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之外》的读后感10篇
《千山之外》是一本由安意如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R郭郭
提及西藏,很多人想到的是热门的布达拉宫和拉萨这类的观光景点,带着仓央嘉措的情诗和佛教圣地的光环,很多人心中或许都怀揣着:“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的热血想法。听闻安意如,我想很多人都是从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的。如果把西藏加上安意如,在这本《千山之外》的书中,她会带你走进藏民的寻常生活,引领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西藏,看到藏地宗教信仰的变迁史,看到佛教圣地的陈列馆。
安意如在《千山之外》这本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佛教圣地给她带来的震撼之深刻,她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了佛教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历史,藏地佛苯之争的前因后续,佛教各家流派的起因和演变。从一定角度来说,她解剖的那些藏地变迁和历史,足以让没有去过西藏的外人多一分对于那里的认知,我们心中再也不是只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这样的旅游胜地,而是在藏民眼中关于达赖喇嘛、关于赞普、关于佛教寺庙的历史和有趣的传说。
在这本《千山之外》里,安意如不止一次地表白对于西藏的喜爱。“对我而言,西藏绝非一时兴起的游赏之地,它更是我心许的终老魂归之地。”在这里,安意如也切实地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你是我遗落在尘世间的信仰”,相对于生养她的江南来说,那里并不是她内心认同的故乡。然而每次离开藏地,满满的乡愁便侵袭而来,她自认为,西藏才似她的另一个故乡,那更应该是她精神世界的归宿之地。
从最初的拉萨开始,到林芝、冈仁波齐、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地,她越来越像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默默地追寻着各地佛陀的踪迹,每一次朝拜之地,都是一次短暂的修行之旅。冥冥之中,每个地方遇到的人,遇见的事儿,都是注定的。或许,这就是她内心崇拜的缘分和业力。每个人最终总会找到自己的信仰,而信仰,才是自己变为强大的的精神支柱。
在《千山之外》这本类似日记体的散文中,有些篇章里出现了俏皮的味道,但过于口语化的书面表达对于一本书来说,似乎欠缺了一点文字的严谨性。这是个人觉得略微有些遗憾的地方。但人生啊,或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幽默和俏皮,才会显得更为洒脱和不羁吧。如果想去藏地旅游的人,这本书也不失为一本散文游记版本的《lonely planet》指南。
这不仅是安意如的朝圣之旅,她也分享了藏民生活的点滴与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无论是对于“我于江南,终是过客”的安意如,还是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西藏的藏民来说,信仰,是他们一生的追求,“目光所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僧人,脸上有一种古老的天真和诚挚,这是我此生为之心动神夺的神态。”或许,安意如在信仰中,笃定的就是那一份虔诚,因为虔诚,那才是信仰最美的印记。
《千山之外》读后感(二):千山之外――跟着作者去旅行
藏传佛教历史上很多高僧都是诗人,萨迦派的祖师萨迦班智达,格鲁派的祖师喀巴,还有汉地名气最大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们都是最优秀的藏族诗人,诗作都有汉文译本传世。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藏传佛教的高僧认为:仓央嘉措的诗词,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意思。世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内里还有更深的教言。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执照在意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入接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一个地方一段历史,作者去过很多地方,三月从丽江动身,走滇藏线上了拉萨,而后从青藏前往新疆。每到一个地方作者会想起一段历史人文。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同样也是千年历史上最强盛的政权,和唐朝争霸东亚大陆两百余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便为了争夺青海高原,与唐朝开战,在松州之战遭到唐军痛击,此后,他表面上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册封,实际上则卧薪尝胆,从唐朝引入先进科技、工艺及历法,富国强兵。
