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倾听内心的声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倾听内心的声音》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4: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倾听内心的声音》经典读后感10篇

  《倾听内心声音》是一本由[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一):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

  《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多少次我扪心自问,我的声音是什么?我的内心里渴望什么,需要什么?作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内心声音又是什么?于是带着探寻答案目的,翻开了这本书。

  说实话,我读不下去。作者在反复强调追去真理意义,我能感受到作者内心里对真善美的渴望,他希望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希望这个美好是永恒的。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他把演讲稿整理出来了。一个人只要有追求,而且执着地去做,我们便会懂得,他内心的声音是纯美的。

  关于信仰,作者所在国度,他们的信仰可以说是无比虔诚的,于是作者内心里的声音也是虔诚的。他用几乎没有瑕疵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来希望这个世界也如他的心那般纯净。每一次演讲,都会影响到一些人,这些人再去影响另外一些人,永恒的美在许多美好的人之间定格。这不仅是作者的希望,也是我内心里的希望。

  一本书,语言表述重要的,流畅自然,读者读起来顺畅,一旦语法绕口,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也许是翻译问题,也许是作者的语言习惯,或者理论上的论述多于生动事例。所以我不太喜欢读,但作者能进行这么多次的演讲,足以说明有很多人喜欢他,原因接受他的恩赐,并愿意与之一起行动,让真理,让永恒永驻。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有的可以福泽天下,有的单单为自己,作者的愿望便是福泽天下,把祝福送给他,送给所有的人。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二):蕴藏在行动中的安宁

  人们使用语言和文字,目的是为了交流,然而,正如人类创造出的任何产物往往会出人意料一样,语言文字也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改变人类自身的行为

  就拿这本书的书名来说,“倾听内心的声音”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内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内心”如何发出声音,这声音是大还是小?“倾听”如何听到内心的声音?这些问题,无需回答,因为从语言文字所反映客观事物事实上是无法得出合理解释的。但这句话却能让我们觉得这句话成立,并且有深度

  我们的大脑被语言文字改变了,变得对语言文字有所依赖,以至于我们总是在期望语言文字背后的神秘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为我们的行为带来了便利,为我们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给我们带了困惑空想。从积极角度上讲,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从消极角度讲,人生糊涂识字始——正可谓,成也“语言”,败也“文字”。也就是说,我们似乎陷入了语言文字所构建的两难困境之中,但这个困境是其实是可以化解的,而解决方法则是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一直强调的“行动”。

  语言文字为我们塑造了真理、塑造了完满、塑造了希望,塑造了欲求,塑造了权威,塑造了庇护所……而唯一能突破这种束缚的则是非关文字的行动!我们应在行动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倾听”这一行为的价值所在。这里的“倾听”其实和耳朵功能无关,和客观存在声音无关,它是一种“自省”,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洞察”。当我们因外物困扰迷失自我的时候,当我们感到自身欲求痛苦的时候,当我们茫然无措的时候,“倾听内心的声音”就尤为重要了。“内心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放弃模仿、放弃权威、放弃真理、放弃欲求,在行动中过程所获得的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内心的平静,就是“内心的声音”,因为“大音希声”。

  在这本书中的克里希那穆提,是演讲者,不是赐福者;是交流者,不是教诲者,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内心平静的行动者。面对这样的一本书,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同启示。但每个人未必都需要读完这本书,因为有的书,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生之书,这样的书是常翻常新、永远读不完的——而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面人生之镜。面对这样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改变要从自身做起。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三):包容每一粒沙子

  五年前初识克里希那穆提,全是因为我参加胡因梦老师在万邦讲堂中对他著作的讲解,从那以后,我开始涉猎克氏的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爱的觉醒》等等,看到克氏新书《倾听内心的声音》上市,立即纳入囊中,潜心阅读

  《倾听内心的声音》收集了克里希那穆提1933—1934年在意大利、荷兰、挪威和印度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在书中,他以循序渐进启发方式探讨了真理、行动、选择欲望宗教等多种话题,其主旨只在告诉人们:真理之路,不在他人或组织指导中,而在个人身上,因为没有人能描述真相

  他说:“你自己并不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我发觉有很多人不理解我所说的话,因为他们带着根深蒂固观念而来,他们带着有倾向性的态度来听,不去弄清楚我要说什么,而是只想从中找到他们私下里渴望的东西。”带着目的而来,只会怀着失望而去,生活不是选择而是经历,觉察自己,体验每一个当下,与自我连接,就像周国平所言,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

