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胭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胭脂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5:3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胭脂读后感10篇

  《胭脂》是一本由亦舒著作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胭脂》读后感(一):《胭脂》自爱自立绽放生命之花

  读亦舒的言情作品总会给予书外读者一种貌似脱离了爱,却又时刻因为爱而顿生着矛盾纠结。她的作品少了风花雪月的情爱点缀,多了饱满情感背后的人生定义;她的作品少了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侧重,却多了着墨于女子当自强的另类情感寄托。这便是一个独特作家,带着一种貌似看透红尘,却又时刻百般纠结的心绪游弋爱情汪洋

  作为一名如此不可多得出色华人女作家,东方出版社此次相当给力地为她的粉丝分享上了一个重量级的阅读典藏系列。亦舒•众里寻他系列经典作品倾情重现。《红尘》,《胭脂》和《明年给你送花来》。如此众多的经典作品中,《胭脂》是一部不得不提的优秀作品。

  经典的重温,带给着我至始至终不变的灵魂震撼触动。在小说《胭脂》的故事中,其内容围绕这祖孙三代,清一色美女而展开。曾经风华绝代,至今风韵犹存母亲;时刻看破红尘,封闭自我的“我”;青春灿烂,貌美如花的女儿陶陶,构筑着属于她们三代人的独特风景线。于外人而言,她们是那样的迷人多姿;于她们自己而言,她们的情感线路实则走得并不轻松。而全书之中,更时刻地以主人公“我”的中间代视觉角度刻画和勾勒着所有触及得到的场景和情感。在故事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线索,有的只是那份丝丝缕缕的惆怅和触动。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有的只是那份清新淡雅,有的更是透过诸多的生活现实矛盾冲突而要反应和折射出的关于女人自我人生的定位和深思。何为美,何为幸福?不是要掳获男人的心,而是要自己的生命活的充满着自信活力。于小说之中,第一人称的“我“便是如此改变着的一个典型。从最初爱情受挫而时刻愤世嫉俗的女子,处处有如母鸡小鸡般地管教着女儿的“我”随着故事的深入而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理念看法。也难怪乎小说的最后,“我”可以彻底地改变理念,寻找属于自己灵魂的所在“胭脂”。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找回自我,便是最好的人生归宿。自爱自立,便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精彩夺目地璀璨绽放!

  读着这样的一本小说,任谁都会从言情的另一个角度解读关于人生哲理。如此一来,《胭脂》的整体定位也在瞬息间变化无穷地得以递升。这也难怪乎亦舒的小说可以被称得上是风靡万千女性的爱情语言和明世宝典。相当地耐读,相当地蕴含深意

  《胭脂》读后感(二):红颜三重奏

  亦舒常借对不同女性的比较带出自己的偏好与褒贬。

  《明年给你送花来》中自强自立的华芝子同纠缠不休的新曼琪。

  《红尘》里自由解放的如心与处处受缚的苗红。

  若说亦舒一支笔将这技巧玩到极致,却要首推《胭脂》。

  《胭脂》讲述了三代女人的命运。五十一岁却不显老的老女人,三十四岁的中年妇人,十七岁的青春美少女。她们分别是外婆,母亲和女儿,各各相差十七岁。

  外婆出身世家,看尽世间繁华,却因命运播弄,孤独终老。当年爱她的穷小子,今日已是功成名就,他亦未肯离去,对她关爱有加,却始终隔着三十年时光鸿沟,难以跨越。母亲是现代职业女性,永远在咬牙打拼,上有老下有小,最累的是她,她亦许久未曾展露笑颜。青春无敌是女儿最大的本钱,她乖巧,她淘气,她有自己不同于外婆和母亲的志向。她精明世故游走人世游刃有余,却令人禁不住担心,会上了坏人的当。

  这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故事。

  它没有《明年给你送花来》中孤弱贫女一步登天左右逢源奇遇。亦没有《红尘》中爱恨纠葛不死不休的悬疑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于是亦舒在《胭脂》中精心的描写一个个吸血小虱子的模样。一笔笔描画它们细长的腿,尖长的喙。

  病重的父亲

  关爱却疏远的母亲。

  我行我素主意坚定的女儿。

  永远挑剔永远在改变主意的客户

  似玩笑似动情的永远漂泊的富家公子

  这位三十四岁的中年妇人,杨之俊,每日辛苦艰险似走独木桥,她不肯歇息,不敢懈怠,肩负这三代人的生活重担,一失足,尸骨无存。

  看看外婆和女儿,之俊呵,顶数你最狼狈

  亦舒在讲述之俊的梦境时,提到了弗洛伊德的门徒。外婆母亲和女儿,又何尝不像超我,自我和本我?外婆永远清醒正确,女儿永远追随内心,只有之俊,夹在二者和现实之间,一仆三主,疲于奔命

  怎么可以笑她太过神经质,永远一副紧张兮兮的模样?

