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逍遥法外》读后感10篇

  《逍遥法外》是一本由贺卫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逍遥法外》读后感(一):《逍遥法外》读后小感

  每次只要有用京城法学家来我们学校讲座,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不外乎是“您回北京后能告诉贺卫方先生我们都很期盼他来这儿讲学么。”这次有幸被@法星社陈烨 在读书活动中抽中赠与贺卫方老师亲笔签名的《逍遥法外》,在读完全书之后写下一点感受。

  本书和之前的《 法边馀墨》一样,大都是一些随笔,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辑中,主要是关于贺在世界各地的游访以及各类书目的收藏,在《英国法的圣殿里》,介绍了英国法律发展史上重要的伦敦四大律师会馆之一的林肯律师会馆,介绍了英国法律教育的很多细节等等,在英国有关法律的一些仪式,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种装饰,更体现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仰与尊崇以及法律的庄严与神圣,“正是这种对古礼的遵从,强化了每一个参与者对这个职业的荣耀感,也使得法律界的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在第二辑中主要是有关历史的文章,推荐《卫三畏与日本开国》、《消失了的墓地》,讲述了”黑船事件“后日本的有关历史。第三辑是有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随笔。第四辑则有多篇是有关当今中国大学学术问题的一些评判,其中《对学术研究量化标准说不》、《学术期刊的空间与方向》等值得一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如法学领域,评判一个教授的水平的高低是《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过多少篇论文。。。对于一个法学学者而言,最大的评判标准居然不是他的主张观念有多少被这个国家的立法所采纳上升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国家意志,居然不是课堂教学教的有多出色等等,很值得反思。第五辑则是有关近年来一些社会热门事件的评论,如《”文革“四十五周年》、《红歌之忆》、《虎照门与真理的雪崩》等。

  总之,这本书不论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很值得品读,提出的很多问题值得深思。最后真心期待在贺卫方老师能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座!!!

  《逍遥法外》读后感(二):行车途中

  能够参加法星社读书会,获得贺卫方教授签名的赠书,真的非常高兴。

  读《逍遥法外》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贺卫方教授的文字是对内的收敛的,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太多地附加在文字之上,而是以对一种对自己所见所闻的记叙,从一个地方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开始,如同谈话一般娓娓道来,在置笔之时文字又敛入了内心。一些经历,一些回忆,追赶空间和时间上的路途不免有些叹息,作者只是点到为止,不附加太多情绪留有读者足够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辑五:逍遥天地。

  现在出版社各种噱头的书很多,而要如何选择合适自己读的好书呢?有网友说读你喜欢作者的书,在他的书里发掘其他的知识结构,看到他读书的经历,如此顺藤摸瓜自然能读到好书。而看《逍遥法外》的时候就深刻地明白了这一点,《逍遥法外》一本书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作者在自己读过的一些书中找寻着在学术历史中遇见的问题的答案,在《逍遥法外》一书中作者说提到的书应该不会少于一百本。在辑一:书中景色,作者提及自己的购书经历,对一些书做了简单的评介延伸至一些思想——“怎样的差异才能够达成和谐?另一个问题是,但出现了足以破坏和谐的因素时,采取怎样的办法加以解决?”《关于“和而不同”》洋洋洒洒的数篇文字看着也非常精彩,如果喜欢历史,如果研究学术,何不看看作者是如何扬弃一些观点,打开视野的呢?

