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0 04:3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精选10篇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是一本由[美] 爱伦•坡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一):厄府舍的倒塌就像是一个把握不住却忘却不了的意味深长梦境强烈象征意味把自我与自我毁灭转换成了一幅风景

  第一次看到厄府舍的倒塌是在电影超脱》里,结尾时候空荡教室里,破碎的心都已不可见的时候,纯粹荒凉之中,出现了厄府舍倒塌中的句子

  昨晚才去读了爱伦坡的这篇短篇小说代表作。爱伦坡的小说有种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紧凑的铺成结构唯美浪漫主义追求,然而看完之后第一感觉茫然。如同梦境一般的荒诞的故事发展,就像是梦里总是意味深长却把握不住的形象,最终只是在心中留下荒凉的厄府舍和厄府舍倒塌的画面

  象征意味浓重的厄府舍是一个绝对孤寂环境,“无法捉摸的让人感到忧郁”的地方。故事中的我即是第三视角描绘者,又是厄府舍被拯救期盼,然而面对厄府舍的厄舍越深入了解这个敏感重病灵魂,越是对一切无能为力。直到最终逃出厄府舍,忧郁的厄府舍在暴风中坍塌倒进死水湖面,一切走向终结

  其实从内容上来看,厄府舍的故事是绝对隐晦的,很难从情节的发展中理清脉络,隐藏在人物背后的总是深不见底的象征意味。很多人都从精神分析法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我也不对此赘述,只是说一些关于爱伦坡“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小说理念

  因为厄府舍倒塌所要表达的艺术在写作之初就是既定的,而一切的文字故事都是为了表达这种艺术而产生的。所以这篇小说所产生的画面感是无与伦比的,就像是两幅以文字为颜料油画,将一切的象征意义都推入画面感之中。无论以什么角度去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在故事中的象征意味,都无法掩盖画面感传递孤独以及唯美的死亡气息

  所以说爱伦坡是独一无二的,起码在我的阅读当中,能够将文字转换成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达艺术的作家绝无仅有的。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二):驱逐不了的黑暗

  知道爱伦•坡是由于纳博科夫的lolita。

  记得是在很多年前的晚上,周围的人都在为考试备战而挑灯夜读的时候,我对着周围的万家灯火,一个人房间里,将语文书盖在小说上,给别人造成一种我正认真学习错觉。我缓缓移动着边上印着文言文与圈记着大量枯燥重点的书,读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情色纠葛,亦为他与安娜贝尔的错失伤心不已。

  我无法比较安娜贝尔与洛丽塔对亨伯特来说谁比较重要,但不可否认,亨伯特最初是在洛丽塔的身上找到了安娜贝尔的影子才对她一见倾心,至少最初,亨伯特看见的不是洛丽塔本人,也并非被她本人所吸引,迷惑他的是安娜贝尔的幻觉,是他早夭的恋人

  我怀着好奇疑惑,读了坡的作品,最开始的就是《安娜贝尔•李》,为里面难以撼动的深情遗憾心痛,也恍然意识到,纳博科夫是在对安娜贝尔的延伸,却并没有赋予她更好的结局

  就这样,伴着潮水,我整夜躺在她身旁/我亲爱的——我亲爱的——我的生命,我的新娘, /在海边那座坟茔里, /在大海边她的墓穴里。

  与小说的结局一样,安娜贝尔注定是个让天使嫉妒却会人心碎的姑娘,他们之间有沉重如磐石的爱,有天使鬼蜮都分不开的灵魂,有活着是因为彼此的信念,但种种抵抗,都是脆弱无力的,谁也无法挽留死神在她唇间的轻轻一吻,带走她芳华正好的生命。

  这与坡的另一篇小说《丽姬娅》不谋而合。丽姬娅有堪称绝色的美貌,有令人惊讶广博学识,有一份深邃且不寻常的爱。但这样完美的人,和安娜贝尔一样注定早夭。丽姬娅继承这坡小说中无法营救的黑暗——她有黑色眼睛,有黑色的长发,正因如此,她临死之前的挣扎显得格外狰狞,仿佛是死神携带了病菌,钻进了女子身体,在那里搭巢筑家,要将她抢回地狱,因此她在世间看见的最后景色是可怖到难以用笔墨描绘的。这样安静的女子,虚弱平静之下藏匿的是对生的渴望,还有,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疯狂。我想,这多少与坡本人无限趋近。

