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十五岁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二十五岁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5 05: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十五岁的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二十五岁的世界》是一本由(西)马克•塞雷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一):我们有没有比从前快乐,各自过着理想人生

  徐佳莹的《继续,理想人生。》演唱会专辑在我的手机里存了很久,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反复听,越听越放不下。

  二十五岁以前从没担心生活是什么,认为每天只用看看书、听听歌、发发呆、谈谈恋爱,偶尔挥霍一下时间什么都不做,就能打发掉一辈子。

  现在我二十五岁,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诉苦,工作收入房贷装修车子等等等等,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恐慌

  生活终于被一点点磨灭到完全不是当初设想模样,现在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已经沦陷为曾经我们最痛恨的,张口闭口就是现实俗人

  在看到书中那个澳大利亚男孩故事时,我不断地回想,自己的理想人生是什么?想到最后冒出一身冷汗,我唯一有印象的理想设定,竟然是小学刚入校时,全班同学都必须回答的关于长大之后要做什么的问题。当时我厚颜无耻的说要当音乐家结果也只成为了只会吹竖笛唱歌略走音的文艺委员

  后来的理想呢?后来我没有理想,我只是一路随波逐流的按着周围人的期待走。他们希望我读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最好再当个研究生,于是我就努力考试上学。他们希望我当个稳定公务员,于是我就坐在了这里,在一个无能领导手下,干着一些打杂的体力活。

  这当然不是我所期望的。其实我也曾经有过很多想法,去做翻译、做记者,或者去NGO义务打工之类的。可是现在你问我的话,我大概会说,我想做一份高薪的工作,这样我的美食美酒衣服鞋子护肤品、房贷装修费买车钱、以后孩子奶粉尿布学费爸妈的养老看病钱什么的才有着落吧。

  现在终于明白罗曼•罗兰说的,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于是我也成为了生活的败将,乖乖地向现实缴械投降。

  曾经我们日日喝得大醉、畅谈诗歌和理想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散落天涯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我们有没有 比从前快乐 各自过着 理想的人生”

  “软弱的老毛病 别又复发了

  别被看穿我的好强 只是保护色”

  ——徐佳莹《理想人生》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二):另类精彩游记

  《二十五岁的世界》——每天睡前读一点,似乎一天都没做过跟旅行有关的梦。25岁的马克走过25座城市采访了25个同龄人,很酷的游记。封底的书评写得很好:“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在这本书里,你将见识到真正的时代精神。因为每一页都是真实的。有人的二十五岁活得像四十岁般丰富多彩;有人的二十五岁可能生命中最后的倒数;我的二十五岁,透过三百多个日子的出走,记录了世界五大洲二十五个国家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性向、不同信仰的同龄年轻人,倾听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梦想、对于未来的种种观点,从他们的视界里,看见一个我们从未了解过的多元世界。”

  现实中,越来越多人对我说这两句话“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候……”、“跟同龄人相比,你……”,我也很想了解27岁的同龄人都在思考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可能为了一个项目绞尽脑汁,为了一份文稿通宵达旦,为了一个人酩酊大醉……也许像英国调香师说的,“我们这代人非常自由,我们可以实现以前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也更认同墨西哥教师说的“我也想了解其他国家,但我更想留下来,在这里为一个更公平的未来而奋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澳大利亚狂人所强调的——一切皆有可能。

  合上书本觉得,任何疯狂念头都值得实现,只是因为年轻勇者无畏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三):二十五岁,可以面对单位与家每天的重复,也同样可以面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的年轻人,贫富环境下的、政治影响下的、现代原始的,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明天所奋斗着,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我们必须要承认,虽然大家都活在同一个时代,可是,这个世界其实是发展平衡的,即使这样,在那种较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人,在那些政治动荡国家里的年轻人仍然没有放弃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寻找自己。

  世界是如此的大,有如此多的地方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那些我曾经所向往成功,其实是这个社会呈现出的虚伪,此时此地你在这个国家赶上了这个时代,你才会去渴求那些,如果你换个地方,那种中国式的闪耀就不再是熠熠生辉了。

