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10篇
《FBI行为分析学》是一本由[美] 玛丽•艾伦•奥图尔 [美]艾丽莎•鲍曼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一):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FBI行为分析学》作者玛丽.艾伦.奥图尔曾为FBI行为分析部工作14年,主攻观察及分析犯罪行为,见识种种残酷事件,深谙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这本书是她退休后,将专业行为分析和应对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全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谨慎”及“训练谨慎”两个词来概括。书中论述了“谨慎”的必要性,同时给出了许多“训练谨慎”的方法。
为了避免风险,玛丽建议关注对信息的全面收集、审查和研究,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尽可能正确解读信息的内涵。只有这样,才有能力选择更好、更安全而且更有效的做法。在做决定的时候,需要有长远的眼光,比如要想到1个星期后、半年后、1年或3年后的影响。她建议在做决定时,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我在做决定的时候感受到压力了吗?
我做决定的时候有没有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比如压力、无助、匆忙、害怕、厌倦、情绪激烈或者爱恋。
我有没有故意找借口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正确?
做出这个决定后可能会造成什么遗憾?
这个决定在半年、1年及3年后可能会给我带来什么问题?
做出这样的决定后我能得到什么?能失去什么?可能会解决掉哪些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新问题?
我的决定对我生活中重要的人会带来什么影响?半年、1年及3年后对他们还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别人知道了我的决定,或者被公之于众了,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会给我、我的家人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吗?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选择、决定,只是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些一眼即知后果的小问题,不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思前想后,但是,如果遇到一些看不清结果的决定,像玛丽建议的这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且想想久远一些将来的结果,可能对我们的决定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当然,在生活中,我们还会有许多无能为力的决定,即:明知后果不佳,却无法克制自己选择了一条泥泞的路,这个,就不是“决定”的问题了。
玛丽的生活观,用中文的古语来说,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事,先做最坏的打算;对人,先持怀疑的态度。这种活法,可以避免许多未知的挫折,如果乐在其中,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如果不谙此道,如此风声鹤唳地看人待事,就只能算是一种痛苦了!
于我,坦言,不欣赏也无能力做到书中所述种种,反而比较认同“给=得”的为人处事态度——如果想得到什么,必须自己先有付出。如果付出了什么,也一定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即使没有得到,心里也是平衡的,不会有亏欠感。也许,“无亏欠”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富足吧,为此,无论事情还是情感,只要能力许可,都秉持“得到多少,付出更多”的态度。我想,除了父母的恩情无法对等回报外,其它的都是可以努力做到的吧。
这,也是一种自我暗示,一种寻求平静的方法,一种人生态度吧!谈不上好或坏,却适合当前的我!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二):观点很多,但论证太单一
在机场无聊时买入。我相信行为分析是可以获得一定信息的,至于作者曾经在FBI工作也能够增添一些阅读的动力。
看完的最大感触就是这本书有点像长辈在告诫后辈生活的经验,使用的手法也类似于“还记得那一年,你爸爸我遇到了什么什么,怎么怎么着”、“以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怎么怎么着”,所以你得从中吸取教训,多多注意。
这和我想象的有点出入。
例如在提出“最接近你的人对你产生的威胁往往大于陌生人”、“直觉并不可靠”这些论点时,作者会以自己经历的案件来佐证。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没有说服力,但是但是我认为更好的办法是统计多年案件的情况。例如强奸犯中有多少比例是熟悉的人,多少比例是陌生人;实验证明应对某些场景人类直觉的正确比例是多少。
