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经典读后感10篇
《春月》是一本由[美]包柏漪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月》读后感(一):触动我的那一点
终于利用空闲的时间,翻完了《春月》,靠四百页的书,竟然有三十六万字,信息量大,良心出版社啊。当然一本书的好坏不能以字数评判,甚至和字数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这确实是本好书。
之前看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可能先入为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京华烟云》很像,同样都是描写大时代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只是《春月》给我的感觉更细腻一些。
触动最深的是春月和她大伯秉毅之间的爱情,她甚至生下了一个他们的小孩。按照社会道德来说这是乱伦,而且他们是从明朝起就显赫的大家族,被儒家文化浸染,更别说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书中的心理描写不多,我只能想象春月当时的心境,那是一种何等的煎熬,又是何等的绝望,又是何等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总是盛开在最绝望的所在。
秉毅一定要知道“你对我们的爱情悔恨吗?”春月回答“不,我不悔恨。我只遗憾今天必须分手。”
虽然秉毅喊到,顺从是他们的毛病。顺从传统,顺从家族,顺从权势,顺从责任。顺从一切事,一切人:活人,死人。唯独不顺从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热情!即使我们为自己活着的时候,那也长不了。这里偷得片刻,那里赢得一月。还得没人知道。还得不真正为所触动。然后,再一次顺从。再一次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然而春月告诉他,我们慢慢会习惯。愈顺从,欲望会愈少。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
他们的爱情放到很多时候都要顺从主流,必须分手,但是在古埃及也许这才是合法的王道。对错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判断。
他们的孩子允坚后来爱上了美国记者,去了美国,在大学做教授。可见近亲生育的小孩智力完全没有问题。只是社会的主流道德观不允许。
书中触动我的点有很多,只写这一点,其他的留待以后再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故事的尾声,已是尼克松秘密访华的1970年代,出生于光绪九年的春月已经整整九十岁了。在苏州城外近郊的山坡上,蒿草丛生,坟墓失修,石碑零乱破碎,像极了当时动荡的中国大地。可是,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张家全族相聚于此,五代同堂。祖母跟她说的话终于应验了,“算命的人说了,我们张家只有一个人能看到五代同堂,那就是你,春月。”她闭上眼睛,在回忆中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睁开眼睛,握住了重重外孙女的小手。
黎戈精准地描写过这种微有些苍凉的感受,“为人父母之人,才会更紧地把自己萦系在一根血液的锁链上,来处是千万代先祖的血肉,挨过了战乱、天灾、饥荒、杀戮,传承下来的命脉。去处,是一个悬在子宫里,轻巧、游移、脆弱的物体。”春月凝视着从美国归来的儿子,心里一定也想起了女儿明玉,她有一张1966年明玉陪同周总理出访国外的照片,照片上的明玉穿着母亲为她订做的旗袍,藕荷色的旗袍上绣着梅花的图案。
梅花,梅花。春月的故事应该从梅花讲起,所有关于家庭的复杂情感,都从春月的贴身婢女梅花上吊自杀开始。张家为了偿还叶家的恩情,决定送梅花给叶老爷做小。春月本来坚定地站在梅花这边,可是在病榻上的爷爷和她道出了原委之后,她伤心地说:“爷爷,我本来清楚什么是对的,现在你把我完全搅乱了,我不知道谁对谁错。”爷爷说:“你呀,宝贝,必须顺从天意。”
