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里奇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绿里奇迹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9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里奇迹的读后感10篇

  《绿里奇迹》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里奇迹》读后感(一):我们的世界

  这算是看过第二本金的书,上一本是different seasons。

  我想,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他的书中,生活中的一切小细节都被千百倍的放大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甚至能感受他在写书时的感觉,那些场景那么真实的在他的脑海里,就随意的变成文字从他的打字机里嗒嗒的蹦出来。

  这个故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主角最终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多么黑暗痛苦的世界。好人并不多,可坏人却总是不停的出现。你尽可以抗争,诅咒,骂他们愚蠢无能,可这个世界终究是他们的,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么让人无奈

  当然对于他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可在阅读过程中你却是无法抗拒的。就那么心甘情愿死心塌地的被他煽到鼻子发酸。

  因为上帝礼物走前的愿望仅仅是一片夹肉面包,而主角能做的也只有多加点肉酱而已。。。

  《绿里奇迹》读后感(二):金的魅力

  自从开始看金的小说,晚上就常常被吓醒——我这样对我的朋友转述的时候我朋友吃惊夹着兴奋的问:“真有这么恐怖?”

  不,金的小说一点也不恐怖。

  这样说好象没什么资格,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就只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这2本金的小说而已。只是,让我惊醒的,从来不是小说里的剧情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

  首先,说句实话,对于《绿》里那部分关于上帝的内容我是很失望的,因为我本身是无神论者,所以看的时候只觉得可笑,但这并没有削弱整个故事的可读性——我虽然觉得荒谬,但也觉得故事就应该这样发展。不过,和有神论者相比,惊喜应该少很多就是了。

  其次,看完全书,那句“他用她们之间的爱杀了她们”和关于黑暗的叙述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让我伤心至极。我整晚辗转反侧,对这个世界强大邪恶感到非常失望,对自己无能为力感到焦躁不安,直到看见窗外泛起白光,我的理智才睡醒般的告诉我:这只是篇小说。

  但我感同身受——这比纯技术的恐怖更恐怖,因为在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不能辨别这个故事到底是你的亲身经历,还是只是个小说。

  这就是金的魅力。

  《绿里奇迹》读后感(三):生活从来不会有奇迹

  说实话,我在读到第二章的时候还没能对这部创造过畅销奇迹的监狱题材小说建立起好感,我有点厌烦作者絮絮叨叨的叙述方式,感觉就像是一部肥皂剧,回忆已经翻过的100多页,感觉没讲出什么不了起的故事,但是我却不能停下来,因为我期望看到的男一号的故事还没有发生,我期望看到的奇迹也没有发生,虽然这些东西在书的第5页就出现了,这是作者显而易见的小阴谋。然而让我真正“原谅”作者的絮叨的,是从第二章开始,越来越清晰的小说叙事方式:一个百岁老人,在养老院里,回忆着他60多年前任职死囚看守兼死刑执行者期间发生的故事。是啊,我们得原谅一个百岁老人的絮叨。

  绿里,是关押在冷山监狱的死囚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不要笑我,虽然只有1英里的距离,但当它是连接生死的1600米时,走过这绿里(哦,因为这段路铺着绿色的油毡),绝对称得上一段旅程,最后的旅程。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类似绿里的经历却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不经历生死,别妄谈人生。在绿里,经历了生死,却不再有人生。然而,这部小说并不是想通过绿里这一特殊的场景,来刻画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死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忏悔、崩溃、解脱、屈服......,甚至各种死囚在监狱中所表现出人性的善与恶,极端冷酷不可思议偏执,都不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当我读完全书,这最后的迷底也随之解开:生活从来不会有奇迹,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它而生活。

  是的,生活从来不会有奇迹,即使在小说里。保罗-就是小说中的“我”-虽然被约翰吸去了病痛,并且余生仿佛都能免疫一切的病痛,这是个奇迹,但他在面对妻子意外的离去时却束手无策,奇迹给了他百年的阳寿,他却用它看着亲人朋友们一个个离开自己,当然,奇迹本身也不是绝对的,这个奇迹的最大获益者,在迎来生命的最后一天里,没有人相陪;叮当先生-绿里的一只马戏团老鼠-虽然被约翰赋与了第二次生命,并且活到了60岁,这是个奇迹,但它却从重获新生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孤独和隐居的生活,临终时又经历了一次它一生中最痛苦和恐惧的回忆。当然最令人唏嘘的还是约翰,这个上天赐给人间最好的礼物,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他感到绝望和无奈的人间。

