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幻世浮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幻世浮生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5 05: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幻世浮生的读后感10篇

  《幻世浮生》是一本由(美)詹姆斯·M·凯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幻世浮生》读后感(一):天呐,詹姆斯·凯恩酷过头了。

  作为一名黑色题材类型小说家,詹姆斯·凯恩很少让他的小说人物说“操!”,(大概他觉得操这个词太虚张声势)但却能让每个看他小说的读者忍不住冲书中人物竖起中指喊一句:“操!”(或许面对詹姆斯·凯恩我们都有点虚张声势) 这家伙几乎没有同情心,连基本的善意怕是都没。笔下角色要么是沉沦欲望混蛋,要么是愚不可及的失败者,凯恩似乎对自己不具备怜悯心的特点不屑掩饰,总归是一副“在我看来,生活就是如此。”的调调。看了一些评论,都在同情米尔德里德-------无私母爱啊,大萧条时期人性百态啊。。。。。。诸如此类解释在我看来实在有点”二“,有点背凯恩道而驰。说实话,从第三章开始,詹姆斯·凯恩不就用一段fucking告诉读者,这是个没什么原则女人,对女儿付出只是为了满足她自己的虚荣心,她是挺有头脑,但沉湎幻觉优柔寡断,所以凯恩毫不留情地让蒙蒂上了她以及她女儿,就是要讲一个道理,别指望这样的人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主角外,也不要以为这本书里的其他人会好到哪里去,没有人值得同情和欣赏伦理观和亲情都是笑话,看上去再友善的女人们也可以不择手段男人们要么是老狐狸,要么是软骨头。凯恩没有特别强调恶意,但几乎处处可见恶意。在我有限阅读经验里,大多数作者对自己笔下人总会有点惺惺相惜,但这点似乎在詹姆斯·凯恩这里完全不奏效。没有什么好家伙,也没有什么英雄魅力谎言,所有看上去美好东西背后都隐藏着不堪。即使如薇坦这样的恶女(凯恩好像对这类女性独特偏好)也别指望她总占上风,十五章里,薇坦经纪人扇出的那个耳光换做别的作家,未必扇的出手。但凯恩就是让她挨了那么一下,毫不留情。(真的,同凯恩相比,连一贯酷酷的钱德勒也变得娘炮了。更别提布洛克、艾尔罗伊了。) 不晓得是不是因为觉得嘲讽低级,同情很低级,凯恩几乎不在小说里说(犯罪小说家最喜欢套路好听俏皮话,为人行为定义更是低级,“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一切全都出自....” 詹姆斯·凯恩甚至连这样的暗示都没有。在凯恩笔下的世界,只有生活本身才值得书写,如果你暂时获胜,那大概是你脑袋好使运气不赖拥有美貌或者有个有钱老爸;如果你失败了,对不起,你一定是太蠢了。人是欲望动物,生活是欲望的产物,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好讲的。 这是我看詹姆斯·凯恩的第二本书,老实说我实在没办法喜欢这个作家,也许是因为詹姆斯·凯恩酷过头了,抛开那些不值得再说的写作技巧绝对精准对话,毫不拖泥带水心理描写,以及几乎没有生硬刻意的环境铺垫。)他过分实际残忍、缺乏信任、对世界和他人充满敌意。这样的人我只会离得远远地。但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如果说《邮差总敲第二遍铃》还不够丰富,(起码在我这里,那本书更像是詹姆斯·凯恩的试水之作)《幻世浮生》显然詹姆斯·凯恩挽起袖子干了票大的。尽管我想要吐槽这个译名一点也不“詹姆斯·凯恩” 。 PS:别以为结尾俗套,也许詹姆斯·凯恩有点力不从心,但米尔德里德和伯特重修旧好绝对不是什么happy ending,詹姆斯·凯恩显然在说:“蠢货们才会抱团取暖。” 你看薇坦和蒙蒂已经远走纽约。

  《幻世浮生》读后感(二):肥皂剧社会剧的奇妙混搭

  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詹姆斯•M•凯恩何以被归入“硬汉派”小说家的行列,甚至连凯恩自己也不明白:“我并不属于什么派别,严格写实的也好,不严格写实也好”。所谓“严格写实”,是评论家们武断地将他的写作风格归之于海明威。事实上,如果单从题材来看,我们便会发现凯恩最优秀的那几本小说(如《邮差总按两遍铃》),有作为犯罪分子的硬汉但无凌厉逼人的侦探,有动机失之单纯的凶案而无精彩绝伦的推断,莫说“硬汉派”,连侦探小说都算不上。而从行文风格来看,凯恩的写作的确不无海明威式的干净简洁,但他又有着迥然不同、独创一派的风格,这一风格以一种黑色、谐谑的调子贯穿了凯恩整个创作生涯始终

