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忧郁的解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5: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10篇

  《忧郁的解剖》是一本由罗伯特·伯顿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一):“学习过甚”与忧郁气质

  2013年3月第一期的《第一财经周刊推荐了一本名叫《忧郁的解剖》的书,作者是一个17世纪英国人,叫做罗伯特•伯顿。此人在当时绝对算是怪咖一枚,大学读了九年(1593年进入牛津,到1602年才拿到学位),他终生留在牛津,不旅行也不结婚,在博览群籍中埋首一生皓首穷经却也没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穷极一生智识,留下来的只有这样一部东鳞西爪的引语书袋集。

  从常识判断,对犹豫有着如此心结的伯顿一定是一个患有深度忧郁症的古怪老头儿。但这幅挂在牛津主教堂彩绘半身像看起来却并不那么忧郁:整齐的皱领支撑着他充满智慧和奇思妙想的硕大头颅,他的面部线条柔和,留着修剪得十分规整的山羊胡子眉毛弯弯,长长的鼻梁挂着一个又圆又大的蒜头鼻,薄嘴唇半张,眼神中透着几分满不在乎可爱狡黠

  如果文如其人理论属实,那么事实证明,罗伯特•伯顿的确是一个“严肃的顽主儿”,我向来对此类人物颇为感冒,虽说是一个剪了5/6的精简本,但还是一口气读完,或符合或违背本人“期待视野”之处颇多,于是又忍痛买了英文原版,还没来得及拜读。这里先就译本对忧郁的定义教育之于忧郁的关系来闲扯两句(关于原书观点的引用皆来自译本)。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对于我的思考作用是相互生发的,或者说我缺乏将它们条分缕析地分开讲明的逻辑能力,故不列小标题,只是兴之所至,随口说来,诸君一笑,板砖轻拍。

  关于忧郁的定义,伯顿在此书中将忧郁划分为两种,一种在“性情之中”,一种在“习惯里面”。“性情之中”的忧郁是指“由一小次的不幸困顿病痛惊吓苦难激动心绪不宁、任何形式的在意、不满念想所引起的短暂意气消沉伤感。”在伯顿看来,“因外缘而动心或不快活”就是“忧郁”,因此,以“性情忧郁”作为标尺,则世人均无可救药。故在“性情之中”的忧郁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不良情绪,是正常的,然而,“若不留心,许多情绪也能滋长成痼疾”(塞内加),不良情绪积累会让人“忧郁成习”,形成“习惯忧郁”,即忧郁症,不仅需要医治,而且很难根除。显然,伯顿对忧郁进行分类根据是不良情绪的积累程度,将忧郁定义为一种情绪或病症

  伯顿将“懒散”视为忧郁的第一内因。“懒散”(sloth)是基督教“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中的一大重罪。根据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懒惰又是代表忧郁的黑胆汁过剩的标志,“懒散生忧郁之体液最盛”(拉瑟斯)。懒散的人,无论在体力上还是脑力上都无所事事,他们既懒于行动也怠于思考,无处发泄的精力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种种毫无逻辑性、天马行空无聊幻想之中,失去了理性的掌控,“人这艘船的船桅将任凭幻想主宰而经常颠覆。”

