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不是一本型录》是一本由许舜英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一):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许舜英《大量流出》《我不是一本型录》编辑小记
许舜英是我来广西师大出版社签下的第一位作者。
三年多前一个午后,我致电告知她现在从事出版行业,而第一时间想推荐给大陆读者的,就是她的作品。
那时候,距离《大量流出》繁体版的问世已经将近九年,而这本“奇书”也早已绝版,坊间文案、指导、总监竞相传阅复印版;《我不是一本型录》在港台地区正热销;《古着文本+购物日记》还在概念成型中。
那时候,大陆有一本杂志叫《明日风尚》——当然现在仍有,却不是一回事。许舜英是特约撰稿,陆智昌是艺术总监。这是他们的“首度合作”,两位素昧蒙面,却都对对方赞赏有加,许舜英是非常爱书之人,她觉得陆智昌对“阅读的设计”是优雅而恰如其分的,而心里早有想法,如果要在大陆出版作品,一定要拜托陆老师来操刀设计。
许舜英非常认真谨慎,当然这与她的创意理念和生活概念并不相左。多数读过她文字的人都会去假想一个挑剔、苛刻、难搞的许舜英,而忽略了一切建立于专业度这一背景。其实“说服”许舜英全凭一点:在她看来,你是否够专业,从而能够让她安心交付她的创作。于是,从2009年底,我们赴沪与许舜英交流编辑出版规划,到2010年4月,许舜英来京与陆智昌首次碰面,这之间差不多过去了半年,编辑方案基本确定,该项目进入了如何实际操作的阶段。
四月份的会面至今记忆犹新,北京的四月天飞沙走石,“无烟不欢”的我们却没事儿人般坐在世贸天阶的室外咖啡座边抽边聊,许舜英穿一件Comme des Garcons大衣,不时整理着被风吹乱的头发。他们聊的大多数问题似乎与出版的关键流程及具体操作无关,现在回想就如电影《一代宗师》里宫宝森和叶问掰饼那场戏,但不是较量,而是问道。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确实很少有作者为了自己的书与设计师那么坐下来面对面谈自己,而对于陆智昌来讲,他也不亦乐乎,毕竟他知道,要用书的设计来传达理念及态度,这样的谈话不可多得。“其实在我看来,书就是文字的装置”;“我喜欢看上去不太快乐的事物”;“克制在我看来是种美德也是种审美”;“如果让我做汉堡的广告,我一定不会想到它有多好吃多实惠,也许是冰箱、大象或其他任何别的,但绝不是汉堡”……就是这样的谈话,却让双方都明确了要开始着手做这个案子的决心。最后许舜英就交代了一句:那这两本书就拜托陆老师和出版社了,我完全没有时间的顾虑,相信你们做成什么样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专业的考量。这样的信任和托付,让我们对这两本书倍加用心。
到了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开始就开本、版式、用料、工艺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讨论。也是从这两本书开始,我才算真正同陆智昌老师紧密合作,从而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实践做书的观念、乐趣与艰辛。
最早定下的是两本书的开本。这两本书出版相隔将近十年,在内容上其实无大联系,一本更接近许舜英所说的“文字的装置”,一本则更像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读物。既然确定两本同时推出,就必须考虑并想象它们摆在一起时的面貌:既要相映成趣,又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既然无法在开本上实现一致,那干脆,一本放大,大到仪式感;一本缩小,小到能装进口袋。
