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御伽草纸》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御伽草纸》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9 04:3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御伽草纸》经典读后感10篇

  《御伽草纸》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御伽草纸》读后感(一):闻道何可歌

  初读太宰治的《御伽草纸》,心里颇有些惶恐,因为此前连他最富盛名的《人间失格》都没有读过。我虽然不乐被人称文艺青年,但也常为自己提到太宰治只知道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感到抱歉。

  对于19岁就已经公开发表文章此后常年不间断进行文学创作青年来说,初看《御伽草纸》的文学体裁不免有些令人惊讶。写童话作家似乎是一直都在写童话的,间或写些别的。而太宰治却早已是“无赖派”的代表,在读者的眼中,他似乎就是“孱弱”、“私”、“颓废”等词的最好说明,冷不丁的创作出一部童话且不同于自己的其他作品那样褒贬不一,这部草子收到的几乎都是好评,不免令人好奇,太宰治在里面述说了些什么。

  在这部仅有六个中篇的童话集里,有三篇的素材是日本传统民间故事,最后两篇则来自于广为人知的聊斋志异(为啥《竹青 新曲聊斋志异》总给我来自于《太平广记》的感觉),总体来说,这类改写的故事都被作者加以展开,成为作者对内心的解析,《御伽草纸》也不例外

  尽管这本书中,反映对太宰治对生与死的选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因为作者自身对生命思考的生髓,使其影响性未受到丝毫的影响。

  《竹青》中的鱼容,《清贫谈》中的才之助,《喀嗤喀嗤山》中的狸猫,不论死亡成功与否,选择的原因如何,甚而死亡是否为他们自己的主观选择,作者都不动声色的拣择一番后,细细的将“鸡头米”剥与读者:感觉自己的才能不受尊重,或者说是怀才不遇、认为世风日下,又羞愧于育菊技术不及汲汲营利的“小人”、喜爱薄情的美丽处女的痴汉狸猫,其实只是被杀,直至最后一刻都不想死

  《肉瘤公公》中愁闷的老公公被虽然年事已长但仍旧很漂亮妻子和被称为“阿波圣人”的儿子处处若有似无的嫌弃,《浦岛太郎》中自认为高雅无俦不被理解的太郎,《舌切雀》里的原本有钱人家三男的老爷爷,和最后因贪心被活活冻死的老奶奶……六个原本被称为童话的故事,背离了童话应当欢乐团圆完满的“潜规则”,无一处不暗潜悲辛。自杀过四次的太宰治想借由这些故事来讲述什么呢?

  今世的人在经历启蒙思潮与世局的变换后,形成统一的“死是最容易简单的事”的说法作为一介俗人,不免胡思乱想,一来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人丁多少,不再像过去一样能成为左右国家兴亡的准绳,再者,科技导致的物化也使人们无暇去感知讨论生命这样缺乏经济利益问题人文关怀早已沦为文人怀着各种目的关注,何况死亡本身也并非关怀领域的全部。因此,在经济几乎要取代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社会的时代里。人们鄙弃追索死亡的意义,以及探讨个人为什么要选择将呼吸剥离于自己的躯体,前往未知世界这样沉重命题

  倘若要反驳这种自以为代表着乐观上进积极,所以鄙弃一切选择结束生命的人的选择的话,我们不妨说说最被视为虚无的道家老子便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既然死亡是最容易也最简单的,那以此为开头又有何不可?

  你十有八九义正词严或结结巴巴的说:可是世间又那么多值得眷恋的人与事,轻易便要放弃生命永诀人世难道不薄情么?

