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辑力(珍藏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编辑力(珍藏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7 04:3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辑力(珍藏版)》经典读后感10篇

  《编辑力(珍藏版)》是一本由(日)鹫尾贤也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一):一靠嘴二靠退

  编辑跟作家类同,在这个商业社会根本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职业琐碎拉杂啥都干,像旧社会女人,而且还得有男人赚钱本事,也难怪干编辑尽是女人了。商业社会,要赚钱就赚钱,也可以又好又赚钱,可是这时候有些东西总是会跳出来坚持一些虚无缥缈个人精神,强调内容格调说白了,书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它的意识形态归属,这种精神产品的“格高志远”的品性,或者人们对它的如此印象和人们盲信教育产品、服务实用性,才是让出版业和编辑清苦自矜的根本。 说实在的,这都过时了,编辑不职业化,出版社不产业化,迟早被新媒体淹没了。纸张也不过是一种上千年的媒体形式而已。商业时代,内容就该当信息处理区别的是载体和相应的独有的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卖纸张、油墨组成的成品的。现在纸张和油墨种类丰富,但是我们做的产品相比却那么单调,这不是书籍身形式的问题。 书籍可以是空白笔记本,可以是剪纸,可以是简笔画填色板,可以是字帖,可以是纸模,可以是贴纸,(以上这些是不是果然最能卖钱?),可以立体,可以平面,可凹可凸,可薄可厚,可大可小,纸也可以不是植物纤维……可能性是无限的,关键需要设计创意。即使是最传统的书,也是可以做出新意的。短板印刷越来越便宜、高效、高质、方便,迟早有一天,出版社会卖不出去一本书,那时候恐怕读者要买几页就是几页了,对书本身的崇拜也会渐渐被驱魅的。编辑不过是在靠印刷机和油墨活着的,说更明白点,基本就是靠网点、四色,再加上烫金、过油、凹凸、模切这些活着的,还有承印的纸张,玩的不就是纸张装潢么? 这样落后的产业中,也只有靠编辑自己闯了,出版社能提供的就是一块牌子,难道不应该有和知识界的关系吗?嗯,所以附属大学的出版社不愁选题,而且可以自认不是野路子跟风造废纸骗钱咯。为什么编辑在哪都是一副操内务心力交瘁敢怒不敢言、想出头还挺不起腰杆样子?还不是行业资金缺创意,编辑只能一靠嘴二靠腿了,没什么内心骄傲和坚持可言的。所谓编辑力本身耐人寻味,看当下,更当图志于管理分工吧。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二):Notes:舞台上检场的黑衣

  1、编辑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编辑首先必须有旺盛好奇心,最好对所有事物兴趣。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代表。编辑要勤快,也可以说是执行力俄日全额是能轻松愉快实行的即时反应能力

  2、对“书”的认识:书是带有特殊文化性的商品、“锅”之类的商品有广泛的用途。书却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书是特殊的商品,这是出版——尤其是书籍必须少量多样生产原因

  3、编辑工作流程

  取材——策划——编辑会议——约稿——催稿、审稿、修饰稿——完稿——整理稿件、排版——清样——封面设计、印刷、看打样——出书——营销书评广告——发行——人际网络。

  4、策划三角形价值意义影响力)——实现可能性——销路(核算盈亏)

  5、编辑策划“书”考虑类型解读时代、满足人类潜在欲望基础知识、新知、翻译作品艺人书、工具书、对社会的警示学术摄影绘画

  6、编辑策划时需要的创造力变形、变通和加工;极小化、极大化;系列化和限定范围;汇整;翻译

  7、策划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根本没有秘诀,除了磨练提升自己的感性感觉外,别无他法。对所有事物都架起天线。全方位吸收学习自然产生策划。

  8、没有徒劳无功回事,所有的努力和学习都是磨练。

  9、审稿时要注意

  (1)有意义、经得起学术评论,有影响

  (2)有话题性、可以期待社会的回响

  (3)能够长久作为基础性知识而阅读

  (4)新鲜主题新颖的切入点、新奇的创意

  (5)作者本身成为卖点

  (6)多年的力作、发现珍贵资料

  (7)文笔优美

  还需注意(1)写的通顺吗?能吸引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吗?

