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天在哪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春天在哪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5: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天在哪里经典读后感10篇

  《春天在哪里》是一本由阿乙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一):转载wumei2215:《春天》,结构也是故事

  看到新年第一本《收获》的目录,我说我最期待的是阿乙的新作《春天》。《收获》编辑部似乎也是这么期待的,所以将《春天》放在了头条

  我得承认,这是一次艰难的阅读:一个粗鄙的引子以后,一个以“我”的面目出现男人用“我老婆过去的同学作为开场白一次次地与警察周旋。警察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找“我”?因为“我”的房客春天非正常死亡了。春天是一个小姐……我不喜欢这种题材小说。当赖以生存的周遭变得越来越乌七八糟时候,小说的功能就是透一点杏黄色给我们,我以为。我还是“跋山涉水”地读完了《春天》,有一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看你云山雾罩的,不就是一个死于非命的小姐引发的围观事件吗?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将一个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的里巷故事上升为有得咂摸的文学作品的。

  你就是阿乙。

  当“我”数度聪明而又侥幸地从警察的怀疑里滑脱后,《春天》已经进入的第10小节,春天死亡的真相开始显影。只是,阿乙结构小说的手法很越矩,先给我们看的是一张冲洗过程已然完成从而非常清晰照片:“我”借与她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谎言诱骗春天跃入浑浊河水。接下来的一张:春天与“我”和让她住进来的“我”妻子小莉交恶。接下来的一张:小莉拥住再次被男人欺骗的春天劝慰着,“我”在一旁胆战心惊(当读者已经了然“我”就是凶手了,这样的倒叙还有什么令人惊诧价值?)。第4张,春天开始用她的老伎俩报复“我”。第5张,春天用当众发难的方式提醒“我”,始乱终弃就要你好看!

  《春天》的第10节到第14节,阿乙通过陈庆也就是“我”的眼睛还原了导致春天死亡的5个场景,用的是倒叙的艺术手法即将谜底事先公布,除了阿乙有足够信心觉得读到《春天》的读者就是知道了谜底也会饶有兴致地将《春天》读完外,最重要原因在于,阿乙志不在于写一个刑侦故事。我这样的读者蛮配合作家意图,随作者倒着看到春天向“我”公然发难时,很是好奇相貌平平、穷愁潦倒的资深小姐春天,是怎么俘获到老同学的丈夫的?

  接下来的5个小节,阿乙平静叙述了陈庆与春天从第一次见面到恬不知耻地交颈搂抱继而互相攻讦的过程。直到这时,我似乎才触摸到阿乙这篇小说从缥缈在作者脑海里的思绪变成读者也能感受到律动的枢机:这个社会上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无所谓爱与不爱,有所谓的只有性能力。不是吗?春天和陈庆何以反目?阿乙洞察到是因为他们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已经性无能,原因呢?欲望无度。

  从《诗经》开始一路延展至今的男欢女爱的动人故事,竟被当下的男人女人糟践得只剩下了赤裸裸的性。要不,我们顺着阿乙的叙述方式审视一下看似欣欣向荣的社会,峨冠博带之下是不是一如春天和陈庆之间的所谓情爱

  结构也是内容?看来是的。所以,阿乙他们这一代作家会不忌惮故事平庸。平庸的故事经由高标的结构包装,照样熠熠生辉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从来不相信地球末日之说,从来不相信石油用干以后人类束手无策。读完《春天》,是夜难眠,不为文明之塔倒塌之虞,只为春天。

  如果揉碎阿乙的《春天》按照我们习惯思维方式去组装阿乙笔下的春天,真是一个生活中到处能见到的人物出身不久就被父母抛弃,还未成年就处处为家又处处不是家。希冀从男人那里获得家的温暖结局却是一次次被糟蹋一次次被像垃圾一样丢弃。让这个女人于是劣迹斑斑:偷东西、撒谎、粗鄙不堪……每当在路上遇到婴儿车里的婴儿,我都会猜一猜,这个粉嫩的宝贝将来会是谁?每一个人人生出发处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天生是贱人。春天是怎么变成贱人的?

  结构里的故事原来是这个问号

  —— wumei2215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二):《春天在哪里》 看,那个孤独天才

  杂志约稿。若转载请注明。谢谢

  在这个浮躁时代,天才和孤独这两个词已然被用烂了,但还是请允许我满怀敬意把这两个词用在阿乙身上,不为别的,因为他配——貌似也只有他配。这一点在阅读《灰故事》、《鸟看见我了》、《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时不断被印证,《春天在哪里》让我再次确认。

  看这本短篇集子的时候,The Beatles的《Eleanor Rigby》在脑中挥之不去,不断提醒我:“Ah,look at all the lonely people!”——看哪,看所有这些孤独的人!在文艺青年的眼里,孤独似乎是一种标配,就像安妮宝贝的棉布长裙郭敬明的45度角仰望天空一样不可或缺。跟这些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不同,在阿乙这里,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阿乙极擅长把人心中最卑微情绪一把攫住,梳理、把玩,然后猛地推到世人面前示众——因为阴冷,所以孤独;因为孤独,所以绝望。然而世人并不理解这份孤独与绝望,反而用它来满足自己的窥探与嗜血。这一意象贯穿于《春天在哪里》所有小说的始终,又完美体现在《正义晚餐》围观路人怂恿裸体男子跳楼一节中:

  人们开始呼喊,不知谁先打起拍子,所有人跟着打起来……这来自大地的恢宏力量,像岩浆一层层、一节节,极为有力地向上涌,终于摧动他的耳膜

  最终,男子在众人的合力呼喊之下惨叫着跳了下来。

  那呼号带着他最后的希望、最后的绝望,带着放纵、自嘲、愤怒烦躁仇恨恐惧、忍受、脆弱可怜委屈痛苦恶心悲伤失落以及歇斯底里,带着人类全部的情感。接下来就不关他什么事了。

  阿乙一向如此冷静冷漠甚至冷血冷酷,这种冷硬极简的笔法起源硬汉派推理小说,在詹姆斯•凯恩的《邮差总按两遍铃》里定型,在加缪的《局外人》中臻于完美,不管是村上春树还是罗贝托•波拉尼奥,都深受其影响。而在中国,将这一风格发扬光大的,有且只有阿乙一人。

  阿乙无意做加缪二世,他只想做阿乙一世。在冷硬极简的笔法之外,他还试图挑战小说的技法。《春天》一文,如果以正常的叙事方式讲出来,是一个简单甚至乏味的故事。然而阿乙从结局倒推向开篇,在一节一节地倒叙中顺叙讲解,最终开头即是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这样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让你有着通晓真相的上帝视角,另一方面又让你在跌跌撞撞的接驳式阅读中寻找真相背后的真相,最终那个既是开篇又是结局的真相出现时,那种你明知事态会如此发展却无法阻拦的绝望便会如潮水般涌上你的心头。这种叙事方式脱胎于电影记忆碎片》和《不可撤销》,但阿乙近乎炫技的表达使得文字达到了影像效果超越了影像的力量,所以北岛才心悦诚服地说:“就我的阅读范围所及,阿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

  当然,如果就此认为阿乙铺陈阴冷、耸动绝望同样大错特错。阿乙固然不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同样不屑惨绿少年残酷青春,那些打着致青春旗号的步步惊心注定是文艺青年小时代,与现实绝缘的真空玻璃泡里的偶像剧式孤独止增笑耳。阿乙只是在白描现实,现实在他的观察之下,所谓温暖与正能量虚弱无所遁形,他只负责把这一切写下来,在这一点上他遵循的是加缪的原则:“像冰块一样,忠实诚恳地去反映上天的光芒,无论光芒来自上帝还是魔鬼。”如果说他有什么贪心,那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贪欲是我活得比身体久点。哪怕只活到一季稻子那么长。”

  这是所有以字为生的人最基本的欲望,越是看透世事的人,越会在绝望的心中开出一朵黑色大丽花,于阿乙而言,写小说正如西西弗斯与巨石角力,“小说带给我的磨难难堪越来越多。因为到今天我还没有征服它,没有扭住它的角,让它双膝着地。但是总是在这注定失败事业中,我感觉自己是英雄。”如是我闻:绝望自有绝望的力量,正如希望自有希望的无能。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三):批判性思维的文学化

  社会的大环境始终是纷繁复杂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的大环境都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也许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不过我想目前为止可能不会有人能有力的反驳我。阿乙是一位当代文坛另类的作家,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他不像陈忠实等人那样厚重,更像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愤青。

