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四月的信》的读后感10篇
《给四月的信》是一本由(英) 麦克法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一):给四月的信
一本很薄的书,是在说我们的时代
最喜欢最后的几个篇章,全球化合流,后现代的今天,我们相信的东西在不断结构也在不断重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当我们不再是我们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谁?有的时候觉得有一个坚定信仰的人真的是很幸福的,因为她不会轻易迷失了方向。
举个很通俗的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知道她适合的眼妆颜色是什么,品牌是什么,那她就不用天天对着手机看小红书刷淘宝,多节省时间啊。
但是一个稳定的信念不是独立的,过去个人的世界是相对狭小的、封闭的。但是现在呢?就算一个人生活的圈子仍然是狭小的,但是他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收到太多的讯息,这个世界仍在向他扑面而来。
有人说我们现在几乎或多或少地都在和我们的过去切断联系。
我们背井离乡,可能是短短的大学的时光,但也可能是长此以往的一生。
我们和曾经的亲人曾经亲密的伙伴失去了联系,时光太匆匆,有些事情来不及细细周旋。
中国变化的速度是那么的快,中国用了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需要去走的路。
这么一想,我又怎么能去苛责那些破坏,那些浪费,那些畸形的世界观呢?
指标这么多,变化那么快,换句话说,我们等不及,这个时候谁又能思考地那么全面呢?
但是我说这话又觉得心虚,我没仔细比较过欧美的变化速度,也不知道欧美世界观的基础是什么,西方具有众多的知识先知及其追随者,他们就是亘古不变的吗?那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呢?
还好,这个后现代能够有足够的讯息让我去一探究竟,也许我怀有梦想并且努力实践,能够得偿所愿。
以独特视角重新简写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简史,特别是回答了中国年轻读者在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非常有启发性。
麦克法兰教授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对于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思维方法。因而能够站在世界层面上,纵观人类发展史,并以此出发,“从世界看中国”,分析和解读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颠覆—缺失的过程、原因和重建希望的前景。
比如,“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1)一种文化信仰系统,尤其是需要系统性地扭曲或掩饰社会、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真实本质。(2)有关世界是怎样的或世界应该如何安排的价值观与信仰,可以被有意识、系统地组织为某种形式的程序。”
“革命:一个统治社会、政治与其他关系规则的根本变化,一个颠覆性的变化(类似从板球改变为足球),与“叛乱”相反,因为后者只是改变玩家。”
类似富于启发性的点非常多,不只是对中国的年轻读者,即使是眼界开阔,知识结构比较成形的成年人来说,也往往具有冲击性的影响。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三):朱永新:世界应是四月天
英国剑桥大学的艾伦•麦克法兰教授通过译者将他的新著《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寄给我,希望我为其作序。曾与麦克法兰教授有过一面之缘。那一次,他专程到民进中央访问,这位超过七十岁的老人谈锋甚健,思维敏捷。我们谈哲学,谈人类,谈互联网,谈教育,谈阅读,越谈越深入越投机,像一对早已熟悉的忘年之交。
对,这就是剑桥大学人类学公开课的那位麦克法兰教授
一
前几天新世相发布了一篇关于如何在极端舆论中自处的文章,大意是发言不要极端,尝试站在中间。
很快,和菜头在槽边往事里回应了这一说法,直言根本没有所谓的中间地带。
听的人是谁?就是读者啊。
第一个好奇是,新世相的读者是否会看到和菜头的这篇文章,而和菜头的读者是否真的去看了新世相的那篇文章?
“声音市场”(和菜头语)里的声音是竞争关系,声音(文章)就像商品,读者就像消费者,消费者会挑选商品,读者也是一样。
那他们是怎样选择的呢?
消费者自以为买一样东西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需要(或自以为符合自己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广告激发欲望,欲望促成了消费,我们想要买什么实际上并不完全由自己决定,它是被植入的,被家庭习惯,被朋友,被广告……
观念呢,也是一样,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自己的家庭、学校教育和朋友社群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的价值倾向,你从来不是完全自主的。
最近《奇葩说》很红,这个节目有一个设定很有意思,现场观众根据辩论情况可以重新选择立场。于是,谁说的好,就在于他能说服多少人。那是一个更直观和激烈的“声音市场”,对观众的立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拉锯。
如果你是观众,你会不会感到迷茫?好像他说的有道理,他说的也有道理。在只有两种声音的情况下,也许你还能分辨他们说的是什么,你自己想的是什么。如果现在是一百种一千种声音呢?并且这众声喧哗还不是针对一个议题,几乎所有的议题都有成千上万种看法。
我们的声音市场,从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但是读者该怎么选呢?