  比如这本《幻世浮生》,就无涉凶杀,凯恩看上去似乎写了一个很烂俗的故事:美国大萧条时代,中产主妇米尔德里德因经济拮据好吃懒做丈夫离婚,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女儿的重任,她从一无所有窘境逐渐发家致富,特别是在小女儿瑞丽夭折后,更把所有希望寄托聪明伶俐、有着艺术天赋的大女儿薇妲身上。谁料薇妲只享受不付出,最后背叛了母亲,米尔德里德人财两空,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小说的开头。

  这个故事我们初读会觉得很奇怪,它的风格介于美式肥皂剧和严肃的社会剧之间,近乎一腔陈词滥调经典话语的大杂烩。滥情的地方真是烂得一塌糊涂——米尔德里德山穷水尽之际,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挖人墙脚,俘获了情人还能收获友谊,钓到了金主而且金子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她就像游戏中打怪升级勇士一样事业道路所向披靡——我们读着欣喜,读得欢快,但总的说来,这些桥段感觉起来就有一点失真,一点励志题材的伪劣味。

  但这个伪劣味,却被凯恩这里那里地加了一些有趣香料,而散发出一股别致味道。这有趣的香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毁三观”,当然,放在70年前的美国,凯恩未必有胆挑战社会的主流思潮,但他可以稍稍挪腾一下,未必要毁,但可以推一把、掐一把地“歪”一下“三观”,使之暂时脱离常理轨道。经此,这个小说的机巧味便浓得化不开了。

  比如关于虚荣,我们一直都说虚荣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注意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但在《幻世浮生》中,虚荣却是米尔德里德咸鱼大翻身的动力,她无法忍受自己从中产的天堂跌入凡俗的尘世挫败感。凯恩没有把赤贫的米尔德里德塑造成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贵族,而是告诉我们“拥有金钱,方能对金钱漠然视之”这样一个普世真理。因此,当我们见识米尔德里德如何诱惑金主跟自己上床,又未免心疼用作诱惑的那一顿晚餐;或者愤恨公婆把两个女儿接走准在搞什么阴谋,又庆幸能让孩子“整整两天吃喝不花一分钱”,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女人绝不是一个大萧条时代到处可见的自甘堕落又自艾自怜的那票悲剧女主角。

  而从文学技巧来看,虚荣造成的心理活动,正是小说变得好看、耐看的一个原因。米尔德里德的丈夫伯特不同离婚,我们只道是故意使坏,或者欲从中捞取什么好处。其实不然,而是伯特想要为女儿们提供幸福而不可得,因之纠结成心中无法释怀的块垒。米尔德里德依计行事,以商业问题咨询伯特,伯特一番发挥之后,将本不属于他们的房子赠送给了米尔德里德,以为就此为孩子们作出了贡献妻子哭笑不得却欣然接受,终于做到了好聚好散。凯恩在写这一块内容时,让两人都带上了面具,各说各话就是不说出关键的话语,各行其是却又到达了各自的目的,生活则变成了一场暗藏机锋的表演。但我们又难说其中的“腹黑”到底有多黑,因为凯恩以心贴心方式诠释了各人难言的隐匿心曲,而这种表演装腔作势的即时性,又为本来可能流于烂俗套路的情感勾勒出一丝谐谑的黑色幽默

  真正让人觉得“腹黑”且黑到家的,是米尔德里德的女儿薇妲,这是一个有着天使脸蛋恶魔心的女孩,把自己的母亲(还有其他人)玩弄于股掌还认为是天经地义。从“三观”的角度来看,薇妲显然是脱离常轨而走得太远了,这使她不可能如其他有道德欠缺的人物那样赢得读者的同情。凯恩塑造这个难得一见的恶魔形象,固然是要说明米尔德里德在“幻世”中沉浮的孽缘与肇因,同时,他也通过薇妲刻划了一整个世代的人物精神群像。米尔德里德为讨好薇妲而改嫁的蒙蒂,是一个有着贵族气派的老式美国人,在大萧条中一贫如洗,成为历史的陈迹;米尔德里德是个暴发户,讲求实际却拗不过对女儿的溺爱而输得一败涂地;薇妲冷酷无情靠吸食母亲的心血一唱成名,俨如复苏时期冉冉上升的新贵。这三个人物之间形成一种古怪的共生关系,彼此斗争又彼此牵连,一损俱损又绝非一荣共荣。