  社会问题是为全社会民众关注的,这些问题本身都是十分沉重的,可以说表现形式都是正式、严肃的,但是这种形式又很难为民众所接受。因此作为一个关注社会问题的人,我也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些人能把这些问题转变的更能为大众重视思考。《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是我看到阿乙的第一本著作,刚刚看到这本书时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和主人公一样身患精神疾病,但是读完后就会发现阿乙再尝试解释深刻的问题,那正是关于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问题,本身的精神性让人会感受到一个心理复杂和变化的过程,体会这一个过程是难得的,就仿佛是让一个正常人尝试精神错乱机会。不要认为这样做事意义的,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那么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身临其境才能全面和深刻的认识问题。《春天在哪里》是一本中篇小说集共有九个故事,它们之间看似毫无关系,但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同时在揭露社会问题,而且是毫不留情的揭露。我必须要佩服阿乙,不仅仅是佩服他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力,更在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力而后胆量。阿乙总是挖掘人心的里的东西,但是在挖掘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彻底回避社会问题的,与其回避不如直面揭露。当一个女人追寻自己幸福的时候,她在思考着什么或者她的家人在思考着什么,可怜的人即使嫁到了一个优越家庭也未必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优越的人永远是优越的。对于社会转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不断在刺激着社会大众的神经,使得大众很容易集体精神病,可以看到在很多不是非尖锐矛盾上,总是有民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过激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阿乙在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好不容易又一位男性还是被带了“绿帽子”的,而女性主人公的出现也大都不正常,不是精神病、妓女就是红杏出墙的人,可以说整体的感觉是灰色的。这样灰色的感觉实际上也是,社会得病的一种浓缩化的反映,阿乙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社会病的批判,当然这种批判并非是什么新生事物,但是当代文学化的社会批判确是不多见的,或许曾几何时鲁迅这么做过。可能我说的有些过了,阿乙或许没有鲁迅那样的有影响力,但是阿乙的文章在不断的解开社会的疮疤,让那些本就难忍的疼痛彻底疼了出来。中国社会的问题总是难以有效解决,其中一个根源就是文化温和性或者也可以称为懦弱性,大家都甘于相信事情总会好的,因此没有人愿主动致力于解决问题,并且大家还都有顾虑就是“枪打出头鸟”。因此必须有这么些人愿意把社会现实放大,并以吸引眼球的形式放大,对于物质的无限追求已经成为某些女性结婚基础和基本价值观,而社会中的某些阶层也在不断的放大自己的特权,试图让自己的优越性更加的露骨,这实际上是愚蠢的因为那将加速其特权的终结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它更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并且是针锋相对的思考有时是毫不留情的揭露。因为社会问题的存在往往是长期积累结果,很容易让大众麻痹不容易发掘,加上特殊文化背景作用,更难以让这些问题被尽快的发现和着手解决。文学本就该保持多元化的发展,不是美文、靓词才是文学,它更多的要表现为对社会的透视和对大众的关怀。总之,阿乙是一位值得我尊敬和继续关注的作家。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四):复制的存在——评《春天在哪里》

  想读一个作家的最高水平,读他的代表作可能是一个不错方法,虽然有很大一部分作家最好的作品未必就是最出名的作品,但他最出名的作品则一定代表最多数读者对这个作家的认识。而要想在最大范围内了解一个作家,读他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对于大多数作家而言,短篇小说集往往都不是他的代表作——当然也有例外,也有一些作家是以短篇小说传世,不过除了莫泊桑以外,这些以短篇小说传世的作家基本就是不写长篇的。而不论是不是写长篇,一个人的短篇小说除了不能充分展现架构作品的能力之外,他的选题趣味和思维维度却是可以充分展现出来的。选题趣味代表他喜欢什么,同时也代表哪些读者会被他吸引;而思维维度则暴露了作家是不是有深度

  上面这段话的最后几句是我抄的。不过我却不以为耻,因为我没有抄别人,而是抄了我自己。抄自己其实也不光彩,但有时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一个作家也好、艺术家也罢,不管他多么有想象力,他也只能有一个思想。而这仅有的一个思想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思想维度、境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等等,而这些则都会体现到他的作品里。所以看起来就像是在抄自己。就拿我本人的书评来说,我的语气、观点虽然也有变化,但总体来说仍是对自己大范围的复制,而只有小范围的变化,当然,这个小范围的变化可能就是我的进步。而这大范围的复制做得多了就变成了我文字的识别度,或美其名曰“风格”。反过来说,凡是形成了风格的作家和艺术家(本人不在此列),其实都是对自己的重复。就像汪峰永远在和这个世界对抗,而许巍则永远是在逃离这个现实以至于几乎出世成仙。作家也是一样,鲁迅永远在骂,马克·吐温一直在讽刺,欧·亨利总是有一个属于他的结尾。

  而阿乙,则始终徘徊在存在主义的道路上。

  第一次读阿乙的书是《下面,我该干些什么?》,读完了之后我写了一篇评,题目是《一部存在主义的仿作》,对这本书在很大范围内重复加缪的观点而提出了我的看法。没想到,那篇书评发表在豆瓣上之后被阿乙转载,并说这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一篇差评”。其实我批评他倒不见得是多讨厌他,实话说我也部分持存在主义的观点,而古今中外所有作家中我喜欢的一位就是加缪,所以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阿乙持欢迎态度,所以我才会又读他的其他作品。

  于是我就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春天在哪里》。

  其实在读前几篇的时候我很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这几篇也有点宿命论的意思,而宿命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和存在主义有点关系,但是故事毕竟还是很耐人寻味的。而且阿乙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很能创造出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比如《杨村的一则咒语》中那碗稀稀的粥、《正义的晚餐》里两个没有做爱心情的人摆出的做爱的动作、《午后》里安安咯咯的笑声……都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直到我读到本书九篇小说中的第六篇《北范》,我忽然感觉到那个被我批评为存在主义的仿作的阿乙又出现了。在这篇小说中,主角范如意常常做一翻长篇大论,而其主旨仍然是存在主义的观点。而且我觉得范如意的长篇大论非常眼熟,似乎阿乙在某个作品里写过这种,大概就是《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里写过吧,我不记得了。

  《北范》唤起了我对阿乙固有的认识,于是我又重新审视起他的这些小说,觉得都是有存在主义的观点,或者有加缪的思想在:《阁楼》,一个女人想永远操控世界、操控她的女儿,却得到了她女儿最彻底的反叛;《发光的小红》,曾经的有钱人、大美人,最后都敌不过宿命;《正义的晚餐》,一场最惊心动魄的捉奸戏最后却变成无聊的游戏;《小镇之花》的立意和《发光的小红》差不多;《猎人》是本书最后一篇,却也是最“存在主义”的一篇,主角耗尽所有的力气去对抗失恋的痛苦,最终却发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就连痛苦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和西西弗的故事又是多么相似!