  书的简介中写道“你将见识到真正的时代精神”,读下来对于这个定义我的解释是如何生存下去。作者会与他所遇见青年人谈论对于自己国家的政治见解,不断提到货币的换算及各个青年的收入,职业。没错,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在各自的土地上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以及对于国家的希望。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到了有些青年人的生活发生变化,二十五岁,可以面对单位与家每天的重复,也同样可以面度一个世界。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四):真心希望一本内容精彩的书能够更完美!《二十五岁的世界》错字漏字粗略整理

  《二十五岁的世界》内容很想打五星,但书的后半部分错字漏字语句不通的地方,很影响阅读节奏啊!~自己粗略整理了一下,有的觉得是比较明显错误,有的自己也有疑问,一行为原文一行为自己觉得可以更改的地方(简称改),修改地方以引号标注,如有错误还请更改指教,真心希望一本内容精彩的书能够更完美。

  191 第一行

  原文:又过了一个小时,如此平缓。一位母亲边给孩子喂奶,“便”用力抱着另一个孩子,让他朝河里撒尿。

  改:又过了一个小时,如此平缓。一位母亲边给孩子喂奶,“边”用力抱着另一个孩子,让他朝河里撒尿。

  195 倒数第七行

  原文:根据我的理解他的父母“并”叫他罗穆洛

  改:根据我的理解,他的父母“并不”叫他罗穆洛

  204 第三行

  原文:我们所知道的野生植物并不“现”在书里,而是代代相传的。

  改:我们所知道的野生植物并不“出现”在书里,而是代代相传的。

  205 倒数第五行

  原文:这怎么可能?这里“既”电脑也没电!而且他是个巫师呀!

  改:这怎么可能?这里“既没”电脑也没电!而且他是个巫师呀!

  208 第十一行

  原文:“拿“最五十万比索的低”工资在这儿是很常见的,”

  改:“拿“五十万比索的最低”工资在这儿是很常见的,”

  208 第十七行

  原文:到现在仍有哥伦比亚人“觉”音乐家都吸毒,都是心理阴暗的怪人......

  改:到现在仍有哥伦比亚人“觉得”音乐家都吸毒,都是心理阴暗的怪人......

  210 第八行

  原文:第二天我“了去”诊所

  改:第二天我“去了”诊所

  210 倒数第五行

  原文:你得希望出租车“自己”不想利用你变成百万富翁

  改:你得希望出租车“司机”不想利用你变成百万富翁

  217 倒数第十行

  原文:但“有它有”一次突然把我的腿都踢断了,

  改:但“它有”一次突然把我的腿都踢断了,

  223 倒数第五行

  原文:如果你“表”什么评论

  改:如果你“发表”什么评论,

  256 第八行

  原文:我出去旅行过一“起”,

  改:我出去旅行过一“次”,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五):来一场免费的环球之旅

  “咣!咣!咣!”,有一天,你的一个屌丝朋友敲开你的房门,告诉你说,他辞了工作要去环球旅行,并且是独自一人。看着他只背着简单行李,一脸严肃信,誓旦旦的样子,你会有什么反应?Really!Are U crazy?

  西班牙人马克塞雷纳在25岁那年就做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决定。《二十五岁的世界》讲述的就是作者马克塞雷纳,一个普通的西班牙男孩,在25岁那年,放下一切到世界各地旅行的故事。马克通过三百多个日子的出走,记录了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性取向、不同信仰的25个同龄年轻人,倾听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梦想、对于未来的种种观点、从他们的视界里,你将看见一个我们从未了解的多元世界。

  前几年看过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讲的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突飞猛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正在被抹平”。可是当看过《二十五岁的世界》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离一个被“抹平”的世界还差着好几条街。在帝都人民电视看哪一台而犯难时,斯威士兰的年轻人正在为没电而烦恼;当美国某小镇一对同性恋人领取合法结婚证件的时候,在印度同性恋却要面对最高七年的刑罚。。。。。。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多元的世界;而阅读这本书也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只需翻一页纸的功夫,你就可以从赤贫的津巴布韦来到优裕的日本;前一秒你还在看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而这一秒你可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让人唏嘘主角

