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4比3的人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4比3的人间》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4: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4比3的人间》读后感10篇

  《4比3的人间》是一本由陈令孤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4比3的人间》读后感(一):荆棘没有丛生

  生活到底是什么?

  过了25岁以后,少年乐天派和青年理想国都被现实打磨开始弱化,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也许是荆棘丛生的。

  我们永远不会臣服这个世界,但我们也永远不愿统治这个世界。

  我们看不清这人生,却不影响我们飞蛾扑火般活得热烈

  我们没办法认命,只因我们每个人都曾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多么值得骄傲品质。一旦过了某一个年龄,就像游戏打到了某一个关卡,你把酒瓶一扔,忽然就只想做个听话的人。反叛太累,你和队友纷纷倒戈。这不丢人,至少,我们曾经做过叛军,披荆斩棘背水一战

  “生活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却来不及看清它原本模样。”

  翻开《4比3的人间》,把生活细细分类,放进一个个对应的格子:吃饭、乘公交、喝酒、洗澡、抽烟和理发的日常;暗恋邂逅亲吻和怀孕的男女父母童年、哭与梦的时光;赌博、说谎、打架与偷窥的灰色地带;读书、画画、旅行和跑步的闲情……忽然觉得生活不再是混沌一片,我们也不是分崩离析的边缘个体,而是和世间所有人一样,有欲望,有悲喜,有邪念,有软肋,有大爱,来此一遭,心愿简单,不过是和有情人做快乐事,相忘于江湖

  令孤像一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兄长莽撞困惑迷惘,通过一部又一部电影,去尝试理解外部世界。他的笔下自己成长伤痕,也有细微体察到的艰涩,无不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普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裂缝融合

  列举一个我喜欢的书中细节

  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我是在高铁上看的,耳机里听到的陌生语种对白很难产生代入感,反倒是里面大量备菜做饭洗衣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女主角梅像一个无比驯服、可有可无的奴仆,很多时候双手都浸泡在清水里,为少爷打点着生活中的一切,可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日常,让她最后成为了不可或缺存在。对此,令孤一语中的:“从忙碌的佣人身上,我闻到了生活的味道,而那些坐在餐桌等待进食的主人却显得毫无生气。”

  整本书中的每一个主题之下,都有这样直击人心句子,道出生活的某一个真相,像一根玫瑰的刺。看着看着忽然明白,生活投放在4比3的画面中,黑边与光亮同在,荆棘没有丛生。

  《4比3的人间》读后感(二):做饭一锅人生的味道|《4比3的人间》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李安《饮食男女》

  有段时间,我住在三义庙的一个公寓里,邻居大多是年轻学生创业者上班族。我的屋子在一层,后门出去有个小院,地上铺着一层碎石子。一个周末,我望着角落里前租户留下的一个烧烤架,突发奇想,为何不在院子里搞个小型聚餐呢?我在群里发了消息,响应者还挺多。但有人觉得烧烤太复杂,不如吃火锅方便。这条意见得到了认可,大家开始准备,有的去超市买菜,有的去借餐具,有的把珍藏的好酒也拿了出来。

  当时刚入秋,空气微凉,大家席地围坐在院子里,被热气笼罩着,吃肉、喝酒,很是惬意。聊天中,我们竟然发现,在座有三分之二的人是第一次动手做饭。因为在家有父母,去了学校食堂工作后有外卖,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做饭。

  那也是我的第一次,只是没好意思说出来。

  紧跟着又有人提出质疑,说火锅不算是做饭,炒菜才算是真正的做饭。大家围绕着这个话题辩论起来,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只要做得好吃,就都算是做饭。

  吃本来是人的第一需求,相对应的,做饭也应该是人的首要技能。但在文明社会里,做饭也成了一个细分的行业,只需要部分人会做,另外的人买就行了。

  做饭的目的不仅仅是吃,在切、炒、烹、煮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可体味的东西,只是被快递时代的我们给忽略了。

