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5: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

  《三重门》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重门》读后感(一):当我还是逗逼时

  16岁的韩寒在课堂上写出了二十几万的长篇小说,到今天读了《三重门》,我才感受到韩寒的厉害。遥想我的16岁(确实有些年头了),也没有自卑一无是处啦。我还是做了一件很多人到了30岁都没干成的事情,就是成功地和学校篮球队的队长谈了场失败初恋。我的16岁就在因队长太受女生欢迎的醋意中度过了。现在想来真是酸到根本停不下来。后悔当初,如果我在失恋之后能提笔洋洋洒洒写下对队长四处留情的不满和控诉,对女生投怀送抱的鄙夷和愤怒,再加上各种批判思维抽象写法、后现代主义等等,也许我就能成就浪潮下的新文学主义。一想到这儿,不禁痛心疾首,恨不得手持月光宝盒,嗖一下回到过去,埋首课堂奋笔疾书

  不过,现在再去重构已逝去的年华,不免有点贱人就是矫情意味,还是甭在自个儿身上泼脏水了吧。

  我想表达的是,16岁的我完全沉溺在儿女情长的偷偷摸摸里,而离我不远的上海,有位16岁的少年竟然已在借文鞭笞教育制度贪官污吏,想得这样深入,这样成熟。而显得我实在幼稚得该去重修学前班。不仅是16岁的我,就是现在的我都觉得,我实在太过天真和幼稚。有时也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需要改革,中国的政治官场确实需要整顿,可也就是想想而已,再大胆点就是和身边人发发牢骚释放些负能量。从未想过要著文抨击,一想起自己身陷囹圄,顿时什么屁都不敢放了。

  我佩服韩寒的是什么呢?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惭愧的说,我似乎是个没思想的人(哦,还能叫人吗?)。从来没什么主见,也没什么原则,身边人总说我脾气好到没脾气,因为任何的不公到了我这儿就好像进入沼泽一样,完全被无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我也很想大声对别人说NO,也很想狠狠地训斥得罪我的人。对于电视荧屏上那些有仇必报的女汉子,我是羡慕不得了。可我的顾虑又好多,因为怕得罪别人,所以什么都让;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总是很自卑。

  我在努力学习豆芽精神,在还是一颗小黄豆时候吸收水分,汲取营养,等到阳光照射的那一天,我就破壳而出,直面璀璨的太阳和惨淡的人生,然后大吼一声:Fuck,忘擦防晒霜了!

  :今天读完16岁的韩寒写的长篇小说,我颇受重(zhong)创;又在无意中读到同学写的一篇日志,原来Y的文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地步,免不了重(chong)创。在身心的双重打击下,我预感我今夜是睡不着了,真希望夜里雷声大作、狂风暴雨,与我共清醒

  《三重门》读后感(二):我对韩寒的失望

  人总是对中学时读过的书和作者独特感情,譬如我对《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如此。于我们这代,更多的人是对韩寒有这样的感情。

  幸也不幸,我中学时零花钱少且管得严,没读过有“青春文学”字样的书,所以读韩寒是大学以后的事情了,多多少少失去了少年人的心性。韩寒的书我并没读全,《一座城池》《他的国》《光荣日》《三重门》。老实说,我都不太满意

  我为什么不满意?《三重门》不谈,它充斥着掉书袋的矫情和对世界幼稚的指责作为一个少年人的习作,原也无可厚非。而另外三本书,是韩寒逐渐成熟后的作品,所以令人失望。在这三部作品中,故事发生在中国随处可见的逼仄的县城主人公玩世不恭态度处世为人无依无靠,无牵无挂,是个潇洒流浪者。他们周遭的世界荒诞不经,充斥着男盗女娼,那些中年人戴着腌臜不堪的假面招摇过市主人公就在这样的世界里辗转腾挪,直到这个世界走到荒诞巅峰的那一刻,轰然坍塌,只留下主人公继续流浪

  你可以说它是杂文,是故事,是中篇小说,但它不是长篇小说。

  莫言曾说过,“长度密度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尊严。”此语我一直深以为然。韩寒的作品,论长度,只可称小品;论密度,人物千人一面情节也并不复杂;论难度,韩寒那几年可称高产,而我读过的这三篇小说,都只是令人失望的重复,实则与一篇小说无异。