  凯恩素有“小报凶杀案诗人”的美誉,这说的是他通常从捕风捉影的小报未得报道净尽的地方,开始施展他的小说笔法。有趣的是,《幻世浮生》一反凯恩原来的风格,在小说结尾贴上了一张小报,曝光薇妲和蒙蒂背着米尔德里德行苟且之事的丑闻。整个复杂跌宕的故事竟至在最后演变公众眼中的三角桃色新闻,读之的确让人顿生一种“幻世浮生”的寂灭感。

  《幻世浮生》读后感(三):金色笼子 by 黄昱宁

  金色的笼子

  黄昱宁

  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一段家常情节从纸面上跳出来:“(九莉的母亲)有一次看了电影,在饭桌上讲,里面琼•克劳馥演一个饭店女侍,为了子女奋斗,自己开了饭馆结果女儿不孝,抢她母亲的情人。”这里的《米尔菊德•皮尔丝》,正是好莱坞名片Mildred Pierce的直译——不知道在张爱玲时代,该片公映时是不是也曾这么叫过。不过,后来似乎更广为人知的译名是小报气味十足的“欲海情魔”,前两年美国HBO将它改成迷你剧,总算有了个分寸感还算妥帖的译名“幻世浮生”。

  话说回来,虽然《欲海情魔》和《幻世浮生》接连成全了两个影后(琼•克劳馥的奥斯卡和凯特•温丝莱特的艾美奖),但是单看影像,你确实很难得到对这部作品分寸合宜的看法——如果没有十足的耐心,你会在片子放过一小半之后,就将它归入婆婆妈妈家庭伦理剧。如果你碰巧也有个不听话的孩子,那多半会像九莉的母亲那样,抒发一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的怨念。甚至,在细读小说原著之前,你仍然会心疑虑:这真的是那个写过《邮差总按两遍铃》和《双重赔偿》、被公认为黑色小说/电影鼻祖的詹姆斯.M.凯恩的作品吗?那么舒缓阴柔的节奏,那么多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细致琐碎的郊区中产生实录,难道凯恩也有偶尔被奥斯丁附体的时候

  大萧条,作为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让所有经年累积矛盾刺刀见红的催化剂。中年妇女米尔菊德家庭深处的霉菌,亦被迫曝晒于苍白日光下。没错,米尔菊德的老公是跟别人的老婆有那么点不明不白的关系,但真正拆散了这个家的是越来越窘迫的经济状况。从小说开篇起,米尔菊德就在狼狈不堪地找钱,一边找一边发泄她对自身现状强烈不满——我们能渐渐发现,她这份不满是早在大萧条之前就已经郁积于心的。爵士乐和快餐店里飘散的香气背后是现代社会的斗兽场,米尔菊德越是在绝境中激发出自身的商业潜能心底深处就越是鄙夷自己狼奔豕突的状态。像包法利夫人那样,她在心底深处认定,生活是不该如此平庸的,婚姻是不该如此乏味的。无论她怎样在现实世界里委曲求全,长女薇妲冷艳高贵眼神始终会幽然闪现于她的头脑中,像一道冷冰冰的判决。所以,当一切开始呈现出希望的时候,她会对薇妲说:“我确信,从现在起,咱们一家人情况会一点点好起来。所以,我们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的。也许我们不会非常富有,但是——我们总会有点儿什么。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一切美好事情都是因为你才发生的,只要妈妈还算有足够的见地就会明白这一点。”一旦矛盾爆发,她又会绝望至极,因为:“不管她下手多么狠,都不能摧垮薇妲的意志。在两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薇妲总是占上风,而她则是一个浑身颤抖、可怜巴巴的失败者。事情总是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她对薇妲有一种畏惧,惧怕她那自以为是、倨傲无礼的做派,还有她那坚不可摧的精神气质。薇妲那种冷漠而故作姿态的贵族派头也潜藏着某种让她总是感到畏惧的东西:那是一种淡漠冷酷卑劣的欲望,一心要折磨羞辱自己的母亲,超乎一切的则是伤害她。”

