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味道·第一宗罪》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味道·第一宗罪》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9 05: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味道·第一宗罪》的读后感10篇

  《味道·第一宗罪》是一本由梁文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一):第一宗罪

  很少写书评很久没写过书评了随便写写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快半年,一个老友从台湾寄来的明信片被我夹在里面当做书签,因此每次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个有垦丁海滩画面总会想到和现在和未来生活不太适宜的宁静闲适。也像这本书里,能真的去体会一下食物的味道。

  现在在一家证券公司实习,也加了公司的一个微信群,前两天Boss还在群里”教育“我们这些实习生,说着你们这帮人应该志存高远,能不能吃上饭,每顿饭吃什么并不重要

  哈哈所以应该在他老人家眼里这本书应该属于完全不知所云类型,可是我却乐在其中,美食体验生活一样,是我生命不可缺的要务。

  说来自己应该算是喜欢吃的人,有过在本科时期和当时的女友一起吃遍附件的餐馆,也在相对低水平廉价区域里有自己最喜好搭配。再后来也会去附近的商区吃大众所谓点评的好菜。其实回想一下,这些经历中大部分菜给人的印象都是浓油赤酱的重口味,所谓的好评很多时候也不过是重口味中的味道恰如其分而已。看看点评网上的评论,这个城市似乎要被川菜、湘菜这些印象中辣字当头的菜系覆盖了,而真正能尝出食材本味的餐馆,真的少之又少。

  作者在香港,巧合的是我也有段时间生活在香港,给我印象深的,一个是每天早上需要发愁早饭,恕我口味的关系,港式早茶的繁琐和略微的油腻有些承受不来。值得记忆的,不过是在朋友大学餐厅吃过的几次,港式点心精致和鲜味仍是记忆犹新。还有就是无聊的时候去过旺角吃的街边的小吃,有种鱼肉的食物,略微像羹,是每次去旺角我必找的。还有就是一次高烧出门,迷糊的时候在路边一家拍档吃过的皮蛋瘦肉粥和云吞面,粥有小米香味,云吞虽不大,可肉的鲜味恰当好处

  可惜可笑的是,辣这一菜系仍是穿越过了去,附近大学生最爱的是深水埗一家米线餐馆,招牌虽是云南米线,但味道却实实在在的来自四川。还有就是大众都知的快餐店,我一直记得那里M记的薯条,不知是新鲜感作祟或是什么,一直觉得那里的薯条更好吃。还有说好在上海开却一直没动静的pepper lunch,我对此如此怨念以至于一个朋友近一两次去香港都会专门去那家快餐店拍照来让我艳羡。

  可能如川菜一样,重口味的社会里,能有那些人,去体味食物原本的味道,甘于平淡尊重生命的本来面貌,着实不易了。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二):笔记

  1. 我们都知道“饕餮”就是贪食无度的意思,不是件好事,但它又是怎么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老饕”这么正面的呢?如今若有一人夜夜笙歌,每晚更换不同的性伴侣,我们私底下或许会有点羡慕,但公开表态肯定否定的。可要是换作一个每晚去不同饭馆进餐,试遍天下美味家伙,我们却会尊称他为“食家”,或者把“老饕”这个本来很负面的称呼转成对他的恭维。再说不定,像《饮食男女》这样的大众刊物还要以优渥稿酬请他写写心得,号称“食经”呢。你几时见过一个淫欲无度的浪子能够搞出名堂,混得像蔡澜、唯灵、李纯恩这么好,还要在报纸上写“淫经”,替电视台主持旅游“采花”节目

  2. 其实基督信仰不满食欲地方在于它使人过分崇拜自己的身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花了大量的时间心力在烹调和进餐的过程上,绞尽心思地研究怎样炮制一根鸡爪、一颗西红柿,仿佛从嘴唇到胃部之间的器官才是最圣洁的神殿。因此长得胖不是一种罪,而是罪证,它证明个人过度贪吃,以肉体代替了上帝,崇拜偶像(也就是自己的肚子)多于天主,这是何等渎神的重罪呀!难怪在但丁的《神曲》里面,贪吃的人要被打下第三层地狱永远承受恶臭泥沼狂风暴雪对身体的折磨

  3. 喜欢吃,但是不喜欢做菜或者不擅长做菜;这和我们做爱太少而且做得不好,其实是彼此对应的。

  4. 问题是就算在意大利,他们也不一定总是跟随这个规矩;我们又何必坚持午后只饮特浓甘苦的espresso,而不放纵一下自己,来杯香甜的cappuccino呢?同样的,日本人也不可能千人一面,所有人吃寿司都是一种吃法,我们又凭什么替他们假定一套集体民族性呢?就算真有一种大部分当地人都会采用的正宗饮食方法,这也是和当地的社会、文化甚至气候有关的,一旦移植到了不同的地方,自然就得变通。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例如红酒要在室温的状态下喝,但我们都晓得这指的是法国的室温,而非亚热带香港的室温。