  他说:“安全不过是逃避。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建立了这些权威,他们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所谓的安全,不过是熟悉模式,亦如固化的思维模式,将某些人认为权威,自己不敢超越,对其言听计从,缺乏自我观点,依赖性较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他们来自于幼年的生活经历,缺乏与父母的连接,只有突破制约,做好与父母的连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平等的交流,逐步就会走出权威恐惧的影响,正所谓:境由我造,境由我破。

  他说:“你们每个人都意识到内心某种巨大空白空虚,意识到那空虚你要么想要填满它。要么想要逃离它,这两种行为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这让我看到一个人像陀螺一样旋转,忙忙碌碌,无法静静的呆着,害怕面对自己,不能接受自己,就像电影《黑天鹅》中的女主人公,一直在寻找完美,用心理学的解释,本我认为我具有黑天鹅毁灭性的一面,超我认为不应该具备那一面,应该拥有白天鹅善良美丽,正是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自我混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命丧黄泉,殊不知世间本没有完美之物,只有接受不完美,心灵才会更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反对二元论观点,这让我想到人格发展青年时期,正是产生对错、黑白的二元观点时期,随着心理年龄成熟,会产生三元、二元、一元等观点,《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让我们看到无边无际的道。

  品读《倾听内心的声音》,体味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觉察每个当下,书中提到“蠢人”一词,让我有些不舒服,不知是克氏原意,还是翻译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心灵导师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不应戴有色眼镜看人,用空杯心态包容万事万物,应包容每一片叶子,包容每一粒沙子,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四):全然地察觉 完满地行动

  文/友竹

  《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克里希那穆提演说集中的一本,全书旨在提醒我们:阻碍觉悟智慧的一切因素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除了我们自己察觉这一点并采取充分地行动,没有人能帮我们清除障碍,达到完满。

  克里希那穆提在演说中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于恐惧或痛苦中(精神身体等)并渴望从中解脱出来,这也是听众们去听他演讲的重要原因。但是他说,他不能为解除大家的恐惧或痛苦提供任何帮助,因为这些都是个体自己造成的。

  人类的恐惧或痛苦产生于欲求,随着欲求对象的不断变化,人会变得越来越贪婪虚荣肤浅。当你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求,并一直为满足欲求而努力,你将最终发现它的虚幻;但是当你理智上知道自己不该汲汲于追求,思想上又控制不了对占有的渴望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时,你就陷入了无尽的矛盾和冲突中。这将更大程度地加深你的困惑与苦恼

  于是你又急忙寻求另一种慰藉——对真理、永恒、神的追求。但是,对真理、永恒、神的追求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欲求。通过这种方式,人可能会暂时得到心理安慰,却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恐惧或痛苦。不理解痛苦的根源就不能摆脱痛苦。暂时给你心理安慰的东西或方法不是解药,而是毒药,且是会使人产生强烈依赖性的毒药。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要想摆脱痛苦而达到幸福,需要人们全然地察觉,完满地行动,一切问题的解决应从根源着手,而不是缝缝补补。这不是一堆空洞词语,而是需要听(读)者进行仔细思考完全理解并采取行动的过程。他说,思考不是带着偏见先入为主观念的某种反应,而是要求个体用包括头脑智力在内的整个存在对某件事作出的批判性审视。

  对已经习惯于传统思维、既定观念的头脑来说,理解他的话是一项具大的挑战。所以他不厌其烦一遍遍向人们宣讲——变换其外在的内容、语词,坚持其内在的核心的观点;听众们也一遍遍向他提出“显示自己根本没听懂”的重复性问题。有的问题他会详细回答,有的问题他会一笑了之,他说,那是因为提问的方式不对,所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对本书的阅读一开始可能会感觉相当晦涩抽象的词语堆叠、生硬的质问语气,都不免让人心排斥之感。而他不愿以举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做法,也大大减少了阅读乐趣。他说,例子容易引起误导,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例子能够完全代表对一种抽象理论的全部理解。这个我也赞成,但还是觉得有例子做辅助的说明更生动一些。

  比如,他一再强调的“和谐”、“整个存在”、“全面”、“充分”、“全然”等等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也是整本书精华关键所在,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免想问具体完整的行动中,那究竟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在看到他几次说到“与毒蛇共处一室”、“脚踝扭伤”这两个经典例子时,才明白了他的意思:专注于当前情境,全身心投入才能摆脱困境。