《饮食男女》电影片段

  心有烟火

  做饭是维系家庭关系基础,生活要过得有烟火气,就得常做饭。如果一个厨房是冰冷的,餐具落满灰尘铁锅生锈,那么很可能预示着家里的关系出了问题。有的人以自己做饭不好吃为由远离厨房,其实是内心没有家的概念

  做饭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去做。

  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讲述了一对夫妻的家庭生活。妻子因为琐碎家务神经崩溃,决定离婚离开家庭去追寻新的生活。丈夫之前忙于工作,从没注意到妻子的情绪,事已至此,只好自己为儿子服务。从没做过饭的他一时手忙脚乱,非常狼狈:打鸡蛋时将蛋壳掉进了杯子里,做面包忘记牛奶,泡咖啡时几乎把整罐咖啡都倒进去了……此时,平底锅里的面包烧煳了,当他匆忙去抢救时,手又被烫伤了。

  达斯汀·霍夫曼将这些做饭细节表演生动有趣,他的尴尬状态恰恰是一个中产阶级中年男人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的表现。当女性在女权主义运动感召下,渴望走出传统禁锢,去实现自我价值时,做饭便不再成为她们身上的独有标签。所以,有时候夫妻轮换着去厨房,或一起动手做饭,是有利于家庭和睦的。

  与西方不同,东方人向来重视烹饪,并将其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传统。不过,在以前的富贵家庭里,做饭被看作是粗活儿,是下人的工作。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中,小女孩梅来到一个大家庭做女用人,第二天,大妈就教她怎样炒菜,怎样伺候好一家人胃口。从忙碌的用人身上,我闻到了生活的味道,而那些坐在餐桌前等待进食的主人却显得毫无生气。

  由于从小就会照顾人,梅养成了东方女人纯真谦卑的品质,最终蜕变成一个美丽大方少女,并嫁给了她自小崇拜的少爷。可以说,她通过认真做饭、认真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虽然梅的身份是下人,但她认为做饭本身并不下贱美食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种生活态度提升了她的境界,就像那剖开的青木瓜一样,晶莹剔透,她最后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厨房是一个中立场所,这里没有性别阶级之分,在做饭这件事上也是一样,不能认为吃饭的人就要比做饭的人优越。要想生活有烟火气,心中首先要能容纳烟火,否则即使去做饭,也体会不到其中的滋味

  刀下留饭

  同样是做饭,有些人做得赏心悦目,像艺术家精雕细琢,有些人却是惨不忍睹,如同亲临犯罪现场。这不仅取决于厨艺高低,也与食材有关

《饮食男女》电影片

  李安的《饮食男女》用了一连串特写镜头来展示老父亲精心烹饪的细节。老父亲的刀工已臻化境,那些僵硬蔬菜肉品在他手中突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看电影时,你仿佛能感觉到鲜美的味道正从银幕上不断飘出来。但是,一大桌子菜并没有得到三个女儿赞美,她们甚至还挑剔他把盐放多了。她们离得近,吃这些都习惯了,自然见多不怪。而在看客眼里,如果有这样一个大厨父亲,每天都能吃到这么多的美味,想着都会流口水

《饮食男女》电影片段

  片中的父亲想用美食将女儿们拉回到家庭中来,但没有成功。反倒是一个离了婚的女邻居能欣赏他的厨艺,两人在交往中产生了爱情,彼此的人生出现了第二春。李安由此出发,探讨了饮食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

  人人都是厨神

  关于做饭的事,有一个段子:几个城里的年轻人去西藏旅游,想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做饭,便跑去问当地人。当地人说:“咱们这儿用牛粪。”走的时候,年轻人便顺手拿了几块当地人家墙上的牛粪饼,回去后掰碎了和粥煮在一起,颜色还挺好看,但一尝没法儿吃。他们又回去找当地人,当地人说:“我是让你把牛粪当柴烧,谁让你煮在锅里的?”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也讽刺了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做饭和做人一样,是一件需要付出真诚的事,容不得草率和慢待。周星驰的《食神》就探讨了做饭的境界问题,看似无厘头实际上在欢闹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电影开头,已经成为食神的史蒂芬·周骄傲狂妄,被金钱冲昏头脑,遭人算计,事业顷刻间崩塌。一无所有的他流落街头,幸运的是有贵人相助,他靠着独到技艺,终于重归食神之位。