  米尔菊德没有意识到,薇妲和她那“淡漠、冷酷而卑劣的欲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小将她设定为“格兰岱尔的天才”、不惜一切代价为她支付昂贵钢琴费用的,正是米尔菊德本人。比溺爱和骄纵更严重的是,“这个冷漠的孩子身上涌动的那种骄傲总是裹挟着她”。也就是说,米尔菊德无论碰到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想象薇妲的反应,以她的“淡漠、冷酷与卑劣”作为标准答案评判自己的行为,并为此而饱受折磨。这话说起来有点绕,但我们确实可以将薇妲视为米尔菊德赖以曲折地“实现自我”的幻象。十几年来,她像皮格马里翁那样一笔一笔地虚构她,塑造她,在她身上投射病态的母爱。这种母爱的实质是自恋,迷恋自己身上不甘于被庸常的、疲于奔命的生活淹没的部分——不管它们有多么虚浮耀眼的表面,却掩盖不了不择手段的实质。最终,米尔菊德手中的“雕塑”活了起来,并且狠狠地挣脱了她。

  是的,直到小说的后半段,我们才真正见识了凯恩渗透在骨子里的暗黑本色。这一回,“黑色”没有漂浮在情节的湍流中,而是深藏于人物的内心。写到米尔菊德的小女儿瑞丽因病夭亡、她和薇妲为此相拥而泣的那一段,凯恩的笔触毫不退让地直抵黑暗的中心:“母女俩一起走进她的卧室,她脱下衣服上了床,把薇妲搂在怀里。有那么几分钟,她连连叹息,不住地抽泣,身体瑟瑟发抖。薇妲把头缩下去,朝她的睡衣里吹气,就像她过去往瑞丽的睡衣里吹气那样,这时候她又一次感到闪电在闪烁不定,接着一道眩目的闪光横冲直入,打破了她的哀痛。然后是一阵汹涌而来的呜咽声,伴随着阵阵颤抖,她终于让步给自己一直在极力排斥的东西:那是一种带有罪恶感的、按捺不住的欣喜——她庆幸自己失去的孩子是另一个,而不是薇妲。”

  如是,我们甚至不需要读完薇妲后来步步为营、毒如蛇蝎的行径,不用读到她怎样倒打一耙、将自己的残忍归咎于母亲的示范,就能触摸到这部小说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这既不是个悬疑故事,也不是在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告诉你“望子成龙”的悲剧并非东方独有。将薇妲和米尔菊德割裂开看,这只是一个细节丰富但终究俗套的伦理故事;将两者合为一体,或者分置于镜子两端,才能窥见小说的核心。凯恩以一种比《邮差总按两遍铃》和《双重赔偿》更耐心也更悲悯的节奏,不紧不慢地揭示着他一以贯之的主题:中产阶级的幸福肥皂泡,是怎样被轻轻戳破的;人,又是怎样一步步成为欲望手中的提线木偶,怎样心甘情愿地走进自己亲手打造的,金色的笼子。

  《幻世浮生》读后感(四):恋爱中的骗子

  或许传统视角中的亲情重在温馨平和,而米尔德里德对薇妲爱得过分热烈狂躁,反使这份感情有些热恋的味道。书中几段涉及二人的描写甚至超越了惯常的母女视点,有些接近恋爱中的主角对恋人的抒情了。

  她上床睡觉的时候,带着一身疲倦喜极而泣……全都在月光照耀下的两汪泪波里游弋飘荡。但是,在这之上,浮现出一张最光彩照人、最美丽的脸庞,那就是薇妲的面容。

  几乎是一夜之间,她那高高隆起的胸脯上出现了两个圆鼓鼓的突起……米尔德里德对此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让她战战兢兢联想到情爱,母性,还有和乳房相关的别的内容。

  米尔德里德静静地坐着,当她听到薇妲把车开走的声音,她愤怒到了极点,似乎反而浑然无觉了。她自己并没有想到,她此时此刻不像是个母亲。倒像是意想不到地发现自己的情人对自己有所不忠而实施报复。

  她把那个可爱的人儿抱进怀里。使劲儿吻了吻她的嘴唇。她真希望留下来,朝薇妲的睡衣扣眼儿里吹气。等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她简直无法忍受蒙蒂和自己同居一室。她想一个人待着,让那些小小的欢笑从自己心底汩汩流淌而出,一个人默默地想着薇妲。