  也许是性格使然,对这类深情不倦的故事总会有种特别期待,要是在生命的离去戛然而止,那么坡也难以扛起他的久负盛名。也的确是没有就这样结束,丽姬娅死后,留下一笔只可成为数字的毫无意义的财产,“我”孤独难耐,便续弦娶了丽姬娅的替身罗维娜,但两者之间无所谓爱情,相反有一种艾伦•坡式固有的阴森隔阂横在其中,又不久罗维娜病逝,而我看见的却是“丽姬娅”的“回归”。故事到这里,在我看来最是完美,相别之后的恋人再续前缘,不论是否是鸦片幻觉使然,或对丽姬娅疯癫思念,我只愿你穿越重重时空,与层叠的梦,掀开鲜血淋漓的裹尸布,拂去周围幽深的黑,找到那个人,抱住她。不要再像安娜贝尔,也不要再像洛丽塔。

  说到死神的病菌,我想坡的另一篇小说更能体现它的暴虐与不可抗拒,也许能对丽姬娅的死找到些许的源头。那就是《红死病的假面具》。故事并不复杂,普洛斯佩罗亲王国家遭红死病的肆虐,这种霸道疾病发病到死亡之迅速几乎让人难以招架,但这也就意味着你并不会痛苦太久。这名昏庸的亲王为了躲避疾病,筛选了一千名健康骑士淑女居住在封闭的城堡宅院为隔离病的倾入。疾病传播的第五或第六个月,城中人不顾外面百姓正在生死之间的呻吟,开起了极致奢华的假面舞会,没想到戴面具的不速之客不知什么时候混进了城堡,扮演的居然是红死病的病人,亲王与狂欢的客人愤怒恐惧地要抓住这个无礼之徒,没想到它却如一阵烟或一个黑影一样没有实体恍惚间病与毒散播到空气间,在每一个宾客的身体上,成为他们的绝望之舞。

  不得不承认坡很擅长于营造这种阴暗的故事,想到波德莱尔评价坡时有一句放在这里正好合适:“他们徒然地挣扎,徒然地形成人世,一切都在它的预见和诡计之中;他们将慎之又慎,堵住所有的人口,加厚窗户抵御偶然的抛射物,但是,魔鬼会从锁眼里进去。”这种在之前美国并不承认的荒诞,在我看来现在已经蔓延开来,不得不说,红极一时影片《死神来了》与这种惊悚极其相似,想来是坡黑暗气息在不知不觉间,已占领了人的意识,就像那解释不清的病,将你带进陷阱,逃不出,避不了,像是美国式的命运

  但若按照坡的笔触,很有可能这些死去的王孙贵族不愿安享于死亡的平静,总有一天要崩裂出来,那不甘的心,难以闭上的眼,将世间的安详撕裂,完成未完的夙愿。这种笔触在坡的故事中并不罕见,丽姬娅是如此,贝蕾妮丝是如此,《椭圆形画像》中的妻子也是如此,就连坡的名篇《黑猫》中猫的重生与《泄密的心》中停止不了的心跳,都难以安息。这些坡惯有的伎俩,往往给人带来恐惧,且那些纯真无辜少女的死,加之酗酒鸦片精神恍惚主人公的重叠,在坡的生活中容易给你带来答案

  坡的一生都在痛苦与疯狂中挣扎。他于生于1809年的美国,恰逢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却不足以跟上一个先于时代太多的步伐父母是伶人,且在他年幼时双双过世,之后他被富商爱伦•约翰收养,从而将自己名字改为爱伦•坡。

  约翰将他视如己出,坡却一定由于并非亲生父母而生活如履薄冰,因此敏感而尖锐性情也渐渐变得怪异,之后他沾染恶习,开始酗酒(这与他父亲多么相似),与养父关系渐差,终于忍无可忍离开家门,开始靠文学而艰难生存。1835年,他与13岁的表妹结婚(lolita的雏形?),从此,带着她颠沛流离,直到1847年久病的妻子去世在他的怀中,两年之后,他像他父亲一样因酗酒而丢了性命,那年他恰好四十。

  我想,爱伦坡一定早就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才会在《黑猫》中有那样的一笔呐喊,“你想世上哪有比酗酒更厉害的病啊——”