开本确定后,陆老师和我开始讨论用纸,用什么纸呢?我们的共识是不能太白,甚至要比米白再黄一些,含纸浆成分要够高,手感要柔和,书要很趁手好翻,让它有点“女性”特质。于是我们开始选择几种纸做dummy,其中一种是日本的书纸,一种是芬兰的轻质涂层纸,当做成dummy后,芬兰纸翻阅手感和呈色的优越性就体现了出来,它似乎更适合用来制作许舜英的这两本书。然后,问题来了,由于两书都非常规开本(《大量流出》[185*250]《我不是一本型录》[115*165])代理芬兰进口纸的香港纸行没有现货,需要预定生产,于是从选择用料开始,我们就踏上了于今后而言漫长的路程。既然需要预定,工期加运输在三个月左右,我们就根据开本定制了合开的特殊规格的纸张,并等待从海外走海运抵达,所以,内文用纸的问题算是解决,可以暂时将精力集中到版式与封面的设计及工艺上。
《大量流出》繁体版的版式很“炫”,肯定很多读者会有印象,在新世纪初有一段时间的版式设计非常“特别”,图文混排、字体混排、横竖版混排……繁体版《大量流出》就是这种状态,它确实呈现了文字的装置化,一种纷繁并置的躁动、奢华和现象感,有点David Carson和服部一成附体的感觉。当初《大量流出》的话题性,很多也来自它的设计,还有包括锡箔纸的包装,它的物质性和商品化让人联想到Damien Hirst。但十年后的许舜英作品,仍然应该是这样的么?从她希望陆智昌操刀设计开始,我想她就有了不一样的考量。对于简体版的《大量流出》,对于十年后的许舜英,陆智昌给出了不一样的方案,即使都是“文字的装置”,也许Damien Hirst是一种,而简体版的《大量流出》,则应该更像Donald Judd,克制而更注重阅读本身,却又善用原先的摄影作品,从而形成文本与图片的互文。按照陆智昌的说法:这本书要在繁体版的程度上做减法,抛弃一切影响阅读的因素,并做出永远不过时的样貌。而《我不是一本型录》也是一样,繁体版是基于PPAPER杂志的再设计,但基本保留了PPAPER惯有的设计语汇:概念化摄影彩图配以访谈双色文字,它无可厚非的漂亮,但既然从杂志结集变为书,是否应该更突出书的特质呢?于是,我们将原先每个章节中的精彩语录和篇章页都提到书的前面,做成了一个近乎“导读”的版块。读者翻开这本书时,可以先根据前面彩色的导读版块进入阅读状态,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点选择跳读。这也同这本书做成小开本口袋本不无关系,这样无论读者在公共交通上、等人时、坐咖啡馆时,都可以随手拿出来,即兴翻阅感兴趣的段落。所以,书的设计也和产品一样,所有审美与风格导向最后都趋于功能性,我想这就是体贴与恰当。当然,这只是整体调性的把握和确定,由于从内文的用料开始这两本书的成本就比普通书高出好多,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版式上做精打细算的设计、调整,以期能更精确地控制印刷成本,又不影响整体的呈现。大致的原则是,可以避免四色或专色印刷的地方尽量避免,于是前前后后,我们调整过不下五次版式,包括字体、字色、图片尺寸……每次打样时总默默告诉自己:这应该是最后一遍了!而通常陆老师都会苛刻地对自己提出意见再做修改。曾经听陆老师说过自己做封面设计时,如果时间不紧张,他都会将传统打样封面摆在家中,看上一两个月,直到看到顺眼,觉得可以下厂印刷为止。当时不以为意,现在才觉,不要说封面,我想对于内文版式,陆老师也巴不得能够给他两个月时间盯着看,调调改改再定稿。
如果大家觉得这已经差不多了,这还真是未过半。做完以上这些工作,其实才是2011年8月份,似乎再做个封面,这两本书再怎么也能赶在2012年初出版吧?——我当时也是这么计划的。而正是两本书的封面,让出版日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后。
陆老师一次拿来两本国外的本子,软精装的封皮,柔而韧,它可以弯成很大的弧度,但是复型又很好,特别是外面的裱纸,一种之前未见过的材质,似纸非纸,似布非布,有日本粗麻布的纹路,却有裱纸优于裱布的工艺加工特性,薄而韧,好裱壳,好烫印,不易脱色,不易起毛。我们看到的第一眼,脑中就有了许舜英两本书该有的模样,达成共识:就用这些材料!于是开始各处询问来源。其实这样的软精装,内里的卡纸是筋骨,外面的裱纸是血肉,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两者都不可缺。最先确定的是“筋骨”:美国黑卡。这种黑卡纸没有顺不顺纹一说,它在各个方向的韧度和恢复性都很好,可以任意挝都不变形,通常它拿来做软精装高端记事本的封面内里,手感一流,但是它比普通卡纸贵出好几倍,所以国内很少有软精装会用这种材质。而我又是没法凑合的人,看到过最好的,若因为成本回头再退而求其次,总能在心里挑出一堆毛病,最后来说服自己精益求精,对于这两本书,美国黑卡就这么定了下来,并调好货备用,觉得离成书又近一步。