  答:因何你敢这样简单而粗暴判断选择离去之人放弃生命便是毫无留恋,固然有因无牵无挂而去,但更多的人毅然赴死时心中有诸多不舍,只不过你未曾看到而已……

  (以下省略若干对答)

  太宰治曾自杀过四次,到第四次终于成功,使得他不必再听到人们对于他的选择的议论与责难。他被称为“无赖派”恐怕也不仅是因为作品流露出的厌世,而更多源于他本人数次自杀,这种“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无赖行径,便是写出再多优秀的作品亦于“世”无补,对应被时时灌输以“生命美好观念的青年,他的文字似乎理应被划归到毫无裨益那一块去。

  对于齐生死为虚妄之流,太宰治早已无意申辩,但我等读者不免为那些因荒谬原因赴死的青年并被称为是对太宰治“理解”或为太宰治诱导的人们感到无话可说

  或许有一天,物化的人类忽然领悟到自己对死亡如此缺乏了解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粗暴狂悖。我在此做出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猜想,人们或许也会发现太宰治的这部童话的受众根本不仅限于孩子(这也是近期很流行的一个俗套,要称赞某位童话作家很伟大时便嚎叫他的故事压根就不是写给小朋友看的,这种赞颂不论对于已经故去还是仍然健在的童话作家都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好在太宰治,他本身就未曾把自己定位为说儿童故事的人,但生与死这样的话题应对孩子讳言,他也了然。

  我对太宰治这本书里“本来几乎于无”的“对死亡(选择死亡)”仅仅理解为“最简单最容易”以及“赴死之人最懦弱”的人们要说的就是:你认为简单,大多只是因为你自己是头脑简单而心性粗暴的人。很高兴这是我个人的一隅之见,而非方家高论。

  《御伽草纸》读后感(二):太宰治对世人慈悲

  2015年,决定每读完一本书,都把想法心得记录在这里。那么就以新年第一本书太宰治的《御伽草纸》开始吧。

  一个喜爱日本文学的同学给我推荐了这本有趣的书。对于日本文学的认识,我已经记不清是从太宰治开始还是村上春树开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精神让我非常喜欢,还特意去借了《菊与刀》以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和受基督教影响欧洲文化不同,日本文化由于地域历史上的关系,让我们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废话说了这么多,重回到太宰治上来。我也记不清最初在哪里看到的这个作家,只记得他自杀若干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许因为那时候我正在探究人性中的孤独存在意义罢。这么一位重要的无赖派大师,我也只是买来他的天鹅之作《人间失格》,很薄的一本小书,暗红的封面,奔放的四个大字。但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跟我特别深刻感受,只是隐隐感觉有一种古老气息,是这个时代的我所不能准确把握的。因此对于这本书的颓废和绝望感受并不强烈,是一种很淡的感觉。

  无论如何太宰治都是死在了39岁。他的自杀太出名了。这本《御伽草纸》则让我认识到了另外一个太宰治。虽然我之前认识的太宰治也是非模糊片面,但也是个决绝的厌世者,对《人间失格》的感觉再淡,至少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绝望和放弃。但《御伽草纸》则将太宰治机智狡黠一面展现出来。薄薄的一本书,几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其中蕴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于太宰治,我是了解的很少的,以至于想统计在《御伽草纸》成书之前他究竟自杀了多少次都没能成功。

  《肉瘤公公》

  在借来的《御伽草纸》中,第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月亮浮在入清水一般浅绿色夜空中,月影如松叶般纷纷洒落”被以前的借阅者画了出来。的确一个作家还是需要一点点文笔的。当然现在已经不再是记、背好词好句、”这句话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中小学时代,纵使偶尔还有读书笔记习惯,单单的这类描写也不会再去记录下来。第一个故事《肉瘤公公》是老故事了,对我来说也并非像后几个故事那样更多的夹叙夹议有吸引力。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善恶,只有人间悲喜剧。当把故事放到整个人生、所有人的人生上来看时,其中体现出来的宿命感还是比较强烈的。

  《浦岛太郎》

  第二个故事《浦岛太郎》是让我眼睛一亮的,也是几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这个故事中太宰治夹叙夹议的行文将他对于现实的思考、他狡黠的一面、体现“无赖”这个词本意的一面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在《肉瘤公公》中对于“鬼”字的讨论讽刺挖苦了文坛的一些现象和人用词的习惯,但总还是感觉不够尽兴。《浦岛太郎》可真是借乌龟之口“吐槽”了个痛快。和《肉》中不同,这里倒是让乌龟对“宿命”进行了批评。“如果冒险这个字眼用得不恰当的话,可能会令人联想到沾满血迹浑身脏污、不务正业的人...只有相信山谷对面开满了美丽花朵的人,才能心无窒碍,抓着藤蔓走到对面。”这句话太引起我的共鸣了。我就是一个好奇心旺盛,喜欢冒险,喜欢“作”的人。其他类似金句俯拾皆是。而这个故事最有特点的,倒并非这些关于冒险和宿命的矛盾。“潘多拉之匣”打开之时,三百年的时光瞬间还给了浦岛太郎。第一次我是没读懂什么意思的,不愿容貌老去浦岛太郎一瞬间变成白发苍苍老人,他到底是该悲哀,还是该感到幸福?太宰治却说:“对于浦岛而言,变成三百岁,绝对不是件不幸的事”。