难以想象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有些人去西藏还要担心得寝食不安,上窜下跳,可想而知,一千三百多年前,从繁华的长安前往偏僻苦寒之地,远离父母家乡,远离京城首善之地,文成公主的心胸和担当实非一般人可比。都知道,和亲不是好事,不然正牌公主早就自告奋勇冲了。哪里轮的到她,敬佩她的勇敢。
作者在藏地漫游时,会看到山石上画有白色的阶梯,就会想到“爱情天梯”,这个新闻很早就听说过,起初是港剧《天梯》,这部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同意作者拿杨过小龙女来作衡量,他们没有杨过的盖世武功,也没有小龙女的清冷心肠,但是她们做的事和传说中的神雕侠侣一般无二。“若这俗世不喜欢我们在一起,那我们就一起躲开这个不知所谓,人云亦云的俗世。”
她在文章里提到的《天梯》这首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同作者一样更中意粤语版。歌词里:“几多对,持续爱到几岁,当生命,仍能为你豁出去,千夫所指,谁理登不登对,仍挽手历尽世间心衰,竭力也要为爱尽瘁,抱紧一生,未觉累。”歌词里唱出他们的爱情。
作者对自己说,一定要去塔尔寺,去到青海西宁湟中县,西宁是唐蕃古道的要塞,而青海(安多藏)这片圣土上,不单有文成公主,仓央嘉措的遗迹,还有无数高僧的圣迹。
《千山之外》读后感(三):西藏,梦里寻他千百度
西藏,梦里寻他千百度
——读《千山之外》
很少出远门,但一颗渴望旅行的心从来都没有停止跳动,甚至于听到或者看到有关西藏的一切,这颗心就会异常地兴奋和激动。看过很多游记、也读过很多游者的文字,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可阅遍了之后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寻找的梦或者说心灵的归宿,竟然就在这里——西藏!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到那时看过了很多有关西藏的文字,安意如(因著有《人生若只如初见》而闻名的女作家)的最新力作《千山之外》让我对西藏有了更多的理解。
关于西藏的了解,都来自于电视、电影、访谈,或者是各地的游者留些的旅藏见闻,往往也是短时间内关于西藏的描述,赞美抑或批判,都只是发生在作者正好在西藏的那段时间,而安意如,把西藏成为家乡的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把她在西藏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了,记录下来了,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情。
《千山之外》是安意如的一部以西藏为主题的随笔集,也是一部关于成长与信仰的心灵之书。仓央嘉措、格桑嘉措、达赖喇嘛、布达拉宫、冈仁波齐这些曾经只是在别处听来的名词,在这本书里,可以看见血肉,可以听见嘈杂的人情,甚至可以体会到西藏人民的温度。安意如十年间往返西藏和北京,她说“人生中总会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安然喜乐,柔软牵挂,那应该就是心的故乡”,她甚至把自己当成了藏族人,并且以一个真正的藏族人那样生活,诵经喝茶,晒太阳,听夜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佛教的文字,比如“世俗谛、胜义谛”等,还有很多佛教的习俗等,其实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深远,很难说得清楚,谁会完全不受佛教的影响。作者说是西藏令她深信佛法,也是佛法开启了她的心智,我想这也是除作者主观方面对西藏的描写以外,从客观的角度跟我们介绍了西藏的人文历史宗教知识吧。
网络上有很多评论说:自从读过了《千山之外》,就更想立刻飞奔去西藏了。虽然我也特别热衷旅行,还对西藏有着深沉的爱,但是看过了这本书,我却没有很强烈的赴藏冲动,以前我之所以迫切想去西藏,是因为对那里的一切完全不知,也充满了极大的好奇,而现在,借着安意如的眼睛、耳朵、心、思想,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西藏,我想,我可以再缓缓,等到这本书带给我的畅快的旅藏快意渐渐淡去后,我再前往,我想会是一个更好的方案。去西藏寻找本心,但身在心在,所以看看这本书,在书中,也许你可以找到通往本心的那条大道。
《千山之外》读后感(四):可葬我怆:找寻那不悲不喜的千山之外
图片来自影片《冈仁波齐》文/宝木笑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仓央嘉措这些年仓央嘉措和他的诗歌在网络上被炒得火热,仓央嘉措的诗歌以其至情至性俘获了无数人的心,以至有很多人说“男不能读纳兰容若,女不能看仓央嘉措”。这位一生充满悲情色彩的诗人,这位藏传佛教的六世达赖喇嘛,仿佛一位充满着矛盾的迷,让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欲罢不能。其实,又何止是仓央嘉措,西藏在近些年早已被所有人炒得火热,堪称神迹的布达拉宫、每天受无数人膜拜的大昭寺、充满风情的八廓街、珠穆朗玛、纳木错、日喀则、山南、林芝、雅鲁藏布江......平均海拔4000米的那片雪域,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震撼着格子间里的无数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成为多少人的“肖申克的救赎”。