  接下来短短的半个钟头,当她帮薇妲脱下衣裙,把演出服装收起来的时候;还有当她一个人躺在黑暗中,试图沉入梦乡,却又不想入睡的时候,这幸福的颤栗一直在她周身激荡着。

  这是米尔德里德一生中最幸福的巅峰时刻。

  《幻世浮生》读后感(五):金钱万能的社会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中年女人米尔德里德从家庭主妇到一个自己创业了的公司。她无数次的绝望与坚强,都是为她的女儿薇妲,她的女儿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命运就是自命不凡的,她高傲到可以牺牲所有人的利益,她是一条蛇,只会咬人,她是我们生活中的那种见利就收的那种女人,一个孩子怎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她无数次折磨自己的母亲,无数次用计谋暗算别人,从没有为别人想过的人,生活中多少是会出现这种人的,我觉得还是不能跟她们深交,不能做朋友,只能做一些普通关系的人,因为他们会踩着别人的身体跨过去实现自己利益的人,薇妲虽说是这种人,可她却勇敢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怕,她是超我不强烈的人,有太多的本我暴露出来,她利用爱自己的男人上位,她利用自己的母亲去达到目的,从未想过为别人着想,其实凯恩描写她高傲,而我却认为她不能用高傲来表示,她顶多是那种没有道德意思,不为别人思考的目中无人的人,哦,除非那个人有钱,有社会地位,她这种人太可怕了。

  作为她母亲,米尔德里德却敬职敬责的培养她,从来没想过要她去报答她,对啊,孩子是她自己的,人生也是她自己的,她爱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只要给她爱,和适当的襁褓,可是这位母亲从爱她,却被她看不起,背叛她,折磨她,侮辱她,简直就是不能忍了。爱可以让人毁于一切,最后,米尔德里德还是和伯特在一起了。也算好一点吧,但是我不能原谅的是那些利用别人却不为别人着想的人感到恶心。

  《幻世浮生》读后感(六):你是谁就遇见谁

  大概是为销量考虑,中文版译成了一个囊括中心的名字,其实封面上的英文也挺好,单纯的女主角的名字:米尔德丽德。

  本书写了一个叫米尔德丽德的女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一次次看走眼且指望不上男人的痛苦、失去爱女的悲伤、短暂而微小的成功、漫长冗繁的财务麻烦以及最珍视的女儿的背叛,单拿出哪件都够电视剧演上三五集,看官们也能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点头说“是啊又来了,可真惨。”——这大概就是一个饱受命运摧残又不屈不挠的女人的一生,套用那句话也行:“我怎么敢倒下,我的身后空无一人”。

  但这本书的优秀和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压根没想写这个,困难是每个人的,只要你活着就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麻烦,但就你这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有些麻烦无数次地找来,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找的。

  米尔德丽德是个怎样的人?故事一开始就说了,她不太能开得起玩笑,过分庄严,身材不错但不是“那种女人”,她是靠双手干活的,只是碰巧被前夫的气度吸引,两人才奉子成婚,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所以当她前夫怀揣成功梦一文不名地闲守在经济危机当中时,她把他从身边赶走了。

  单纯从这件事来说讲不出一个人的好坏,她可能是世故现实的,也可能仅仅是想活着,而且她是位母亲,自己不吃还有两个孩子呢,从这里就能看出作者的高明,他为人物找借口,但又不那么多,不足以让读者完全相信他的说辞,让人带着一丝疑惑和不解往下看,慢慢地,我们才更了解、更明白米尔德丽德是谁。

  她先是选了一个“所有女人都会用的”办法,搭上了前夫的好友,一边表达真情,一边算计其中的成本,没想到这个男人比她更会算计,第一局,失利。

  在这事上作者依旧帮她找了借口,“那个年代,传统女性一般来说首先想到的都是再嫁”,还让邻居出面说这些话,可说得依旧不多,依旧不太能让人相信。

  接下来她开始找工作,有第一个人跳出来说“女士,你其实就是那种想要当秘书或前台的、吃白食的女人”,这时我们的女主受尽了委屈,还主动离开了一位想要找秘书的“作者”,这似乎是在用事例反驳那个火眼金睛的工作介绍员,可不知为什么,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就在她为生计不得不去面试管家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尊严,大女儿的尊严——问题恰恰出在这儿:她之前的种种做法根本就没把尊严当过一回事。

  一个人,在应该付出感情的时候计算代价,在应该直面现实的时候考虑“自尊”,在自己饿肚子的时候还要让她女儿薇妲学她根本不知道值不值得的钢琴(米尔德丽德也根本不在学习本身上去考虑这件事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件事:她所在乎的所有,都是虚的。她这个人也虚荣又虚伪。

  虚荣、虚伪,这俩词都饱含贬义,当你隐约意识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故事便慢慢进入正轨、驶向了高潮,往后起起伏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当你为大女儿薇妲的刻薄和残酷感到震撼时,故事在前夫妻的碰杯一瞬戛然而止,你忽然发现:你似乎一直担心错了人。

  作者一早就告诉我们:生活里虚荣又虚伪的人最先作死的往往是自己及最亲近的人,遇到他们躲远点基本上就没啥事了。他怕我们不懂,在剧情中还特地举了例子,书中更外露的一个米尔德丽德便是薇妲,作者借用老师的嘴明确说出她是一条小蛇,那么谁是大蛇呢?