  “常言道岁月,是人的救赎。忘却,是人的救赎。”这里突然醍醐灌顶一般地认识到了太宰治对时间态度。“回忆不是越久远就越显得美丽吗?”是的,回忆就是这样,历久弥香。太宰治对于这件龙宫的礼物分析真的是非常深刻,也完全推翻了浦岛太郎原始故事中告诫人们耽于享乐就会虚掷青春经不住诱惑就会遭到报应之类的大道理。礼物就是礼物,并非什么碰不得的“潘多拉之匣”。想想一下,穿越到三百年后,你能够适应吗?能够不感到极端的孤独无助、脱离现实吗?太宰治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科幻作品中时光尺度下的关怀。《星际穿越》中几十年过后的再次对话让人鼻子一酸,感叹人在时光中是那么渺小,这悲剧性的本质却并无善恶,只是平常,是再普通不过的存在。那么当浦岛面对物是人非的世界绝望之时,打开贝壳的那一刻,他忘却了三百年的时光。绝望便在忘却中消散。礼物不是光阴,而是忘记。于是浦岛得以作为一个正常的老人,幸福的继续活下去。——以自杀闻名的太宰治,对于旁人却怀有怎样的慈悲和关怀啊!

  《喀嗤喀嗤山》

  这里的兔子恐怕是本书中唯一的一个带有“恶”形象角色了,单也并非”邪恶“,或者说,只是贯彻自己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而已,就像《虫师》中那些只是为了生存繁衍的”虫“一样,或者《寄生兽》中为了生存而捕食人类的天外来客、《异形》中人类的天敌异形等等。太宰治在这个故事中已经尽最大所能将残酷降到了最低来改写故事,并且赋予了兔子冷面的处女神的形象。但在故事最后这些隐喻终于揭开了,真实结合着作者的体验从太宰治口中娓娓道来:”每个女性心中,都住着一只毫无慈悲的兔子,而每个男性都像那只善良的狸猫一样不断沉溺。作者这三十几年来,亲身经历许多同样的经验后,才终于明白了这件事。或许您也是。后略。“这并非在说是非对错。他虽然处在漩涡之中,却如旁观者一般看到了真实。而对真实的洞彻,或许才让他对人生感到绝望吧。

  《舌切雀》

  平庸无奇、没啥出息或许是太宰治作品中主角的共同特点。但往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沉默寡言,一种则是叽叽喳喳。将沉默寡言写得无声胜有声的人里面,太宰治绝对是大师。故事中的老爷爷只是因为认为周边的人都在说谎,所以才不愿说话。(不知为何我想起以前参加一个和孤独症有关活动,那些罹患病症的孩子却有着天才的内心。太宰治也是孤独的人。而孤独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当他被激活时,孤独让他去创造。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生活,全依赖于孤独者们的创造。)而老爷爷和阿照的那一次近乎无言的会面,”这辈子第一次体验到心境安稳“。这份安稳就像屋外的落雪,无声之中包含着万物寂静之中蕴含着希望。这种爱恋不是初见邂逅的干柴烈火如胶似漆,也不是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平安淡然。这种爱恋和安稳是精神的涟漪灵魂的轻颤,是空谷足音的纯净悠长,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安稳,是无声胜有声的相视而笑。