  就像古龙的小说《三少爷的剑》里的三少爷一样,成功人士在达到顶峰之后往往是寂寞的,此时也是心理防线虚弱的时候,很容易遭遇滑铁卢。三少爷化名“没用的阿吉”,流落江湖,尝尽生活辛酸,史蒂芬·周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胜与败的双重考验,生命才是完整的。

  起初,史蒂芬·周是靠炫技获得食神称号的,他所做的菜华丽夺目,就像他的人一样浮夸。这时的他认为食物的味道无足轻重包装宣传才是最重要的。在经历磨难后,他靠“撒尿牛丸”起家,又凭借“黯然销魂叉烧饭”夺魁。这两道菜看似普通,实则蕴含了心意,吃的人会感受到味道中的情感,以至于落泪。此时,他才领悟到做饭的真谛——只要有爱,人人都可以成为食神。

  如果说用心技术的话,用爱便是艺术。用心只能说明认真,用爱却是情感的注入,包含了生命的精华。一个喜欢做饭的人,必定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总是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以及他人。而如果一个人愿意为你做饭,或者愿意和你一起做饭的话,那他一定是个爱你的人。

《饮食男女》电影片段

  《4比3的人间》读后感(三):梧桐树下骑车飞驰的少年

  我与令孤少侠相识于飞驰的火车上 我到汉口,他到汉中 我和奇哥一起,他是独自一人 2012年寒假,我们都从上海南上车,都在15车,都是硬座。如果不是奇哥,我肯定不会选择坐硬座,但如果不是坐硬座,我肯定也不会认识令孤兄了。 已是春运,当然很挤。硬座的魅力全在空调,空调的威力全在后半夜。夏天的后半夜,是抢扯窗帘被子动作盛宴,冬天的时候,就是一车厢的秋衣秀。 在这个午夜秀场,我自然是早有准备,陈令孤也是。他一身衬衫坐在我们斜对面,很是内敛。就像那时候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同学一样,眼神里有多少对这个世界的自信,就藏了多少对这个世界的敬畏,总之是一种未经风尘的怯生生淡定。我想他应该就是某个工科院校的工科生了,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想他蓝衬衫底下肯定还有件灰秋衣。 那时候还可以由学校统一订票,我们班都是奇哥在统计。我之所以和奇哥一路,一来不想每天刷票搞得麻烦,二来多个人总是多个照应。奇哥带了本托尔斯泰的书,我看到那书都泛黄了,很有年代感,嘈杂环境也很难让奇哥真的专注在托尔斯泰上。我问奇哥,有没考虑过骑行回家呢,刷趟武汉应该比深圳要爽。奇哥说福建那地方简直牛逼了,茶也牛逼,风景也牛逼,水果超级无敌。 奇哥刚说完,我就看到陈令孤往我们这边转了下身子,但没有完全过头。动作很小,但因为他身板真的太直,肩又宽,那一下的假动作还是挺明显的。明显到连奇哥也注意到了,才有了后面的换座位。 他坐到我们对面,才发现他肩膀是真的宽,稍微有点腼腆皮肤有点黑,但很是俊朗,一张脸真是棱角分明,假如陕西真有个令狐冲,应该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奇哥问他是不是经常锻炼,坐那么直就像是健身的。才知道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生,后来考研到了复旦,学电影文学。 我那个时候,就是个不知道自己斤两,更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蛙。看到一点东西,就要转述出来,就像业余狗仔队一般。 我说,我听别人讲,中国电影从来不缺大师,但缺手艺人,王全安《图雅的婚事》还没看,不知道到底如何。 他看了我一眼,笑也没笑,很淡定地缓缓说,这部电影,如果你有在农村的生活经历,那都是很平常的了。 奇哥又问了些在当时我认为很搞笑的问题,就差要他推荐阅读书目了。聊了几句正在看的电影,陈令孤推荐的都是小众又小众,西班牙和法国的片子。奇哥又说评分很高的阿甘啊、肖申克啊,怎么来评价,陈令孤说那是适合多数人,他在时光网也有专栏首页就可以看到,如果想了解他对电影的看法,那里面有一些。 像我们这种当年高考连人大也没考上的二流生源,其实是很难理解国防生的处境的。陈令孤说他为了读这个电影文学也是搞得曲曲折折,国防生不自由呀,工作分配对象分配,都是安排好了的,并且生源地不同,安排不同,人生就像是一部把结局写在前面的电影,不知道后面要看个什么,机关文书写作,也跟这电影一样,进无止尽。 聊了些趣事,他们同学在西藏时不小心跟别人起了冲突,打了起来,藏民虽然彪悍,毕竟架不住训练过的业余军人恼羞成怒要回去抄家伙。