  “人们用互相的爱来杀死对方”,这是让约翰选择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让“我”有最大感悟一句话。爱,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大的奇迹,是的,这句话是有些眼熟,约翰就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爱,就是奇迹的本源,然而约翰的领悟是,爱也是人们杀死同胞工具。双胞胎姐妹因为有爱,所以为了保护彼此而放弃呼救,导致双双被残杀;“我们”-善良正义的人们-因为有爱,所以看着约翰走上绿里却无能为力时,感到痛苦和无奈,心中有多少信仰被抹杀。然而我们的生活又离不开爱,我们追逐着爱,我们希望有爱。好了,我想说的就是这些:生活从来不会有奇迹,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它而生活。

  我觉得中文翻译书名不好,绿里里最终没发生奇迹,原著的名字不就是“The Green Mile”吗?你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名字,我在阅读时一直希望它的发生,但是相信我,真的没有奇迹......

  《绿里奇迹》读后感(四):绿里奇迹读后感

  2月12日

  电影还是挺忠于原著的,很多话都一模一样的。

  小说时间线有点乱,不过因为看过电影也能连上。

  人物名字很头疼,看外国小说一向如此,还有时候翻译的名字前后不一致,所以我只能对着电影里的人想了……

  2月17日

  小说终于读完了,作者真的蛮啰嗦的……

  挺有感触的是对那只老鼠,主人死了还要带着主人的薄荷糖和线轴用来怀念。也挺有温情的。老鼠先生和保罗一样,接受了“上帝的礼物”的馈赠,可是如作者所说,有的时候,帮助和诅咒没有什么区别……

  老鼠先生虽然对生活已经没有激情,但是仍然能够拖着缓慢身体找到老保罗,为他表演滚线轴,然后慢慢生命消亡。ta也活了64岁啊。

  老鼠先生的主人(只有几天,其实他们更像朋友、亲人)生前犯了弥天大罪,可是对这位老鼠先生却是真爱。他以为自己训练了老鼠先生滚线轴,希望自己死后老鼠先生能有个好归宿。但这是他的精神寄托啊。他坐到电椅上受到了严重折磨,就因为之前他嘲笑了波西,而波西因为这么对待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虽然去到了想去的精神病院,但是并没能坐在办公室舒服的翻资料,而是作为病人呆在那里,而且似乎他的精神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而双胞胎的死是沃顿造成的,约翰借波西的身体杀死了他。

  一切都是因果报应啊。

  最让人难过的还是约翰的死,那个温柔没有半点暴戾之气的大高个儿黑人,就这么冤死了。

  保罗他们明知道凶手不是他是沃顿却无能为力,知道他是上帝的礼物却无能为力,只能按命令送他坐上电椅,送他到另一个世界。抓捕约翰的人因为他是一个黑人所以即便有疑点也无所谓,反正是个黑人啊。

  本来希望奇迹能出现,但是理解了约翰的痛苦,便觉得离开这个世界去天堂对他才是最好的结果

  可怜的约翰是上帝的礼物,他与生俱来能力和善心叫他不断的帮助、治愈、拯救着别人,可是到头来,却受到不公待遇。如那对双胞胎的死,沃顿利用了姐妹们对彼此的爱而杀死她们,约翰说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都能看到,但是很多都像这次一样他看见了,他拯救了,但是他治不好了。每天他的脑袋都像被万千玻璃刺穿那样痛,他怕黑,他觉得自己在黑暗里游荡着,他很孤独

  约翰把自己的能力传给了保罗一部分,保罗一直到104岁还是等着死神的降临。

  经历了约翰的死亡之后,保罗便申请了工作调动,去了青年劳教所,看到的死亡太多,已经承受不起,预防青少年犯罪,防患于未然,因为他不想再看到那么多人去坐电椅了。

  老保罗在敬老院里写下了个这个故事,他还拥有一个特别好的女朋友,帮助他驱赶像波西一样讨厌不断跟踪他骚扰他欺负他的波兰。在最后被波兰发现秘密的时候,老鼠先生去世了。

  而过了两个月,他的女朋友也去世了。

  老保罗就这样,等待着死神的降临……他说也许这就是惩罚,因为他破坏了上帝给的礼物。

  只是他的最后一公里,他的绿里,太长了……

  至此,小说剧终。

  脑海里还会不断闪现善良又痛苦的约翰流着泪的样子,他看到天上星星开心的样子,闻到地上草木清香欣喜的样子,在监狱里总是痛苦的抱着膝盖面对墙躺着的样子,治不好双胞胎姐妹痛哭的样子……