  《清贫谭》略过,没什么感觉。

  《竹青·新曲聊斋志异》

  三十六岁的太宰治,距离他最后一次自杀只有3年了。作为一篇创作,虽然参考聊斋志异,但却非常有太宰特色。从太宰治上面的诸多故事来看,他是很不屑”脱俗“的。”虽然学问可能是如此,但盲目追求脱俗就太卑劣了“。这或许也是”无赖派”标签的一个特征吧。和聊斋故事类似,故事结局往往类似于童话王子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但”只是默默地继续过着和从前一样的贫穷生活,虽然一样不被亲戚尊敬,但鱼容也不特别介意,就这样作为一介凡夫,隐埋在俗尘之中。“的结尾,则具有太宰治鲜明风格。至于故事中借乌鸦之口说出的对世俗生活的理解,则让人看到太宰治的另一个侧面:

  ”人的一生,就是在爱恨痛苦挣扎, 没有人可以遁逃,只能努力忍耐,请你积极地爱这个俗世,恨这个俗世,一生都沉浸享受于其中吧,因为神最爱这种人了。“

  悲观厌世如太宰治,对世人也抱有如此深切的爱与慈悲。

  虽然《御伽草纸》是”童话书“,或者说是太宰治写的故事新编,并不是儿童文学,更多人认为这本书一反太宰治以往作品中悲观、阴郁、绝望的基调,是太宰治转型的作品。但我认为其中还是充满着太宰治特有的人生态度。即使没有悲观、阴郁、绝望,即使体现了他的狡黠、对世俗的热爱,即使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太宰治。当然,我对于太宰治读得还很少,上面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太宰治为我们描绘了诸多平庸的”俗人“的生活,他自己却追求华丽的谢幕;他在作品中抒发对人、对世俗爱恨的洞察,在人生中却走不出真实的漩涡。太宰治的死,我们没有什么资格评价,也没有标准和必要去评价。唯一能做的,是带着太宰治对于人和俗世的慈悲,继续生活下去。

  《御伽草纸》读后感(三):如果《人间失格》看不下去就这本吧

  在图书馆里面拿了一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顺带拿了这个本《御伽草纸》,可是前者我怎么也没读进去,这本却很轻松读完。纪录一点读后感

  《肉瘤爷爷》 两个张肉瘤的老人,想要肉瘤那个被鬼取走肉瘤,像丢掉亲孙子一样孤独。不想要肉瘤那个,却得到不得不背负两个肉瘤。人生之中总是费尽心机求不得,无心插柳柳成荫。

  《浦岛太郎》 这是全书最喜欢的故事,很喜欢里面那只毒舌的乌龟。他和少年浦岛太郎的对话非常的有趣味。

  “岁月,是人的救赎。忘却,是人的救赎。一瞬间过了三百年的光阴,也是浦岛自己的选择。打开贝壳的瞬间,同时也忘却了三百年的光阴。日本的童话里,其实有着如此深刻的慈悲。”

  看这段话一开始觉得有道理,没细想,后来又觉得不过是作者再给这故事的残酷翻案罢了,但是当我准备详细反驳这段话的时候,似乎又能体味到太宰治的意思了。这世间在浦岛太郎去往龙宫的日子里已近沧海桑田,面对巨变的世界,一个来日无多平静生活着老人,比起一个手足无措无法适应世界的少年来说,要幸福多了。这也许是一种慈悲,但这慈悲里面还是带着残忍的。毕竟浦岛的岁月青春就这么被龙宫吞没了,他没有经历那样的人生,又怎么知道该不该选择了?

  《喀嗤喀嗤山》这个故事不管怎么解读还是挺残酷的,挺血腥的。即便如太宰治那么设定,一个美貌兔子小姐修理跟踪狂、仇人、丑八怪狸猫,也有点残酷,直接弄死变好,捉弄就不必了。

  《舌切雀》总感觉最后老太太的死是被雀之里设计了。老头子一直找麻雀,麻雀们利用老头子设了套给老太太钻,报了拔舌之仇。

  这个版本收了两篇太宰治改编的聊斋,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改编。。不过还是掉坑了,至少桃太郎没看到。对太宰治不了解,不知道他是否完成了桃太郎改写,还是没有收录这篇。