他们见形势不妙,追着打到别人家中,意外发现几百斤炸药,居然是个藏独的武器库,一次因冲动而引发的斗殴,就立了个二等功;还有他们军训的时候,国防生军训要求本来就很高,学校洗澡条件苛刻,白天泥巴裹脸搞得像个兵马俑,晚上洗个澡还要在极小的澡堂排队,于是乎他选择了躺下,而不是端个盆子继续练站立,15天没洗澡,后来军训结束直接从内衣到外套全扔进了垃圾桶,那天地贯通历劫重生的幸福,真的比阿飞对李寻欢说,『不是我自己买来的东西,我绝不要,不是我自己买来的酒,我也绝不喝』,还要爽快。那些有趣的东西总是未知的,而他再讲那些的时候,眼睛里会冒光。 我想他肯定是饿坏了。 路上并没有讲太多,回去后在人人网加了他好友,又真的找了下时光网,原来真的有陈令孤,封面三个字:马回营。 而我居然看成了,陈令狐。 他保持着非常好的习惯,没有新片,必看首映,当天就发影评。有时诙谐幽默,有时极尽辛辣,或长或短,或点或线,总之都是妙趣横生,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坐着他自己的事情。我追着他的影评,也追着他的进步,只是他越写越多,越写越快,越写越简练厉害,我便渐渐地连尾灯也看不到了。 我们约好去复旦打个球,却迟迟没有兑现,也不知他自诩为五角场乔丹的三角进攻能不能过得了我们松江湖人队的防守。其实大家隔得并不能算远,学生时期也没什么太多真正的事,我也经常去复旦,就是没有实质性地约出来搞场酒或搞场球。 有天他发了条状态,说刚看完电影出来时听到前面一个妹子说,这电影拍的真的是,10分只能给3分吧。3分?妹子你这么善良我真的要劝你男朋友赶紧把你娶回家! 那电影叫《冰封 重生之门》,当然因为他这条状态,这电影你给我钱我也不会去看了。 我那时也开始讲身边同学的故事,说那简直就是猛士风云录啊,如果要换个说法,那就叫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二逼轶事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大逼哥啃糖葫芦;白毛从未浮绿水,鹅掌偏要拨清波。搜肠刮肚写了好些篇,陈令孤评论,你这绕来绕去,还很有点刘震云的绕味。 我看他写影评,也看他写的其他的东西,真的是愈发简练有力,基本上可以想象他在学校踱着拖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毕业后,兜兜转转。我因家里的一些事,前两年并不大太平,他也基本上在东奔西走,辗转于辽宁、陕西、甘肃、上海、北京、西藏。遥想当年报考提前批国防生的时候,肯定是没料到过后面从流飘荡的时光,马儿终究还得回营呐。只是他还是持续发着影评,偶尔会吐槽小地方的不利就是连新院线大片都来不及更新,虽然我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里吐槽,但过不了几天他那大片的影评肯定会更新的就是了。 16年胖子婚礼,我自福州到上海,陈令孤回北京。他说从电影的角度,送别是最容易让人流泪的场景,我们害怕送别,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但本质是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拥有。我说你这加了蜂蜜的鸡汤太厉害,仆仆风尘中,依旧是潇洒不羁,发影评、述时事,任意东西,这,称之为自由。他来句,本职工作大都如此,为了保证生活,未免不尽人意还得忍耐,之后才能干点喜欢的事情,所谓漂泊无非就是为了这些。又说,我住的小区有球场,有空来北京,我们可以打一场. 他说,在上海读书的那段日子,为了发表新片的第一手评论,昼伏夜出。新片常常在晚上十二点首映,他得十一点多就出发,骑车穿过寂静的校园,沿政通路一路向东去五角场,看完电影一般是凌晨一两点,之后再原路返回。午夜的上海,空气湿清冷,暗淡的路灯将梧桐树冠的影子铺展在路上,就像一个个漩涡。真的是很怀念大学的时光啊,骑着单车,在梧桐树下穿行,去赴一场电影的邀约。 我说,我那个时候应该是往返于健身房或游泳馆,基本上属于场地不打烊,我便不退场,哪里像是一个学纺织的人,也难怪连我导师都说我不务正业了。只是这几年下来,我是逐渐荒废了锻炼,日渐消瘦,已全然看不出昔日运动足量的影子。真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他回道,湖北人就是湖北人,黄鹤楼下,都是骚人. 《4比3的人间》是他新出的一本随笔集,而4:3,指的是旧的荧幕比例.在逼仄的网吧中,他度过了属于他自己的观影时光,此时回想未免感觉苛刻,彼时一定是幸福非常,就像军训后的兵马俑终于得到天地贯通的一桶水一般.4:3的屏幕里有生活的悲喜,也有照向未来的路. 我写这些并不是书评,这本书也并不是影评集,像是接地气版的《生活的艺术》,没有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也没有涉及电影背后的故事.有的只是生活的片段,我们吃饭、上厕所、坐车、洗澡、理发,我们会哭会笑、会做梦会争吵,有闲情与逸致、也有喧嚣和孤独……越是普通的东西,对生活越重要。