  也许对这类书,本就不该要求语言太平易近人,尤其是由外文翻译而来的读本。但读的过程中总在想,如此经典的读物应该有让大众都能欣赏机会才好。毕竟,克里希那穆提也说了,他的演说并不是专对某一高尚阶级知识分子的,所有想要发现智慧、发现幸福的人都可以来听、来看。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五):智慧与觉察

  开篇要简要提及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早年修习的经历。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十三岁),被“通神学会”(创立于1875年,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兄弟友爱鼓励会员研究各类古老传统如卡巴拉犹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神秘主义玄学体系)认定为“弥勒转世”,被带往英国进行培养,目的是将其塑造成未来世界的灵性导师。这点好似中国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的仪轨。虽然,后来克里希那穆提在修行过程中觉得任何形式的限制都是悟道之路上的阻碍,继而脱离了该组织,但是对于一个圣哲的出世,该组织无疑给克里希那穆提营造了一个早期的良好学习环境,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视野,为他日后在世界范围内演说奠定了基础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追求终极真理和生命的完满。换句话说,他毕生都在修行的路上。

  应该说克里希那穆提的智慧是东方式的,语言是西方的,所以他的理论和观点被西方所普遍接受。当然,智慧不分国界,但是浩如烟海佛经(大多使用梵文)和老子的著作(中国文言文)西方人绝对读不懂的,所以一旦出现了在西方语境下阐释真理的克里希那穆提,他们的求知若渴可想而知。西方世界率先接纳了他,而他的言说又有着东方哲学一脉相承,所以对于东方世界来说,他也并不陌生。既然智慧无国界,那么克里希那穆提相较于其前辈而言就更具有世界性的象征意义。真正的智慧无分高下,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和佛陀、老子,他们的观点可以互为解释。

  “对我来说确实存在着真相,存在着一种永恒的活生生的真相——无论称之为神、不朽、永恒或者你愿意的任何称谓。”这里所说的真相,就是释迦摩尼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通俗的讲就是最高的智慧觉悟。也是老子所说的“道”。

  “没有哪种对真相的描述可以恒久,因为那只能是一种语言的幻象。你无法知道盐的滋味,除非你自己品尝过盐。”真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必须经由体证而感悟到。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释迦摩尼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悟道,他悟的是“缘起性空”。金刚经第六品里释迦摩尼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即佛说的法,如同渡船,都是方便,倘若上了岸,就不再需要这条船。“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是个比方。”(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就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呢?佛所讲述的道理,都是为了启发你,但那些道理并不等于“明心见性”的悟道。佛的说法,亦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明心见性”是一种证道的境界,非经本心不能通达。

  “你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寻找对真理的解释,自以为如果能发现真理是什么,然后就可以根据那永恒的光明来塑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总是声称自己在追求真理的人实际上正错过了真理。”真理需要去探索去体悟,任何表达都不是真理本身,往往最后指向了一个外在的权威,迷信一种宗教形式。无异于缘木求鱼。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现代人都在“倒因为果”,我们通过熟读经典都知道“自性本空”,明白了一些学理和道理,就以为自己接近悟道了。“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学佛是要经过修持的过程,转化身心,亲自去证到那个“自性本空”。

  “当你感觉到自己不完整、空虚时,痛苦便从那空虚感中产生;你从那不完整中制造出标准、理想,以便在空虚中支撑自己。首先你感觉空虚,为了除去那种感觉你做出了努力;通过努力你只能制造出空虚的对立面,你制造出了只会加剧不完整和空虚的二元性。”“用这种方法,你不会获得真正的洞察力。如果有洞察,就没有努力。”克里希那穆提反对二元对立。这和佛法,和中国古代哲学如出一辙。《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南怀瑾先生在《禅海蠡测》一书中从佛法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心物一元论思想进行了概括:“佛法言心,厥有二义:一指妄念意识之心,亦曰妄心。一指如来藏性之心,亦曰真心,复名为性。佛法认心物二者,皆一体所生之用,亦即一元之二面也。”“本体之性,心物一如。寂然空净,能生万法。”一切烦恼皆为虚妄。烦恼自性本空,它来时你若要找到它、对抗它、驱赶它,它就成为干扰你修行的心理因素,所以烦恼来时不理会它,它就会自行消遁。来无影去无踪。所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第二十九品)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你努力去除心里痛苦、空虚的感觉时,你就远离了真正的洞察。