  在小女儿出事时跟一个根本不认识的男人共度良宵的迷糊女人,一个意识到小女儿去世后心里隐隐想着“多亏不是能给自己增光的大女儿”的谜样母亲,一个明知道不会有结果、挨打挨骂之后转头就能保持良好关系的“圣母玛利亚”——

  米尔德丽德之所以看上去没有底线、稀里糊涂、颠三倒四,不是因为她爱,慈悲或是善良,恰恰相反,是因为她自卑且敏感,但却绝情、冰冷,没有感情那根筋:在母亲请求帮亲戚的忙时开对方玩笑,还把它讲给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旁人,只因为那个女人能拿给她免费的食物和酒;为给情人零用钱感到趾高气昂,和女儿吵架时以此为攻击手段想挫败其锐气;她在去公婆那里求助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接济,马上觉得这两个老人是故意的、缺德的,她从不从别人可能也困难的角度思考问题,她觉得一切都是在做戏……

  因此,她才在脱离了喜欢粉饰太平的前夫之后,又找到了一身浮夸风的现任,她一个朋友都没有,在她觉得所有人都欠点味儿的同时也没谁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过,书里除了大女儿,再没有一个人能激发她更深层次的情感,她对人只有两种感觉“他/她让自己钦佩,很厉害”,“他/她啥也不是,真让人厌恶”,她关心能力、水平、气质、风度……但这些都基本和心没有半点关系。

  说白了,她跟她的大女儿一样,虽然她反复在各种场合,对自己和他人说“她一点都不像我”,但她错了,她女儿不仅实现了她的虚荣梦,更是她做人的提纯版。薇妲不稀里糊涂地算计,反反复复地衡量,她的目标明确、手段残忍,她要的只有一样:钱。

  这本书确实有一些烂俗的情节,但由于作者异常的敏锐和深刻,这些情节不显腻歪,反而更加精准地刻画出女主的内心本质。在我看来,詹姆斯•M•凯恩是个冷淡又善感的人,他比谁都知道世事的苍凉,但也比任何人都脆弱、都善良,他的冷酷和善良都超乎寻常人的接受范围,所以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没有这种人,但有这种事”或“没有这种事,但这种人我见多了”的梦幻感,他拿捏现实与虚幻的能力非常强,文字尖锐,嘲讽谁都不留余地,但你总能从里面读到某种深情和高尚。

  《幻世浮生》读后感(七):耐着性子读完

  依着对凯恩的喜欢,读了《邮差总敲两次门》、《双重赔偿》之后。

  我又拿起了这本。

  读了一小半,我真的怀疑这是否是那个凯恩写的了。从故事情节上,真是相差太大了。

  但细节上,还是能找到凯恩的笔触:

  “

  母女俩一起走进她的卧室,她脱下衣服上了床,把薇妲搂在怀里。有那么几分钟,她连连叹息,不住地抽泣,身体瑟瑟发抖。薇妲把头缩下去,朝她的睡衣里吹气,就像她过去往瑞丽的睡衣里吹气那样,这时候她又一次感到闪电在闪烁不定,接着一道眩目的闪光横冲直入,打破了她的哀痛。然后是一阵汹涌而来的呜咽声,伴随着阵阵颤抖,她终于让步给自己一直在极力排斥的东西:那是一种带有罪恶感的、按捺不住的欣喜——她庆幸自己失去的孩子是另一个,而不是薇妲。”

  薇妲甩了母亲一个耳光。

  母亲发现薇妲在蒂姆的床上。

  薇妲假装男声的小诡计等。

  《幻世浮生》读后感(八):躲在暗处的欲望——《幻世浮生》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几年前,凯特温斯莱特因主演HBO迷你剧《幻世浮生》而备受好评。但因为剧情过于沉重,一直没有看。偶然的机会下发现能够借看到同名的书籍,才知道原来该片是根据书籍改编的,我一向秉持着尊重原著的态度,多数时候有书是不会看电影的。从开始看到今天结束,断断续续也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外国文学类中,这本书的厚度算是中等,但是封皮颇具重量,并不适合随身携带,所以一直是放在出租屋的床头阅读。