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懂得这些道理吧,谁会甘心顺从于不可知的命运?张家年轻的一辈们,呼唤着爱、平等与自由,都纷纷想与这个家断开联系,想要改变这个家庭,乃至这个国家。留美归来的大伯秉毅在家中讲授卫生知识,开办教会医院,为佃农们打机井;三叔秉崇投身军旅,在甲午海战之后远赴广东,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春月自梅花死后,坚决不再要贴身侍女,她不习针黹,反而成了大伯的学生,读书习字学英语。
小小的张家恰如近代中国的缩影,每个人都可能被伤害过,也可能因此灰心过,然而当这个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依然会挺身而出。春月和秉毅为了阻止秉崇炸衙门连累家族,不惜暗中刺杀前来巡视的满族官员;秉毅为了救出身为共党分子的侄孙女和孙女婿,在四一二政变之时孤身前往上海;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失望退隐的秉崇,抗战刚一爆发便再度披坚执锐,报效国家……也许只有在身不由己地陷入命运的漩涡之时,他们才发现,家就是国,国就是家。那些曾经觉得又大又空的命题:家族、国运、自由、逃离和回归,其实就轮番在自己的生命中上演。自由和家族,从来就不是反义词,而逃离和回归,也就成为了必然。
如果仅看复杂的情节,这的确像是一个《乱世佳人》的故事,春月是坚强热情的斯嘉丽,秉毅是温良守礼的维希礼,秉毅的夫人金娴是贤惠体贴的媚兰。但斯嘉丽为了达到目的往往像一把火似的烧到最亲近的人,而春月离经叛道的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家庭,她也从不曾伤害家人。虽然她会英语,也送女儿到教会学校读书,但是她骨子里信奉的宗教却是儒学。她按照爷爷说的,随份从时,顺时守势,她不会主动与命运抗争,却也不会轻易地在命运面前低头。无论她是去贝勒府里赴宴的贵妇,还是流落在文灰村里待产的村妇,她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和命运面前始终如一,不卑不亢地挺直了自己的脊梁。
如同作者包柏漪赞颂译者吴世良的时候说的:“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拨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春月和吴世良正是普通中国女性的缩影,在大历史大格局的缝隙中,在男人们金戈铁马的刀光血影中,是她们定住了一个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魂魄,使其不致离散。《春月》里记叙的只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但内里传递的,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千秋家国梦。
《春月》读后感(三):夜夜月映日辉 岁岁春融冬雪
先说说作者和译者吧。
作者包柏漪出生在1938年。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那一年年初著名的“南京大屠杀”刚刚结束,日本的傀儡政权在华成立,国民政府奋力抗战,新四军在南昌成立。国外也不太平,德国入侵了奥地利。法国还在踢世界杯的时候,蒋介石下令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挡日军南下,造成黄河改道。有资料统计,6月决堤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
是为战乱之年。
其后她随家人于1946移居美国,此后长居异乡。八岁离开,不知道她记忆深处对其故乡有着什么样的记忆。
再说译者,吴世良译,英若诚校。我没听说过吴,但英若诚之大名如雷贯耳。英若诚,那个《我爱我家》里一身英伦绅士范儿,每每跟傅老爷子抬杠的老胡嘛。吴世良是他的妻。翻开书第一篇的序章竟是英达所写“追忆母亲吴世良”。文中写“我的母亲吴世良出身江南大户,传说中的大家闺秀说的就是她老人家…生于名门,背书描红,填词作赋…学罢国学又入圣约翰攻读机电,继而转投沪江,进入清华…”这样的履历想必不用再多说什么了。然而如此佳人命运也颇坎坷,解放后的那一场政治运动,其被关押近一千多日夜。后来年岁渐长之时遇见此书,她这样喜欢这个故事,为之投入了毕生心血。最终,在剩余最后一章还未译完时,吴世良不幸病重不治。其夫英若诚翻译了最后一章。作者包柏漪也为其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当读完全书再回头看这一篇献词时,我觉得大概吴世良,十分的贴合了春月在现实里的形象。她们是温柔的月映照太阳的光辉,她们是柔和的春风融化坚硬的冰。