  读辑三:话语千叶,觉得极其轻松自在,如我这样不愿意思考的人,也会被“话语千叶”这个名字所吸引,但想“叶”在此究竟有何意思,是表示着树叶,或是通“页”,还是代表时代?想不清楚,自己胡乱理解作“叶”代表语言的繁茂。作者的几篇文章读下来,也真的找到了语言传承的一个脉络。谈及方言,那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几篇,作者的文字里有很浓厚的人文味儿,率性而风趣“刺闹”、“茅司”……方言确实是丰富多样,包含着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微妙间的意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者叹息道乡音或许会死去,“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想着重庆人应该是忘不了自家方言的。

  辑四:士林观望,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现在有些问题的看法,只能是读者用心自己去对应,参照和思考。应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要我自己选择,我应该也不会主动买这本书来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本讲法学的书,法学枯燥且不是自己兴趣的方向也没有基础读着定时一头雾水,其实《逍遥法外》这本书关于法学的内容并不多,在细枝末节处涉猎法学作者也讲得很清晰。就想贺卫方教授在其前言中写到“虽然一直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但我的专业是法律史和法理学,就其特质而言,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便对法律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说。”看书,我也是胡乱地揣度,我想在作者漫谈着文化、历史、学术、民主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些事是受不住法律约束的,譬如思想和人性,在探寻一条进步的路上,终也能“逍遥法外”。

  推荐这本书,虽然读《逍遥法外》并不如一些随笔自在,但思考总能让人有所收获。

  《逍遥法外》读后感(三):逍遥记趣

  书名是《逍遥法外》,书的内容倒是真的与法律条文不甚相关。作为一本随笔集,作者记述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见闻与读书感悟,零零散散,但读起来颇有趣味。

  跟着作者的视野一起游历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地方,神保町的古书街仿佛就在眼前,十七十八世纪出版的古书令人向往,好像摸一摸书皮,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古书业在日本的繁华,对比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萧条,实在是引人思考。即使在台湾,也有屹立不倒的诚品书店,作者所形容的深夜里摩肩接踵的顾客,在中国,已经不多见了。

  书里有一段讲到钱钟书对于日文著作的看法,形容贴切,值得记录。“从前钱锺书先生到京都大学座谈,开头就夸奖日本汉学成就斐然,不过,他说:‘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将文学著作比作大保险箱,让人忍俊不禁,想想又觉得十分贴切。前段时间读到一篇杨绛写的《钱钟书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文章,提到了他的外文笔记,里面确实没有提到钱钟书懂日文,想来对他而言,没有这个大宝库的钥匙是多么遗憾。

  我们平时只知读书读它的内容,对书的各种版本没有深究,然而真正懂书的人,在版本的收藏上,一定能享受到许多的乐趣。看作者乐此不疲的罗列自己买来的书的版本,出版社,以及花了多少钱,不由觉得可爱,也从此对书更加珍惜。看作者介绍读书的感悟,也十分有趣,比如谈及《歌德谈话录》里,歌德对于统治之道的议论,“我要当上了国君,就决不会把自己最重要的职位给那些仅凭出身和资历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习惯慢腾腾地走老路,自然干不出多少像样的事情。我喜欢用年轻人——但必须富于潜力,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同时还要胸怀大志,品行高尚。”让人也不由得想去读一读歌德全部的见解。

  读随笔的乐趣正在于这种开拓与探索,跟着作者领略一场法外的逍遥。

  《逍遥法外》读后感(四):名教授的书,更要细细的“咀嚼”

  贺卫方老师是我敬重的教授,因为他不跟“主流”,有自知之明且敢说话。

  这本书推荐三篇文章给法学专业的研究生细细品读:

  一、《台北访书记》

  这篇文章希望能够领略到海峡对岸的学术氛围的零星味道,有机会可以按图索骥式的去台北看看,诚品书店是个好去处。

  二、《狄更斯论法袍的效用》

  这篇题名就让我想起了德沃金的《身披法袍的正义》,讲什么,大家书里面自己理解,但千万请找个静静的房间思索下。

  三、《对学术研究量化标准说不》

  我想,这会引起很多社科类研究生的共鸣。

  接下来说说本书的结构,很多篇名都很接“地气”,正好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私人定制》,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时候法学专著也能很接地气的表达法律概念和理念呢!虽然《逍遥法外》不是一本专著,但不由我不去联想很多专著里面的“道貌岸然”。

