个人更怀敬意。

  建筑应该是一门艺术!最早,是在沧月的小说了,看到了这份坚持。可这个城市,入目满满都是钢筋水泥,在不断的毁坏与重建中伤痕累累,再无美感可言。可就是在《大道当然》里,我随着他的脚步,再一次领略了建筑之美,巴塞罗那、纽约、东京、香港,有建筑的地方就有他和万科的身影,就有他们对美的追寻。真想去看看,武汉的张之洞博物馆、深圳的四季花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企业要如何才能长青?创新?专注?企业文化?于王石和万科,更重要的可能是开放的心态吧。日本、台湾、美国,万科始终在以一种谦虚的姿态学习他们的经验 而不是拘泥于自身已取到的成绩,于是有了一次有一次的突破。

  不是谁都能有王石的成就,当最后合上书,我只希望自己能一直记得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社会的责任心,并因此记得,尽我所能做得更好。

  《大道当然》读后感(六):迷茫时不忘梦想

  很偶然的机会开始读王石自传,虽然开始是为了了解下万科和房地产行业,可真的开始读,也实实在在读进去了。作为自传,他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是我们向往的实现了财物自由者所追求精神层次。而20多岁的我,还处在人生的迷茫期。如果说勇于攀登世界屋脊,代表体力上的不服输,是良好的体型自我管理;那么美国和剑桥游学,利用各种机会与这个世界交流,源源不断的充实自我,也的确是一个人该有的人生追求。对房地产经营的理念,我不敢妄加评论,但至少,建研中心这样的机构,和建筑考察学习,绝对是刺激一个团队或个人的创造力的最好方式。环保理念和装配技术,良好的物业服务,精装房的个个环节把控,这些都刷新了我之前对房地产行业的认识。

  也许企业家或创业者看了这本书会更加认同和得到激励,但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不会那么简单的呈一条直线。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看问题,多少会给人中不一样的启示。生活,本就不该是白开水般温吞,该有的梦想和期待,其实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的,何尝不是挑战和攀登?

  很庆幸,在20多岁的年纪看了这本书,还有机会在毕业前塑造自己,追寻未来的方向。

  《大道当然》读后感(七):想成功,先做减法

  关于王石,以前所知不多。

  听说他上过珠峰之巅。这无疑是令人羡慕及钦佩的。

  但直到看《大道当然》,才知道登珠峰的种种幕后——

  内幕一:

  他本来没打算登珠峰,而预备先攀海拔8300多的另一座山峰。因此当央视找到他,愿意赞助他登珠峰时,他提出了两个条件:

  一是不登顶,只爬到8300处,这是他认为自己当时体力和技能所能到达的,有信心,没有太大压力;

  二是不跟拍,因为他知道,人一旦面对镜头,总是不自觉地想呈现最佳状态,这就会调动大量精力,在平地上没关系,在登山的时候却会带来疲惫,影响结果。

  据说这让央视很不爽,因为是对做新闻的釜底抽薪,但王石固执己见,于是央视妥协,此事最终成行。

  内幕二:

  上山7人,其中4人成功登顶,王石是其中之一,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个,还是7人中唯一没有受伤的一个。

  比他年纪轻、体力壮、状态好的人,反而没能登顶,留下了遗憾。

  为什么?

  王石说,从决定要冲顶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

  不提前兴奋,不去想那是世界最高峰;

  不接受采访,也不做上网互动之类与登山无关的事情;

  连风景都不看,他躺在营地帐篷里休息,外面是壮阔的落日,面对同伴的招呼,他“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前两点,是我根据他写另外一个同伴状况总结的,非王石本人原话。)

  所以,同伴的体力过早消耗殆尽,而他还有余力,在下山后飞伞。

  内幕三:

  正逢“非典”,体育总局向登山队长下令:确保登顶,避免山难。因此体力较弱的王石等人被以“安全原因”要求不得冲顶。

  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做了那么多准备,却被人为地强令不能登顶,所有人都很愤怒。

  王石也是。但他除了嚷嚷,更多地是梳理事情方方面面,与对方谈判:这不是国家登山队,而是商业登山,根据签订的条款,非安全因素不能劝阻队员冲顶。如果要单方面毁约,可以,请双倍赔偿。

  最终,王石和其他登山者,获得了自己选择是否冲顶的权利。

  王石说,登山中他运用的,是自己几十年的社会经验积累。

  王石还说,他在登山时,依靠的并非勇气,而是谨慎。登山对他来说,是在十几天乃至几天内,遭遇并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从而获得平时几年才能得到的人生经验。

  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放弃其他的(即使是极大的诱惑),用全部的力气把它做成,这样,过后你或许会有悔,但不会肠子都悔青了。

  《大道当然》读后感(八):做人当如王石

  这是我一年多来看得最仔细的一本书了,几乎是爱不释手,一字一句地看完的——上一次这么认真地看一本书,还要追溯到12年底看柴静的《看见》。

  从亚马逊预售时就关注这本书,不过一开始只是作为课题研究——王石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志性人物,我希望从他的十年自传里,管窥这个近十年来最疯狂,甚至塑造了一代人价值观的行业的台前幕后。

  但是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作者的经历、爱好和思考吸引住了。

  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

  它首先是一本企业经营理念的教科书。不仅仅关乎日常的经营、企业战略、公共关系,也包括企业的责任、企业的发展方向。

  它也是一个人不断挑战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动记载。作者十年来在挑战两个极限:一是作为年过半百的人,一座座征服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外加徒步到南北极点,这是体力极限的挑战;二是年届花甲,回到世界的顶级名校,重新做回起早摸黑的学生,这是脑力极限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登山的得意,到经历哈佛磨练之后的睿智,可以看到作者心态的不断成熟和视野的不断开阔。