  《御伽草纸》读后感(四):一点感想

  说到太宰治要先提提我对他的认识

  最初听到这个名子是在某本叫做文学少女的轻小说中提及人间失格这部作品的时候,最初并不特别在意这个小说家,只是在脑中有个印象:「喔,殉情死掉的孤僻的家伙嘛。」,仅仅是这个层面的、完全偏狭的认知。

  然而,真正读过人间失格之后,太宰治三字便深深的烧进我的记忆中。

  那是多灰暗,却又多闪耀的生命光辉啊。

  人间失格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是太宰治自己人生的反映。但是,明明是自己的生命,但却用他人的眼睛活着,悲哀却无动于衷。换句话说,这已经可以看成是将自我抹杀后的人格残留物,如低语般无感情的倾诉。

  灰蒙蒙的天空垄罩着太宰治的笔。

  在御伽草纸中,这个意象仍旧,但或许是为了孩子所说的故事而刻意压抑灰色的情绪吧!被压抑的部分窜进了太宰治内化过的童话故事中,每个角色都纯真,同时,每个角色也都邪恶。    意即:「如恶作剧般,无心机的言语却令人震惊。」

  但这份恶作剧却是面具,太宰治在童话中反映现实。他许是想表达,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在过生活的噢。太宰治或许是想这么说吧!但他把这份情绪藏的很好,只在每段故事的开头浅浅的提到世道如何如何。

  看太宰治的作品,要把心放开。因为随着文字的进度,心口会一点一点的缩紧,甚至有些窒息的感觉。但是也别漏看了他文字中隐含的生命力量,那才是这些腐朽外衣底下真正重要的文字。

  《御伽草纸》读后感(五):请你更积极地爱这个俗世

  封底的推介语:“日本年轻读者认为太宰治作品难以进入,但提到太宰治的《御伽草纸》,他们却异口同声判定:这本不同!”

  顿时,我产生一种印象:这本可能很有趣也很好懂。

  翻开扉页,是文洁若的题词:如果你读太宰治的《御伽草纸》,千万别漏看他的文学中隐藏的生命的力量。

  或许很有趣,或许很励志,这是我最最想知道的东西,从这个不断自杀的人的作品里。

  导读把《浦岛太郎》跟《睡美人》拿来比较,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反倒是太宰治在文章中,把浦岛从龙宫里带回的贝跟潘多拉魔盒对比了一番,潘多拉魔盒的底部留着“希望”,不过他宁愿相信贝里面除了烟什么也没有。那个使人变老的烟是来自龙宫最高规格的款待。怕我们还存有疑问,他还搬来两句话:岁月,是人的救赎。忘却,是人的救赎。感受龙宫至善至美的境界后,浦岛回到人间,他看到了一片荒土,没有路,只有风,根本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于是他开启神的礼物,被拯救了。人在无法承受生命之沉重及荒芜的时候容易自我毁灭,希腊的神祇赐予人最后的礼物就是希望,可是假如连希望都没有,那么就请忘却吧。从此,浦岛成了幸福的老爷爷。这个故事真的很有趣吗?怎么觉得满嘴苦味啊。

  导读又把《舌切雀》跟另外一篇格林童话《白雪公主》比较,我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不是来黑导读的)

  这个故事结局看起来挺好的,老爷爷还当了大官变成有钱人。但是麻雀被拔舌头的恐怖场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而老爷爷每天在竹林雪地里呼唤舌切雀的情景也令人悲伤不已。这个场面简直不忍读上第二遍,我会感觉那不是在找寻一只受伤的鸟,而是在绝望的人间招魂。一片茫茫的白雪,一个寂寞的灵魂。然后他就超现实地进入了雀之里。太宰治是这么形容老爷爷在雀之里和阿照(舌切雀)重逢的:“(他)这辈子第一次体验到心境的安稳,这份喜悦转变成了幽幽的叹息。”一个是说不了话的精灵,一个是为了讲真话而活的凡人,因此我深信,他的肉身也许留在豪宅里,但灵魂必得在雀之里才能安息。然而,这份宝贵的安稳感觉是多么短暂!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积极的地方。答案或许来自改写自《聊斋志异》的《竹青》的同名小说吧。