  本书五辑,每辑其实文章的内容读起来都是比较轻松的,读的出贺教授的治学之道和藏书理念。

  吐槽下整本书的设计,我不喜欢纸壳版类的封面和线状的固定。

  最后要感谢法星社陈烨的赠书,希望2014年法星社能有更多法治或法学类的读书会,加油法星社。

  .s 也要谢谢贺卫方教授的亲笔签名。

  《逍遥法外》读后感(五):你弃法从文,我击节叫好——读《逍遥法外》

  你弃法从文,我击节叫好——读《逍遥法外》

  《逍遥法外》,这书名太贴切了,作者果真一路逍遥,台湾,香港,英国……一路分享了很多特色文化和特色作家,让人丰富了知识,长了见闻,这本书太有知识性了,而且好文艺哦,任何一个人看了这本书,会瞬间生出文艺范儿,这文艺范儿可是百分百真实的哦,因为很多的文艺大师的著作及他们的精华,作者都做了描述和分享。无论中国的胡适,还是英国的狄更斯。

  这是真逍遥啊,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幸福的人!

  我小时候也特别爱看书,跟作者一样,没有书看。我长在小山村,哪里有什么书看啊。连教我的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拼音和书写笔顺我都一直不正规哦。作者对出版家、报人有好感和感兴趣,我甚至对编辑都羡慕哦。上学时看到谁谁收到编辑来信,那将吸引多少人羡慕的眼光哦。

  访问日本四十八天,东京的轻轨真够快啊。可是我无法体验了。

  作者访寻台湾和香港,一些文化和一些见闻分享哦。很想看其详。他在英国去了解狄更斯,一个熟读了他的书的人,去到他的国家他的故里,带回来的感想肯定很特别的。果然。

  作者好多藏书啊,有些书还收藏了许多版本,好想参观你家书屋了。

  第一辑带着我们遍访名士名书,第二辑带着我们读史,太带劲了。中国的,世界的,大开眼界啊。让我抱回来细读吧,电脑上字太小,屏太模糊,主要是不太喜欢看电子书,也闻不到书香,那种闻不到,摸不到的感觉不像是读真正的书。

  我很喜欢,而且我很文艺哦。

  《逍遥法外》读后感(六):理中客的逍遥魅力——读贺卫方的《逍遥法外》

  《逍遥法外》是贺卫方教授2013年出版的一本随笔集,记述了作者一些旅行见闻、读书感悟和时政随笔。虽不成体系,但和阅读贺老师的其他文字一样,时有会心处,获益亦良多。

  《逍遥法外》内容分为五辑,分别为书中景色、读史阅世、话语千叶、士林观望、逍遥无地。

  “书中景色”,是贺老师的十五篇读书笔记,和与书籍相关的旅行见闻;

  “读史阅世”,包含贺老师对近代史、历史人物和史学家的十篇辑录和见地评价;

  “话语千叶”,是作者对汉语言、方言,包括演讲、博客的八篇见解点评;

  “士林观望”,十九篇,包含作者对胡适、陈寅恪、吴宓等近代大师的追忆文章,及对国内外学术界和大学的对比评价文章;

  “逍遥无地”,九篇,都是贺教授对当下中国发生的种种“新闻”的辛辣点评;

  阅读贺老师这类知识渊博、观点鲜明的随笔,乐趣和思考时时冲击着读者。

  在国家转型、观念驳杂的今天,贺老师和江平、张千帆等学者们的发声,弥足珍贵!

  《逍遥法外》读后感(七):烹书嚼字墨香浓 ——由《逍遥法外》引发的小感悟

  【谈谈《逍遥法外》的出现】

  读研以来,我总是一个人住。

  贴了温馨的向日葵壁贴纸,挂了糖果般的闹钟,买了用以打发慵懒的格子沙发,沙发边搁置着接了音响的随身听,日里喜欢倚靠沙发上翻阅几卷,倦来手抛闲书小寤寐,做了很长很久远的阅读梦。