  有天睡觉,竟然恍惚以为自己在绿里的监狱里,栅栏隔着我,绿里屋顶的灯亮着……吓了一跳,赶紧睁开眼睛,才舒了口气……

  金的小说将恐怖部于无形之中啊……

  《绿里奇迹》读后感(五):没有奇迹

  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相当自负,曾经大言不惭地说过“畅销书都是垃圾”的豪言壮语。此后,但凡某书卖得火爆,我一般都敬而远之。比如谁手持一本《品三国》或《狼图腾》,我就会在心里骂人家傻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世外高人状。后来,当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真正的牛人,和他们比较,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我才是个傻逼,或者说,我也是个傻逼。反思的结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喜欢意气用事先入为主,很多时候太狭隘了;而这正是我所鄙夷的品性之一。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根据经验我修正了自己的说法,变成“中国的畅销书都是垃圾”。是的,同样是连续剧,国货几乎全是垃圾,而美国却有不少精品。于是我买了一本史蒂芬周,不,是史蒂芬金的畅销书《绿里奇迹》。金是风靡全世界的恐怖小说之王,全球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据说丫的理想是成为马克吐温那样的大师。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一些酷爱围棋的皇帝,在金銮殿和放水的当朝国手下成平局,于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顿时就忘乎所以了,以为自己的水平真的可以通幽具体……

  行文至此,就可以知道,我不怎么待见这本书及其作者。和很多孤陋寡闻的人一样,我也是通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才知道史蒂芬金,不过我没完整看过这本小说,大概翻了两眼,感觉和电影不是一回事。《绿里奇迹》是我正经读的第一本金的小说,本想在沉闷火车上寻求一点刺激,可没想到被恶心了一下。以此书的标准评价史蒂芬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不如倪匡。

  我以前说过,一个神神道道的故事可以轻易地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吊起他们的胃口;但要把故事写好还需要最终给神神道道一个合乎常理的解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旦不解释或者解释不好,读者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小说写的很烂。假如不想解释的话,那就不要以神道的悬念为卖点,可以详细描写如何神道,如魔法、争斗等等,就像流行的一些玄幻小说(集大成者是《西游记》和《魔戒》)。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就是开篇一个斗大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越来越匪夷所思;与此同时,读者的好奇心像膀胱一样被撑的越来越大,这些神奇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我们需要知道谜底。最后,倪匡告诉我们,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全都是外星人搞的。我靠!好比有人向你夸耀他家养的猪长了两只角,你兴致勃勃地跟他前去观看,到了他们家,他指着一头牛说,看,这就是我家的猪。

  史蒂芬金比倪匡还要恶劣。《绿》的故事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一个老实人被冤枉,下狱判了死刑。这样一个俗到极致的窦娥冤题材,金是怎样花样翻新的呢?原来这个老实人拥有一项堪比耶酥或者麻原彰晃的超能力,就是可以从病人嘴里吸出所谓的“病魔”。在想像力贫乏的金那里,病魔就是一团黑咕隆咚脏儿吧唧的絮状实体,一旦遇到空气就慢慢褪色变白,逐渐消失于无形。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些邪门气功书,书的作者声称人身体之外有一层气,健康地方是白气,生病的地方就是黑气,通过修炼可以把黑气驱逐,让白气补偿进来。当时我还真信了,这说明此类想象只有十岁的水平。总之,《绿》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大块头犯罪分子柯菲拥有这么一手绝活。除此之外,故事简单要命:时间是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地点是一所监狱的死牢部分,人物是几个犯罪分子和牢头。故事以牢头埃奇康比为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当然是神奇的柯菲。柯菲被捕是因为有人目睹他手持两名女童的血迹斑斑的尸体,而埃奇康比觉察到狱中的柯菲并非残暴之徒,而是个木讷、忧郁、总是流泪、甚至有点怕黑的内心脆弱者,尽管他长了个黑熊一样的大个子。尤其当柯菲用吸星大法治好了埃奇康比的尿路感染后,后者更是想要揭开柯菲的神秘面纱。当然,我也想揭开。而事实上,根本就他妈没什么面纱,柯菲就是牛逼有神功,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那我操,为啥史蒂芬金不把主人公设定成一只石猴或者半兽人呢?既然把柯菲写成人,那我自然就把他当成人来对待;但突然柯菲玩了这么玄的超人一手,我必然要问一下,这个人又不是葫芦娃,为什么会吸病魔?结果你说小说默认他本来就这么神奇。妈的。根本不解释,所以说连倪匡都不如。也许有人会说,金的本意不是想写玄幻小说,而是通过超现实的种种来揭示人性,也就是说,这是一篇寓言,就像巴尔扎克的《驴皮记》或卡夫卡的《变形记》。呵呵,用恐怖小说来揭示人性大约也就相当于用电视连续剧来描写爱情吧,或者想用央视的走进科学来代替大学物理,别他妈装逼了。畅销小说就是畅销小说,装个鸡毛深沉啊;相当马克吐温?你丫也不称称自己的斤两。