下一步当然是裱纸,前面提到的那一深一浅卡其和米色的特种纸来自伦敦的一家纸行,拜托代理询问,得到的答复是:这两种纸因为价格高,产量低,很少库存现货,而我们制作此批书所需的用量也没有达到英国这家公司生产的基本量,所以无法定制,只能等待有其他客户定制时将我们的生产订单合进去一同生产出货,而至于谁,在什么时候会定制这批纸却是个未知,也许一两个月,也许一两年。这不确定性让我们对此材料望而却步,从而开始寻求“替代品”。首先想到的当然是麻布,那段时间,我几乎翻遍了全国所有纸行的裱布样,不要说是陆老师,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从这浩如烟海的布样中挑出能与这两本书相配的裱布:纸行的布太常规,虽品种色彩繁多,但都大同小异,欠缺质感,不是颜色不对,就是纹理不对。因为此时已经购买了高价的美国黑卡,似乎只能照着这样的思路深入下去,没法回头去考虑传统精装和平装的可能。至此,我和陆老师也都笃定地认为,这两本书,要在质感和细节上做文章,最后一个存在感较弱的烫印与之相配就很好,而不是走照片、图样、炫技路线,所以,封面裱纸(布)和烫印就变得至关重要,几乎是成败关键——陷入僵局——首先是布面材料不满意,其次是即使采用现有布面材料,我们对布面烫印的效果也不满意。就在这当口,我认识了当时正起家做letterpress独立纸品设计的孙杨。他那时刚做出一批用麻布和烫金机手工制作的口袋型笔记本,而我们试过多遍而不得的效果,他却能比较到位地呈现。于是那段时间,我不断上门请教孙杨烫印工艺的问题,甚至有想过与他合作的可能,但是因为毕竟是批量生产而不是工作室性质的手艺活儿,最后还是未能实现,但孙杨潜心琢磨,不断钻研的劲头使我们倍受鼓舞。他以一己之力,解决国内所有出版社及印厂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布面烫印问题,这让我不得不跳出原有做书的框架和惯性去拓宽思路和手段:纸行的裱布也不就是在布上裱一层热烫纸么?为什么不可以跳出纸行的范畴自己去布料供应商处挑布,然后委托纸行加工裱一层热烫纸呢?豁然开朗,于是,我那段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北京南城木樨园布料批发市场。第一次去那时,简直是另一番天地,从没有选择到太多可能:日本棉麻、涂层麻、竹节麻、印花细布……执著于材质的人不可自拔,挑得不亦乐乎,并想象它们各自做成书的样子,询价、剪布样,再带回去和陆老师讨论,陆老师看到这些布样也很兴奋,又开始着手调整封面设计方案。而等我再回去找当时的匹布深入方案时,却发现很多都已经售罄。原来我去的那个市场是专门销售外贸布料尾货的,有时候一些布匹的供货非常不稳定,有些量也不多。所以,了解行情之后,我再回去计算两书用布量,开始以量为前提询问合适的布料:之前的兴奋大打折扣,几乎90%看中的布料都没有那么大的库存量供这两本书的制作,而剩下10%的价格从加工、运输再到裱封,已经快超过最初设定的那款英国麻纹裱纸的价格——又是两难——是继续费时费力,以期在布料市场找到一种质优量足的货源,还是回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重新投入传统纸行供货渠道,做一本有惊无险的书?此时已是2012年初,距离签下两书合约已两年,在此境地,实在尴尬至极,陆老师和我都不想凑合,继续寻找可能出路,但从时间成本、营销契机、选题周期来讲,若再往后拖,都将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于是,算是为了促使自己赶紧想对策,我将两书的内文先下厂印刷并装订了,另一头,与陆老师再沟通实践各种方案。时间过得快,经我手的其他书一本本都出版,而这份“初心”,也成了“隐痛”。这期间,许舜英从来没因书迟迟未出版而打过一次电话询问,我中间也只有在关键节点时会邮件告知进度,她总是回复表示完全理解,让我深深感动。同事也时常关切询问《大量流出》啥时候开始“流”,我总打趣:再憋会儿,憋越久,量越大。当时信誓旦旦许下豪愿:2011年底出版!2012年理想国沙龙时出版!2012年初出版!到最后总觉自己像“狼来了”里不靠谱的牧童,难免有读者怀疑和责难。这些压力,都不及书本身的问题令我困扰。从而开始生出对所谓出版的“平衡”的思考:如果两年前,以80分的面貌出版这两本作品,迎合各种契机和热度;现在,为了趋近100分而顶着各方压力去守住做书的本分与文字的尊严,最后,到底哪者才是更优选择?我想这并没有答案。过去的总归过去,而需直面的,就必须迎头。