  参照他的一生,不难看出这就是他文学上的投影。他的大多时间都在清贫与奔走中度过,对于他来说,美国这个被誉为最自由国度,相反像是一座挣脱不了的监狱,他在这个天井狭小的地方四处游走却每辗转一个地方没走几步都会碰到湿漉漉的墙,这阴冷潮湿,绝望压抑,他喑哑承受,无处释放,只好不停酗酒,让脑袋里产生无数的幻觉,再将这些别人看来不值一提光怪陆离写在字里行间。那个时刻,被生活折磨得毫无反抗力气的坡一定就像着魔了一般,我仿佛看见他在煤油灯的灰暗里奋笔疾书,但他书页墨迹中的暗却掩藏不住,渗透出来,蒙上了他的眼,染黑了他的指尖墙壁上投射出巨大的影,宛如扭曲的兽,没有人形。没有人知道他原本健硕的身躯,曾承受了怎样的生活的挤压胁迫而变成现这样,但他文字中透漏的痛苦,即使过了百年,依旧可以在倏忽间听见嘶喊。像是被埋藏的黑猫幽冥的叫,地板下的心脏剧烈跳动,坡的声音,也可以穿越冥冥长河,混杂着一种撕心裂肺抵达现在的人世。

  爱伦坡让我相信,很多黑暗是来自人心底深渊光线无法在任何角落渗透进去,当世界变得不再是理想的世界时,它就再也不需要光明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三):恐惧是内心的声音——读爱伦坡《黑暗故事全集》简评

  恐惧是内心的声音——读爱伦坡《黑暗故事全集》

  在读坡之前,我理解恐怖更多是形式上的恐怖,就像电影中诡异的环境,突然停止的声音,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一个化着特效妆的恶心的鬼来诉说她的冤屈,不知道这样的恐怖除了吓人,还有什么别的目的。而坡的小说虽说是恐怖小说,却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坡的小说之恐怖是内心的,是精神的,是暗涌皮肤之下细细的暗红色血脉,为了表达现实中不能达成的怪诞的想法,无法实现意志,或人性背面的某些特质。恐怖只是形式,不是目的。

  看《厄舍府之倒塌》是看了电影《超脱》之后,电影借小说的开头,渲染一种绝望,荒凉的感觉。开头有大段的环境描写神秘的,压抑的,但是美的。他竟然能把恐怖小说的语言写得如此唯美。厄舍府给我的感觉如他小说中其他的地点相似,像一个中世纪风格的城堡,白日无光,夜晚漆黑,空旷的令人心悸,一般吸血鬼住的那种地方。其中有首诗,叫《闹鬼的宫殿》,“不见笑颜——只闻笑声”让我感受到小说中那中低沉的,诡异的气氛,背后发冷。

  连着看了四篇坡写的以人名题目的小说,《丽姬婭》给我惊艳的感觉,意志的可怕之处,竟然能让丽姬婭在别人身上复活。《莫雷娜》也写了强大的意志作用,万世不易,世界上唯一一个莫雷娜在她女儿的身上重生。坟墓里从未有莫雷娜的痕迹。是多么顽强的意志,逆转了命运。《贝蕾妮斯》的结尾让我惊喜,有点像《厄舍》让人意想不到,而又充满神秘的恐惧色彩。最后散落的牙齿真相。《埃莱奥诺拉》是关于爱人诺言誓言破解的办法。同样与意志有关

  坡的《静》和《死荫》两篇寓言,都没有直接说出主旨,而它似乎也意不在此。我感到的更像是一种隐喻,晦涩的,黑暗的。恐惧是内心发出的声音。《静》多段写男人战栗,却仍坐在岩石上,不换多么恶劣的环境,他都雷打不动。当魔鬼下了静的诅咒,男人却仓皇地逃走了,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寓意?我还琢磨不透,但很喜欢那种意境,说不出来。

  《死荫》中的“死荫”我查了一下,应该是指今世。因为许多人都死于罪恶之中,在得救以前灵魂都是死的。这又代表了那千千万万熟悉的声音,通过一种怪诞的形式,借死荫之影,获取重视,在屋里死去的那个人,恐怕也在死荫之中,或者马上要被带走。这两篇都很有寓言感。

  在完成这篇短评的过程中,天渐渐的亮了,本身对深夜写这种恐怖题材东西有点抵触的我迎来了天色的第一抹微光乌鸦也醒来了。我想起坡的小说大多设定在一个中世纪的城堡中,甚至是地下室,有厚厚的暗红色窗帘,印着诡异复杂图案地毯古老得仿佛会自己发出声响的阴森家具,和一个个面色苍白主人公孤独而高傲的面对着内心的恐惧,面朝死亡,一切怪诞都变得合情合理。我想创作这些独特的小说的爱伦坡,一定有着天才想象力,和一个不需要光明的地下暗堡。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四):爱伦·坡