  一个穷书生活着了无生趣,非得变成乌鸦才感到有意思。太宰治明显看轻这种人,他借神女之口说:“人的一生,就是在爱恨中痛苦挣扎,没有人可以遁逃,只能努力忍耐。虽然学问可能是如此,但盲目脱俗实在太卑劣了。请你更积极地爱这个俗世,恨这个俗世,一生都沉浸享受于其中吧,因为神最爱这种人了。”我想所谓生命的力量大概在此吧。他在尝试说服我们(也包括自己)要努力承担命运。后来结果怎样了呢?浦岛快乐地当老爷爷,书生作为一介凡夫,隐埋在俗尘之中。太宰治终于又自杀了。

  《御伽草纸》读后感(六):用这种孤注一掷的心情养菊

  也许是改编文化熟稔程度高的故事更容易让人产生对比印象,这几篇故事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太宰改编的《聊斋志异》中的两篇——《清贫谭》和《竹青•新曲聊斋志异》。

  《清贫谭》改编自《聊斋志异》中《黄英》一篇,与后面《竹青》一篇的改编相比较,故事脉络基本没有很大的变动,讲的都是男子遇到菊精姐弟二人的故事。《聊斋》原来的故事中,马子才误袭姐姐的办法,在弟弟醉而化菊的时候“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观其变”,致使弟弟醉死,未尝不给人留下一丝遗憾;而在太宰治的版本中,连这点遗憾都没有了,菊精弟弟三郎是带着“功成名就身退”的满意之情自己醉死的,与主人公才之助没有半毛关系。除此之外,太宰的版本之不同,也是我所认为的惊喜之处,在于弟弟向才之助解释自己所种菊花之所以更大更美的原因。

  “你这么说让我很为难啊。也许是因为,我是靠卖菊花赚钱的,如果不把这些菊花养好,就没饭吃了,是用这种孤注一掷的心情在养菊,所以花才会开得又大又美吧。而你只是因为兴趣而养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负而已。”这段非常有日本民族精神的话,在蒲松龄的原书中只是简单一句:“此固非可言传;且君不以谋生,焉用此?”原话虽然也是这个意思,但经过太宰的引申,却有了“更加用力地生活”的超乎原故事的深层含义。

  《御伽草纸》读后感(七):沒一句正經的《御伽草紙》

  文/孫得欽

  沿著人間失格和斜陽的路徑來愛著太宰治的人大概會覺得被擺一道,那個專注著自責懊悔、纖弱敏感陰柔如少女、過度清醒地意識到內在真實與外在矯造間的斷裂以至於幾乎無法正常像個人類那樣呼吸的太宰治隱身了,扮起雜耍藝人,說起這些沒一句正經的故事。

  沒做什麼好事的老人,除去了他也沒那麼想除去的肉瘤,雖然除掉了,但也沒有什麼人在意;沒做什麼壞事的老人,多了一顆他避之惟恐不及的肉瘤;而所謂藝術之鬼,其實是一群傻瓜;浦島太郎的善行是虛榮與怯懦的混合物,而他拿回的那個意味不明的寶盒,在太宰治十分勉強的翻案之下,也很難讓人相信是什麼了不起的好東西,充其量是變成了幸福與不幸之間的怪異中介物……。命運之輪的轉動磨平了善惡好壞的刻度,世事似乎只是隨機而無可奈何的產物。以為重要的,都失去重量,應該痛苦的,似乎也不那麼絕對。只是不斷挑撥、隨處戲弄,這是無情還是了悟?三八胡鬧的故事內層,沒有寓意、沒有教訓,剩下的幾乎只有漠然了。

  這本書出版於 1945 年,距離斜陽與人間失格還有兩三年的時間,這時的他,小丑面具還戴得好好的吧。還沒有被夕陽之火燒去外殼,也還不到自我肢解的崩壞時刻。但太宰治還是太宰治,那麼難以對世俗的虛偽視而不見,那麼多按捺不住的譏諷,那麼好笑又悲慘,那麼懂少女的純真與純惡,懂痴戀的滑稽愚蠢蒼白無益,又那麼專注盯著人生中無路可出的部分不放,把絕望當成一種看透。時間太冷漠了,活著太不妙了,真心的人受折磨只是活該,世上多的是坐在泥船上沉入水的人,搞笑以稍稍撇開眼,裝作不在意。