  5. 首先,它要求极度的准确。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家,而是一群厨艺分析师;对着一碟菜,他要问的不是它好不好吃,而是它做得对不对。他关心那些食材的鲜美程度,刀法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味道的调配合不合乎比例质感层次区分精不精细。从食物的烹调到服务与餐厅陈设的一切细节,米其林都相信其中自有一套严格的法度,它不是主观审美,而是客观科学。只有达到了这个最基本的科学标准,才有资格接着去谈创意。明乎此,我们就晓得为什么有些口味不错的地方却不受其青睐了,也许是因为它的手工面搓得条条粗细不同,也许是它的伴菜大小切得段段不一。然而,这真是每一位美食爱好者都会关心的课题吗?

  6. 菜谱往往没有机密可言,谁都能学谁都能卖。尽管有些独门配方店主或大厨保有一生的秘学,非我族人一概不传;可是大家依然相信好厨师靠的不只是锁在保险箱里的神奇配方,更是临灶的经验存乎一心的直觉“手势”。因此有自信的厨师向来不怕徒弟满师之后起飞脚,四处挂着老师名号卖艺,说不定他还会因为自己的作品遍地开花而感到自豪呢。

  7.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仇富,但是我等平民却未必仇视富人的饮食品味,此所以坊间媒体常常标榜某某食肆是“名人饭堂”、某某菜馆“连六叔都成日帮衬”。不只吃饭的地方,我们还很喜欢有钱人爱吃的东西比如说鲍参翅肚,又比如说鹅肝松露鱼子酱。就算我们不能总是吃这些名贵食材,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吃得到;可是只要有机会,恐怕再仇富的人也是愿意去试的。因此,“阿一”主理的鲍鱼套餐才会有卖点;那可是大家都消费得起的“富豪”酒家呀。

  8. 有钱人不单有钱,而且还很有品味。已故法国社会学宗师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曾经把品味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奢华品味”,一类是“必需品味”。后者指的是低下阶层的饮食口味,油重味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程度相关;前者指的则是资产阶级的状态,对米油酱醋的问题不必考虑太多,可以自由自在选择食物,而选择之自由就是“奢华”的真义了。

  9. 就以一双手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十来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止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端正的,不能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心机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抹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经过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的爱惜物用。这叫做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苟且花钱,朝秦暮楚。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10. 所说的,我们今天只要有钱,就可以放任想象随便拍一部关于地球末日世界毁灭电影;但是我们却很难想象资本主义的消失,很难想象除了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其他选项。于是华尔街、金融城与中环成了一种比地球还要长寿还要像命运一般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存在

  11. 所说的,我们今天只要有钱,就可以放任想象随便拍一部关于地球末日世界毁灭的电影;但是我们却很难想象资本主义的消失,很难想象除了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其他选项。于是华尔街、金融城与中环成了一种比地球还要长寿还要像命运一般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存在。 然而,我读历史学到的最大教训则是,每当你以为没有另一种可能,别无选择的时候,那就不妨看看历史,因为历史明白无误地宣示过其他生活方法及社会形态的存在。

  12. 然而,就像所有“死前必至的旅游景点”一样,一切死前该吃的东西都会面对一个终极挑战,或者说一种彻底的虚无。那便是反正要死,见没见过北极光,吃没吃过鲸鱼肉,这又能有多大分别呢?房子是你带不走的,体验亦然,它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如此珍视体验,是因为我们赋予体验众多重大价值比方说它能转化人的性格改变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可是这种信念前提是你还活着,并且得继续活下去,所以那一连串的转化与改变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站在死亡面前,再也无路可走,转变又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局将至,于是你上了长城,吃了阿一亲手炮制的鲍鱼;然后呢?去了人生中非去不可的地方,吃了不吃会可惜一辈子的美食,你的死亡就会跟别人有点不一样吗?