  从一开始知道爱伦·坡是从江户川乱步那里,因为他非常喜欢爱伦·坡,所以取的笔名是日语读音与爱伦·坡相近的江户川乱步。 这本书我也是偶然在图书馆看到的,当时就兴冲冲的借了回去拜读。 不得不说,爱伦·坡不愧为侦探小说的鼻祖。那篇《玛丽·罗热疑案》中通过对于各个报刊所刊登的关于疑案的报道的仔细观察严密逻辑分析,从而找出了事情的真相。的确是精彩非常。还有就是《被窃之信》里面关于根据对手的实力来预测对手的想法或者做法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非常优秀的。所谓的知己知彼嘛。 对于其他的恐怖惊悚类型的小说也很精彩。无论是对环境,气氛和自我对于恐惧害怕的感觉的描述都是很棒的。以我的感觉倒不至于害怕,不过会给人一种很幽暗阴沉的感觉。不得不说我还真的挺喜欢这种感觉的。甚至还有些激动。可能我的内心那些很阴暗的东西正好很喜欢这些东西吧。其中比较喜欢的几篇是《红死病的假面具》《静》《死荫》。 而冒险类的也是很有趣味。那篇《金甲虫》的解字谜那段真的蛮有趣的。而《阿·戈·皮姆的故事》这篇海上冒险故事也是非常精彩。小说最后,当主人公越靠近南极点,气温和水温越高。还出现了大量的白色粉末。与土著人岛上那些古文字翻译出来的“黑”,“白”和“南方之城”。似乎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且根据我现在的常识来看,怎么会有温度升高的这一现象,而且水甚至开始沸腾。真的是奇异得不能再奇异了。既然故事没有结尾,那也只能由大家随意去猜测和想象了。 总之,这种抑郁,阴暗的感觉有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一步步的代领我,走向它们这个世界的深渊。悠悠的。悠悠的。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五):《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评论-12分

  这本书在书架上已经有段时间了,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而买它,可能是因为封面比较漂亮。

  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算是美国文学的先行者,也是恐怖小说的鼻祖。恐怖小说虽然算不上偏爱,但我还是很有兴趣的。

  若干短篇和一则长篇组成,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难度较大,领会精神比较吃力,看来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造成了一定的疏远感。爱伦·坡的描写很细致,以主观陈述的角度进行,但很多篇当中,可以跟着作者进入情景,可结尾的时候,却没太读懂那原本的意图,也并没有感觉出来有多么的恐怖。时代不同了,对于恐怖的感受也一定会发生变化。

  其实阅读短篇小说是非常疲惫的一件事儿,因为必须紧跟故事的走势,不能疏忽任何一个细节,如果是长篇的话,会放松的多,即便中途有所遗漏,也能根据前后情节了解的差不多。短篇的重点都是在结尾,每当读到故事最后的时候,我都更加的仔细,希望能得到恍然、舒畅、警醒的效果,但其实并没有。这是爱伦·坡短篇小说的一个共性问题,读的很疲惫,故事前边的铺垫最终没有被释放。

  《黑猫》印象好一些,另外多篇当中都会出现“墙”的元素,连续的无法释放感,致使我对它的印象打了折扣,等我退休了,有时间了,再重新细细品味吧。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六):再读《爱伦·坡》

  距离我第一次读爱伦·坡恐怖故事,过去了至少十年。第一次读他的小说,读的不是中文的,那时候上《英美文学》,读的第一篇应该是《额舍府之倒塌》。那个时候,对“哥特”、“暗黑”以及作者根本一无所知。除了感觉文字特别晦涩、枯燥外,有一种极大的不适感。

  《厄舍府之倒塌》并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一篇,恐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了。我读的是英文简写版本,当天晚上做了噩梦。我不知道爱伦坡是怎么样将人类心灵拖入到泥沼里,并用一团黑暗的阴云将你团团围住,如此无法超脱。那种恐惧,是来自人心灵的恐惧。

  这篇小说的名字叫《黑猫》。

  十年来,我其实不止一次接触过爱伦坡的文字,但是都没有勇气再重读《黑猫》。几个月前读了《克苏鲁神话》,想起当年自己读过的爱伦坡,真是小巫见大巫了。Kindle上狠狠心借阅了这本,第一篇就是《黑猫》。

  十年后,再次读《黑猫》,当然不会像那个时候那么恐惧,甚至恐惧到晚上做噩梦梦见人被砌进墙里,但是那个感觉却还在。十年之后的我,读完《黑猫》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十年前我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主人公的杀人动机?

  他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杀猫,而又为什么会在众人面前失态,将自己的罪恶暴露一览无余?