  借用电影里的故事,透视当下生活的点滴,一本如阿甘一样面对更多大众的书,把很多技术性的细节都隐去了,成为一场细腻而丰富的独白。娓娓道来,都没有用一个感叹号,淡定从容。人间的冷暖,就全在这独白里面了。若有若无,但无处不在,看似平淡,其实并不寻常,就像电影的场景,当时给你刺激并不难,难得的是日后的某一天,突然地想起。 我感叹他笔下功夫的长进,真的就似刀客一般,逐步化繁为简,趋向大道。不论生活是如何的光景,那份自由真是想捂都捂不住的。毕竟是内心自由,处处自由啊! 此时我面前也有一4:3的屏幕,梧桐树下,是一个奔跑的少年郎。

  《4比3的人间》读后感(四):看别人的电影,讲自己的人生

  看着4比3的人间,就开始了我自己的记忆旅程。

  仍记得第一次真正意义进影院,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我,被奶奶专门带去,影院的促销活动还给每人送一块手帕。黑压压的细碎哭声偶尔闪现,电影的光线中,我侧脸看到大家脸上泪痕的场景却至今难忘。很遗憾的是,我光顾着看大家,竟完全没有入戏,什么也看不懂,自然没有眼泪。

  电影走进我的生活是小学时,拜企业办社会所赐,铁路工人俱乐部每周三定时放映影片。俱乐部会在路边贴上毛笔大海报,自从一次我爸酒醉后被我逼迫着带我看电影,然后在电影院难受的呼呼大睡后,大人们开始让我自力更生。拿着几元零钱,我走到老式的和火车站购票窗口一样的俱乐部售票处一样,把钞票递进去,专门要强调一句学生票。然后开始一段奇妙旅程。

  当然,真正打开电影的大门,还是大学以后的BT下载生活。还记得有年六月底,大四学长要毕业,那几天BT上禁片飞现,政治的,艺术的,各种各样的,看得我心惊胆战,五脏翻腾,头脑发昏。一天连看8部影片的神勇事迹现在真心做不到了,沿着top250一路看下来的爽快也因为好片难得而愈加不能。