事实上,对于书名中出现FBI,我更多的期待是书中会有这些相关方法、思维模式的体现。一个专业的机构在从事相关的分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会有一些行之有效,能够被重复使用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错,只是不太有用。
这本书还有个有意思的点。作者在《电影细节救不了你的命》中说:“分析师不会就爱那个整个案件的走向寄托在一个小小的细节上,更不会因此就得出一个确切无疑的结论”。我想起卷福的最爱,不就是细节分析么,那些快速又精确的判断,或许还真是只能在影视作品中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三):《FBI行为分析学》笔记
很鸡肋的一本书,几乎都是常识级的内容,重点没有深入进去说。(相信多数人更愿意看术,而不是学)
全书翻来覆去就讲了几个要点,记录一些个人觉得有用的观点和细节:
1. 时刻提高你的风险意识(想想边走边玩手机其实多危险)
2. 身边的人比陌生人危险很多
3. 人的个性是不会突变的,比如婚后暴力,不是突变,是对方本身就有暴力倾向,只是隐藏得很好
4. 危险的人都善于伪装
5. 自己说话的时间不要超过15%
6. 做决定要想长远影响,一周后、半年后、一年后或三年后(古人所谓三思而后行,减少冲动的决策)
7. 别暴露自己的弱点(经济上、职业上、身体上、感情上)
8. 有暴力倾向的人的特征:脾气暴烈、斤斤计较、挟怨记仇、容易动气、经常疑神疑鬼,纠缠一些没用的东西,把别人想得很坏,把自己的不如意全都归咎到他人身上
9. 如果第一印象是负面的,我们会努力发掘对方身上不尽人意的细节来佐证这个负面印象,而对其他优点视而不见
10. 想要获得信息,说你需要帮助,这个方法用在言语谨慎的人身上特别有效(Olivia就会说I need your help)
11. 谈话的忌讳:频繁查看短信、邮件(太多人这样干了),突然改变话题,打岔,眼睛望向别处
12. 通常情况下,抑制对方感情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别激动”、“别生气”、“别往心理去想”、“冷静一点”这样的话尽量少说
13. 听到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极重要。
14. 判断是否有心欺瞒:你有没有背板我?
-没有否认:应该没有。
-反问:你怎么这样问呢?为什么你觉得我背叛你呢?
-辩解:怎么会啊,你知道我这么忙。
-转换话题,过度否认
15. 安全防范核心:确认所需要的信息;学会倾听,提高询问技巧以获得重要的信息;评估风险;最终得出优化的决策。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四):勿轻信,用心听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但是内容上却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了。当然还是尊重作者14年FBI工作的总结。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其实呢就是提醒读者,我们容易忽视身边潜在的危险,许多精神变态的人可能会以各种伪装而接近你的生活,给你或你的家人带来可怕、毁灭性的伤害。当然,精神病人和精神变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病人或许只是精神异常、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却被电影、电视剧过度放大变成攻击性较强的一类群体,真正攻击性、危险性较强的是精神变态的人,他们平时甚至是一个比常人更正常的人,你没点行为分析学还不容易识别的出来。
总之,这或许就是一本我们处世中的一本“防身术”。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五):闪光球综合征
大部分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高估潜在的利益,而大大低估了可能的风险,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闪光球综合征”。新工作、新汽车、新房子,一个个看上去闪闪发亮,就像闪光球,我们急于想得到这些闪光球,所以就把深入的风险评估忘在了脑后。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想到了最近向我倾诉的一个女性朋友,她跟我抱怨他 的丈夫不能在她工作之余陪伴她,不能陪她旅行,陪她逛街,陪她看电视。他们的婚姻是我师母做媒的,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她当年提出的择偶条件是:有车、有房、不和公婆一起居住,收入要高于她。也就是说当年她并没有提出陪伴她的这些条件,现在她这么失望,其实就是闪光球综合征“大部分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高估潜在的利益,而大大低估了可能的风险。”当年她高估了这些物质的东西带来的利益,结婚以后才发现这些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她,她需要更多的心里上的安慰。
有句老话叫”丑话说在前面“,其实就是这个意思。闪光球综合征在股票投资上同样适用,很多时候盲目的看好一只股票,然后买入,风险也接踵而来。而在投资策略评估的时候,占比最高,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风险控制部分,简单的说,就是止损的部分。一个策略研究员的水平高低,不光看他如何发现潜在的”黑马“,更要看他制作的策略里面止损的部分是不是做的全面而稳健。只要本金在就有无数的盈利机会,而一旦本金被损失,后来的机会就都跟你无缘了。