  除了懒散之外,伯顿把教育列为忧郁形成的外因之首。他认为,学者比他人更容易陷入忧郁之中,沉迷书本使得大多数学者罹患忧郁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学习过甚”。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受过的教育越多,读书越多的时候,他就越容易陷入忧郁之中。我完全赞同伯顿此观点,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也是如此,诗人们总是一副对现实神经过敏的样子,如果不那么沉迷于书本和写作,也许就不会出现诸如海子卧轨、顾城杀妻之类的悲剧。但在这个赞同的基础之上,我认为伯顿对“忧郁”的定义和分类可以再作探讨。无论“忧郁”的程度如何,它的意义偏向都是负面的,当它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正常的情绪时,相对于其他正常情绪,如高兴喜悦等,忧郁也是处于一个相对负面的位置,即便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常常陷入此类情绪之中。但我认为,忧郁症并不是忧郁情绪积累的唯一最终指向,与此相对,忧郁情绪的积累还有一种可能是形成一种“忧郁气质”,如果说忧郁症必然是不良的、需要治疗的,那么对忧郁气质则不能妄下褒贬。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继续谈谈教育。我认为,教育让人具备了一种形成忧郁气质的潜质也就是说,“学习过甚”必然导致忧郁气质。这种说法也许过于绝对,但绝对有它的现实和历史依据。从中世纪开始或者更早,傻瓜快乐,学者与忧郁就已经基本挂上了钩。读史阅世,诗穷后工,无论是文学家历史学家还是哲学家,对学问的不懈探究必然带来对现实更强的批判性,没有什么学人是真正赞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可以说,忧郁已经内化为古往今来读书人骨子里一种难以挣脱的性格元素,只要你保持对真理无限的探究精神,忧郁便如影子一般跟随着你,除非你摒弃对光明向往选择站在阴影之中。那么,为了避免伯顿所说的这种外因,学者们是不是需要主动放弃这种过甚的学习或减少阅读呢?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讲,对于一个已经把读书当作某个身体器官的人来说,拒绝读书反而会加深忧郁的程度。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没有什么比阅读伤感书籍更让忧郁的人得到宽慰了。”仅仅是因为兴趣而非某种功利目的而读书的人,以及那些把读书带来的自我超越当作毕生志业来完成的人,亦即伯顿所谓“学习过甚”之人,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会产生一种“overqualified”的曲高和寡之感,即便是两个取得了同样学位,但分属于不同学科的人之间,也会因术业专攻之不同而无法彼此了解。在茫茫人海之中得遇极为能够倾心相交、惺惺相惜友人实属不易,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说是完全成立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程度或利益关系等外部因素干扰,我们很难获得同僚真正的理解。但在阅读中知音并不难觅,也许某个周末的下午,你无意读到了某个作家文字,它们精准描绘了我们原本以为只有自己会心的某种境况。这种跨时空的遇合让我们发现,在世界的某时某地,也有着像自己一样被某种困惑纠缠可怜人,即便作者没有提出走出这种困境具体方法,但相同遭遇亦能减轻我们内心压力。于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再那么茕茕孑立,这种灵魂上的偶遇足以让我们濒临绝望的精神为之一振。谁说分享悲伤是毫无意义的?那些渴望帮助人类摆脱忧郁泥淖心理医生们为何不给他们的病人列一个可能与他们病症相辅的书单?也许对内心深处不为人知孤独感恐慌才是造成他们郁郁寡欢的重要原因,其实太阳底下并无新鲜发生

  早在两千年前,刘勰就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描绘了读书给人带来的神游般的心灵体验,当然,这种神秘体验仅限于我在上文所说的“好读书”的人群之中。尽管年轻的我由于充满对多种知识好奇和缺少深究某个领域恒心而在各个学科之间跳来跳去,几乎无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人”,但我仍然十分自信地将自己划入我上文提到的“以读书为器官”的群体之中,因此请允许我使用第一人称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解释由于“学习过甚”而导致的忧郁(此时的忧郁即上文的“忧郁气质”)。读书的时光会将我带入一个“惊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次元之中,在这里,在与无数具有忧郁气质的学人的对话之中,他们的忧郁便将我彻底地包裹了起来,或者说此刻,忧郁将我内化,此时,我变成了忧郁的一个子集,于是我与忧郁有了同样的属性。因此,在无边忧郁之中,我便不忧郁了。而如果离开了这个特殊的次元,回到现实生活之中,我却明显地感到了自己的忧郁(这时的忧郁退回为一种不良情绪)。因为此时,忧郁已经不再是现实次元的固有特征。在现实的次元里,我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行动,只需要像这世界上所有的麻瓜一样,并且同他们合作,共同完成一些琐碎无意义,但却能够带来面包事情。我本以为这个时候,我应该是最忧郁的,但我却惊奇地发现,这时的我竟奇迹般地脱离了忧郁的裹挟。因为,此时的我外在于忧郁气质的世界,虽然忧郁气质的因子始终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让它显形的触发条件。如果我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你,你很有可能从我的外在表现上认为此时的我是忧郁的,但恰恰相反,我却对此时这种高贵的忧郁气质暂时离我远去的事实感到遗憾,因为此时的我已经不具备一种“气质”,漂浮于我的表情肢体动作之上的只是诸如愤怒沮丧忧伤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想你已经明白,我把“忧郁”同“忧伤”、“惆怅”、“难过”等一系列类似的词完全区分开,各自划入了气质和情绪的分野之中。真正的忧郁是高贵的,是一种长期习得的气质而非随时变化的情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具备这种气质足够的教育和一个不怠于思考的头脑拥有这种气质的门槛,如果你已经因为“学习过甚”而变得忧郁,除了认命,似乎再无别的出路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二):忧郁症的症候和疗治之道