  整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围绕着米尔德里德九年的生活境遇变迁而叙述的。她的婚姻经历了离婚、再婚、离婚、复婚,她的事业又从女招待、卖馅饼、开公司、公司倒闭、再卖馅饼,她的这九年时间大起大落,而作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也就是她的大女儿薇坦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薇坦就是她的信仰,是她的荣耀,是她活在世上唯一值得炫耀的资本,也是她全身心渴望的另一个自己,是她不灭的欲望。每一次薇坦的出场都能掀起故事的高潮。十一岁时的薇坦可以说是米尔德里德的骄傲,因为她有着与出身不符或者说与米尔德里德身份不同的气质,她的“高贵”让米尔德里德骄傲的同时也自形惭愧。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改变了米尔德里德的生活轨迹,而作为信仰的薇坦一直没变,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心吃尽苦头,在米尔德里德眼里的薇坦一直就是高傲的天使,她想尽一切办法让薇坦过着奢侈的生活,却又同时忍受薇坦的各种嘲讽,直到最后薇坦能够掌握自己生活的时候,米尔德里德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薇坦离开了。薇坦终于摆脱了出身地,摆脱了“低贱”的身份,摆脱了“可笑”的母亲。无法否认薇坦的自私冷酷无情,她的所有举动显示她就是天生的“花式女高音”,自以为是的“毒蛇”。但是,是什么导致薇坦一次次恶劣的举动,是米尔德里德的纵容,是她的爱。米尔德里德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母亲,她并没有自己想想中的那么爱薇坦,只是在以金钱、爱的名义编织牢笼,困住薇坦,让她永远做自己的金丝雀,唱歌给自己听。每个人都有欲望,都会自私,我们不必忌讳这种说法,薇坦非常坦诚的面对自己的欲望,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米尔德里德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只不过她的欲望躲在了暗处。

  凯恩的黑色文学让人喘不过气,我们都希望生活祥和的充满粉色泡泡,现实却总是狠狠的把我们推到,与其虚伪的自己骗自己,不如看看凯恩的书,让我们面对生活黑暗面的时候不会过分失望。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幻世浮生》读后感(九):可惜再也读不到凯恩了