  13. 首先,我们常见的小吃早已不能说是小吃了。最有名例子是云吞面,一般店家的云吞固然硕大离奇,里头藏含了经过化学处理所以寡淡无味的整虾,那碗面条更是分量大到了足以令人饱滞腹胀的地步。卤味、炸品、碗仔翅等本应分门别类专业贩卖的小点,常常集聚于一个屋檐之下,表面上极多彩极丰富,其实没有一样做得出色。然而,食客们还是甘之如饴地大排长龙。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种贫穷表现,似乎此城居民从来没吃饱过,总是想用一碗面食果腹;大家都为口奔驰十分劳碌,总是要在一家店里食不知味地匆匆干掉好几种风味截然不同的小点。

  14. 文字的花招就像餐厅刻意打造的噱头与“卖点”,无非一种迪斯尼式的廉价梦幻。然而,正如唐诺所说的,梦幻的效果只有一次;第一回人家来吃的或许是梦,可第二回他就真要来吃面了。

  15. 就和正在流行的“泰式法国菜”与“秘鲁日本菜”一样,娘惹是种fusion,并且是世上最古老的fusion。唯其历经几世纪实验演化,所以完全没有其他新近草创的混种菜的生硬与不谐。虽说混杂,但它到底是种地方特色,一旦离开美丽混杂所需的水土原料,难免就成了失根兰花,香港饭馆里的次级仿制,南洋香草的罐头标本

  16. 就以日本菜上碟的摆饰来说吧,我们不是常常在上面看到一枝枯得只剩下叶脉枫叶,又或者几朵含苞待放的樱花吗?它们的作用就和千利休故意摇下来的树叶一样,一方面用人为的方式刻意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醒客人季候的变化,把节令推移的神工纳进创作者的巧心布局

  17. 法国人至今都不大流行开放厨房原因不难理解,因为中国人也是这样子的。厨房是个什么地方?它就像是炼金术士做实验的密室,里面有各种瓶皿与仪器,盛载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材料。当然,一切的核心是火,在火的魔法之下,术士提炼出宇宙的基本元素,变化它们,改造它们,直到它们化作一般人意想不到却又能够滋养生命的能量。这样的地方是不应该随意开敞,随意让外人进入的。唯其如此,当负责做菜的人端出他的精心杰作的时候,宾客才会惊讶地发出赞叹声音。此刻,刚刚才在不为人知的密室里走出来的主人脸上,想必张挂上一抹神秘微笑,犹如魔法师自豪地看着被施以幻术的观众神情迷醉。

  18. 然而,你若是去英国旅游的时候想登门造访Gordon Ramsey,你多半会感到失望,因为他很可能正在忙着救治另一间失败的厨房。即使你真在他其中一家分店遇见了他,你也能从他身上的衣服气味得知他只不过是来巡视业务。至于Anthony Bourdain,纽约Les Halles里的侍应会告诉你,他早就不在这里工作了。你如果在酒店电视,说不定能看见他正在里约热内卢的沙滩上喝啤酒呢。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三):由《味道》想到的美味

  梁文道在书中讲吃斋时,说到”斋“的来历,古代的王族在祭祖或拜神之前必须躲进另一座建筑里暂住,”斋戒沐浴“,不能吃肉,不准喝酒,也不得发生行为,好彻底洁净自己;而这个暂住之处就叫做”斋“了。后来许多文人也喜欢把自己的书房或者整个住所称作斋,例如什么什么斋,有躲起来私下反省专心静修的意思。再后来,”斋“就越来越不斋,甚至很多以肉食著称的地方也叫做”斋“。

  很好玩的讲法。

  想起我去成都,在武侯祠附近吃过的一个当地很有名的“钦善斋”。他家的牌匾跟别家有点不一样,很有古意,我还在那儿留了影。进门之后,一楼是火锅,二楼是川菜。我们选择的火锅。他家的火锅与别家大不一样,盛食物的不是不锈钢锅,而是一个大白瓷锅,和店名一样有气质。也没有配菜端上来,早在厨房已配好。大白瓷锅盖上盖子,就在我们面前煮,香气四溢,让人忍不住不等它煮好就打开。我点的是鸭汤锅,汤味清淡,肉质嫩滑,锅里还放了荸荠(这种新吃法让我至今念念不忘),荸荠原本的味道融合让鸭汤的味道,比任何一种吃法都要清香脆甜。现在有很多火锅店都爱把作料下的极重,掩盖了食物本身的口感和味道,而钦善斋不仅让每一种食物发挥出各自的才华,而且加了他们的做法以后,让他们的本色发挥的更突出,这在我看来,是尊重食材的一种体现。还有很妙的,我们去吃饭时,实际上是没有位置的,店员安排我们先在后花园休息等待,没想到那是一个拍照的好地方,一个很普通的饭店,连不重要的后院都布置的如此有格调,看出来店家很用了心思。饭毕买单时,主动赠送的一本印有“钦善斋”字样的小便签本让整顿饭吃的更加印象深刻。不论是后花园的惊喜,还是鸭汤的鲜美,亦或是最后奉上的小礼物,让我对这个食肉、不斋的“斋”爱得不得了。有哪一家火锅店能有这样对待食物的态度和对待食客的用心,在美食遍天下的今天,真的越来越少了。

  所以我总觉得叫”斋“的地方还是有它一定的气质和内涵。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四):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丨书摘丨

