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救生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救生艇读后感10篇

2018-08-22 05:2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救生艇读后感10篇

  《救生艇》是一本由[美] 夏洛特·罗根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救生艇》读后感(一):救生艇上的故事

  救生艇上的故事《救生艇》

  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就是在最严谨的数学逻辑中也存在悖论,这些悖论显示出逻辑推理也存在着问题,同样法律会面临着道德的悖论,面对着极端情况,站在情理和法律之间,我们往往也会茫然,有本著名法学书叫做《洞穴奇案》,里面就是根据一则海难故事,编写出一个奇特的洞穴中的案件,然后经历了美国九位大法官的两轮审判,让一个案件成为了拷问法律自身的案例,让法律在面对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显示出自己矛盾来。

  《救生艇》这本书里面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件,只是这本书并不是在探讨法律,而是借助一次海难和海难后的审判,来讲述一个故事

  当然这个故事也是虚构出来的,故事发生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以后两年,一艘名叫亚历山德拉女王号的油轮从英国驶向美国,那是一战前戏,所以很多游客都想要逃离危险的欧洲,去新大陆。在航行到太平洋的途中,亚历山德拉女王号遭遇了一场爆炸,船因此而沉没,幸好因为泰坦尼克的事故,现在所有的油轮上都配备了足够的救生艇,可是因为事发突然,很多人没来得及上救生艇,很多救生艇没放下来,还有的救生艇只装了不多的人就开走了,很多人因此遇难。

  作者采用的多条线索,一开始就是一次审判,审判的就是这次海难中幸存下来的人,她们被控谋杀罪,然后是日记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在海难以后的救生艇上,至于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太多的描写,在救生艇上最重要的就是活下来,当时一艘救生艇上定员是40人,她们的那艘艇上乘坐了39人,可是吃水已经非常深了,眼看着就要沉没了,原来是制作救生艇的时候偷工减料,看来不仅仅是中国产品质量问题,这救命的救生艇也有质量问题,实在是太可怕了。幸好船上有一位水手哈迪,他指挥大家赶紧划桨离开沉船区域,防止船下沉的时候形成的旋窝,这一点看过泰坦尼克号的都不陌生,不过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据说可以做65人,但是看电影中好像只能坐二十多人也就满了。

  逃离出去以后要停留在这片水域等待救援,当时只看到了另外的两艘救生艇,别的都没有看到,后面也没有交代是不是还有别的幸存者。只是着力描写了这一艘船的情景期待的救援并没有发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条本来比较繁忙的航线上竟然没有船来救援,最后才知道是救援电报并没有发出去,但是一艘大型油轮失去了联系,也肯定会有附近的船只赶来救援,泰坦尼克号就是在几个小时之后就得到了救援的,可是他们却一天一天进入了漫长的等待,经历了缺少食物,船只超载,漏水,缺水遇到风暴,等等考验,在面临风暴的时候,水手决定男人抽签,来确定谁下水来拯救剩下的船上的人,两个抽中的男人恰恰是船上体力最弱的男人,这也让剩下的人感觉到水手从中做了手脚,并且开始对水手一点一点不满了起来,直到最后,反对水手的力量占据了上风,并且把水手扔下了水,这也是这次审判的关键

  其实故事并不仅仅在讲述情与法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很形象描述了沉船之后,救生艇中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如果真的经历了一次海难,救生艇中到底会发生什么?在茫茫的大海上,这些人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什么故事发生,想要了解这些,就可以看看这本书《救生艇》。

  《救生艇》读后感(二):人性启发

  在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泰坦尼克之后,我有幸的读到了救生艇这本书。一本有关人性选择的书。在灾难前人显得多么渺小,在灾难面前个人地位是如此卑微,只是不自觉丧失自己的主管意志尊严,求生欲望压倒一切,也因此展现了如同恶魔般的人性。