开篇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说的是春月自小的丫头梅花。年轻的、娇柔的梅花被许给了隔壁的叶老太爷做小,这在张家长辈看来不值一提的事,打碎了梅花想要嫁人生子,名正言顺做家主婆的梦。春月为了她的丫头四处奔走,又处处碰壁。小叔叔秉崇说“小侄女,梅花不是你的,她是张家的。你不算小了,应该明白我们的东西什么也不归自己。”她的母亲雪芳嫌弃她多管闲事,“将来没有哪家肯讨你这个搅家精”。而她的父亲秉粹说,“圣人云,君子有所欲求诸己,小人有所欲求诸人。”春月最终去求她的爷爷。然而这位年迈病重的张家族长却为春月讲述了叶家老太太当年是如何于危难之际救了他的大儿子,春月的大伯伯秉毅的故事。听完故事的春月迷惑了,分不出这事的对错,不知该如何了结。
“没有什么可想的,孩子。只有一个了法才合乎天理人情。我们欠下的债一定要还。神仙才能改变得了人的命运。你呀,宝贝,必须顺从天意。只有顺从。”
“你说的容易,爷爷,可是我的心都碎了。”
“你的心如果从来不碎的话,春月,你又怎么知道你有一颗心呢?心总是碎了,长好,又碎,又长好,就像昼夜晨昏一样,循环不已,千古如斯。”
梅花的死真正给春月开启了人生的第一课。此后的春月虽一直期盼着幸福,有时祈求些美梦,然而每每梦醒时,她总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像那个不识忧愁,有愿必偿的孩子,自以为救得了她的丫头,改变得了命运。她反复重温了老太爷的教诲,使自己到时候能够毅然撒手。”她并不悔恨,只是遗憾今日必须分离。“这是我的责任,我的命。我们只有顺从,没有别的路。”
春月慢慢长大,跟随她的大伯秉毅读书识字。再大一些,她该嫁人了。千挑万选,历经波折,她的大伯秉毅挑中了一个人--他的旧日好友允愉。很难说清春月对于嫁给允愉的欣喜源自于终于能够逃离苏城的深宅大院,还是终于长大。怎么会呢,素未谋面的人哪儿来的爱恋之情呢?春月却付出了满腔的柔情。单单是因为她相信着她的大伯父绝不会将她嫁给一个不知疼爱自己的人?在我看来春月有着莫大的勇气,她不畏惧,有所期盼,一心希望做到最好,绝不抱怨。
无论如何,婚后的头两年,算是春月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岁月。她深深爱着她的丈夫,愿意学习融入陌生的家族,忍受着刁难的婆婆。等她终于身怀六甲时,允愉却离开了。“一旦到了黄昏,什么也挽不住落下去的太阳。老天爷是对的…她只能轻声低语说,我谅解,我的丈夫…”
允愉离开后,独自生下女儿的春月,还要尽力照顾婆婆。义和团将北京城闹翻了天,他们原本的家园被毁,只能租住在一处小院子里。允愉的父亲老翰林不久也魂归西天。女儿明玉成了春月的唯一寄托,全文中春月最脆弱的一处作者这样写道:“要是婆婆不叫她‘废玉’就好了。要是你能劝劝你母亲,她就不会叫了,我知道,要是你在家……有时候,她被孤寂之感压倒,哭泣起来。”春月很少哭泣,真的非常少。她一直说要顺从,因为愈顺从,欲望就愈少。似乎唯有如此,天神才不会发怒,才不会降下惩罚。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在春月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两次都一样。她两次生儿育女都没有人坐在门外椅子上守候,门最终打开时也没有人接受喜讯。产房收拾清楚后也没有人进来在她枕上放一根金簪以感谢她的辛苦,表明丈夫看重她,她尽到了职责。没有人抱起她的婴儿,不管是十二年前抱在红绫被里的女儿,还是现在包在棉布被里的儿子,去跪在祖母的面前,隆重地到全宅各院去周游一圈,最后站在祖宗祠堂的长明灯下。也没有人扶着孩子的小手点燃香烛,向列祖先宗禀报喜信,然后再把孩子送回母亲身旁知道三朝。”字里行间全是春月诉不出口的委屈,这孩子是个意外,无法为世俗容忍,春月“迟迟才朝他转过头去,她不想看他。她无权认他为子。”
她心里该有多么多么的痛啊。
再后来,这世界的变化实在太快,而春月渐渐老去,她已经弄不明白正在发生着什么。却始终唯有顺从。