当一个地方被陌生化,很容易便会产生神秘感,继而也会出现对人的精神吸引,西藏无疑是其中极为典型的例子。我们都是普通凡人,在那样截然不同的体验之下,产生内心的深深震撼和关于生命的意义思考,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安意如的《千山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自身叙说的成分更浓些,这本以西藏为主题的随笔集,糅合着西藏的历史文化,将作者在西藏旅行和生活的所见、所感诉诸笔端。这里我们不妨借《千山之外》的引子,展开更多的内容,比如藏民生活背后的信仰和当代人对西藏的精神向往等。
当然,从内容上看,《千山之外》既然不是以游记状物为主的文本,那么介绍历史古迹和心中所感的形式自然会让人觉得难以鹤立鸡群。但如果按照书中所说,安意如已经皈依佛教,“是西藏令我深信佛法,是佛法开启了我的心智”,“如果没有修习佛法,我应该不会有持续写作的激情和动力”,那么至少从作者角度讲,《千山之外》实现了文本价值——文学创作自古就有“为他”和“为己”只说。《千山之外》因此显得很“随意”,没有讲究过多的“排兵布阵”,作者可以前一刻讲仓央嘉措,后一刻就来到冈仁波齐,林芝三月桃花正狂,青海湖畔红尘深重。
所以,也许《千山之外》在众多关于西藏的随笔中显得并不一定完美,但其仍然能够引发我们关于西藏的很多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建立在作者在书中的情感流露的基础之上的。安意如在书中描述自己参加“雪顿节”期间的哲蚌寺展佛,“当法号吹响,当佛像迎着晨光徐徐展开,覆盖了整面山崖,漫山遍野都是欢呼声,祈福声,诵经声……即使亲身经历,我依然很难描述那种情境之下的震撼和感动”,于是“会不由自主落泪,会匍匐在地忏悔”。她写到自己第一次跪在大昭寺前,“一股悲辛冲上心头,像我这样笑点低、泪点高,流血不流泪的人居然哭得稀里哗啦,那一刻的委屈,就好像迷途的孩子终于摸回了家门”。
书中有一处地方很值得我们玩味,就是当安意如跪在大昭寺前“泣不成声”的时候,她记录周围的情况是“没有人笑我,没有人来安慰我,我就这样尽情地哭”。这并非是说在西藏人们如何冷漠,恰恰相反,这正是我们向往西藏真正缘由的切口。那是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安意如哭完之后,当地人和喇嘛才过来引她入寺。也就是说,在藏人看来,一个在大昭寺门前痛哭的女子是很正常的,我们愿意帮助她,引导她,但绝不会去打扰她,猜忌她,这也许就是“慈悲”的一种真意吧。当安意如跪在觉沃佛前,“觉得自己是个又丢脸又委屈的孩子”,却感到“觉沃佛慈悲而深远的目光洞悉了我,他知道我陷于轮回的忧恼,他明了我身语意犯下的罪孽”,于是“眼前的酥油灯闪着光,身后的喇嘛在做晚课,梵音如海,我那颗野蛮生长了二十多年的心,慢慢地温顺静默了下来”。
在此处,不仅作者的感情在书中得到了一次宣泄和升华,我们也体味到西藏对于水泥森林中的我们意味着更多。西藏的自然风光确实雄奇瑰丽,但这显然只是我们向往西藏的表层原因,更深层的缘由恐怕就是安意如初次在大昭寺前的那种内心震颤,那种个体生命在面对信仰伟力时的醍醐灌顶,也许这正是康德所说的人在面对“崇高美”时的巅峰体验。西藏虽然在逐渐商业化,但藏传佛教的千年熏陶仍然坚固,藏民以信仰为生命核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场”的存在。这个“场”让习惯了各种“厚黑学”和“套路”的我们惊讶继而心生温暖,前面提到安意如在大昭寺前痛哭,藏民会安静地不去打扰,而如果在其他场合,这种慈悲则以非常暖心的姿态出现:“老阿妈会蹲下来帮我系鞋带,磕长头的人会让出磕长头的垫子给我……偶尔我得意忘形,活蹦乱跳,兴高采烈地摔个狗啃屎,不用担心,身边一定会火速冲出两个陌生人把我扶起来,然后飘然远去,有时会快得来不及道谢啊”。
正因此,一个来自完全后工业社会的人,一个习惯了微信微博电子游戏的人,一个在格子间里疲于应付各种文案表单的人,一个被困于无数规则和“大多数人模式”的人,将不可避免地陶醉其中,甚至渐悟人生。我们亲近西藏,追寻千山之外,实际上是对一种我们深以为然的“场”的向往,如果说西藏的自然风光给我们以旅行意义的满足,那么藏传佛教氛围中的藏民生活则带给我们感悟层面的机缘。众所周知,西藏虽然风光壮美,但经济是很不发达的,藏民的生活水平比起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实在是相差很多,更何况西藏风光虽美,但高原雪域的气候环境是非常艰苦的。所以,藏民并非是在衣食无忧或者丰衣足食的情况下超然世外,他们是在面对“苦”的情况下,活出了我们钦佩的样子,也就是说,不要矫情地羡慕藏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苦”一般人吃不了。