  本书据说曾高居美国畅销书榜首,要说优点还是有一点的。和《达芬奇密码》一样,《绿》也具有畅销小说的一般特点:行文拖沓,背景离奇,装模作样地涉及一点大路边上的人性。这样即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也照顾了他们廉价浅薄的世界观。一点逼事本来两句话就能说清,偏要故布疑阵伸头鬼脸,欲说还休,终于说了吧就开始翻来覆去。当然这是畅销小说作家的基本伎俩,属于赚取稿费的看家本领;同时也能给读者九浅一深的享受,可以算作优点。此外,史蒂芬金对死牢和电椅的描写非常详尽,这也是吸引人的元素之一,毕竟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些东西。金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不惜笔墨描写残酷的行刑过程。值得一提是书中大篇幅描写的老鼠叮当先生,这部分显然是好玩的,也是作者揭示主题和刻画人性的重要道具之一;可惜和柯菲一样,装逼的金没有交代这只老鼠为什么这么神奇。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写的更为不着四六一些呢,比如说叮当先生会七十二变什么的。要说本书刻画了人性,这个我信,因为是人就有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完全没必要写出来,不就是奉献啦、爱啦、自私啦、残忍啦这些俗得令人发指的东西吗,金也就是老一套的主流价值观吧,档次和好莱坞大片一模一样。如果这也能叫深刻,那《浮士德》算什么?

  二十八块,真是亏大了,整整三斤上好的猫粮啊,就他妈这么浪费了。我勉强读到第六章,也就是最后一章,终于丧失了耐心,向后略略翻了一下,就把书扔一边去了,非常幸运地没有看到处心积虑的作者最后大段矫揉造作的抒情和对人性装腔作势的感叹。马克吐温,呵呵,你丫也配?别以为粉丝多就觉得自己写的好了,我们郭敬明的粉丝也不少呢。

  《绿里奇迹》读后感(六):从不失望

  不要用“闪灵”来衡量斯蒂芬金,他写的不只是恐怖小说

  也不要用“肖申克的救赎”作为标准,那样不公平

  从第一本“神秘火焰”开始,爱上斯蒂芬金,引出之后的“厄兆”“死亡区域”“杰罗德的游戏”“玫瑰疯狂者”“宠物公墓”“黑暗的另一半”“死光”……一路读下去

  最喜欢的是“死光”,但窃以为这个译名并不恰当,远不如原名“It”来的传神;

  觉得最恐怖的是“宠物公墓”,读来脊背发凉汗毛直立;

  读过最多次的是“神秘火焰”,我的第一本斯蒂芬金,从十几岁至今读过几十次了;

  最吸引人的当属“黑暗的另一半”,通篇被一种诡异的直觉引导,如被扼住咽喉却放不下不看。

  不知不觉便跑题,回来“绿里奇迹”。仍是断断续续的读,仍是读完才返回去看电影。

  金对监狱仿佛是有情结的,监狱在他的笔下温暖更大于恐怖。

  想了很久,决定不叙述情节,很难,并且不想破坏准备阅读者的兴致,若我形容不当而使某人错失这本书我将十分内疚。

  但至少我要说我深深为之感动,在地铁中我几乎落下泪来;而当我独处看电影时,泪无可抑制。

  对斯蒂芬金,从不失望。

  《绿里奇迹》读后感(七):重新面对“耶稣受难”