再来说秉毅,年少时被父亲派遣到国外深造,书说启程那日,老太爷亲自送他到大门外。“他陪秉毅走到门口,在镇邪的影壁边等着看他的长子登轿。他站在青铜狮子旁,目送轿夫抬着儿子远去…他还伫立在哪里,一个清癯挺直的身影,绣着金线的长袍在夕阳中闪着光芒。这番亲送比父亲所有的话都更深深地打动他的心。”
老太爷是老派的士大夫,然而也有奋起维新的勇气。可秉毅在外求学七年之后,深知那高大强硬的机器仅仅是西方强大的表象,而不是其强大的根源。在这蚍蜉撼树般的巨大挑战面前,秉毅不是不迷茫的。在张家老太爷去世后,秉毅回国继承家业。他接任族长,想要在自己族人间引领变革,然而却一直不顺遂。方要有些起色,救了佃户老李的儿子,老李却在洋医院里送了命。四处碰壁的秉毅,这时碰见了他那精怪的侄女,春月。于是教授春月识字成了秉毅所唯一欣慰的寄托,至少,他觉得终于能够做些什么事了。
秉毅这人实在充满了矛盾,一面被族长的身份深深禁锢,希望有所作为又深感无力;一面深深向往着出世的自由,渴望着归隐山林。归国的船上他慢条斯理的换上长袍,铺平纸张研磨挥毫,三十来天重新变成一个中国人;刺杀事发后他与春月隐居上海,他的内心是那么欢喜,他终于有片刻的光阴不再是张家的族长,而能陪着自己心爱的人偷几日浮生半日闲;再后来,“每当论及政事时,他愈来愈爱谈世代变迁,百年一瞬;每当回忆往日,他总眷怀某一朵花的美,某一个黎明的清丽。他尽管仍旧身居洋场,偶尔才归省家园,但他的心仿佛离两地都很遥远。春月记得有一次他曾说过浪迹云雾山中,以尽余年,最合他的心意。他还不曾留长须,但春月觉得他似乎已经隐居到他心中的山林里去了。”
秉毅曾与三弟秉崇有一段对话,兄弟二人的看法可谓格格不入。秉毅说“如果能减轻一点痛苦,做梦又有何害?”而秉崇却说“保不住元气又怎么样?到了早晨,他的尸骨早已被撕得粉碎,被叼走,由着豺狼们去细嚼细啃了。”他们的观点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过,秉毅身在乱世心却始终向往着世外。
书中还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配角,那个一直在春月少时嫌弃着她的老女仆胖妈,多少年过去却始终陪在春月身边,分离时刻羞怯地对春月坦诚“我始终将你看做我的女儿”;心存悲悯的金娴,看穿了丈夫的企慕的目光却假作不知,只为他们三个人心酸;还有被一场血腥屠杀吓坏了的哑巴,佃户家的儿子定志,以及长风。还有一心奉献着自身的明玉,明玉实在像极了她的父亲允愉,只不过比她的父亲更加固执。故事的后期我多么感激还有一个长风陪在春月身边,开朗,坚定,值得信任与依靠。
这结局在我看来实在残酷,顺从着活下来的春月啊,她可曾后悔过,可曾怀疑过? 然而她想:不对,她一生中的每一步,都是命中注定。对此她深信不疑。
这是一个温婉的,裹着三寸金莲,却又聪慧的女子一生的故事。她那么平凡普通,一心希冀过些平淡的日子,可是在历史洪流中无可避免的颠沛流离。也许是由于作者长居异国,书中对话有时充满了异域的腔调,然而行文舒缓,故事娓娓道来,如春水沁人心脾。书写的是生活,倒也无谓是悲是喜,因为这就是生活呀,喜怒哀乐不过是心中所思所想。春月深切地爱过,卑微的恳求过又勇敢地追求过,何来后悔。这不该简单的总结为命中注定,她只是对一切深信不疑,并始终深信不疑着。
2017.11.6
《春月》读后感(四):春月与秉毅,满足了我一切关于养成、不伦、高贵矜雅、赤诚相爱的偏好。
春月与秉毅,满足了我一切关于养成、不伦、高贵矜雅、赤诚相爱的偏好。
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
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
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
汝生何其晚,我年行已衰。
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
酒美竟须坏,月圆终有亏。
亦如恩爱缘,乃是忧恼资。
举世同此累,吾安能去之。
一切未曾开始之时,就有了一份舐犊之情。
《春月》读后感(五):看完这本好像明白我为什么不喜欢《穆斯林的葬礼》了
回国休假收拾书柜,发现走前买的许多新书都没看。这本书装帧极美,卖相极佳。本来如果存在英文原版,现在的我是绝对不会看中译本的,但一看序言里介绍说译者非常下功夫(i.e.不断与原作者沟通译文),又得到原作者极大肯定,再加上我读英文速度相对中文极慢,这么个纯休闲的题材专门拿出半个月的时间看原版实在不划算,所以还是颇有兴致地翻开了译本。