  所以,在我看来,说说自己和电影的事,是件及其私密的事情。私密到给人看日记一般。所以有时候不太喜欢过于说教的影评,或者夹杂太多私活的文字。看电影本来就是一个人接触认识世界,和在世界面前袒露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解和糅合方式。说的太多,就好像看着另一个人酒醉后或真或假的哭诉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也不知道该不该听他说完。

  所以,我更喜欢陈令孤的书。随着他的记叙,我看着他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融进一部部影片,或者抖个包袱,或者一声叹息,或者醍醐灌顶,都能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生活。看他的书,就好像有个人在小说般的记录我自己的过去,很欣慰很伤感也很温馨。更让我欢喜的是,作为电影专业的研究生,他真的是看了很多好电影。边看他的书,我边做笔记,迅雷下载,往往白天看了几篇,晚上就开始补上一部好片,乐此不疲。

  最近看陈令孤的文字多半是通过公众号,看看他把众多的市井琐事穿成串,讲一个通通透透的指桑骂槐或者含沙射影的小文,每次都觉得我们的国家啊,真正是几百年都改不了猜黑话,创作黑话,使用黑话,打击黑话的伟大进程。很荣幸看看他不说黑话,认真说大白话,说真心话,说掏心窝子话的样子。

  大学时几个好友笑谈,人的一生,应该以能否写字来作为生活质量的标准。年少时,写一个就进步一个享受一个。青年时天天写天天放纵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年时要避免无意义的废话,要抓紧时间写有意义的东西。老来要坚持。

  希望陈令孤能继续写下去。

  《4比3的人间》读后感(五):4/3里观世界|《4比3的人间》编辑手记

  “4比3”来代表电影,代表光影,而“人间”代表我们生活的世间,代表生活。

  每当谈起《4比3的人间》这本书时,作为本书的编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产品经理,我都会有诸多的感受与感动。

  这是一本将电影情节和生活细节结合起来讲的文学随笔集,通过横向对比和片段摘录的方式来观察、解析不同电影和生活中的小事。在结构上分为“日常不庸常”“男女那点事儿”“时光的灰烬”“善恶无界”“闲情与逸致”五个部分。它并不是影评集,不企图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想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透视现实生活细节,是一本探讨生活与光影的书。

  我和本书的作者陈令孤是在网上结识。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的笔名,当我看到“陈令狐”时,第一时间联想到,他和令狐冲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在我们后期沟通的时候,我就一口一个令狐兄、令狐兄地叫了起来。每次交流都有一种在华山之巅,坐而论剑的感觉。结果叫了好长时间,一次他发私信很委婉对我说,他的笔名是陈令孤不是陈令狐,小时候很喜欢看武侠小说,笔名便取自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的合体,表示既有侠骨柔情又有“绝世武功”。之后他打了“哈哈”两个字和一串很长的黑点。想想当时令孤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吧。

  后来他对我说最近写完了一本书叫《酒与鸡蛋》问我有没有兴趣看看。一个编辑看到稿子时,就像寻宝者遇见了宝箱,虽然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宝贝,但是总想打开看看。我痛快地答应了。也许你们已经猜到了,没错,《4比3的人间》的初稿就是《酒与鸡蛋》。

  不得不说令孤兄做事的用心与严谨,发给我的介绍资料非常清晰明了,包括个人的介绍、作品的介绍、写作的初衷等,不需要我去挑挑拣拣找着看,看就对了。很快我就发现这绝对是一个很好且有出版价值的书稿。于是我马上和令孤兄进行联系,将我对稿子的看法写了详细的审读意见发给了他。他看完之后很高兴或者说是很激动,约我见面详谈。

  稿子当然是一部好稿子,但是里面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要出版就要遵循一定的出版规矩,对稿件进行相应的删改。令孤兄一听要“删”要“改”稍显激动,我很理解。因为书就像是作者的孩子,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孩子身上的一块肉,你让我删让我改不是要我孩子的命吗。但是通过我们双方开诚布公的沟通,令孤兄表现出相当大气的绅士风度,并表示非常愿意配合修改,以至于我的工作能够非常顺利进行,在此我对令孤兄表示感谢!