  克里希那穆提讲“兄弟之爱”就是佛说的“众生平等”。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如果把时间和行动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冲突就产生了,“当头脑摆脱时间的划分,当行动诞生于完整而不是诞生于时间的划分,那行动就是和谐的,并从社会、阶级、种族、宗教和贪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金刚经》中佛与须菩提对谈,亦言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得即佛心。

  佛说我心即佛心。法不外求。即心即菩提。释迦摩尼佛同样反对偶像崇拜,主张不著“法相”,闻法即舍。只是末法时代众生皆迷,往往走向各种外在的宗教形式,而忽略了佛法在“我心”,不知道自性即佛性。这和克里希那穆提舍弃通神学会,并且舍弃宗教形式进行布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释迦摩尼为了最大程度的“普度众生”,还是创立了佛教。老子他老人家不论愿不愿意,也被后世的中国道教尊为鼻祖,他的著作更被视为道教的重要典藏。克里希那穆提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反对任何一种组织形式,认为不论是宗教组织、禅修组织、政治团体还是社会团体都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只是让人经由一种仪式化的头脑训练去遵循某种特定的态度,这样一种训练意味着“腐朽、乏味、陈规陋习和毁灭”。他还说“追随者摧毁了领袖”,求道之人总是希望找一个导师为指引,这样可以简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往往如此一来就会被剥削者所利用:“宗教以上帝之名利用你们,社会以法律之名利用你们,政客和教育者也利用和剥削你们。所谓的宗教老师和向导以仪式之名、以大师之名剥削你们。”克里希那穆提不认为人有来世,反对任何形式的静坐、禅定和冥想。在他看来,通向真理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对生命保持全然的觉察和观照,不假任何内在和外在权威。例如,如果你感到痛苦和恐惧,首先不要试图去对抗痛苦、克服恐惧,也不要试图通过狠吃狠玩拼命工作玩命赚钱求上帝眷顾等外在方式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你要深入痛苦和恐惧之中,感受这痛苦和恐惧本身以及它们带给你的震撼,让这震撼唤醒你的智慧和领悟。把头脑从对立面中解放出来,不要对任何寻找真理的外在途径存有幻想,最终目的是要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从而实现生命的圆满。

  克里希那穆提对于世界的意义在于,他将东方的空性智慧传播到西方,同时他的英文演讲内容经过翻译之后,对于国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不像佛法那么奥义。另外,他对宗教形式的摒弃,意味着,修行和悟道不必追随任何外在的导师,不必皈依任何宗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粗陋浅见,谬误之处还请众位达人批评指正)

  2014年4月1日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六):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并不好读的书,甚至有点费解,这是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在各地巡回演讲的讲稿和回答现场提问的汇总,而这位知名的人士也是以其独特性著称,他的理论在我读来比较难以理解,但是还是能读懂一部分的,其使用的词汇基本上都是“空中的词汇”,用现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不接地气”,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演讲和坚持,引导了一批人看清自己,包括自己的欲求、愿望等待,认识真理的,从自身做起,唤醒探索的真正欲望,寻求自身的圆满,就是真正的“真理”了。

  他在意大利、荷兰、挪威、印度做过多场演讲,而演讲的内容几乎都不同,但从本质上是相通的。他摒弃所有的精神和心理权威,几乎完全倾听内心的声音,强调用心灵直接洞察的作用,而非借助其他的外力或者想当然的先验经验。在作者眼里,这些东西都会成为清晰洞察世界的障碍,唯有摒弃这些才能打开通往认知的正确途径。

  “真理是无路之国,无论通过任何道路,借助任何宗教,任何派别,你都不可能接近真理。真理是无限的、无条件的,通过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趋近,它不能被组织;我们也不应该建立任何组织,来带领或强迫人们走哪一条特定的道路。我只关心使人类绝对地、无条件地自由。”这是作者在解散自己的组织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也可以成为他演讲内容的核心概括。虽然作者如此决绝,把真理奉若至高无上,不让人加入组织,要追求无条件的自由,但运用现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有待商榷的,无条件的自由是否存在?还有就是是否每个人都想他那样拥有绝对的思想来思考认知周围的事物和世界?他不是也在早先经过了领路人的指引才找到了方向吗?这些必要的经历阶段也并不是靠他的演讲就能直接迈过去的,只不过会减少人们少走弯路而已。

