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鱼》读后感10篇

2018-08-15 05: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鱼》读后感10篇

  《大鱼》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华莱士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鱼》读后感(一):老不正经的老爸

  在瑞士作家帕斯卡·梅西的小说《里斯本夜车》里,主人公普拉多有一个卡夫卡式的父亲,他认为是父亲过度的爱以及期待毁了他,这样的父亲很有代表性。那么,如果他换个父亲又会怎么样?如果有这么一个父亲,整日和他嘻嘻哈哈、老不正经、没大没小,他的人生是否会与原来很不同?美国作家丹尼尔·华莱士的小说《大鱼》中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父亲,令人遗憾的是,《大鱼》不是一本象《里斯本夜车》那样复杂的小说,读者从中只能看到父亲的传奇经历,而对儿子生活语焉不详

  如果你曾经《读者》的读者,那么你就会觉得《大鱼》是一本很温馨的小说,它在赞美一个男人勇敢幽默浪漫同时,同时也在赞美父爱,总之,这是一本输出正能量的小说,如果仅仅如此,这本小说也就适合在飞机或者火车上打发一下无聊旅途时光

  让人奇怪的时,在儿子眼中,这样一个父亲如果算不上坏的话,最少是不可爱的,甚至有些讨人嫌,即使死到临头了,都没有一句正经话,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儿子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吧:

  “我哭笑不得。他一辈子活得就像乌龟,戴着一个感情背甲,防守严密根本没法进入。我希望是在这最后的关头,他能对我展示脆弱温柔的下腹,但是他没有,现在还没有,而我傻乎乎地以为他会的。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每次我们接近一些有意义的,严肃微妙话题,他就讲个笑话,从来没有是或者不是,你怎么样,这样,我认为就是生活的意义。”

  父亲眼中的自己与儿子眼中的父亲显然大相径庭,据父亲给儿子讲过了一百篇的那些故事,他曾经驯服过巨人、杀死过野狗、击败过情敌、周游过列国战场上大难为死,发了大财之后收购过一个小镇,如此如此,等等等等。

  父亲所说的他的一生传奇的经历无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那么,他临终时的嘻嘻哈哈,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他一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他就是面对死亡时也象他面对他生命中的其他艰难困苦一样,他不愿意与儿子谈论死亡本身,只是他实在也不把死当回事,他不停地和儿子开玩笑,只是他对死亡的一种蔑视。

  一种可能是假的,曾经和儿子说,他人生最大的目标是做英雄,很不幸,他度过的只是非平庸的一生,年少时的父亲,就象无数曾经心比天大少年一样,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他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这样,他临终时的嘻嘻哈哈就可以理解为他想向儿子证明,他不但是个蔑视死亡的人,也是一个蔑视失败的人,只是在他死后,他才真正做了唯一一次英雄——他化成了一条大鱼,我个人觉得第二种可能更为可信

  其实,无论在《里斯本夜车》里还是在《大鱼》里的父亲都犯了一个错误,儿子需要永远是一个真实的父亲,而只不是一个勇敢、正义的父亲,真实给一个孩子温暖感动,永远大于一个高大全的父亲给孩子影响,在这点上说,这两本小说里的父亲最大的失败并不是他们没有做成英雄,而是他们永远不可能与儿子的儿子相互理解与温暖,他们其实是在孤寂与遗憾中死去的,这才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圆满

  关于这种不圆满小说中借儿子之口这样说:

  “就这样,尽管他非常成功却没有人感到幸福母亲不幸福,我也不,更不用说父亲了,甚至谈到过完全解散这个家庭,它实在不像一个家。”

  在小说《大鱼》的最后,父亲化作了一条大鱼,颇有点我们中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父亲一生理想的实现,也可以理解为儿子最终对父亲的理解以及与父亲的和解。