  虽然这本书里很多篇章都有存在主义的影子,但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阿乙的世界观就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改变他的世界观。其实我的世界观也是这样的,我对人生和宿命也是同样的看法,所以我也非常理解阿乙写的这些东西。一个艺术家,总是在多数复制自己的情况下前行,所以我只能说:阿乙先生,就这样写吧,这样挺好。

  我唯一要补充的一点是,阿乙先生可以把小说写得存在主义,却最好不要去带着存在主义去写小说。比如《北范》这篇,因为过多地注入了哲学观点,而使得这篇成为全书当中文学性最弱的一篇。我个人一直觉得萨特和加缪比起来,萨特是一个一流的哲学家,却只是一个二流的文学家,因为他的文学过于哲学。这一点,也请阿乙先生多注意才好。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五):春天在哪里,阿乙在哪里

  我原来几乎没有看过这类小说,甚至电视剧,电影也没有涉猎,动漫也只看过柯南……

  所以这次看这本《春天在哪里》一是被他的宣传语所吸引:情节急转直下,带有一种原始的恐怖……,我就好奇地想体验一下什么是原始的恐怖。再者就是看到作者的介绍,发现作者很有来头,是属于拿奖拿到手发软那种。很久没看文坛新人写的小说了,所以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智商,结果我就发现,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

  全书一共9篇小说,我更喜欢,或者说读得比较舒服顺畅的还是第一篇《阁楼》,故事的结局真的是出乎我意料,一开始对朱丹病症的描写让我觉得作者有点故弄玄虚,好好的人有那么诡异的病症,是不是有点哗众取宠,后来真相大白之后才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开头的描写也是和后面呼应的,而且文中有很多伏笔和铺垫我初读时完全没有看出来,得知结局后又细细地读了一遍,才知道作者的别有用心,苦心经营。

  至于同名的《春天》更是看的有些吃力,很多铺垫和寓意都是在别人的书评里看明白的(原谅我的浅薄……), 结尾确实又是一个出人意料。

  但是我想我没看太懂这本书并不妨碍我感觉这本书写的不错,因为比起什么遣词造句,故事的可读性才是最吸引人的,尤其是故事的结构架构的非常有技术含量啊。很久没看到这种让我看了一大半还没猜到结局的故事了。

  也不是读不懂的书都是高深,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才是能力。原来郑渊洁说过:“相片洗出来发现花了,不是被照相的人动了,就是照相的人手抖了,写文章手抖不会造成文章不清醒,但是如果脑子抖了就会导致文章模糊,一个作家用母语写作,写的连他的同胞都看不懂,就证明他脑子抖了。”

  经鉴定,阿乙的脑袋很稳定,很强大,很变态。

  几乎每篇小说都死人,所有的文章都有一点扭曲——无论从主人公们身处的环境还是各自身体心灵的残缺,但是文章却没有给我灰蒙蒙的感觉,像我看村上春树的故事就感觉有点压抑,可能是故事的惊悚性和悬疑性远远超过了悲天悯人的情绪,所以很少见的读后我没有唏嘘长叹,而是紧接着再看一遍,看完后不得不再次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六):阿乙、阿丁傻傻分不清楚

  呃,喜欢阿乙和阿丁的朋友就没有一个像我一样搞不清楚这两个人谁是谁,谁写了什么的吗?两个人都有种小镇气息,都有种让人窒息的压抑,还好,没有阿甲。

  还是说回作品本身吧。《春天在哪里》收录了阿乙从2009年至2012年写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总有点聊斋的感觉,尤其是在小说的末尾,阿乙时不时的写上“感谢某某某给我提供的故事原型”,那种渗得慌的感觉确实让我有点不寒而栗。整篇小说,我比较喜欢前面的《阁楼》和《杨村的一则咒语》,我不知道是因为人的喜新厌旧,还是编辑深谙人心。

  《阁楼》讲的是一个懦弱的女子一辈子都在母亲的淫威下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即便婚姻也由母亲做主,然而事情发展到后来,才发现女子竟然杀死了自己的爱人。这不是侦探故事,但写得比侦探故事更为荒诞,弱女子的战战兢兢,老妇的强势,最后疯了的老妇,一切又合情合理。没有比这更深入骨髓的描写了。