  (2)容易阅读吗?能够让人了解吗?

  (3)是否适度穿插小故事,不让读者感到无聊乏味呢?

  (4)字里行间有透露作者的心声真实一面吗?

  10、处理稿件时考虑:

  (1)设定读者的年龄层、性别、职业

  (2)设定销路,是长销书还是畅销书

  (3)作者对书的期望,版面、封面设计等

  (4)在书店如何上架。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三):探秘编辑部

  即便在电视电影、网络逐步取代书籍、杂志报纸而霸占了人们越来越多时间的今天,编辑在人们心目中“潇洒时髦文艺”的高大神秘地位始终未曾出现丝毫动摇。虽然没有夸张到如日本出版社那般千分之一的录取几率。但国内很多正在找工作或者已经工作了的人,的确都怀揣着一个美好的编辑梦。

  他们的编辑梦通常是这样的:当了编辑,就可以拿到很多名人联系方式,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工作为由与他们取得联系,如果运气够好,还可以与他们成为朋友,所以做编辑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他们的编辑梦也是这样的:当了编辑,就等于为自己脑海中那些天马行空幻想找到了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舞台,这些终于被付诸实践伟大创意一定会让世界为之惊叹,所以做编辑是一件非常带劲儿的事情。他们的编辑梦还是这样的:当了编辑就可以天天坐在电脑前,喝喝茶、看看报纸,连跟朋友聊QQ、刷微博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做编辑是一件非常幸福事儿

  而作者鹫尾贤也,一位在拥有35年编辑实战经验的出版老将,在本书开篇第一章便给这些梦想家们兜头泼了盆冷水:编辑是那个既要抓耳挠腮想策划、绞尽脑汁寻作者、软硬兼施催稿件、悬梁刺股删改,还要脚下生风跑踩点的高复合全能人才,需要忍得了“异类”、想得出创意、干得了跑腿打杂。

  如果看完第一章你就瞠目结舌打算放弃你的编辑梦想,你肯定会看到身在日本的鹫尾贤也一脸坏笑的表情:编辑部的门都还没摸着呢,你退缩的太早了!是的,鹫尾贤也就像一个带领大家前往编辑部参观导游,他对整个编辑部细致入微介绍逻辑清晰分析、针针见血的点评汇总起来,就是这本设计简单风格独特的《编辑力》。正是基于此,本书一改教科书严肃晦涩基调,设计、行文等细节之处均凸显出与其他实用手册的独特之处。

  页面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在翻看过程中不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拥挤之感,不会产生阅读负担同时,本书在内文版式的设计上也颇为灵活:“编辑力观察”被作为一个强化重点内容的版块单独挑出,放于页面的左/右下角,而且其中内容并非直接照搬原文句段,而是将重点句段中的观点进行提炼,使其更为紧致,在引导读者准确识别重点内容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设计感。于此类似文章中的例证等(像如编辑名家说、编辑力实践等板块)内容也被以不同字号单独拉出正文,泛读者或时间紧张的阅读者可直接跳过而不影响对全书理解

  就本书内容而言,鹫尾贤也在介绍编辑部大体情况的同时不忘详细地揭秘几个独特的工作技巧(如:如何书写一封书稿邀约信)。他以一个近乎古代说书人的口吻,用充满趣味性地语言绘声绘色描绘了这些技巧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为什么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等,如同一个手把手孩子大字老师。同时,本书的很多细节如果反复推敲则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隐藏信息,如:书中有对编辑在做书时应特别注重哪几部分的教导,而这些正可以成为读者在选书时评价是否该买的参照。正是作者这种对细节的揭秘和重视 ,使得本书在阅读时常常会有一种顿悟之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通过作者某个点的介绍而迅速领会到周边的整个面。