  这是一本关于全世界80后的书,记录了终将领导世界的一代人。这二十五个人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祖国的现状,并猜想其未来。我很佩服作者有放下一切的勇气,和独自面对漫长旅途毅力。通过二十五个跨越了五十万公里的故事,他让我们见识到了真正的时代精神。

  如果你没有机会去亲身领略一个如此多元的世界,那么就通过作者的文字来一场免费的环球之旅吧!我保证你会感到不虚此行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六):马克·塞雷纳:与这个世界的25岁相遇 作者 姜妍

  西班牙作家马克·塞雷纳5年前曾到过北京。那一年他25岁,进行了环球旅行,在每个经过的地方与自己的同龄人对话。至于谈话对象,他说自己主要关注的是没有发言权的人。在塞雷纳眼中,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相似,“北京的年轻人和巴塞罗那年轻人更相似,而不是和中国农村的年轻人更相似”。

  出发:旅行社不卖这种票

  新京报:你在序言中说,要写这本书时,你的朋友觉得很蠢。然后你说“就在那一刻,我下了动笔的决心”。

  塞雷纳:我们习惯会在做决定之前问亲近的人的意见,但有时候他们给你的却是和你想法背道而驰东西,他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倾听很重要,但是想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更重要。你做的是对还是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你做的事情。我有这个点子犹豫了几天,去问别人意见,但是我问的时候已经大致清楚这件事会怎样了。我不喜欢空中楼阁,说出来就要去做。

  新京报:你也说其实这次旅行很随机,你并没有做很详细规划,那你是如何选择你的起始地的?

  塞雷纳:当时我买了一张环球机票,机票里规定了可以停几次,坐几班飞机,所以我大致清楚线路,但有时候也会很迷茫,比如在曼谷时我长时间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里。这张联程票是从旅行社买的,那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我母亲好朋友,她做了40年这个工作了,却还是第一次碰见有人问她买环球机票。现在做环球旅行买机票很容易,但3、4年前不是这样,要查很多航班信息,看很多佣金表格,当时我去过的很多旅行社都觉得太麻烦,跟我说不卖这种票。

  后悔:再出发不选约翰内斯堡

  新京报:但是你母亲的朋友帮了你。

  塞雷纳:我母亲的朋友帮我规划了一下。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是不会从约翰内斯堡开始第一站的,可能会选择相对温和的城市。我到了那里与当地西班牙大使馆工作人员交流,发现他们每天担惊受怕,所以我也很害怕。这群西班牙人在那边定居,却没有黑人朋友,我觉得很奇怪。他们是很贵族的人,从来没有从贵族生活里走出来过。我去的索韦托是当地黑人起源地,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使馆的人听说我要去都很害怕。但事情都有两面,和当地人一起去不会有问题,这个区域现在非常漂亮。到那里之后,那个黑人家庭说“第一次有白人来我们家”。我很惊讶,可是一想我在巴塞罗那的家也从来也没有黑人去过,也就没那么惊讶了。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在今天,不同身份阶层的人隔阂依旧很明显?

  塞雷纳:那次旅行之后我又去过一次南非,看到种族之间的隔离依然存在,而且还混入经济成分,尽管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还仍然有可怕野兽一般的隔离存在,因为这是全世界最不和谐的区域之一,我觉得这个不是好事情。前几天ABC有条新闻不知你看了没有,新闻说白人在南非也面临严重种族歧视,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黑人和白人在南非的失业率大相径庭,白人大约4%,黑人达到20%、30%。

  新京报:不过南非作家库切的《耻》就是讲的白人在南非受到的歧视

  塞雷纳:在南非肯定也有一些白人属于低收入阶级,但比例上与黑人不能比。曼德拉曾经说过,一定要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因为这对白人和黑人都没有任何好处。

  对话:选择没有发言权的人

  新京报:你是怎么在每个地方选择对话人物的?