  钱钟书先生耗费大量心血编著的学术巨著《管锥编》和《谈艺录》,旁征博引,对各种典籍进行了详尽缜密的考证和诠释。光是后者,就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如此浩繁的工程实在考验著者的耐心功底积淀、视野和气魄。在这两部煌煌巨著里,他还数十次引述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中的经典之语。在我看来,这是钱先生隆重地“向经典致敬”。他和伯顿都属涵今茹古的八斗之才,钱钟书先生对伯顿著作的频频点头和微笑,当是两个大师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和心灵交流

  尽管伯顿穷尽一生“为了领悟智慧,皓首穷经,夜以继日地枯坐在书斋里”,可谓是饱览诗书,通晓各国经典之作,然而,我认为他可能不曾谙读中国传统医书。用anatomy(解剖)一词作为书名,有些狭隘,始终是西方视角。从书中可以看到,“忧郁症”的成因极其复杂,光靠一柄锋利的解剖刀,即便剖开表层肤发,也只能看到表象感触不到肌体里的个中奥妙。倒是中医,贯穿于奇经八脉之中,望闻问切间才知熹微差异和变化。

  当然,这丝毫不能掩盖这本“奇书”的光芒。有人评述此书极其考验人的“阅”历。翻将下来,果真如此,阅读此书前如果你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淀打基础,便很容易被通篇的奇特引语弄得晕头转向流畅的阅读体验可能会就此打住。相信此书的编辑也是需要破费心力的,光是为书中出现的几百个人名典故做“注释”便需要查验各种工具词典和浩繁资料,想必这也是比伯顿撰写《忧郁的解剖》还要碎琐得多的工程。书中那些“从稀世奇书中搜罗来的妙语、不失真才又朴拙的炫学、五花八门素材”也都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不管是编辑,还是读者,都得循着伯顿的思路,去在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逻辑关系中寻找某种隐晦,不轻易被人发觉的真理。

  《忧郁的解剖》是本奇书,伯顿自然也是个奇人。他像一个威严指挥官,从别人著作中扒拉下来的东鳞西爪的观点和看法竟然被他巧妙地整合起来,乖乖地听从这个“指挥官”的号令,全部集中列队为他的论点振臂高呼。因此,《忧郁的解剖》乍看上去就像一块由各色零碎布头拼凑而成的“百家布”,可是,若仔细揣摩,这块看似凌乱的布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艺术气息。纵览此书,每一页几乎都能看到好几条注释,人类文明史上的各位大家——无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过度、时代,也无论拥有多大的影响力——皆聚集于此,各擅其长,各臻其妙。真是蔚为壮观,好一幅“人类群星同闪耀”的文明史图!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伯顿的大视野和大情怀,他哪里是在研究“忧郁症”呢?他分明是带着野心雄心为人类文明演变脉络轨迹做了一次精彩的梳理和导航