  《大鱼》读后感(二):看淡痛苦才会看重人生

  曾经有位做旅行杂志朋友说:虽然已经去了这么多美丽地方,可最美的地方却是心中那份向往。我不知它在哪里,也许一生也到不了那里,但我知道那里是远方。

  我说:是啊,我们总是有到不了的远方,还有离不开的脚下。

  然后,我读了《大鱼》这本书,发现还有一种人生是从未离开的远方。

  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了“我”和父亲爱德华布龙的故事。

  “我”从小就是在父亲讲述的童话世界中长大的。在父亲给“我”描绘的世界里,充满了坚毅志向个性、乐观、智慧力量想象力。那个世界里有大鱼、历险记、善良的巨人、拇指小人、连体婴、传奇的爱情、未被发现的小镇、女巫等等不被真实世界认可人物

  儿时的“我”很以这些父亲的经历为自豪,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父亲好像总用这些故事伪装着什么,让“我”看不见父亲的真心和脆弱。父亲总是不经常回家,还用笑话和童话把自己伪装起来,让“我”感觉他对一切都不在乎、无所谓,其中也包括对家庭和“我”。

  现在,父亲得绝症要死去了,作为儿子的“我”很希望看到他严肃而真实的一面,很想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和生活。但是,父亲依旧在给“我”讲述那些我听过几万遍的笑话和故事。

  “我”最开始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感到绝望,但最后一次又听到这些故事时突然发现了父亲的心意。我发现父亲故事里的人物并不都是虚构的,而他的这些故事只是想给我创造一个更美丽的世界。父亲只是想用故事让世界看起来更美好,生活看起来更简单,人生看起来更快乐

  最后,“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对我和家的爱,对生命的爱。“我”继续了父亲的童话,让他变成了大鱼,得到了永生。

  关于题目

  《大鱼》英文名字《big fish》是有几层寓意的。

  1、big fish story 这本身是美国俚语,有夸张、有趣童话的意思。

  2、故事里的主人公爱德华布龙从出生到死去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阿拉巴马州小镇里出生,后来靠自己能力游历了全世界,赚了很多财富。“大鱼”有比喻这位父亲是小池塘里的大鱼的意思。另外,大鱼都是滑不留手,很难捕捉,就像布龙的一生。

  3、布龙的故事里总贯穿着大鱼、美人鱼,后来他自己也以成为大鱼不朽而传奇结尾。

  中西方父爱的差异

  也许是读了比较多的西方作品,我个人比较推崇这本书。但是,很多中国读者对此书的反映不是很热烈。我想这和中西方文化里父爱的表达不同有关

  很多人认为这是适合孩子看的童话书,但我认为这本书是爱的教育,它适合所有人去读它,去爱它。

  在中国,说起爱的教育,我想很多父亲都会给孩子讲论语、孟子,讲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儒家传统道德里,先有了道德标准,然后才有按此标准准备的故事。

  在西方的教育故事中则充满了魔幻色彩,《大鱼》这个故事让我感觉生活不需要很多理性美好都存在脑海中,只要你相信它就存在,没有条件的存在。奇幻的故事里没有讲一句:你要善良、做好人,有好报。诸如此类句子。这些故事只是布龙不停地让儿子理解,只要相信就要勇敢去尝试,去创造,这个世界有很多没有道理奇迹等着你去发掘。

  说起爱和教育。很多人认为给孩子吃的好、用的好、找好的老师教育就是爱,可是我认为精神上的沟通才是最珍贵的爱。我们的父母很少会花这么多时间心血来给我们讲故事、编故事,他们只是一味地教育我们做好人,行善事。但是,他们忘记了孩子都在模仿,最好的教育蕴藏在最简单的故事中。

  《大鱼》总会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叫《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一直觉得这两个故事里都存在着一个奇妙兔子洞。在这个洞里,所有的故事都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和理解。在这个洞里,我们会经常想起大人不过是长大的孩子,我们都是孩子。