  当然,小说还依稀能看见在《鸟,看见了我》里面的阿乙。比如《北范》描写的就是一个民间科学家,当然,他不制造什么潜艇、飞机,他研究“大哲理”,比如今天的光是过去的光,大爆炸等等,这使我想起了在《鸟,看见了我》里面的研究时间的人,那人首先觉得时间短暂,然后又发现时间太多,人们的任务就是在“杀时间”。两个故事呼应在一起,让我能感动一个在俗世中努力思考的人的苦恼。

  当然,还有《春天》,这篇文章应该也是整个短篇集的中心。然而叙述手法上,看一眼就让我想起了《记忆碎片》(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4447/)。不知道算不算效仿,一会儿倒叙,一会儿插叙的讲述了一个KTV女人的故事,其落脚点依然还是如何将人看成人。

  在最后,看到了比目鱼的推荐语,比目鱼说,阿乙坚持在暗中写作,就像《肖恩克的救赎》一般的生命是坐牢,一般是挖地道。我想,这样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所需要的依然还是在夜半的前行,虽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轻松。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七):阿乙的《春天在哪里》

  正如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灰故事》所预示的,阿乙所有小说都是灰色的。

  从《灰故事》崭露头角,到《鸟,看见我了》技惊四座,再到《下面,我再干些什么》尝试长篇创作而陷入泥潭,然后到这一本《春天在哪里》。阿乙在小说的原野里突围前进,有占下山头的时候,也有茫然四顾不知前路的时候,但重要的是,他一直在写,并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他是把小说作为命运来面对的,他一直在各种文本里吐露困境,现实生活的压力,长篇小说的无法驾驭,他毫不避讳的坦言自己的失败,并且“总是在这注定失败的事业中,感觉自己是英雄”,他是真正的献身小说的人。

  阿乙和很多70后作家一样,既没有赶上80年代的文学热潮,也没有享受文学商业化浪潮的甜头,他们被弃置在中间,默默生长。他们不是学院派,也不是苦吟者,从绿妖去年做的《最读书》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漫长的沉寂期做过很多和作家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韩松落曾经在养路队呆过,阿乙则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体育编辑,而在这之前,在还没有去北京之前的日子里,他是一名警察。虽然每一个作家也许都有自己的史前史,但阿乙作为警察的经历在他的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他总是在写案件。那些发生在县城、小镇上的,有着浓重的法制日报色彩的案件。他钻到案件中间去,或者从天空俯视下来,缓慢的看着案件的发生,不评述,不激愤,只是看着、描述。把人性中最灰暗的地方搅得七零八落给你看,并且,他的小说有很强的宿命感,一种必须要走向悲剧的倾斜感,从第一句话,你就可以感到。

  比如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阁楼》,他是这么开头的:十年来,朱丹接了母亲无数个无用的电话,唯一一次拒绝的,是一次可以避免自己死亡的报信。

  比如《杨村的一则诅咒》,他是这么开头的:一只虫子贴地飞行,在这个世界莫名失踪,一只鸡跟着失踪。

  比如《正义晚餐》,他是这么开头的:吕伟朝西走的时候,彭磊在朝东走。他们交会的时候,想的是同一个女人。

  我们就从这三篇小说,走近些看看阿乙。《阁楼》讲述的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一个女人在要结婚前夕与前男友争执而将他杀死分尸,藏在自家的阁楼十几年,最后终于被发现。《杨村的一则诅咒》讲的是杨村的一对邻居因为一只鸡的丢失而起了口角,她们在雨中争吵,破口大骂,赌咒,如果事实不是像自己说的那样,就让自己的儿子不得好死。吵架的第二天,走丢的那一只鸡湿漉漉的回来了,而过年的除夕,这一家的儿子回到家里,死于尘肺病。《正义晚餐》讲的则是大家常见的题材,捉奸。吕伟捉奸成功后,命令妻子和妻子的小男友在自己面前做爱。

  这三篇小说里,都有人死亡。在阿乙的小说里,死亡几乎是常备品。与死亡一样常见的是他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灰色,这些灰色附着在封闭空间里,小镇,村庄,一个家庭。而与此对应的,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感到无聊,很多时候,并没有谁在做决定,而是有一只命运之手操作着他们,一步步踏向毁灭。

  阿乙不厌其烦的描述着小镇上的奇闻怪案,挖掘普通生活中阴暗的深渊,某些时候,你能读出和苏童、毕飞宇相似的味道,但是苏童是潮湿的,毕飞宇是干燥的,而阿乙的故事则像夏天的阳光所遗漏掉的,挂在某处已经破败房屋梁架上的蜘蛛网,明明是夏天,但这里发冷,层层叠叠,但分明有可循的足迹。

  能够搭建起这一座座屋子的是阿乙的文字。不得不说,阿乙的文字感极好。什么是文字感?这只是我胡诌的一个词,说白了就是他总是能写出特别漂亮的句子。他的句子是碎的,每一个句子都有豁口,一句连着一句却牢牢咬合,形成强大的张力。他总能写出让人拍手叫绝的比喻,但有时候,这些句子会喧宾夺主,抢了小说本身的风头。