  伯顿简直分身有术,他竟然可以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把书中所有提及的大人物的理论、观点、优势态度集于一身,全然是个“多面手”和“通才”。比如分析“过度锻炼”时,他引用生理(病理)学的知识一一道来;分析“孤独、懒散、争胜、仇恨”等时,他又成了心理学专家,将人类的七情六欲剖析得淋漓尽致;在谈到“教育、失去自由、奴役、监禁”等时,他又化身社会学者,把忧郁症的形成置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来观察;当然,当评述人性中许多可能导致忧郁症的弱点时,他又俨然是个严厉幽默道德审判者和导师言语中不无讥讽和焦虑……总之,他将人类文明所能涉猎到的学科皆一网打尽展现出的丰学养让人不禁咂舌称奇。

  如果只把《忧郁的解剖》视作对“忧郁症”所作的百科全书式的解释,那就未免太过肤浅了。它分明也是一则意味深长的“讽喻”,诡异的伯顿以“忧郁症”症候以及各种疗治方法为本体,暗指了人性中隐藏的“七宗罪”、人类所能创造的全部文明背后的负面影响,以及暗藏在社会中的种种怪现象——就像阳光下的阴影,健康肌体中的肌瘤,由此,伯顿不仅给我们创造了一种可供效仿的研究和写作方法,一次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受,更用一篇充满智慧的“警世箴言”警告我们、启迪我们、劝诫我们。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三):使用度评测:《忧郁的解刨》

  奇书!!!!!!

  当你听到这个评价的时候,你是不是一下子期待值爆棚?!

  嗯,难免的,非常之难免的。

  不过,奇书这种事情就和奇人一样,要么非常的认同要么非常的厌恶!嗯哼,毫无疑问,这本书的情况就是这样子。

  基本上所有的人看这本书的时候非常难以跳过对作者的好奇,然而所有的人在评价这本书的时候也没办法跳过对这个作者的评点,因为这个作者真的非常非常的传奇。

  死宅+书虫,这个就是作者的全部,不出门,不问世事,饱览群书,知识渊博。

  书本身是用以开拓眼界,而且增加经验,然而,出门行走也是这样子,问题在于,出门行走,你容易认识比你牛逼的人,而后养成有趣的说话习惯,然而,如果死宅+博览群书的话,那么你只有办法片面的了解其他牛逼的人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无法去全面地“阅读”一个人!

  毫无疑问,伯顿的问题也在于这里。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非常奇特的,行文的方式与希腊早期的哲学书非常之相视,如果你可以习惯苏格拉底的古拉丁文的书写,那么你会爱上这个,然而如果你习惯于阅读现代文学,而且对古代的各种典故不是十分熟悉,并且也不是一个谦卑的人,那么你可能很难有阅读下去的能力。

  给这本书做推荐的基本上是大家,然后厌恶这本书的基本也是大家。

  说说我的感觉吧。

  如果你注重现实,并且注重“书可以给你带来什么?”这样的主题,那么你没有办法阅读这本书,而你对古籍了解,我想你会爱上这个怪人。

  起因:早就听说过伯顿,毫无疑问非常的期待!

  阅读时间:5个小时;

  亮点:

  1、非常牛逼的典故搜索引擎;

  2、非常牛逼的长句;

  3、奇特而有趣的观点;

  4、知道这本书最牛逼的称号么?最具有文学性的医学典籍;

  个人感受:好吧,我不是一个会喜欢这本书的人,感觉絮絮叨叨的。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有阅读必要性的书。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四):精译本上册已增订完成,待精简本版权到期后(还有两年),看能否出版。

  补记: 增订本还是在原精简本框架上进行增补,已完成上册的增补,增补内容相当于原精简本的一半,译文几乎全部推倒重来。下册视情况而定,在精简本版权到期之前能译多少就算多少吧。我还有一本书信集没有译完,就这两年时间,完成这两本译作,以后不再轻易翻译了,改做小研究是我的新兴趣,或许会写一本关于伯顿的小书也不一定。----------2016年3月27日。