  一次如同谈谈尼克般的灾难悄悄来袭,一艘艘救生艇被放下去。在严重超载的小船上,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的在4小时内就获救了,而是度过了整整三个星期。在小说中,是为了利益驱使不顾一切,还是保存一颗真诚善良的心?那些嗷嗷叫的孩子, 被奋力推下去的男人,还有那些打着公正名义的抽签,都是对人心里道德的考验。格蕾丝在船上的时候,在面对种种选择时她的迷茫无助同所有人一样,不过她有一个精神领袖-哈迪先生,船上所有人都跟着他的指令而共同奋斗着。只不过哈迪的领袖作用在一天天的无望的漂泊中渐渐失去,当看不到希望,整个世界生存都都开始渺茫人们从心里开始怀疑他、怪罪于他。当新的领袖产生后,推翻“暴政”的民主投票后,哈迪便要为他的自私买单了。格蕾丝在杀死哈迪的投票中弃权了,可是她同时又帮助汉娜和葛兰特夫人,成为了杀死何地的三人之一。审判席上的她在为自己的行为而颤动,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人类的道德和人性考量角色也让我们感慨万千

  文章中那个所谓的未婚夫亨利*温特,他的所做所谓也让人很生气。他的甜言蜜语让女主角沉溺,又在面对了这样一场浩劫后产生了对他感情的怀疑,也因为他,到最后主人公格蕾丝*温特在要再受到审判的同时还要面对他家人的蔑视。当我看到格蕾丝说有可能温特先生没有打算将她介绍给他的家人而是打算金屋藏娇时,我同主人公一样的愤怒。当灾难来袭的时候,亨利不见了,那封重要的电报到底有没有发出?格蕾丝有了很多的疑问和不确定。可是她超强的求生意识本能,还有她的日记,都是为最后的答案追求过程莫名的灾难,迟迟得不到的营救,领导权的跟换,还有善良的人被逼的跳水自杀,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让整个小说蒙上了沉重色彩

  大海的波涛汹涌就和我们平时的社会一样让人不可捉摸,无法把握。当面对种种利益选择的时候,人们能否能把握自己?人性的选择在利益和生存的紧要关头统统显示出来。当格蕾丝获救后,文中对人性的启发依旧继续……

  《救生艇》读后感(三):男人和女人面对控制权的生死对决

  有人说这是一部有关灵魂拷问的书,有人说这是一本有道德争议的书,我却认为这本书在揭露了每个人置身于强大自然困境中无从选择时,显露出来的最原始能力智慧的比拼——受损害永远都是那些勇于站出来的英雄,受益的永远都是默不作声却尽享其利的群氓,而这两类在有时候,竟然仅仅以性别判断阵营

  在救生艇脱离了沉船的漩涡之后,哈迪先生以一个水手的身份,在大家都对大海充满恐惧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做了这艘诺亚方舟的领导者

  因为在沉船之前的混乱里,哈迪可能去做了其他的事情,并不确定地知道船上的无线电在发出求救信号之前就坏了,他理所当然地以为应该在沉船周围游荡,等着及时的救援。

  这个错误的判断过程,以及接下来的两次失误,轻易就让他丧失了在众人中的威信,尤其是当他在说出了抛弃同伴以减轻船身重量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当同伴们一再地被抛弃,以葛兰特夫人和汉娜为首的女人们,凭着锐利直觉勇敢地认清现状,在一次风暴之后,借着哈迪受伤,夺取了船上的领导权,把控制权掌握在了女人手里。

  这一段在船上的漂泊过程,时时面临覆顶之灾的一群人,经历了一个从文明到原始的蜕化过程,弱肉强食,那些意志不坚定弱小的人无声无息的成为了牺牲品,面临死亡,人的心灵出现了异化,所有可能导致救生艇沉沦的行为和举动都被无限地放大再放大,人的情绪因为濒临绝境而陷入异常敏感境地

