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5:1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10篇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一):神的真名是愚人节

  Déjà vu真不愧是阿宅的富贵病。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这部短篇曾一度令我十分疑惑——为什么知晓了神的名字就一定要毁灭呢,这简直是不可知论嘛,马克思主义教育告诉我们不可知论是不好的、不应该信奉的,面对这样一篇讲不可知论的文章,我迷茫了。

  好在Déjà vu救了我。

  我想大刘说自己崇拜克拉克并不是说着玩儿的。

  《朝闻道》《微观尽头》《坍缩》都讲了同一件事,就是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讲的那件事,不过克拉克把整个宇宙都给关了,大刘没敢(这会儿是没敢,但大刘后来干了比把宇宙关了更牛逼事儿)。

  这几篇里面我一直最喜欢朝闻道——不过,“早上听了宇宙真理,晚上死了也没关系”和“为了听到宇宙的真理,死了也没关系”其实是不一样的……

  唉,这事儿解释起来似乎很难……

  好在这三篇里面都有丁仪出场。

  丁仪是定义,程心是成心的。

  但是丁是四(甲乙丙丁的四),仪就是一,所以丁仪就是四一,愚人节。

  我觉得能理解了。然后我跪了。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二):经典科幻超值套装

  看的是kindle里的套装,书名是《刘慈欣的最爱:阿瑟·克拉克经典科幻超值套装(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最后一个地球人+遥远地球之歌+地光)》。在中国,刘慈欣的名头无疑更响,哪怕他说“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最拙劣模仿”,克拉克也要靠刘慈欣的爱作为卖点。看完这四本,发现“模仿”一词比“最爱”精确,刘慈欣作品的主题框架关键点,多能在克拉克的作品里找到,比如“超主”对地球的统治vs“三体人”、遥远地球之歌整部与流浪地球整部、三个恒星行星上的生命形态与“三体星球”、原本十一维的宇宙、对社会文化的着墨,等等等等……

  作为从改革开放初期走过来、还想往更大世界走去的读者,早已习惯顺藤摸瓜,而学者需要追根溯源,除了我们厌恶欺骗、复制品,也厌恶不加引用的懒惰或者健忘反映脑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重要的是,希望找到想法本来存在形式和它的土壤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激发出原创的、更高层次思想;另外,只有找到本源才能捕捉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发酵变形。不过这都是外话了。

  说回克拉克,其长处在于物理学理论扎实,可以给出详尽可信细节,此外,对智慧形态、人类社会问题、人类命运深入思考,将科幻小说从“太空歌剧”的奇幻拓展到了更高维度。但是克拉克的问题是,情节偏弱,写作手法比较单一,从这点来看,阿西莫夫和刘慈欣确实好多了。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三):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

  2018 第33本

  看的科幻小说并不多,然而第一本我还记得。太空漫游2001。我甚至觉得里面的科幻很可能现实

  大刘说自己写科幻很受到克拉克影响

  克拉克是硬派科幻,

  他可以写出光怎么在没有大气层的地方传播,怎么变化

  可以写出在1/6重力下攀爬的体验

  可以写出在外太空打开舱门要先拉住旁边的把手,才能开门,不然就转不停了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这本书是短篇集,很多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点子,基本上前面都是正常的,最后点题,并且戛然而止

  感觉人间悲欢离合液体交换都是过眼云烟,人类的文明也好,残忍也好在宇宙的范围内都微不足道

  几乎是0。或许这才是科幻的格局,科幻的魅力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四):大拿都是锻炼出来的

  大多数属于科幻小品,一个点子,或者某个科幻理论引申出来的故事,感觉跟阿西莫夫的短篇有点像。这么看来,大家都是慢慢磨练出来的啊,像特徳姜那样的还是太少了。可是国内现在连发表平台也没了。也缺少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喜欢的几篇: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被遗忘敌人追逐彗星,;地球啊,我若忘记你;相会于黎明;岗哨。

  最喜欢的一段:

  “东方的夜空中升起了傍晚的第一批星星。你曾经仰望过星空吗,雅安?不知要过多少年以后,你们才能发现星星的奥秘;不知到那时,我们又该怎样了呢?那些星星是我们的家,雅安,可我们无法拯救它们。许多星星已经消亡,在大爆炸中死去,我再也看不到它们了,而你能。再过十万年,这些星星燃尽的光辉才能抵达你们的世界,被你们的子孙视为奇迹。到那时,或许你们的种族已经可以抵达群星之间了。我真希望可以提醒你们,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已经付出代价