  很期待中国的作家能写出一些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类书籍,尝试做一些非线性发展的故事,让故事看起来更丰满而有回味

  电影《大鱼》和图书《大鱼》

  我最开始是从电影《大鱼》中了解这个故事的。这部电影是2003年由蒂姆伯顿导演的作品,得到很多好评

  当时,我看完这部影片热泪滚滚,如同今天我读过此书的感受一样。尤其是结尾当儿子抱着父亲放到水里,父亲变成了一条大鱼游向远方时的场景,经常在我脑中徘徊。

  但是,电影的故事情节比较图书还是有所差别。比如,在电影中,父亲过世前威尔已经三年没有和父亲讲话,并且他带着一位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一起回家。还有,电影中布龙为了追求自己的妻子在马戏团免费工作了三年。等等很多导演添加的情节

  因为一种是视听语言,一种是文字语言,我无法比较哪一个版本会更好。我个人一直认为文字有一种特殊魅力镜头语言无法表达的。不过,对于喜欢《大鱼》这部小说的读者,我想也推荐你们可以从视听语言里感受另一种感动

  看淡痛苦才会看重人生

  不知道读过此书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大鱼》中把所有生活的磨难都变成了一次奇遇。痛苦是一把双刃剑,它即摧残人又磨砺人。在布龙的世界中,他总是用故事把所有的困难变换成了美丽的遭遇。这让我又想起了《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但是,阿甘和布龙又是不同的。阿甘因为智商低下看不见苦难了,布龙却是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困难,看淡苦难。

  在布龙的一生中,他不仅完成了自己还完成了儿子。他用故事给周围的人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活得更简单也更快活。因为布龙,更多人都懂得了人生,困难不再是生活的绊脚石而是生命的点缀

  这让我想起了父亲的一句话:只有看淡痛苦才会看重人生。

  《大鱼》读后感(三):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

  每当有一个孩童不再相信小精灵时,就会有一个小精灵坠地而死。

  阅读《大鱼》时,父亲的形象,常常让我想到《彼得潘》里面的小精灵。问题在于,你相信他吗?

  虽然丹尼尔•华莱士在《大鱼》的献词页写下了“献给我的母亲纪念我的父亲”。但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本关于亲情的小说,就未免可惜

  主人公的父亲爱德华•布龙经常向儿子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奇幻冒险。从驯服有两个人加起来那么高、三个人加起来那么宽的巨人,帮一个独眼老妇人夺回她能预见未来的假眼睛,到买下整整一座神秘城镇。那是一段光怪陆离旅程匪夷所思的经历,足矣支撑起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长大成人的儿子已不再相信传奇,面对时而一本正经,时而又像在开玩笑的父亲,他越来越失望,并不断尝试在故事的背后拼凑出真相,直到父亲临终之时。父亲,到底是一个传奇的父亲,还是一个从做蜡烛开始、卖风信子给花店、做进出口贸易的父亲?但是,真相真的只能有一个吗?

  《六祖法宝坛经》中有一段著名的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当我们想要让自己相信某种东西,不仅仅是未来相信,甚至是过去也相信时,我们就开始给自己的回忆添砖加瓦添油加醋

  父亲的故事已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在父亲的故事中:当父亲病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致哀的人聚满了院子。父亲从二楼的窗户向他们挥手致意,像一个凯旋的英雄,像一个国王面对自己的臣民。人们七嘴八舌说着他的故事和他的善举,仿佛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他给的。他们说,“我们是他的一部分,正如他是我们的一部分。”

  就像书中幽灵镇的居民所做的。“故事一直在改变,所有的故事都这样。由于没有一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真实的,镇上的人们回忆起来都会带上特别的色彩,早上他们的声音还是嘹亮的,晚上他们已经记着另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一个足以和别人分享的故事,新的转折,每天加入新的谎言。”他们记得父亲还是十岁的男孩时,就能用歌声雨水带离小镇,拯救即将被淹没人们。没有一滴雨再落入河中,因为云跟着他走。