  然而,因本书是一本源自日本 的译作,中日出版业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在阅读本书时应对日本以及中国的出版现状、出版界的一些术语做一下功课,虽然并不影响阅读,但可以增加阅读中信息量的获取。同时,书中部分书籍名称等翻译,如《菊花与剑》(即《菊与刀》)与常见的翻译有一定出入,可以算作本书唯一影响阅读感受地方

  不论你是一个怀揣编辑梦的人还是一个新进编辑、资深编辑,本书直击编辑工作现场的叙述方式,都足够铿锵有力。鹫尾贤也轻车熟路地穿梭在编辑部的人与书之间,将其中能够应用的小技巧、可以耍的小聪明、必须遵循的大道理事无巨细一概和盘托出,真正打造出了一本亲临现场的编辑教科书,是了解编辑部、深入编辑部的首选

  (此文已发表,转载请注明)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四):成为编辑

  1.必备素养

  ①编辑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最好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②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③一定要勤快,还要有执行力和即时反应能力;④编辑需要持续怀抱梦想……

  2.从日本出版社得到的经验

  无法轻易一句话表达清楚,因为每一家出版社的性质都不同,但是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何种出版社,只要丧失了“志向”便无法长续久存。

  3.编辑力的核心

  编辑的核心是策划,没有策划就没有编辑。创意从编辑的大脑某处滋生,从而展开一切的过程——策划——也就是从无到有做出一本书的计划

  虽然说写作由作者来完成,但是策划和作者是一体的,找到优秀的作者,也是编辑的策划能力之一。

  4.当今严苛的图书策划现状

  ①读者不再有充裕悠闲时间了;

  ②出版社品牌不再有效

  ③以网络为主,媒体多样化。

  5.策划三角形:判断策划的可行性

  ①有没有意义

  ②有无实现的可能性

  ③“销路”:“核算盈亏”

  6.策划内容:图书策划的切入口

  ①解读时代

  ②满足人类潜在欲望

  ③基础知识

  ④新知识

  ⑤翻译作品

  ⑥艺人书

  ⑦工具书

  ⑧对社会的警示

  ⑨学术

  ⑩摄影,绘画等图文

  7.策划技巧:培养策划创造

  ①变形、变通和加工

  ②极大化极小化,系统化和限定范围

「策划一定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如果编辑不能把自己归零,彻底成为读者,将很难做到限定范围,因此在做限定范围的创意时就要放弃多数只针对明确的对象功夫。」

  ③汇整

  ④发掘人才

  ⑤翻译

  8.编辑会议

  个人的创意还是有其界限,还需要有人在某个阶段为策划进行研究修正,这就是编辑会议。编辑会议的功能是把创意提升成策划,各式各样的策划案端上编辑会议,经过过滤打磨完成策划。

  9.站在读者的立场

  ①“将读者引入书中”,激起阅读的兴趣

  ②“让读者跟上内容走向”,制造一些故事,达到起承转合效果

  不要让读者疲于追逐文字,要穿插些逸事和插曲。就像吃饭,光吃主菜,很快就会腻,必须辅以前菜汤和甜品才有变化

  10.催稿,审稿,与改稿

  ①激励、督促、协助、夸赞,支援和哄诱都是让作者顺利完成书稿的手段。编辑对待作者,有时就像医生,要针对作者的体质对症下药,有的作者需要编辑常常上门探望,有的作者写封信去就有效果,有的只要打个电话很高兴,有的则怕编辑跟他啰嗦……