  “你们很幸运,雅安,你们的星球在这 里,位于宇宙的边缘。你们能够逃脱笼罩在我们头上的厄运。或许有朝一日,你们的飞船会寻遍群星,就像我们当年一样。他们会找到我们那个世界的废墟,会好奇我们是谁。可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在你们的种族还年轻时,我们已经在这河边相遇了。

  “我的朋友就要来了,我们没有时间了。永别了,雅安——好好使用我留下的东西。它们将是你们最宝贵财富。”

  一艘巨物,在星光掩映之下熠熠生辉,从夜空中缓缓降下。它没有落到地上,而是悬在半空,与地面之间还有一点点距离无声无息间,一块发光的矩形门洞在巨物一侧张开。那个闪光巨人出现夜色中,走进金色大门,波特朗德紧随其后。在门口,他停了一会儿,挥手向雅安告别。随后,大门关闭,黑暗将其吞没。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五):科幻的哲思

  短篇科幻小说还是第一次接触,毫无疑问的经典中的经典,大师级中的大师级。一直以来都认为有历史感的,卷帙浩繁的,宏大叙事的科幻作品才是高明且充满智慧的,直到被18个精悍的小短篇折服。

  短篇和科幻是个奇妙的组合,简洁完整的故事结构干练文风,欧亨利似的出人意料的结尾,与脑洞背后对科技人类自然宇宙的哲思,就好像原子弹爆炸从文章最后的一个句号能量在慢镜头下汇入了无限的空间

  和阿西莫夫相比,我更喜欢克拉克,不仅由于克拉克的作品更加精致优美,更在于克拉克作品的生命智慧。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所有人物命运都寄托悲壮的历史洪流中,英雄人物是悲怆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其实只是历史剧本中的演员,都笼罩着一种苍凉感,而亿兆百姓更是随波逐流不值一提的。在克拉克的作品中,我却从黑色幽默中看到了一种智慧乐观,即使他乐衷于描绘末日,让地球毁灭于各种奇怪理由,但和生活本身的荒诞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当我(们)被现实生活蹂躏而感到绝望时候,我倒认为克拉克的世界末日令人轻松愉悦,对,地球还在,我也活着。

  在克拉克这18篇小说中,几乎每一篇都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或萌或意味深远。我最喜欢的两篇,一篇是扭捏的兰花,一篇是地心烈焰。扭捏的兰花很萌,从这个有点黑的又有点无聊玩笑里,足见作者生活的理解和高超的写作水平,只要看见这个标题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一个纠结的图像。文章开始的时候就描写了男主人公姑妈满满的恨意阳奉阴违,随着食人兰花的不断成长,男主人公也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设计一个精巧的杀人事件,用凶悍兰花杀掉他姑妈,直到杀人计划正式实施那天,姑妈的出场强势碾压了男主人公的精巧计划,原来姑妈的气势中,兰花和男主人公一样是个胆小鬼,我仿佛看到了一场推土机和仙人掌战争

  地心烈焰这篇小说的视角有意思,和相会于黎明一样,是从外星人角度来看地球的,但是都是看到结尾时才忽然切换的视角。在地心烈焰中,地球人最终灭绝了,原因很荒诞,就是因为人类发现了在地心还存在着活在高温高压下的智慧生物,这不禁让我想到小时候自然课老师会讲生命存在的条件,有些恶劣的条件下就不可能有生命,当时在想,其他生物一定要呼吸氧气吗?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就不能有生命吗?否定答案让我很失望,我希望有,存在在想象中也好啊,我们为什么这么狂妄自大的自以为掌握了生命的真理。地心烈焰回答了我的问题,在别的生命形式看来,我们人类也可能是那种在恶劣环境中不可能生存的一群啊。最后在不经意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地心生物的样子,长了一根触手,这也是小说很精致的地方。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其恒久的思想性,它们思考也教人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有了对末日的描绘,也许我们才更懂得如何度过末日前的时光。还有,作者怎能想象出这样温柔壮阔世界末日,苍穹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闭上了眼睛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六):6日阅读6段读感

  第一日阅读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6月第二本科幻短篇集,与第一部来自于几十位作家不同的是,这次的所有短篇小说都来自于同一位作家——阿瑟.克拉克,20世纪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也是第一次读克拉克的短篇。