  1. 换句话说,狄德罗之所以是最早的艺评人之一,并不在于他有开天辟地的创见,而在于这么多条件乃至于机制的存在。

  2. 因为天生下来胃口奇大而来者不拒,并不算是艺术,只有经过教养的有节制有选择地品尝才叫做艺术。

  3. 在基督信仰的价值观里,所有人欲只要不加节制地放纵,所有喜好只要不能自拔地沉溺,都是有罪。

  4. 坚持正宗根本违背了饮食文化的本性,饮食之道,就如人类的一切生活文化,总是在适应环境,总是在改变。欣赏美食要有好奇心,不能食古不化,死守祖训。

  5. 我们愈是喜欢海鲜,愈是以烹调和享用海鲜著称,我们就愈是吃不到本地海鲜。

  6. 味觉是最私密的感觉,吃到嘴里的东西,你很难告诉他人那究竟是何滋味。比起视觉与听觉,味觉与它的对象太过接近,它们的距离太过亲密;不像看一个美女可以隔远偷窥,尝一块蛋糕你非得放进嘴里不可。

  7. 已故法国社会学宗师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曾经把品味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奢华品味”,一类是“必需品味”。后者指的是低下阶层的饮食口味,油重味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程度相关;前者指的则是资产阶级的状态,对米油酱醋的问题不必考虑太多,可以自由自在选择食物,而选择之自由就是“奢华”的真义了。

  8. 品味与文化之所以说得上是种资本,在于它们就和赚钱经商一样,也是一种必须花时间花智慧去经营培养的事。

  9. 于我看来,这类传统年俗饮食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没有选择,免除了我们肩上的重担,不必动脑筋去想上哪儿开餐,不必翻开菜单点菜,凡事按照老规矩就行了。

  10. 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11. 忽然惊醒,原来我们辛苦工作绝对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因为吃饱饭本来可以如此简单。我们今天常常抱怨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生活紧张,那只是因为我们要的比吃饱饭更多更多。

  12. 我们如此珍视体验,是因为我们赋予体验众多重大的价值,比方说它能转化人的性格,改变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可是这种信念的前提是你还活着,并且得继续活下去,所以那一连串的转化与改变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站在死亡面前,再也无路可走,转变又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局将至,于是你上了长城,吃了阿一亲手炮制的鲍鱼;然后呢?去了人生中非去不可的地方,吃了不吃会可惜一辈子的美食,你的死亡就会跟别人有点不一样吗?

  13. 在这种日子里,单身是没有人类地位的怪物。假如一个人独自在家不错的餐厅用饭,他一定是当晚最引人注目的客人。“他人的眼光是自我的地狱”,这句存在主义的格言在情人节夜里的餐厅,得到现实的例证。

  14. 醉酒是不懂饮食艺术的表现,因为餐桌上的艺术“是很文明的,一切讲究节制,为的是更完美的人际沟通。喝酒可以放松神经使人健谈,促进桌上的气氛,但绝对不能让人变成野兽”。所以一个人要是自己吃自己喝,除了只是满足很动物的食欲之外,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15. 中菜注重口味,西餐讲究情调。

  16. 西餐在中国人的饮食世界里不一定是美味的代名词,但它却一定是高级的象征。

  17. 按照我们这种血缘至上,家当只能留给儿子的办法,老店最多只有百年,简直就是不可避免的规律。

  18. 一种菜好不好吃,和它在哪里做无关,也不必然受它的材料来处影响,更与做它的人什么国籍什么身份搭不上干系。食物和人一样,不断移民、变化、落地生根;其实所有的食物都是客家菜,所有人都是客家人。

  19. 食物是文化的一环,文化流动不居,大胆越界;只有国家,现代的民族国家,才会死死地画地为牢。

  20. 这便是移民文化的不变定律。从家乡漂洋过海抵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气候、风土和周遭的声音与气味都不一样了,往往是老家的食物可以延续记忆,使生活稍显安定,使自我身份仍然在时空裂变中维持一统。

  21. 所谓“不时不食”,乃是一种最经济地使用环境的生产原则。与其想方设法地改变物种和土壤,或者花费大量的运输费用,何不尽量适应万物的本性,尽量在最合宜的时机与最合宜的土地上收获最大量的农产?所以日本料理至为人称美的时季感,恰好显示出了这个国家地理环境的险恶与人类求存的艰困挣扎

  22. 其实,这正是家的原始意义,有火的地方。由于有火,所以能够烹煮食物,能够取暖,能够照明。在旷野之上,森林之中,先民辨别回家路径的方法,或许就是朝火把点燃的方向前进。先是看见火光,然后看见一群人聚拢在火的四周,形成圆圈。他们分享火的热量以及食物,闲聊日间劳作遇见的趣事,远方山岭上一声不知名的兽吼。这,就是家的最原始的形象,也是家庭“圆”满的具体展现