  ②审稿时的重点:有意义,经得起学术评论有影响力。有话题性,可以期待社会的回响。能够长久作为基础性知识阅读。新鲜的主题,新颖的切入点,新奇的创意,作者本身作为卖点。多年的力作,发现珍贵的资料,文笔优美。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五):读《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读《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这本书比较有趣的是从一个实战编辑的角度体验做书的过程吧,包括如何想到一本书或者一套书系的策划,编辑会议到底谁说了算,封面一般是怎样设计的,书名怎样设计才能吸引人,书腰到底有没有存在必要,编辑按催稿分为“夸赞型”和“促写型”,小标题的命名是为了让读者喘口气,一本书应该多少页印刷厂做出来成本合适,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书写才能让读者既能读进去又能学到东西。读完这些东西,再去读书,就会有一种把玩的乐趣,会去检查这本书到底是不是鹫尾贤也写的这样呢?

  看起来这是一本具有很多细节的书,说起来好多东西也不是像一些理论书籍有很多高深系统的理论,让你读完之后有个感觉,好像我什么都懂了,它提供的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事件,不是成块状或者呈团状的东西装进了你的体内,而是像是呈面或者呈网状的东西在你的体内蔓延,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不过有的内容,作者越到后面,提及也越加频繁,也不断刺激笔者的思考,当然思考也就意味着反刍,内化,收获啦!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触了读书是寻找一个“面”的联系,而非“点”的联系这个概念。书中讲到,虽然靠看录像带逃避现实、打电玩排遣无聊、上网获得信息,都可以达到目的,也有效率,因为不需要多余的手续,不会慢吞吞地急死人,然而这都是“点”的乐趣。作者举了个关于阅读小说的例子说明“面”的乐趣,不知不觉和主角同化,为小说本身感动,而发现多样价值和其他愉悦的可能性,这样的欢愉时无法从“那种专门的书和媒体”中得到的。简单的说就是不经意间发现新的可能性或者对过去的事有种新的理解带来的惊喜时读书这种功利性较小的行为所带来的乐趣。在日益讲究效率化的社会背景下,包涵太多无用之处的读书,正是在其无用之处展示了它的有用魅力。“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赞成这种读书感觉的形容。

  至于作者说如果一开始就限制、排除“无用的声音”、“无用的风景”、“无用的味道”等事物,作为人的意义本身就消失。因为毁掉了眼前无用但或许以后有重大意义的可能性。一个朝着功利化、有效率的方向前进的社会往往会远离真正的富饶。这样悲观的想法我却不能同意。的确,我们会因为追求效率而摈弃一些短期效益低下的选择,但是在放弃选择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其他有用领域来丰富我们的体验,选择还是有很多,达到富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放弃一件事所剩下的空间可由我们来选择其他事物。读书的必要性还是应该归结到它带给我们的意料之外的惊喜来讲,这是我们在效率目标变得更高的未来社会为了平衡自己和外界的一项选择吧!