  这次用的底本是带人名索引的全英文本 从头增订至尾 发现之前的译文低级错误实在不少 真是愧对原作 但愿新的精译本能对此有所弥补吧。

  今年春节后,正式开始逐字逐句增订原书,几个月下来,“德谟克利特二世致读者”一节已增订过大半。由于此次增订中,我做了很多重译新译,所以翻译量较大,进度较慢,增订完全书恐怕要在十月份了。现将此节开头几段贴出来,供读者批评,注释部分是WORD文档直接转过来的,皆在“[ ]”内,如果对阅读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另:WORD文档中所有拉丁引文使用的均是斜体字,在此处是无法转换过来的。

  译文:

  读者诸君,想必您很想知道这滑稽的丑角、这假扮他人的演员到底是谁。他竟敢打着别人的名号,肆无忌惮地闯入公众之舞台,现于世人面前。他从何处来?为何要登台?又有何话要说?虽如他所言[ 出自塞内加讽刺克劳迪乌斯•凯撒之死的文字。 塞内加(Seneca,4BC-65AD)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和剧作家,尼禄的老师,因受谋杀尼禄案的牵连而自杀,哲学著作有《论天命》、《论忿怒》、《论幸福》等,悲剧有《美狄亚》、《奥狄浦斯》等9部。],首先,要是我根本就不想作答,谁能奈我何?我生来就是个自由人儿,说与不说全由我来定,谁可逼我?若真有人逼我,我便要学普鲁塔克笔下的埃及人[ 出自普鲁塔克的《论好奇心》。 普鲁塔克(Plutarch,46?-120?)古希腊传记作家、散文家,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者为《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那般作答——曾有一好奇之人想知道他篮中所装为何物,答曰:你既见其盖,为何还要问那盖下所掩之物?他把篮子盖着,其意就在不想让人看到里面的东西。所以,凡是掩盖着的,就不要再追问了。如果书中内容令您感到满意,也使您觉得受用,那就请您把月中人[ 不可能存在或不可知的幻想中的人。]或随便什么人视为作者吧。我是不愿身份被人知晓的。不过话虽如此,我还是想多少满足一点您的好奇心——本可不必这样做,略陈这窃用的名姓以及书名和主题的由来。先谈谈德谟克利特这个名字,以免有人因见着这名,而误以为我会写出什么讥刺之作、嘲讽之文、某种荒唐的专著(我个人也会作如是想)、奇异的学说或怪论:地球的运转以及渺漠大荒中的无数星球皆由阳光下微粒的偶然碰撞造成——这一切观点为德谟克利特所持有,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341-270BC)希腊哲学家,发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和流射说,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最先提出社会契约说,主张人生目的是追求幸福。]以及他们的祖师,即古时的留基伯[ 留基伯(Leucippus,500?-440?BC)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也同样主张,而最近又有哥白尼、布鲁诺等人重新提出。此外,世间早已形成了一种时流惯例,正如葛琉斯[ 葛琉斯(Gellius)公元2世纪罗马文法学家,著有《阿提卡之夜》。]所言,后世的作者和冒名的骗子总要以德谟克利特这类大哲的名义,来杜撰出许多荒诞粗俗的文字,好借此获取声望,从而变得更为世人所敬重。这就好比雕刻匠经常做的那样,会把新造的雕像归在普拉克西泰勒斯[ 普拉克西泰勒斯(Praxitiles)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家,其作品以神话为题材作人性化的表现。]的名下。而我却并非如此。

  这里没有人马怪,也见不着蛇发女,

  我的主题仅限人和人类这个范畴里。[ 出自马提雅尔。马提雅尔(Martial,40?-104?)古罗马诗人,生于西班牙,主要作品为警句诗1500余首,其作品常为后人引用和模仿,成为现代警句诗的鼻祖。]