小说总体而言挺一般的(我是指跟正经严肃小说相比,比起很多同价位的中文书估计是非常优秀的了),典型写给外国人看的那种。作者强调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但行文中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春月是女儿,她的女儿明玉也罢,她那个过继给自己婆婆的私生子也罢,连带她自己按照传统观念统统都是吴家人,而不是她娘家张家的人,结果最后把这些人都算成张家人。这种外国人常犯的低级错误看了也真是好笑。
翻译确实是下了极大功夫(湖南口音都译出来了确实很注重细节),但有些地方也显得略奇怪。比如出现了许多次的“嗽一嗽喉咙”,这是北京话?还是八十年代的说法?“清一清嗓子”倒是比较常见。再比如每章开头那些族史之类的半文半白的文字里记录的对话统统都是文言文,实际上全文中所有的对话又都是白话文。还有一些标点的错误,但应该是校对的锅。
全书中最喜欢感觉最真挚的一段是快结束时(P357),军人秉崇再度离家前偶然发现自己的衣柜里塞满了新做的衣服,即使他已经很多年没在家里住过了。每件新衣都是他的尺寸。于是他默默脱下了军装,穿上了家人为他准备的衣服,然后坐下来写一封辞官信,告老还乡。这一段写得很简单,但是非常非常打动人。很可惜,其他就没什么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了,前面居然还有类似老头子教姨太太读书(没错我说的就是秉毅教春月读书)这种张奶奶暗讽过多次的猥琐桥段我就真的不是太受得了。哦还有这句也很棒:“你的心如果从来不碎的话,春月,你又怎么知道你有一颗心呢?心总是碎了,长好,又碎,又长好,就像昼夜昏晓一样,循环不已,千古如斯。”
最后来解个题吧。我一向的观点是跟文艺作品谈三观非常可笑,文艺作品的基本职能就是描摹生活本来的样子,所以只要这件事有可能发生,不管多奇特多反伦理,都不能拿这个当借口去批评作品本身。但是我没法喜欢春月。是因为她跟自己已婚的大伯父乱伦私通甚至生下私生子吗?我的偶像张奶奶一样写过关于父女之爱的短篇,但我一点也不厌恶许小寒。但是类似的,我非常厌恶《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梁冰玉,连带厌恶韩新月(歪个楼,全书里唯一一个叫人赞赏的角色是上海小姐谢秋思,虽然作者明显是拿她当反面角色来写的)。难道真的是因为梁冰玉抢了自己姐姐的老公然后还把私生女丢给姐姐去养,所以我就讨厌她了吗?不是。我真正厌恶这些角色的原因是作者夹带私货的态度。如果作者客观叙事,我觉得ok,反正世界上就是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我也没天真到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但是明明犯下大错私德有亏作者却硬要我相信他们是真善美的代表,这种虚伪只会令我厌恶角色。
虽然不是一本多有意思的书,但是让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也是值得的了。
《春月》读后感(六):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开篇
被摧折的梅花
第一章,西风
1. 族长
平和的长子,有七年西方生活学习的经历,跳出固有视角,中西贯通地看待现实。
2. 维新
新观念与旧传统的较量。族长似乎没能取得胜利。
3. 飞鞋
大伯与小侄女气场相合。春月迅速积累知识的时期,大伯返朴归真,小天地中忘却烦忧。
(沈祖濂的悼亡女文,未搜到原文)
4. 军人
小叔力图维新强国,大伯已重入中国视角。
5. 庚帖
向往着新生活的少女情怀,衬托大伯一直以来的压抑。
(女儿宴上萦绕秉毅心中的是李白的清平乐“烟深水阔”)
第二章,春火
6. 新娘
大伯心事重重,恋恋不舍。少女镇镇定定嫁到京城,与新郎初识,气氛融洽。
7. 悲欢
新娘的北京生活初体验,小夫妻渐入佳境。悲的是时事动荡,欢喜的是两情相悦。
8. 默等
(待续)
《春月》读后感(七):一次别离
《春月》,不曾读作者包柏漪的英文原著,无法与中文版比较。英若诚的译文有一种做旧的韵味,是那个时代的特有质感。新式与旧式的行文,如同当时并存的国内外思想,像水溶入水中。
人载时代,时代载人,流动着一个个家族的兴替。眺望这个时代,它在变,人却不变。身不由己的席卷在那浩荡的河流,飘蓬不定。与其说是乱世佳人,还不说是一个中国媳妇的一生。在《春月》里,我们可以清楚的区分各个时期的春月,哪个是天真的少女时代,哪个是二十多岁的熟女的,哪个属于三十岁的小妇人,哪个是世故的老妇。体验着她们的生活,仿佛自己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女人要的是情,男人要的是国,摆渡的是一个家。