  《难以入乡随俗》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唯一能听两位外星人的讲述的人竟然在牢房里,非常讽刺。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解读到克拉克在这篇小说里对人类的看法冷漠、无情、甚至愚昧;《扭捏的兰花》像一部小品,小个子赫拉克勒斯(滑稽的名字)他的姑妈、养的兰花之间的故事,暗藏杀机的小个子营造出惊悚且胜算在握的陷阱遗憾的是食肉兰花竟然退缩了,其实真正的扭捏的兰花是小个子他自己;《安全调查》讲的是一名工匠,用他的手艺使一部太空剧的长盛不衰结局我是猜到了。克拉克的科幻故事从来不艰涩。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七):我们都是星辰之子

  有人说,我们都是星辰之子。没错,我们的身体,我们的骨肉,我们的血脉,都是由地球上的物质组成,而地球来自于宇宙物质的凝聚,这些物质遵循万有引力形成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地球上的物质不断演化,就形成了今天的我们。

  人体分成几大系统,好像是八个吧,我也记不太清了,每个系统由不一样的各个器官组成,器官分解成分子,分子分解成原子,现在科学家们说原子还可以分解成基本粒子。从科学,从物质的角度看,构成我们人体的物质,元素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我们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下之分,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每个人都是星辰之子。

  宗教上所说的轮回暂且不去追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玄乎那么神奇,那么公平的遵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如果单从物质元素的角度看,我们的确处在轮回之中,不过一般人们把这称作循环,一种元素在植物动物(当然包含我们人类)自然物质(矿藏、水什么的)之间不断流转。组成人的元素物质也有回归自然的一天,然后继续沿着轮回的路径,组成千变万化的种种存在,而我们并不知道他的从前究竟经历了什么。

  那现在我不禁要问,是什么叫我们人类如此特别,如此灵识。这些问题在自然学科和宗教方面都有自己的解答,每个的看法还都不一样,灵魂精神、智慧不一而足。既然我们由同样的物质组成,那又为何显露出种种差别,分出亲疏远近。那又为何构成族群国家,造成种种冲突误解。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心(暂且用心指代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的内心、灵魂什么的)产生了如此分化。

  虽然至今我也未曾皈依哪一门宗教,但是我对宗教始终怀有浓厚兴趣。一些宗教论述虽然现在的科学无法证明真实或者证伪,虽然有了科学以后人类的确有了突飞猛进发展,但是科学本身也是有局限的,我们也不应该拿科学做衡量一切的准绳,然而科学发展到今天也越来越挑战人们的传统认知思维,尤其量子力学的发展,各种宇宙起源理论的提出,真是叫人们在心里嘀咕,上帝真的存在?(我不甚喜欢上帝这个词,对基督教也没有什么好感,只是近年来洋人的科技领先我们一筹,他们普遍信教,在此借用上帝一词,但不单单指上帝,指代普遍的未知的有真正力量和智慧的存在)

  这些年来,我由某一时刻灵光闪现慢慢的、逐渐的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天真的想法,或者说是猜想,又或者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梦。我总以为,众生本是一体,不单单由于我们由同样的物质元素构成,而且由于我们的心也是一体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本无区别,从时间之初创世之始,我们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父子母女,也不是人类或者其他物种,我们俱是一体无有分别。然而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事物,所以有了个体意识,有了分别的概念,有了远近亲疏、渐行渐远

  由此展开,不禁想到宗教上所谓得道的人,以无上智慧纵观宇宙,认识到自己即是众生,众生即是自己,本无区别,发现自己的觉醒好像万古长夜的一点荧光,芸芸众生仍在苦苦轮回不得解脱,何其孤单,何其悲凉,这孤单悲凉为自己,也为众生,众生本是一体。于是,纷纷再入红尘、穿行色界、种种法门、时有开示,度众生即是度自己。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其实就是我们的名字,我们都是神的化身。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八):初读阿瑟 • 克拉克

  说来惭愧,自诩科幻迷的我此前一直没有接触克拉克的作品。个人最偏爱的肯定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从入坑《银河帝国》系列就成了忠实拥趸,《永恒的终结》更是展现出阿西莫夫在「时间旅行」这个领域的创作功力。阿西莫夫的作品读来行文顺畅,跨越不同命题游刃有余。