  塞雷纳:我主要关注的是没有发言权的人,通常你听不到他的声音。此外我选择人物时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男女比例一定要一样。因为今天女性依然处于弱势,报纸采访男性多过女性,所以我要至少达到一半一半的比例。选择人物是直觉和想法的混合,比如在津巴布韦找到的诗人,我去了当地唯一有文化一些的咖啡馆,然后遇见了她。

  新京报:你有没有刻意去选择一些更积极的采访对象,比如你提到的那个诗人或是中国做NGO的女孩,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塞雷纳:25岁时你觉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发现有这么多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情,所以25岁的人应该挺乐观的。我对25岁的定义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正走在争取这样生活的路上。我发现有趣的一点,在那些期望寿命值越长的国家,人在25岁就越没那么成熟。相反,如果期望寿命只有50岁,那到25岁已经是中年,生活给他想要什么生活的机会并不多,没有所谓的青春。你看我现在已经30岁了,你们还在叫我25岁。

  新京报:你会不会为了寻找25岁的人,而不得不放弃一些采访对象?

  塞雷纳:我在纽约时参加吃热狗大赛,那些选手根本不嚼直接吞下去,当时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都是25岁,我觉得选第二比较有意思。至于其他我并没有这样深的印象,我觉得这个事情魔法般落在我的头上,对我来说一切都还挺方便的。写这本书时有太多偶然性,比如我会西语和英文两种语言,也让我在采访时更方便。

  北京:更像巴塞罗那,而非中国农村

  新京报:你来到25个国家和地区你有没有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比如你提到在非洲连锁餐厅里看到的典型微笑。全球是相似点更多,还是相异的地方更多?

  塞雷纳:世界上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相似,北京的年轻人和巴塞罗那年轻人更相似,而不是和中国农村的年轻人更相似。非洲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用手机上网很普遍,肯尼亚最大的银行也有电话银行服务。这和全球化有关,所有城市越来越相似。我去新西兰毛利人的神社,发现他们在社交网页上有主页,如此神圣的东西出现在现代社交网络,我觉得很奇妙。

  新京报:5年之后你再次回到北京,是否觉得北京和其他大城市越来越像?

  塞雷纳:是的,这里越来越大,也和其他大城市有越来越多共同之处。城市扩张也有一点不好,很多人到大城市就很迷茫。我在加泰罗尼亚看到游客走进星巴克的时候无法理解,这些哪里都有,为什么不去寻找这座城市里独特的东西?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25岁是有梦想并实践着,那对30岁你怎么去描述?

  塞雷纳:我永远25岁!其实年龄并不太重要,你死了之后,人家不会关注你呼吸过几次,而是关注你丢掉过几次呼吸,关注你错过了些什么。

  记者手记

  周日早上和我面对面坐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的是30岁的西班牙作家马克·塞雷纳,前一晚他来到北京的一家西班牙餐厅玩到半夜三点,这让他在第二天一早与我的见面迟到了半小时。但是谈起这本《二十五岁的世界》,他的精神立即恢复,滔滔不绝。这也难怪,他25岁这一年的经历确实值得记录和炫耀。

  5年前塞雷纳第一次来到北京,这里是奥运会后的北京。随处可见随地吐痰的景象成为了他在后面描述这里所见所闻的文章开头,当然还有这座城市灰蒙蒙的天空和日渐发达的轨道交通。北京只是塞雷纳25岁那一年经停的第七站,在那之前他一路到过南非、津巴布韦、日本等等。在那之后,泰国、澳大利亚、智利、英国等地还在等着他,当然他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他生活的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

  放弃自己熟悉的生活,用打算买车的钱买了一张环球旅行机票,用一年的时间到达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在每个所经之地选择一个自己的同龄人去对话,这就是5年前塞雷纳做的事情。如今他又一次回到他曾经的经停之地北京,与他相伴的是这本《二十五岁的世界》。

  新京报记者 姜妍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七):记录将领导世界的一代人 作者 王倩阳

  曾经在多种类型的媒体中担任记者的马克·塞雷纳在25岁那年,决定放下一切,带着十五公斤的行李,以环球旅行的方式,踏入25个国家的领土采访25个和他一样25岁的年轻人。马克将这趟旅程记载在他的个人博客上,他的博客在2009年被孤独星球评审团评选为年度最佳创意博客大奖。

  马克·塞雷纳与《二十五岁的世界》

  在集结了马克这场旅程的新书《二十五岁的世界:我在25座城市,遇见25个人》中,他记载道:“这本书想要描写的是不久将来将领导世界的一代人,这二十五个人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祖国的现状,并猜想其未来。”他要描写的是一个“在路上”的世界,是用年轻一代架构起来的世界,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和民族,有穷有富,有的立志改变世界,有的活的循规蹈矩。但是在塞雷纳心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真实。在与这些年轻人交谈和书写他们时,塞雷纳 说自己尽量隐藏自己,没有偏见和夸大,尽可能诚实地将他们还原。

  IBTimes中文网:为什么选择在25岁时离开你一直所从事的记者职业,以旅行的形式去了解世界?