苏州河,张姓家族的十五岁的少女春月,在墙内忽然之间发现墙外的世界。自己十七岁的丫头梅花许了人家,却是叶老太爷。梅花想要嫁人的可能,生生的被截断,人生断然无梦可做。梅花想要的是和一个年轻人过平淡的日子,而不是守着一个老人当生育工具。张老太爷还叶老太爷一份人情,不经意的葬送了一个女孩的一辈子。梅花的死,让春月有了懵懵懂懂的动摇。
十六岁的春月,终于不用偷听先生读书,可以随着大伯伯秉毅自由的识字。但在奶奶,妈妈等人的眼里,一个女子读书多了,总是不好的。不如早点嫁人。她无奈的求情让大伯伯用计“梨”了潘家少爷。也许人读的书多了,心思也便多了。春月嫁去了北京的吴家允愉。春月想要的一份熟悉的爱情,而不是嫁给一个陌生人。丈夫允愉,也不情愿和陌生人共享一份婚姻。爱,不是长久地对视,而是,总能朝同一个方向望去。达成共识的春月与允愉,从零开始慢慢的接近。在高烧与泥泞的痛苦中享得情爱的欢愉。可是来不及有更多的亲近,允愉就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死去,也看不见自己的女儿明玉出生。
春月与秉毅的暗自相爱,却是一个女人还有别的爱情。也许是招骂的千夫指,但是与那些两个人的快乐相比,那些担惊受怕与一个人的等待似乎都值得。在上海,春月终于补上自己的初恋。即使不得不得分开,心关了的春月又为他偷偷的留了一点。生下一个私生子允坚,当弟弟。逃婚,不婚,结婚。想生子,生女,再生子。如神算子的那个预言,命运不会放过我们的,日复一日。
明玉在教会学校成长,她不想取悦家而活,而是想过自己允许的生活。张家的远亲长风一直追求明玉,可是明玉想要的她想要的是同志的爱情。明玉最后选择佃农的儿子定志,他符合了她对爱情所有的期待,因为定志是她革命道路的战友。我们很少会选择只是对自己好的人,而是选择和我们相似的人在一起,倒不是想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鼓励和理解罢了。
两代人的爱情,是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爱的设定不在我们心里,只是取决你遇上一个怎样的男人,你便会谈一段怎样的恋爱。
张家三兄弟在父亲张老太爷的安排下各自走向了自己的路。二儿子秉粹守旧,三儿子秉崇激进,大儿子秉毅保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旁观了晚清民国初这个不安的,神经质,慌乱的时期。坐船归国的秉毅,想要在七七四十九天,恢复成一个中国人的身份。那不正是在船上的旧中国吗。革谁的命,命被谁革,它如此温存又过激,受尽威胁又被拯救。有的人顺从地放弃,隐忍无语如一个过客。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还有一群人在这片黑暗中点燃蜡烛照亮,用滚烫的鲜血与锋利的石头去过河。盼着自己人能彻底改变这个国度,改变在人们不可见的心里与眼里。最终迎来的是他的生活,是你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有能够承认生活的生活。
山那边的光迟疑的地平线终于跳跃着到来。那些人在黑暗里面度过了这许多的屈膝岁月,开始轻舒四肢,却又在一个特殊时期小心翼翼的死了。也许他们,永远都在一个错误的年代。五代人的回家,是春月回首抛向自己的最后一瞥。可能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情的告别了。
发生过的事,以后还会发生。做过的事,将来还要再做。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的故事或者时代,总有一天我们还会与之遭逢。“愿将大袖遮天日,莫使春花任晓风。”
《春月》读后感(八):译者吴世良
我是来说说吴世良的,著名导演英达的母亲,也是这部小说的中文译者。
吴世良的翻译是对这部小说的再创造。英文好的人多得是,翻译成中文并把中文这门语言运用到文学的高度,必须有深厚的素养才做得到。
之前关于吴世良的所闻只有一件。那是在《我爱我家》刚播出时,英若诚谈英达的母亲他的太太时说:“她抽烟。”当时我特别不理解这个事,一个大家闺秀一个知识女性怎么能抽烟呢?她怎么这样啊?在我年幼的意识当中,抽烟是和堕落、和女特务挂钩的,我为我的浅薄感到羞耻。
