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绿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9 04:0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里经典读后感10篇

  《绿里》是一本由斯蒂芬.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绿里》读后感(一):当我们说“我不明白”时,上帝回答,“我不在乎”。

  每一天,都有人在利用人们之间的爱来伤害、杀戮。

  于是上帝吩咐他的黑天使约翰柯菲来到这片恶之土感知痛苦,抚平伤害。

  经济萧条,没人在乎死个黑鬼。真心赎罪者地狱之火焚身,善良的人肿瘤附体,躺在车祸血泊里,强奸杀人者恶把生命尽头的善意给了老鼠先生白人玩杀人游戏还是白人,黑人终归是狗,忠犬或者恶犬,没什么用,你甚至会喜欢上他,但总有一天毫无征兆咬你一口。

  恶太多了,夜太黑了,白天也逐渐看不清,上帝收回了他的天使。

  这条绿里,这条救赎之路,还需各自走好。

  当我们说“我不明白”时,上帝回答道,“我不在乎”。

  《绿里》读后感(二):绿里,人生的最后一英里。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东京爱情故事》,我说第一次看时自己尚且年幼,最深刻印象不外乎女主角漂亮微笑迷人,其他似乎也没什么特别。而在几年前,已经在社会上摸打滚爬多年的我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剧,竟然被感动的稀里哗啦。

  有些人,有些事,只有到了某个阶段之后才能触动你。

  这次,类似感觉又来了。我觉得,如果自己在年少时看这本书,也许并不会有太多感触,因为关于生命和死亡,年少时的我都考虑的太少。

  而现在,我感觉到了生命之痛以及死亡之重。这种压抑的感觉,就好像胸口压着一块大石,与此同时,无边的黑暗渐渐袭来。我挣扎,我叫喊,我试图摆脱却动弹不得。

  绿里,人生的最后一英里。

  走过绿里,跨越生命和死亡的界限

  突然间,一束光亮起,竟看见了自己坐在电椅上,就这样毫无准备的迎来自己生命的尽头,面无表情警卫宣读着一纸判决代表死亡的电闸马上就要拉起。。。

  梦醒了。我苦苦思索,未发只言片语。我们都以生命的名义,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路的尽头迎接我们的,终究是死亡。

  死亡,即为虚无,尘归尘,土归土。在死亡面前,没有什么大不了和放不下。原来死亡的意义在于,让你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绿里》读后感(三):当转世耶稣被世人抛弃

  仔细想来,我对斯蒂芬·金的态度,其实在最近一年中经历过两次转变。自从过了高中阶段和老金的“蜜月期”后,大学里,我一度不愿意再去读他,而且我也确实很长时间没有读他的作品

  我感觉到自己的“匮乏”,觉得自己在读书这件事上很无知,除了畅销书之外,有太多“好作者”我根本就没涉猎过。而金又是一个那么“通俗”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是首位,文学性其实不强。所以我开始刻意躲避他,用一年多的时间,一个接一个接触那些我从未读过的作者,感觉就像提着灯笼黑夜中漫步,照亮哪片,就望向哪片,心里还总有些诚惶诚恐。

  后来经过这个月的“反思”(关于这个反思,你可以看看我先前的文章),我读书的包袱比过去轻了不少。最近精神疲惫,索性找出了老金的这本《绿里》,给自己换换口味,寻找下过去的感觉。从阅读第一个字开始,我就发现,哪怕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旅行”,回到原点,我依然喜欢老金的小说。一捧起来,就不想再放下

  个人阅读历程谈了许多,现在我们说回今天这本小说《绿里》。首先必须要提到的,是本书当年的出版方式。老金在序言中讲,在编辑提议下,加上他自己内心对“狄更斯”的崇拜,这本小说采用了非常古老的,19世纪出版方式。那就是把每章分印成小册子,随写随出版,直至小说写完为止。这样处理,势必会给作者带来更多压力,老金在序言里也曾提到过。总而言之,我们今天拿到的版本其实是个“合订本”,本书每章都会有一小段重复上一章的故事,也是受原初出版方式的影响

  《绿里》是本涉及诸多元素的作品,大背景是,美国大萧条时期讲述了即将走上电椅的死刑犯和狱警间的故事。我们故事的讲述者“保罗”,当年是负责E区死牢的头头,按老金的设计,这本小说就是他晚年在养老院撰写的回忆录

  小说的视角,和我们普通人看待死囚的眼光不同。老金在故事中,创造了许多人物,他们都是死刑犯。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穷凶极恶不同,通过老金的展示,我看到了这些罪人可爱”的一面,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罪人的人性吧。我们也从狱警们的视角,感受这种生活的压抑。因为工作原因,狱警们被迫与犯人朝夕相处,但当最后时刻来临,他们又必须亲手把犯人送上电椅。小说中,一个叫德尔的犯人,行刑前,对狱警说了这样的话:

  你是个好人,豪厄尔头儿。你也是,埃奇康比头儿。你有时候冲我叫喊,是的,但也是把你逼的没法子才这样。你们都是好人,真想换个地方和你们见面啊。可不是时间,也没有机会了。

  我想,每个人,看到这样一段话,都会有所动容吧。以至于忘记,说出这段话的是个罪人。老金的故事,从不采用非黑即白的写法(当然,恐怖小说是例外),他通过现实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死刑犯身上的人性。这种人性不一定美好,但因为真实,最终还是能捕捉住我们的心灵,刺痛它柔软部分