  还有一点,他的开头比结尾好,故事刚开始时,有力而饱满,但行文过半,元气就开始涣散,很多时候是草草收尾,不免遗憾。他才气逼人,但很多时候,他自己也架不住这才气,反被才气所累。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小说带给我的磨难与难堪越来越多。因为到今天我还没有征服它,没有扭住它的角,让它双膝跪着地”。

  阿乙确实遇到困境了,灰故事好看,但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不止他自己,观众也会疲惫。而且在这本小说集中,质量非常不平均,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篇,剩下的六篇都不能说很好,特别是《发光的小红》,完全立不起来。

  虽然这不是阿乙最好的小说,但不妨碍我仍然要看它,他的小说里有一种真,一种来自底层的变了形的真。我希望更多的看到它们,希望阿乙的春天就在下一本书里,而我也将一同前往。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八):模范青年阿乙的别样《春天》

  自从习惯在网上买书后基本已很少再进实体书店,即便偶有路过,也总是自我强迫般的按捺住心中那股“为什么不***进去买一本书”的冲动。距离上次去书店差不多已然有两三个月了,上次破天荒的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小仲马的《茶花女》。完全是在头脑冷静的不能再冷静理性支配的情况下完成的购买举动。买这本书,只是因为一个作家:阿乙。确切的应该这样说,买书的主因是基于我的偶像阿乙老师。我一直在重申我是一个特别“势利”的人:我的尊敬基本只体现在那些让我打心眼佩服的人。所以独看到我自大的人,只能说明····

  阿乙说,“文学史是滚动式发展。影响我的作品,一部是《局外人》,另一部是《茶花女》。《局外人》模仿《邮差总按两遍铃》,《茶花女》模仿的是《曼侬·雷斯戈》。”

  后来,也就是阿乙的上一本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阿乙自称这本书是完全是完全基于对加缪《局外人》的模仿。因为那本书的书名,我还一度以为是模仿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因为《发条橙》里面的主人公阿历克斯的口头禅就是“下面我该干些什么”。《下》这本书让他完成了一次对偶像的精神追赶。作为一个细心的读者,我一直在阅读阿乙小说的过程里,细细的找寻着阿乙小说里面的模仿痕迹,也一直在比对着自己跟他的差距。

  我曾经在一篇博客上看到这么一张图片:显示的是一张阿乙自己批注过的《茶花女》的首页,上面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写满了各种眉批横批各种批,比胭脂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批注《水浒传》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的架势。看到这图片,我当时真的是五雷轰顶,这是我头一次知道原来这他妈才叫看书。当时看的我特别特别感动——不读书人终其一生也不会体会的那种感动。《茶花女》那本小说之于阿乙就如同《漫长的告别》之于村上春树:都被他们反反复复的无数遍的看。阿乙说自己也买了很多不同的译本。这就是我看到的阿乙这个作家的为写作下的苦功。

  阿乙跟冯唐算是同一辈的作家,但是两人的风格却大相径庭。冯唐是那种不拘泥于形信笔拈来的天才型写作者。阿乙明显没那么好运,一副用功拼命的感觉。他的小说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很深的斧琢气或者说匠气,感觉那每一笔每一句都像是米开朗基罗在雕刻石像一般。我看他的书常常能浮想到“深夜一盏昏黄台灯下, 一个抓耳挠腮愁眉苦脸的中年人在为正在写的书中的一句一词反复斟酌”的场景。这就是我与阿乙这个作家的连带感。好的作品总是能跟读者产生诸如这般的连带感。

  再回到《茶花女》这本书。那本书买来后,我被一直以来不能驯服的惰性囚禁在通往那本书的大门之外,每次都只是读了个开头。

  然后,阿乙的新作《春天在哪里》这部短片集出来了。我在第一时间到亚马逊上订购了,完全是建立在不需要了解内容是什么的基础上订购的。有的作家就是这样,他出书,我永远都不需要绞尽脑汁翻看书评和简介的去找一个值得购买的理由,我只需要出于一种惯性使然,然后Just buy it就欧克了。因为我相信能写出一本让我认为好的书的作者,其本身对作品肯定有着严苛于以往作品的要求,除非他自甘堕落,愿意把读者当傻逼看。全书共分为九个短篇,截止昨晚,我已经看完了五篇。每一篇都恨不能大声朗诵给身边的朋友,当然囿于技术上的难于操作性也就只能给身边人推荐。

  昨天一天我看了三部短篇,菲茨杰拉德的《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以及阿乙新作里的《正义晚餐》和《春天》。我已经很少有过读完一本书兴奋难耐的情绪失控。看完《春天》这部短篇后,那种难于言说的悦读体验就破空袭来紧紧包裹着我。当时兴奋激动的恨不能随便找个人拥抱庆贺。比之菲茨杰拉德的那部短篇更好。这部短篇好在不论是叙事结构上还是文体描述上,都绝对一流。