  本来很有信心看下去的,早已看过电影,我确信不会边捧书边擦眼泪的。因为心急看,所以只大概浏览下关键情节。还没有细看,已不得了,斯蒂芬金已鞭打我的心脏。

  看到德尔在电椅上活活被烧死的惨状,所有人只可以忍受着良心的折磨,眼睁睁看着他被烤熟;最难受的是任那心理变态的始作俑者,珀西,逍遥法外。

  能让身体止不住一波又一波悲伤汹涌的,只有柯菲的死。

  柯菲智力低下,居无定所,受尽折磨,但心地纯良,世间一切痛苦他皆能感受,不可思议的是,他能治愈这一切病痛——通过他神奇的双手。

  在监狱里,他治好的保罗的尿道感染;又让德尔的同伴“叮当先生”——这可爱的小老鼠死而复生;救醒了几近让脑瘤夺去生命的梅琳达……当柯菲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他平日迟缓呆滞的脸会带上同样痛苦急切的表情,说:“让我帮你。”仿佛生来就为救人,这么赤裸裸的真心,他怎么会奸杀狄特里克家两个幼女!

  保罗就为这样的疑惑,暗中调查了。他发现了众多疑点:柯菲不会打绳结,那么他从包扎好的三明治取出香肠诱杀狄特里克家犬后,他不可能把重新绑扎好三明治;当时追寻凶手时警犬分别朝两个方向吠叫,警官将幼女的衣服往警犬鼻子下一放,它们终于统一方向了,这里的柯菲正试图救回已死的女孩,凶手早已逃到相反方向……

  有疑点但没证据。保罗还是找到了,但是已经太迟。柯菲将梅琳达的脑瘤转移到可恶的珀西身上,发狂的珀西将隔壁牢房的沃顿乱枪射死。一切证据都没了。

  奸杀狄特里克家两个幼女的是后来因其他罪名入狱的沃顿,当他的手触到柯菲,柯菲就知道是他了。而保罗是在偶然下发现他与狄特里克家人有过接触,套沃顿话时猜出端倪——八九不离十了,只要再套他,说不定可为柯菲翻案……迟了,柯菲杀了他了。

  柯菲非常心甘情愿地去死的,他说:“我真换厌倦……听到和感到的痛苦……孤独得像雨天的小鸟……厌倦人们你恨我我恨你……每次想帮人一把,可总是帮不上,对这我也厌倦了。……大部分时间我都很痛苦。如果能了结这一切,我愿意。……”

  就像背着十字架的耶稣走到苦路的尽头,柯菲在见证人和女孩家属的唾骂诅咒仇恨中,在电椅上,含泪离开这苦难的世界。

  柯菲对保罗说的言犹在耳:“头儿,你想不出那两个女孩没有喊叫的原因……他对其中一个说‘你要喊,我不杀你,我杀你妹妹。’他对另一个也说了同样的话。”

  “他利用她们的爱杀了她们,……她们相互的爱……”

  “这样的事情天天发生,世界上到处在发生。”

  《绿里奇迹》读后感(八):生命的希望

  “我们都得死,没有例外,这我知道,但上帝啊,有时候,这条绿里真的太长了。”

  斯蒂芬•金用小说主人公老狱卒保罗•埃奇康比带着些许厌倦的一句话,结束了《绿里奇迹》。几年前,在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时,曾经被迈克尔•克拉克•邓肯饰演的神奇大个子黑人约翰•柯菲感动了一把。所以,拿到小说后,就一口气地读了下去。

  “绿里”是冷山监狱通向E区的一条走道。向左走通向院子,囚犯可以在监狱看守的监视下晒晒太阳,或许凑巧还会遇上一个《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杜弗瑞那样满脸臭屁的家伙。而如果向右走,那这个囚徒就大事不妙了,因为“电伙计”正在那里等着把电流通过沾湿的海绵传到囚犯的脑子里去。

  “绿里”是一个舞台,在这里来来往往的,有正直的狱警头头保罗、深爱着妻子的监狱长哈尔、蒙冤被判死刑的黑人囚犯柯菲、内心单纯的死囚德拉克罗瓦等人。他们虽然或被动、或主动地以监狱为家,却都有着一颗让人感动的心。

  斯蒂芬•金给他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角色—老鼠“叮当先生”,它是一面小小的镜子,在叮当先生身上,能很轻易地看到他们心底里对生命的尊重,对温暖人性的渴望,和一种孩童般的纯真。

  镜子是公正的,在表现阳光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它也能映射出人心的阴暗。卑鄙阴险的小人珀西想方设法要致它于死地,结果一手造成了德拉克罗瓦在电椅上的惨死。小老鼠从来对野小子沃顿的牢房敬而远之,随着情节的展开,当杀人案的谜底揭开,原来沃顿正是杀死那一对双胞胎的罪魁祸首。