  在那些无人陪伴的孤独、枯燥且沉闷的日子里,科研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开始买很多很多速溶咖啡,加许多块方糖。开始一个茶包一个茶包地喝着浓茶,加许多块方糖。开始买很多很多书籍,写许多行眉批。

  夏去秋来,秋走冬至,独居的岁月流逝得非常安静,唯有书香浓郁。当日子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书香日益慰藉着我日渐饥渴且渐行渐远的青春。

  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老师亲笔签名的《逍遥法外》就在这样一种生活背景下,用一种非常神奇的形式,没有预约就闯入了我的生活。【《逍遥法外》其实在“法”内】

  冬日的阳光,总在特定的某一个时刻才能照射到我的房间。于是临近中午,我就会搬着小马扎,伴着简简单单的音乐,坐在房间的阳台玄关处,手捧《逍遥法外》,晒着暖暖的阳光,惬意地读,闲适地品,悠然地念,细致地想。贺老师的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洒脱而自在的生活态度、不拘一格的治学态度,使人欲罢不能。

  贺老师是法学专家,出的文集却以《逍遥法外》命名,足以窥见贺老师其人的超凡脱俗与大胆创新之处。然而,对此我并不吃惊。事实上,早在2005年,我已经对贺卫方老师的为学、为人品质有所耳闻。200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以辞职的形式对抗时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此后不久,贺卫方老师便通过学术批评网,发表一封《关于本人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声明——致北大法学院暨校研究生院负责同志的公开信》,公开高调声称罢招研究生,引发了网络热议,学术界也发生了一场舆论地震。作为一名敢言直道、特立独行的名校教授,不拘泥于世俗的条条框框,笔尖下流淌出似小年的书卷日长、勾画出波涛般的知识分子情怀,逍遥“法”外,即逍遥书外,逍遥方外,守门老鹤先生此举,实在太正常不过了,更何况,其也曾直言,《逍遥法外》一书收录的是“游离于法学之外的文字”呢。

  然而,换成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其实《逍遥法外》也在“法内”。我所言的“法内”之“法”指的是为人之道。《逍遥法外》全书分有“书中景色”、“读史阅世”、“话语千叶”、“士林观望”、“逍遥无地”五辑,时评思考、东西游历、少年追忆、人物学术,文思所至,涉笔成趣,信手拈来便是文章。每一辑文字,都折射出贺老师独特的思维视角,体现出贺老师为“人”的精髓。翻读其书,再回忆起贺老师罢招研究生一事,更使我对丰子恺老先生的名言对了更深刻的体悟:“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毫无疑问,贺老师的高风亮节,非常值得称道!文如其人,《逍遥法外》必然也在为人之“法内”!

  【关于阅读】

  万圣书园的墙上挂着一句在传统书店行业流程甚广的名言:“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亮起一盏灯。”阅读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凡爱书者、但凡阅读者,均能在书香里寻找到灵魂的慰藉,我也不例外。

  《逍遥法外》一书,首辑便是“书中景色”,贺老师与书籍的故事、所述之书评、对于日本旧书店的描写,无不让我意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一个爱好阅读之人,我也常逛书店。然而随着岁月的迁移、科技的发展,传统书店正经受着电子书籍带来的冲击。而快餐阅读、新时代带来的“碎片”阅读也挑战着经典名著存在的尊严。

  有喜欢阅读的朋友,慢慢用一块关上电源便会一片漆黑的电子书阅读器取代了传统书籍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也有朋友曾言,纸质书籍太沉,搬家亦不方便,阅读不拘于形式,能从文字中得到滋养与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偏爱于翻阅传统的纸质书籍。诸位不妨设想一下我曾经阅读《逍遥法外》时的场景:和暖的冬日阳光准时在中午十一点射入我的房间,盖上电钢琴的琴盖,快活地搬上小马扎(有时候顺手拿上一点儿小零食),穿着棉拖鞋安然坐在阳光能亲吻到我身体肌肤的角落,音乐正不紧不慢地播着,一页一页地读着《逍遥法外》,翻书的时候,书页摩擦发出动人的声响。窗外人来人往,然而世俗纷扰均与我无关,我就那样坐着,似乎和贺老师对话,又似乎和自己对话。倘若这不是一本传统的纸质书,我就那样坐着,然后手指一次一次地狠狠戳着平板电脑或者电子书阅读器——听不见书页婆娑,瞬间文艺气息消失殆尽,只剩下切水果般的豪迈。

  你可能会问:“你读纸质书,是为了文艺么?”