  Marc Serena: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在当记者,平常更多的关注的是地方的新闻,而这本书花了很大功夫去关注全球的事情,可能很多人觉得地方的东西不是那么重要,都是无稽之谈,但是我觉得只有很好的了解地方的和全球的新闻,才能完整地掌握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一个记者在一个国家可能会关注很多诸如谋杀、灾难等可怕的事件,他们只有在这些事情发生时才能够进入新闻,但是我的书中所写的大多数是人们日常中的事。

  IBTimes中文网:走过25个国家,接触了25个不同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你想问每一个年轻人的?

  Marc Serena:可能我想问每个人的问题就是,“是什么让他们微笑和哭泣?他们是谁?他们想成为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祖国的未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问的东西,因为每个人有自己担忧和关注的问题。

  IBTimes中文网:为什么没有像其他旅行者一样,选择美食、景色等比较柔软的角度来了解一个国家?

  Marc Serena:的确,这本书谈论的都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但是也是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家庭、性爱、政治、就业情况、经济状况等等。有些人觉得旅行时生活之外的事情,对我来说,旅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在我的家乡、在巴塞罗那所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在旅行中所思考的问题。我在博客中也写过像食品、美食这样柔软的主题,也会拍一些美食的照片放在博客上,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只是一条通向其他主题的线索、是了解其他事物的线索。我更加关注我所到之处与普通人日常生活关系重大的话题,那些积极的东西。

  IBTimes中文网:通过一个年轻人从一个角度去了解他所身处的这个国家,那你是如何挑选你所接触的这个年轻人?

  Marc Serena:在选择这些年轻人时,我的宗旨其实是希望去囊括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一个年轻人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但是我觉得这个选择或多或少可以一个国家二十五岁年轻人的精神。这就像一个交响曲一样,不能扯出一个部分来代表全部,所以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代人的肖像,它不同于微博或者博客,因为它有整本书去体现。最简单的选择标准时一半男一半女,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是旅行中有意思的是当你来到这个国家你会发现其中有多于你预想的无数种可能性,你可挑选的范围选选大于你的预想。

  IBTimes中文网:什么是你特别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给不同国家的年轻人的?

  Marc Serena:你如何在一个同等的层面上评判不同的人,在非洲,你会发现家庭非常重要,在塞内加尔有一句话,如果你没有家庭,即使你再成功,那也一无所有,所以在写到非洲时,我希望呈现一种家庭的氛围。在今日的印度,依旧有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的皮肤越白就越值得尊重,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在现代社会在这么个偌大的国家,皮肤仍旧还能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人没有多元的视角,我在书中希望能够提供这样一种视角,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可能性,你会在意的是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有什么样的肤色和种族,这样才能超越庸常的角度。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八):我也二十五岁过

  这是在家里纸箱里翻出来的一本书,先生买的,从折痕来看,他只看了70多页,我索性就从带有标记的那一页开始看。

  冬天的北方其实是很温暖的地方,你不要被低温的室外唬住了,“快进屋,屋里暖呵”这是爸妈常说的话,现在我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一个装修已久却许久没住的房子,坐在有地热的地板上,靠着堆放在次卧兼仓库的被褥上,翻开了这本书。

  看过一两个故事才意识到,作者也是25岁,这些受访人也是25岁!再回头看简介,哇,原来《二十五岁的世界》是这么个意思。

  没看简介时,就觉得这似乎是几年前的故事,我不知道好的作品应该不留时代痕迹还是时代的记录?二十九岁时读这本书,还没觉得二十五岁早已离我远去、已然是昨日黄花,我是不是也该庆祝一下?