  我心目中的长篇小说,远望,是《红楼梦》《悲惨世界》《百年孤独》,近看,是《围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但绝不是《光荣日》《他的国》《一座城池》。

  以上是我对于韩寒早年作品的看法。这并不是我对他失望的主要原因

  我刚上大学时,韩寒几乎受所有读过点课外书的同学的钟爱,俨然半人半神,还入围了《时代周刊》的环球人物。彼时人人方兴未艾,“韩寒博客”字样的日志必定引爆“新鲜事”,直到几天后又有人说那是李鬼所做。大一暑假,我们被扣在学校上小学期,报刊亭的《独唱团》几次卖断货,我自然不能免俗,第一时间抢了一本。

  那时有人说,这个上海青年是当代鲁迅。

  这真有意思,要知道,鲁迅也不会写长篇小说。木心就曾有言,“鲁迅的诗和哲学底子不够,写不成长篇。”可就是学贯古今的木心,言及鲁迅,必称先生。那个时代的杂文,文艺批评社会批评,惟鲁迅先生执牛耳。我大学时代读《呐喊》,仍觉得振聋发聩。先生或许称不上作家,但文学家思想家之名,以吾观之,当之无愧

  韩寒不是鲁迅。

  那个写成《三重门》的少年,虽然笔法幼稚,可是却拥有怎样的眼界学识啊,非是家学渊博之少年,掉不出那样的书袋。这少年成长为青年后仍然用愤怒的目光抵抗着这个世界。我那时也想他也许会是下一个鲁迅,就像阿乙说的,在这个连第二个《白鹿原》都写不出的时代,“成为英雄可能性”越来越高。

  在写了几本大同小异的书,和方舟子打完嘴仗之后,韩寒拍了那么部电影,接了些广告出现在了时尚杂志封面

  他不再出版新的小说,虽然前几本书并不太好,但凭他令人歆羡的学识和头脑,我还是期待他以后的作品的。那本《独唱团》出了一期就也不出了,他的粉丝说这本mook不见容于体制,我想你们一定是没读过理想国和许知远出的那些mook。他甚至看完春晚连刘谦都不骂了,倒是在微博晒了不少女儿的萌照。

  如果最后只留下那几本小说,韩寒还能作为这个时代的娇子,被世人铭记吗?

  去年买了本《时尚先生》,封面上的韩寒那么酷,大号字体写着,“韩寒变暖:‘我对世界的抵抗跟以前不一样’”。

  鲁迅先生临终时说:“一个都不宽恕。”

  所以,李敖永远不是台湾的鲁迅,韩寒甚至不是上海的李敖。

  《三重门》读后感(三):学生虚荣

  或许作者最想讽刺当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畸形,但我最想表达的却是当代学生的虚荣。中学时代,我就读于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为了考进一所好大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忙于学习,大家每天穿的都是校服,女生剪着学生头,男生剃着平头,在穿衣打扮方面没有太多可以互相攀比机会。上了大学,我觉得一切都变了。一方面我们从忙碌高中生活悠闲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我们,生活背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刚开学,一切都很平静。渐渐地,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逐渐增多,手机鞋子衣服化妆品……太多东西可以攀比了。大学生就是一个初出茅庐小不点心理正处于膨胀期,特别想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所以很多人选择从外在吸引人。大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助学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帮助正真生活上需要这些钱的学生,然而,很多条件不错的学生,在金钱面前,便失去了该有的尊严。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条件较差,老师考虑了她的情况,帮助她申请到了最高金额的助学金。但是,在助学金的背后,并没有因为得到国家帮助努力奋斗,平时总是想着跟风,买化妆品,买衣服,去健身房,跑步鞋还要买耐克……其实,她人挺好,但是在这个方面,我真的无法理解。每个大学相信都很多社团组织,我们学院最好的可能艺术团,但是,很多艺术团的人给其他人的印象就是高高在上,我们班有个女生,一直都留在艺术团,最后当了秘书长,但是,她现在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她最厉害,一副特别高傲样子,这仅仅是在学校,真不知她出了社会会怎样。现在的我,已经大三下,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多看书,陶冶情操下,更重要的是强大内心提高修养。加油吧!大学生们!