  尤其是暴风雨过去之后,哈迪让男士抽签选择放弃生命成全大家的细节,我觉得尤其有意思,五个男人,三长两短,抽到的正好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瘦小的老绅士迈克尔-特纳,另一个是在一次夺过两根竹签的执事先生,这样两个人先后主动地跳入了大海里,没有哀嚎,没有被同伴抛弃的怨恨,有的只是对困境的绝望,抑或是对船上人的悲悯和怜惜——这个细节是不是暗示着,这群海上的求生者,在失去了最基本的温饱时,就抛弃了所有的道德外衣,甚至信仰

  我觉得抛弃执事先生,对这艘救生艇来说就是最基本的支撑他们的信仰,暗示后文的一切,将从人类最原始的强弱法则出发,按照自然赋予的本能来选择命运

  当女人们以葛兰特夫人为核心,取得了统治权的时候,她们十分积极配合着,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而船上剩余的两个强壮的男人,在哈迪被强势地抛入大海的时候,就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他们在担心自己成为这群疯狂的女人下一个抛弃的对象,于是,在惴惴不安小心翼翼的忍耐里,他们和葛兰特夫人一起都存活了下来,为了生存,尼尔森先生曾一度建议死者身体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却被葛兰特夫人坚决否定了,这个细节是不是可以看做——面对困境,作为男人的道德底线可以下滑到蚕食同类肢体,而,女人还知道作为人即便堕落的最后底线。

  大家在静谧里等待死亡抑或获救!

  然而获救后——等待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领袖葛兰特夫人和汉娜的不是感激,而是谋杀罪名的控告!

  那群坐而论道掌控她们命运的家伙都是男人,陪审团里没有一个女人

  作者在沉静论述着这一切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就因为活下来的是大部分的女人,这就是这场不公平的诉讼的根本原因

  《救生艇》读后感(四):道德困境中掷地有声的诘问

  总体来讲,《救生艇》是个十分耐读耐品的故事,同时又在平静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在各个层面展示人性的深渊』,达到了小说的另一种境界。在现在这个浮躁忙碌的社会,能有这样直指人性却又不让人觉得僭越沉重,愿意正视沉思的小说,实属不易。比起针砭时弊杂文死板枯燥的法条,这样的存在更有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一场海难后幸存者在茫茫大海上漂泊至获救的故事,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人沉心思索的问题,正如腰封上的推荐所述,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关于道德困境的故事,而贯穿全书始终的对格蕾丝的审判,更是一场对所有读者来说撼动心情的道德审判。

  不知为何,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一直不断想起多年前的一部电影,《朗读者》,大概法庭审判都是两者举足轻重的一条线索吧。这所以读《救生艇》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观看着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很喜欢这种以蒙太奇的手法叙述故事的方式。发生在救生艇上的故事都几乎是以长镜头表现的,却让人心弦紧绷,久久无法平静。

  『残酷的生存较量,是优胜劣汰还是人道至上?』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很著名的桑德尔教授的第一堂课。也让我再次开始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

  此前亚洲边沁法哲学研究中心在Z大法学院成立,很幸运地作为随会记者参与为期两日的研讨会采访。其中关于边沁的功利主义,自然是必不可少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边沁主要的哲学思想。包括两个原理:一是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二是自利选择原理。

  首先,边沁的伦理价值判断是基于一种唯乐主义的功利原则及这种道德观点是否能立足于实践。而他的功利原则就是: “善” 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并且引起了最少的痛楚;“恶”则反之。而这种快乐和痛楚,边沁将他们同时定义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边沁认为,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由此决定我们应当做什么,将会做什么。这种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是非准则,而另一方面则是人行为的因果关系链。

  基于这种基础,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行动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

  桑德尔教授的第一堂课所讲的关于火车铁轨游戏的孩子的故事在此不做多讲,与《救生艇》所讲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

  面对群体利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似乎都是善良且胸怀大爱的,呼吁着牺牲小我保全大家,可是当真正的选择落在自己身上时,又有几人能够毫不犹豫的『自愿跳海』?