  “世界导师”或许只是个理想而已,而真正需要修炼的,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我们在广泛吸纳知识的时候才能学会辨别,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也从而在各种纷繁的信息中不会迷失方向,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走上寻求“真理”的道路。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七):那些信仰

  书名《倾听内心的声音》十分吸引我。每个人内心的声音都不一样,如何倾听才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什么是真相?如何传达真相?于是,我怀着寻找内心的答案,阅读了此书。

  我佩服这位老者的行为。文中收集了克里希那穆提1933-1934年在意大利、荷兰、挪威和印度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广泛地探讨了真理、行动、选择、欲望、宗教等多种话题。

  虽然话题十分深奥,对我很有吸引力,但就易读性而言,我觉得这不简单。特别是当我把同一篇文章反复读了三遍,还读不明白的时候……他反复强调真理的意义,以上提到的词汇,就词汇本身展开了很多讨论。他想告诉人们:真理之路,不在他人或组织的指导中国,而在个人身上,因为没有人能描述真相。真理之行,始于弄清个人真实的想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老者的演讲,是带着信仰的。在他所在的国度,我相信,人们总是很虔诚。而他希望通过演讲,将自己的观点传播给一些人听,也希望听着的人们,继续传播下去。作者希望如此,我也希望如此。

  但由于读起来十分绕口,让我有些难堪。我希望阅读,可每每拿起,又要放下。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的表述习惯?我更愿意听他的原声录音或是视频。

  我还是喜欢作者的文章,愿我能再好好读一遍。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八):内心的声音从何而来?

  实际上,我之所以不顾工作劳累拿起克里希那穆提的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人生存在困惑,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者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我对现在这种整日间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混日子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害怕自己会一事无成,虚度一生。所以,我想要借助于他的思想,来荡涤心灵,来看清自己,倾听到内心的呐喊。

  说实话,他对于我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拿起他著作的动机的分析是如此的透彻,与我内心的活动几无二致,让我由衷的心生敬佩。他说,冲突、挣扎、悲伤、空虚以及缺乏和谐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人们想要远离冲突,想要解决自己的不完整,似图填补内心的空虚,因此便开始去追求安全和完整。但是,无论是从财富带来的物质丰足还是权力带来的心理满足,都无法给人以长久的安全感、满足感。只能进而追求精神安全,寻找宗教和组织化的信仰,或者制造出权威,设定标准和理想以实现未来的安全、未来的强大、未来的荣耀,但这些渴望的结果却是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挣扎,而且越是选择,就越是会无可救药地的陷入更深层次的空虚,从而人为地设置了通往真理之途的障碍。

  但是,他分析的结论却是,我这么做完全是徒劳的,也是完全错误的,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认为,真理是无路之国,没有人能告诉你如何找到它,生命的完满和丰足同样无法通过任何人、任何道路,借助任何宗教、任何派别,或者通过仿效任何形式的权威得以实现,没有人能够向另一个人描述或者传达某次体验的全部内涵,除非他自己去亲身经历。这种带有一定目的性的、不断地自我分析、选择的过程只会不停地在自由的生命之流上施加限制,制造障碍,让我们越来越日益陷于目的性的陷阱而无法自拔。所以他说,我们必须摒弃一切权威,打破一切教条,破除一切迷信,包括他自己,从而由自己的行动中,由自己的生活中,由自己的整个生命出发,去觉察自己内心的召唤,按照它的意志自发地、自然地行事。

  如此,问题便出现了。他要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但这个声音又从何而来呢?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内心的声音呢?什么才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呢?它不可能象孙悟空那样由天地自然孕育而生,也并非人生来而有之。人们无论是对自身进行定位、对现实作出判断,还是选定人生的方向、确定未来的目标,都需要有一定的参照坐标或者向导,这个坐标或者是自己以往的经历,或者是崇拜的伟人,或者是信仰的宗教,或者是信奉的某种学说,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果任何事情都能不加思索、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那么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依靠动物性的直觉,要么是有某种绝对的信仰。否则,选择难以避免。前两者已经被他否定了,后者也只会陷于空虚,内心的声音从何发出?在我看来,克里希那穆提对此的论述却是含混不清的。