  于《大鱼》中的父亲来说,勇气、智慧、力量、见识,或许这是每个人都想相信自己拥有品质,尤其是一个父亲想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相信,也想让自己的儿子相信。这不是一种谎言,而是一个信仰。

  书中的父亲爱说笑话,但我相信这个笑话被安排全书的倒数第二章一定别有深意:有个男人,他需要一套新西装却穷得买不起,他经过一家商店发现里面这件西装正在打折,价格合适,这是件漂亮深蓝色条纹的西装,于是他就买了下来。就这样,他买了下来并穿着它走出了商店,还配了一条很相配的领带,但是可笑的是——我想我应该早点说出来——可笑的是西装不合身。这套西装根本不合身,它太大了。所以为了好看,他必须把一只胳膊肘放在身体侧面,而且走路时必须只动一条腿,这样两条裤缝才能对齐。这个小男人穿着套大西装走在街上,心里想着:我有套多么漂亮的西装啊!这时他在街上遇到两个老妇人,她们看着他走过,其中一个摇摇头对另一个说:“多可怜的男人呀!”而另一个妇人说:“是啊,但是多漂亮的西装呀!”

  那套漂亮但不合身的西装,就像父亲的故事,我们很难说清把它穿在身上,是因为贫穷、虚荣、苦中作乐,还是爱?但如果我们褒奖《美丽人生》里集中营中为儿子编制故事的父亲,我们也不难理解《大鱼》里为儿子打造传说的父亲。

  “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它,就像一个隐喻。”父亲是这样评说自己的故事的。你看懂这个故事了吗?

  《大鱼》读后感(四):最初的怪诞,最后的浪漫

  初拿起这本书看的时候,恰好是夏日的午后,让人不禁想要踏进封面上的湖水里,沿着翠绿的树林向深处走去,看看究竟是否有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金屑般的阳光下洗澡。

  总之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温暖、清爽、奇妙。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怪诞的的一生——

  作为一条“大鱼”。

  一个饱览群书、能和动物讲话、驯服了巨人的男孩,一个独自离乡、爱情美满、事业成功的青年,一个买下一座小镇、四海云游、在儿子面前强大又神秘的男人——让人崇敬的辉煌不足以形容他的一生。

  但眼下这位父亲老了,疾病要将他带走,儿子开始小心翼翼地想问:

  “父亲啊,为什么从不告诉我真实的你呢?”

  儿子记得小的时候,父亲从房顶上掉了下来,一动不动、没有呼吸,儿子战战兢兢地看着父亲的脸时,父亲突然眨了眼睛,大笑,说道:“我吓着你了,对吧?”

  现在,看到游泳时肺里灌了水昏厥过去的父亲,儿子等待着,等待这再次变成一个玩笑。然而没有。

  毕竟这是个真实的世界,毕竟父亲也不是一条“大鱼”。

  那么。

  请愿意的人相信父亲的故事,不愿意的相信爱。就是这样。爱。

  看完书闭上眼睛,我感到平静,是那种水上荡起一圈圈涟漪的宁静。书里的世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暧昧着,不论朝哪个方向都是美好。

