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移动设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移动设计读后感10篇

2022-05-16 12:47: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移动设计读后感10篇

  《移动设计》是一本由傅小贞 / 胡甲超 / 郑元拢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移动设计》读后感(一):过去和现在的设计

  这本书是2013年出版的,很多例子写的是2012年的。可以看到,今天的页面与那时相比,更精致,屏幕更大,响应更快,但是基本的框架结构跟那时差不多。可以说,那时已经完成了60分,今天只是在那样的基础改进,手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变化得那么大。进入3.5寸的触屏时代后,网络速度、使用人数、应用数量都在剧增,可是在2013年也基本有了大致的框架。

  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经验的淘汰。在那个时候,手机触屏刚刚兴起,屏幕的大小、分辨率区别很大,适配上就很费精力,可是在现在,主流屏幕就是5寸和5.5寸,苹果还有4.7寸,分辨率区别不大了,就像长虹电视和索尼电视是80分和95分的区别,差异真的没有很大。那些适配五花八门的屏幕的经验就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成为过去了,也是用时间精力摸索习得的,就这么过时了,我想,这也就是这个行业残酷的地方。

  这本书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说明了国内的设计还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整体有2-3年的差距。

  《移动设计》读后感(二):《移动设计》读书笔记

  摘录了书中一些个人觉得有用的内容:

  使用情景及影响因素

  光线

  现在各个手机平台都有亮度自动调节机制,但是,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屏幕的应用,则最好允许用户随时调节亮度,使用户能感觉到舒适。

  视觉设计师需要考虑环境光,让对象与背景有个适中的对比度,使应用在各个环境光条件下都有相对舒适的阅读体验。

  噪音

  噪音会影响到声音线索。那么在噪音大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设计用户认为重要的信息的提醒方式?反之,在非常安静的会议室,又该如何设计提醒方式?

  比如许多语音即时通信工具既可以让用户通过公放来播放语音信息,也允许用户通过听筒来收听语音信息,后者有效地避免了噪音的干扰。

  使用姿态

  在不同的使用情景中,用户有不同的姿态:走路、坐着、干活中、贴耳倾听,等等。各种姿态下的持机方式各有不同,它们不仅会影响到用户的操作,也会影响到用户的注意力分配。

  网络特征

  2G网络下,网络速度慢,意味着一次加载的内容应该适量;2G用户流量包月,用户比较在意流量的使用情况,让用户来控制流量的使用很重要。3G网络速度较快,加载速度快。部分3G用户的包月流量也不是很大,也会在意流量的使用情况;Wi-Fi网络速度快,流量免费,不需要考虑流量的使用情况;而无网络下,需要给用户网络信息连接状况的提醒。

  网速和流量是移动应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对产品体验有多方面的影响。移动应用在加载内容时,都需要设计合适的加载策略,加载策略会受到加载内容的大小、内容的数量、加载时的网速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形式有全页面加载、分步加载、懒加载、智能加载,以及离线访问等几种形式。

  分步加载是全页面加载的优化形式,先加载较小的文字内容,再加载较大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让用户在网速不够快时也能提前预览。未加载的内容会对页面的美观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用户对页面内容的理解,这在图文的排列界面中可以经常看到。基本的解决方法是设计一些有品牌识别的默认图片来代替未加载的图片,使界面在未加载图片内容时,也能有较好的展示效果,让用户更好地理解界面含义。对于无尽内容的界面,除了要做分步加载让用户快速获得内容外,还需要对无尽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段加载,这就涉及懒加载策略。

  懒加载经常使用在无尽列表中,在用户滚动页面时加载更多内容。懒加载一般都是由用户的浏览行为来唤起内容的加载,当滚动到页面的顶部或者底部尽头时,会自动加载内容。在进行懒加载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次要加载的内容的数量,一般是根据内容的大小和高度来决定,既能较快地载入内容,又能让用户更顺畅地查看而不用一直等待加载;另一方面是加载的时间,好的懒加载会根据用户的浏览速度去调节加载的时间点,而不是在浏览加载完的内容后才开始继续加载。

  智能加载则会根据不同的网络来加载内容。对于2G网络,给用户提供最核心的少量内容,更多内容允许用户主动加载;对于Wi-Fi网络,可以给用户载入更多的内容,减少用户的点击次数。智能加载可以选择在Wi-Fi下载入所有内容;而在2G网络下,详情需要再点击一次才能载入更多。在智能加载中,根据网络的特性,也会采用对图片降级的策略。在2G的网络下加载非高清的图片,而在Wi-Fi网络下可以加载高清的图片。