  在过去,编辑通过一些多余的话和供稿人建立联系,以此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如今在少子化,和追求效率的社会背景下,编辑和供稿人的联系向“公事公办”、谈完工作就“谢谢再见”方面发展。再结合“现在学生的特征是非常绅士,不愿意伤别人的心。对人际关系很谨慎,技巧性地保持距离。”作者认为编辑中与作者“点”形式的交往可以扩展到当今社会中一般人的交往模式。并认为这种交往缺乏关心,也缺乏深入交往的可能性,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一种转型。社会在发展,人际交往模式随着社会变化而转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如同社会制度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必然的。对比前者由点展开成面的交往模式,这种只有通过广泛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还有其优势性。第一种情况,我们假设一种交往是不需要加入双方全面的交换意见。这种情况下,展点成面的交往模式要求我们在持续交往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个人情感或者背景的东西在里面,然而我们并不能确保两方都希望在此交往过程中袒露很多私人的东西,这样的交往是需要立马投入情感的,而人的情感是有限的。当不巧发生时,对于投入个人因素的人来说是一种感情浪费,对于不愿意投入个人因素的人来说面对别人的个人因素是一种痛苦。即使最后两个人都在交往中投入了势均力敌的情感,但我想这样的磨合是需要时间的。而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潜在为我们限定了在每单个点的交往中双方投入的情感是极其有限的,这种交往模式往往具有直截了当的交往气氛,而就事论事的交往形式使讨论本身绝不尴尬,不管这件事会持续多久,这样的交往并不被太多其它因素左右。后者可以说避免了浅层交往中感情投入可能造成的矛盾,交往品质比较高。这一轮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胜出。假设第二种情况,这种交往是需要交往双方投入较多的情感,产生较多的联系,有比较深刻的熟悉。撒点成面的模式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展开深入的交往,有点就有延伸展开扩大的可能。我们可以以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入交往。其实,由于浅层交往中,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成功率品质和成功率较高,我们可以得到对方比较多的信息也比较良好的感觉,这在增加深层交往的成功率上也是一项砝码,更重要的是,由于浅层交往中我们投出的感情是建立于实际存在的事情上的,而在这些事上,双方是具有一致性的,也就是说感情的延伸从共同点开始的,这些共同点由于是自然发现而非刻意寻找而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稳度的,所以深层的交往也具有比较强的稳固度和抗打压能力。所以,在深入交往层次,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也胜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撒点成面并非不赞同在交往中投入感情,也不是不赞成深入交往,只是初始我们的感情投入主要建立在显露的共同点上,和共同点联系比较紧密;深入交往也强调由较深入的浅层深入过渡,强调自然和稳固。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六):不能速成,但可以慢慢理解和领悟

  本书对于我而言GET到最实用的有三点。一是“策划三角形”的均衡。价值、实现可能性和销路不可或缺,可以笼统地理解为同样重要,编辑不能偏废其一。我们经常碰到的是过多地考虑它的价值,在实现可能性上做的像个外行,在销路上很傻很天真。二是一定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对所有事物感兴趣,并且能敏感地捕捉到很多信息背后的东西,然后巧妙地将这个变成你创意的灵感转换,不然真的会很惨,循规蹈矩,平平而已。三是我最缺乏的,就是编辑的人际学。可以说是一种意义上的客情维护了。做惯了文字工作的我已经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还是电话恐惧症。很惨。想到的补救办法是强制性要求自己,把维护客情的电话、短信交流列在工作计划中。一步一步慢慢突破自己吧!

  书里说的其实是每个编辑能遇到,并且能感受到的。对我而言书本里所说的更多的算是前辈的总结与提醒,没有新意,不能速成,但可以慢慢理解和领悟。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七):《编辑力》读后感

  《编辑力》作者是鹫尾贤也,由陈宝莲翻译,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鹫尾贤也曾是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他年轻时毅然放弃佳能的高薪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出版业。书中他慷慨的将他35年编辑工作中的宝贵经验,个人的工作回忆,特别是对编辑这个职位的理解与读者分享。这本书不仅对出版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更是每一个想要成为编辑的人应该提前阅读并认真思考的,读完之后我推荐给了部门全体同事。

  关于编辑的定义和要求,最近读的几本书都有非常完善的表述,然而鹫尾贤也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念。编辑有各种样貌,例如编字典和编女性周刊杂志的人同样是编辑,但工作内容却非常不同,漫画编辑和学术编辑差别更大,因此即使在同一个出版社,编辑的工作都相差甚远。另外,出版社的规模和领域很多样化,却通通都称为出版社,大出版社和小出版社的工作流程也不尽相同,工作环境也千差万别。这个观点让我非常有感触,身为教育产品编辑,我们的日常工作内容与大众类编辑相比要枯燥得多,日常接触的稿件大多是讲解和习题,而教育产品的发行规律也注定了选题的时效性非常的强,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然而因为教育选题不易于申报奖项,编辑个人很难得到荣誉上的满足。偶尔我也会萌生想要跨到另一个领域当编辑的想法,但每每想到教育类选题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心里又十分满足。这一点也正如鹫尾先生所说,编辑必须有乐在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志向,优秀的编辑应该用完成的作品来述说自己的志向理想。