无论是婚姻还是投资,我们都需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全面的正视问题,仔细的评估出自己承受能力,避免自己忽略了”致命盲点“。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六):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你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重庆大厦的事件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我也曾经把我写的《学会保护自己》又转发出来,同时又写了《旅行中的安全》,但是,相比这本书,当然我所写的都是小儿科。
即使我们的生活相对庸常,并不会动不动就遇上危险,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我仍然认为是必要的。另外我也认为,这本书并不只是适用于自我保护、家庭保护,它也适用于企业招聘,因为招聘到危险的员工,也是麻烦事。
我有位朋友有过亲身体验:
她和公司同事合租,同事经常有些怪异举动,比如夜里起来看电视、声响很大,还有更怪异的,都不好意思说。她开始没当回事,只以为是习惯问题,直到后来,她才知道,原来这位同事有抑郁症,平常要靠服药抑制,有段时间受了刺激,整个人变得异常尖锐。朋友赶紧搬家,逃之夭夭。
朋友后来对我说,其实她也挺内疚的,感觉自己对人的包容度不够。我想了想,安慰她说,也不用这样,毕竟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普遍具备的是和正常人打交道的经验,遇到和自己不同的人,逃跑也是种本能。朋友说,她当时的确是害怕,因为对方当时有明显的攻击性——当然也许是她多疑了。
我描述这个事情,对于抑郁症患者没有任何不敬之意。我曾经认真阅读关于抑郁症的文章,懂得他们的挣扎和困境。我记得公司里曾经有位老前辈,已经六十几岁了,身体不太好,所以离开深圳回上海去休养,在临行之前,特别找到我,希望我安排一次交流,把他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他提到马加爵的案例,说其实如果人们在平常不是那样忽略、贬斥,也许马加爵的性格不会发展成那样,所以在日常交往中,要存宽容之心。我一直感激这位老前辈,我懂得他的分享的意思。
不过同时,我也认为,宽容,要和能力、安全意识匹配。宽容不等于忽略。
所以,我一直注意对自己的防护,也会把一些骗局等发给家人看,因为有些骗局,范围相当大,比如蒙骗某个人关掉手机,然后打电话给家人说出了危险等。我也会通过一些书籍、电视剧等,了解我虽没遇到但可能发生的故事,增强自己的防卫心理和间接经验,比如郭可盈、刘锦玲、江欣燕等主演的《当女人爱上男人》、梅婷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都有可借鉴性。
回到这本书上来,我觉得里面提到的大部分内容,都非常实用,有些事,我们永远不想遇到,但是,不遇到的前提之一,是运气,但人不能保证自己一生具备好运气,所以,谨慎、自我防护的能力,还是必须要有的。不涉险地、不放松警惕、学习辨识怀有恶意的人。我们不需要对所有人都怀有戒心,但是应该懂得分辨,应该懂得直觉不是那么可靠。
在中国,没有完备的犯罪记录数据可查询,这就更需要锻炼我们的辨识能力。对于“闪光球综合征”、致命盲点、太薄弱的风险意识、太泛滥的同情心等,都应该有所警觉,而社会化网络时代形成的社交风险,更应该具备心理屏障,微信摇出来的陌生人,贸然相见,然后被杀害,这样的例子,有人把责任归咎于工具,但我觉得,其实更多还在于个人的防护意识问题。
书中的各种情境案例,都很生动,他人吃一堑,我们长一智,有何不可?很多人活得大大咧咧,也有人在我的微博下评论,说我活得谨小慎微累不累,我没觉得累,谨慎小心,是我的习惯,我不能等到自己危险了,我才后悔莫及。尤其我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即使爱冒险,也有着限度,因为我懂得,生命在,梦想才可能实现。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精神变态者的事例,这是和正常人完全不同的族群,正常人以为,如果做了恶事,晚上会睡不着觉,但对这些人,良知是不适用的。林俊踏进邻居的房门前,并不知道会遭遇到什么。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也没想到重庆森林并不是那么浪漫。
由于人与人交流时,很多问题都不可能直言相问,所以书中给出了不少提问的方式,这部分非常有价值,适用面也不仅是用于了解对方的意图,在人际交往中,也很有用。倾听尤其重要,我在参加一些交流时,往往是提问题和倾听,我不太愿意无休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那样会使别人无法表达,而我自己也学不到东西。身为企业招聘者,更应该掌握提问的艺术,也许可能在招聘之初,就能够把好关。
以上是一个读者的视点。
从出版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题,但有些地方明显粗糙,比如作者介绍,事实上两位作者都是女性,在内容中就能明了,但作者简介中用的是“他”,书中有些注释错页了,这个也是不够认真的表现。
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是本非常值得读的书。
《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七):《FBI行为分析学》读后感!