永恒的终结9.0[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 2014 / 江苏文艺出版社

  读了威廉 • 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后,感概于译制水平对读者阅读的门槛,这本书多个翻译版本都不尽人意,强烈的赛博朋克风格挑选了它的读者,而不是读者挑选这本书。

  厄休拉 • 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则翻译得更为晦涩,当然它的原文里也是充斥着大量的冬星环境描写,虽然刻画得很细致,但大背景始终是一片茫茫雪原,中后期的主线实在乏力,故事发展反而笔墨不多。

  笔下创作出一个全新星球的还有《沙丘》系列。和前者不同就在于把一个星球的地质地貌、风土人情都有完整合理的描写,而在故事发展上融入了大量的中世纪宗教风采,剧情自身发展顺畅,因此完整性上更上一个台阶。

神经漫游者8.1[美] 威廉·吉布森 / 2013 / 江苏文艺出版社

  范德米尔的《遗落的南境》似乎被不少人诟病翻译读不下去,但我自己倒很喜欢中文译本,可能是因为先有电影的铺垫,也可能我个人能接受新怪谭的科幻风格,理解起来更方便;可惜的是续本后劲不足。

  同样先看了电影再去读原著的有特德 • 姜的《你一生的故事》短篇集,印象里不同篇章是不同译者共同翻译的,虽然涉及了科幻各个大领域的命题,可是感觉作者在不同篇章里表现能力有明显的差距,有几篇甚至早就猜出结尾了,阅读只是补全过程里的细节。

  翻拍影视作品很成功的还有尼尔 • 盖曼的《美国众神》,它的风格就不像正统的科幻了,更像是拥有科幻元素的奇幻小说(作者本人在序里也是这么说的),而且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查阅资料来了解书中各国神祇的梗。

遗落的南境(三部曲)7.6[美]杰夫•范德米尔 / 2016 / 天地出版社

  再之后补了刘慈欣的新旧两个短篇小说集,《朝闻道》集选取的基本上都在表现个体在末日之际为科学/真理作出的牺牲,所以集名挑了典型的《朝闻道》这一篇的名字。但我认为不适合大刘的初读者,因为整体的主题太狭隘了,读完全本会发现套路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相比之下,老版的《流浪地球》集在作品表达主题上更为丰富。

流浪地球8.8刘慈欣 / 2008 /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兜兜转转硬是始终没有读过阿瑟 • 克拉克的作品,因为担心翻译的问题,所以挑了短篇小说集来看。这本集子里视角转换的笔法增添了欧亨利式结尾的风格;不把故事刻意说满,而是用掠影的方式截取一个片段,既省去了诉说设定的冗余,又尊重读者自身的推理对其他片段的想象。难得的是在一些短篇中表达了原始工具/近代工具在未来的(直接)使用,这倒是我很少在别的科幻小说里发掘的点。

  1.同名短篇

  读这本短篇小说集其实是被书名吸引了。同名短篇《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在背景设定上是有不自然的地方的,比如喇嘛的科学素养未免太高了,让我串戏串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里去了(后者笔下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是剧情需要,都能有极高的科学素养,往往有出戏的突兀感)。

  剧情暗线的推动是名字的不断打印,所以没有什么刺激感,整体比较平铺直叙。这一篇中制造的主要矛盾在后期才出现:名录一旦完成,人类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查克和乔治本以为自己即将回归正常生活,却在最后一刻见到群星寂寥,这一幕是在前文一马平川的故事发展中突然耸立的故事高潮,的确有平地起高楼的震撼。

  以苍穹静默的画布戛然而止,表现出人类在真正的末日来临前是无知的,尽管人们可以抱有侥幸心理,可以质疑或否定命运的到来,但是一旦末日的号角吹响,人类自身的想法只会相形见绌,无力抵抗。

  2.视角转换

  整本短篇集一个惯用的手法是视角的转换,既有默认视角与实际视角的转换,也有故事叙述主体和发生主体的转换。

  a.叙述主体和发生主体的转换

  《捉迷藏》的叙述者是金曼,而故事发生的主体是间谍K15和指挥官史密斯,最后点出金曼即为史密斯,把内层故事和外层故事串联了起来。读者读完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金曼在开头猎杀树鼠,也会明白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内层故事,而是嵌套在一个外层故事里。

  值得一提的是,内层故事作为这一篇的主要情节,讲述的是海军舰队里一艘最快舰艇的指挥官连一个只穿着太空服的人都抓不到的故事,似乎也表达了一种反差:在宇宙航空的时代,我们普遍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先进的设备,但是在某些时刻,这些强项反而会成为桎梏。