  离线访问,Native的应用本身是可以处理离线内容的。HTML5增加了离线存储的特性,只是当前的存储空间还只是限制在5M以内。设计师们在处理重复使用的内容时,可以更多地考虑使用离线存储的方式来提升用户的体验。离线存储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要使用手机空间存放离线的内容

  设备物理特征

  支持平台的导航按键操作。不管你是否已经在屏幕中用虚拟按钮代替了按键已有的功能,也应该支持系统按键的导航逻辑

  应用用到了平台功能键对应的功能,应该支持功能键的操作

  传感器的加入可以让手机变得充满智慧,人们一些自然的动作会被设备领会,比如根据环境的明暗屏幕亮度也会相应变化、接听电话时屏幕会自动关闭……想要做出体验新奇的产品,就必须了解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发掘它们可以实现的功能。

  手势特征

  针对食指与拇指的操作区域和精度,点触区域的最小物理尺寸的标准:食指最小尺寸为7×7mm,拇指最小尺寸为9×9mm。

  手机的所有屏幕区域不是同样程度的易于操作的,这跟拇指与手指的划动弧度正相关。

  自然性:如果手势本身符合用户自然的操作特征,那么用户极容易学会,也自然会觉得有趣。

  可发现性:如何在界面上给用户提示,使用户能快速上手,是衡量手势是否足够好的一个重要特征。

  反馈:手势操作的即时反馈也很重要。无论多么轻微的操作,也应该很快地将反馈信息提供给用户

  内容优先

  把屏幕资源更多的给内容而不是导航。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让用户呼出导航即可。【在天猫客户端的搜索列表界面,当用户刚进入搜索列表时,应用会给用户显示筛选和标题栏。当用户向上滑动列表查看列表中更多内容时,筛选和标题栏会自动收起,给出最大的空间来展示用户需要的内容。当用户需要导航时,向下滚动列表就可以显示出来。】

  转换输入方式

  减少文本、数字输入,转化输入形式【天猫客户端的价格输入转化为手势拔动;在Black Berry的输入法中,当用户输入某个字母后,系统会给用户提供该字符串开始的推荐词,用户手指拔动就可以完成词语输入,省去了后面字符串的点击输入,提升了效率】

  简化输入选项,变填空为选择

  使用手机已有的传感器输入使用语音、扫描识别(二维码、条码、文字等)、LBS技术来减少用户的输入,给用户提供便利。

  为中断而设计

  1、保存用户的操作,减少重复劳动

  网络中断状态:在网站状态不好时,应用需要保存用户编辑的内容,允许用户在网络状态良好时继续发送,甚至自动在后台继续完成。

  编辑中断状态:在编辑内容的界面中,要考虑在各种中断事件后,保存已编辑的内容,减少用户的重复操作。

  2、衔接用户的记忆而不是让用户重头开始

  书籍类的阅读:用户再次进入界面后,衔接上一次正在阅读的页面,而不是书本的首页。

  新闻类的阅读:需要根据间隔时间来判断,超过一天时间没有阅读,再次进入后,可以让用户选择是否继续阅读或者返回首页最新内容。若时间间隔很短,则直接返回之前的页面内容继续阅读。

  3、无缝切换不同设备的内容

  用户可以主动发起内容切换到其他的设备上,也可以在用户打开应用时,又可以提示用户“是否要继续其他设备上未完的操作?”未来多设备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如何能在这方面提升用户的切换体验也是值得设计师们考虑的。

  导航设计模式

  从立体空间的维度来说,导航元素可以在页面中,也可以在界面前后

  从同一个平面的维度来说,导航元素可以在页面中,也可以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扩展

  标签式

  一般信息被明确地分为几类,此分类根据逻辑和重要性一般控制在5个以内,其他部分汇聚到一个分类标签中。

  一般的表现方式为通过标签栏集合,这样用户可以在第一次打开应用时,便能快速扫过并了解应用的核心功能。

  适用项:入口选项数目不多,且用户需要在选项间频繁切换来执行多任务。

  注意项:这种模式不适合太过复杂和不稳定的结构。

  标签导航的扩展形式

  在一些需要用户生成内容的应用中,为了让用户更简便地贡献内容,突出了按钮,这让平淡的标签栏增加了个性的设计。

  辐射式

  将全应用信息进行独立分类,做到信息互斥,类别各自有独立入口,内容间基本并列。

  这些入口聚合在中心页面,此页面一般是首页,以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十二宫格、十六宫格等形式存在,通常是图标加文字的方式