  23. 这个世界任何看起来很寻常的东西其实都是不简单的

  24. 同样是设计菜单,庸匠是从一道菜想起,大师则是从整餐饭着手;前者是没有蓝图施工,后者则是成竹在胸高屋建瓴。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五):使用度测评:《味道、第一宗罪》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阅读量宽广的人坐在你面前侃侃而谈,那么一定很欠扁,如果这还是一个没有神马阅读节操的(就是什么书都拿起来看一看的,没有专有领域的)人,那么他的脸笑一下就是蔑视,苦逼一点就一定是非常装逼,而如果,他本身还是一个宗教爱好者,好了,他开口的第一句开始就已经让人有红太狼怒之铁板锅乱舞.必杀技的冲动。

  ALL RIGHT,梁文道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以上是我观察了很多梁黑的心路历程,不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黑梁文道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梁文道长得太丑逼了!嗯!!

  不过,当然,如果这样的人来写关于食物的事儿,那么事情就变成另外一回事了。

  他写得关于食物这件事情就有趣的多,因为梁文道本身就略带点考据控的倾向,所以,他会去考据一个东西的来由。当然,他本身的愤青气场,又会有大量媚俗的不考虑用餐礼仪的反礼仪倾向。

  于是当这两种立场在一本书里出现,那么中间的略微别扭就有趣得要死。

  起因:书店推荐1、2、3;

  阅读时间:12个小时;

  亮点:

  1、有很多食物相关的知识;

  2、略微不装逼甚至有点卑微的姿态;

  3、很有趣;

  不好的地方:算是入门级的美食读物,如果是大饕请理性阅读。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六):几张纸成头脑飨宴

  《味道》三书港版《味觉现象学》早几年已出版,内地版的是加上新内容的重新编辑。专栏集结的书往往有一缺点:片段式的阅读过于碎片化,不成章节不成统,难以形成一个逻辑观念去表述。即使《味道》按照每篇观点编辑归类但也不能免俗。尚好的是道长也没有将饮食之事置诸公案,而在于撩拨大众的原始欲望,让我们食指大动之时也考虑一下做一个合格的知道分子。

  随笔式的文章中,梁先生最爱在细脍之中趁闲适为口中饕餮溯源寻根。恰好吻合了我们觅食总强调的所谓“正宗”。原旨主义的旅途中他不忘展示社会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对事物演变的影响,活生生一部历史侧写。食材的处理方式,细节地体现了普世大众对人与环境的期待与利用。

  在谈到酒类饮品时,梁文道细细比较英美最著名的两大品酒大师对美酒的准则。美国大师的做法是盲品,严谨的逻辑分析,对每一种味道进行科学细分,最后得出考核式的分数衡量酒的优劣。这种科学时代的新品酒方法仿佛更容易接纳新受众,盯紧评分就可以一较高下。而英国的大师酒评更为文学化,在描述细致口感之时也如诗意般美丽,就如同“美”本身才是美酒真谛。教人如何在乡村之地带好酒参加聚会保持酒温的办法就体现了旧大陆的潇洒品格:“开一辆敞篷车,右手拿着酒伸到车外,让田间乡野的夏日威风轻轻拂过瓶身来降温。”其实英美两位大师的观念差异恰好体现了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欧洲原有秩序的挑战与破坏,就如盲品大会上的新大陆美酒,势要将趾高气扬的旧大陆既得利益者拉下神坛,代替它们成为新的权威。

  “德·拉·黑尼叶断言大革命是个下半身颠覆了上半身的革命,物欲革命的感官享受代替了更高层次的细致感情,穷无止境的胃口取缔了更伤层楼的灵性追求。”工业时代后城市的急速发展决定了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政治经济文化上占到山头的他们也决心在饭桌上领先一筹,在城市中寻觅好酒好菜仿佛成为了他们革命的余孽,旧贵族的私人厨师们来到大街上开店迎客纷纷向他们俯首称臣之后方是大业既成之日。

  人性对自我的关注无疑在食欲上显露得最彻底。温饱过后的我们果真如德·拉·黑尼叶所说:“切莫用刀切开面包,佐餐面包应该用手掰开,这才是恰当的吃法”,为自己的餐桌定一道城墙,内里规规矩矩方方圆圆地与过去茹毛饮血划清界限。而食与色两大欲望相较之下,滥食比滥性更不能挑战大众道德底线,文明社会下的表皮欲望滔天,只好偷偷坐回餐椅上多吃两口,多几个胖子讨论食经,怪不得老饕快成了一个人人敬仰的身份。