  .默认视角和实际视角的转换

  而默认视角和实际视角的转换则更为巧妙,最出彩的如《地心烈焰》,这篇也是由内外两个故事构成。读者默认把开头出现的“我”和卡恩认定为人类,内层故事讲述的也是人类对地底世界的探索,直到最后“我们正在考察他们的遗物”这句揭示了外层故事的主角其实是地底生命。

  而且通过细节写出了地底生命和人类的相似之处:他们也通过自己的方法(探测辐射源)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并称之为影子世界);他们也有自己的文明和行政机关结构,甚至还翻译和复制人类文明的遗物;他们并不是“野蛮”的种族,部分地底生命承认人类更有智慧,惋惜不能和人类友好交流;他们也有忧患意识,担忧人类灭亡后有一天自己也会重蹈覆辙。(还有一个彩蛋:克拉克设定地底生命是一种有触手的生物)

  同样技法的还有《相会于黎明》,在读者默认飞船上的三个成员是地球人类的情况下,最后点明他们来到的星球是地球,小村庄则是古巴比伦。波特朗德在临别前对雅安说的一大段话作为全文的高潮,刻画出高级文明对自身的反省,对原始文明的期望和帮助,画布突然展开到整个宇宙,立意一下子就高远了。

  3.原始/近代工具在未来的(直接)使用

  《追逐彗星》中计算机发生故障(值得吐槽的点是故事里借马斯顿之口写明了计算机无法修复,理由仅仅是“计算机是微型电路的集合体”,此外,计算机发生故障后飞船状况一切良好;为了剧情发展也太敷衍了)后,皮克特用铁丝和木头临时制造算盘,引导其他科学家一起用算盘计算,从而驶向无线电不受干扰的区域。

  《长羽毛的朋友》中金丝雀的昏迷让船员发现空气净化装置的故障。以前矿工常常会带着金丝雀下矿,好提醒他们有没有瓦斯,在这篇小说里金丝雀成为了太空站的标配。

  《月球上的罗宾汉》中使用弓箭攀爬月球上的小山拿到物资,也反映了传统工具在未来世界的使用的设想(只是多多少少有点不太科学的样子……)

  4.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欧亨利式结尾

  (冷)幽默是这十八个短篇里经常出现的元素,《难以入乡随俗》里两个有点傻傻的外星人各处碰壁,最后却“出色地完成了和地球文明接轨的任务”。(不过似乎暗示了他们在火星上被杀了?? 我记得克拉克黑了火星人好几次…)

  《扭捏的兰花》中看似弱小却心灵阴暗的赫拉克勒斯想用食肉兰花残害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亨利艾塔姑妈,没想到兰花是个胆小鬼,看到老鼠都会精神崩溃。

  《安全调查》里的汉斯制造出了火星都市博尔达(又cue了一下火星人)、质子枪、宇宙飞船,汉斯本以为逮捕他的是FBI,结果他制造的东西原来都是真的。《家有人猿》里的保姆多卡丝真的自创出一套绘画技巧,成为了独立艺术家,反倒是主人太太自以为会绘画,最终不如多卡丝一只敏捷的脚掌。《闹鬼的宇航服》里轻拍“我”的后颈的原来是一只小猫咪[突然很萌啊(⁎⁍̴̛ᴗ⁍̴̛⁎)]。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和刘慈欣的《诗云》都是列举法,《地心烈焰》和《带上她的眼睛》都是对地底世界的幻想,《岗哨》里的金字塔和《三体》里的水滴、二向箔都是性冷淡风的几何形状科技产物。包括在末日等主题上的阐述,也能看到两者的相似之处,难怪刘慈欣曾说过:“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岗哨》和《银河系漫游指南》也都是用几何体表现高级文明的科技成果。《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里关于名字的力量,与特德姜《七十二个字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创造了一个用“名字”驱动一切世事的世界,这里的科学完全以“名字”为基础,与我们的科学大异其趣。

  《相会于黎明》开头的“这是帝国最后的日子”,一下子就串戏到银河帝国系列去了。“不过有时候,它还是会碰上凶猛的野兽,会被对方‘杀死’——好吧,反正机器随时可以更换嘛。”这里联想到《银河帝国11:曙光中的机器》中对“杀死”这个词的探讨。

  “你甚至不会无意间‘谋杀’一个人,这个词只能描述蓄意的作为。‘杀死’就比较广义了,既可以用于意外致死,又能适用于蓄意谋杀——而且除了人类之外,还可以用在动物身上。即使是一棵树,也有可能被细菌杀死,所以说,机器人又为什么不能被杀死呢,啊,丹尼尔?”