  用户进入一个类别分支后,只能处理此分支的内容,无法在分支之间跳转。如果要跳转,必须回到中心界面。

  适用项:分类清晰,入口独立且固定。

  注意项:不适合在交叉类别中使用。

  列表式

  列表导航将信息梳理为多个条目,条目之间没有概念上的交集,一般数量保持在15个以内,超过15个最好另分一级。

  如果不想再分一级,可以将条目分组分块,在视觉上加以处理区分,最好再给每一组定义一个名称。

  适用项:较适合展示层次分明的等级结构。

  注意项:控制好列表的个数和分组方式。

  列表式的扩展形式

  当列表达到一定数量后需要进行分组,形成树状列表。这类分组可以展开和隐藏内容,方便用户查看具体的某一组内容,而不需要拉动过长的距离才能找到需要的内容。【QQ好友列表】

  平铺式

  适用于整体性比较强的内容,在一个界面中能完全表现一块内容,且多个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界面控制在5个及以内。

  页面指示器帮助用户清楚地了解当前视图的数量及其排列的顺序。

  适用项:平铺页面适用于少而精的内容和随意浏览的页面,易于实用滑动即可,界面占用空间少。

  注意项:无法立即跳到非相邻页面,不适合较多页面的加载。

  抽屉式

  抽屉式导航是将层级框架中的分类内容进行隐藏。抽屉式导航可以很好地兼容各种分类方式,而不影响应用的界面效果。

  抽屉式界面隐藏在屏幕之外,理论上它可以在屏幕四边的每一个方向,现在使用最多的是屏幕的左右两边,扩展了屏幕的平面大小。

  适用项:以当前内容为核心展示的应用。

  注意项:隐藏的导航内容,需要更好的方式来调出,比如手势。

  点聚式

  当层级框架比较复杂,几个并列的模块中都有用户频繁使用的核心内容时,我们会考虑用点聚式导航。【爱逛街,在每个页面上都配置了右下角所示的一个小提袋的入口,点击后,从页面上方下拉爱逛街其他的几个主要分类入口。由于是每个页面都配置,用户基本上随时可以去想要去的地方。】

  适用项:需要提取最核心的几个点来展示产品的特性。

  注意项:汇聚后将使部分导航隐藏,需要良好的引导。

  键盘

  键盘选择

  系统根据几种常用的使用场景提供了不同的面板按键。先分析界面在使用场景中的需求,然后再合理地选择使用何种键盘。

  在输入设计中,除了键盘类型的选择,一般键盘右下角功能键也是可以配置的

  键盘遮挡

  输入项的相关内容在键盘浮起后不能被遮挡。

  在输入项较多的表单中,要注意多个输入框之间切换的便利性。在当前焦点的输入框和键盘间留出一定的空间,再显示后面的内容,势必会让输入体验有所提升。

  或是把“完成”按钮至于键盘右下角的功能键上,以保证键盘不会挡住用户所需的内容。

  在中文输入法状态时,有时会多出一行选词区域,在表单输入时还会出现操作栏。

  除了要安排好界面元素避免键盘遮挡,还需要安排足够的空间来显示动态内容,如反馈信息。

  键盘隐藏

  在适当的时候将键盘隐藏,比如在聊天界面的输入状态时,当用户滑动屏幕想查看聊天内容,键盘就应该收起以留出足够的空间显示聊天内容供用户搜寻。或者是在某些场景下,用户完成编辑任务后应该自动收起键盘。应该在具体的案例中预测用户行为的动机,再决定是否收起键盘。

  如果收起的触发条件太过敏感,也会给用户带来困扰。比如用户在输入过程中不小心碰到聊天内容,这时就不应该收起键盘,而是要在用户真正做出滑动动作之后才响应收起键盘的动作。

  多样的人机交互

  【Weico相机就是利用声音在传播距离上的优势,开启声音拍照模式后,用户就可以用声音控制Weico相机里的快门】

  界面可视化

  可视化的信息架构:就像绘制一张地图,用户能方便的看到哪里是自己需要的,可以从哪里走从哪里回。可视化的结构还应该表现界面与界面之间的关系,引导用户方便地进行导航操作。【Paper用书本的形式可视化地表现其产品结构】