  不,不是的。我只是想让我的生活充满惊喜。那些纸张摩擦的声音,就像开启书海的音乐之声,让我一遍一遍无法自拔。这,都是电子书籍无法给予我的财富。

  书籍是我的眼,带我看透花花世界花姑娘之外的风景。若要问我为何偏执于甚至狂热于阅读纸质书,那么我的答案便是“黄昏里亮起的这盏灯,点亮的也是我的灵魂。”

  那些我没有走过的路,贺老师走过。那些我没有感悟过的生活,贺老师经历过。在阅读中,我似乎走了那一段贺老师走过的路,经历了贺老师感悟过的生活,这是《逍遥法外》带给我的收获。换而言之,阅读此书,使我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书籍实现的。我想,若贺老师知道,学生阅读其书,能有所裨益与感悟,也必是十分开怀的。

  【关于研究生】

  看到《逍遥法外》中,贺老师答记者问,提起罢招研究生一事,心中隐隐地痛。除了阅读,对于研究生的各种思考也是《逍遥法外》引发的。作为一名在读的研究生,此话题我不愿过多评论。但脑海中却一直不能平静。也许有一点关于“研究生”的体悟,但又无法一一道出。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考试的痛,再痛,我的描述也不能使旁人体会深刻。科研的苦,再苦,我的疲惫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众生皆苦嘛。隔岸观火和亲临其境,真的,真的,真的有很远的距离。

  也罢也罢。

  【结语】

  阅读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随着过期日历的增加、生活阅历的增长,书籍带给人的阅读体会也常常有所更迭。作为一名尚未踏入社会的大龄学生,目前以我的资历要对贺老师“游离于法学之外的文字”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着实非常困难,也万万办不到。唯有一点建立在自身生活体验基础之上,阅读《逍遥法外》时所引发的个性化解读,与诸君共享。

  贺老师,若您能看到这些文字,恳请您原谅学生的才疏学浅,感谢您为学生提供一场精神的盛宴,奈何学生肚子里墨水不多,不能表达出《逍遥法外》带给学生的全部所思所想!唯有在将来的岁月中,接着烹书嚼字,感受浓浓墨香,以期将来能更好地拜读并解读您的大作!向您致敬!祝您逍遥自在、乐在“法内”!马年将至,贺老师,新年快乐!

  《逍遥法外》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本书是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的随笔集。距离上一本随笔集(修订版)已经过去十年了。上一本名字叫作《法边馀墨》,讲的是跟法学相关但又不那么深奥的事情。这一次走得更远,直接《逍遥法外》了,所收文章多半与法学无关,反倒是贺卫方教授个人兴趣的展现。

  本书分为五辑,一是“书中景色”,讲淘书和读书的感想;二是读史阅世;三是话语千叶,是有关语言文字的文章;四是士林观望,探讨知识分子、大学和学术等话题;五是逍遥无地,多为时事评论。

  贺教授的兴趣之一是出版领域。这也是他曾经的梦想,想做一名出版人。他依然热心搜集出版家和著名报人的传记。年轻时候没什么书可读,拿到一本书都会如饥似渴,自然也会想着要出版属于自己的书。作者谈到自己毕业以后编杂志和期刊,认真设计、排版和校对,忙得不亦乐乎(第4页)。作者每去一个地方都要逛逛当地的书店,淘点自己喜欢的书,东京神保町、台北诚品、香港、北京琉璃厂。其中就包括跟钱钟书相关的各种书(作者是钱迷),还有关于科举制度和胡适的书,也读歌德、拿破仑。作者对胡适既敬佩又惭愧,因为胡适先生几十年之前所提出并为之奋斗的理念今天离实现依然遥遥无期,如作者所言,“胡适在政治和宪政领域所提出的那些目标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没有实现”。