  “无论人类或其他动物甚至植物,以利亚伙伴,全都是活生生的。”丹尼尔说,“机器人却是人造物,这点和阅读镜没有两样。人造物可以遭到‘毁坏’‘损坏’‘破坏’等等,就是不会被杀死。”

  嘛,串戏串得有点多了。(《无限永恒的时间》也可以串到《永恒的终结》啊!)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九):阿瑟·克拉克,我心目中的大师

  作为一个伪科幻迷,从小学接触各种“世界未解之谜”再到《科幻世界》再到《三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喜爱。但是一直未拜读过“20世纪最伟大科幻小说家”的作品,最多也就是读了读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所以说我是个十足的伪科迷。

  书中有这么几篇是我十分喜爱的《安全调查》、《黎明不再来临》和《闹鬼的宇航服》有着十足的欧亨利味儿,让人读到最后终是长吁一口气,大呼过瘾。以安全调查为名的外星人,寂静宇宙中的恐怖和温馨,外星人要拯救地球而未果,我不得不深深的被大师的想象力而折服。但是就算是把情节全部拿掉,大师对于人物和细节的描写尤其是宏大场景的描写更是引人胜“下方的大地延伸开去,轮廓清晰,线条分明,令人目眩的陡峭斜坡掩映在阴影当中。极目远眺,直至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支离破碎的贫瘠荒原,布满山峦与沟壑、火山口与陨石坑。那些山脉峰峦高耸,直抵下垂的骄阳,仿佛火焰冲天的孤岛,在黑暗之海中熊熊燃烧----在他们头顶,群星依然夺目,光芒却永恒不变”。再说《追逐彗星》这一篇,不得不让人们联想到去年的罗塞塔号,而在《地心火焰》这篇中,我仿佛看到了大刘在读这篇文章时的激动,并且创造出与之类似的科幻佳作。

  如果你有幸读到了这本书,或者是对科幻有了兴趣,我觉的这就是莫大的幸运了,我不知道,科幻到底能够拥有多大的力量,改变未来或是预知未来,但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一定能够让你抬头去仰望星空,在星星还没闭眼之前。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读后感(十):大刘和克拉克

  第一眼就被这书名吸引了。这么霸气的名字,配上阿瑟·克拉克的大名,这样的书,有什么理由拒绝?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20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曾说过:“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他(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看这部短篇集,回忆着大刘以前的作品,确实能感受到阿瑟对大刘作品的深刻影响。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vs.《诗云》…同样的穷举法。前者是低等文明试图以穷举的蛮力向神靠近,后者是神级文明以穷举的霸道碾压低等文明偶尔绽放的智慧之光。或可vs.《朝闻道》,同样的都是以对宇宙真理的追求作为终极目标。

  《相会于黎明》vs.《乡村教师》…同样的地球与高级文明的邂逅。前者是高级文明对地球的怀旧、怜惜和期许,后者是地球文明靠着一位普通的教师,为自己争取到被高等文明了解、尊重、认可的机会。

  《地心烈焰》vs.《带上她的眼睛》,同样的对地心世界的探索。《带上她的眼睛》是大刘在《科幻世界》发表的第二部作品,第一次拿到了银河奖,这也是我认识他的开始。一晃17年过去了,大刘仍在继续“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话,“拙劣地模仿”着阿瑟的作品。《三体》里秦始皇的人列计算机,和《追逐彗星》里以原始工具代替计算机运算的概念何其类似;水滴和二向箔,都仿佛《岗哨》里的金字塔,蕴藏着高等文明展示其技术优势时冰冷而强势的味道。

  阿瑟的这本短篇集,除了他先知般的未来感觉和深邃的科学哲理外,还揉进了诙谐,顺带着出人意料的结尾。大师写超短,仿佛绝顶高手秀剑招,随便抖个手腕,挽个剑花,也能让观者头晕目眩。相比之下,大刘在作品里,总是那般严肃而正统,几乎没有笑话,好不容易写个爱情,姿态也很奇怪,典型低情商且晚熟的码农形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