  内容信息的图形化:形化的内容不仅能以结构化的形式更好地让用户理解,而且在移动平台上的浏览体验还会更有趣。【PhotoStats会分析用户手机中的照片信息,根据照片的各种属性维度展现成统计图表,而非单纯的文字】

  操作可视化:让用户在界面中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所能操控元素,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强化或者动画上的引导达到这样的目的。可视化的操作能使界面空间更多的用于展示内容,有效提高了屏幕空间的使用率。【苹果唱片的cover flow】

  反馈可视化:任何输入方式都需要有实时的反馈【微信在录入语音的时候,会有一个分贝显示器】

  隐喻设计

  隐喻设计就是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让用户在该场景中自然地作出反应,最终不知不觉地达到我们的设计目的。

  拟物:用户能通过一些熟悉的元素产生相应的通感,他们在生活中是怎样的感觉,就会在界面中有所映射。拟物可以从形状、材质、颜色等方面入手。【Rise Alarm Clock界面的背景就像每个时间点的天色一样,随着太阳光在大气层的折射角度变化而变化。清晨的霞光、艳阳的通透、暮色的皑皑,让用户一眼就可以判断出当前的大致时间。】

  线索:通过对事物规律进行总结后再设计。通常应用了线索式设计的功能并非主流程的操作,更多的是可以让部分用户更方便完成快捷操作。为了突出界面的核心内容,线索的表现一般需要用户进行一定的探索,所以在设计时应该考虑更多的引导而不是直接表意。

  环境:通过营造一个使用环境甚至可以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到我们所希望的状态。【屏幕边缘被截断内容的视觉效果和整体界面图形的排列走向,利用界面延展的隐喻,让用户自然而然地进行某些操作,而不用去思考应用背后的逻辑】

  声音的互动

  反馈操作结果:【iPhone上发短信那走起来慢慢悠悠的进度,也会在“吼”的一声后表明发送完成】

  制造产品使用氛围

  树立品牌认知:【当你听到QQ的消息提醒音、微博的刷新成功提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些产品,就是因为这些熟悉的声音和品牌被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机器间的交流:形成一些只有对机器才有意义的响声,通过这些响声可以在手机之间传送数据

  动效的应用场景

  1、转场

  形变

  指的是通过形状的改变由一个场景转向另一个场景,可以让用户明显感觉到场景转换的方式,但是形变经常带有现实世界的隐喻,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应用的场景,把合适的形变运用到对应的场景中,更好地引导用户的理解。

  翻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翻书,适合在拟物化较强的应用中使用

  开关门效果:有进入、出来的隐喻,适合在一级页面和二级页面之间使用,如果在平级页面中使用则会觉得很怪异

  缩小放大效果:体现出了空间感,在平级、父子级页面中都可以使用

  折叠效果: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对同一个物体进行的操作,因此适合对同一对象进行的变化或者两个有关联的场景

  翻转效果:可以沿着对称轴进行上下左右的翻转,要求翻转前后的两个界面存在一定的联系,翻转的优点在于变化幅度大,节奏紧凑明快,适合大场景的转换,可以让人一眼就感觉到变化,并且充分利用了空间的概念。

  运动

  指的是某些更强调通过运动来区分场景切换的效果。

  运动动效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运动方式,从方向上入手,可以是左右、上下、前后;从形态上看,可以是直线、曲线、旋转,此外还有更多形式的组合。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运动的目的使用淡入淡出、亮度的改变、缓动的效果等使运动更自然,更引人注目,或者更接近现实。

  一方面要控制运动的时间,毕竟应用的内容才是主体,转场占用太多的时间会使用户感觉厌烦,比较复杂的运动动效不太适用于需要经常切换的页面之间。另一方面,运动的节奏很重要。匀速的运动与具有节奏曲线的运动相比会略显生硬,对于整体气质的形成也会有所影响。

  【iWeekly的画报之间的切换采取的是这样的运动过程——随着手指滑动,当前画报向左移动的同时形状变小,下一张画报向左移动的同时形状变大,营造出近大远小的空间感,给用户的感觉就是前一张画报远去,后一张画报扑面而来。】

  2、引导

  引导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于隐藏内容、操作的提示(2)新手帮助

  引导中的动效设计经常也可以采用运动、形变等方法,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告知用户应该怎样做,或者吸引他们去做什么