到2012年8月,有次因为其他书的设计问题同陆老师回头再聊到这两本书的困境,也将自己的困惑与他探讨,这两年,他确实也没少为这两本书操心,有时我太忙有所懈怠时,反而是他督促我去跟进和思考。那次谈话中,我们又回到做这两本书的“初心”,用最好的质感来呈现许舜英的文字,于是回顾这每一步走来:芬兰纸、美国黑卡、日本麻、海德堡letterpress烫印……有确定的,有失败的,有遗憾的,但每次的搜寻和实践,都是对出版的一次体认和试图改进的决心。“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当初的那种伦敦的麻纹纸哦?其实用它还是最好。”陆老师无意的一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我似乎在这寻寻觅觅中已经淡忘了当初这些寻觅所要的就是接近这伦敦麻纹纸的效果。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重新联系当时那家英国的纸行,而令人惊喜的,由于经济危机或是出版不景气,现在这家纸行的库存竟然够这两本书的制作了!当时各种“暮然回首”、“踏破铁鞋”、“船到桥头”在心中奔腾,三个月的备货和海运期,现款结算——可以接受!——也许是缘分,也许这两本书本就是对我的锻炼和考验,时机一到,它们就在那儿了,兀自闪光。
前几天,我将制作好的两本书送到陆老师手头,也将让许舜英等待了两年有余的作品寄了出去。陆老师捧在手中摩挲着,用他那广东普通话笑着说:“嗯,就是我们当初想要的样子,现在看来,这两本书等上个两年还是值得的喔!”到这一刻,我才真算一块石头落地,却没有了任何感慨,也没有了当初心心念念要在两书出版时写下特“许舜英”的概念营销文案和书评的冲动,而只愿老老实实地将两书的编辑制作历程大概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当然可能还是会有读者觉得书贵,而我也有权以沉默来保持各种尊严,毕竟,不是所有书,都耗得起过去的时间,经得起将来的时间。若相遇了,就当是久别重逢吧!我相信,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二):它就像一桌偶尔有亮点的菜
有个朋友有这样的吃饭哲学:如果一桌菜上能找到哪怕一个亮点,这就是一顿好吃的饭。
这样的吃饭哲学显然非常宽容。因为如果按我来说,大众点评网点评上肯定要写上“非常难吃”。
不幸的是,许舜英的这本书就属于这种类型。你可以发现一些聪明的地方,或者觉得“诶,这样还不错”的地方,但它们淹没在一大堆可有可无的展示当中。
不过就好像许在评价配饰的时候说的那样,这种展示是不是真的可有可无,得看人。这本书出版在2012年底是个错误,如果不是陆智昌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做装帧,2010年或者更早,它倒可以给大多数人做个消费启蒙。现在还来谈果干去哪里买,或者Amazon有多细心,真是过时了。整本书概括出一句话,可以套用龙应台的一个书名《中国人,你为什么没品味?》。这种感慨本没错,但希望写点再高级的。
不过,装帧还是好的,不枉费2年功夫。看在这个份上,多给一星。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三):注视生活
《大量流出》会扭转你的思维方式。
《我不是一本型录》让你注视身边的一切。
观看生活是以很主观、艺术、个人的观察方式。但是如果此人是许舜英,你可以当做是很客观、科学、标准的。可以说,老许的这本书,又扭转了我的生活,也许未必达到提升我个人的生活品味,但是让我这个一直行走于梦中的人,沉溺于各种飘渺的思想之间的人,第一次感觉到物质的实在。
二月份带回的书。一翻,什么东西?Deli,零食的慰藉?一大串以视觉才能到达的名词,却跳跃在文字里——这一切表明相遇的时间不对,我的脑袋还没准备好。不似《大量流出》,一句年龄不详的彼得潘领就把我迷得连魂儿都丢了。所以,我将之静置了一个月。
一月后的昨天,好吧,我发现了它的美好。
《大量流出》是物质的提升,各种词语的撕扯,修辞的玩耍,很过瘾。