  尽管如今的出版环境越来越恶劣,但相反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就业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并不了解的出版业。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因为出版社在就业排名中是个不错的选择,就理所应当的来应考。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出版是什么,编辑是什么,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策划能力。有的人成绩优秀善于考试,而出版社很难通过笔试面试判断出这个人的个性。所以常出现录取之后,对双方都产生困扰的情况。这两年我参与单位招聘,也面试过不少想要来出版社工作的年轻人,我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想象的出版社工作是什么样的?”然而大部分人的认知停留在案头工作的部分。

  在我们单位有几位编辑,文笔非常好,热爱读书,然而工作却没有进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性格不合适做编辑。书中,鹫尾先生提到做编辑需要的是“完整的人格”。编辑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尽量拓展自己的视野;编辑必须是策划者,是从无到有的创意人;同时,编辑也像打杂总管,能够全面动用嘴巴、手脚、头脑的,就是一流的编辑;编辑得勤快,执行力强;要脾气好,对作者、读者、老板、同事,都得和和气气;你还要心怀梦想,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你最好还要会喝酒,要健谈;自尊心强又自傲的人不适合当编辑,因为编辑常常需要道歉,即时自己没有做错,也必须一再道歉。我曾经有一位同事,才气很高,但性格也略孤僻,又一次甚至在电话中与主编大声争吵并掐断电话,这样对作者和她本人都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最终她选择了离职。如果你自尊心很强就不要当编辑,正如书中所述,编辑工作需要经常哄着他人,并且时刻准备道歉。

  鹫尾先生在书中分享了许多与作者打交道的趣事,同时也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发掘作者、如何维护作者关系、如何催稿审稿。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在和作者沟通时,不能只做点的交往,应该在各个面建立联系,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如果编辑每次都在工作的时候找作者,那么就缺少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和探索其他可能性的交流,也就无法成为长期合作的伙伴。“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是一种催化剂”,编辑只是传播者,而不是源头,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大概才能俯身下来,做一个合格的编辑。

  如今,编辑的工作环境随着出版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广更大,尽管工作流程和过去相同,但每项工作都在变。随着技术革新,时代不同,编辑必须更重视时间和成本,同时必须掌握新技术。读完这本书之后,如果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出版业的热情,那么就更努力的投入工作吧!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八):编辑是什么?

  编辑是什么?作者在第一章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你的答案呢?如果没有做过编辑,估计不会回答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当然,每个人也会从所处的角度出发,产生不一样的回答。

  第一部分最让人感触深刻的是引自A·斯科特·伯格(A.Scott Berg)的一段话:

  编辑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作品添加任何东西。编辑能做的,最多只是充当作家的手脚,为作家服务而已。编辑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身负重任。编辑不是创造,只是投注心力

  一句”投注心力“,其实也是了我对于编辑的一部分理解,一本书上市之后,少则被上千人看到,多的有机会被十万、百万人阅读。这何尝不是一种压力,而编辑在其中则需要以将一本书从策划、编加、审校、营销等过程中投入自己的心力,如果你不热爱这个行业,或者不喜欢这本书的话,那么你一定不能让书可以有更好的呈现。

  而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受人尊重的,这与编辑作为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不无关系,而且编辑也算是生产创意的人。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工作者,自然会有一些要求,作者在第一章”编辑是什么中“做了叙述,而我对一些条目也有自己的看法。