  适时出现和离开

  在进入包含某一隐藏操作的页面时,最好是用户可能触发这一操作时再进行提醒,而不是一进入这个页面就进行提醒。如果这一提醒不会对进一步的操作造成影响,最好是出现一下(我们建议3秒左右)就离开,而不是需要用户操作才离开;与之配合的动效最好不要做太复杂的形状或运动的变化

  突出主要功能

  动效可以有效引导某些功能和内容,但是要注意引导的最好是主要功能或任务,而不是什么都邀请用户试用一下。太多的引导反而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而且不易记忆,留些彩蛋让用户自己去发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反馈

  反馈可以分为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

  反馈动效的设计方法主要也是采取运动、形变的方式,但与转场、引导相比,它更轻量、连贯和富有情感,同时过程的反馈也不可忽略。

  通过拟物等富有情感的方式进行反馈也是很常见的【比如iPhone的删除照片,点击“删除”后会有垃圾筒打开收起照片的反馈,垃圾桶抖动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过程反馈可以使应用更细腻,帮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预知操作的目标和结果。【iWeekly,当用户滑到某个画报的最后一张图片后,再往右拉则会出现下一篇的引导动画,手指往左拖动的距离越大,圆环被红色填充的范围越大,当圆环被红色填满时,松开手指,则过渡到下一篇画报】

  4、加载

  当应用正在加载数据的时候,需要表现前后两个状态的衔接,同时让用户知道应用在努力工作,动效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对于等待时间,有0.1秒、1秒、10秒3个关键时间点:

  * 当等待时间小于0.1秒时,我们可以不用做任何处理,否则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 当等待时间在0.1秒到1秒之间时,可以使用动效为用户提供等待提示,但此时的动效应尽量简单,否则还未播放完毕就已经到达了操作结果

  * 当等待时间在1秒到10秒之间时,就需要采取转移用户注意力或者提供等待时间的方式。

  加载动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品牌的颜色质感等附加在抽象的形状中,然后让这些抽象的形状进行变化;另外一种是直接利用自己品牌的Logo进行动作或形状的变化,比如填充、旋转等,甚至可以利用形象特点编出一个“迷你故事”

  5、启动画面

  在设计启动画面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动效,或者强调自己的品牌特质,或者营造出故事的氛围,在一开始就抓住用户的眼球,但切记不要过度使用

  在设计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复杂、过于慢、过于频繁,否则不仅加重系统的负载,而且给人拖沓之感

  设计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品牌形象、应用特征,根据不同的节日、活动等,设计更多的趣味故事。但是这里要注意,这样的小故事比较适用于特殊的场合,比如新版本上线,大的活动、节日等,可以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平常的启动时可以简化为单幅的图片,否则每次进入时都要观看一样的,且稍显复杂的动效,用户会产生厌烦感

  《移动设计》读后感(三):内容全面丰富,适合新手阅读

  我同时买了搜狐新闻出的《设计之下》和这本阿里出的《移动设计》,这本《移动设计》比搜狐出的那本《设计之下》好多了!《设计之下》声称“阐述了从项目启动、解析需求到原型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内容零散的很,根本看不清过程的连续性,而且截图的错误不少。反观《移动设计》内容全面丰富,设计模式、导航、触摸、反馈、原则、框架、工具都有涉及,排版和写作也富有逻辑,截图也非常精美。毫不夸张的说,这本《移动设计》可以当作新手入门自学的基础教材了!

  阿里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用户研究等的人才大多是来自浙大的工程心理学专业(作者傅小贞就是啊)工程心理学强调人-机-环境的系统结合,方法主要是:视线追踪(眼动实验)、选择反应时和心理行为统计。通过采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眼球活动路径、鼠标操作的路径和用户做决策的时间等等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来确定产品的交互是否优秀(可用性是否优秀)。本书最后一章提出的“流”思想,正是工程心理学知识的提炼。

  虽然本书面面俱到,难免很多细节涉及不到,而且这本书是交互设计从业者的经验总结,浓缩有可能缺失了思维过程,别陷入到那些有经验的人做出的交互细节里。翻翻这本书,拿起你的鼠标,马上自己实践吧!