  半年前,我连续读了詹姆斯•M•凯恩的《邮差总按两遍铃》和《双重赔偿》,情节已经模糊,但是他帅气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如果非要做归类,凯恩也许可以归到加缪一类,并且有钱德勒(硬汉派),海明威和受到魔幻现实影响之前的马尔克斯(冰山理论)的某些风格。 但是,绝不是加缪们影响了凯恩,而是凯恩为后来的加缪们开创了一条新路。要知道,凯恩的第一部小说《邮差总按两遍铃》写于1934年,而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分别于1942年和1947年出版。 凯恩是美国“黑色文学”的开山鼻祖,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开创了“黑色电影”流派。(开创者好像有不容易被记住的宿命,比如人们都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却不大了解胡安•鲁尔福)。 所谓“黑色文学”,大概和硬汉派、冷叙事、黑色幽默、荒诞等名词相关,是这些词的有机组合。这类小说,故事以绝对客观、冷静的姿态进行,绝少用修辞手法,不对人物的心理和动机进行说明,所以角色都看起来“酷酷的”,甚至冷血,需要读者仔细体察情节背后隐藏的深情和深意。 《幻世浮生》是凯恩的第三部并且是最后一部作品,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值得单独列出来和另外两部做出区分。 与前两部的冷冽风格不同,这部情节更加丰满,细节安排很多,人物也更世俗化:前两部的主人公是硬汉气质的男人,有关情欲和谋杀,充斥着荷尔蒙、腐烂、堕落和暴力的气息,而这部的主人公是美国大萧条时代的家庭主妇,其他人物包括破产后出轨的前夫、拜金的女儿、不靠谱的情人、庸俗的邻居……简直集齐了美国肥皂剧里所有烂俗的人设。 不过,故事情节从来不是评价小说的重点。从写作技法上看,《幻世浮生》比前两部更加成熟: 第一,从直奔主题到深藏不露。之前作品里,凯恩喜欢用野蛮的语言制造一种粗粝感,有点像电影界的昆汀,而《幻世浮生》在表现操蛋的人生方面更加深藏不露:米尔德里德和丈夫分开后,结束家庭主妇的生活,为了生计而鼓起勇气到社会上应聘,在遭遇种种歧视和打击后,饥肠辘辘地走进一家餐厅,恰好餐厅的两位女招待因闹事被辞退,“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米尔德里德正沉浸在左思右想中,甚至都没有朝那个招待自己的女孩点点头。直到女领班系上围裙走了出来,开始为大家点餐,米尔德里德才意识到,自己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摆在眼前……她在桌上放了一角硬币。她站起身来。她走到收银台前结了账。然后就像走向死刑电椅一般,她转过身,径直朝厨房走去。” 这个戏剧性的转折对读者来说太措手不及了,因为她在走进这家餐馆之前,已经两次拒绝过别人好心提供的餐厅女招待的职位,并且对这类低下的职业表示过很多次强烈的抗拒,所以当她突然主动争取这个职位的时候,读者是万万没想到的。但我们很快就理解:17岁就当起家庭主妇的她没有任何谋生技能,如果她注定要进入社会,唯有餐厅女招待这一类的工作能让她活下去。和养活自己和两个女儿相比,自尊心算什么。 第二,大量的细节和铺垫显示了凯恩不同以往的耐心。在第479页(全书共492页),当米尔德里德开心于和女儿和解,人生的希望重新被点亮时,突然发现她的第二任丈夫和自己的女儿搞到了一起——“她扶在门框的手向上滑去,啪的一声打开了电灯开关。薇妲正躺在床上看着她。”而在这之前,几乎整本书,米尔德里德事业和情感的起起伏伏啦,女儿越来越猖獗的个性啦,都在为这个残忍的结局做铺垫。这一点和凯恩之前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邮差》里,第一句话就表明了男主是个坏蛋,第十页男主就和餐馆的女老板睡到一起,几乎同时两人开始密谋杀夫的计划……那时的凯恩才没有功夫和耐心精心布置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神转折呢,更别说憋住气为一个精妙绝伦的结尾做漫长的铺排。 第三,对“黑色幽默”更加不动声色的运用。黑色幽默,是用戏剧化、荒诞性来表现人性的冷酷。米尔德里德的小女儿死掉后,作者作了一番富有同情心的叙述,成功塑造了一个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然后是一阵汹涌而来的呜咽声,伴随着阵阵颤抖,她终于屈服于自己一直在极力排斥的东西:那是一种带有罪恶感的、按捺不住的欣喜——她庆幸自己失去的孩子是另一个,而不是薇妲。”读到这,我不禁背后一凉。黑色文学派作家从不塑造天使,他们热衷通过“恶棍们”赤裸裸地呈现人性中的残忍。米尔德里德显然不是“恶棍”,她一生都在为家庭、孩子而奋斗,有着无比坚韧的个性和实干才能,但也没能逃脱凯恩的捉弄,沦为暗黑小主妇。包括最后,她自认为此生终于拥抱最完美的母女关系时,突然看到女儿躺在丈夫的床上朝着她阴戚戚地笑,那估计是凯恩最得意的一个安排。米尔德里德按照心中理想的模子将女儿养成了“高贵的公主”,也亲手将其推进自私自利的物欲之海中。这时估计凯恩正躲在门后偷笑:这就是你要的结果吗? 第四,罪恶由明线转为暗线。凯恩一直钟情于描写魅力十足的狠毒女人,之前两部作品中,蛇蝎女们拥有和男主人公们几乎同等多的笔墨,她们是罪恶的缘起,是阴谋的推手,她们的犯罪过程就是故事的主线,所以前两本也可归类为“犯罪小说”。但这本里,女主的大女儿被写到的情节不多,但是可以说是全书最出彩的一个人,她优雅、高傲、拜金、不择手段,是女主此生最得意的杰作,也是她不幸的人生中最大的恶意,比真正的杀人犯更令人胆颤,是女主背部的一根芒刺,是黑暗中伺机而动的狼眼,是女主用自己的血喂养的花蛇,最终,在一次盛大的展览后咬死女主霸占她的所有。 …… 简单来讲,《幻世浮生》的更高明之处,就是狗血剧情与高超的写作技法意外而完美的结合,是更加细腻、深刻、耐人寻味。是风格化到极致,极致到你看不出它的风格。 …… 意犹未尽哪,非常想继续读下去。

  《幻世浮生》读后感(十):让人恨不起来的咎由自取

  刚刚读完这本书,心里的感想很多,然而要说出来却不那么容易。

  除了Monte让我恶心到觉得他一无是处,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大多暴露出复杂的两面性,即使是Vade,这个骄傲又虚荣的女孩,你也不可否认她在音乐上的用心与投入。包括Albert,他在离婚之后也表现出了对女儿的关心,和对前妻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而矛盾最为集中的是主人公Mildred,她很善良,也很勤劳,但是母性泛滥的简直叫人恨铁不成钢。

  无论是这本书翻拍的电影名《欲海情魔》,还是书名《幻世浮生》,我觉得都不如原名——Mildred Pierce——主人公的名字来得直接。我觉得它不是在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不是在纠结欲望泛滥的坏处,更不是让人觉得这么多年折腾下来还是回到原点,甚至还不如。它只是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然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凭你自由发挥,从中获得你需要的人生经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