  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即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的确,我们应该从自己开始来认识生命、感知生命、领悟生命,但是,如果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全都抛开了,一个人的生命经验是极其有限的,对生命的领悟也是片面的,在少年时期不可能领会青年时期的思想,壮年自然也不会知道老年的心理,这又如何通透的看待整个人生?那又如何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从一出生尚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即被社会所塑造,被他人所影响,这无可逃避。如果连这个也要抛却,难道要回归到依靠动物性的本能?那又何来的作为人的自我意识?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环。

  作为一个哲学的门外汉,思来想去,始终绕不出这个圈子——我认可他对于现代社会人们思想困境的分析,想要靠他来为我指出摆脱困境的路径所在,但对他的理论始终不得门径。

  最后,联想到他书中演讲的年份多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前后,他的这些话极有可能是针对当时人们所存在的迷思而说。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话——即他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功利性、目的性太过强烈,以致于或者为了迎合于社会的、外在的条条框框,或者按照某种宗教信仰、权威教条,或者个人暂时的某种需要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真实目的,使自己成为了目标、理想和现实的奴隶,从而离真理、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这便是他所说的“自由不会来到追求自由的人面前,真理不会被寻找真理的人发现”的真实含义,再通俗一点讲,如果我们执着的追求寻快乐,快乐就不可能被我们所感知。所以,他的意思其实还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少一些功利心、少一些目的性,少一些刻意性,多一分随意,多一分自然?

  如此理解,倒也能让我烦躁的心灵稍作平复。那么,就当这是我内心的声音,权且如此吧!

  《倾听内心的声音》读后感(九):颠覆你的坚持,打破你的囚笼

  克里希那穆提的书读起来有些费劲,但细细品味的话,有说的在理的地方,我们一切的目标和努力都是在徒劳,而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或者我们习惯在社会的藩篱之中按照规律去反应和行动,用机械的工作来填补精神的空虚,无暇找到自己真正的心灵和自然的完满。

  他说的很多东西,从文字上读起来费解,假如我理解正确的话,那么作者的意思是:他表达了那些观点,但真正的领悟需要靠自己。他不是主义,也不是组织,更不倡导修炼、信仰,他只是想让每一个人在社会的藩篱中能够自然觉察,并且靠自身的智慧去摆脱思维的囚禁。这当然不是指极端地去反社会,也不是放弃现在的拥有,更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看清事实,懂得让心智走向完满,不要成为人类制造出来的准则、制度和一切幻觉的奴隶。

  也许我理解得还是不太正确,或者说不太完整,因为作者自己也说了,有些东西,任何他人的描述都是无法准确表达的,只有亲身去经历、体验并在行动中,才能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回事情。是的,人类一直在寻求各种安全,包括我们自己,可是世界上真有绝对和永恒的安全吗?我也觉得没有,在时时刻刻变换的世界中,我们是否更应该忘却时间这个概念,注重当下的行动呢?我无法说这是正确还是错误,我只是觉得,有时候这也许是正确的,而有时候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毕竟人还是会担心将来,预见未来,会用过去来判断今后,毕竟有理性和逻辑的存在,让人有推理的能力去预测一些可以把握的未知。

  读一个有思想的人的文字,并不一定要指望这个人的观点是否要与你完全符合,或者非常能引起你共鸣,而是看其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是否有道理,我们不妨也用这样的视角与方法去尝试、判断和推理一些东西,也许能够产生出非凡的效果。我们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困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在加剧,一方面我们享受这物质和科技带来的舒适,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社会的堕落、价值观的混乱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如何地去反应呢?作者的思想并不能去说服一个功利的社会,也不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是指明了一种状态,自然的,诚实的,智慧的。欲求回报的信仰是假的,欲求回报的爱也是假的。只有自然流淌的思想才是真的。

  这本书是作者的演讲和回答听众的问题集,很多思考都是与我们通常认为正确的行为有着相反的观点,他指出了为目标和结果而努力的徒劳,指出了大众趋之若鹜的盲目和错误,指出了人类很多作茧自缚的实例,指出了真理是运动的特性,也许他指出了很多我们难以接受的观点,这些看似悲观的观点难道不是真的吗?太阳会冷却,地球会毁灭,人类在追求什么样的永恒、安全和完满呢?至少我们应该思索怎样打破自身的囚笼并且不去制造另一套囚笼,对于我说的也许你已经够困惑了,是的,也许真的只有自己才能去明白和体会这些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