  起身到厨房,打开柜门拿出养生壶,拧开进户水的总阀门,把水龙头抬起,困在水管数月的空气,争先跑出来,夹杂着微量的水,噼里啪啦打在水盆里;接了半壶自来水,按下烧水按钮——这个壶有四五项功能,对我来说,只需要一个。

  十分钟后,水烧开了,开水入杯,举起马克杯,我想给自己来一场有关25岁的庆祝,才意识到,这是开水,无法入口。

  真是心急喝不了热开水!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九):面对这些敞开心扉的年轻人,马克选择了忠实纪录

  2008年,25岁的他做了一个对西方年轻人来说,算不得特别的决定,他决定放下一切工作,去做一次全球旅行。为了不让妈妈担心这个决定以及金钱的问题,他告诉妈妈,这个旅程是为了给一个出版商写一本有关全世界的年轻人的书。为了圆这个谎,他开始构想自己的旅程,并为此开了一个博客,记录自己的旅程,好让妈妈看到“我真的是这样在做呢”。但这个并不特别的决定却有一个特别的结尾:他的博客大受欢迎,2009年被孤独星球全球评审团评选为年度最佳创意博客大奖。于是,就真的有人来找他出书了;于是,便有了这本讲述全球25个25岁的年轻人的青春故事。

  马克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并不清楚自己会去哪些国家。他先买了一种全球旅行的通票,然后展开一个世界地图,想,从哪开始呢?“好,就从这个地方开始,把地图上一个一个点填满。”第一站他来到了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可以说这是我的旅程中最危险也是最混乱的一站。”虽然法律上已经取消了种族隔离,但那里种族隔离的后遗症依然在,习惯也依然存在,白人跟白人住在一起,黑人跟黑人住在一起。在约翰内斯堡的一个黑人社区,他的出现引起围观,大家奔走相告说来了一个白人。

  他说,这并不是一个充满目的性的旅程。他并没有带着目的性地去寻找自己的访问对象,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愿意先自由地呼吸一下、感受一下这个国家特有的气息,然后买一份当地的报纸,来体会一下风土人情,再来决定人选。“跟着感觉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在旅行的时候一定张开双眼,变得非常敏感,否则就不叫一次旅行。如果你事先把一切安排好,比如这站去哪,那站去哪,其中很多乐趣会失去,而且本该感受到的东西也许你忽略掉了,所以永远带着比较开放的心态,比较敏感、敏锐的眼睛探寻一切。”他告诉自己唯一要避免的是不公正的话题和先入为主的判断。进入他书里的25个年轻人里,有富国的穷人和穷国的富人、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狡猾的平民、城市的精英、男孩、女孩、成家的或单身的、立志改变世界的、循规蹈矩的、榜样或反例……面对这些敞开心扉的年轻人,马克选择了忠实纪录。

  《二十五岁的世界》读后感(十):二十五岁的梦想

  作为二十五岁的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年轻人在这个时候都在做些什么,都在想些什么。虽然我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可是我看到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我没有看到他们在抱怨,虽然他们的处境很差。而现在二十五岁的我已经丢失了自己的梦想,现在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有时候也感觉到了乏味,可是没有勇气去改变;可能是因为把梦想丢失了吧。

  记得刚刚毕业的时候自己心中充满了梦想,并且一直在为之奋斗;经过这两年工作的洗礼,我已经把最初的梦想丢的消失殆尽了,曾经问过我最好的朋友他的理想是什么,当时我们谈天说地,前景很美好;如今的他已经结婚生子了,再问问他的理想是什么,得到的却是异样的回答。

  我一直都在努力的找回自己的梦想,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都在这么做,读完之后我的冲动就更强了。看看津巴布韦的诗人,看看新西兰的毛利人,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他们没有抱怨,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

  我想去旅行,我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也许我是一直都在抱怨,从来都没有用实际的行动去实现这些梦想,也许开始了就会好,是我顾忌的太多?

  回到书中,才发现原来开始是那么的难,过程是那么的艰辛,结果却是无限的美好。

  原来我不是丢失我自己的梦想,我是在恐惧一些没有到来而先想象着到来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