挺不错的一本书。
开始以为是专业名词一大堆的书,随手翻了下,发现是一本以边讲故事边讲道理的为形式的书,读起来挺流畅。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新闻,有两个在北京读书的大学女生去香港旅游,住在尖沙咀的一家廉价宾馆,其中一个女生在公共浴室洗澡后,披着浴巾回房间,还没来得及锁门,就被一个闯进房间的印度男子强奸了。
这个新闻让人很难过,犯罪分子是很可恶的。但结合这本《FBI行为分析学》来看,女生在自保这方面,我们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其实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的。比如,在这个案子里,首先公共浴室洗澡,那么尽量应该是选择白天。其次住宾馆一个人的时候,门应该锁上,至少要关严实,裹浴巾在家里可以,在宾馆洗完澡还是穿衣服为好。
如果你认为这些常识好像不太需要一本书来教,那可能过于武断了,书里专门有一部分是讲情境风险,它是与社交风险对应的。就是当你去了一个陌生环境中,或者是熟悉环境中,你应该怎样鉴定他的安全指数,并作出对应预案。结合这个新闻来看,受害者缺少的正是这本书强调的安全素养和经验,这些经验习得,如果都靠自己经历,那太不划算了。
书里还有几个核心观点,比如大多数人其实或多或少都在依赖本能行事,再比如大家在做判断的时候,容易陷入闪光球效应,就是夸大事情的好处,而忽略了潜在风险,你眼里看到的都是闪闪发光的东西,但是你看不到旁边潜伏的危险。这些实际都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类心理的普遍特征,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你看了书中真实的案例后,你不得不客观看待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书中关于人类行为“心理盲点”的论述让人深刻,比如当人们遇到异常情况时,就很容易合理化处理。本来是属于异常情况的,但是大脑不会理智地提醒你,而是会欺骗你。它让你想起很多例子和原因来反驳你眼睛所看到的。比如说有人在远处盯着你,这看似件很平常的事情,你可能漂亮,或者特别,或者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你看,当我们解释有人盯着你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刚才的原因。可事实上,那个盯着你的人很可能会对你有威胁。这本书并不是要你防范你见到的每一个人。而是告诫你大脑的某些你所无法控制的习惯,那种真正的心理盲点!
作者用他十几年的经验来提醒你,一定要谨慎。要注意细节。看上去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好像说的每个人都应该紧张兮兮的才叫正常。但是其实不是这样子。只是通过这些事例,让你反省日常生活中我们靠本能做决断的风险而已。一旦你认识到这种东西,你就会在每天的生活中拥有较强的自保意识。就好像地震自保训练那样,不需要你每天走在路上都担心地震回来,紧张兮兮的。但是如果你经过训练,那么地震一旦来临,你就会比别人多一重生存机会!
另外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案例,比如怎么雇佣一个安全的保姆,怎么招聘一个靠谱的员工,怎样从征婚广告的措辞来揣测这个人的真实意图,如何短时间内沟通效果最大化。这些可以说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本书还用真实的案例来给你分析,骗子,或者是潜在的犯罪分子是怎样来影响和操控你的。
作者说,坏人都是印象操控的大师。他们知道怎么给你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大部分人实际很容易被第一印象欺骗。第一印象操控术这个不必多言了。我们平时去面试相亲也是要运用第一印象操控术来操控别人的,只不过区别是我们不用来干坏事。“第一印象操控-建立亲密关系-高期望承诺-对你下手”这是作者重点提到的一种操控术,也是作者在FBI工作十来年的经验总结,很有价值。
所以这其实算一本挺不错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