《我不是一本型录》实际上,还是一本型录,名词的,偶尔很动词。它就是那么停留在生活表面,停留在物之间,以艺术的眼光掠夺,以少数的立场站立。这些经验,占有很小的空间,比如明星西点面包,真的,现在的我在广州,无法观望,无法嗅闻,无法品尝,也许以后也无法苟同。可是她的生活,她的文字,就足以让我知道什么叫做生活美学。什么叫做视界和跨界。什么叫做认真的过生活。
它没有理论性分析。几乎没有。就是停留在生活里,物质里,眼之所及的地方。他们讨论,是事实的分析,属于个人的因果关系,但是可以传染,这是生活美学的魅力。这些都令人兴奋,请原谅一个学哲学的视域狭窄的人看到关于物质的书可以不厌倦、不鄙视,多么难得,很大原因还是它让我看到生活停留在物质方面,才是常态。
琐碎的:
包说了一句关于他本行的话,大概是这样的: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的设计师。
还有关于营销、跨界的观点,很是赞同。
必须要提的是包装,真是美好。小小的一本,放在包包里,不重不轻,加上内容没什么逻辑、又不厚重,随便拿起一看都可以。
忘了说图片的事,许舜英的书里的照片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如果忽略了就是大大的失误了。可以说,不说图片的事,这文儿就不完整了。在《大量流出》里,文字的陌生化是她的武器;其实照片也是。何谓陌生化?就是表达或观看的时候,与平常的角度截然不同,让人重新认识,让人有新奇的体验。图片的陌生化有很多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放大,这种放大使你不能忽视,只能研究,原来这个细节也可以成为整体,而且这么完整,这么新奇,这么陌生。在《我不是一本型录》,陌生化不那么严重,可是特意的构图、放置,也许表达着某些概念,我不是很了解,但是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原来这常见的面包是这样的……
友邻的:
感觉我个人很容易喜欢上某些书,因为我以它的本性去要求它,如果要求不同的东西,我会寻另一些书,而不是质问它为什么做不到。我觉得我太包容了——它存在了,于是合理了。不是自然的合理,而是作者以及读者都给了它合理的界限,如果在界限外要求过多,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最后的:
#个人的偏见#之所以是偏见,是因为个人永远达不到真见;最重要的是,写评凭直觉,过程中有疑问是没有验证的,我不慎重,所以你要慎重啦!还请指正。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四):如果社会没有这种人,就完蛋;如果社会都是这种人,也完蛋。
缘起:在图书馆游荡的时候,偶遇到这本书,完全被装帧吸引,它比一般的书要小一个SIZE,封面是我看着没法走路的亚麻质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很用心在设计的,觉得很感动),书名很怪,有种让人想翻开看看:你不是型录,那你到底是啥~的感觉。
内容:其实说白了就是,许舜英小姐的精致生活~ ~~ 神马的。感觉有三:
1 她很专业,有sense,对时尚和细作品敏感度很高。
2 她应该在她的领域地位比较高(我承认我是百度后才知道她的),老实说有时候有种“说什么的都是你”的感觉,而且她的视角,毫不掩饰的居高临下,感觉她在生活中不会很好相处吧,personally的话,工作另说。不晓得李欣频不怎么爱提到她是不是和个性处不来有关。
3 社会如果没有这种连厕纸都要去日本香港采购,嫌弃航空路不够“sexy”,打扫卫生用厨房纸的人,就不会往精致化,精细化发展,人们会觉得生活的有点“糙”,但是如果社会处处都是这种人,那么,社会会陷入一个对fussy things 太投入的浪费,譬如众所周知的,日本。有种观念说,日本的经济一直没有办法再弹跳起来,原因众多,但是其中也包括他们对于细节的过分注重,对时间和人力有点浪费,无法打开视野。想想还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个盆友,她买卫生巾和卷纸,都要一个个翻着看产地,她说如果产自某地,就会品质好一点,如果是另一个地方,就会粗糙点。我手上捧着她甄选过的精品,一片茫然。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五):你眼中的高品味生活是什么?