  叙事结构上这部短篇跟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典型的先给出故事结尾,然后再一段一段的逆推回故事开首。这种小说技巧,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也没少用。因为叙事结构的先天问题,所以刚开始的阅读过程中还频繁出现磕绊,但是当我理顺之后,那种磕绊本身反倒像是变成了一种附加的福利。再谈叙事笔法,阿乙的小说基本都有着明显的外国文学的色彩,尤为擅长精妙的打比方。单就打比方这种写作技法而言绝对不遑多让于村上春树。如果把一本小说的叙事结果比喻成一个人的骨架的话,那么写作技巧本身就好比这个人的外貌。单是光有写作技巧和叙事结构之于我这个挑剔的读者还不够,我反正更看重的是小说由内及外而折射出的魂,这些一般都特别闪耀。《春天》这部短篇以一个妓女的由生到死的过程为故事主线,借由这个妓女的生死作者探究了哲学上的一些存在意义。这种小说本身延伸出来的哲学意义,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你延伸的好的话,读者承你的情。延伸的不好的话,那就反招读者厌烦。不过阿乙成功做到了。这本书明显的有着向《茶花女》致敬的意思。虽然我没读过《茶》,但是我知道玛格丽特跟《春天》这部短篇里的女主角春天一样的妓女身份。

  看的小说不多,但是我已经远不能满足于那些纯粹讲好故事的小说。因为如果只是纯粹奔着一个故事而去的话,跟我无脑般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还差个什么样:不都只需接受文字画面的浅传达浅接受吗?所以我更加苛求小说故事意外的内容延展性和哲理思辨性。我特别不能接受在阅读过程里喝作者频频倒下的白开水这样的事实。

  最后再捶胸推荐一遍这本小说《春天在哪里》,如果你有足够兴趣且愿意不妨一试的话。

  :《模范青年》是阿乙老师写的一本书。这里的模仿青年指代他。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九):阅读春天

  阅读春天,我一开始是越来越失望的,尤其是一篇发光的小红,让我失望。作家费了九成的力气铺叙,末了芝麻开门却是轻飘飘的一团空气,实在是没意思。没分量,价值观很苍白,不是我能理解的感伤。

  北范则是有天涯的莲蓬鬼话的范儿,范如意如果在那儿发个帖子,应该也会被加精。他是小镇的疯子,但是天涯的众多楼主之一。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众多疯子中的一个,自以为解读了世界,但都没拿出解读世界的证据。也许是天才,也许只是一个疯子。但我以为阿乙没有重在写人,只是想写一些世界观罢了。

  阿乙写了很多的人性,但很少有具体的人。主人公多是一些普遍人性的导体,普遍压抑和欲望的导体,没有一个人以独特的性格面目清晰的出现。比如阁楼,朱丹杀人藏尸后的灵魂痛苦是一种普遍的痛苦,普通人都有的人性的一部分。朱丹本人就是很多小镇上流社会妇女的平均。这可能也是让人觉得他的作品都灰暗阴冷的原因之一办,他很少写什么独特的魅力人格,没有具体属性的亲近感。

  阿乙写压抑的小镇青年时,四处潜伏着自己的情感。我看模范青年,悲不能抑止。

  但阿乙写发生在远方的犯罪事件,比如汽车爆炸案件、阁楼、下面我该干些什么,则冷漠疏离,抽丝剥茧,把人人(包括路人和围观者)清晰的描摹。一个小动作里隐含的情绪用一两个精雕细琢的词(一般是描写动作)赤裸呈现。作家其实扮演着全知的角色,但不为所动的看和呈现。天性冰凉。

  似乎每一个故事他都把节奏感把握在自己手里,就像西方的交响乐一般。每一个章节的节奏都有讲头。他是一个小说家。但我现在不敢说他是一个“人”家,因为我总觉得他讲述的人都缺了一种让人感觉真实的某种要素。不可爱。福尔摩斯探案原本有趣但不可爱,自从大家脑补福尔摩斯和华生搞暧昧,才有点小意思在里头。人的感情中的温暖是很真实的,应该也不肤浅,因为我以为文学是表现人的。

  春天则是真的好了,人物好,结构好,更好看。春天没主动说一句话,但春天的性格,春天的性格成因,春天的被侮辱和被损害都清楚了。阿乙如果写侦探小说,应该会很牛叉,但人家还是纯文学。他应该是纯文学里的侦探家,侦探的是深深的人性。

  我很有印象的是春天把很多小玩意都藏在席梦思床垫下,如此深的羞耻,比我当年寄住在别的繁华家庭更甚。

  不知道阿乙以后会写些什么,往哪儿去写,但愿他能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题材。我觉得我是个成长的读者,一年前踮着脚遥望阿乙,现在可能稍近一些。阿乙需要更好,我现在这样以为。

  《春天在哪里》读后感(十):生活是一切故事的胜利者

  国内文艺圈特别爱做的一件事就是贴标签,比如我们喜欢把导演分为“第几代导演”,对于作家,我们也总爱贴上年代标签,称之为“几零后作家”。而我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群体是“70后作家”,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都有一种心灵激扬之后的冷静的、深层的思考,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不浮躁,不故作矫情,不虚妄。