  您正是我所述及的主题。

  人的一切行止,立誓、畏惧、发怒、玩闹、

  享乐、闲荡,便构成了我这份报告。[ 出自尤维纳利斯。尤维纳利斯或译玉外纳(Juvenal,60?-140?)古罗马讽刺诗人,传世讽刺诗16首,抨击皇帝的暴政,讽刺贵族的荒淫和道德败坏。]

  我取德谟克利特之名,其用意与《墨丘利•高卢比利时》[ 报刊名,属于记载异域新闻的一种年报,乃现代报纸之先驱,先于1588-1635年以拉丁文发行于科隆,后有名罗伯特•布斯者于1614年效仿发行英文版。]、墨丘利•不列颠[ 一部名为《另一个大同小异之世界》(1605年)的讽刺之作作者的笔名,据云此作对斯威夫特创作《格列佛游记》有所启发,其作者之真名或为约瑟夫•霍尔(Joseph Hall,1574-1656),此人乃英国主教、讽刺作家。]借用“墨丘利”[ 罗马神话中墨丘利乃众神的信使,其名常被用于报刊名称中,可直接译为“报”。]或诸如《德谟克利特 •克里斯汀纳》[ 书名,据伯顿自注,此书乃皮埃尔•贝塞(Pet. Besseo)所著。]之类并无二致。虽则确然有另外一些情况,也还有些许特殊的原因,让我套上了这个假面具。而对于后者,得先用一篇生平梗概弄清楚我们这位德谟克利特先生的大致性情、他是何许人之后,我才能够讲明白。

  据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BC)古希腊医师,被称为“医学之父”,生平不详,现存《希波克拉底文集》,内容涉及解剖、临床、妇儿疾病、预后等,但经研究,该文集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和拉尔修[ 拉尔修(Laertius)公元3世纪古希腊哲学史家,编著有《名哲言行录》。]的描述,德谟克利特是个弱小干瘪的老头,生性极为忧郁,晚年杜门谢客,长期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他是其时著名的哲学家,与苏格拉底同辈;风烛残年的他,潜心治学,深居简出,写下了不少杰作佳构。他也是伟大的神学家,若以彼时的神学为据的话;此外,他还称得上是专业的医学家、出色的政治家、卓越的数学家,他的《宇宙系》等种种著作皆可为证。他对农学研究亦抱有浓厚的兴趣,科鲁梅拉[ 科鲁梅拉(Columella)公元1世纪罗马农学家。]说,我就时常见到康斯坦丁[ Constantinus。《康斯坦丁之农学》一书据传为康斯坦丁·普菲洛杰尼图斯(Constantine Porphyrogenitus)所著。]这些作者在论及农学时都有引用过他的话。他通晓一切兽类、植物、鱼鸟的特性及其间的殊异,甚至有人还说他能听懂它们的音调语言。总之,他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堪称渊博通达的学者、学问上的大师。为求能够更加专注地思索,我见到有人记载,说他竟因此而挖掉了自己的双眼。虽然他在年老之时因己之故而失明,但其眼界却远远超出了整个希腊,其著述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天地间万事万物,未有逃过其笔端者。德谟克利特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年轻时为求深造,曾游学埃及和雅典,与饱学之士谈学论艺,有人敬他,也有人轻他。待过了一段四处游学的生活后,他才在色雷斯的阿夫季拉镇定居下来。有人说他是被派到这里来当立法员、司法官或镇文书的;也有人说这是其老家,他生于斯,长于斯。不管怎么说,他最后就住在了该镇近郊的一个园子里,从此醉心学问研究,避世离俗,孤独度日,只是偶尔才会漫步到港口去,遇见各类荒唐可笑之事,便纵情大笑一番。这便是德谟克利特其人。