这是一本想看下去又看得难受的书。想写这篇书评,不希望自己偏见。
总的说,也认同不少生活哲学。我同样迷恋白纸包面包,上面渗着油的感觉。也同样赞同商业社会很多的产品只是为了刺激消费,其实并无大用处。欣赏久川保玲的跨界尝试,永远活在下一秒的创作,超出一般服装店带给我们的体验。生活的哲学需要我们的sensibility,要不然麻木得只会被媒体左右,在商业社会随波逐流是很可悲的......
或许生活在大陆的工薪,没有能力支付毫不妥协的生活方式,看了这样的文章,意义除了增长见识还有什么呢。不太恰当的比喻是如同娜拉出走,出走了的娜拉或许更不幸。也不由得思考保持宽厚和高品味的生活真的不能两全么?深以为然的是心灵的平和是最高品味生活的前提,生活在城市中,早起散步,听听鸟叫,闻闻小区的青草香,回家和亲近的人一起吃热腾腾的早饭,亦是生活哲学中的高品味。理解书中品牌哲学,生活美学的介绍,但如果就此的代价必须要如此作的挑剔,那我觉得她的工作毁了她的生活。
我们是两个层面的解读高品味的生活,这些道理不是不懂,但对我的意义不大。亲近自然,感受阳光,或许这样的道德三言两语大家都懂,也不需要所谓的生活哲学专家来写文章了。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或也有必要有人引领消费,终究也是市场和社会的产物,如果定义为高级时尚买手也不会错。总之谢谢她,或者是他们的意见,在我看来有开阔眼界的作用,除此之外需要再挖掘。希望可以再挖掘一些意义,也给自己更多指引。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六):品味
在豆瓣上买了两本许舜英的二手书,也结识了一个陌生的朋友。当时对方发货了,让我等书收到了再付款,我有点感动,被人信任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后来再次去她那买书,如果想买的书她那刚好有,那我愿意买二手。这跟价格无关,就好像特别看重一种方式,彼此也可以交流一下想法。如果让对方闲置的东西拥有了第二次生命,而我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二手的意义。
两本书的封面大体雷同,有纹路的质感,尺寸也很非主流,什么材质我就不知道了。可能完美主义者好的口味比较单一,又或者是现实可以追求完美的资源比较有限。很不喜欢书的腰封设计,对于书商来说可以打广告,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眼球;而我作为读者,觉得简直是浪费资源,所有的书买来第一反应就是把腰封拿掉扔进垃圾桶。或许,做书的人可以考虑一下,把腰封换个概念:看起来是腰封,拿下来变形一下,又是一个有意思的书签。
选择先读《我不是一本型录》,看着像口袋书,想着读起来轻松。做的很用心,纸张、字间距都是经过考量,果然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零零散散的时间凑起来,终于读完这本书,像读杂志一样享受。我决定,以后这本书永远放在随身携带的包包里。
结缘许舜英是来自微信的一篇文章,看到她做的广告我惊呆了,文字深度和艺术美感并存,而且她的东西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这本书是以对话录的形式呈现许舜英的想法,我确信自己对她有更深的了解;看到网友的评价,扑哧一笑,但也特有意思:“事儿妈中的极品!”全书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品味,原谅我不喜欢中英混搭着说话,貌似我跟品味向来不挂钩。
在想,品味和物质挂钩吗?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只是这本书看着让我困惑了,很多观点都是基于高大上的层次展开,这样的品味不接地气。跟朋友探讨,她说台湾的文化甩大陆几条街,理所当然讨论的层次就更高层面。文化只是一方面,不同文化下被熏陶的人才是主体。这让我联想到最近在看的黎坚惠,里面的信息量极大,估计需要看上几遍才能深谙精髓;她跟许舜英不一样,黎是以一种玩家的态度去玩时尚,相对而言更真实。大陆的时尚人士我不知道谁才最具代表性,看过晓雪,文字绵绵的像心灵鸡汤,这跟许、李比起来逊色太多。