  我们整整谈了一天,我将有问题的地方纷纷标出,并给出相应的解答。最终一个问题是书名的问题,当时我们觉得《酒与鸡蛋》还不错,令孤兄说是为了向徐浩峰老师的《刀与星辰》致敬,所以取了这个书名。但是后来我想得到“酒”与“鸡蛋”容易让人联想到饮食方面,从而误导读者;而徐皓峰老师的《刀与星辰》是专业的电影评析方面的书,而本书却不是那样的一本书,从这一方面想也容易对读者进行误导。当时我们双方想了许多书名,又都被一一推翻。最后我们觉得先将立刻可以解决的事情先解决,将书名的事情先放一放。

  当天晚上分别的时候,令孤兄对我说,北方,你放心,我一定会按时保质的完成稿件的修改工作。我和他握手告别,嘱咐注意安全。

  一天晚上我正在改稿,令孤的一通电话震得我一个机灵,给我第一感觉是,一定是有什么值得欢喜的事发生了。果不其然,他对我说,他想到了一个书名叫“4比3的人间”。我听完有些发蒙,只听懂了“人间”这个词的意思。后来他解释到: 4比3是电影屏幕的比例。在他上大学的时候,电影屏幕的比例是4:3。这样可以用 “4比3”来代表电影,代表光影,而“人间”代表我们生活的世间,代表生活。而我们这本不正是通过电影情节讲解析现实生活细节的书吗?

  我当时一怔,后来被这个书名惊艳到了!《4比3的人间》是如此精准的贴合文章内容,同时又有极强的文学美感。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就用《4比3的人间》这个书名。

  不久,令孤兄准时的将修改稿发给了我。我一看,改一丝不苟,文章很朴实,也很犀利,剖析一些社会问题入木三分,煽起情来也不留情面。在小记的部分令孤兄这样写到:本文虽无学术著作的宏大深刻,却也是用心之作,希望能为你带来些收获,谢谢你为本书驻足。可见其诚恳、谦虚的一面。虽然这篇手记已经写得不短了,但是我还要再多说上几句。文中有很多给我留下印象很深刻的章节,我随意举出两个例子作为分享:

  就说乘公交这件事,令孤兄在《4比3的人间》里写到搭乘公交车时遇到的一些情况,并称其为“一种无主之地上的乱象”。公交车是一个移动的小社会,里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好的坏的脏的乱的都有。有站在道德肩膀上对别人让不让座指指点点的,有偷鸡摸狗的,有伸咸猪手的,也有坐着坐着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后来结婚的,当然也有传播正能量的。总之公交车上的故事还蛮多的,你可以用心观察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件事是说意外怀孕的,怀孕这件事可能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怀孕让人们有了为人父母的不寻常的人生体验,但是在怀孕前面加上意外两个字,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怀孕就会给人们带来苦恼。通过两个小故事进行对比,其中一个未成熟的未婚少女意外怀了孕,受到家长的一顿暴打,觉得她将一家人的脸都丢尽了,最后孩子生下来送给了别人;而另一个类似情况的少女,却获得了截然相反的对待,她的父亲只是稍加责备,但他们一家最终计划将孩子生下来,并教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对她关怀备至。令孤兄最后用了一句精辟的话解释了这两种情况背后隐藏的道理——在一个理性的环境里,生命是第一需要尊重的东西;而在一个非理性的环境里,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道德和面子。

  当然在《4比3的人间》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这里不再一一讲述。

  就这样我们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读创公司)与令孤兄达成了出版合作。书从开始到成书出版,我们多次见面沟通,有过分歧、有过争论,但是最后我们都能够站在方的角度想问题,充分理解不同职业之间的思考维度。在此期间令孤做了爸爸,我由衷的祝福他,在人生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角色,更重的责任和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