译者吴世良去世,带给著者包柏漪巨大的悲痛,她在赠词里说:“大幸福和大悲痛是一体。”有些话,在经历许多世事后才会明白。
《春月》读后感(九):买椟还珠看《春月》
第一眼便被书的封面装帧吸引了,一个温婉女子的侧脸和背影,一轮淡淡圆月的光环,一抹清新的绿色封腰配上显眼的的文字,素雅之中有些闪耀的光亮。这是一部有点绵长却谈不上精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江南的女子在大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命运,时间的跨度从清光绪年间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事虽不算大的离奇,也谈不上有太多的曲折,不过很多的描述与现象却是身边熟悉或曾经听闻过的,即使到了当下,似乎尚有些那样残存的历史影子。对于个人也好,家族也罢,想来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大环境的,也免不了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哪怕有很多不同的个例,然而依然能感受到那历史的气息,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的一个缩影,有些感慨、有些怅惘、有些无法排遣的抑郁。
在没有翻阅本书前略微看了些介绍,觉得这是有点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那般,写几个家族和典型的人物,随着岁月的变更,历经人生的起伏,而且作者也是用英文创作的。但读完之后发觉小说本身并没有自己期待的那样完美,整个故事呈现出上半部节奏缓慢、下半部节奏加紧加快的状态,情节是有的,不过读来并不能深深地去触动内心的兴奋点,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强调稍多了些,而人物本身真正的性格却不能跃然于白纸黑字之间,简单的叙事描述和不咸不淡的对话看多了引发不了好奇的思维,但我相信其中有些人和事是有生活中的真实作为原型的,而且千真万确。
在这部书中,让人看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变迁史,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战到内战、从国共分治到大陆开放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动荡的过程中,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江南女子,一个与之相关的家族和亲人,随着历史的风云而变幻,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而变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沧桑,其实作者是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动人和揪心的。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很好很好的故事元素,却没有深深地体会到艺术的美妙,这是有点遗憾的,尽管中文的翻译也许很正确,也完全传达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只是感觉告诉我之前对此的期待有些不太甘心的失望。
小说不应该写成历史式的陈述,应该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冲突来显示出一个生动的世界,体现出鲜活又动人的个性,从小处见大的历史才能让人感到一种画面,其实这些故事要是经过重新的加工后一定会变得很出色,你想想,一个温婉而坚韧的美女,两次人生的爱情,一场乱伦的伯侄间爱恋,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人生的坎坷与选择……多么好的话题啊!我都能想象得出一部浩大而史诗般的巨著,一个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野,一个中西文化冲撞中的中华民族,一些不言而喻的比较和事实,一种内心的感叹、感慨和无言的领悟!难道是我买了椟却要还珠?