都说时尚是物质给精神埋单,这是现实的通病。但是,许舜英和包益民思考问题的角度很值得借鉴,消费在生活中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能做到像他们一样有思想有深度的消费并不多见。或许,这该是品味的真正意义。我为什么要去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好在哪里,这个东西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如果多想一想,再去消费,那么谁都可以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七):流水账
首先我很久没看书了,这种访谈收录看起来还挺轻松。
再就是我是怀着对许舜英的崇拜之情去看这本书的,这几天“stylish,mix&match”等词汇在我的脑袋里挥之不去,作为一个广告人的话,可以说是获得了一些小启发。
然后许舜英我觉得厉害的地方是这个人真的懂好多,我以前也没想过杂志可以那么有意思,虽然我还没开始看,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开看;虽然我很鄙夷时尚界,当然也可能是我没有发现时尚界美好的那面。但是怎么说呢~知道总比不知道强0.0
在看到品牌高度这个观念之后,内心有些小复杂。现在做social,很多就是图一时快感,但是网上到底还是屌丝多吗- -影响别人下3、5块的决定很容易,但是让别人做千把块万把块的决定呢?许舜英给我的感觉就是,她可以从所有角度都发现很高级的需求,比如机场的休息室,并不是只有招牌菜好吃的饭店。这方面要加油加油啊!
流水账,over and out 嘿嘿嘿~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八):试来试去
床头,堆满书,寂寞的解药,选来选去,试来试去,唯独书,音乐,旅行,美食,购物。。。那些只剩美好成分的生活存在,才能消解无聊寂寞。爱情,它就像午夜的咖啡厅,只适合天赋极高的调情者。爱的意犹未尽。爱情,这趟旅程,我一直想逃票。不想上车,亦不想所有的甜蜜都燃尽,再下车。女人,就像哲学家玩味的意蕴,流星划过天空的绚烂,太美好。却变换难测。情话,下雨天的赴约,相处的尺度,无从衡量,无从定出标准。她的快乐,幸福,就像烟花。散落处,懂者自知。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九):没有品味做任何事都会有问题。
1. 你还是很控制你的话被听到的方式,这些话很清楚是你自己要的,所以也就很精准。
2. 就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活上的sensibility是蛮重要的。这些东西我觉得存在很多地方,譬如说你去欧洲、去东京,会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在进化,也就是说,有些更好的城市生活价值观,表现在建筑、餐饮等各方面,更注重sustainability(永续、持久、耐用)的态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生活的像一个fashionista.
3. 日本有些人是比较不追求流行的,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美学,这跟流行、时尚与否无关。
4. 做事情的态度是一回事,可是没有品味做任何事都会有问题。
5. 我们的包包里有什么东西,或者我们如何使用包包,这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6. 不是说他们没有胆子,而是他们的品味用这种方式呈现就足够了。明星不是故意玩复古风,它的品味这样表现就很好,也是因为这个人的品味就很好,他本身的sense就很强。
7.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另类,我只是觉得现代消费社会对我来说,大家的感官都是迟钝的,因为大家都接受流行的东西,你看到Mister Donut在排队,你也跟着去排队。可是我觉得比较成熟的消费者是会自己去发掘好东西的,这是lifestyle里面最重要的环节。
8. Economist(经济学人)新出了一本杂志,叫做Intelligent Life.
9.