  书中关于法学的文章,确实不太多。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看英剧《皇家律师》(Silk),原来里面的场景就是贺教授在《在英国法的圣殿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四大“会馆”。剧中主人公多次感慨“莎士比亚来过这里,伊丽莎白女王也来过这里”,让人对于英伦的伟大发明——英国习惯法——油然生发敬畏之情。至于作者感兴趣的关于知识分子、大学教育、学术规范和中国法治改革等问题,读者自行阅读本书,相信会得到不少启发。

  《逍遥法外》读后感(九):给个喝汤的机会

  给个喝汤的机会

  偷爱警/文

  现代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依法治国,从严治国,是国家提出的口号和标准。我国是礼仪之帮,此殊荣,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里,国人对礼仪的解释,各行其道,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很少有国人,真正做到礼仪自律,礼仪助人,礼仪帮扶。除非有利可图,有驱动力,国人才会行效礼仪之法,才会自我约束。中国的礼法,正在添油加醋的盘带关系中,变质变味儿。

  贺卫方的随笔,看似杂乱无章,却可以体味到逍遥的味道,可以窥见“法外请”的生活乐趣。礼法之外的美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但很多人,因为礼法自律的落差,不能强化约束自己,将自我埋入更深层的利益链条,牵扯人性的堕落和沦丧。礼法不过是谈资的小调,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礼法不足以成为生存的全部。

  贺卫方以旅行笔记的方式,描绘出一个个城市的美丽。刻画出城市人文、人情、人理、人心的礼教。购书目录,写入到这部随笔当中,并不是凑字,也不是为了推销书籍,而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目的明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想要汲取到哪些东西。

  走在法律边缘,被龟裂的现实,划分的清晰透明。再也不会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再也不会有人为了法律的公允,而不断的自我审判,更不会有人为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奔波和忙碌,现实点,务实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才是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别自大,别装老大,真正的老大说,低调是最牛逼的炫耀。懂法的人,不会触碰法律的高压线,不懂法律的人,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必死无疑,如果跟法律玩游戏,最后死的最惨的还是自己。有能力的人,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能力,法律也是如此,如果想得到法律保护,必然要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变得强大和骨感。法律边缘,游走很多徘徊者、彷徨者,谁来救救他们,只有他们自己救自己。想要什么,尽早决定,晚了,连喝汤的机会都没了。

  《逍遥法外》读后感(十):慕名而读

  现在名人写博客的好处是;随时可以整理成书。 所以 ,可以用闲遐时间写上一写,一定要有长度,以中学生作文为标准最佳,一定要有深度,装也好不装也罢,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标准还是中生作文。

  贺卫方先生这本书,号称;集十年思索而成的最新随笔集。其实大部分来自于他的博客文章。当然来自他的博客,并不代表这是一本粗制滥造的作品。比如,李大眼的那本博客拼装书,就一直在蛇年畅销。

  贺卫方先生是国内法学名家,这本书取名《逍遥法外》,意在写一些与法律无关的事情。但职业使然,兴趣所致,在行文走笔间,总有一些跟法律有联系的事。像琉璃厂闻李庄,咱们还懂。可写到西方法学历史那几篇,则没有做到;雅俗共赏。

  全书共分有五辑,第一辑“书中景色”;写的是淘书乐趣和读书的快感。第二辑“读史阅世”;是对中外历史的感悟。辑三“话语千叶”;则涉猎语言文化。第四辑“士林观望”;表达了对国学大师的敬意和学术问题上的思考。五辑“逍遥无地”是他个人对一些事情的一些小小感受。

  个人认为四.五部分写得很好,可惜都很少.很短。看着不过瘾。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定价,243页要48元,我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