”哎呀,不管了,他长得帅,我就支持他吧。”或者,“他长得虽然丑,可是很有风度,我支持他。”
你自己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
二
“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并且,这看法是相对稳固的,成天都变化的看法谈不上世界观。
也许你已经在琢磨了,“我好像没有稳固的世界观哪。”
不是你出了问题,事实是:这已经是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了。因为再也没有一种稳定的“思想结构”(福柯语)可以统治人们的生活,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感到迷茫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迷茫?为什么我们走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
我刚刚读完的一本小书正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书名叫做《给四月的信》,作者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之前我在不止读书介绍过他的著作《现代世界的诞生》,《给四月的信》没有那本严肃,这是写给一个小女孩的,并且是一个中国的小女孩。
这本书继承了麦克法兰对于现代世界的研究成果,用轻松和朴素的语言探问了一个我们都在面对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
我们从前不是像这样看待世界的。最早,神话时期,我们认为万物有灵。然后轴心时期,我们在哲学家的教导下,试图找到人生的意义,确立道德生活。随后进入科学和技术时期,理性主义冲破一切。
然后就进入现代了。按照麦克法兰一直以来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即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分离,这个分离的过程让思想体系开始更迅速的变化。从17世纪开始,思想观念和技术一样,也呈指数增长。
整个20世纪,西方经历了太多”主义“和”思潮“,终于在70年代后,走向了”后现代“。再也没有一种”范式“可以主导整个时代的方向,这是思想观念日益增长的必然结果。而思想观念千变万化的原因,正是生活本身变化加速的投影,现实变得这么快,从前听过的道理都不够用了。
用麦克法兰的话来说,“后现代是一种新的融合。一个人会像由很多小镜子组成的旋转玻璃球一样,从世界的四面八方采集影像和观念,映现几秒后,旋即急转而去。”
再也没有权威和真理,思想观点需要凭借自身的正确、实用和有效而引人注目。各种思想在所谓的“公平竞技场”上百花齐放,交相争妍。这是一个多元的观念市场,当然也是一个混乱的市场,刚刚踏入“市场”的年轻人,不可能不迷茫。
这本书,虽然没有讲出什么新东西,不过它试图分析:为什么你会感到茫然和困惑,感到孤独和焦虑。
当你知道很多声音都是回音,你可能就会动念去寻找那最初的声音;当你知道迷茫不是你自己的无能,也许会过得更安定一些;当你知道观念并不是神定的,也许你也会试着思索并敲打它以找到自己稍微稳固的价值。
这个世界虽然乱七八糟,但是有一个好处是从前所有的时代都没有的,那就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这个世界,而是需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世界观早已支离破碎,但是我们都可以尽力去拼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五):麦克法兰的信
无论科技如何变化,求“知”所需的梦想和努力不会变化。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根本之“道”不会变。
文/郭知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行札记(pumczhixing),请注意,转载需注明出处。
他一定会对人类社会感到疑惑。人类聪明理性,然而这份智慧却总把人引向胡闹。人类自称追求真理,却在谎言中度日。人类不乏同情心,却一直在各种战争中互相伤害。人类发明各种神奇的技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绝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
最后这位天外来客应该会得出结论:
人类是悖论的化身,是矛盾的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是谁”、“来自哪”、“要到哪去”,种种疑惑可以上推到一个问题:人类世界的起源和性质是什么?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他的两本书《给莉莉的信》和《给四月的信》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对我启发很大,与你分享。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人类世界只是一个偶然吗?
大部分昔人和不少今人相信,事物的长期发展由上帝或者诸神决定。无论是创世纪上帝造人,还是上帝选择一部分人带入天堂,都证明上帝是有意识的存在。他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设立万事万物。现存的包括人类世界在内的一切绝不可能是偶然的结果,它背后一定深藏着某个目的。如果我们相信这种说法,那么诸多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第二种选择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生存和繁衍是各种生物背后的目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极具偶然性,基因的变异是偶然产生的,不受任何人的意志控制。同时,引起基因变异的种种原因,必然环境的变化,也极具偶然性。
第三种选择,也是达尔文提出的人工选择,是指针对特定性状进行育种,使这些性状的表现逐渐强化,而人们不需要的性状则可能逐渐消匿的过程。
第四种选择是市场选择。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在《给莉莉的信》中,麦克法兰教授指出创世背后的规律并非来自上帝,而是由自然选择的偶然性和自然、人工、市场选择的基本规律在数千年中发挥的作用。千万年来,历史表象之下的各种可认知的普遍规律被我们分为数学、物理、生物、经济、心理、社会学等学科,它们决定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
自由寓于知识。当苍蝇认识到自己身陷捕蝇瓶时,它已经建立了一点自由。下一步它或许会找到捕蝇瓶的出口。
作为个体,我们想要驾驭这些规律的最好办法是了解它们究竟为何物。一旦能理解究竟是什么在携裹我们向前,那么你将能更加自如地弄潮其中,躲开旋涡和礁石,做出最佳选择。
“事实”真的是事实吗?