这就回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什么让藏民得以对“苦”安之若素,以至于让安意如“发自内心地觉得,藏族人的天性真是乐观、洒脱、知足,如果不是极为重大、难以解决的痛苦,很难让他们感到彻底的绝望”。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曾援引的藏传佛教的名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雷电,就像激流冲下山脊,匆匆流逝。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在几乎人人都是藏传佛教徒的西藏,藏民的生活与宗教信仰早已水乳交融,藏民的生活比起我们来说可能缺少很多,但唯一比我们多出的一样东西却是“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信仰并不是一种纯天然的精神冥想,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现实生活的内化,一方面信仰将引导人们实事求是地认识自身的现实关系,另一方面信仰又可以让人们在肯定现实关系的同时,在更高的层面否定现实。藏民的生活很苦,但笃信藏传佛教的他们却凭依着内心坚定的信仰,得以从更高的层面看待自己的苦。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雷电,就像激流冲下山脊,匆匆流逝”,因为“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那么,生死之外又能有什么大事?而纵然事关生死,也无非“诸法无常”,蓦然回首,竟发现原来这世间没有什么无法开解。所以,安意如感慨:“世俗物质的享乐他们当然需要,却不是那么重要。物质享受只是生活的调剂,而非生活的重心。拥有当然欢欣,没有亦不难过。如果你去问一个纯粹的藏族人,问他是否会为了世俗的名闻利养去奋斗一生,他一定觉得这个问题匪夷所思,答案也当然是否定的”。
“你所谓的努力,只是感动自己而已”,“你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学会这五招,让你轻松搞定老板同事”,“推倒白富美必须装备的十本书”,“从月薪两千到年薪五十万,我只做了这三件事”……在众生喧哗的水泥森林,那是狂欢的季节,鸡汤教横行于世,实用主义登峰造极。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个人踯躅在霓虹幻境的间歇,我们会忽然发现内心被一种怆然填满,却无法也无从发泄,因为明天甚至下一刻,一切仍会如旧。没错,西藏不一定是非去不可的,但每个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这种糟糕体验却必须面对。
没有人会羡慕藏民艰苦的生活,毕竟向往比较舒适一些的生活是人之本性,我们也不一定要皈依某种宗教,那是每个人的自由。然而当下的情况却是,工作和生活的重压,精神和价值的脆弱,已经让我们无处躲藏。“那正道光明尽在眼前,我却贪恋红尘,以苦为乐。明明应该去走的路,我却始终懈怠,视而不见。这一次,我发誓,不再任性,不再退转。心的修行,证道之路,再苦再难再久,我都不会放弃”,如果我们也真有这样的觉悟和决心,其实按照佛家的看法,去不去西藏已经无所谓了,“闭门即是深山,此身无非道场”倒也来的爽利干脆。只是,希望每位有缘人能够在忙碌的间歇偶尔记起,在一处遥远的地方,有一群质朴的族人,他们没有我们的物质享乐,却过着我们向往的精神生活。那一处雪域,名曰西藏,千山之外,不悲不喜,可葬我怆。
—END—
《千山之外》读后感(五):林芝三月桃花劫 胜似人间四月天
从12年开始,每年去一趟拉萨似是此生的执念。那一年我正年少,芳华之际一辆单车半包行李,从成都丈量着一路的风雨兼程,终达梦里的布达拉宫。而后升起浓浓的西藏情节,像是故友,像是故乡,每次去都那么随心随性,一度想执笔写下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终觉文字浅薄,难以复述那里的深厚。
上次读安意如还是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因她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成了少年情愫最好的阐述。那时还不懂此间悲凉,再读十年光阴已过。
怎么说呢,西藏的大地唯豪迈可言,炽烈的阳光下再多的儿女情长都在诵经声里浅薄的下来,成了一种生命的热烈,自由,野性,不期然的豪壮。
但她的文字还是柔美,容不下那苍茫的日月星辰。我不喜欢。虽然懂得她的归程,但不喜这份娇柔。
从仓央嘉措情诗到莲花生大师弘扬佛法,松赞干布的文治武功与文成公主的一生守护,再及冈仁波齐、大小昭寺,布达拉宫,象雄阿里,口口相传的西藏种种都有涉及,但总觉没表达出那种恢弘。
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西藏成了一种象征,一趟归途。圣地之名深入人心,似乎那里的天更蓝,那里的水更清,那里的人是天国子民,无悲无喜,一生付诸佛法。也因之对此留恋不已。但我深知并非如此。
有人的地方就难免纷争,不能将它视为一个洗涤心灵之地。不要认为黑头藏民就一定要朴质良善,在这种心态之下何尝不是作为享受现代化便利的我们的高傲。你看他们不远万里磕长头到拉萨说是信仰,也有说愚昧。你被人善待请进家里吃茶聊天说是如此淳朴,若被藏人乞讨去了钱财就说他失了本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分别心。
人生一世,不在乎何情何地。只愿不带着过分奢望的心去拉萨,看山即山,观水是水,何必来那么多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西藏,何必太过动情。要知情至深处自无言。走过的人自会懂。
《千山之外》整本书都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人生看法,总觉这种东西和西藏很不搭的。更喜欢那种直接点的,讲西藏的风土人情,或者单纯只言雪山草原之美的。
酥油茶很好喝,风干肉也会吃了上瘾。去了一定要尝试一番。其实不止西藏,世间风情都要去体验一番,总觉如此才算不负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