  哈迪便是这样一场充满悖论的道德诘问的牺牲品。葛兰特夫人和汉娜亦是。

  同时联想到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姑娘的文,前几天又在豆瓣的一个小站里看到。白小起,《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并不全部赞同小起在文中所讲,然而对尾声十分有感触

  『这世上最大的恶,往往以善良的名义四处横行。恶人最大的帮凶,也往往是那些根本无需要为自己标榜的善良做出任何实际付出的善人。

  而这世上最可笑的事,莫过于善良本身,居然因为善良之名而寸步难行。』

  尽管那次研讨会上听到中外各个国家的法学教授对功利主义深刻见解,自己也为了采访对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做了大量的功课和思考,然而如今面对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大概都还莫衷一是吧。

  《救生艇》并未揭示或论断何为善恶,这个对错遑论的故事,给了人很大的思考空间,或许这正是其精妙所在。

  《救生艇》读后感(五):谁来审判谁

  活着,就是一场考验,这考验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料平静的日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意外来临时,谁是谁的救世主,谁是谁的道德楷模,谁能像平素一样冷静,谁在这考验下显现光辉,谁暴露自己的罪恶?

  海洋比陆地充满了更多的未知与冒险,但是人们永远不会放弃自己踏上未知之旅的脚步,就像人们永远都在想像灾难只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与自己无关一样。《救生艇》不再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而是以灾难体验者的身份来回忆这一场考验人性的过程,在这个小小的救生艇上,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他们每个人都既在观察别人,也在观察自我,这是一场残酷的旅程。

  作者夏洛特•罗根,女性,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阐释这场灾难,有其独特的细腻与感伤之处。轮船失事,人群挤向区区几个救生艇,这便是通向生的希望,而挤进救生艇的人也不是百分百地可能生存,他们一样要面临时间与种种意外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谁来指挥,谁来安排,指挥的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小小的空间里更现实地逼仄着人性与灵魂。作者让小小的救生艇里充满了诡秘与紧张的气氛,在阅读之际,倒仿佛纠紧着一颗心观赏一部恐怖大片,因为作者出色的文笔,画面感强烈的文字,让脆弱的人死去,让高尚的人跳进大海,让不善表达的水手被众人推向大海,这些,无不有一种强烈震撼的效果。

  而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却是道德的思考。在灾难面前,谁可以主宰谁的生死?面临生死,谁真的有勇气选择死亡?甚至坐在救生艇的哪一个位置都有可能激发人们的斗争,谁选择坐在哪一个位置,都在考验着人性的自私与争斗。

  我们平日总是谈到道德,但道德,有可能只是一种更宽容与理性的空间里才更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像我每日坐公交车,当车厢里很宽松时,让不让座就是很明显要被质疑的事情,可是一旦人在那拥挤的空间里连转身都成问题时,谁能不考虑自己的位置?道德,在不同的情势与空间里,便出现了不同的表现。

  故事以每一天的速度进行,每一天,人数都在减少,每一天,水与食物都在减少,每一天,都离生存更近,也更远。让人感到难以忘怀的是救生艇被挤满的那一刻,一个孩子看到他们生出的希望之光,可是水手却毫不留情地将他推下去。他是罪恶的杀人犯还是挽救一船人的英雄?道德,有时显得多么无力。他后来被几个女人推下水,她们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审判?生存者获救之后的审判,又如何能审得清灵魂在每一刻的挣扎?

  《救生艇》读后感(六):生存与道德

  生活看似平静详和的背后,有谁会知道自己下一刻会遭遇上什么?

  就像四川雅安毫无预兆的地震,就像妈妈前一刻钟还好好地坐在车上,下一刻钟却已遭遇车祸昏厥在地上……世界其实这样诡谲!每一个人,他的生命之舟都充满了无法预知的未卜,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只能活好当下活着的每一刻!