  怎么可以嫌弃她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从来不懂享受生活

  然而亦舒的深意不仅如此

  费极大笔力铺陈出的红颜三重奏自然不单单是这一阙乐章

  所以我们在结尾见到了三代人的谅解

  在之前,三个女人各自奏着自己的曲调,偶有合拍,亦常有相抵,经过了生活的急流险滩,她们终于达成了最大程度的谅解,终于奏出了和谐的红颜三重奏。

  也许,在亦舒的心中,结合了她们的优点一身的女人,才是最最完美的呢。

  《胭脂》读后感(三):归宿

  文中说:胭脂是女人的灵魂。于是我看到杨之俊买胭脂的时候一下子买了三盒。一个给自己,一盒给母亲,一个给女儿。杨家女子三代人,两两相隔十七,与叶家的男子上演了一场纠葛不清的感情戏,也撰写了一个女子当自强的奋斗故事。

  亦舒的作品写的总是要让人思考很多,她的文笔简单干练却又让人跟不上她的思维,于是只好看了又看。就如这本胭脂一样,从开始的写的三代人各自的爱情故事到最后和叶家的两个男子间的故事,只叫人觉得是意料之外又是清理之中。自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美女陪英雄。女人看男子的才识和财富,男子看女子个性外表。于是当叶成秋从追求母亲到改成追求杨之俊的时候,当年之俊的母亲和叶伯伯件的相互喜欢和爱情一下子就在阳光中化为泡沫了。当叶成秋的儿子叶世球追不到杨之俊转而去追杨之俊的女儿杨陶的时候,我似乎被雷到了。原来有时候在男子的心中,爱情尽是这般的。

  书中并未用多种角度来写这样一个不普通家庭,而是以第一人称“我”,三代人中间的顶梁柱杨之俊来说这个故事的.小说中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百转千回的故事起伏,有的是通过生活现实矛盾冲突来反应和折射出的关于女人自我人生的定位和深思。我是一个很关爱女儿的好母亲,可偏偏又和女儿的想法相差甚远,以至于成了女儿所想的必是她所反对的。相比之下祖母和女儿的关系倒是更为和谐一些。穿插一些陈年旧事和现实生活的相交辉映,母亲的心里渐渐放松思想遇见开明。于是她最终明白了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自己所要的归宿,就是找回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归宿。

  曾经的爱情都过去了,每个都有自己追求和幸福。之俊想明白,即使她不在对男子避之如蝎却依旧没有接受他人的爱情。年轻可以疯狂,可以去闯未来,可是年已过而立,就该要找到自己新的人生。杨家与叶家的相遇,三代人之间的碰闯纠葛如同童话慢慢消失。男人可能相信先下手为强,但是女子,便就是要有这如同胭脂一般的灵魂,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遭遇

  《胭脂》读后感(四):女人生来便是用来“绽放”的——评《胭脂》

  女人生来便是用来“绽放”的——评《胭脂》

  文/龙敏飞

  一个人要怎么活着,从来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而一个人要怎样活着才能更加精彩,却有着一些共识性的“标准”——追求梦想、达成梦想,完成人生的“绽放”。

  《胭脂》讲叙的,便是三个女人“绽放”的故事——曾经风华绝代、至今风韵犹存的母亲——葛芬,51岁;活在封闭世界、淡看红尘的“我”——杨之俊,34岁;青春年华、貌美如花的女儿——陶陶,17岁。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女人,的确上演了一段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戏”。

  女儿陶陶,天生不爱学习,爱玩爱疯爱乐,才17岁,男朋友就换了一个又一个,从一个男模到一个导演再到一个曾爱过自己母亲“我”的“富二代”……一心只爱着,没有结婚念头,这样的青春,看起来是堕落的,也看起来似乎不契合我们的价值观,但这样的陶陶,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选美大赛的亚军,瞬间成为众人关注明星……过程或许在我们看来不那么完美,但在陶陶自己看来,却是跟着自己内心走的,听从内心的呼唤便是最美的“绽放”。现实中多少人,敢于去听从内心的呼唤呢?

  母亲葛芬,一直和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藕断丝连,即便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小,但还是跟着孙女一起疯狂,当明星孙女的经纪人打扮花枝招展,绽放着人生的“老年青春”。谁说青春一定是年轻人事情?如果你问54岁的葛芬,她一定这样跟你解释。在母亲葛芬看来,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永远都是年轻的年华。这样活着,当下的老人,又有多少人敢于去尝试呢?怕是不被骂为“神经病”、“老疯子”,就得谢天谢地了。

  至于杨之俊“我”——其实是一个“女人绽放”的阻扰者。她对女儿的事事都要管着,女儿交了“男模”男友,她害怕这个模特只是欺骗女儿的感情;女儿跟导演好上了,他又觉得导演太过文艺,这样的搭配未免不妥;直到最后女儿跟一个曾向自己表白过的大男人(富二代)一起出去之后,“我”仍是各种担心,也仍是各种不理解,只是迫于距离遥远、现实的无奈,才不得不妥协。而对于母亲葛芬,自己却是尊重的,才使得女儿陶陶的很多梦想,能够得到“我”的允许,因为母亲,总是和女儿站在统一战线上,一起“疯狂”着。

  作者“我”是一个不大能接受新事物、新意识的人。然而,到小说最末,“我”还是有了深深领悟——忽然发觉女人,不论什么年纪、什么身份、什么环境、什么性情、什么命运、什么遭遇,生在一千年前,或是一千年后,都少不了这盒胭脂。其实,胭脂的最大作用,便是使女人美丽。这样,作者的感悟便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女人生来便是用来“绽放”的。想到这,作者“我”对一切,便也释然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胭脂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