《春月》读后感(十):一个世纪以前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与爱情》裴多菲【匈】
个人的自由
自由,这个词在光绪五年那会儿还属于舶来货。女人需要裹小脚、不得识字念书,早上必须向长辈请安,一举一动要依着传统的来,而身为丫头的婚姻只不过是人情债中的一份礼物。传统、习俗、规矩,这些条条框框将自由紧紧箍住,但主人公春月是个不愿被束缚的少女,天真的疑问和心思中已然隐藏着动摇而向往自由的想法。
爱情的自由
春月有两份爱情,一份是明媒正娶下的门当户对,一份是离经叛道下的乱伦之情。而她每次遇上的人,都是无法墨守成规之人。和头一份爱情下的丈夫,从不愿受困于媒妁之言的陌生人,变成了获得共识的情感寄托。而和后一份爱情下的大伯,则将其从小以来收到的关爱教诲转变成了超越亲情的结合。唯有向往自由的女人,才有可能选择一份自己满意的爱情。然而对女人而言,感情最重要,而男人们却不那么想的。
追求的自由
春月的丈夫允愉,无法躲在温柔乡中回避血腥的时代;春月的小叔叔秉崇,无法接受家族的安排而忘记自己保家卫国的军人天职;甚至春月的女儿明玉,这个从小就被当做男孩教养的叛逆分子,在发现上帝无法拯救世人后,最终投身于革命,为其生,为其牵连整个家族。
革命和不革命的自由
明玉将毕生奉献给了革命,不惜对亲情以冷漠的践踏;明玉将爱情奉献给了革命,选择了志同道合的定志,放弃了始终如一形影不离的长风。而长风,这个聪明的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只坚持于照顾自己栖身的张家人,坚持于默默地关心陪伴着明玉。秉崇,曾在掏空了半个家族的积蓄闹革命后、面对大哥秉毅“革命是这样搞吗”的疑问时,毫不动摇的决心,却在大哥因流弹而倒下、作为将军却听闻手下人为非作歹的时候,放弃了多年的坚持。
时代的自由
我们在一百年后阅读起清末民国的时代,似乎已经看得很清楚、想的很透彻、思索的也很深刻了,可是在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出路在哪,他们只是如欲冲出牢笼的动物,在大口呼吸和享受着自由的新鲜气息。今天的我们不也何尝是这样呢?当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早已灰飞烟灭的那些人那些事,点评着那个“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年代,殊不知我们也仍然对于未来何去何从而茫然不知。相信在一个世纪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的后来会比我们更看得懂这个时代的我们。
回到现实,当我在午睡的混沌中醒来,行走在道路上时,无意间发现自己竟身处于过马路的人群之中,前后汽车呼啸而过,抬头望见赫然的红色行道灯,我茫然看着身旁警惕着随时准备趁哪个新手驾驶油门踩慢之际而奋勇向前的人们,心想,也许我这时该退回斑马线后,这是属于我的自由。
当我打开手机,看见了屏幕桌面上两个跳跃的身影,那是在敦煌一片无人的沙漠之上,我和妻子为自由欢呼。那一次的自由之旅,当我在千米海拔的雪山上,在辽阔无际的青海湖边,在茫茫的戈壁滩旁,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之中,我品尝到了自由的味道。
数月未剪头发了,凌乱的发梢在台风天气中更显嚣张,肆虐的在我的脑门前随意飘扬,以彰显它们因为我的疏忽而胜利的价值,然而我只要轻轻拨弄,就能让它们偃旗息鼓一阵,稍微得空,便可将他们重新收拾清楚。那么革命呢,那么时代呢,那些千年遗留的价值根源,那些假借自由名义下的藏污纳垢,是否也能轻易就收拾清楚呢?
.S.同样是描写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背景的文学作品,我原以为《穆斯林的葬礼》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现在看来,改要让位给《春月》了。我很喜欢她在每一节篇幅的前面,或用诗词牵出主旨,或用历史事件交代背景,或用较小的篇幅承上启下,不至于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失了连贯。加上吴世良的翻译,其遣词造句,让人感受到作者和译者的才情。
文/卢育涛 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