  你知道憂傷的人老是不正經。何況是憂傷得活不下去的人,要是正經起來,那還得了

  《御伽草纸》读后感(八):读后感

  太宰治的作品在我没有踏入图书这个行业之前是根本不知道这个作者的,就别说他的作品了。

  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他的最经典的作品合集是以《人间失格》来命名的作品集,只是寥寥的看了一些新书介绍内容和作者简介。第一印象是觉得比较灰暗的调子,作品当中没有阳光的一面,都是黑暗中的表述。对于读者来讲,最起码从我的角度来看都是灰暗的色彩出发,映射了当下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在那么一瞬间会有那么阴暗的时刻,如同天上的乌鸦,它们的面相就是让大家定义为餐食别人垃圾的动物鸟类,就是一个垃圾。这些难道是它的本相吗?应该不是吧,是那些阴暗的人类给它做的定义,它只不过也想生存,那些正是它的生存手段。做这样的比喻的话,人类就更加可怕了,做的那些事情要比乌鸦要阴暗的100倍都不止了。自己还要有条件来评价那么在大自然界中微小的一个鸟类来做贬低吗?可笑的很!愚蠢的狠!

  《御加草纸》是我完整的看了太宰治的作品的第一部作品,读后之后感受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代表着他的每一个时段的性格,无助的时候、渴望的时候、绝望地时候。这些瞬间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无从考证。给我得来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解脱的方式原来有这么多种方式,当我在遇到这些时刻的时候要想想肉瘤爷爷的心态,浦岛太郎的贪心,喀嗤喀嗤山的那份谎言。能否转变的是那么快,能否去适应,能否去想清楚呢?个人认为是没有那么快的,博学才浅让我很难读懂那么到的所谓的道理而言。只要我认为知道有什么information给我就好了

  以上这些评价纯属个人的疯狂的胡言乱语,触碰了太宰治Fans的和有同感的一些读者的敏感神经,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个人在此赔礼道歉了。

  天上的鸦,地下的畜,水里的鱼,空气中的人。

  《御伽草纸》读后感(九):诚实的太宰治

  《人间失格》传染给我的的“丧气”还没散尽,《御家草纸》就像是太宰治的另外一个人格蹦哒着出现在我面前。他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把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搅乱了说给你听。嘿,你以为结局是这样吧,你以为所有故事都有圆满结局吧,哼,我就要把它撕烂了告诉你。

  《御伽草纸》读后感(十):不过是人性的悲喜

  太宰治在防空洞中扩写了几个日本民间故事,包括脸上长着肉瘤的肉瘤公公、被乌龟带着海底一日游的浦岛太郎(海底爱丽丝啊有木有)、一只美兔恃美行凶害狸猫的喀嗤喀嗤山、和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特别像的舌切雀。太宰治还将聊斋的《黄英》《竹青》两篇改写成在日本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故事。御伽草纸其实就是故事书的意思。 除了最后两篇根据聊斋改编的,其余的都是基于日本的民间传说扩写的,原本是写在绘本里说给孩子们听的,作者从大人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按他的话说,总结一下,它们都是人性的悲喜剧罢了。其实在孩子们看来,也许没有那么复杂。像我小时候看童话寓言,看到的是善恶终有报,好人逆袭打败坏人很过瘾。成年后给侄子侄女们读这些故事,就觉得有些地方是不是太暴力血腥了,是不是有太多见色起意(一见钟情)了?但孩子们可能不会往这个方向想吧……好吧二十年前的孩子不能和现在比,认知度完全不一样啊。 这几个故事读完,其实没啥感慨,因为类似的故事看多了。但突然想到我还有本压箱底的聊斋志异,一直没看呢。找出来翻了翻,故事比我想象的多太多了。小时候张铁林版的聊斋那五毛特效曾经也给我留下了一点童年阴影,什么半夜换头啊、黑漆漆的鬼爪子之类的。那时候家乡还有土葬,走路经常路过坟地,傍晚独自走一遭真心吓人(至于夜里比傍晚更吓人的事,夜里我哪敢走啊)。哪天把这本书看了,打破童年阴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