  在恐怖片的分野上有两种恐怖,一种是硬恐怖,比如电影中的女主角在阴暗的卫生间洗漱,突然背后出现一个吊着舌头的女鬼,而其实这样的桥段现在已经不能吓唬观众了。因为但凡有点观影经验的人,都会对潮湿阴暗的卫生间做出心理预期,有了心理预期就有了心理防御,有了防御就不会体验突然的惊恐。不过如果想象一下,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场景,的确恐怖,这就是所谓的“吓你一跳”;另一种就高级多了,叫“软恐怖”。所有的惊悚、心理恐怖片都属于这个路数,难的就是对于一部分来讲,根本就无法体验到这种恐怖。就像诗歌,对有些人有意义,是美的享受,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这什么玩意儿”啊?

  十年前的我,只是被硬恐怖吓到了,十年后的我,才发现了暗黑鼻祖的高级黑。十年前,我只是被男主人公的杀人方法、暴虐、神经质给吓了一跳,十年后,却因为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的原因而感到战栗。

  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因为爱伦坡写的就是人性深处共通的黑暗。人性深处的嗜血性、兽性以及残忍,最初只是一个萌芽状态。不被抑制就会变得膨胀,膨胀的归宿就会认为自己成为一切的主宰。当警察险些错过犯罪现场,被骄傲冲昏的人类,选择自曝其短。这就是人类。

  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妻子是个模糊的存在。她让我想到了很多家暴事件中的女性,她们选择了隐忍,选择了面色模糊,选择了纵容,于是,自己终于成了受害者。而这个受害者即便成为了“被损害的人”,却也得不到尊重和重视,成为了已经脱离了社会本我控制的男主的负担。

  它让我觉得,人人都可能是凶手,人人都可能加害于人,只要给他适宜的环境。

  埃德加·爱伦·坡,生于19世纪。最早的哥特式(Goth)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他还没有机会见证二十世纪几大恐怖悲剧,然而,希特勒以及战争中那些戕害人姓名的许许多多的士兵、军官,他们是不是也曾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好人?

  他最令人恐惧的是,用他的笔直指人内心深处的阴暗,而这种暗黑,让我们自己恐惧。在《黑猫》中,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留意到,他写到了中国人常讲的“报应”。一个人如果失去对神明的敬畏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而这所谓的“报应”,竟然就是人不受束缚膨胀后的自我毁灭。

  我想,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黑猫》依然是我读过最恐怖的故事,没有之一。

  《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上册)》读后感(七):在感叹爱伦坡无与伦比的才华之时,请不要忘了它的译者

  第一次听到爱伦坡的名字是在去年的美国文学课上,我负责做关于他作品的presentation,那节课学的是raven,准备材料期间,我找了不少有关资料,意外的发现链接的中文翻译竟然是出自曹明伦老师之手,巧的是他恰好教我们的笔译课,读完之后确实觉得不愧为大师,那句nevermore译得非常精彩。后来上课的时候美国文学老师也提到,几乎爱伦坡的所有作品都被曹老师翻译过了,再后来,在笔译课上,曹老提到当年翻译爱伦坡诗集的时候,用了498天,100多万字,只能看一句译一句,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修改、誊写,于是一次性译完。老师很喜欢给我们讲他当年翻译哪部作品的时候,偶尔还会带来当年的手稿,一字一画,工整漂亮。不论是培根,还是爱伦坡,好像都和他的名字绑在一起了,作为译者他真是太出色了,既完整的表达了信息的传递,又没有抢去原作者的风头。

  一年的笔译课已经结束了,我也在为外校研究生复试准备,以后再去上曹老师的课不知是何年何月,机会着实渺茫。刚才看了几篇书评,大多都是表达对文章本身的赞叹以及对爱伦坡的夸奖,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很大程度上,这都是译者的功劳。不过如果读者在看书的时候忘了这是翻译的作品的话,那也这真的是曹老师的不凡功力。译者扮演的角色就是这样,把原著推向前方,又要拿捏好适当尺度。在他的课上学到最多的便是做学问的态度,老师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在翻译技巧上面我们还需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领会, 但翻译原则和译者素质却是老师一直所强调。或许很多年后,当我偶然碰到什么的时候,能突然想起来,“这不是大学的时候曹老师讲过的么”,那便也算对得起这一年的笔译学习了。翻译这条路挺不好走的,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像曹老师一样的优秀译者吧,现在的译坛,以及文坛,真的很需要这样认真学术,认真为人的老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