  当人的生命面临生死威胁,在生死抉择面前,人性与道德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非亲历的局外人,我觉得我们没有权利诘问、谴责任何一个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行动的生命。这部小说《救生艇》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生命面临生死威胁时,在这样的非常时刻,每一个人所思所想所做,不能仅仅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对错。在求生的本能面前,自保只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救生艇》告诉我们生活的无常,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限渺小……

  小说的主人公格蕾丝与新婚丈夫亨利蜜月归来,搭乘亚历山德拉女王号远洋邮轮自英国返回美国,一切是这样地甜蜜美好。可是一切又毫无预警,这小两口未来得及享受更多的幸福甜蜜,途中亚历山德拉女王号远洋邮轮发生爆炸就要沉没,亨利为新婚妻子争取得一个救生艇上的席位,自己却葬身于大海。才结婚就成寡妇的格蕾丝与救生艇上的乘客经历了长达三星期的漂流生活。九死一生、得以生存,但却被送上了预谋杀人的审判庭。这救生艇上的21天,发生了什么?以格蕾丝为代表的几个生还者为什么被送上了法律的审判庭?小说以格蕾丝回忆日记的形式,全面记述了这个超载的救生艇在茫茫大海漂流遭遇的种种:缺水缺食、闪电飓风、暴雨巨浪、生病死亡、超载沉没的可能……生命里种种恐惧和威胁聚集在这个救生艇上。一个最为残酷的现实是救生艇超载: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要有人落水减轻负载,这样救生艇上才有人生存的可能。在这样的生死时刻,人性里的害怕、恐惧、寻求自保、自私,甚而残酷,我觉得都是一个人求生的本能,对她们的行为或无可过多地谴责。至于哈迪领导下的抽签落水者,抽到的刚好(这一定不是巧合)是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在没有可选面前,这算不算是一个不是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在每个人都有生存权利的面前,这又够得上一场道德的谴责!!甚至后来哈迪的死,或者格蕾丝无意识之中也成为了“杀害”哈迪的“凶手”。就她们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各种行为,我们是不可以单纯地将之定性为无良、文明沦丧、道德败坏。

  在生死抉择面前,该如何去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救生艇》向我们大胆挑战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性主题。

  这种矛盾的抉择也许还会有……

  《救生艇》读后感(七):很具有话题性很值得思考的一部小说

  一艘不堪重负的救生艇,承载了39位落难者的生命,也背负着他们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

  如果说铃木光司的《光射之海》是一部都市人的海上忏悔录,《救生艇》则是一次肉体和心灵兼修的海上苦旅;如果说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一部海洋百科全书,《救生艇》便是一番简练凝缩的人性分析;如果说《上年派奇幻漂流》是一部清新的寓言,《救生艇》便是一次集体的道德审判。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的后两年。22岁的女主人公格蕾丝•温特和新婚丈夫亨利•温特搭乘亚历山德拉女王号远洋邮轮自英国返回美国,途中遭遇了一场离奇的爆炸,亚历山德拉女王号随之沉没。“非正统派女主角”格蕾丝、身份不明的“暴君领袖”哈迪、神经质的玛丽安、全船信仰寄托的执事先生等在内的39人,犹如冥冥之中注定一般,聚集在一个狭小的救生艇上。一段海上苦旅就此开始......

  面对同样的海上漂流题材,被喻为第二本《上年派奇幻漂流》的《救生艇》则更关注人性的黑暗面,更深层的探讨人类两难的道德困境。很值得深思。

  《救生艇》读后感(八):一个超越道德与正义命题,呈现更复杂的权力游戏的小说

  在进入《救生艇》之前,让我们先从桑德尔教授的第一堂课的故事开始:假设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每小时六十英里的速度疾驶。忽然,你看到前面轨道上,有五位工人在工作。你想停下电车,但刹车坏了。你感到望,电车正在向五位工人撞去,他们必死无疑。就在这个时候,你发现轨道右边连接着另一根轨道,那根轨道的尽头,也有一位工人在工作。电车的刹车坏了,可是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把电车开上右边的轨道,前面轨道上的五位工人可以躲过一劫,但右边轨道上的那位工人却会被撞死。

  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桑德尔问:现在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请大家举手,有多少人同意电车转向?有多少人不同意?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同意转向,为了挽救五个人的生命,值得一个人牺牲。少数派学生也发表了意见。