  梁文道还在三本书之内谈论了一下新兴分子美食学派和寻觅零污染原始食材原始采集的原始主义学派的异同,美学层面的客家菜,人分享美食的情感永恒。如果你想在与美女晚餐之际讲一讲关于西冷牛扒的莱昂爵士和在诺曼底王朝时期法语对英语渗透典故,装一下百科全书博几句称赞,也不失可以做你枕边书,不过切记阅读前饱餐宵夜,否则后果自负。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七):味之”道“

  看梁文道的《味道》系列,首先让我惊讶的是,仅“吃”这一项人人都会的庸常事他竟然能写出三本书——《人民公社》、《第一宗罪》、《味觉现象》,真是太特么能写了。与很多自称“吃货”的人一样,作者坦言他也是烹饪的门外汉,但这不妨碍他以食家的身份咂摸食材的滋味,解读五味背后的世道人心。这样的写作思路真是“味道”一词的很好诠释,因为他写的就是味之“道”。

  台湾还有一位名主持也谈到了“道”,书封面上说:“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说的就是那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术是外在,道是内涵;术是末梢,道是本源。凡是要跟文化沾点边的,坐而论道是最起码的了。

  虽说饮食满足人口腹的餍足,而文化和艺术满足人精神之餍足,但当作者把评论食物纳入到法国自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理性精神的坐标内,评论食物陡然成了一件严肃的事。他力图把食物从生产到被消费的全过程,作为反思和检讨社会问题的切入口。本书序言中,作者也说,这些文字“几乎完全不像合乎常规的饮食书写”,因为他不评论菜色、菜式,也不介绍菜谱,烹调食物的“术”实在不是他所擅长,亦非他所愿意,他更关心的是食物背后的宗教伦理、道德伦理以及文化内涵。有了这样广阔的视角,他笔下的吃就不仅仅是吃本身了。他是带着艺评家的嗅觉和品味辨析食物,写作食评;同时又很巧合很有野心地把食评写成了类似时评的东西。

  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社会的状态,如规则是否建立,精神是否缺失,传统是否还在。 书中提及纽约食评家何以如此牛气哄哄。原因无非是他们把评论食物当做一件极严肃的事,做到了和艺术评论一样公允客观 ,并为此确立了一整套规则。做菜的认真做菜,评菜的锱铢必较,菜色和评论互博共长,这才无愧于名餐厅和名食家的美誉。总之,无论是米其林,还是纽约的职业食评家,他们在业界的分量都是靠自身的职业操守赢得的。

  这让我不由想到了纪录片《寿司之神》里的情节,88岁的小野二郎是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本人及其儿子们经营寿司的态度虔诚得让人惊叹。 片中二郎先生面部一直零表情,但他的话在那样的冷静之中值得深思:“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他在片中明确提到了“职人的精神”,透过这种对职业恭肃与持守的态度,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社会的一丝不苟的样貌。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如今米其林作为食界圣经大行其道的原因了。作为一家专门评点餐饮行业的法国权威鉴定机构,这种业内的号召力其来源就是法国生产的整套严整精致的科学精神。试想:一帮人带着精益求精的干劲试图把宴飨、饮食从低层级的肉欲上升到艺术层面,这真称得上是“食界良心”了。反观我邦社会,良心与操守大概在食品行业烂的最明显。那句“在中国你不必自己带筷子,但你一定要自己带油”,直看得人心惊且羞愧——外出用餐,自带餐具的人是出于保护资源的公心,自带食用油的是出于卑微的自保。

  梁先生通过食物诠释人心世道,这一点李安在电影《饮食男女》中早都做了总结:"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没什么意思。"

  说这么多,好像梁先生会把关于吃的文字搞得很严肃似的,其实,这三册书的文字实在是以很家常的风格展示给读者的。所谓的家常风味,体现在书中的,就是文字亲切和幽默。说及幽默,很多人都是以此自诩的,比如郭德纲的幽默当中有一种啸聚山林的流气和霸气;周立波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浮夸;而梁文道呢,他的幽默之中带着一种斯文与稳重,他的揶揄和调侃通常都是一本正经的,毫无轻浮之感。他比较耽溺于性欲和醉心与食欲的不同结果:“你几时见过一个淫欲无度的浪子能够搞出名堂,混得像蔡澜、唯灵、李纯恩这么好,还要爱报纸上写‘淫经’,替电视台主持旅游‘采花’节目?”他提及纽约首席食评家Ruth会在整理稿件的时候接到国务卿的电话,问Ruth有什么好的推荐,他说:“请想象一下钱其琛打电话来《饮食男女》的情形。”一句话写出了食评家的江湖地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类似随笔的谈吃文字最开始只是为香港一本很红的叫《饮食男女》的类杂志所写的专栏,作者的所有文章都是数年间积累而成,而且我还特别注意到有些略长的文章注有四五个写作日期,之间的跨度在数周与数月之间不等。于中可以想象码字的文化人劳作的不易,而最终能印刷成册,还是应了与杂志同名的电影里的那句话:“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咱们有什么料就用什么料,都慢慢来吧!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八):【书摘】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223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上午6:05:22