  另一个必须提到的角色,就是本书的灵魂人物,约翰·柯菲。一个像《圣经》中大力士参孙般的“高大黑人”,外表凶悍、可怖,但内心胆小、善良。斯蒂芬·金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显然受到了圣经影响。因为故事中的约翰·柯菲,能够像耶稣一样,用自己的手施展“神迹”,治疗一切疾病。从小说开始,保罗的“尿路感染”到监狱妻子的“脑瘤”,约翰·柯菲都用他的神力,一一治愈。

  由我刚刚的讲述,想必你也认为,约翰·柯菲并不是一个“罪人”。确实,约翰·柯菲没有杀人。他走到奄奄一息姑娘身边想用自己的神力拯救她,却被赶来的人视为凶手,判入死牢。当狱警们认识到这一点,拼尽全力,想为约翰·柯菲翻案时,却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是他们的证据不足证明约翰的清白;二是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南部(故事发生在亚拉巴马州),是不会有法官愿意给一个黑人翻案的。最终,约翰·柯菲还是上了电椅,步入死亡。在小说中,他曾对故事的讲述者保罗说过这样一段话:

  头儿,我真的厌倦了我听到和感到的痛苦了。我厌倦了整天在大路流浪孤独得像雨天小鸟。没有朋友和我在一起,告诉我我们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又为了什么。我厌倦了人们相互憎恨,我感觉自己的脑袋里扎满玻璃碎片。每次我都想帮人一把,可总是帮不上,对这我也厌倦了。我不想再待在黑暗中。大部分时间我都很痛苦。太多痛苦了。如果我能了结这一切,我愿意,但我做不到。

  我们带入到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想想,约翰·柯菲像不像转世的耶稣呢?甚至连经历都十分相似。一样的拯救世人,热爱世人,又一样的被世人抛弃。耶稣惨死在十字架上,而约翰在电椅上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我想,这样的隐喻,应该是斯蒂芬·金有意为之。似乎千百年时间过去,人的本性却从未更改。

  《绿里》这部小说,涉及了太多元素。大到宗教种族问题、死刑废存,小到罪人所具有的人性。老金以死囚牢为大背景,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多层面的问题。尽管老金是那种坚信“故事好看才最重要”的作者。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

  斯蒂芬·金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作者,也是我写作上的第一位老师(JK·罗琳是我的幼儿园园长),我至今难以忘怀初中那年阅读《四季奇谭》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直到今天,我的小说都没有摆脱他的影响,我想恐怕也没必要再刻意去摆脱了。实际上,每个我曾经读过的作者,都把他们的一部分,留在了我的文章中,只是个多少的问题。

  老金是这样的一位作者,他也许不适合你守在书桌前,一手执笔,埋头苦读。但当你身心疲惫,窝在沙发里的时候,拿起他的书读读,你准不会失望

  《绿里》读后感(四):感受绿色末路上的人性之暖

  多数人了解《绿里》的故事,是通过汤姆•汉克斯所演的电影《The Green Mile》,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一上映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但相较之下原著小说则更甚一筹。

  《绿里》其实是一个回忆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并将整本书设定成是由“我”所写成的回忆录。话说这个“我”,全名叫保罗•埃奇康比,是冷山监狱E区(死囚区)的总管。他和四、五个狱卒同事一同负责看守并照料送来此处等候死囚,而一旦死刑确定,保罗也要同事们执行死刑的任务——送死刑犯走过“绿里”,上电椅处死。

  据保罗自己计算,在他执行死刑任务的多年里,已送了七十几个人上电椅。照理说,保罗经历过大风大浪,遇到各种穷凶极恶的囚徒,在他眼中,稀奇古怪罪犯见怪不怪。偏偏有一天,来了一个黑人囚犯,他虽然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事实上个性相当温和,这名让保罗一辈子忘也忘不了的死刑犯,就是约翰•柯菲。他身上竟然带著不可思议的医治力量,这使保罗认为是上帝的神迹。故事便围绕著这个有医治能力的约翰•柯菲慢慢展开,一件又一件神迹不断发生,也让人性的良善与丑恶一而再赤裸裸呈现在冷山死刑监狱中。

  在我的印象中,狱卒都是凶巴巴不讲道理的;好比周发的《监狱风云》或斯蒂芬•金的另一部小说改编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狱警暴虐凶残、贪污,各种坏事样样都来。然而,主角保罗却大大颠覆了我对狱卒的观感,他的善良,以及他对每一位死刑犯的体贴,甚至让人觉得不是在读一个监狱的故事,而是某个邻里彼此相处融洽小区活动中心

  保罗和其同事对死刑犯的临终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人性的温暖。因为死刑犯长期处在极大的压力底下,保罗注重心理疏导,不断地和囚犯聊天、谈心,让这些即将面临恐怖电椅的人,能慢慢卸下心灵重负,在人生最后一段里程中得到解脱。此外他还要求自己和同事要保持死囚牢的宁静,与犯人好好的讲话,不是大喊大叫,把牢房变成加护病房,让犯人保持情绪平静,尤其是快要到他们的末日时更要如此。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尊重死刑犯,甚至非常鄙视他们,觉得这些罪恶累累的人死有余辜,但是书中保罗这些警官却以平静、安稳心境去面对每一个死刑犯,陪他们走完牢中的那段绿色末路,甚至在死刑犯饱受人性中的无奈彷徨侮辱时,保罗和他的同事予以了足够关心仁爱,所以该如何抱持尊重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生命体,值得大家好好深思。

  孔子尝言,“未知生,焉知死”。然而,我在保罗等人的身上,却看到了“未知死,焉知生”。天天与这些来日无多的死刑犯相处,保罗们清楚知道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东西,并非社会上的沸沸扬扬,更不是个人的功成名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取暖,是不要回报的默默陪伴。在斯蒂芬•金的笔下,E区的狱警带领我们走过绿色末路,直面死亡,从中明白生命的真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绿里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