10. 如果你是英特尔的财务长,而拥有Michael Lau的公仔,可能别人就会认为你比较有时尚感。
11. 在tote bag里放很多小包包,束口袋可以选择,把东西分门别类放。
12. 一本杂志代表着主编的总体品味。
13. Darling这部电影造型很好
14. Colette网站,展览,新的东西
15. Newstoday.com这个网站,是国外设计圈最大的一个门户网站
16. google
It bag(一定要有的包包)
hip(赶时髦的)
高级定制服(Haute Couture)
机车包(Motorcycle bag)
ot the right talent(找到对的人才)
outique pharmacy(药妆店)
锁头包(Paddington bag)
跨界合作(crossover)
elect shop(不同品牌置于同一实体店面经营的复合店)
19. 大量流行的现象,不过是一种PR event.任何东西都是炒作出来的。
20. 一个人名气越大,他的才华貌似就只有80分,他不会是最好的,因为大众无法接受最好的东西。(貌似这就是“小众”流行的另外一个原因?)
21. 你即使穿一件T恤但是戴一条很不错的手链,这样就很够看了。
22. Burberry的Christopher Bailey
23. 阅读杂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杂志在今日是自我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24. U2这个品牌?
25. 每一个重要的设计师,都已经成为lifestyle designer
26. 蒸地瓜烤地瓜可以当下午茶点心,零食可以挑日本咸饼干Ritz,
27.
读后感——
1.许舜英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有品味的人,她对杂志、自己吃的东西、用具都要求有一种美感在,这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要求有一种sense在。
2.她一直强调人应该有一种生活上的sensability在,这种生活,包括穿衣,配饰,吃喝等等上的敏感度,需要慢慢修炼
3.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会委屈自己的人,请你自己也这样做,慢慢来不要着急。
《我不是一本型录》读后感(十):相见恨晚
很久以前,秋叶对我说,《我不是一本型录》是我的菜,我标注了想读,却是直到前不久,才从图书馆借来。
翻开,就感叹,秋叶果然是了解我的人。我也后悔,应该早听他的话。
然后,我就痴迷地读了起来,因为太忙碌,并不能很快读完,放在枕边,临睡前读一点,读了不少天。然后,忙碌也告一小段落,于是,又读了一遍。
这是近些日子以来,唯一一本我读两遍的书,都还觉得不够,在还之前,还会再读一遍。
也从百度文库下载了不少许舜英的文案作品来读,文字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玩到这样的地步,我只有佩服的份。
《我不是一本型录》里面,有种近乎偏执的生活美学追求态度,她不能容忍不美不好的东西,她对于台湾有非同一般的高要求,她的眼光锐利、舌头犀利,她笔下生花,和包益民侃侃而谈,家常的语气,既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时尚奢侈品,天马行空,然而主题其实始终如一:生活美学。
我自己,没有很强的物欲,但这也不等于说,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我崇尚少而精的物品,不需要太多、不滥,不贪图便宜,也不求贵,我只要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对于许舜英提到的很多物品,我都止于欣赏,并无拥有之意,然而,我扮演她的那个角度:在生活中,即使我们不能拥有、不想拥有,也需要了解相关的角度,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乐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东西,它们既有设计感,又与自然合拍,它们给人的生活带来熨帖和舒服,使生活的质地都从粗糙变成精致,这样的物品,这样的生活态度,即使只是从图片和文字中展现出来,都有种靠近的美好。
不管是否握在手,这个世界上,各种美好的组成,共同使世界呈现出万花锦绣般的面目。我不希望自己经过美而毫无觉察,通过《我不是一本型录》,接触到更多更美的事物,也是一种享受,因而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