  70后作家是一个不事喧哗的庞大、成熟的群体,群英荟萃,好的作品自然不计其数。但是囿于我本人贫乏的阅读量,我不可能涉猎到每个人的作品,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比较欣赏的70后作家有五位,他们分别是葛亮、徐皓峰、路内、徐则臣和阿乙。下面将逐一介绍。

  葛亮,执着于他的六朝烟水、盛世游离,从《朱雀》到《北鸢》,他将与南京这座城有关的记忆留在他自己的小山河里。

  徐皓峰,或许他更为人熟知的是他导演的身份。但我固执地认为他就是一个作家,一个把汉语文字玩的炉火纯青的好作家。他的作品里藏着一个消失的武林,藏着一个看的清世道人心的江湖。

  路内,很多人把路内的“追随”系列定义为成长小说,我更想说这种评价太狭隘了。他的小说,他笔下的青春,不仅是年华,也是灿烂的心事,不仅常常受伤,也饱含生命的觉悟。

  徐则臣,他的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而他本人更是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他的小说自由而自然,却能穿过纷扰的现象,敲打生活的要害。

  最后重点谈谈阿乙(不是日本的乙一哦,虽然都比较“暗黑”)。他的故事总是充满着小镇特有的情调,这也许与他生长于小县城有关。那种情调并非一花一草的浪漫,也不是大城市里的喧嚣,而是隐藏在市井的特有的陈腐之气,是一种人们活在自己的圈子中,不能也不可能逃离自我宿命的悲凉。

  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总处于萧条的认命状态之中,生活给予什么,他们就忍受什么,性格上的乖戾在沉默中积攒,然后爆发出来,像放气的皮球一飞冲天,随即迅速的坠落。人忍得太久,总像斗兽场里的野兽,阳春白雪,也看得心生恶意。这种恶被隐埋在每个角色心中,如衣袖里的针脚般时时刺痛,于是他们都变得不再光明,而是被阴影笼罩在灰暗之下。

  今天看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春天在哪里》就是阿乙典型的“志异”作品,收录了九部小说,故事的原型大多来自他与闻的民间轶事,情节急转直下,带有一种原始的恐怖。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都站在道德与法治的灰色地带:《阁楼》中被情人骚扰而最终选择杀戮的朱丹;《杨村的一则咒语》中因为发毒誓难以收场而偷偷杀掉家鸡的钟永连,亦或是《正义晚餐》中对婚外情妻子极尽羞辱的教授……

  阿乙的文字像一把短刀,剖开每个人残破不堪的生活,为大家揭示着这样的事实——这个世界真实的颜色,暧昧不清的灰色地带。人们若想生活下去就只能咬死一个“活着”的目标。

  这感觉像什么呢?在小泉八云的《怪谈》中收录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要被斩首了,他扬言自己会化作厉鬼报复所有的人。监斩官说,如果你滚落的头能咬住面前拿块石头,我就相信你的仇恨。罪犯于是全神贯注在眼前的石块上,到了砍头的时候竟然真的在一瞬间咬住了石头。

  《春天》是《春天在哪里》中唯一的中篇,篇幅最长,也是最能体现阿乙风格的作品。故事围绕着春天的死亡展开,揭露了在春天的生命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故事也不存在任何的解密,阅读到中段大多数的读者就已经知晓了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而在我看来,阿乙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塑造了一个相对光明的角色,那就是死去的春天本人。尽管她的身份是ktv的小姐,性格又看似偏执疯狂,却在本质上最单纯地追逐着爱。在丢戒指事件之后,马勇拦开要打她的毛毛时,春天的眼中“闪出一些欣喜来”;之后她执着在陈庆是否爱她上,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甚至恶狠狠地说着,“我死给你看”这样的话,我相信这是一个爱情疯子所做的最执拗的宣言。

  但当然,在阿乙残酷的故事中春天死去了,这个疯狂的咬住爱情的女人死了,所有的苟且却还存在着。那个本以为会同她一起赴死的男人却还活着,那些存在于她生命中看似无意义的过客也都活着。残酷也好,无聊也罢,阿乙用文字以匕首刻出的真实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通过对这个事件抽丝剥茧的演绎,他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最本质的荒诞。

  那个囚徒的故事还有结尾。因为诅咒惶惶而不可终日的百姓去找监斩官,监斩官却表示囚徒已经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了石头上,一鼓作气之后根本就不会有怨念释放得出来。这似乎解释了所有的故事,存在于真实和文字间的,读者瞬间理解了为何钟永连在儿子死后还执着地在意曾经的误会(《杨村的一则咒语》)、莉丝如何收起自尊去忍受婆婆和丈夫的打压(《小镇之花》)。生活是一切故事的胜利者,人们必须熄灭心中的火焰,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希望,紧紧地挨在它规定的道路旁边,继续活下去。这就是真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