  【.】

  德·拉·黑尼叶这伙人以《老饕年鉴》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282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上午10:03:41

  【美食家】

  蔡澜、二毛、沈宏非和陈晓卿等真正行家?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30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上午10:16:41

  【一种是cookbook餐饮指南,一种是美食小品。后者旨在描述食物与当今社会风俗现象,儿时的记忆,背后的故事的关系】

  当他跟上时代的浪潮,甚至引领潮流,要为美食正名,要替美食定锚之后,他便发现连自己都被定住了。因应市场需要,因应读者期待,他的写作不再自由。他不能够借着吃喝大谈革命之后的新形势,因为人家要看的是一家馆子装潢是否得体,服务是否周到,饭菜是否可口。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470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上午11:49:30

  【这两种我觉得没差呀】

  一位法国作家的话:“喜欢松露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人相信松露美味因为它很贵;另一种人则是因为知道它很贵,所以觉得它一定美味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478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上午11:52:55

  【吃啥都是呀】

  所以我们在吃松露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些使它增值的背景故事,正是它们造就了神话,使它昂贵,也使它更美味。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549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下午2:23:53

  【.】

  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69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下午3:15:14

  【喜欢这篇,世人多舍本逐末。】

  也说烤鸭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956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下午3:48:14

  【.】

  南宋大食家林洪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2958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下午3:48:34

  【.】

  他标榜真味的食经《山家清洪》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084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下午3:27:03

  【.】

  在考试中长大的人了,我不需要认识一座酒庄的历史,也不用懂得念它的名字,正如学校从来不会在录取学生的时候花时间了解他的过去与性格,我们要的就只是一目了然的分数。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110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下午3:32:10

  【感觉这本书笔者主要是想表达食物不是单纯的好不好吃,而是它背后的东西】

  时光流逝,有酒为证,岂不妙哉?我们爱酒,以酒酿出生命中的美好,视之为友。又何劳把自己放在实验室里穿上白袍,玩弄记忆的游戏,猜测试管内的物质来源,虽然像是法官,其实沦为酒奴?到底是人喝酒,而非酒喝人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264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下午4:58:09

  【这块就是想记一下,与前文的内容,应该是北京吃面那章,真正的面店是你到这个城市随便走进一家都能吃到你想吃的味道。道理我懂,但为什么我还在外地旅游时按照攻略上找当地特色代表小馆?】

  “tea”。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316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下午5:59:25

  【再一次想起在广州陶然居的匆匆早茶】

  就拿我们广东饮茶来说吧,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做吃点心的同义词;也有人认为饮茶既然叫做饮茶,可见茶才是它的第一主角;更有人相信悬在半空的鸟笼与托着点心来回叫卖的堂倌,以及木制家具所共同渲染的气氛是饮茶的不二本相。但我却坚持,饮茶首先应该是一种时间的概念;就和西式的下午茶一样,那是一段神奇的时光,在劳碌紧凑的日常生活里开出了一片时间之外的例外时间。它是上午、中午,还是下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面你无所用心,自然放松,既能与陌生人共桌交谈,也能同几饮茶各自修行;既能和一家老小闲话家常,也能放着伴侣不管低头只顾自己的报纸。这么饮下来,这一餐茶往往一不小心就从上午坐到中午,浑然不觉时光流逝匆匆。就算你在数字上坐得不长,可感觉上它却悠然得近乎停顿,只有阳光在地板上静静摆过。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378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下午6:11:34

  【我们可以要求书店在没有样书的情况下拆封一本新书吗?喜欢那个国营商店晚娘脸的形容】

  某个礼拜有天和朋友在兰桂坊喝完下午茶,就到附近的书店逛逛,看见一本谈自慰历史的新书给胶套封得密密实实(其实是本历史书,不知有何见不得人的猥亵成分?),于是拿去柜台请店员开封。孰料店员竟摆出一副久违了的改革开放前国营商店的招牌晚娘脸,很不客气地说:“这种书我们不会打开的。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452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下午6:50:57

  【去hk 要体验的店】

  LUCY'S自家出版的食谱,里头有一道经典的新西兰甜品帕芙洛瓦(Pavlova),据说在香港除了Mat the Fringe之外,就属他们做得好。这道用蛋白、糖和香草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753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下午3:01:40