  斯蒂芬•金借保罗之口,把柯菲称为上帝带来的礼物,可是,这份礼物却没有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那样,在看不到边的太平洋边上安享余生。《肖》里“只要还有希望就永远不应该放弃”的向上基调,似乎也随着柯菲的死,被金亲手撕了个粉碎。

  但是,当小说最后,104岁的老保罗带着养老院的挚友伊莱恩去看已经60多岁的叮当先生表演的推线轴游戏时,我们发现,斯蒂芬•金并没有把那种“积极”硬生生地抹去。他通过柯菲神奇的手,把希望传承到了保罗和叮当先生的身上。在斯蒂芬•金的笔下,柯菲取走了保罗和监狱长哈尔妻子身体里的病毒,把生命的奇迹带给了保罗,带给了叮当先生,带给了所有阅读这个故事的人们。

  柯菲走向绿里时是厌倦的,因为人的阴暗让“上帝的礼物”也觉得累了。

  年老的保罗在养老院怀念那些人和事。

  他的身边有另一个珀西—欺软怕硬的管理员多兰。人类就是这样,恶永远如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但也有另一个柯菲—可爱的老太太伊莱恩。人类也是这样,善将被永远地传递下去。或许会比恶藏得更深一些,却更加灿烂,更加美丽。

  《绿里奇迹》读后感(九):救赎

  电子版读了两遍,感觉还是不过瘾,于是又买了实体书,现在就在右手边。

  第一眼看见绿里,我觉得应该是和“绿”所代表的生机有关。但是我忘了英汉词汇不仅有对等,更有空缺。因为在《奥赛罗》中,green被引申出了“嫉妒”的意思。所以也许,这个书名只是一个书名,没有代表新生。

  我看书经常看的很快,但是这本书,我经常想停下来抄一抄里面的词句。约翰·科菲作为主人公之一,他的命运从某一方面来说,类似于神话中的西绪弗斯,结局都是——用尽全部心力而一无所成。也许科菲的至善就是西绪弗斯推的石头,本来充满热情,但是付出的既无用也无望。他太过善良,于是有了枷锁,这或许是他唯一的缺点。“约翰的目光转向我。我在这目光中看不见顺从的神情,看不见对天堂的希望,看不见安宁在降临。我多么想告诉你我看见了这一切,我多么想这样告诉我自己。我看见的是害怕、悲惨、破碎和迷惘。这是身落陷阱满怀恐惧的野兽的眼神。”

  作为一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救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人自危,现在的人又应该如何救赎自己?

  《绿里奇迹》读后感(十):拯救还是诅咒?

  今天早上我在公交车上把厚厚的一本《绿里奇迹》看完了。自从来东莞市里上班,公交车成了我专心阅读的场所。晚上在家读一会儿会犯困,呆在图书馆里又倍觉无聊,到头来还数公交车这个不算安静的环境能让我的阅读效果达到最好了,看来我形成了一个怪癖。

  作者斯蒂芬.金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恐怖小说作家。这本《绿里奇迹》自然摆脱不了金先生个人风格的烙印,但它绝不是单纯的恐怖小说,我读小说前几章起先感觉比较闷,没抱太多好感。谁料越读越引人入胜,直至把我感动。

  小说中人物集中在狱吏、犯人等不太接近常人的群体,书中这些人物身上反映出的人性光辉强烈而独特,其中不乏真、善、美这类优秀的情感,同时也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伤感情怀。主人公保罗有幸成为冷山监狱这一系列事件的亲历者甚至策划者,而后他又因为受到柯菲的神秘力量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从而长寿。当所有与监狱里发生的神奇事件有关联的人都已远去的时候,保罗无疑是仅存的见证人。在保罗的老年岁月里,不能言语的叮当先生无疾而终,养老院的红颜知己先他而去。保罗回首往事,除了记起那些悲喜往事,唯剩孤独无助、悲伤无奈的情怀。我相信种感情将会随着保罗年岁的增长会越酿越苦,成为一杯口感苦涩但让人意犹未尽的苦酒。也许保罗有一天睡过去不会醒来,生理没有任何病变就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是抑郁而死。老年保罗的心境我可以体会,眼睁睁看着物是人非,感受越来越多的不是喜悦而是悲怆,活得再久有什么用,只会凭添烦忧。保罗说拯救也许是诅咒,可谓一语中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