  不过我更相信父亲最终真的变成一条大鱼,游向了河水深处。一切温暖的浪漫的东西,都能留到最后。

  《大鱼》读后感(五):少年π的大鱼。

  几年前看蒂姆波顿的《大鱼》,觉得故事很童话,要讲的东西也很有哲理,但就是整个叙述过程有些枯燥。今天逐字地看完了这本原著,居然快要掉下眼泪。

  从看了电影那会儿起,我就知道这个故事很伟大,讲得非常棒,而里面最棒的,则是垂死的父亲对着儿子讲那些明明不切实际的故事,而儿子却早就腻烦的那一段。

  当时看完《少年派》,我就觉得这两者有惊人的相似度。每个人都知道,真实的现实其实很枯燥,很无趣,但是还有有那么大一部分的人选择去接受它而排斥不切实际的童话。《少年派》讲述了一个非常唯美的童话故事,如果你认真追究起来,也不算童话,只是在经历者眼中,它就是这幅样子。《大鱼》里面父亲的儿子,从小就是听父亲的奇幻故事长大,而终于有一天他明理懂事了,却发现父亲所讲得故事全部都是虚构的,是那么不切实际。其实很多人都会很遗憾,有这么一个天真并且如此爱护孩子的父亲,儿子却宁愿选择无趣无情的现实而回避他。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父亲。可能大部分的父亲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辛勤劳作,养育家人。不管父亲有没有幽默感,有没有给你讲过很多笑话,有没有给你讲他年轻时候挑战巨人的故事,他都应该是我们孩子眼中的英雄。

  人们常说保持童真是极其一种高尚的品质,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我们怎么也童真不起来。而这样想的人多了,这个世界就变得越来越不童真,越来越无趣,想想都可怕。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一直相信童话世界,也一直相信父亲的伟大。有可能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只动物,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能力,我不希望身边的人因为要遵从现实的东西而失掉了幽默感,我希望生活中每天都有笑话。而且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父亲,都可以变成一条大鱼。

  《大鱼》读后感(六):好哦!

  大鱼铁板?JAP?台湾?大陆?

  是否爱过大鱼?大鱼爱你么?

  我爱大鱼,因为大鱼也爱我。

  我也爱你们··

  大鱼能够吃么?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影了。

  《无间道》很红,日本岩井俊二的很好看。

  可以电影中的角色似乎不再令人感动。

  希望看到更好看的电影。

  《大鱼》读后感(七):每个人的故事

  耶稣为圣彼得看守大门的那天,有个人慢吞吞地踏上了通往天堂的路。

  “你做了什么就想进天堂咧?”耶稣问他。

  那人说:“老实地说没做什么,我只是过着平凡的日子的穷木匠。生平唯一了不起的事就是我的儿子。”

  “你的儿子?”耶稣来了兴趣。

  “是的,他是个很棒的儿子,”那人说,“他经过了最不同寻常的出生,后来又经过了伟大的转变。”

  耶稣看着那人,紧紧地拥抱着他,说“父亲,父亲!”

  那老人也拥抱着他说,“是你吗,是你吗,匹诺曹?”

  ······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个父亲的笑话了,读的时候明显由心里的微笑牵动嘴角上扬。剩下的那些稀奇古怪跌宕起伏的经历就像是一圈碎钻,很璀璨,很美丽,却不过是戒托上为了衬真正宝石用的。

  在这个世界活过的名人,死后没有事先约定的,都会有人为其著书立说。他们大多都很有名了,没有这些传记我们也知道他为甚出名或做过什么。所以真正值得被写进书里的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真实的存在,认真地过活,默默地去世,他们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人记得的。或许他们身边的我们也是会忘记的。

  这么说就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爱德华·布鲁姆是,我们的父亲也是

  ······

  他睁开眼看着我,用他那苍白的,充满了急切之情的婴儿似的蓝眼睛看着我,他说,他对我说,对坐在他床边等着他死去的儿子说,他说,“是你吗,匹诺曹?”

  《大鱼》读后感(八):《大鱼》评论-5分

  关于小说和电影。文学和电影都属于艺术形式,只是途径不同而已,文学通过心灵,电影运用其特有的画面感,用声画关系共同来传递情感。各有各的优点,他们相互之间无法替代。

  我先看了小说,总觉得还没有完全感受到故事的打动之处,继而又看了电影,这种距离感依旧没有消弱。

  《大鱼》整体很流畅,稍有些跳跃,每个段落都深含着淡淡的情感,唯有在最终才能把它们交织成一个依然不算完整的故事。

  美国作家的风格有着惯有的节奏,有点亨利·米勒或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味道。这本书的作者叫丹尼尔·华莱士,《大鱼》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之所以来看《大鱼》的电影,也是最近对蒂姆·伯顿的关注,由蒂姆·伯顿来叙述这个故事再适合不过了,他们一样都极具个性,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都用独特的方式来传递思想。