  【所以说喜宴因为量大,厨师也不会走心,所以也就别期待吃到美味的餐点了】

  在那些动辄同时坐上千把人的双层大饭堂里用餐,你就应该当作参加喜宴,千万别抱太大期望。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3941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下午3:27:47

  【哈哈哈应该好好看看苏东坡】

  中国文人怎能爱吃爱到这种地步呢?比方苏东坡,有一回他得了砂眼,人家告诉他不能吃“脍”(鱼料理),结果他写了一篇文章表达内心的挣扎: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予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痁,汝视物,吾不禁也。’”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4070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下午5:55:05

  【写作有时候于我也是这样】

  我努力学习媒体食评家的口吻和用词,进而投入一个我本来不是的角色,用他们的感官去感受这一切。

  ==========

  梁文道作品:味道(套装共3册) (梁文道)

  - 您在位置 #4072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下午5:56:00

  【论吃饭前拍照】

  我们不再动用自己的感官去吃饭;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透过一层中介来吃喝。而在所有得以构成中介的事物之中,又有什么好得过拍照和录像呢?留影甚至不是为了留念,好记起自己吃过什么,与谁在吃;而是为了上传,为了“分享”。

  ==========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九):味道,是一种朴素的存在

  《味道·第一宗罪》

  作者:梁文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文 谢可慧 图 资料

  梁文道先生在《饮食男女》上开过一个专栏,叫味觉现象。曾在香港读书的好友说,当年他曾无限迷恋美食,也无限迷恋梁先生。他的形容是,读他的文字,觉得爱吃成了文化,于是,吃也不是罪过。我买的书叫《味道之第一宗罪》,我的感觉是,人之欲望在味道中,会有一种朴素的存在。于此其中,恰如其分,物欲、情欲,便是绵延不绝的美好。

  据说,行万里路的人挑剔又博学。我时常猜测是因为被太多美食养育了,所以觉得,梁先生的敏锐都自然而然。他对“正宗”的比方是,一家意大利餐厅必须由意大利厨师用意大利设备、材料和方法去煮意大利菜,这倒是与我们扎堆去本族人去得最多的餐厅为“地道”标志的方式有点不一样。不过,一气呵成是梁先生的惯例,接下来写的《注册扬州炒饭》《米其林的科学》《可以吃的纸》,他的顽固的食品科学观,一点都不掉以轻心,那说起新派和食的那般严谨和考究,颇有日本前财务官木神原英姿的姿态,那句“餐饮的输出,就是文化的输出”,也可妥妥形容他。

  异乡客,思乡客。情分,是梁先生前前后后都不放弃,并贯穿于食评的核心,也难怪好友的迷恋,大概这思乡情切也算是个缘由。有一篇文叫《初一的饺子》,他在其中写道,除夕夜,他们都会吃外婆包的饺子,因为透过这个仪式和方式,使家族的人更知道家族的存在。他在最后说“她用她的方法把河北老家的记忆带到了香港的桌上”,透露出游子想家的味道。也许,我们吃着另一种美食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会搜寻记忆中的熟悉。厦门和台湾都有一种叫“蛤仔煎”的食物,是两岸最标志性的美食观望。一次,带着小侄女去台湾吃,小侄女说:“这不是厦门吃过的蛤仔煎吗?”人群中,一个阿姨,问我们是不是福建人,我摇头。她好像略带失望又有些尴尬:我,是福建人。那情形就似梁先生文中的那句“处处为家处处客”。

  梁先生对味道,连边边角角都叙述得天衣无缝。特别是写厨房,述密室,半点都不含糊。在他看来,物质与情感都在社会丛林已渐渐剥离,变得不再那么亲密,所以他尽量在用轻松的方式说一个事实——味道俨然已是一个奢侈品。

  表姐也读过梁文道的文章,她说,那是一个传媒人独一无二的思考方式,表述起来,散合得当,游刃有余。而我读完的时候,更觉得书的温度热烈,它绝不叫你烫手,只告诉你,你的碗里都是纪念品,你活着的每一件有交集的事都是朴素的艺术品。

  《味道·第一宗罪》读后感(十):味道

  梁文道

  梁文道也是个知食分子,在对食物的态度多少也可以看出一些对待人生态度。同样是欲望,人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却总是被人人津津乐道。品位有时和食物的美味程度无关,更多的是一种所谓的高级。另外,每个国家的美食也是各有特点,而且与环境息息相关,美食需要因地而变。梁文道对香港小吃的怀念,对百年老店的思考,对食物故事的介绍,还有对个性的厨师的看法都蕴含了作为知食分子的梁文道对待美食的认真。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的标记,是一代代人对过去的记忆。这大概也是国人爱看舌尖上的中国之类的美食类纪录片的原因。食物有其特有的方式,传承着文化,也发扬着民族精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