  ★编辑是优秀的创意人

  ★编辑也像打杂总管

  ★编辑需要有商业意识

  ★编辑必须乐在工作,有为社会工作的志向

  ★编辑需要有适应性,完整的人格面对形形色色的作者。

  ★编辑有旺盛的好奇心,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

  ★编辑不是熟知一切,而是要视野开阔,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

  ★编辑需要勤快

  ★编辑工作以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

  ★编辑是一种,需要”人“才能做下去的职业

  ★持续怀抱梦想是编辑必要的资质

  ★编辑也要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

  ★编辑喝酒要比不喝酒好

  ★编辑健谈要比沉默寡言好

  这些就是对于编辑的一些要求,而事实上,作者在书中的叙述过程中,也是潜在中将这些内容融入一个个故事案例之中。在其中的几点中,我最认同的有”好奇心“、”外行人“,因为很多时候,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则是一位读者阅读一本书的开始。而编辑工作中,由于由于会接触不同领域的图书,因此以一个”外行人“做的专业就十分有挑战,不过我也一直有这样的心态,如果做某一个领域的编辑,至少需要有一个领域内知识的积累过程,如果能够将此领域内的所有图书都读过,然后拥有基本的知识框架就最好不过了。

  有时,自己也会思考,如果我去招聘一名编辑,那么我希望他有什么特点?希望会是一名拥有编辑出版背景,教育背景以外语及相关专业知识领域背景的人。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能缺少对于书的热爱和理解,明白书最终为读者呈现的是知识,明白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在书中也用一章来介绍了自己的编辑从业经历,有趣的是作者是从”一般“行业转到出版社的,不过作者对于年轻时候的事情没有叙述过多,基本上作者是从三十五六成为总编辑之后,才有大量的故事,当然这也与当作者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才有更多的专业积累,能够做出更多的好书。作者在此章节中也介绍了让他记忆犹新的那些作品。作者在2003年退休,而此书也是在此时间之后。

  接下来的一章,作者回顾了日本的出版简史以及出版情况,当然也不免提及目前书店减少、读书人口减少的现象,还有书的发行量与报纸无法相比的事实。从日本出版业成立起经历的各重大阶段,作者也都进行了介绍,教育制度的改革、电灯的普及、一册一日元、圆本、电视台及周刊创刊、漫画时代等事件或现象也影响了整个日本出版的进程。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从图书的策划、约稿、催稿、校稿、封面设计、销售和宣传来介绍几乎图书出版的全流程。

  在策划中,作者介绍了判定策划价值的三角形。价值(意义、影响力),销路(核算盈亏),实现可能性,三者构成的三角形越大越好,由于作者策划的书以日本本土作者为主,因此策划及约稿的重要性就更加提升,作者分享了一些做策划时的技巧:

  ★变形、变通、加工。比如SARS发生时候,做出相关的图书。

  ★极大化、极小化、系列化、限定。

  ★汇整。各类选集、主题合集。

  ★发掘人才。写书的人更重要。

  ★翻译。主要与引进书有关。

  对于编辑会议,作者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过滤、打磨策划的过程,它的作用犹如整流器。而选书方面,作者分享了以前的很多经历和经验,作者认为”逛书店和了解出版史一样重要“”编辑需要在出书前,想到书会被放到书店的哪个位置“,甚至作者在逛书店时,看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然后就策划进而促成了一本书的形成,作者也认为编辑要和可能成为作者的人多接触,并且多看一些论文摘要、学会期刊、宣传杂志等。

  在”约稿和构思“这一章,虽然作者讲到了过去的时候,通过写信赖约稿,但我认为现在更多的是当面拜访和电话沟通。而且作者认为在成书的过程中,编辑和书的作者搭建全书的大纲骨架就很重要。而且图书作者写书过程中,要必须参与到构思中去,如果放手让图书作者去写,内容可能会变得过于专业而狭窄。

  而到了催稿这一章,则可以看到编辑在催稿中的无所不用其极,上门、写信、和他们的配合搞好关系、关在旅馆中。编辑也是书的第一个读者,编辑在阅读原稿时需要注意很多相关的问题,刚完成的手稿就像是未经加工的生鲜材料,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加工。作者提醒编辑在对书稿判断时,需要审核以下重点:

  ★写得通顺吗?能吸引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吗?

  ★容易阅读吗?能够让人了解吗?