  我的读书笔记用完了,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鱼》读后感(九):假如你不曾远离

  多年前的一个阳光倾洒的午后,我独自猫在家中欣赏完了蒂姆·伯顿执导的电影《大鱼》。或许是那一天的云淡风轻,恰如其分地应和了影片中一切鲜活的美好。纵然在时光的隧道中渐行渐远,闭目回想,橙黄色的花朵、绿意盎然的山林、湍流不息的河流、神秘如画的大鱼......这些童话般的意象依然宛若初见,难以忘却。此刻,手捧着丹尼尔·华莱士原著小说《大鱼》的我,真不忍心将书页翻到最后一章,即便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让人的心情略显阴霾。少了明澈阳光的眷顾。却仍然无法抵挡书中所传递出的那份专属于亲情的触动。

  《大鱼》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了一个父亲充满惊奇的冒险历程,不如说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理解和爱意的表露。透过灵动、梦幻的字句,儿子由起初对父亲口中诸多人和事的质疑和厌烦,到最后明白了父亲良苦用心后的豁然开朗。《大鱼》是儿子在父亲的感染下编织出的美梦。在这场美梦中,你我有幸变为了一个无言的旁观者,见证了父亲化为大鱼的不可思议,体悟到了父亲每一个笑话潜在的寓意。而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父亲,横在两代人间的隔阂和代沟,也逐渐被爱所融化。恰似书封上镌刻的感言:“给每一个试图走近自己父亲的人,你们终会彼此了解。”

  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的丹尼尔·华莱士,除了小说家的身份,还是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自绘画中的想象力和灵感,渗透到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当中。在《大鱼》一书中,巨人、大风雪、城镇、连体女人、杜独眼婆婆等看似天方夜谭的情节被华莱士自然而然的刻画而出。

  父亲爱德华短暂、平凡的一生,在华莱士的笔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父亲出生的时候,作者用“了不起的云彩”暗喻了父亲旅程的非同寻常。微笑、乐观、勇敢、坚强是父亲性格中的符号。即使周遭冷眼不断,困难纷至杳来。父亲都可以用他的幽默和冷静,泰然处之、化险为夷。父亲爱德华就像一位无所不能的“英雄”,他保护着自己的家人,默默帮助着无助的陌生人,他驱散了人性中的胆怯、冷漠’父亲的存在为这个多变世界涂抹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充满了调侃和轻松。“您担心什么呢,爸爸?来生吗?”他说:“不是,傻瓜。我担心你呀,”他说,“你是个傻孩子。没有我帮忙你都不知道怎么进监狱。”

  《大鱼》读后感(十):《大鱼》读后感

  一、生死循环

  许久不写东西,是因为缺乏描述性的语言。

  就同执笔之手,没有颜料无法挥洒。

  就同心中所梦,没有舞台供你伸一伸衣袖。

  爱德华•布龙对儿子弗瑞德说:

  “我想做个英雄”

  “大池子里的一条大鱼—这是我的追求,这是我毕生的追求”

  也许我们都曾希望成为池子里的一尾大鱼,但是却不得不成为普通的一员,在生生死死中循环。

  我总想起《务虚笔记》里面这段话:

  “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叫叔叔了,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当有人管你叫爷爷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而在这生死循环中,当你一次次审视自己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的父亲,你的家人,也曾像你一样怀揣过梦想。

  二、填满

  爱德华•布龙在儿子弗瑞德出生后,把这些写在纸袋的后面:

  坚毅

  志向

  个性

  乐观

  力量

  智慧

  想象力

  他的儿子弗瑞德说:

  “这些是他必须自己发现的美德,现在他可以和我一起分享,完全免费。他突然发现这其中伟大的契机,我的空手而来其实是福气。看着我的眼睛,他看到一片无垠的空旷,等待被填满的欲望。这就是他的工作,作为父亲的工作:将我填满。”

  作为父亲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一切来填满后代。

  将自己牺牲掉的,无法达成的的梦想通过各种方式来传达。

  爱德华•布龙选择的方式是一生都在讲精彩的笑话逗乐身边每一个人,扮演一个英雄,池子里的一尾大鱼。

  三、习惯与信仰

  当一切达成习惯的时候,大厦会崩塌。

  缺点将被无限的放大,而那些最初单纯的信仰将何处安放。

  这世上最该懂你的人,却停留在表面,反而容易站在离你最远的位置上。

  他的儿子弗瑞德说:

  “我看着他灰蓝将逝的眼睛。我们互相注视着,展示给对方最后的容貌,我们会带着这张脸进入永恒,我想我多希望自己能更了解他,多希望我们能一起生活,希望父亲对我来说不是这样一个完完全全的谜。”

  当他放下习惯,放下那些现实生活的种种,真正去倾听父亲的时候,能够明白爱德华•布龙一直坚持扮演的自己。

  “没有巨人,没有窥视一切的玻璃眼珠,河里没有等待被营救的女孩,她也不会再回来报答救命之恩。他变成了简单的爱德华•布龙:人。我出现在他生命的低谷。这不是他自己的错,只是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赖以生存的魔法。他的疾病是他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通行证。”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依赖的魔法,和现实的无奈。当你以生活的惯性思维去审视身边,便看不见他们内心那丝抗争和不甘。

  四、羡慕

  我们会羡慕弗瑞德有爱德华•布龙这样一个父亲,懂得用幽默和故事来填补平凡的一生。

  也许不是所有父亲都是爱德华•布龙。

  但是我们都做过爱德华•弗瑞德。

  于是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弗瑞德,你的孩子的孩子还是弗瑞德,生死循环就是这样下去的。

  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到了年纪去看这本叫做《大鱼》的书,或者是叫做《大鱼》的电影,就算看了也可能不懂。

  但是我们在填满或者被填满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努力去突破这种现实生活的习惯,去建立信仰,去努力做一个爱德华•布龙。

  哪怕一点点也好。

  五、最后

  姥爷在我所知道的时间中,始终是喜欢逗闷子、逗咳嗽的人。

  上街买菜买多了,人家问他买这么多是为什么?他会告诉人家:

  “为了省粮食呗。”

  当我学国画的时候,他也自学起来,接下来学习了书法、篆刻等等。

  当我学素描的时候,他给我讲透视学的灭点。

  当我学哲学的时候,他给我讲实践论,讲理解和认识。

  当我学结构的时候,他给我讲受力

  他总喜欢自己修理东西,或者研究吃的。

  电工、焊工、木工这些没有他不行的。

  炸丸子、炸排叉、炸螃蟹没有他不会的。

  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忙,而且没有理由不忙起来。

  该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会没意思。

  他没上过什么学,但是他有梦。

  他没挣过什么钱,但是他有生活。

  现实中他可能又固执又偏激又不善表达情感。

  但是他一直在做,你用心才能体会到的事情。

  虽然很傻,很愚蠢,但很真实。

  最后病重了,他坐在那里,眼睛里再没有一丝光泽,再不愿多做任何事情的时候。

  他的梦碎了,他已经不得不离开了。

  对我而言,在那个瞬间,姥爷已经离去了。

  姥爷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但我觉得我懂。

  姥爷不知道我懂什么的,但那没有关系。

  当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其实是被填满的,是拥有信仰的,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

  况且生死循环,我们终将归于一处。

  我只能说:

  我将重新拿起笔去描述,去挥洒,去实现舞台。

  做我该做的事情,填满我该去填满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鱼》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