  它也是一个人不断发现自己,定位自己的史记。从自我挑战,到心甘情愿奉献公益,尝试影响别人,再到最后的心怀天下,期望企业家精神不止创造财富,也能更新时代,造就社会和政治的繁荣。这是一个越来越开阔的心胸。

  做人当如王石。

  《大道当然》读后感(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作为户外登山爱好者,王石早早就完成了“7+2”(七大洲最高峰及南北两极),而在60多岁的时候去哈佛、剑桥求学,继续攀登人类知识的高峰;

  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有着“不行贿”的价值底线,以及早早完成了由“多元化向专业化”,"专业化向精细化",由营销型发展商向技术研发主导的技术型公司(住宅产业化,推行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早早完成了由仅仅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的角色的转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王石及万科一直从自身内部反省,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去适应未来的发展。

  也许就是在王石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使得他意识到了在浩淼宇宙面前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暂。所以,在这如白驹过隙的生命中,做最想做的事情,做最应该做的事情。也如乔布斯在斯坦福的那篇著名的演讲中所讲的那样“把每天都当做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这样,你才会真正关注最真实最重要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做企业,做到万科那样,不易;做人,做到王石那样,也就满足了。

  《大道当然》读后感(十):向“另类”的王石学点什么

  这几天读完了王石的自传《大道当然》。在这之前,我对王石的了解是浮光掠影、符号化的:创办万科、登顶珠穆拉玛峰、游学哈佛,还有那场惹动眼球的婚变。也正是这些符号,在显露了王石“另类”的同时,也定义了他。于我来说,读完这本自传,对他的“另类”有了更多的理解。而某种意义上,他的“另类”,也恰恰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所在。

  王石的“另类”,首先体现在他经营万科的与众不同。1984年,王石创办万科,在30年里万科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多次获得各种荣誉。这三十年的跌宕起伏,自不待言。而在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有两点,一是万科的不行贿;二是王石在盛年的“急流勇退”。

  在自传中,王石反复言说了万科的底线是不行贿。万科的不行贿,让它在很长时间里拿不到优质土地,只有到郊区、偏远地方开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郊区开发商”。但另一方面,不行贿带来的好处,则是“逼迫”万科在地产开发中更加注重品质,以客户为本,追求阳光下的利润,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王石在48岁辞去万科总经理,急流勇退,只担任董事长,则更显经营智慧。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48岁正是年富力强,辉煌才刚刚开始之际,而王石于此时已经意识到:一个人,无论有怎样神通广大的能力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总有一天要离开,越早放手,对自己和万科就越有利。

  自传中的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在辞去总经理最初的那段时间,王石不大适应,尝到了各种失落感,不用开总经理办公会了,办公室里冷清了许多。在总经理前来汇报工作时,还忍不住指手画脚。但他很快就明白这样“垂帘听政”将会干扰万科的正常经营。于是选择疏远自己和管理层的距离。“他们犯的错误只要不是根本性、颠覆性的,我就装傻,装作不知道。”

  王石的“另类”,还表现在他的人生活法。他热爱各种极限运动,多次成功登顶珠穆拉玛峰和世界其他高峰,在跳伞、滑翔、赛艇等领域也都是专业级水平。如果说登山、滑翔追求的是体力的极限,那游学则可算是追求精神智力上的极限。2011年,王石受邀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时,他已经60岁,早已功成名就。选择游学,也许远比选择登山更具有挑战性。游学哈佛,王石并没有打酱油,从上午8点40到晚上9点,都排满了课,每晚还要看资料做笔记到凌晨,日日如“赶集”,甚至一度神经衰弱、视网膜硬化。在一年访学到头,他又申请延长了一年,哈佛之后,又去剑桥。这种这种“生命不息,极限不止” ,生有涯,学无涯的人生态度和活法,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是非常罕见的。

  不过,比起创办万科,登山游学这些“另类”的行为,我最敬佩的还是王石有着鲜明的公民意识。在企业的层面上,他的公民意识体现在他带领下的万科,追求环保,热心公益,引领健康生活。而在个人的层面上,他参与创办、领导了一系列公益组织,如热心公益,是在某公益组织中坚持选举。

  最近几年来,围绕着王石与万科曾经发生过一系列事件,他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汶川地震中他声称“万科捐200万是合适的,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企业家在“‘在商言商’绝不是不谈国是”,等等。因为这些事件,坊间对王石或褒或贬,但他仍能罕为流俗所动,事实也证明,王石是有远见的。这也是一个成熟的公民意识。

  坦率地说,王石的这些“另类”,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远称不上另类。但在中国目前的政商环境下,世人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大讲“关系”、“背景”、“作秀”。这些因素,在王石的生涯中,究竟起了多少作用,王石没有说,我也不清楚。

  当然,自传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众所周知了,是被世俗反复夸耀的成功。但这些成功背后,所隐藏的王石的道德逻辑,并非所有人能够知晓。即使知晓了,也不一定能践行。王石这一代企业家,可谓是在市场经济蛮荒之地的中野蛮生长,受制于体制、素养等等,要成为真正企业家,仍然任重道远。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王石会成为王石,会成为符号。

  (更多文章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liyinchu123,欢迎添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