  ★是否适度穿插小故事,不让读者感到无聊乏味吗?

  ★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心声和真实的一面吗?

  事实上,编辑在编加稿件时,如果能够以上述的要求去修改稿件,那么稿件最终一定会呈现较好的面貌。

  到了校稿和出清的阶段,编辑需要对包装书有较多的把控,一般在中国应当属于策划编辑的工作。需要对书的目标读者、销路设定、书的期望、版型、封面、上架等进行设定。也会对目录和标题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的插图的著作权和来源问题。

  编辑在审稿、润色之后,会经历发排→一校→作者校订→二校→作者二校→三校→出清→蓝图等程序进展。当然,国内的出版社相关流程,可能与书中作者提到的不完全相同,当然目前的出版流程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封面设计、书名与书腰则是一部分对外展示最重要的部分,很多读者会在第一眼就看到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讲到了和许多知名设计师的合作,以及相关的作品,也有拿了一大袋资料去设计事务所,但是一些设计师看了一眼就说不能用,然后作者又只能拿着纸袋回公司,并且每个月都会出现。而书腰所起的广告作用,也是需要去仔细推敲书腰的设计,并且能够促成读者拿起书以及购买书。

  销售和宣传的部分,作者希望编辑不能是”只要做出书来就没事“,需要考虑书的销售还有回收投资。书通过出版社到经销商再到书店,最终走向读者的顺序进行流通,而且书在商店中也会通过POS系统,让一些书通过开始卖的好,然后让各家店都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增加读者的购买。同时作者也讲述了日本的再贩售价格维持契约和委托发书制,当然说到营销,作者的时代,会更注重报纸、杂志上的广告,现今的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最后就是有关编辑的人际交往还有图书作者的提携作用,包括有作者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写稿子,还有与一些名家的趣闻轶事。其实在我理解看来,这便是出版社 与作者关系的维护,以及各类资源的不断收集和升级,这样编辑就能够获得从作者、专家、营销、书店、媒体等各类资源,而且编辑也可以建立人脉网络,来为大家创造新的生意。作者在两部分之间还对书的未来进行反思,而我认为书永远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形式。

  因为毕竟是一本日文书翻译过来,很多的作者还有书籍都不了解,不然也会有更多的共鸣。书中还有一些耳熟能详,如《窗边的小豆豆》、《哈利·波特》、《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等。遗憾的是,上边基本都没有读过。

  全书对于出版业的新人来说,可以很好的建立起全局的概念,非常值得一读,当然书中的部分内容还是以比较早的理念去做,其中有一些部分还可以展开来谈到更多。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九):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首先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本书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日本人的书有啥特点呢?实用性强,以术为先。因此,大家大致能够明白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案头书。

  如作者所写,书并非是一般性的商品,它没有多用途性,也没有普遍性。但它也确实是商品,因此注定无法逃脱商业化的魔爪。因此还是从购买行为出发来说本书的内容更为明晰。

  作者观察读者买书,如果目的性很强,一般不会翻阅,而如果目的性不强,则会看看序言、前言、目录及几页正文。我在这里就从目录的结构上做简要的介绍。

  该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回答了编辑是什么,编辑干什么,怎么做个好编辑等问题。不能说三个部分谁更重要谁是次要,但是从内容上,大致可以论断一下适合几类读者来看。

  如果你是外行人,其实第一部分对你来说更为重要。大致明白编辑平时工作的简要流程即可,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为平日里媒体塑造的编辑形象平个反。

  如果你是刚入职的编辑,可能第二部分比较适合你。第二部分分别就工作的各个流程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个环节还有可衡量的标准及工作实操,对于尽快上手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如果你是一个老编辑,或许第三部分是你最为看重的。编辑工作的心态,书籍的未来以及与作者关系的维持,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实际决定了一个编辑工作生涯的长久与否。

  不管怎样,这本书对于编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珍藏,可以随时翻阅以获新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