  《移动设计》读后感(四):体会渗透在书中的交互

  感受“书”中的交互设计

  80年代中期,有两位工业设计师——Bill Moggridge和Bill Verplank,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GRiD Compass”,他们创造了“交互设计”这个词用来描述他们工作。同时,Web以令人吃惊的似乎是一夜之间的发展和流行速度驱动了交互设计的发展。突然间,“易用”(Ease Of Use)成了挂在每个人嘴边的口头禅,不光是人机交互领域,人们已经在追求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好用、易用。以图书这个信息交互媒体为例,它在引领、同时追寻时代发展的同时,渗透着哪些新的交互细节呢?

  1. 定位指引

  如今的图书会在页眉处根据不同的章节设置不同的色块,初看上去可以看到这一章节的厚度和所在位置,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相应章节,省去了如查字典版翻看目录,再去寻找对应页的麻烦。

  2. 线上线下完美互动

  年前的图书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光盘。尤其是科技书,涉及到大幅代码或是需要演示动态效果时,光盘成了解决难题的不二选择。可是在现如今的Web时代,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一切可以更便捷。如《移动设计》这本书,书中不乏作者设计出的动态效果,平面纸媒是如何也展示不了的。可是,既然是本关于移动应用设计的书,就让移动客户端来发挥其优势吧——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到本书的配备网站,在手机客户端上来查看动态效果,将书中的知识实时还原到了真实场景中——贴心的设计!

  一起来体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法吧!

  3. 你买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一本传授交互体验知识的书,如何能不注重用户体验呢?作者们精心维护的配书网站,完善了书的增值服务,倾心服务于读者,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贴心的服务。对的,你买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想来体验现代图书中的贴心交互吗?请参见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

  《移动设计》读后感(五):实际&有启发感

  如果打算涉足移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或是做移动产品开发,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阅读感觉:

  作为一个半荒废的IT人员,觉得这本书的阅读感还不错,虽然有些牵扯到设计方面的内容略有点专业,但是配上大量的案例说明和配图,总体上读起来还不错,文字上会稍微感觉有点阅读疲劳。

  内容:

  现在移动领域非常火热,总想插进一脚,有着开发个小游戏然后大赚一笔然后一举成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不少交互设计方面的内容,从原则到框架再到具体各个细节,有提纲挈领的知识;也有很多实际中的问题,比如:对现在大大小小各种手机的适配问题,以用户为核心的各种设计理念在具体情况中的体现等等;介绍了一些设计工具,有空可以尝试着玩玩;最后关于流的理念,非常不错,探讨了移动应用日常使用中的流畅感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

  整本书都有大量的案例说明,还是很接地气的,很多地方也挺有启发感。

  感想:

  在移动产品方面,也许更应该的是摒弃以往PC机上的设计和开发经验。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应用,也可以发现不少新奇的地方和闪光点,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认识和经验积累。

  《移动设计》读后感(六):书摘——移动设计所需要关注和所需要做到的

  突出应用核心价值。

  如何抓住用户眼球(第一感)。

  设计必须考虑各种情景特征(如:床上,车上;站着,躺着等)。

  设计师必须熟知各平台设计原则、平台规范、框架布局等。

  设计原则:

  1.内容优先(合理布局,简化导航——把用户最需要的第一时间给用户,其次才是导航)

  2.转换输入方式(把填空题变为选择题,使用二维码、语音等方式输入信息,尽量减少手打——如若必须,尽量添加自动填充或提示功能)

  3.流畅(连续性、过渡)

  4.易上手(轻量提示、合理添加手势、操作越简单越好)

  5.对断网以及中断任务的指令有保护现场的措施

  6.永远比用户多想一步(用户永远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

  处理好应用中各大功能的布局,按照所使用频率来分布功能键位置以及大小。

  合理化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最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所见即所得——好的应用应该可以减少用户思考时间,拥有更多反馈、更多图片、更多引导而不能让用户无从下手。

  换场动效、反应进度的特效可以有效减少用户的焦虑。

  梳理界面中的视线流,

  提供自然连贯的操作流。(简单来说,让用户的操作与视线的移动有迹可循。)

  推荐的工具:

  Axure:最常用、原型设计工具。

  JustinMind:更适合于设计移动应用。

  iPhone Mockup:在线、原型设计(1.简单线框图。2.手绘线框图。)。

  Flash:转场/补间动画制作工具。

  OP:极简原型演示工具(IOS版)。

  Android Design Preview:安卓界面设计工具。

  DevRocket:PS插件、可生成IOS设备工作文档框架、还可将设计文档输出为资源图片。

  IOS App Icon Template:iOS应用图标模板,自带一些图标常见效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移动设计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