  《三重门》读后感(四):这个小说不太冷

  韩寒的《三重门》

  说实话并没有对这部书报什么太大的期望,只是因为手头没什么看的了才翻翻,真觉得这部书写的很好。

  好了开始正文

  乍一看,这书的名字像是在民国时期发生的幽怨故事(自动类比为《大宅门》了。。。 ),其实,这本书却是一本不折不扣的青春小说。

  抱怨韩寒没有郭敬明的文笔,写出的东西白如开水屈指可数景物描写也仅仅只是寥寥数笔。但渐渐的品味之下,才觉得,这就是韩寒,没有人能与他的文风相似,如果说中国类似于郭敬明的作家有十个,那韩寒只有一个,他文风恣肆,诙谐而略俗,但句句经典,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令人回味的一种幽默,类似于周立波,这也许和他们同时上海这个城市培养出来的。总之韩寒的文章,一读就知道是他写的,“低俗”而又内涵,凡俗却又真实。这种东西,不是读书能造就的,更像是摄影灵光一闪,便就成了经典。

  而他真正吸引人的东西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内容,“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的苦情悲剧看多了,“山河拱手为君一笑”的古风厌倦了,越来越感受得到一中不真实,这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没有穿着CK衬衫文艺男,也没有一袭白色长裙长发及腰的翩翩美女,主人公林雨翔和我们一样,平凡,爱出风头,会嫉妒报复,默默喜欢着一个姑娘,爱炫耀自已拥有和成就的一切,却又恪守着自己虚伪自尊。他小学熟读经书初中因为发了一篇文章进入文学社,觉得自已天资聪颖,高中阴差阳错的步入市一中,发现自己卑微无能,想出人头地,却又总是失败,最后以悲剧结尾,又或者没有结尾,和孔乙己一样,只是走了。他做的事,也许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军训,出游,喝酒告白,打小报告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林雨翔能幸福,能成功,能拥有所爱,但一切却在那一夜戛然而止,笑到最后,却又哭着做了结尾。

  这本书塑造的“钱荣”的形象十分真实,有钱,学习好,人帅,爱拽英文,学校电视台台长,林雨翔嫉妒,却也无能为力,书中不乏对人性丑恶一面渲染,却让人一点也不觉得讨厌,只感觉很真实,很可爱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会畅销是因为它让一代人感同身受,那我想说《三重门》绝对不比它差,这是真实的我们,不加任何虚构和遮掩的我们,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这是只属于80后,90后的一种文学,我会推荐给刚中考完的人看,这本书描述了他们的情感,也将向他们展露高中的种种,虚伪现实而又无能为力。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读一遍三重门,这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它的观点偏激,但我认为这部书的主旨绝不在于此,有点像日本动漫,是一种台风中间的风眼,外面是混沌不堪,一片黑暗,里面确实所有人都钟爱的黎明。

  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三重门》,也希望韩寒能多写一些好的作品。

  后记

  读完这本书已经是深夜了,窗外漆黑一片仿佛火车穿过隧道让人感到不安,书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书从手上缓缓滑落,忘了按下枕边的闹铃,第二天早上难以避免的头痛,但至少这是我这周翻过的2000多页书中,最有感触的250页。

  完。

  《三重门》读后感(五):21世纪的孔乙己?

  到大二才看这本书好像迟了一点,因为早已脱离了苦海(虽然现在回头想想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早几年看到这本的话,我估计我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的。我以前一直在想,我们这一代人会不会被未来人称作“21世纪的孔乙己”。身在一个200名的普通二本学校深深体会到与名牌大学甚至是一本大学的巨大差距,“没有高考,拿什么拼得过富二代”,生在这个大环境里,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它,就只能适应它。

  文中的语言幽默,犀利。“家教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样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给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看的时候经历了3个过程。一开始被有趣的语言感染,看着看着觉得讽刺的以为过重,年龄过了初高中那个阶段,觉得有些幼稚。后来就与主题无关了,只想看看故事讲了什么。就这点而言,并不怎么吸引人,有点虎头蛇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