  。。。。。。

  如果又有人要质疑我以忧郁为题的选择或者处理此题的方式,硬要我给出个理由,那我所能给的可就不止一个。我写忧郁是想借此让自己忙活起来以避开忧郁。忧郁的种种成因中,当以闲散为最,而最佳的疗法又莫过于忙活,拉齐[ 拉齐(Rhasis/Rhazes,865?-925?)阿拉伯医学家,著有《医学集成》、《曼苏尔医书》。]如此认为。即便忙于消遣玩乐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然圣人塞内加却有言——行徒劳之事总胜过无事可做。我之写书也正在此,即让自己忙于干这桩有趣的活儿,愿借此以逃过闲散之无趣,与马克拉比[ 马克拉比(Macrobius)5世纪罗马语法学家,著有《农神节》。]书中的维克修[ 维克修(Vectius/Vettius Praetextatus,315-384)罗马富裕的异教贵族,马克拉比《农神节》一书之主角。]一道,并使得消遣也可兹利用。

  有益亦有趣

  读者受教于安逸。[ 语出贺拉斯。]

  为此我才动笔,如同有些人,卢奇安说道,由于没有听众,便对着树木吟诵,对着柱子演说。保卢斯•艾吉勒塔[ 保卢斯•艾吉勒塔(Paulus Aegineta)7世纪拜占庭外科医师,著有《医学纲要》。]也语带妙理地坦言,并非有何未被知晓或注意之新事要说,不过锻炼自己罢了,若有人择此道而行,依我之见则于其躯体有益,于其灵魂更有益。或者,又如另一些人的做法,为了名声,而炫耀自己(你的学问若不现于人前便等于无学)。那么我就会持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Thucydides,455?-400?)古希腊历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观点:知而不言,与无知何异。我着手做此事,如他所说,乃天性使然,我打算用写书来安神,因为我有颗沉重的心、丑陋的头,脑内似有脓肿,我极欲将其除去,而消解之法却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了。再说,我也忍不住不去写,毕竟哪儿发痒就得往哪儿挠挠。我被这个疾病折磨得可不轻,真不知该把它叫做我的“忧郁”夫人、我的伊吉丽亚[ 伊吉丽亚(Egeria)罗马传说中的仙女,曾以预言指示罗马第二代王Numa Pompilius。该词现可泛指守护神、女庇护人、女顾问、女伴。],还是我那作恶的守护神?因此,就像被毒蝎蛰过的人那样,我要以毒攻毒,用悲伤来安抚悲伤,靠闲散来驱逐闲散。好比从蛇毒中提炼解毒剂,我也要从忧郁的这个主要成因里面取得解药。或者与他相仿,菲利克斯普拉特[ 菲利克斯普拉特(Felix Plater,1536-1614)瑞士医学家,著有关于精神异常方面的论著。]曾言及此人,说他以为有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450?-385?BC)古希腊诗人、喜剧作家,有“喜剧之父”之称,相传写过44部喜剧,现存《阿卡奈人》、《骑士》、《蛙》等11部。]的蛙藏于腹中,在不断地鸣叫布喏瑟瑟瑟嗑咝、叩嗑咝、叩嗑咝、呜噗、呜噗,故而学医七年,游走大半个欧洲,以解个中痛苦。我为求己之康健,也翻遍了各家医书,但凡我校图书馆里有的,或是我朋友私下能给的,均在其内,所下工夫不可谓不深。而这又有何不可呢?卡丹[ 卡丹(Hierome Cardan/Girolamo Cardano)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和占星家,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学者,著述颇丰。]坦言丧子之后他写书谈论慰藉实乃宽慰自己,塔利[ 塔利(Tully)乃西塞罗的英语名。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任执政官时挫败喀提林阴谋,力图恢复共和政体,发表反安东尼演说,被杀,著有《论善与恶之定义》、《论法律》、《论国家》等。]在失去女儿后也以此为意图写过同样的题目,当然那文字得是出自他的手笔,要不然就是某位冒名者以其名义出版的,利普修斯不无根据地猜测到。至于我,则大概会认同萨卢斯特[ 萨卢斯特(Sallust,86-34BC)古罗马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财务官、保民官等职,后投奔Julius Caesar,任努米底亚总督,主要历史著作有《喀提林战争》、《朱古达战争》等。]书中的马略[ 马略(Marius,157-86BC)古罗马统帅,7次任执政官,击败朱古达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实行军事改革,与贵族派Sulla进行激烈的权力斗争。],他人或听或读之事,我则亲感亲历,他人通过书本获取知识,我则经受忧郁才有所体认。相信罗伯特吧,他所说的实乃经验之谈。有些事我能据经验谈之,痛苦的经验已授我以教训,与大诗人笔下的她一样:

  饱经了苦难,我已学会救助那受苦之人。[ 语出维吉尔。维吉尔(Virgil,70-19BC)古罗马诗人,作品有《牧歌》10首、《农事诗》4卷,代表作为史诗《埃涅阿斯纪》,其诗作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我出于同情愿意帮助他人,如古时候的那位夫人,自己身患麻风,也要倾其所有为麻风病人修建医院。我亦将献出我的时间与知识,这是我最大的财富,来为了天下人的公益。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五):无题

  昨天刚看完这本书有种上当的感觉,特别看到最后,草草结束,但又不知所云。看到最后,我以为作者会一个很有见地的解决忧郁思路给读者,但我感觉突然间就停止再下去 ,最后全部是自己安慰自己的语言而且感觉写得有些过于偏激和主观了些。虽然有鼓舞性,但只能暂时的说完后的畅快罢了。

  不过算是见识过这样一本网上评价为奇人奇书。但我并谈不上喜欢这种奇。感觉有些长气,或者正如作者所讲,他写这本书本身的出发点只是希望排解忧郁罢了,所以既然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东东,就不能对他有太多要求便是。

  虽然总体来讲,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谈不上好,但总体人家还是提供了些营养给我,我还是需要感谢他,所以我写了书的评价为还行。至于有什么令我感觉还算有影响的。就是以下了。

  “肉体是灵魂的死对头,伤及一个必然有利于另一个。疾病可谓谦逊之母她提醒我们人无朽之身,在我们耽迷尘世的浮华与玩乐时,会揪我们的耳朵,让我们认清自己。”

  什么事情都需要做到适度和节制,如果过度所有事情都会适得其反,当然这些大道理,讲起来都是老生常谈,但他举到的例子便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了。

  书中大概是分了三部分进行概述。

  第一部分是介绍为什么会有忧郁,当然在我比较迷茫的时间看到,提醒了我,工作营生对于我来多么的重要,除了是收入的原因外,更加可能是一种身心的健康着想,所以一下子改变了我想法,选择另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根据忧郁症的表现,算是形容的较准确的。写作方法奇特之处于拼畴了很名言进行有趣的说法。这个是特色,但有感觉特别罗嗦,当然也可能体会出作者运动正反方面的说法,讲得头头事道。这个不得让我佩服,有时候需要讲服自己需要用这种方法。呵。。

  第三部分是对治这种情况的方法,我感觉这些方面写得比较无力感。当然这些可能都是常规方法,这里的认识可能与作者写的当时历史背景和医院水平有关,我甚至觉得有些误导的成份,一个真的患了忧郁症的患者,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及时就医,而且至于自己的到了什么程度需要就医,就比较模糊化了,我认为是长时间而且进行发生了影响到生理变化了,就必须及时就诊才是最好的办法!

  《忧郁的解剖》读后感(六):只限于忧郁的解剖,治愈作用不大!

  本书的第一部分其实是作者对自己及这部作品的一个解剖,这部分我认为十分精彩。然后作者旁征博引,通过对忧郁的内因、外因及忧郁的症状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出忧郁的由来。最后还为读者奉上了对忧郁的一些疗法。

  拜读之后,我认为作者对忧郁的解剖确实很到位,也可能是版本流传至今有很多次删改的缘故,在如何摆脱忧郁方面我认为作者研究得不够深入。如果患有忧郁症的人想通过这本书来摆脱忧郁症的烦恼好像不太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