很多人一直声称知识源于事实,我们需要追求“事实的真相”。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将事实“困”在实验室中,使这些事实在培养皿和显微镜下显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方法也都大同小异。无论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建立或归纳出一个观点。
可“事实”真的是事实吗?
并不是。爱因斯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论建构事实。为什么?当我们只生活在单一世界观之下的时候,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点。比如:昨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今天太阳也从东方升起,明天太阳也从东方升起。所以“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一个事实。似乎不证自明。然而当世事飞速变化,冲突浮现之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何变得不再无懈可击。
有些“事实”不是事实,只是观点而已。理解真相的变幻无常和事实是被建构了的本质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范式?
从最高的层面而言,当我们谈论“世界观”时,它不一定指关于整个世界的观念,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在《给四月的信中》,麦克法兰教授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主要世界观时期:神话时期、轴心时期、科学时期和后现代时期。“世界观”往下的层次是“范式”,托马斯·库恩在《科学发现的革命》中提出,“范式”指的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知识精英们构造的思想体系。范式是指一系列的观点,用以表明哪些问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能有用。一个范式可以为多个不同的学科提供基础框架。比如,“进化”这种范式本是达尔文在生物学中的发现,很快传播到大部分的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
什么样的力量能强大到造成世界观或者范式的转移呢?
高速的经济变革改变了财富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其二,政治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文明在军事和经济上越来越强,使人们认为自身处在一个阶梯的顶端,而另外一些处于底端的国家则低等和落后。第三,科技的进步。比如卡尔·马克思认为马拉犁创造了封建制度,蒸汽机则缔造了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的集聚和交流,扩充人类的知识。当以上三点,经济的发展和为制衡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变革和经济进步汇聚到一起时,便能势不可挡地将世界的不同部分整合到一个新的“世界观”或者“范式”中。
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在《富足》一书中,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有力地阐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无限计算能力、宽带网络、数字制造、纳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数型增长的科学技术,指出这些技术将使人类在未来20年内获得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将要远远大于以往200年所取得的。
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高速的经济变革,最典型的变化是经济重心从西方逐渐东移。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全球经济重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欧美向亚洲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世界经济和政治权力的重心逐渐跨越俄罗斯,迈入中国的北部边界。2000-2010年变化最快,以每年140公里的速度移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其规模是18世纪英国的100倍,速度是10倍。
与之相应的世界观的转变则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积蓄力量,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范式,而是形成一种趋势,旨在分解所有统合为一体的世界观。
这与之前范式A转移到范式B并不一样,它在本质上是对拥有一种世界观的可能性的攻击。然而世界观的缺失或混乱,势必会造成人类巨大的哲学困境。
中国首当其中,不仅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范式变革最剧烈的国家。当代的中国正用一代人的时间经历欧洲两百多年间发生的事情,其发展节奏、强度和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同其他动物一样,人类也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认识自己的世界,通过学习历史来寻找方向,判断未来。当我们不能从既往的先哲和前辈身上学习时,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亲身试错,年轻人生活会变得困难。
出路在哪里?
对于中国,知识精英依然需要纵览世界观和范式的变革,概括总结其中要义,专注找出于中国有意义的他山之石,或是对这个困境最好的化解之道。对于个体,麦克法兰教授的建议是:如果你怀有梦想并将梦想付诸实践,那么就能得偿所愿。如果你明白自己认为困难的事情,对别人来说也很困难,但是你可以通过持续努力地学习和工作,采用乐天和平衡的方式克服这些困难,然后幸福地生活。
结语
麦克法兰的信诚实而直接地思考人类面临的问题,比如平等与自由、爱与性、婚姻观、权力和暴力、信仰、世界观、范式等等。教授涉猎广泛,阅读量惊人,书中观点新颖深刻,论证有理有据,不仅提升了我的认知,也赋予我更大的信心面对混乱的世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