  桑德尔接着讲了第二个故事。还是那辆刹车失灵的电车,不过这一次你不是司机,是个旁观者。你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电车撞向五位工人,无能为力。突然,你发觉身边还站着一个胖子,很胖,胖到如果他卡在轨道上,电车就会停下,五名工人就会得救。当然他会被轧死。桑德尔问:请大家举手,多少人会把胖子推下桥去?多少人不会?这一次,大多数学生都不同意推人下桥。桑德尔追问:“转向和推人的原则,不都是‘牺牲一人胜于牺牲五人’?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前是而后非?我想听一听你们的想法。”讨论更趋活跃。

  故事还没完,桑德尔继续说,六个人在电车事故中受伤,都没死,紧急送医。其中五个人是中度伤害,一个人重伤。你是医生,救活重伤号,要花一天的时间。重伤号救活了,其他五个人因为缺乏及时疗救而告不治。你也可以先照顾五个病人,那样重伤号会死。作为医生,多少人会选择光救重伤号?多少人会选择先救五个人?多数学生的票投向五人。

  那么,医生还会碰到另一个故事。你是医生,你有五个病人,他们都需要器官移植才能活下去。一个要心,一个要肺,一个要肾,一个要肝,一个要胰脏。医院里一个器官都没有。这时候一个健康的人来医院做体检,他正在打瞌睡。你可以悄悄地从他身上取走五个器官。他肯定会死,但你救了另外五个人。有人会这样做吗?

  故事结束了。桑德尔说,这些故事和后来的讨论中,已经涉及一些重要的伦理原则。有人对这些原则做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和论证。比如边沁,比如康德。几百年前的哲学家于是走进课堂,以讨论者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激荡思想.

  其实桑德尔教授的故事在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那里都有着非常世俗化的版本演绎。比如说:老婆和妈都掉进水里该先救谁。比如大地震后一块石板压住了自己的一儿一女,但是救援队告知只能救一个,你该选择救谁……

  《救生艇》遭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老问题。海难之后,在一艘超载的随时可能倾覆的救生艇上,人们无情地把水中试图爬上来的人踢下海去;为此,艇上的人发生了激烈的人道主义争论:“为了自救,就可以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吗?”与实用主义在救生艇上不停地交锋,这也延续到后面更残酷的情节:海上的风暴随时来临,艇上的生存物资严重短缺,救生艇随时有颠覆的可能。于是,实用主义者哈迪(有意思的是,站在这个立场上的基本都是男性)决定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自愿跳下海以拯救全船的人。然而,抽签的结果是:身体柔弱和残疾者都被残酷地抽中,这仅仅是一个巧合?

  哈迪是一个水手,在海上有超强的生存能力,自然而然,全船的人既视哈迪为救星,也把他看作是一个暴君。而且,在海难发生的前后,很多事情也显得极其诡异,包括哈迪和其他船员扑朔迷离的关系,以及哈迪自身的牢狱历史等等,一个全船幸存者眼中的当然领袖,一个历史不透明的独裁者,一个随时通过所谓“民主的方式”决定船上的人谁生谁死的暴君,一个不敬鬼神、没有信仰的实用主义者,就这样集中统一在哈迪的身上。在二十世纪女权主义高涨的时代,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男性暴君”,其权威受到严重的质疑和挑战。

  在莫名的恐惧压力下,在对哈迪暴君式指挥方式的厌倦中,船上的格兰特夫人,汉娜以及对自己行为无法掌控的格瑞丝一起,把哈迪扔下了海。

  小说最后的庭审也非常有意思。律师的逻辑辩论和心理医生对格瑞丝“谋杀行为”的精神分析学肢解,也表现出20世纪法律学和新兴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类行为的霸权方式。可以说,小说在一个救生艇上演义了诸多隐喻性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对过去,对当下,明眼的人都看得出其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一部“20世纪以来人类道德困境的百科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救生艇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